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8 KB
- 2022-02-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5、 七律• 长征
设计说明: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
概述了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赞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
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 全诗共八行, 每行七个字, 每两行为一句, 共
四句, 分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 豪迈的语势, 高屋建瓴, 总领全诗, 高度概
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 两字,
回答响亮, 下笔千钧, 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
难万险, 全无惧色, 顶天立地。‚等闲‛ 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 加
深了 对‚不怕‛ 的表述, 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 从容不迫的自 豪感。
‚万水千山‛ 以静写动, 以艰难险阻为主体, 展现了 一幅浓缩红军长
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 和‚磅礴‛ 的夸张手法极
言山势雄险, 用的是‚扬‛ 的手法, 而后用‚细浪‛ 和‚泥丸‛ 的比
喻手法言其渺小, 用的是‚抑‛ 的手法, 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
大。‚腾‛ 与‚走‛ 的拟人化动态描写, 使静止的山有了 生气, 大山
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 用语新奇, 境界阔大, 气象
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 一‚寒‛, 既写出了 天气情况, 又写
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 既表达了 红军渡过金沙江
后的喜悦, 又表现了 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 一‚横‛ 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 工整, 以自
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 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 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 的岷山, 其困难程
度其实超过‚逶迤‛ 的五岭和‚磅礴‛ 的乌蒙山, 但这时由于胜利在
13
望, 心情舒朗, ‚喜‛ 由心生, 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
胜收了 。 最后以‚开颜‛ 收篇, 写出了 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
悦之态, 同时预示了 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 气势磅礴, 气魄宏伟, 格调高昂, 笔力雄健。 不仅大
处雄浑, 节奏强烈, 而且小处精细, 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
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 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 视之若无。 ──这种傲
视山川的夺人之气, 非百战百胜、 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 一代伟人而
不能拥有此胸怀, 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 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感受到中国
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
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
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高昂气质。 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
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 标:
1 、 认读3 个生字, 会写3 个生字, 读通全诗。
2 、 抓住重点字词, 理解诗意,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 、 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
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 难点:
1 、 理解诗意, 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 、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了 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
一、 了 解背景, 知诗人解诗题
13
1 、 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指名学生说一说。
2 、 简介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 解? 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 经历的省份、 山、 水、 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
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小结。
师: 1 9 3 4 年1 0 月 , 中央主力红军为了 摆脱国民党军队
的‚围剿‛, 被迫进行长征, 其间途经福建、 江西、 广东、 湖南、 广
西、 贵州、 四川等1 1 个省, 跋山涉水, 留下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故事: 四渡赤水、 冲破乌江天险、 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
沙江、 翻越千里大雪山、 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 共翻越了 1 8
座大山, 跨过了 2 4 条大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 历时一年, 于1 9 3
5 年1 0 月 到达陕北。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 毛泽东回顾了 长征的路程,
心潮澎湃, 激动地写下了 一首壮丽的诗篇。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七律· 长征》。
板书课题。
3 、 了 解毛泽东主席:
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 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 但也不会
很陌生, 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 指名交流。
师: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 军事家, 而且还
是一位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 来
学学这首诗。
二、 初读全诗, 感知内容
1 、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通、 读顺、 读正确。 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 、 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认读生字、 新词: 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13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 什么特点? 七律: 就是七言律诗, 每行有7 个字, 共8
行。
偶句要押韵, 三四五六句要对偶, 必须一韵到底。
同学们再读读, 全诗共有几句?
每两行为一句, 共四句, 分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全诗, 注意读
通、读顺、 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你觉
得陈老师读得怎么样? 想超越我吗? 那好, 相信在理解完诗意之后,
你们一定能超越我。
三、 了 解诗意, 感知精神
1 、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全诗, 借助工具书、 教材中的注释, 想一
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 可以在旁边画个‚? ‛。
想好的同学, 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 、 交流:
出示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 、 读一读, 你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师: 长征难吗? 这句诗告诉我们, 难在何处? 他们要翻过一座座
高山, 涉过一条条河, 诗中的‚万水千山‛ 就表示山水很多, 这个词
还可以怎么说? (千山万水)。 红军长征除了 要征服千山万水, 还难
在何处? (时间呢? 敌人的围追堵截, 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 艰难
险阻很多, 可以用千? 万? 来形容? (千难万险 千辛万苦)
你知道红军长征走过了 多少路程吗? 嘉兴到北京够远吗? 近4
个来回, 8 个单趟。
师: 面对这样的千山万水, 面对这样的千难万险, 毛泽东主席和
13
红军将士们的态度如何呢? 你能把这样的词语圈出来吗? 你感受到
了 什么? 你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
(不怕 只: 极 等闲: 平平常常) 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乐
观豪迈
指导朗读。
(理解的真好, 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
试一试吧! ──齐读)
师: 让我们也随着毛主席和将士们一起去征服这千山万水吧! 请
同学们快速地找一找, 诗中写了 哪些山? 哪些水? 圈一圈划一划。
交流, 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出示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 你了 解五岭和乌蒙吗? 请同学们看, 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
伏, 长达数千里的五岭, 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那
一个词语来形容?
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 (山很高, 气势很雄伟, 那么险峻)
你能不能读好? 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师: 这样的高山要征服它, 一个字‚难‛ 可将士们只等闲。 你能
从这句诗句中找到理由吗? 说一说。
板书:
细浪 泥丸
(说一说诗意) 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
细浪, 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 0 0 0 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 这样
连绵起伏的群山, 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 细浪、 小泥弹?
(英雄 乐观)
说得真好, 我更想听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齐读。
13
回读总起句: 面对这样的高山峻岭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
等闲。
4 、 出示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过了 山, 又要涉水了 , 毛主席在诗中写到了 两条河: 金沙江和
大渡河, 齐读。
(出示图片)这就是金沙江, 你看到了 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
金沙江水浪滔滔, 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 如果让你过这样
的江, 你会有什么感觉? 请你读一读, 你有什么疑问吗? (怎么会是
暖的呢? 板书: 暖) 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那次著名的
战斗想一想? 为什么暖? 因为什么暖?
(1 9 3 5 年5 月 , 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
我军北上。 但是红军在渡口 俘虏了 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 活捉了 守卫
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 夺取了 主要的渡口 , 使大部
队巧渡成功。 跳出了 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取得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伟
大胜利。)
除了 天气的温暖, 还写出了 心里暖, 高兴、 喜悦。 请你也带着这
样的语气读好它。
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 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
壮烈场面吧!
(出示图片) 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你看到了 什么?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 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 当时桥上的
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 只剩下1 3 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 这
样的桥, 让你过去, 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 你能理解寒了 吗?
说说诗意。
学到这里, 我不禁想起了 飞夺泸定桥的2 2 名勇士手攀铁索, 冒
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 终于夺下了 泸定桥。
此时此刻, 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13
板书: 寒
(再现了 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 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 ─
─齐读。
回读总起句: 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
只等闲。
5 、 出示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 红军将士翻五岭, 越乌蒙, 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 之后又翻
越了5 座大雪山, 8 月 渡过了 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9 月 来到了 高4 0
0 0米左右的岷山, 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 翻越这座雪山后, 你
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指读──齐读。
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 皑皑白雪, 红军过了 岷山, 心
情豁然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看来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同学们请看:
出示录像:
岷山终年积雪, 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 脚穿草鞋, 踏着冰雪勇往
直前, 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 化成了 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 你体会到了 什么?
面对牺牲, 面对死亡: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诵诗文, 悟诗情
1 、 1 9 3 5 年1 0 月 1 9 日,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
征, 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 有近1 0 万之众。 而到达陕北
时人数已不满8 0 0 0 人, 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 长征的洗礼, 已构成
了 一道钢铁长城, 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 通过今天的学
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
13
2 、 自己放声赞颂吧──谁也愿意来赞颂一下, 朗诵一下这首诗
──齐诵。
五、拓展提升
1 、 毛主席的这首诗还被作曲家谱成了 曲子, 久唱不衰, 曾让我
们的祖辈、 父辈为之热血沸腾。 让我们也来听一听, 感受一下红军战
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 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听, 并想想,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3 、 这首诗引起了 我们无尽的遐想, 红军战士跋山涉水, 风餐露
宿, 面对千山万水, 面对千辛万苦, 面对千难万险, 却始终保持着革
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终于完成了 史无前列的二万五
千里长征, 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
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配乐朗诵。
4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对毛主席的诗有了 初步的了 解,
陈老师在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两首词,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读背
背。《忆秦娥· 娄山关》 这诗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 长征途上取得
的第一个大胜利后写的词。《清平乐· 六盘山》 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
于1 9 3 5 年1 0 月 7 日 亲自 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
山主峰。
附:
资料链接:
简说长征
‚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
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 9 3 4 年1 0 月 开
始,1 9 3 6 年1 0 月 结束。 历时两年, 行程二万五千里。
1 9 3 4 年1 0 月 , 由于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造
成了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 连同后方机
关人员8 . 6 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分别从江西的瑞金、
13
雩都(今于都) 和福建的长汀、 宁化出发, 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
倾领导人又犯了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
动, 随军带上印刷机器、 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 使部队行动迟
缓, 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 红军英勇奋战, 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
锁线, 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 但已损失过半。 这时, 蒋介石已察觉红
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 六军团会合, 立刻调集重兵, 准备
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危急关头, 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
张, 放弃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 2月 1 5 日, 红军攻占了 贵州黎平, 1 8 日,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
政治局会议, 正式通过决议, 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 改向黔北挺进。
黎平会议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 1 2 月 底, 红军进抵乌江南边的猴
场(今草塘)。 1 9 3 5 年1 月 1 日, 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
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
的黔北地区、 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后, 红
军强渡乌江, 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 于1 9 3
5 年1 月 7 日占领遵义城。 1 9 3 5 年1 月 1 5 日至1 7 日, 中共中
央在遵义召开了 政治局扩大会议, 结束了 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在中
央的统治, 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
后, 红军在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等的指挥下, 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
战术, 忽东忽西, 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 在贵州以西, 曾
四次渡过赤水河, 使敌人疲于奔命。 随后, 出敌不意, 南渡乌江, 进
逼贵阳, 直入云南, 抢渡金沙江, 摆脱了 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取
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5 月 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
区,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于6 月 1 4
日在四川懋功、 达维地区与从川陕根据地转移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大主力会师后, 6 月 2 6 日中央在两河口 召开政治局会议, 确定了
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以便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
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 而主张向川康边界少数
13
民族地区退却。 由于张国焘的阻挠, 使红军在懋功和毛儿盖地区停留
一个半月 , 致使胡宗南得以重兵控制经松潘北去的交通要道, 红军陷
于被动地位。 8 月 4 日, 党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 政治局会
议, 重申两河口 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 对张国焘进行了 严肃的批
评教育。 鉴于松潘战役计划已被张国焘破坏, 决定红军主力出敌不意,
穿过草地, 迅速夺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 并依据这个地区东进,
以便取得陕甘宁广大地区。毛儿盖会议以后, 红军分为左、 右两路军。
右路军由毛泽东、 周恩来、 徐向前率领, 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
到达巴西地区, 打开通向甘南的门户 ; 左路军由朱德、 刘伯承、 张国
焘率领, 向阿坝地区开进。 当左路军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 张国
焘反党野心大暴露, 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 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
地, 向南退却到天全、 芦山、 大小金川等地, 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
动。 张国焘还给右路军中的陈昌浩发密电, 妄图以武力裹胁党中央和
右路军南下。 密电幸被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发现, 并报告给毛泽东同
志。 中央在巴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采取果断措施, 率领一、 三军团
组成先遣支队(陕甘支队) 迅速北上, 渡过渭水封锁线, 到达俄界。
1 93 5 年9 月 1 2 日, 党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批判了
张国焘分裂红军, 违抗中央命令的严重错误。 会议后, 中共中央率陕
甘支队迅速北上, 攻占天险腊子口 , 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 在
长征途中, 中央偶然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
9 月2 7 日, 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 决定放弃创造川陕甘革命根
据地的战略计划, 而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 1 9 3 5 年1 0 月 1
9 日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 1 1 月 初, 与由徐海东、 程
子华、 刘志丹率领的陕北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 遭到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袭击, 被迫退向西
康的甘孜一带。 1 9 3 5 年1 1 月 , 贺龙、 任弼时率领的二、 六军团
从湖南桑植出发, 开始长征, 于1 9 3 6 年7 月 2 日在甘孜与红四方
面军会师。 会师后, 二、 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 其领导人任弼时、
13
贺龙、 关向应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 他们同朱德、 刘伯承
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 斗争, 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
1 93 6 年1 0 月 , 一、 二、 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
会师, 至此,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 万人, 但这
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
中国工农红军,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 用两年时间,
长驱二万五千里, 纵横十一个省, 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 克服雪山
草地的自然险阻, 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 胜利地完成了 长征。 红军的
长征, 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她的胜利, 标志着中国革命新
局面的开始。
《七律· 长征》 教学反思
——
期待· 失望· 感动· 回味
上完了《长征》 一课, 不甚理想, 感慨万千, 希望反思一下, 于
失意中总结一点有用的收获。
期待
在这次公开课讲课中, 我选择了《七律· 长征》 这一课, 因为我
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 , 我很喜欢。 但全诗仅有五
十六个字, 这么短短的一首诗, 怎么才能教好来? 我有些许担忧。 为
此, 我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 了 解了 长征的背景, 设计出了 详细教案,
还精心制作了 课件, 做好了 充分的准备。 我是第一次教高年级, 而且
这次活动是同课异构, 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压力。 我期待着通过我的
努力, 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失望
上完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很失望, 并不是对我的学生失望, 而是对
我自己很失望。 尤其是我讲完之后, 紧接着听了 苏晓丽老师讲的《七
律长征》, 我更发现了 自己的不足。 我从对比中得知: 自己对教案还
不熟悉, 尤其是自己对长征了 解的还不够彻底, 所以讲解的时候不能
13
讲出感情, 更没讲出气势, 没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自己讲得还
是较多。 但是我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 今后我一定要仔细钻研教
学,多读, 多学, 多思, 自己的教学会上一个台阶的。
感动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今天上课时, 我看到了 令我激动不
已的一幕幕: 课堂上, 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 他们朗读是
那么充满感情, 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 情到深处, 看到他们全体配
着音乐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 壮志凌云的样子; 听到有的孩子稚气地
说: 长大了 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
的心灵, 《长征》 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我百感交集, 思
绪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 回想这节课, 我觉得我主要做了 :
1. 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 多媒体进行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 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 我播放了 一段电视剧《长征》 的片头给他们看, 片中雄
浑的歌声, 悲壮的画面, 立刻把大家带到了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 在
理解‚铁索寒‛ 那句时, 我请他们观看了 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 的
片段, 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
不已, 有的孩子还流下了 眼泪, 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 说不出
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 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
图片: 金沙江、 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 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 朗读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
使学生由读生情。
指导他们读诗时, 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 就一句一句
地带他们读;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句时,
13
我进行了 引读、 分男女读、 齐读等, 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 还请他们
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 不绝于耳, 学生在读中
感受诗人的情怀, 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感情不断升华。
3. 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 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 七律的特点、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 拓展学生的知
识面,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 带领学生走进
那个年代, 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 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 教学中放手仍然不够大
胆, 自己的指导过多, 时间的把握也不够科学。 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
再上这课, 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 努力压缩, 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
钟里, 仅用一课时, 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 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
态!
13
相关文档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立体2022-02-1510页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回顾拓展二2022-02-1526页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022-02-159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2022-02-153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灯光》PPT2022-02-1510页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面积 北京2022-02-156页
- 2020秋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2022-02-1515页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圆的周长2022-02-155页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2022-02-156页
-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 期末复习2022-02-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