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9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广东省广州一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变化中,分子均匀分散另一分子中的是(  )‎ A. B. C. D.‎ ‎2.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涤纶 ‎ B.‎ 铜丝 ‎ C.‎ 棉花 ‎ D.‎ 硅 ‎3.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种化合物中,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种类别的物质是(  )‎ A.KNO3 B.NaCl C.CO2 D.KMnO4‎ ‎4.在雷电比较多的地区的植物生长得会比较茂盛,原因是空气的氮气在高压电的作用下雨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降落在地面后变成硝酸盐.请问在这个过程中为植物补充了哪类化肥?(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复合肥 ‎5.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6.所给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离子 B.它们都是原子 C.它们都是相对稳定结构 D.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吹灭酒精灯 ‎ B.‎ 溶液混合 ‎ C.‎ 倾倒液体 ‎ D.‎ 稀释浓硫酸 ‎8.蚊虫叮咬时分泌的蚁酸(CH2O2)会使人体皮肤肿痛.下列有关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蚁酸是氧化物 B.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蚁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9.对一定温度下的‎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仍不改变 B.若加入‎10g硝酸钾晶体,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若把该溶液倒出‎50g,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半 D.若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0.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1.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苹果醋饮料风,苹果酸(C4H6O5)是苹果醋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苹果酸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4:6:5‎ B.苹果酸不属于氧化物 C.苹果酸由3种元素组成 D.苹果酸属于无机化合物 ‎12.工业酒精中含有一种能使人失明的物质X,X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3O22CO2+4H2O,据此可以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CO B.CH3OH C.C2H5OH D.CH4‎ ‎13.酸溶液中都含有H+,因此不同的酸溶液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即酸的共性).下列关于硫酸性质的表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 C.能与CuO反应生成水 D.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14.根据你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石油、煤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B.骨质疏松主要是人体缺钙造成的 C.蛋白质和糖类物质都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D.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15.把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60g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  )‎ A.‎15g B.‎25g C.‎35g D.‎‎45g ‎16.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除去粗盐中的泥沙,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 B.用MnO2来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D.用Ba(OH)2溶液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17.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B.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 ‎18.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 ‎(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质量分数和体积都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丙的快.‎ 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丙>甲>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19.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了治疗胃酸过多,可以遵循医嘱服用某些碱性的物质,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钠 B.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具有咸味,可以代替食盐用于生活烹调 C.在海水中加入活性炭可以淡化海水 D.在食用皮蛋时可以蘸点食醋,以中和皮蛋中含有的少量碱性物质 ‎20.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1)过氧化钠(Na2O3)是潜水艇中的制氧剂,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常见化合物,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在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二氧化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它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都是由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原因是在常温下,NaOH与玻璃塞中的SiO2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Na2SiO2使瓶口与瓶塞粘合在一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H3BO3)溶液,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2.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_;‎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因是________;‎ ‎(4)做馒头时,面团发酵会产生一些酸,当加入适量小苏打后,会产生________气体,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 ‎2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在t‎2℃‎,a,b,c三种物质溶解度从小到大顺序为________.‎ ‎(2)t‎2℃‎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1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图中曲线________(填字母)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相似,某溶液中含有Ca2+,Na+,OH﹣三种离子,则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将该溶液升高温度,发现有固体析出,你认为该固体是________.‎ ‎24.将一块铝片插入到装有硝酸亚铁的烧杯中(如图A),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图B),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问题:‎ ‎(1)把铝片放进硝酸亚铁溶液前,应进行一个实验步骤是________,进行这个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是________.(填化学符号)‎ ‎(3)将铝丝浸入硝酸亚铁溶液中,静置,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结合现象分析,溶液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________.‎ ‎(4)将铝丝浸入到________溶液中也能看到相同的现象.‎ ‎2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时采用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________ (填“①”或“②”)端通入.‎ ‎(4)小刘同学在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五套装置,其中在制取时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________.‎ ‎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26.学习化学一年后,同学们对课本上“支持燃烧的气体一般是氧气”这句话产生了质疑.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金属钠来探究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金属钠能否在其他气体(如:CO2)中燃烧?‎ ‎【查阅资料】金属Na性质活泼,常温下,它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实验探究】在实验室中,同学们发现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 ‎【问题讨论】‎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上述资料写出钠块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中生成的黑色颗粒是,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①同学们围绕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产生如下猜想:甲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乙认为是碳酸钠,丙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丁认为是氢氧化钠.‎ 我认为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②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再探究,方案设计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滴加足量盐酸,观察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白色物质中一定有________.‎ 方案3‎ ‎(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溶液 ‎(供选试剂:A.石灰水B.氯化钙溶液 C.硫酸铜溶液)‎ ‎(2)过滤,再向滤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出现 ‎________(在甲、乙、丙中选)的猜想成立.‎ ‎③评价与反思: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 ‎【拓展应用】测定实验中使用的盐酸(如图)的实际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小明配制了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然后在烧杯中加入‎20g配得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该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测得消耗了‎25g该盐酸.‎ 请以此次测定的数据,计算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为________,但发现测得的实际质量分数与标签上标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可能原因________(不考虑误差).‎ ‎27.现有一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为CO.含有少量的水蒸气,可能含有少量CO2,.某化学课题组的同学欲用该混合气体进行系列实验:‎ ‎①检验CO2气体是否存在,并除去CO2气体 ‎②用干燥纯净的CO气体还原的氧化铁 ‎③实验CO气体还原氧化铁生成的气体生成物的性质 试用下图所示的仪器组装一套实验装置,完成上述实验任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组件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 ‎(2)仪器B的作用是________.‎ ‎(3)仪器C中能观察到的明显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8.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其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脱氧中的一步主要反应为:4Fe(OH)2+O2+2H2O=4Fe(OH)3(红褐色固体)‎ ‎(1)Fe(OH)2读作_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2)某同学自制脱氧剂(‎2g铁粉、‎0.5g活性炭、‎0.5g食盐)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 请回答:‎ ‎①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乙在净水中用作________.‎ ‎②加入过量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③溶液丙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填化学式).‎ ‎29.某地下水含有大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Ca(HCO3)2和Mg(HCO3)2.用试管取少量,加入肥皂水,振荡,若出现大量浮渣和浑浊,是硬水,该水长期煮沸,锅底灰产生一层白色固体(水垢),某化学小组对该白色固体(水垢)的成分进行探究:‎ ‎(1)提出猜想:‎ 猜想:‎ ‎①白色固体是CaCO3‎ ‎②白色固体是Mg(OH)2‎ ‎③白色固体是CaCO3和Mg(OH)2‎ ‎(2)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1)‎ 可能现象 结论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 结论1:‎ 猜想②正确 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结论2:‎ 猜想①正确 ‎(3)反思一评价:你认为不够严密的结论是________(填结论“‎1”‎或结论“‎2”‎),理由是________.‎ 同学们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验证猜想③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2)‎ 可能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猜想③成立 有白色沉淀物生成 ‎ ‎ ‎2016年广东省广州一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变化中,分子均匀分散另一分子中的是(  )‎ A. B. C. D.‎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物质的变化、分子的性质以及溶液的形成来分析.‎ ‎【解答】解:A.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二氧化碳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并没有均匀分散,故错误;‎ B.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蔗糖分子均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故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一种分子并没有均匀分散到另一种分子中,故错误;‎ D.水受热转化为水蒸气,构成水蒸气的水分子并没有均匀的扩散到另一种分子中,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掌握分子的性质以及溶液的形成是解题的关键.‎ ‎ ‎ ‎2.下列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涤纶 ‎ B.‎ 铜丝 ‎ C.‎ 棉花 ‎ D.‎ 硅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与生活.‎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涤纶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铜丝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硅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3.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种化合物中,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种类别的物质是(  )‎ A.KNO3 B.NaCl C.CO2 D.KMnO4‎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氧化物和盐的定义判断,先根据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的定义对上述物质分析,判断出各物质的类属,再找出特殊的物质.‎ ‎【解答】解:‎ 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KNO3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 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属于盐;‎ KMnO4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 CO2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为氧化物.‎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类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透彻理解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4.在雷电比较多的地区的植物生长得会比较茂盛,原因是空气的氮气在高压电的作用下雨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降落在地面后变成硝酸盐.请问在这个过程中为植物补充了哪类化肥?(  )‎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复合肥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据此分析.‎ ‎【解答】解:由硝酸盐知道,硝酸盐提供的营养元素是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肥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化肥进行正确的分类.‎ ‎ ‎ ‎5.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工业制法;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解答】解:A、空气是混合物,因此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是正确的,因为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选项正确;‎ C、混合物中的各成分都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因此化学性质都已改变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6.所给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离子 B.它们都是原子 C.它们都是相对稳定结构 D.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认清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及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 ‎【解答】解: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及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吹灭酒精灯 ‎ B.‎ 溶液混合 ‎ C.‎ 倾倒液体 ‎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熄灭方法考虑;B、根据反应容器的选择考虑;C、根据液体取用方法考虑;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考虑.‎ ‎【解答】解:A、酒精灯的熄灭方法:不能个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故A错;‎ B、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故B错;‎ C、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的过程是: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酒精灯、量筒的使用方法,了解液体取用注意事项,浓硫酸稀释的方法.‎ ‎ ‎ ‎8.蚊虫叮咬时分泌的蚁酸(CH2O2)会使人体皮肤肿痛.下列有关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蚁酸是氧化物 B.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蚁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蚁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是描述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宏观意义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微观意义有: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原子的个数比等.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解:A、蚁酸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错误;‎ C、蚁酸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故选项错误;‎ D、蚁酸中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最小,因此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和氧化物的识别,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9.对一定温度下的‎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仍不改变 B.若加入‎10g硝酸钾晶体,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若把该溶液倒出‎50g,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半 D.若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1)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 ‎(2)要想说明溶液是否饱和,必须在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的情况下.‎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可以采用加入少量该溶质看是否溶解或看溶液中是否有不溶解的溶质.‎ ‎(4)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取出溶液的一部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增大.A错误;‎ 一定温度下的‎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当然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故B错误;‎ 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故该溶液倒出‎50克,这‎50克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不变.故C错误;‎ 若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答案选D ‎【点评】饱和溶液必须在温度一定和溶质一定的情况下,看是否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 ‎ ‎ ‎10.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考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解答】解: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发生反应时的先后顺序方面的问题.‎ ‎ ‎ ‎11.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苹果醋饮料风,苹果酸(C4H6O5)是苹果醋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苹果酸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4:6:5‎ B.苹果酸不属于氧化物 C.苹果酸由3种元素组成 D.苹果酸属于无机化合物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化学式的判断.‎ ‎【分析】根据苹果酸(C4H6O5)的化学式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根据苹果酸(C4H6O5)的化学式,苹果酸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4:6:5,因此A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苹果酸(C4H6O5)不属于氧化物,因此B正确;‎ C.苹果酸(C4H6O5)根据化学式可知由3种元素组成,因此C说法正确;‎ D.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因此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化学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12.工业酒精中含有一种能使人失明的物质X,X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3O22CO2+4H2O,据此可以推断X的化学式为(  )‎ A.CO B.CH3OH C.C2H5OH D.CH4‎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化学式推断十字法;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3O22CO2+4H2O,推断反应中反应物X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3O22CO2+4H2O,可知反应前后C、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C原子 0 2‎ H原子 0 8‎ O原子 6 8‎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物质X的两个分子中含有2个C原子、8个H原子、2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C原子、4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O或CH3OH;‎ 故选:B.‎ ‎【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 ‎ ‎13.酸溶液中都含有H+,因此不同的酸溶液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即酸的共性).下列关于硫酸性质的表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 C.能与CuO反应生成水 D.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酸溶液中都含有H+,因此不同的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 A、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它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B、硫酸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其它酸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硫酸能与CuO反应生成盐和水,其它酸也能与CuO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错误.‎ D、硫酸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但盐酸、硝酸等不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则该性质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4.根据你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石油、煤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B.骨质疏松主要是人体缺钙造成的 C.蛋白质和糖类物质都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D.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分析;‎ B、缺钙会造成骨质疏松;‎ C、根据人体供给物质分析;‎ D、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燃烧时的气味不同.‎ ‎【解答】解:A、天然气、石油、煤是三大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说法正确;‎ B、骨质疏松主要是人体缺钙造成的,说法正确;‎ C、人体供能物质主要是脂肪、糖类,说法错误;‎ D、燃烧的方法可以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羊毛纤维燃烧有烧焦羽毛味,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分类,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 ‎ ‎15.把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60g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  )‎ A.‎15g B.‎25g C.‎35g D.‎‎45g ‎【考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设2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x×20%=‎60g×5%‎ x=‎15g.‎ 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60g﹣‎15g=‎‎45g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溶液的稀释问题,掌握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16.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除去粗盐中的泥沙,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 B.用MnO2来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D.用Ba(OH)2溶液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粗盐中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生成氧气,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中含有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粗盐中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 B、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生成氧气,水则不能,可以鉴别,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 C、铁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 D、露置在空气中的NaOH溶液中含有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Ba(OH)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可根据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判断NaOH溶液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 ‎ ‎17.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B.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B、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C、氢气、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D、石墨是电的良导体.‎ ‎【解答】解:A、金刚石、石墨和C60虽然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结构不同.不正确.‎ B、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正确.‎ C、木炭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常温条件下木炭和氧化铜不能反应.不正确.‎ D、石墨可以用于制石墨电极.不正确.‎ 故选:B.‎ ‎【点评】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等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 ‎ ‎18.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1)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现象.‎ ‎(2)取大小相等的甲、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质量分数和体积都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都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丙的快.‎ 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丙>甲>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CuSO4‎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乙没有现象,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是甲、丙大于乙;由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相同的稀盐酸中,甲、丙表面有气泡,但甲产生的气泡的速率明显快于丙,说明了甲的活动性大于丙.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大小是:甲>丙>乙.‎ 故选:D.‎ ‎【点评】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 ‎19.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了治疗胃酸过多,可以遵循医嘱服用某些碱性的物质,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钠 B.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具有咸味,可以代替食盐用于生活烹调 C.在海水中加入活性炭可以淡化海水 D.在食用皮蛋时可以蘸点食醋,以中和皮蛋中含有的少量碱性物质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亚硝酸钠有咸味,但是对人体有害解答;、‎ C、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解答;‎ D、根据食醋中含有醋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解答.‎ ‎【解答】解:A、为了治疗胃酸过多,可以遵循医嘱服用某些碱性的物质,如:氢氧化铝;不能使用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错误;‎ B、亚硝酸钠有咸味,但是对人体有害,所以不能代替食盐,用于烹调,故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淡化海水,故错误;‎ D、食醋中含有醋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在食用皮蛋时可以蘸点食醋,以中和皮蛋中含有的少量碱性物质,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酸碱盐的性质,以及常见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0.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式推断十字法;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由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的提示信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推断:每个甲分子由两个●﹣﹣H原子构成;‎ 利用完善后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完成对所得信息的判断;本题通过微观反应图示考查化学反应的特点、分类以及物质的结构、分类知识.‎ ‎【解答】解:A、根据反应后生成的两个丙分子中含有两个N原子和六个H原子,而反应物的一个乙分子中只含有两个N原子,可判断参加反应的三个甲分子中共含有六个H原子,因此每个甲分子由两个H原子构成,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2;故A不正确;‎ B、根据分子结构图,甲物质的化学式为H2,乙物质的化学式为N2,生成的两物质化学式为NH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写成3H2+N2═2NH3,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B正确;‎ C、该变化反应前的分子为氢气分子和氮气分子,而反应后的分子为氨气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改变,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不是最小微粒;故C不正确;‎ D、由完善后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可得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 ‎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21.(1)过氧化钠(Na2O3)是潜水艇中的制氧剂,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常见化合物,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CO2=2Na2CO3+O2 ;在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1 .‎ ‎(2)二氧化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它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都是由 原子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原因是在常温下,NaOH与玻璃塞中的SiO2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Na2SiO2使瓶口与瓶塞粘合在一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iO2=Na2SiO3+H2O .‎ ‎(3)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H3BO3)溶液,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NaOH+H3BO3═Na3BO3+3H2O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题意,二氧化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它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NaOH与玻璃塞中的SiO2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同时生成水,进行分析解答.‎ ‎(3)氢氧化钠与硼酸(H3BO3)溶液反应生成硼酸钠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钠元素显+1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0,则x=﹣1价.‎ ‎(2)二氧化硅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它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二氧化硅是由原子构成的.‎ NaOH与玻璃塞中的SiO2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Na2SiO3,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 ‎(3)氢氧化钠与硼酸(H3BO3)溶液反应生成硼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aOH+H3BO3═Na3BO3+3H2O.‎ 故答案为:(1)2Na2O2+2CO2=2Na2CO3+O2;﹣1;(2)原子;2NaOH+SiO2=Na2SiO3+H2O;(3)3NaOH+H3BO3═Na3BO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合价的原则、物质的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2.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 ;‎ ‎(2)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 糖类 ;‎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因是 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 ‎(4)做馒头时,面团发酵会产生一些酸,当加入适量小苏打后,会产生 二氧化碳 气体,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盐的化学性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化学与能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甲烷;‎ ‎(2)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故填:糖类;‎ ‎(3)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易于清洗油污,故填: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4)小苏打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填:二氧化碳.‎ ‎【点评】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在t‎2℃‎,a,b,c三种物质溶解度从小到大顺序为 c<b<a .‎ ‎(2)t‎2℃‎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1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5% .‎ ‎(3)根据所学知识,图中曲线 c (填字母)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相似,某溶液中含有Ca2+,Na+,OH﹣三种离子,则溶液中的溶质有 Ca(OH)2、NaOH (填化学式,下同),将该溶液升高温度,发现有固体析出,你认为该固体是 Ca(OH)2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t‎2℃‎,a,b,c三种物质溶解度从小到大顺序为c<b<a;t‎2℃‎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1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所学知识,图中曲线c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相似,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某溶液中含有Ca2+,Na+,OH﹣三种离子,则溶液中的溶质有Ca(OH)2、NaOH,将该溶液升高温度,发现有固体析出,该固体是Ca(OH)2.‎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a,b,c三种物质溶解度从小到大顺序为c<b<a;故答案为:c<b<a;‎ ‎(2)t‎2℃‎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1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25%;‎ ‎(3)根据所学知识,图中曲线c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相似,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某溶液中含有Ca2+,Na+,OH﹣三种离子,则溶液中的溶质有Ca(OH)2、NaOH,将该溶液升高温度,发现有固体析出,该固体是Ca(OH)2;故答案为:c;Ca(OH)2、NaOH;Ca(OH)2;‎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24.将一块铝片插入到装有硝酸亚铁的烧杯中(如图A),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图B),请仔细观察图示,回答问题:‎ ‎(1)把铝片放进硝酸亚铁溶液前,应进行一个实验步骤是 用砂纸打磨铝片表面 ,进行这个步骤的目的是 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 .‎ ‎(2)在硝酸亚铁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粒子是 Fe2+、NO3﹣ .(填化学符号)‎ ‎(3)将铝丝浸入硝酸亚铁溶液中,静置,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铝丝表面有银白色的金属生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3Fe(NO3)2=2Al(NO3)3+3Fe .结合现象分析,溶液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 NO3﹣ .‎ ‎(4)将铝丝浸入到 FeSO4 溶液中也能看到相同的现象.‎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根据铝不易被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硝酸亚铁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铝表面易生在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里层的铝和硝酸亚铁接触,所以实验前要先用砂纸打磨铝片表面,以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故填:用砂纸打磨铝片;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 ‎(2)硝酸亚铁是由亚铁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在水溶液中硝酸亚铁发生电解生成两种离子,故填:Fe2+、NO3﹣;‎ ‎(3)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的活动性在铁前面,所以铝能置换出硝酸亚铁中的铁,生成硝酸铝和铁,根据反应原理可知反应时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没有发生变化,故填:铝丝表面有银白色的金属生成;2Al+3Fe(NO3)2=2Al(NO3)3+3Fe;NO3﹣;‎ ‎(4)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从其后面金属的盐溶液中将其置换出来,由此可知铝丝只要和亚铁盐的溶液反应都会将铁置换出来,故填:FeSO4(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点评】此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的应用,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从其后面金属的盐溶液中将其置换出来,掌握这一理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 ‎ ‎ ‎2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收集时采用的验满方法是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收集满 .‎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3)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导管 ②  (填“①”或“②”)端通入.‎ ‎(4)小刘同学在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五套装置,其中在制取时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 BE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验满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3)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采用排水法收集;‎ ‎(4)要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可以通过控制固体和也的接触和分离进行.‎ ‎【解答】解:‎ ‎(1)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B);验满时采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从短管②进入,利用气压把水排出收集;‎ ‎(4)要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可以通过控制固体和也的接触和分离进行:其中A可以通过活塞的关闭把液体压出试管,从而使锌和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或把试管拿出;B中的锌粒在锥形瓶底部,无法完成固液的分离;C利用关闭活塞气压增大,把稀硫酸压人漏斗内,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D可以将有孔的塑料瓶上下移动,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E中的锌虽然放在有孔塑料板上,但由于无法把稀硫酸和锌分离,不能完成反应的停止;故选择B E.‎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B;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收集满;‎ ‎(2)2KClO32KCl+3O2↑;‎ ‎(3)②;‎ ‎(4)B E.‎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反应原理的书写,发生装置的改进是本题的一个难点,但只有明确反应发生和停止的原理即可解决.‎ ‎ ‎ 三、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26.学习化学一年后,同学们对课本上“支持燃烧的气体一般是氧气”这句话产生了质疑.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金属钠来探究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金属钠能否在其他气体(如:CO2)中燃烧?‎ ‎【查阅资料】金属Na性质活泼,常温下,它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实验探究】在实验室中,同学们发现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 ‎【问题讨论】‎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 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使钠和空气隔绝 .‎ ‎(2)根据上述资料写出钠块投入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 ‎(3)实验中生成的黑色颗粒是,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①同学们围绕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产生如下猜想:甲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乙认为是碳酸钠,丙认为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丁认为是氢氧化钠.‎ 我认为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 .‎ ‎②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再探究,方案设计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滴加足量盐酸,观察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白色物质中一定有 碳酸钠 .‎ 方案3‎ ‎(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 氯化钙溶液 溶液 ‎(供选试剂:A.石灰水B.氯化钙溶液 C.硫酸铜溶液)‎ ‎(2)过滤,再向滤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出现 ‎ 乙 (在甲、乙、丙中选)的猜想成立.‎ ‎③评价与反思: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拓展应用】测定实验中使用的盐酸(如图)的实际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小明配制了2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然后在烧杯中加入‎20g配得的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加入该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测得消耗了‎25g该盐酸.‎ 请以此次测定的数据,计算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为 14.6% ,但发现测得的实际质量分数与标签上标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可能原因 部分氯化氢挥发出去 (不考虑误差).‎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问题讨论】‎ 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够浸没在煤油中,从而使钠和空气隔绝;‎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拓展应用】‎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隔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盐酸易挥发.‎ ‎【解答】解:【问题讨论】‎ ‎(1)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使钠和空气隔绝.‎ 故填: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使钠和空气隔绝.‎ ‎(2)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填:2Na+2H2O═2NaOH+H2↑.‎ ‎(3)实验中生成的黑色颗粒是碳.‎ 故答案为:碳.‎ ‎①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因此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钠.‎ 故填: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 ‎②对白色物质是什么进行实验再探究,方案设计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滴加足量盐酸,观察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白色物质中一定有碳酸钠.‎ 方案3‎ ‎(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供选试剂:A.石灰水B.氯化钙溶液 C.硫酸铜溶液)‎ ‎(2)过滤,再向滤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出现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出现 乙(在甲、乙、丙中选)的猜想成立.‎ ‎③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拓展应用】‎ 设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20g‎×20% x ‎=,‎ x=‎3.65g,‎ 该盐酸的实际质量分数为:×100%=14.6%;‎ 但发现测得的实际质量分数与标签上标出的质量分数不一致,可能原因是部分氯化氢挥发出去,导致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故填:14.6%;部分氯化氢挥发出去.‎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27.现有一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为CO.含有少量的水蒸气,可能含有少量CO2,.某化学课题组的同学欲用该混合气体进行系列实验:‎ ‎①检验CO2气体是否存在,并除去CO2气体 ‎②用干燥纯净的CO气体还原的氧化铁 ‎③实验CO气体还原氧化铁生成的气体生成物的性质 试用下图所示的仪器组装一套实验装置,完成上述实验任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组件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 B → A → C → D →E.‎ ‎(2)仪器B的作用是 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 ‎(3)仪器C中能观察到的明显的实验现象是 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粉末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2Fe+3CO2 .‎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干燥剂;‎ 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实验进行时,应该通过B装置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再通过A装置干燥一氧化碳气体,再通过C装置还原氧化铁,再通过D装置检验生成的气体,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几种仪器组件的连接顺序应是:混合气体→B→A→C→D→E.‎ 故填:B;A;C;D.‎ ‎(2)仪器B的作用是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故填: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3)仪器C中能观察到的明显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粉末;‎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故填: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粉末;Fe2O3+3CO2Fe+3CO2.‎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28.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其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脱氧中的一步主要反应为:4Fe(OH)2+O2+2H2O=4Fe(OH)3(红褐色固体)‎ ‎(1)Fe(OH)2读作 氢氧化亚铁 ;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 .‎ ‎(2)某同学自制脱氧剂(‎2g铁粉、‎0.5g活性炭、‎0.5g食盐)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 请回答:‎ ‎①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乙在净水中用作 吸附剂 .‎ ‎②加入过量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O4+H2↑ .‎ ‎③溶液丙含有的溶质有 FeSO4、NaCl、H2SO4 (填化学式).‎ ‎【考点】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读出物质的名称,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反应类型;‎ ‎(2)实验Ⅰ:‎ ‎①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常用作吸附剂;‎ ‎②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解答;‎ ‎③根据反应过程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 ‎【解答】解:(1)Fe(OH)2读作氢氧化亚铁;此反应中,反应物是多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2)实验Ⅰ:‎ ‎①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乙在净水中用作是吸附剂;‎ ‎②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O4+H2↑;‎ ‎③溶液丙中含有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原来的氯化钠,还有没有反应的硫酸;‎ 故答案为:(1)氢氧化亚铁,化合反应;‎ ‎(2)①过滤,吸附剂;‎ ‎②Fe+H2SO4═FeO4+H2↑;‎ ‎③FeSO4、NaCl、H2SO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掌握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反应情况,特别是要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来判断具体的物质,并且能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正确的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9.某地下水含有大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Ca(HCO3)2和Mg(HCO3)2.用试管取少量,加入肥皂水,振荡,若出现大量浮渣和浑浊,是硬水,该水长期煮沸,锅底灰产生一层白色固体(水垢),某化学小组对该白色固体(水垢)的成分进行探究:‎ ‎(1)提出猜想:‎ 猜想:‎ ‎①白色固体是CaCO3‎ ‎②白色固体是Mg(OH)2‎ ‎③白色固体是CaCO3和Mg(OH)2‎ ‎(2)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1)‎ 可能现象 结论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 结论1:‎ 猜想②正确 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结论2:‎ 猜想①正确 ‎(3)反思一评价:你认为不够严密的结论是 结论2 (填结论“‎1”‎或结论“‎2”‎),理由是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如果产生气泡,不能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氢氧化镁 .‎ 同学们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验证猜想③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2)‎ 可能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猜想③成立 有白色沉淀物生成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解:(2)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1)‎ 可能现象 结论 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 结论1:‎ 猜想②正确 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结论2:‎ 猜想①正确 ‎(3)不够严密的结论是结论2,理由是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如果产生气泡,不能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氢氧化镁.‎ 故填:结论2;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如果产生气泡,不能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氢氧化镁.‎ 验证猜想③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2)‎ 可能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猜想③成立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物生成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