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0 KB
- 2022-02-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 月 光 曲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静、蜡烛、恬静、微波粼粼、琴键、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能够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发的联想,体会在叙事中进行恰当联想的好处,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课前准备:收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
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30岁前,听力开始减弱,49岁前后两耳完全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你想知道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的这首曲子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下面请带着阅读要求,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①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②标注自然段落。③找出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2.理解词语。
(1)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2)出示词语:莱茵河 蜡烛 陌生 盲人 琴键 粼粼 霎时 记录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词语赏析。
课件出示词语解释:断断续续:时而中断, 时而继续。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时间。
恬静:安静;宁静。
A.男女齐读 B.同桌互读
4.课件出示多音字:曲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5.全文共分几部分?指导学生略读全文, 分出课文的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月光曲》的作者, 引出下文的传说。
第二部分(第2-10段):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课件出示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举手回答。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本文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并借这一传奇故事赞美了这位伟大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
2.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直接入课,整体感知
1.板书课文题目,导言: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2.引发交流:《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你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默读第1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从这一段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后小结:第一段简要交代了著名的钢琴曲——
《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引出下文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这种先说出传说,下文再说传说是什么,属于倒叙的开头写法。
2.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师提示: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弹得正是他的曲子,说明了什么?指生回答
师小结:“钢琴声断断续续”, 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弹得正是他的曲子”,说明弹的曲子是贝多芬创作的,所以引起了贝多芬的好奇。所以这里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茅屋里传来时断时续的琴声是故事发生的起因。
(2)指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内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为什么这里用感叹号?引导学生从小姑娘现在的心情考虑。(同桌讨论, 举手回答。)
师小结:强烈的感叹语气突出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她现在非常想听听贝多芬演奏。
师问:那我们该用何种语气去读呢?指生朗读。
师小结:我们在朗读时, 语气中要充满渴望,“多好啊”应重读。
师带着感情朗读一遍。
课件出示句子: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思考问题: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讨论后师小结:盲姑娘不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其实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曲子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 但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与痛楚。
师问:那他为什么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因为她担心哥哥去帮她实现愿望。
师问:那你们从盲姑娘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师小结:盲姑娘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解人意,感受到了她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她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她的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和哥哥之间相互体贴爱护、手足情深的感情。
师总结:2和3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琴声和一对兄妹的谈话,为下文做贝多芬进入茅屋作铺垫。
(3)指生读4.5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师问:这句话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的?引导学生从“不”字考虑。指生带着感情朗读,师给予点评后再带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要弹曲子给盲姑娘听?引导学生从盲姑娘的家庭情况,以及她与哥哥俩人之间的关系考虑。
师小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贝多芬十分同情穷苦大众;二是因为他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深深打动了;三是因为他被穷苦鞋匠兄妹俩之间的手足亲情感动了。
师问:那我们该用何种语气去读这句话呢?指几个学生朗读, 老师点评。老师带着感情朗读一遍,同时讲解:贝多芬的话从内心深处表达了自己的诚恳,所以要用诚恳、热情的语气读。
(4)老师朗读第6自然段,同时把盲姑娘激动的感情读出来。
课件出示问题:“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激动?师生回答。
师小结:因为她真的“看到了”贝多芬,她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得。现在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5)生齐读第7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思考: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贝多芬知道小姑娘是个盲人后的感受出发,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盲姑娘的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师问:你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哪种精神?生齐答。
师小结: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帮助兄妹俩的高尚品质。
(6)师朗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 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课件出示图片。师给学生讲解此时的情景:清凉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 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让学生从老师的讲解中,感受当时的画面。
(7)指生朗读第9自然段
师解释: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多么美的画面, 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朗读时,要随着景象与旋律的变化, 语调由舒缓推向高亢;语速由缓慢推向急速。
师问: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描绘的画面, 思考课件出示问题: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 好像看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先回答出有几幅画面,然后从刚才老师的讲解中感受到每幅画面所反映出的音乐是怎样的?
指生回答,同时老师配合地用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片,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
师小结:第一幅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 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问: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那此时的音乐应该是怎样的?(清幽、舒缓。)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片, 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
师小结:“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师问:随着景象的变化, 此时的音乐应该是怎样的?
指生回答出增强, 师补充出:气势逐渐增强, 曲调出现了波折。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片, 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
师小结:“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涌过来”, 气势凶猛。师问:此时强音骤然响起, 音乐又该是怎样的呢?
指生回答出越来越高,师补充: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给学生一点时间来感受这种画面和音乐的搭配。
课件出示句子:皮鞋匠看看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解释: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到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师小结: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课件出示: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师问:这段中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师提示:实实在在就是真正存在的事物,联想是指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想到的。
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实实在在的事物有:“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波涛汹涌的海面景象是兄妹俩由贝多芬的《月光曲》中产生的联想。
师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文章这样写,使得乐曲的内容更加充实,文字更加优美, 意思表达得更加明确。
(8)生齐读第10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 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标出陶醉和醒过神,师问:这两个词体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贝多芬音乐的力量考虑。)
师小结:“陶醉”和“苏醒”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课件出示句子: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标出飞奔, 师解释:飞奔是快速奔跑的意思。
师小结:“飞奔”反映了贝多芬想急切记录下曲子的心情。
三、课堂总结,升华目标
本文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四、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摘抄文中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句子和联想的句子。
2.课下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