人教新课标六上八单元 16页

  • 49.24 KB
  • 2022-02-15 发布

人教新课标六上八单元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 案 内 容 我 的 改 进 21 伯牙绝弦 教学要求: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 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 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 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 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媒体:《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 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 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 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 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 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 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 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 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 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 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 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 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 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 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 “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 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 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 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 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 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 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 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 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 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 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 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 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 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 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 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 2──4 句。 我 的 改 进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 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 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 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 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 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 1──4 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 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 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 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 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 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 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 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 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 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 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 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 期善听  必得  之死 我 的 改 进 反思: 教 案 内 容 我 的 改 进 26 月光曲 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 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 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 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 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 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 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 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 荷等国,全长 1320 公里,流域面积约 25 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 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 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 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 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 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 说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 1 自然段)。   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 2 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 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 2、3 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 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 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 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 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 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 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 我 的 改 进 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 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 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 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 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 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 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 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 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 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 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 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 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 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 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 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 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我 的 改 进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 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 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 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 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 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 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 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 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 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 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 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 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 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 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 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 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 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 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 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 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 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 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 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我 的 改 进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 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 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 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 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 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 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 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 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 4、5 题。 我 的 改 进 反思: 27 最后一头战象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 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 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 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 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 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 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 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 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 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 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 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 5─ ─7 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 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 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我 的 改 进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 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 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 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 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 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 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 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 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 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 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 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 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 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 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 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 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 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 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 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 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 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 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 1──4 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 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 我 的 改 进 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 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 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 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 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 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 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 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 分。 我 的 改 进 反思: 28 我的舞台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 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 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 气和毅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 的 改 进 我 的 改 进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 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 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 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 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 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 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 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 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 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 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 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 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 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 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 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我 的 改 进 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八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 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2、 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 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组长 组员 调查途径 艺术形式 艺术品 调查内容 与艺术有关的 故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 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 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 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 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 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 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 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 我 的 改 进 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 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 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 1 到 2 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 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 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 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 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 1 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 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 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 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 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我 的 改 进 反思: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回顾的同时 理解更深刻,更利于在实际中运用。    2、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我 的 改 进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 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 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 《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 起伏不定,扣人心炫,   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 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 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 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 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 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 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 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 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 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 地都可以学语文。   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 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 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建议: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准这些成语,对于不理解的成语,让学生自己 查字典,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或听到这些成语,说说成语出处,再 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通过读、议、说、背,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 语言,加深对本组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成语故事 我 的 改 进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 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 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 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建议: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自己读懂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 累。 我 的 改 进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