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 M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目录
2011-2016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上) 1
一、物态变化(共20小题) 1
二、物质的属性(共21小题) 6
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共2小题) 16
四、运动和力(共12小题) 16
五、力和机械(共26小题) 23
六、压强和浮力(共21小题) 28
七、声现象(共2小题) 38
八、光现象(共13小题) 39
九、透镜及其应用(共11小题) 43
2011-2016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下)(答案) 50
一、物态变化(共20小题) 50
二、物质的属性(共21小题) 63
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共2小题) 86
四、运动和力(共12小题) 87
五、力和机械(共26小题) 105
六、压强和浮力(共21小题) 119
七、声现象(共2小题) 147
八、光现象(共13小题) 149
九、透镜及其应用(共11小题) 162
2011-2016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上)
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及水平,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套试卷结合中考考试特点汇集了大量中考真题,凝聚了数十位一线教师对中考试题出题方向的预测与见解,针对中考试题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总体特征,对中考常出现的重要考点进行分析,整理出一套详细的备考攻略,以考点为依据分类汇编,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备考材料。
本套试卷分为三部分,2011-2016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上)包含:物态变化、物质的属性、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和浮力、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011-2016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下
)包含:电和磁、电磁波与信息技术、能量、机械能、内能、电流与电路、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物态变化(共20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内容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其常考点是温度、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熔化和凝固、蒸发、水的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等。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能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能描述固、液、气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意识。
7、能够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8、会测量温度。
9、能够区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B. C.D.
A.冰化成水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雪的形成
2.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
3.如图是小阳在室外游泳池游泳时的几幅画面,请根据图中的情景,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
4.小宣在探究某个热学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 .
t/℃
55
60
65
70
75
80
T/℃
48
52
56
60
64
68
5.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59套试卷使用)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6.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 ℃ .(本题已被至少35套试卷使用)
7.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60套试卷使用)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8.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1)实验前小刚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
(2)实验中持续加热,每分钟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 ℃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温度/℃
﹣4
﹣2
0
0
0
0
0
0
0
0
0
1
2
3
(本题已被至少43套试卷使用)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7套试卷使用)
A.零下18℃ 的液体能发生汽化现象
B.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烧水时常看到“白气”,从水到“白气”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D.寒冷的冬夜,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0.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本题已被至少38套试卷使用)
11.如表是小文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99
(1)小文测得水的沸点是 ℃ ;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本题已被至少43套试卷使用)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13套试卷使用)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将﹣18℃ 的冰块放在冰箱的0℃ 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一定增加
D.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13.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 .
14.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物质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2℃ 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或“液态”)(本题已被至少15套试卷使用)
15.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与室温相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本题已被至少9套试卷使用)
1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37套试卷使用)
A.铁块化成铁水 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湖水表面结冰 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
17.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60套试卷使用)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18.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本题已被至少12套试卷使用)
19.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的温度达到53℃ 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或“液态”)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
(本题已被至少25套试卷使用)
二、物质的属性(共21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考试必考内容,其常考点有质量的概念、质量的估测、天平的使用方法、密度的测量、密度相关计算,有时还和压强浮力结合在一起出综合题。此外,分子原子组成物质、原子核式结构、物质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等也会偶尔考查。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2、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认识质量的概念。
4、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5、尝试将物质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6、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7、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8、理解测量密度相关实验的原理,会设计实验测密度。
20.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 g.
21.物理学中研究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采用控制变量法.下列探究实验中,需要控制电流不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电压的关系
B.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C.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
D.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强弱跟螺线管线圈匝数的关系.
22.为了比较铜和铝的导热性能,小军选取了粗细均匀、横截面积、长度均相同的U形铜棒和铝棒进行实验.小军认为导热性能无法直接测量,他首先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可直接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并类比所学知识定义了一个物理量k,来衡量物质的导热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成功比较出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更好.小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他将铜棒的一端放入烧杯内持续沸腾的水中,铜棒的另一端放入试管内25℃ 的冷水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①.换成U形铝棒后,小军按照同样的实验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②.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用来衡量导热性能的物理量k是用 表示的.(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时间 B.温度 C.温度的变化量 D.单位时间内温度的变化量
(2)可推断出此实验中 的导热性能更好.(选填“铜棒”或“铝棒”)
23.小曼利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圆柱体物块、石子、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某未知液体的密度.如图是小曼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已知水的密度为1×103kg/m3,g取10N/kg.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
②将拴有石子的物块置于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为66cm3.
③将待测液体倒入另一量筒中,如图丙所示,记录量筒中待测液体的体积.
④将上述石子和物块擦干后,置于量筒内的待测液体中,如图丁所示,量筒中液面所对应的示数为70cm3.
由以上实验可知:
(1)石子和物块在水中所受的总浮力为 N;
(2)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
24.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6套试卷使用)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m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2m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s
25.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亮取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量筒放在 台面上.将盛有适量液体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及杯内的液体的总质量为 g.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06g.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此种液体的密度为 kg/m3.(本题已被至少39套试卷使用)
26.有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明确了具体的探究问题,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保温杯的品牌 B.水冷却的时间 C.水的温度
(2)请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C.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
(3)请估计实验过程中第5小时的室温: ℃ .(本题已被至少25套试卷使用)
27.小京利用铝块、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蜡块的密度.如图所示的四个图是小京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0、v1、v2、v3分别是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图中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计算小蜡块的密度,写出小蜡块密度的表达式:ρ蜡= .
(本题已被至少35套试卷使用)
28.如图所示,实验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烧瓶内还分别装有阻值为10Ω的电阻丝R1和阻值为5Ω的电阻丝R2.实验桌上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电阻箱和开关各一个,电流表和停表各一块,导线若干.小新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证明“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有关”.
小新的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电阻箱、电流表及图所示的装置甲等电路元件串联接入电路中,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5Ω.
②闭合开关,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0.3A,通电时间为2min时,停止计时,记录此时温度计的示数40℃ ,断开开关.
③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乙替换电路中的装置甲,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10Ω.闭合开关,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观察电流表示数仍为0.3A.当温度计示数为40℃ 时,停止计时,读出通电时间5min,记录数据,断开开关.
于是小新认为“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有关”.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请你针对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 .(本题已被至少18套试卷使用)
29.(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41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本题已被至少17套试卷使用)
30.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同学们在“探索与发现A厅”里面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物体上滚?”的实验.实验时,将双圆锥体轻轻放在倾斜轨道的最低端,看到双圆锥体从静止向轨道高处滚去.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小军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真的,眼见为实;小乐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错觉,双圆锥体不可能自动由低处向高处运动.小乐和小军为证明各自的观点,取了两根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条左端垫高,做成一个倾斜轨道,将双圆锥体放在轨道右端,如图甲所示,由静止释放后双圆锥体向轨道高处滚去,双圆锥体最终停在轨道左端,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在科技馆看到的现象.请你根据图甲、乙所示的实验,选择适当的器材,通过测量判断小军和小乐谁的观点正确,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并简要说明.
(本题已被至少17套试卷使用)
31.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试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本题已被至少21套试卷使用)
32.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24套试卷使用)
A.米 B.分米 C.厘米 D.微米
33.小欣为了测量液体A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将液体A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A的体积为 cm3.
(3)将量筒中的液体A全部倒入空烧杯中,把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中,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平横梁再次水平平衡,则烧杯和液体A的总质量为 g.
(4)实验中测得所用空烧杯的质量为80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液体A的密度为 kg/m3.(本题已被至少49套试卷使用)
34.小阳利用刻度尺、塑料碗、圆柱形玻璃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块铁矿石的密度.以下是小阳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他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在圆柱形玻璃筒内放入适量的水,将塑料碗轻轻放入水中,塑料碗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1,并记录在表格中;
(2)将铁矿石轻轻放入塑料碗中,塑料碗仍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圆柱形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2,并记录在表格中;
(3)
(4)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计算铁矿石的密度ρ= 并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本题已被至少43套试卷使用)
35.实验桌上有符合实验要求的橡皮筋一根、弹簧测力计(量程0﹣﹣5N)一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一盒、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细线若干.请你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如果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与F2的方向相反,且F1大于F2,则F1与F2的合力F=F1﹣F2.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可画出示意图辅助说明),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本题已被至少14套试卷使用)
36.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黑点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15套试卷使用)
A. B. C. D.
37.小红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5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改变砝码的个数与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有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将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kg/m3.(本题已被至少18套试卷使用)
38.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本题已被至少18套试卷使用)
A.千克 B.牛顿 C.帕斯卡 D.焦耳
39.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 的数值.(本题已被至少13套试卷使用)
40.小军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他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调.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 kg/m3.
(本题已被至少16套试卷使用)
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共2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抽考内容。其常考点是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参照物等,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4、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5、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1.小林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他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本题已被至少58套试卷使用)
42.小英乘坐在行驶的“和谐号”列车上,看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小英是以 为参照物的.(本题已被至少15套试卷使用)
四、运动和力(共12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其常考点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和估测、速度的测量和计算、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读数、重力的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及应用。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解释常见事例或实验。
2、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3、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5、能理解并准确陈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6、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
7、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和长度。
8、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9、知道二力平衡的及条件,能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10、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进行相关估算。
1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能进行相关估算。
12、会测量力的大小。
1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43.如图所示的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B. C. D.
A.机械表保养时上油
B.防滑垫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C.旋钮侧面制有条纹
D.轮胎上制有花纹
44.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换用质量大的重锤
B.上下移动年画的位置
C.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
D.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年画的长边平行
4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1.8m B.3.3m C.4.8m D.5.5m
46.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47.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本题已被至少6套试卷使用)
48.汽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下列与汽车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5套试卷使用)
A.汽车轮胎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汽车装有消声器,就可以把汽车产生的噪声全部消除
C.载重汽车的车轮做得比较宽,是为了增大载重汽车对路面的压强
D.驾驶员开车是要系好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带来的伤害
49.在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A厅”,有一个有趣的磁悬浮灯泡,其示意图如图所示.在磁悬浮灯泡的内部装有一块永磁体,在灯泡上方的展柜中安装有永磁体和一个励磁线圈,给励磁线圈通电,在控制电路的调节下,永磁体和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磁场能使灯泡静止悬浮在空中.关于灯泡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1套试卷使用)
A.灯泡受到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下
B.灯泡受到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上
C.灯泡受到的磁力小于灯泡受到的重力
D.灯泡受到的磁力大于灯泡受到的重力
5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A.如果苹果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则苹果受力是不平衡的
B.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手对水桶的作用力大于水桶对手的作用力
C.木箱静止在地面上,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
D.沙狐球离开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越来越慢,是由于沙狐球受到阻力的作用
51.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本题已被至少38套试卷使用)
52.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辆实验车,其顶部装有电磁铁,电磁铁下方吸有一颗钢珠.在实验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钢珠因断电下落.如图是描述钢珠下落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钢珠下落的路径.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正确描述钢珠下落路径的示意图是( )(本题已被至少65套试卷使用)
A. B. C. D.
53.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8套试卷使用)
A.足球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
B.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
C.给自行车轴承中加润滑油
D.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54.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本题已被至少85套试卷使用)
A. B. C.
D.
5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37套试卷使用)
A.手提水桶时手上出现压痕,是由于水桶所受的重力作用在手上
B.用3N的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3N
C.用大小不变的力F竖直拉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钩码,F一定大于mg
D.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跳板向下弯,人对跳板的作用力与跳板对人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56.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cm.(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57.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当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等于 m/s.(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58.在图所示的物理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力的单位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7套试卷使用)
A.安培 B.伽利略 C.牛顿 D.瓦特
59.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58套试卷使用)
A.自行车轮胎上制有凹凸的花纹
B.用橡胶制作自行车的闸皮
C.自行车轴承中装有滚珠
D.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
60.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25套试卷使用)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2m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61.小钢利用滑轮组及相关器材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拉力F与重力G的关系:F= .
G/N
2
3
4
5
6
7
8
F/N
0.9
1.3
1.7
2.1
2.5
2.9
3.3
(本题已被至少7套试卷使用)
6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11套试卷使用)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密度越大、体积越大的物体的质量也越大
C.鸡蛋掉到地板上摔破了,地板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地板的作用力
D.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压力,压力的合力与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63.一辆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该车在20s内行驶的路程是 m.(本题已被至少22套试卷使用)
64.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cm.
(本题已被至少22套试卷使用)
五、力和机械(共26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杠杆力臂的作图、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机械效率的测量和计算,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了解机械使用历史和发展过程,会识别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并能准确找出杠杆的五要素,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会安装滑轮组,知道拉力大小与重物的关系;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和动滑轮重的大小有关。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4、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5.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天平 B.瓶盖起子
C.食品夹 D.钳子
66.如图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图中线段AB与力F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OA⊥AB.线段
表示力F的力臂.(选填“OA”、“AB”或“OB”)
67.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5套试卷使用)
A.筷子 B.钓鱼竿
C.羊角锤 D.
古代捣谷用具
68.如图是挖井时从井中提升沙土的杠杆示意图.杠杆AB可以在竖直平面内绕固定点O转动,已知AO:OB=3:2,悬挂在A端的桶与沙土所受的重力为200N,悬挂在B端的配重所受的重力为80N.当杠杆AB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加在配重下面绳端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是 N.(不计杆重和绳重)(本题已被至少39套试卷使用)
69.下列有关自行车的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1套试卷使用)
A.车把套上制作了花纹
B.给车轴加润滑油
C.轮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D.刹车时用力捏闸柄,增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
70.杠杆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将金属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A端,把石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B端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将石块浸没在水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在杠杆A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其大小为石块所受重力的.已知=,则石块的密度为 kg/m3.(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71.如图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图中线段AB与力F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OA⊥AB、AC⊥OB.线段 表示力F的力臂.(选填“OA”或“AC”)(本题已被至少48套试卷使用)
72.小华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实验过程中,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1和动力F1的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了F1与L1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推算,当L1为0.1m时,F1为 N.(本题已被至少47套试卷使用)
7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东认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强有关.水平桌面上有符合实验要求的带滑轮的木板,两个大小不同、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带挂钩的立方体木块A和B,弹簧测力计和细线.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小东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本题已被至少24套试卷使用)
74.如图所示,杠杆AD放在钢制水平凹槽BC中,杠杆AD能以B点或C点为支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BC=0.2m.细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端,另一端绕过动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物体E挂在动滑轮的挂钩上.浸没在水中的物体H通过细绳挂在杠杆的D端,与杠杆D端固定连接的水平圆盘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已知60N≤F≤200N,动滑轮的质量m0=1kg,物体H的密度ρ=2×103kg/m3,AD=0.8m,CD=0.2m,杠杆、圆盘、细绳的质量及摩擦均忽略不计,g取10N/kg.为使杠杆AD保持水平平衡,求:
(1)物体E的最小质量m;
(2)物体H的最小体积V.(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75.省力杠杆的动力臂 阻力臂.(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本题已被至少8套试卷使用)
76.小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50g,杠杆上相等刻线的距离相等,小华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的B点悬挂了3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应该在A点悬挂 个钩码.(本题已被至少15套试卷使用)
77.图中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61套试卷使用)
A.撬棒 B.羊角锤
C.核桃夹 D.食品夹
78.将高为10cm的圆柱体甲放在水平地面上,细绳的一端系于圆柱体甲上表面的中央,另一端竖直拉着杠杆的A端.当把质量为800g的圆柱体乙悬挂在杠杆的B端并处于圆柱形容器M中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此时圆柱体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3200Pa.把质量为900g的水注入容器M中,水未溢出,水静止后,水对容器M底面的压强为2500Pa,圆柱体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000Pa.已知:AO:OB=2:3,容器M的底面积为60cm2,不计杠杆的质量,g取10N/kg,则圆柱体甲的密度为 kg/m3.(本题已被至少10套试卷使用)
79.某科技小组设计的提升重物的装置如图甲所示.
图中水平杆CD与竖直杆EH、DI组合成支架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小亮站在地面上通过滑轮组提升重物,滑轮组由动滑轮Q和安装在水平杆CD上的两个定滑轮组成.小亮以拉力F1匀速竖直提升物体A的过程中,物体A的速度为υ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A.小亮以拉力F2匀速竖直提升物体B的过程中,物体B的速度为υ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B.拉力F1、F2
做的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如图乙中①、②所示.已知:υ1=3υ2,物体A的体积为VA,物体B的体积为VB,且3VA=2VB,物体A的密度为ρA,物体B的密度为ρB,且8ρA=7ρB.(不计绳的质量,不计滑轮与轴的摩擦)求:机械效率ηB与ηA之差.
六、压强和浮力(共21小题)
命题方向:
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固体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浮力大小的判断和计算,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阿基米德原理,也会与功和功率相结合,利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等。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为主。
备考攻略:
1、认识压力,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熟练掌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公式及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特点,知道连通器特点。
3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能够描述托里拆俐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值,了解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及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5、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其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6、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用其公式计算浮力。
7、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用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8、会用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特点、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80.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B. C. D.
A.在铁轨下面铺枕木 B.大型载重车装有很多车轮
C.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D.切熟鸡蛋的钢丝很细
81.水平实验桌面上有微小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A、B两个烧杯.小亮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后,又提出了新的猜想,为此他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A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6cm,如图甲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
②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B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10cm,如图乙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
小亮发现h1大于h2,于是小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有关”.
请你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亮的结论是错误的.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82.阅读《福船》回答问题.
福船
跨越遥远时空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名叫“福船”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福船作为木质时代风帆动力远洋船只中的佼佼者,成就了明代郑和、戚继光、郑成功等人的伟大壮举,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福船,福建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上阔下窄,首尖尾宽两头翘,复原模型图如图所示.其甲板平坦,龙骨厚实,结构坚固;吃水深,容量多,善于装载,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于远洋.
与指南针对航海贡献相媲美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中国对世界航海发展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项伟大发明. 2010年11月15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厚实的隔舱板把船舱层层隔断,分隔成互不透水的一个一个舱区.在航行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或两个舱意外破损,海水进不到其他舱中,从船整体看,仍然保持有足够的浮力,不至沉没.“水密隔舱”技术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体抗沉性.另外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接,使船体结构也更加坚固.分成隔舱,还便利货物存放管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对于远洋航海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
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经学术界考证,与北京天坛齐名的二千料海船就是福船.“料”是当时流行的用来表示舟船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二千料海船总长61.2米,最大宽13.8米,型深4.89米;满载时,水线长53米,水线宽13米,吃水3.9米.帆装、给养、武器、人员、货物等及船自身质量总共可达1170吨.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海洋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航海早了87年,比达•伽马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船舶制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福船”这个珍贵的文化符号成为新兴文创产业里重要的创作灵感,依然在启迪人们不断去开拓创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福船采用了 技术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体抗沉性.请你展开想象,就福船的这一技术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
(2)排水量是衡量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标.小辉查资料得知: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最大的那艘船的满载排水量为233t后,他想知道郑和远洋时的二千料海船的排水量m.他根据上文中二千料海船的信息计算出排水体积V=53m×13m×3.9m=2687.1m3,估算出排水量约为2687t.请写出这种估算方法不合理的理由,并写出合理的估算方法.
8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由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盛有液体A,物块M漂浮在液体A中,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液体A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盛有液体B,物块N漂浮在液体B中,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2,液体B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2套试卷使用)
A.p1<p2 B.p1>p2 C.m1<m2 D.m1>m2
84.某个热气球充气后体积为3000m3,则该热气球所受的浮力为 N.(g取10N/kg,空气密度取1.29kg/m3)(本题已被至少35套试卷使用)
85.探海神器﹣﹣“蛟龙”号
2012年6月24日是个伟大的日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7020米新纪录诞生,“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一号”手动交会对接成功,“蛟龙”与“神九”互致祝福,进行了穿越海天的对话,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伟大梦想!
目前,“蛟龙”号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蛟龙”号的形状外观如图所示,部分参数见下方表格.
“蛟龙”号部分参数
长×宽×高
8.2米×3.0米×3.4米
自身质量
22吨
最大荷载
240公斤
载人
限3人
最大速度
25海里/小时
巡航速度
1海里/小时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
7000米
正常水下工作时间
12小时
这次深潜记录的创造反映了“蛟龙”号高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新技术突破﹣﹣高速水声通信技术.
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距离很有限,而普通水声传输又有延时长、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等严重缺陷,“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如何实现实时通讯是个重要难题.中国科学院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利用通信声呐进行水下通信联络,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通信声呐是由发射基阵和接收基阵组成,基阵又由换能器基元组成.换能器一般用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可将发射机产生的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也可以将接收机接收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此次“蛟龙”与“神九”成功实现穿越海天对话,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功不可没.
新技术突破二﹣﹣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
“蛟龙”号搭载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储存电能超过110千瓦时的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该电池的蓄电能力为美国同类潜水器蓄电池的2倍,成功解决了“蛟龙”号正常水下工作时间长,但又不能携带太重蓄电池的困难.
新技术突破三﹣﹣悬停定位和自动航行
由于不同海域、不同深度的海水密度不同,“蛟龙”号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变化的.按潜航员叶聪的说法,“这次7000米级海试的试验海域,根据测量,海面海水的密度是每立方米1021公斤,而7000米深的海水密度变成每立方米1059公斤.“蛟龙”号自重22吨,算下来在7000米深度时受到的浮力大概比在海面时要大800多公斤力”(公斤力是工程中常用的力的单位,1公斤力大约等于10牛).
浮力的变化要靠压载铁来平衡,所谓“压载铁”,就是给“蛟龙”号增加重量的铁块.“蛟龙”号海试团队用周密的数学模型,能根据在不同海域测得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等参数精确地计算下潜时所需要的“压载铁”重量.
“蛟龙”号挂好所需压载铁,注水下潜,当下潜至预定深度时,“蛟龙”号能克服自身晃动、海底洋流等内外干扰,通过适时抛掉一定数量的压载铁,利用相关技术实现悬停.此外,“蛟龙”号还具备自动定向、定高、定深三大功能,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动航行,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当完成工作后,潜航员再抛掉适量的压载铁,实现上浮,可见,无论是下潜,悬停,还是上浮,压载铁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向“蛟龙”号的祝贺,送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
(1)①换能器可实现 信号与 信号的相互转换.
②潜艇下潜深度一般是几百米,而“蛟龙”号下潜深度一般是几千米,“蛟龙”号在深海中必须通过抛掉压载铁实现上浮,而不是像潜艇那样采用排水的方法实现上浮,请写出可能的原因及你的理由: .
(2)请估算“蛟龙”号的体积大小.并写出估算过程.(本题已被至少35套试卷使用)
86.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51套试卷使用)
A.B. C. D.
A. 载重汽车安装了很多车轮 B.铁轨铺在枕木上
C.吸管的一端剪成斜口 D.图钉帽的面积做得较大
87.桌面上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中分别装有水和酒精,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的体积相等,如图所示.水、酒精、木球和铁球的密度分别为ρ水、ρ酒精、ρ木和ρ铁.将木球放入水中、铁球放入酒精中,静止时木球和铁球所受浮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7套试卷使用)
A.若ρ木<ρ酒精<ρ水<ρ铁,则F1>F2
B.若ρ木<ρ酒精<ρ水<ρ铁,则F1<F2
C.若ρ酒精<ρ木<ρ水<ρ铁,则F1=F2
D.若ρ酒精<ρ木<ρ水<ρ铁,则F1<F2
88.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已突破7km.为估算“蛟龙号”下潜到7×103m深度处所受海水的压强p,可取海水的密度为1×103kg/m3,g取10N/kg,则p为 Pa.(本题已被至少39套试卷使用)
89.小莉把一圆柱形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将圆柱形物体逐渐浸入某种液体中,观察并记录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F与V的关系,F= .
V/m3
1×10﹣4
2×10﹣4
3×10﹣4
4×10﹣4
5×10﹣4
6×10﹣4
F/N
4.2
3.4
2.6
1.8
1.0
0.2
(本题已被至少33套试卷使用)
90.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M1,动滑轮A所受重力为G1,物体M1完全在水面下以速度v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1,拉力F1做功的功率为P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所受重力为G2的动滑轮B替换动滑轮A,如图乙所示,用替换动滑轮后的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M2,物体M2完全在水面下以相同的速度v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2,拉力F2做功的功率为P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已知:G1﹣G2=30N,η2﹣η1=5%,=,M1、M2两物体的质量相等,体积V均为4×10﹣2m3,g取10N/kg,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求:
(1)物体M1受到的浮力F浮;
(2)拉力F1与F2之比;
(3)物体M1受到的重力G.(本题已被至少38套试卷使用)
91.在窗子密闭的旅行车上备有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图中的四把铁锤,质量相同,形状不同.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应该选择的铁锤是( )(本题已被至少73套试卷使用)
A. B. C. D.
92.如图是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水中圆柱体M的示意图,滑轮组固定在钢架上,滑轮组中的两个滑轮质量相等,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900N,连接圆柱体M与动滑轮挂钩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0N.圆柱体M高为3m,底面积为0.02m2,密度为4.5×103kg/m3.在绳端拉力F作用下,圆柱体M从其下表面距水面15m处匀速上升到其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用了3min,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160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钢架对定滑轮的拉力为T.在圆柱体M被缓慢拉出水的过程中,圆柱体M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不计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g取10N/kg.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2套试卷使用)
A.压强p的最小值为15000Pa B.拉力T的大小为2700N
C.拉力F的大小为640N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
93.将圆柱体B竖立在圆柱形容器A的水平底面上,圆柱体B对容器A底面的压强为p0.向容器A内缓慢注水,记录注入水的质量m和所对应的水对容器A底面的压强p,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圆柱体B的体积为2800cm3,则p0等于 Pa.(g取10N/kg)
m/g
1000
2000
3000
4300
5900
7500
p/Pa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本题已被至少37套试卷使用)
94.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74套试卷使用)
A.刀刃做得很薄 B.书包带做得较宽
C.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D.大型平板车装有很多轮子
95.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丙、丁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其中甲、乙、丁容器中的液体密度相同.若将小球A放在甲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漂浮,此时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1;若将小球A用一段不计质量的细线与乙容器底部相连,并使其浸没在该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2;若将小球A放在丙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悬浮,此时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3;若将小球A放在丁容器的液体中,用一根不计质量的细杆压住小球A,使其浸没,且不与容器底接触,小球A静止时丁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12套试卷使用)
A.F2<F1=F3<F4 B.F1=F2=F3<F4 C.F1=F3<F2<F4 D.F1=F2=F3=F4
96.甲、乙两溢水杯放在实验桌上,分别装满水和酒精,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将密度为0.9×103kg/m3的小球M轻轻放入甲溢水杯的水中,小球M静止时从甲溢水杯中溢出9g的水,将小球M轻轻放入乙溢水杯的酒精中,小球M静止时从乙溢水杯中溢出 g的酒精.(本题已被至少12套试卷使用)
97.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200cm2和100cm2.容器甲中盛有0.2m高的水,容器乙中盛有0.3m高的酒精.若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质量均为m的水和酒精后,剩余水对容器甲底部的压强为p水,剩余酒精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为p酒精.当质量为m的范围为 时,才能满足p水>p酒精.()(本题已被至少10套试卷使用)
98.图中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95套试卷使用)
A.B. C. D.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C.斧刃磨得很锋利 D.在铁轨下面铺枕木
99.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相同深度的液体,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1和S2,且2S1=3S2.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1,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2,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2,且p2=2p1.将A球浸在甲容器的液体中,B球浸在乙容器的液体中,两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液体静止后,甲、乙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A、B两球所受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20套试卷使用)
A.F1>F2,ρ1<ρ2 B.F1=F2,ρ1<ρ2 C.F1<F2,ρ1>ρ2 D.F1<F2,ρ1<ρ2
100.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需要的如下器材:天平、砝码、体积不同的铝块、细线、大烧杯、量筒、水.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请你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本题已被至少7套试卷使用)
七、声现象(共2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能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声的利用及噪声的控制方法。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为主。
备考攻略: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及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还要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的关系,还要知道发声体不同,会使音色不同。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3、了解声的应用。
4、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101.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其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 的音效效果.(本题已被至少36套试卷使用)
10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5套试卷使用)
A.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八、光现象(共13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折射。常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为主。
备考攻略:
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不同。
2、了解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反射现象中的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平面镜成像原因,会设计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4、了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折射时的特点及光路是可逆的。
5、知道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及色光和颜料的三原色,了解不可见光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6、会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掌握虚像和实像的特点,会区分虚像和实像。
10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B. C. D.
A.赵州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B.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向上弯折 D.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
104.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方向射出.(选填“OB”、“OC”或“OD”)
10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53套试卷使用)
A.B. C. D.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106.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5度,则反射角为 度.(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107.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8套试卷使用)
A.放大镜把字“放大”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D.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108.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123套试卷使用)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109.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18个,9个为红色,9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再改变四次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做四次实验.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
(2)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军实际探究的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 的关系;
(3)针对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②中,应改变 .(本题已被至少39套试卷使用)
110.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现象是( )(本题已被至少37套试卷使用)
A.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
B.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 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11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本题已被至少46套试卷使用)
112.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45°,已知∠NOB≤30°,∠NOC≤45°,∠NOD≤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射出.(选填“OB”、“OC”或“OD”)(本题已被至少38套试卷使用)
113.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24套试卷使用)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11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的关系,现将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白纸平放并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纸中间测一条直线MN,把一块带支架的平面镜(不透明)沿直线MN位置,使平面镜底边与直线MN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所示,请你在图装置的基础上,利用一把刻度尺和一盒大头针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115.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 光组成的.(本题已被至少16套试卷使用)
九、透镜及其应用(共11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必考内容,其常考点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等,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作图题出现。
备考攻略:
1、知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特点及它们的焦点焦距,能够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特点来完成光路图。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及像的大小调节等。
3、理解凸透镜在各种条件下成像的性质以及像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并能应用正确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眼睛的视物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5、主要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视物原理,注重学习原理和各元件的作用。
116.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
117.阅读《可调式眼镜》回答下题.
可调式眼镜
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图1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图2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2甲所示.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图2乙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2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
为探究可调式眼镜的矫正效果,首先要确定以下程序和标准:
选定同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选定远、中、近三个观察位置,用S表示观察位置到树的距离,如图3甲所示;用D表示看到树的清晰程度,清晰程度分为清晰、不清晰、模糊三个等级,如图3乙所示.
小京和小贝视力不同,没有佩戴眼镜时,小京在近处看树“清晰”,在远处看树“不清晰”;小贝在远处看树“清晰”,但在近处看树“不清晰”.
小京和小贝佩戴眼镜后,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调节镜片中的液体处于初始状态.
②选择不同观察位置,观察树,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③改变镜片中液体的含量,重复步骤②.
小京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部分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2
﹣1
0
1
2
近
清晰
清晰
清晰
中
清晰
清晰
远
清晰
不清晰
模糊
表二 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2
﹣1
0
1
2
近
不清晰
清晰
清晰
中
清晰
远
清晰
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两位同学对可调式眼镜有了新的认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1)调节眼睛晶状体形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不同亮度的物体 B.不同颜色的物体
C.不同距离的物体 D.不同大小的物体
(2)为了使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3)为了使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1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本题已被至少43套试卷使用)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D.人离平面镜越远,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越小
119.如果长时间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容易造成眼睛近视.矫正近视眼,应该佩戴镜片是 透镜的眼镜.(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120.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 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本题已被至少41套试卷使用)
121.矫正近视眼的眼镜的镜片应是 透镜.(本题已被至少44套试卷使用)
122.小娟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小娟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的适当位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的左侧,光屏置于凸透镜的右侧.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 高度.
(2)将蜡烛移到适当位置,改变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10cm且小于 cm,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本题已被至少40套试卷使用)
123.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1)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3)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本题已被至少49套试卷使用)
124.小彤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彤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小彤将光屏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小彤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本题已被至少9套试卷使用)
125.近视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选填“凸”或“凹”)(本题已被至少15套试卷使用)
126.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凸透镜(选填“A”或“B”).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华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放大、 的 像.(本题已被至少42套试卷使用)
2011-2016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下)(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物态变化(共20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内容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其常考点是温度、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熔化和凝固、蒸发、水的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等。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能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能描述固、液、气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意识。
7、能够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8、会测量温度。
9、能够区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016•北京)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冰化成水
B.露的形成
C.雾的形成
D.雪的形成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归纳法.
【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关于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把握好物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2.(2016•北京)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39 ℃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量思想;推理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此题温度计的示数在量程的范围内,且分度值为1℃ ,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
【解答】解:由图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
,液面在零刻度以上,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30℃ +9℃ =39℃ ;
故答案为:39.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是否认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是否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属于基本技能考查试题.
3.(2016•北京)如图是小阳在室外游泳池游泳时的几幅画面,请根据图中的情景,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体表温度降低与皮肤表面上水的蒸发快慢有关吗? .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答案开放型;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蒸发时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解答】解:读图可知,天气炎热,小阳去游泳,当他游泳上岸后,天气依然很热,但小阳却感觉很凉,一阵风吹过,他感到更凉了.据此我们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有:
①体表温度降低与皮肤表面上水的蒸发快慢有关吗?
②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空气流动的速度有何关系?
故答案为:体表温度降低与皮肤表面上水的蒸发快慢有关吗?(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在日常生活情景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特点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开放的情景和开放的解答.
4.(2016•北京)小宣在探究某个热学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 0.8t+4℃ .
t/℃
55
60
65
70
75
80
T/℃
48
52
56
60
64
68
【考点】温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量思想;归纳法;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这是个实验题,根据复杂的数据表中利用数学的归纳知识,找到相关的数学解析式.
【解答】解:
①当t=55℃ ,T=48℃ 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0.8×55℃ +4℃ =48℃ ;
②当t=60℃ ,T=52℃ 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0.8×60℃ +4℃ =48℃ ;
③当t=65℃ ,T=56℃ 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0.8×65℃ +4℃ =56℃ ;
余下的组数据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0.8t+4℃ .
故答案为:0.8t+4℃ .
【点评】依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题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关系式为简单的一次函数,此类题考查多年,学生练习比较多,是学生较为熟悉的题型.
5.(2015•北京)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看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液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
【解答】解: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6.(2015•北京)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 38.5 ℃ .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首先观察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 ,最小分度值为0.1℃ ,由此可以读出体温计的示数.
【解答】解:
由图可知,体温计的示数在38~39℃ 之间,分度值为0.1℃ ,因此体温计的示数为38+5×0.1℃ =38.5℃ .
故答案为:38.5.
【点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体柱的上表面相平.
7.(2014•北京)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要加快液体的蒸发,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解答】解: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袋、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用地膜覆盖农田,都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而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液体的温度,故加快了蒸发,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利用这三个因素分析实际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8.(2014•北京)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1)实验前小刚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6 ℃ .
(2)实验中持续加热,每分钟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 0 ℃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温度/℃
﹣4
﹣2
0
0
0
0
0
0
0
0
0
1
2
3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要正确的读数一定要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2)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解答】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所以其温度为26℃ .
(2)冰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 不变,所以冰是晶体,冰的熔点是0℃ .
故答案为(1)26;(2)晶体;0
【点评】此题是考查冰熔化的实验中需要测量度,所以有关温度计的读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9.(2013•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零下18℃ 的液体能发生汽化现象
B.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烧水时常看到“白气”,从水到“白气”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D.寒冷的冬夜,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扩散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A、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可以进行的;
B、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扩散现象,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白气生成是由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凝华是由于气体遇冷直接变为固体形成的,根据其形成原因进行判断.
【解答】解: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所以A说法正确;
B、发生扩散现象也可能是固体或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以B错误;
C、烧水时常看到“白气”,是由于水首先汽化为热水蒸气,然后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C正确;
D、家里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应该在室内,所以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考查了汽化、液化、凝华及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分析一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10.(2013•北京)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39 ℃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由图知:温度计上10℃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 ,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此时的温度为39℃ .
故答案为:39.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1.(2013•北京)如表是小文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99
(1)小文测得水的沸点是 99 ℃ ;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图象数据结合水沸腾时的特点,找出沸腾时的温度即沸点.
(2)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 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9℃ ;
(2)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要不断吸热.
故答案为:99;不变.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实验,考查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及沸点的概念,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2.(2012•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将﹣18℃ 的冰块放在冰箱的0℃ 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一定增加
D.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①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②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③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克服摩擦做功、压缩空气做功),二是热传递,都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④锯木头时,对锯条做功,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解答】解:A、冬天室内与室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窗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物质的凝华现象;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放出热量液化而成的;此选项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于温度是大于冰本身温度的,所以冰会吸热直至0℃ ,所以冰的内能一定增加;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锯木头时,克服摩擦对锯条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及改变内能的方法,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3.(2012•北京)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66 ℃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解答】解:温度计一个大格表示10℃ ,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 .因此它的读数为60℃ +6℃ =66℃ ;
故答案为:66.
【点评】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和温度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
14.(2012•北京)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物质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2℃ 时,其状态是 固态 .(选填“固态”或“液态”)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完全熔化完后处于液态.
【解答】解:(1)从表格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2)物质的温度达到42℃ 时,还没有达到熔点,还没有熔化,处于固态.
故答案为:(1)晶体;(2)固态.
【点评】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
15.(2012•北京)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与室温相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酒精在常温下比较容易蒸发,我们可以拿一个温度计,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些酒精,若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就会降低.
【解答】答:在小烧杯内倒入一些酒精,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蘸些酒精,然后取出,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下降,说明了蒸发吸热.
【点评】这是一道实验设计题,我们要能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16.(2011•北京)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铁块化成铁水 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湖水表面结冰 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掌握熔化、汽化、凝固、液化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解答】解:A、固态的铁块化成液态的铁水,是熔化过程.符合题意.
B、盘子里的水是液态,水晾干了,是水变成了水蒸气.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不符合题意.
C、湖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不符合题意.
D、水沸腾是,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上升的水蒸气遇冷又液化成小水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的几种变化,固态液态;液态气态;气态液态;液态固态;固态气态;气态固态.
17.(2011•北京)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减慢蒸发,可以通过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加快蒸发,可以通过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A、把湿衣服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这些措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干手器下吹出的是热风,可以提高湿手上水分的温度,可以加快湿手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会加快蒸发.故B不合题意.
C、用塑料袋把新鲜的黄瓜装起来,黄瓜表面的空气就不流动,从而减慢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增大了物体的表面积,会加快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要减慢蒸发,同理也要首先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选取措施.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8.(2011•北京)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知道温度计示数的量程范围,明确一个小格表示的分度值为1℃ ,可根据这两点读出此温度计的示数;读数时从绝对值小的数向绝对值大的数读.
【解答】解:由图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 ,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30+6=36℃ ;
故答案为:36.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在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持平.
19.(2011•北京)在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 温度计 ;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的温度达到53℃ 时,其状态是 液态 ;(选填“固态”或“液态”)
(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9 ℃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理解晶体熔点的概念,知道温度低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态;等于熔点,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高于熔点,晶体处于液态.
(3)掌握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解答】解:(1)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时,需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除了记录时间的秒表外,还需要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故答案为:温度计.
(2)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海波在4到9分钟时间内温度保持48℃ 不变,所以海波的熔点是48℃ .
海波的温度达到53℃ 时,温度超过了熔点,说明此时已完全熔化完,为液态.
故答案为:液态.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9℃ 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水的沸点是99℃ .
故答案为:99.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水的沸腾、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规律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了沸点和晶体熔点的概念.
二、物质的属性(共21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考试必考内容,其常考点有质量的概念、质量的估测、天平的使用方法、密度的测量、密度相关计算,有时还和压强浮力结合在一起出综合题。此外,分子原子组成物质、原子核式结构、物质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等也会偶尔考查。 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2、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认识质量的概念。
4、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5、尝试将物质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6、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7、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8、理解测量密度相关实验的原理,会设计实验测密度。
20.(2016•北京)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 72 g.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天平的测量结果=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示数.注意游码应读其左侧的刻度.
【解答】解:该天平的分度是0.2g,砝码总质量等于50g+20g=70g,游码示数为2g.
所以物体质量m=70g+2g=72g.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的在于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使用要求,读数方法.属于基础技能考查试题.
21.(2016•北京)物理学中研究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采用控制变量法.下列探究实验中,需要控制电流不变的是 BD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电压的关系
B.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C.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
D.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强弱跟螺线管线圈匝数的关系.
【考点】物理学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控制变量法;其他综合题.
【分析】理解常见的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让研究的量发生改变.
【解答】解:A、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电压的关系,通过多次实验的电压,总结出并联电压实验规律,与电流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B、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的关系,由于电流通过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关,研究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电流大小、通电时间相同,故B正确.
C、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通过多次试验的电压,总结出串联电压实验规律,与电流没有任何关系,故C错误.
D、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强弱跟螺线管线圈匝数的关系,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研究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应控制电流相同,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把四个电学实验一起呈现,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水平.所选择的实验都是课标中的重点实验,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中要积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2.(2016•北京)为了比较铜和铝的导热性能,小军选取了粗细均匀、横截面积、长度均相同的U形铜棒和铝棒进行实验.小军认为导热性能无法直接测量,他首先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可直接测量量之间的关系,并类比所学知识定义了一个物理量k,来衡量物质的导热性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成功比较出哪种材料导热性能更好.小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甲所示.他将铜棒的一端放入烧杯内持续沸腾的水中,铜棒的另一端放入试管内25℃ 的冷水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①.换成U形铝棒后,小军按照同样的实验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②.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用来衡量导热性能的物理量k是用 D 表示的.(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时间 B.温度 C.温度的变化量 D.单位时间内温度的变化量
(2)可推断出此实验中 铜棒 的导热性能更好.(选填“铜棒”或“铝棒”)
【考点】物质的基本属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过程开放型;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1)根据题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确定K的物理意义.
(2)根据图乙中①铜棒,②铝棒温度变化情况确定导热性能.
【解答】解;(1)根据题中,每隔50s测量一次试管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中的图象,观察图象横轴和纵轴可以确定K是用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量表示.
(2)根据图乙中①铜棒,②铝棒温度变化情况,发现相同时间铜棒升温快,说明铜棒导热性能好.
故答案为:(1)D;(2)铜棒.
【点评】本题是利用新情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方法应用能力,此题需要学生对实验探究方法有深刻理解.
23.(2016•北京)小曼利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圆柱体物块、石子、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某未知液体的密度.如图是小曼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已知水的密度为1×103kg/m3,g取10N/kg.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
②将拴有石子的物块置于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为66cm3.
③将待测液体倒入另一量筒中,如图丙所示,记录量筒中待测液体的体积.
④将上述石子和物块擦干后,置于量筒内的待测液体中,如图丁所示,量筒中液面所对应的示数为70cm3.
由以上实验可知:
(1)石子和物块在水中所受的总浮力为 0.26 N;
(2)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8.7×102 kg/m3.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图乙和图甲可知石子和物块排开水的体积,然后利用F浮=G排
可求得石子和物块在水中所受的总浮力;
(2)已知石子和物块在液体中漂浮,根据F浮=G排=G可求得待测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由图甲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40cm3,
如图乙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V2=66cm3.
因为则石子和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V2﹣V1=66cm3﹣40cm3=26cm3=2.6×10﹣5m3,
由ρ=可得,排开水的质量m排=ρ水V=1.0×103kg/m3×2.6×10﹣5m3=2.6×10﹣2kg;
则石子和物块在水中所受的总浮力F浮=G排=m排g=2.6×10﹣2kg×10N/k=0.26N;
(2)由图丙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V1液=40cm3,
如图丁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V2液=70cm3.
石子和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液=V2液﹣V1液=70cm3﹣40cm3=30cm3=3×10﹣5m3,
已知石子和物块在液体中漂浮,根据F浮=G排=G=0.26N,可得:
ρ液gV液=G=0.26N,
即ρ液===8.7×102kg/m3.
故答案为:(1)0.26;
(2)8.7×102.
【点评】多种方法测密度是一道综合题,既考查了测量工具的读数,又考查了密度的测量.测量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简洁明了,降低了理解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4.(2015•北京)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m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2m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s
【考点】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普通家庭房间的高度在3m左右,门的高度在2.2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步幅在60=0.6m左右,日光灯管的长度约是中学生步幅的2倍,在1.2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s.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5.(2015•北京)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亮取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量筒放在 水平 台面上.将盛有适量液体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及杯内的液体的总质量为 161 g.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50 cm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06g.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此种液体的密度为 1.1×103 kg/m3.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使用天平前要调节天平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移动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图甲读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显示数值;
(2)根据图乙读出液体的体积,单位是ml,1ml=1cm3;
(3)利用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时候,要将天平、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
由图甲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100g+50g+10g+1g=161g;
(2)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50ml=50cm3;
(3)液体的质量m=m总﹣106g=161g﹣106g=55g,
液体的密度:
ρ===1.1g/cm3=1.1×103kg/m3.
故答案为:
(1)水平;161;
(2)50;
(3)1.1×103kg/m3.
【点评】此题是测量液体的密度,主要考查了有关天平及量筒的使用和读数,同时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在此实验中,要掌握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通过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进行计算.
26.(2015•北京)有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明确了具体的探究问题,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象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B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保温杯的品牌 B.水冷却的时间 C.水的温度
(2)请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B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C.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
(3)请估计实验过程中第5小时的室温: 20 ℃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此实验是为了比较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所以其自变量是水冷却的时间;
(2)实验中要保证水的初温和水的质量是相同的,这样可以直接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保温材料的性能情况;
(3)结合图象分析降温规律,当温度不再改变时,即水温降到了室温.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此实验是为了比较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而保温效果是通过水冷却的时间体现出来的,所以其自变量是水冷却的时间,故B符合题意;
(2)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的水温下降较慢,甲的水温下降较快,所以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故B符合题意;
(3)由图象可知,当温度降到20℃ 时,温度不再变化,所以室温为20℃ ,第5小时室温当然也是20℃ .
故答案为:(1)B;(2)B;(3)20.
【点评】能正确根据图象,判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判断出室温的高低,考查了我们读取图象的能力.
27.(2015•北京)小京利用铝块、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蜡块的密度.如图所示的四个图是小京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0、v1、v2、v3分别是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图中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计算小蜡块的密度,写出小蜡块密度的表达式:ρ蜡= .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根据甲、乙,蜡块漂浮,其重力等于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可知蜡块的质量等于其排开水的质量;
根据丙、丁得出蜡块的体积,由密度公式表示出蜡块的密度.
【解答】解:乙图,蜡块漂浮在水面上,所以G=F浮=G排,可知m=m排=ρ水(V1﹣V0);
由丙、丁知,蜡块的体积V=V2﹣V3;
蜡块的密度ρ蜡==.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是来测量蜡块密度的实验,实验中应用了漂浮时浮力与重力相等的特点,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来计算浮力,同时注意实验中测量蜡块体积的方法.
28.(2015•北京)如图所示,实验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烧瓶内还分别装有阻值为10Ω的电阻丝R1和阻值为5Ω的电阻丝R2.实验桌上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电阻箱和开关各一个,电流表和停表各一块,导线若干.小新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证明“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有关”.
小新的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电阻箱、电流表及图所示的装置甲等电路元件串联接入电路中,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5Ω.
②闭合开关,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0.3A,通电时间为2min时,停止计时,记录此时温度计的示数40℃ ,断开开关.
③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乙替换电路中的装置甲,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10Ω.闭合开关,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观察电流表示数仍为0.3A.当温度计示数为40℃ 时,停止计时,读出通电时间5min,记录数据,断开开关.
于是小新认为“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有关”.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未控制通电时间相同
(2)请你针对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 去掉电阻箱和电流表,将两电阻丝串联在同一电路中,通电一定时间,比较温度计的示数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探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的关系,根据Q=I2Rt可知,应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规律.
【解答】解:
(1)由小新的实验步骤可知,先后两次将不同的电阻丝接入电路,控制了电流相同,但没有控制通电时间相同;
(2)可以去掉电阻箱和电流表,直接将两个电阻丝串联在同一电路中,通电相同时间,比较温度计的示数即可.
故答案为:(1)分别将两电阻丝接入电路,不易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2)去掉电阻箱和电流表,将两电阻丝串联在同一电路中,通电一定时间,比较温度计的示数.
【点评】真正理解焦耳定律的公式Q=I2Rt,知道要想探究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的关系,就要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是解答的突破口.
29.(2015•北京)(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41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BCD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2)解答此题应该围绕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提出问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
【解答】解:(1)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属于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
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属于科学问题.
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属于科学问题.
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属于科学问题.
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属于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2)根据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吗?
以上答案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BCD;(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
【点评】(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围绕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提出问题,只要合理均是可以的.
30.(2015•北京)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同学们在“探索与发现A厅”里面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物体上滚?”的实验.实验时,将双圆锥体轻轻放在倾斜轨道的最低端,看到双圆锥体从静止向轨道高处滚去.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小军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真的,眼见为实;小乐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错觉,双圆锥体不可能自动由低处向高处运动.小乐和小军为证明各自的观点,取了两根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条左端垫高,做成一个倾斜轨道,将双圆锥体放在轨道右端,如图甲所示,由静止释放后双圆锥体向轨道高处滚去,双圆锥体最终停在轨道左端,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在科技馆看到的现象.请你根据图甲、乙所示的实验,选择适当的器材,通过测量判断小军和小乐谁的观点正确,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并简要说明.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物体向上运动,其重心升高,物体向下运动,其重心降低.是否真的是升高,只要测量出重心高的变化即可判断.根据这一思路可设计实验.
【解答】解:
器材:刻度尺.
实验步骤:(1)将双锥体放在轨道右端,用刻度尺测量出双锥体锥尖到桌面的距离记为h1;
(2)将双锥体放在轨道左端,用刻度尺测量出双锥体锥尖到桌面的距离记为h2;
(3)通过测量发现h1>h2;h1、h2为双锥体重心的高度,在左端轨道虽然高,但是双锥体的重心位置其实低,所以双锥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不能由低处向高处运动.
所以小军的观点错误,小乐的观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应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知道测量重心高度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这种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道好题.
31.(2015•北京)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试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在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
(2)根据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来设计实验
可以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解答】解: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
因此采用下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
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碘的升华实验,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更进一步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2.(2014•北京)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米 B.分米 C.厘米 D.微米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解答】解: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50μm,所以PM2.5的直径==2.5μm.
故选D.
【点评】以社会关注的PM2.5设计题目,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33.(2014•北京)小欣为了测量液体A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端移动.
(2)将液体A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A的体积为 60 cm3.
(3)将量筒中的液体A全部倒入空烧杯中,把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中,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平横梁再次水平平衡,则烧杯和液体A的总质量为 152 g.
(4)实验中测得所用空烧杯的质量为80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液体A的密度为 1.2×103 kg/m3.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游码归零后,横梁哪端高平衡螺母向哪端调;
(2)看清分度值,读出示数;
(3)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标尺示数的和,看清标尺的分度值,读出示数加上砝码质量数就为烧杯和液体A的总质量;
(4)利用密度公式ρ=求出液体密度.
【解答】解:
(1)根据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2)如图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0.5mL,则量筒中液体A的体积为60cm3;
(3)烧杯和液体A的总质量为m=150g+2g=152g;
(4)由于空烧杯的质量为80g,则液体的质量为m′=152g﹣80g=72g
因此液体的密度为:ρ′===1.2g/cm3=1.2×103kg/m3
故答案为:(1)右; (2)60; (3)152;(4)1.2×103.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密度的方法,本实验中由于把液体从量筒向烧杯里面倒的时候,倒不干净,使得质量测量值偏小、从而使得密度的测量值偏小.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体积),再测量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求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最后利用密度公式求解.
34.(2013•北京)小阳利用刻度尺、塑料碗、圆柱形玻璃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块铁矿石的密度.以下是小阳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他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在圆柱形玻璃筒内放入适量的水,将塑料碗轻轻放入水中,塑料碗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1,并记录在表格中;
(2)将铁矿石轻轻放入塑料碗中,塑料碗仍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圆柱形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2,并记录在表格中;
(3) 将塑料碗中的铁矿石放入玻璃筒中,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3,则铁矿石的体积V=S(h3﹣h1),并记录在表格中;
(4)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计算铁矿石的密度ρ= 并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测量物体密度,一般应用的原理都是ρ=,如何得到铁矿石的质量和体积是实验的关键.
①在玻璃筒内放入适量水,将塑料碗轻轻放入水中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1
;将铁矿石放在塑料碗中,装有铁矿石的塑料碗仍在水中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2,设玻璃筒的底面积为S,两次深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铁矿石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已知水的密度和铁矿石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可以得到铁矿石漂浮排开水的质量,也就是铁矿石的质量;
②铁矿石的质量已经得到,测量体积的方法:将塑料碗中的铁矿石放入玻璃筒中,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3,h3与h1之差与玻璃筒底面积的乘积就是铁矿石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铁矿石的体积.
(2)已知铁矿石的质量和体积,利用ρ=得到其密度.
【解答】解:设玻璃筒的底面积为S,由(1)(2)两步可得铁矿石的质量m=ρ水S(h2﹣h1)
(3)应为:将塑料碗中的铁矿石放入玻璃筒中,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3,并记录在表格中,则铁矿石的体积V=S(h3﹣h1).
根据公式ρ===.
故答案为:(3)将塑料碗中的铁矿石放入玻璃筒中,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3,则铁矿石的体积V=S(h3﹣h1),并记录在表格中;(4).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利用现有的器材求出铁矿石的质量,这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充分利用了漂浮的知识,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方法.
35.(2013•北京)实验桌上有符合实验要求的橡皮筋一根、弹簧测力计(量程0﹣﹣5N)一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g)一盒、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细线若干.请你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如果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与F2的方向相反,且F1大于F2,则F1与F2的合力F=F1﹣F2.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可画出示意图辅助说明),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拉力或物重的大小,橡皮筋形变的大小可以使用刻度尺测量,显示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将橡皮筋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先后受到两个竖直方向相反的拉力(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和一个拉力向上时,橡皮筋的形变程度相同,分别记录钩码重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改变拉力大小重复实验5次,做好数据记录.
【解答】答:如下图:
实验步骤:(1)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小钩码的重力,用字母F2表示.再用细绳做成绳套将橡皮筋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橡皮筋的另一头挂上一个小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伸橡皮筋端点(挂钩码处)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稳定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的橡皮筋的长度为l,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将小钩码的重力F2、l、F1记入表格中.
(2)去下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伸橡皮筋,使其长度依旧为l,待示数稳定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将其记入表格中.
(3)在橡皮筋的端点处依旧挂这个小钩码,仿照步骤(1)(2)再重复实验5次,分别记录5次F2、l、F1、F的值并记入表格.
实验记录表格:
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F2(N)
l(cm)
F1(N)
F(N)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利用物理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难度较大,特别是实验步骤的叙述,容易出现丢三落四、语无伦次、叙述啰嗦但没有把握知识点等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的进行锻炼提高.
36.(2012•北京)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黑点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气体分子极度散乱,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很小,具有流动性.
【解答】解: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瓶子里的气体减少,由于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因此下面的气体分子会向上运动,充满整个瓶子.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气体分子的性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要知道气体容易被压缩.
37.(2012•北京)小红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端移动.
(2)将盛有适量盐水的杯子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测出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5g.然后将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60 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杯子放在天平左盘内,改变砝码的个数与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有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将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62 g.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1.05×103 kg/m3.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当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同时,表示横梁平衡;指针向左偏,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向右偏,平衡螺母向左调;
(2)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液体的体积V要平视量筒内液面直接读出;
(3)观察标尺上的分度值,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读数;
(4)盐水的密度用ρ=直接算出,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答】解:(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发现天平指针偏左,应当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平衡.
(2)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60ml=60cm3;
(3)图丙中天平标尺上一大格表示1g,里面有5个小格,故其分度值为0.2g,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50g+10g+2g=62g;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125g﹣62g=63g
(4)盐水的密度ρ==1.05g/cm3=1.05×103kg/m3
故答案为:(1)右;(2)60;(3)62;(4)1.05×103
【点评】测液体密度的基本方法是:先用天平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再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读出体积为V,并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
,液体密度表达式ρ=.
38.(2011•北京)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
A.千克 B.牛顿 C.帕斯卡 D.焦耳
【考点】质量的单位换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力的单位是牛顿;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而牛顿是力的单位;帕斯卡是压强的单位;焦耳是能量的单位.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熟悉程度,其中牛顿、帕斯卡、焦耳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在科学方面的某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某个物理量的单位.
39.(2011•北京)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 大气压强 的数值.
【考点】物理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马德堡半球试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但首次测出大气压值得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解答】解:意大利的科学家利用装有水银的细玻璃管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是1.013×105Pa.
故答案为:大气压强.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于托里拆利实验的了解,是一道物理常识题;
物理常识题是中考必考的,目的是让我们多了解物理学史,学习科学家们的用于探索的精神.
40.(2011•北京)小军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他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端调.然后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 2.6×103 kg/m3.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天平的使用;密度的计算;量筒的使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的方法为“水平放置游码零,指针居中横梁平(衡);左物右码轻放置,质量等于砝(码)游(码)和”.即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前要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天平的调节原则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先快后慢;
(2)根据题意,读取石块质量m,石块体积V,用密度公式ρ=,计算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解:(1)根据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据图知,指针右偏,平衡螺母应向左移;
故答案为:左;
(2)①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即m=50g+2g=52g;
②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读取石块的体积时,视线与液面(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先测量量筒水的体积V1=20cm3,然后测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40cm3,v石
=V2﹣V1=40cm3﹣20cm3=20cm3;
③根据密度公式ρ=,
ρ石==2.6g∕cm3=2.6×103kg∕m3;
故答案为:2.6×103.
【点评】测固体的密度首先会使用天平,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再用公式ρ=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共2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抽考内容。其常考点是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参照物等,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4、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5、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1.(2013•安徽)小林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他是 静止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要看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的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位置变化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小林相对于汽车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以汽车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静止.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2.(2011•北京)小英乘坐在行驶的“和谐号”列车上,看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小英是以 “和谐号”列车 为参照物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选择的参照物决定,以行使的列车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
【解答】解: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即假定列车是不动的,树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离列车越来越远,所以以行驶的“和谐号”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是向后运动的.
故答案为:“和谐号”列车.
【点评】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并能体会动与静的相对性.
四、运动和力(共12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其常考点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和估测、速度的测量和计算、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读数、重力的三要素、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及应用。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解释常见事例或实验。
2、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3、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5、能理解并准确陈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6、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
7、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和长度。
8、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9、知道二力平衡的及条件,能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10、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进行相关估算。
1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能进行相关估算。
12、会测量力的大小。
1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43.(2016•北京)如图所示的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机械表保养时上油
B.防滑垫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C.旋钮侧面制有条纹
D.轮胎上制有花纹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控制变量法;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解:
A、机械表保养时上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
B、防滑垫表面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
C、旋钮侧面制有条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不合题意;
D、轮胎上制有花纹,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应知应会水平的区分识别类基础题.用摩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44.(2016•北京)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
A.换用质量大的重锤
B.上下移动年画的位置
C.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
D.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年画的长边平行
【考点】重力的方向.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图析法;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垂线是利用重物静止时线总是竖直下垂的原理制造的仪器.
【解答】解:根据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如果画框和重垂线是平行的,画框是竖直的,否则画框不竖直.所以为了把年画贴正,应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
故选C.
【点评】本题用挂年画的方式考查学生重力方向的相关知识,非常新颖,是一道好题.
45.(2016•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如图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1.8m B.3.3m C.4.8m D.5.5m
【考点】长度的估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量思想;估算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由图知,国旗的宽度大约是升旗手身高的2倍,升旗手的身高一般在1.8m左右,所以国旗宽度在3.3m左右.
故选B.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46.(2016•北京)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4 N.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量思想;图析法;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明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
【解答】解: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大格是1N,每一个小格是0.2N.一定要从数值小的往数值大的顺序读,力的大小为4N.
故答案为:4.
【点评】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的基本测量器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用弹簧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测力计的正确读数.属于基础技能考查试题.
47.(2016•北京)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20.0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1 m/s.该水滴下落过程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比较思想;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读出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
已知时间和路程,利用v=计算平均速度;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做匀速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为s=20.0cm=0.2m;
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v===1m/s;
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相等,路程不相等,所以该水滴下落过程是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20.0;1;变速直线.
【点评】“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必做实验之一.题目情景的设置,避开了频闪照片这一难点,使学生更容易关注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
48.(2015•北京)汽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下列与汽车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轮胎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汽车装有消声器,就可以把汽车产生的噪声全部消除
C.载重汽车的车轮做得比较宽,是为了增大载重汽车对路面的压强
D.驾驶员开车是要系好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带来的伤害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惯性现象;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A、增大摩擦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
B、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C、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D、驾驶员开车是要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解答】解:A、汽车轮胎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可以增大摩擦.故A错误;
B、汽车装有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但不可以把汽车产生的噪声全部消除,故B错误;
C、载重汽车的车轮做得比较宽,是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对地面的压强.故C错误.
D、驾驶员开车是要系好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带来的伤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49.(2015•北京)在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A厅”,有一个有趣的磁悬浮灯泡,其示意图如图所示.在磁悬浮灯泡的内部装有一块永磁体,在灯泡上方的展柜中安装有永磁体和一个励磁线圈,给励磁线圈通电,在控制电路的调节下,永磁体和励磁线圈所产生的磁场能使灯泡静止悬浮在空中.关于灯泡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灯泡受到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下
B.灯泡受到的磁力方向竖直向上
C.灯泡受到的磁力小于灯泡受到的重力
D.灯泡受到的磁力大于灯泡受到的重力
【考点】平衡状态的判断.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解:灯泡在竖直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磁力,并且保持静止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A、B、已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磁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C、D、磁力和重力大小应该相等.此两选项均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和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有两个方面: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50.(2015•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苹果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则苹果受力是不平衡的
B.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手对水桶的作用力大于水桶对手的作用力
C.木箱静止在地面上,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
D.沙狐球离开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越来越慢,是由于沙狐球受到阻力的作用
【考点】平衡状态的判断.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①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才等于其重力;
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
A、苹果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落速度越来越大,说明重力大于空气阻力,两者不是平衡力.此选项正确;
B、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手对水桶的作用力等于水桶对手的作用力,两者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此选项错误;
C、木箱只有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才等于木箱的重力.此选项错误;
D、沙狐球离开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过程中,由于沙狐球受到水平面阻力的作用,所以越来越慢,最终停下来.此选项正确.
故选A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运动与力的关系、力的作用相互性、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本规律的考查,深入、正确理解基本规律是解答的第一步.
51.(2014•北京)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3 N.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线相垂直.
【解答】解:由图知: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指针指在“3”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
故答案为:3.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52.(2013•北京)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辆实验车,其顶部装有电磁铁,电磁铁下方吸有一颗钢珠.在实验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钢珠因断电下落.如图是描述钢珠下落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钢珠下落的路径.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正确描述钢珠下落路径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考点】惯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运动和力.
【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据此分析钢珠的运动轨迹.
【解答】解:钢球随实验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向右行驶,当它落下前,速度与实验车的速度一样;当它下落时,由于惯性,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变,但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因此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时,钢珠作自由落体运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惯性的应用,知道物体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53.(2013•北京)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足球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
B.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
C.给自行车轴承中加润滑油
D.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答】解:A、足球守门员戴有防滑手套,是采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了摩擦,不符合题意;
B、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是采用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了摩擦,不符合题意;
C、给自行车轴承中加润滑油,是采用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减小了摩擦,符合题意;
D、运动鞋的底部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采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了摩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体现了物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54.(2013•枣庄)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考点】重力的方向.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记准知识点: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实质就是相对于人所站的位置竖直向下.
【解答】答: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后,石块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故选:B.
【点评】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能总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依据.
55.(2013•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提水桶时手上出现压痕,是由于水桶所受的重力作用在手上
B.用3N的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3N
C.用大小不变的力F竖直拉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钩码,F一定大于mg
D.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跳板向下弯,人对跳板的作用力与跳板对人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考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作用的相互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运动和力.
【分析】解决此题需知道:
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了平衡.两个相互平衡的力大小相等.
【解答】解:A、手提水桶时手上出现压痕,是由于手提水桶时,手也受到水桶对手的力的作用的缘故.A不正确.
B、用3N的拉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拉力的方向不一定水平,故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一定是一对平衡力,即不一定是3N,B错误.
C、用大小不变的力F竖直拉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钩码时,钩码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F一定大于mg.C说法正确.
D、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跳板向下弯,人对跳板的作用力与跳板对人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D说法正确.
故选C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应用及力与运动的关系.注意物体只有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力才平衡.
56.(2013•北京)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3.80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80cm.
故答案为:3.80.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57.(2013•北京)甲、乙两辆车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当3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等于 20 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求出两车的速度,进而求出速度之差.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两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在3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90m,乙车通过的路程s乙=90m﹣60m=30m,
甲的速度:v甲===30m/s,
乙的速度:v乙===10m/s,
甲、乙两车的速度之差:30m/s﹣10m/s=20m/s.
故答案为:2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8.(2012•北京)在图所示的物理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力的单位的是( )
A.安培 B.伽利略
C.牛顿 D.瓦特
【考点】物理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1)物理学上的很多单位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安培、牛顿、瓦特、库伦、欧姆等;
(2)为了纪念年顿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
【解答】解:以牛顿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
故选C.
【点评】在国际单位制中,为了纪念科学家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好多单位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电压﹣﹣伏特、电流﹣﹣安培、电阻﹣﹣欧姆、功和能量﹣﹣焦耳、功率﹣﹣瓦特、力﹣﹣牛顿、压强﹣﹣帕斯卡等.
59.(2012•北京)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自行车轮胎上制有凹凸的花纹
B.用橡胶制作自行车的闸皮
C.自行车轴承中装有滚珠
D.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自行车轮胎上制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B、用橡胶制作自行车的闸皮,是增大摩擦使自行车容易停住或减速.不符合题意.
C、自行车轴承中装有滚珠,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力.符合题意.
D、骑自行车的人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利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问题.
60.(2012•北京)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2m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考点】长度的估测;质量的估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
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
【解答】解: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不符合实际;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cm,不符合实际;
C、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不符合实际;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量单位、大小有所认识,此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61.(2012•北京)小钢利用滑轮组及相关器材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拉力F与重力G的关系:F= 0.4G+0.1N .
G/N
2
3
4
5
6
7
8
F/N
0.9
1.3
1.7
2.1
2.5
2.9
3.3
【考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归纳法;简单机械.
【分析】这是个实验题,根据复杂的数据表中利用数学的归纳知识,找到相关的力学解析式.
【解答】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
①当G为2N,F为0.9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2×0.4+0.1=0.9;
②当G为3N,F为1.3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3×0.4+0.1=1.3;
③当G为4N,F为1.7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4×0.4+0.1=1.7;
④当G为5N,F为2.1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5×0.4+0.1=2.1,
⑤当G为6N,F为2.5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6×0.4+0.1=2.5,
⑥当G为7N,F为2.9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7×0.4+0.1=2.9,
⑦当G为8N,F为3.3N.符合的数学关系式:8×0.4+0.1=3.3,
可得到力F与重力G的关系式是:F=0.4G+0.1N.
故答案为:F=0.4G+0.1N.
【点评】这类题目要会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数学的归纳思想得出实验结论.
62.(2011•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密度越大、体积越大的物体的质量也越大
C.鸡蛋掉到地板上摔破了,地板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地板的作用力
D.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压力,压力的合力与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力作用的相互性;浮力产生的原因;机械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定性思想;密度及其应用;运动和力;浮力.
【分析】(1)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势能只考虑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跟质量和高度有关.
(2)根据m=ρv,物体的密度大,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板受到鸡蛋的作用力,同时地板给鸡蛋一个反作用力的作用.
(4)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各个方向的压力,压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解答】解:A、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不变,动能和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保持不变.竖直方向时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不断变化,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化,机械能不断变化.不符合题意.
B、物体的密度大,体积越大,根据m=ρv,质量越大.符合题意.
C、鸡蛋掉在地板上时,鸡蛋给地板一个向下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板给鸡蛋一个等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不符合题意.
D、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各个方向的压力,压力的合力就是浮力.物体悬浮在水中,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所以压力的合力与该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很强,设计到的知识点很多,动能、势能、机械能、密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浮力、平衡力等等,本题有很大的难度.
63.(2011•北京)一辆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该车在20s内行驶的路程是 500 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的变形式s=vt即可算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解答】解:由v=得:s=vt,
则汽车在20s内行驶的路程是:s=vt=25m/s×20s=500m.
故答案为 500.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
64.(2011•北京)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3.40 cm.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刻度尺读数时,首先看起始端有没有从0开始,若起始端是从0开始,则直接读出末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的长度;
若起始端没有从0开始,把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
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3.40c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0.00cm,
则物体A的长度3.40cm.
故答案为:3.40.
【点评】
本题考查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做题时关键要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不要忘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物体的端点正对某刻度也要估读,用数字0表示,不能省略.
五、力和机械(共26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杠杆力臂的作图、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机械效率的测量和计算,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备考攻略:
1、了解机械使用历史和发展过程,会识别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并能准确找出杠杆的五要素,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会安装滑轮组,知道拉力大小与重物的关系;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和动滑轮重的大小有关。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4、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5.(2016•北京)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天平 B.瓶盖起子
C.食品夹 D.钳子
【考点】杠杆的分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简单机械.
【分析】判断杠杆的种类,可结合生活经验,根据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是省力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是费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则是等臂杠杆.
【解答】解:A、天平在使用过程种,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B、瓶起子在使用过程种,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
C、食品夹在使用过程种,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
D、钳子在使用过程种,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66.(2016•北京)如图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图中线段AB与力F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OA⊥AB.线段 OA 表示力F的力臂.(选填“OA”、“AB”或“OB”)
【考点】力臂的画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简单机械.
【分析】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即为力臂.
【解答】解:
由图可知,AB是力F的作用线,OA⊥AB,OA为支点到力F的作用线的距离,所以线段OA表示立F的力臂.
故答案为:OA.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根据力臂的定义在图中识别出已知力F的力臂.引导教学要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落实.
67.(2015•北京)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筷子 B.钓鱼竿
C.羊角锤 D.古代捣谷用具
【考点】杠杆的分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杠杆根据其力臂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
【解答】解:A、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B、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C、羊角锤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D、古代捣谷用具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通过观察实物,体会支点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判断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度关系,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68.(2015•北京)如图是挖井时从井中提升沙土的杠杆示意图.杠杆AB可以在竖直平面内绕固定点O转动,已知AO:OB=3:2,悬挂在A端的桶与沙土所受的重力为200N,悬挂在B端的配重所受的重力为80N.当杠杆AB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加在配重下面绳端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是 220 N.(不计杆重和绳重)
【考点】杠杆的平衡分析法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可以求出拉力大小.
【解答】解:由杠杆平衡条件得:GA×AO=(GB+F)×OB,
即:200N×AO=(80N+F)×OB,
已知:AO:OB=3:2,解得:F=220N;
故答案为:220.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拉力大小,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可以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69.(2014•北京)下列有关自行车的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车把套上制作了花纹
B.给车轴加润滑油
C.轮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D.刹车时用力捏闸柄,增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答】解:A、车把套上制作了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B、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是使接触面脱离来减小摩擦,符合题意;
C、轮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D、刹车时用力捏闸柄,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利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问题.
70.(2014•北京)杠杆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将金属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A端,把石块用细绳悬挂在杠杆B端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将石块浸没在水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在杠杆A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其大小为石块所受重力的.已知=,则石块的密度为 3×103 kg/m3.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密度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密度及其应用;浮力;简单机械.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两次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确定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组求解.
第一次,A物重与OA的乘积等于B物重与OB的乘积,结合且=可得两物体重力的关系;
第二次,A物重与向上的拉力的合力与OA乘积等于B物重与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之差与OB的乘积.
【解答】解:设石块的密度为ρ,
∵F1L1=F2L2,F浮=ρ液gV排,
(1)当石块B没有进入水中时
GA•OA=GB•OB,﹣﹣﹣﹣﹣①
且=,﹣﹣﹣﹣﹣②
联立①②两式可得:=,﹣﹣﹣﹣﹣③
(2)当石块B没入水中时,
(GA﹣F拉)•OA=(GB﹣F水浮)•OB,﹣﹣﹣﹣﹣④
且F拉=GB;﹣﹣﹣﹣﹣⑤
即F浮=ρ水gV排=ρ水g()=﹣﹣﹣﹣﹣⑥
联立上面的③④⑤⑥四式可得ρ=3×103kg/m3.
故答案为:3×103;
【点评】此题以杠杆平衡条件为主线,考查了杠杆的平衡条件、阿基米德原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密度的计算等知识点,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确定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仔细解答是得到正确答案的关键.
71.(2014•北京)如图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图中线段AB与力F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OA⊥AB、AC⊥OB.线段 OA 表示力F的力臂.(选填“OA”或“AC”)
【考点】力臂的画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力臂的概念,知道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解答】解:图中OA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F的距离,AC⊥OB,但OB是杠杆,不是力的作用线,所以,OA是力臂.
故答案为:OA.
【点评】考查学生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基础题目.
72.(2014•北京)小华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实验过程中,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1和动力F1的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了F1与L1
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推算,当L1为0.1m时,F1为 6 N.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简单机械.
【分析】由于此题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故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即可解决.
【解答】解:由于此题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据F1L1=F2L2可知,利用图象中任意一组数据都能得出,F2L2=F1L1=0.2m×3N=0.6N•m;
故若当L1为0.1m时,F1===6N;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不能直接运用杠杆平衡条件求解,首先根据数据推出当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不变时,动力跟动力臂的乘积也不变.然后根据动力跟动力臂的乘积表示出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
73.(2013•北京)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东认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强有关.水平桌面上有符合实验要求的带滑轮的木板,两个大小不同、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带挂钩的立方体木块A和B,弹簧测力计和细线.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小东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考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根据小东的看法: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强有关.所以在设计此题时,注意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来改变压强.而在压力相同时,应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来实现.
【解答】答:实验步骤:
(1)把A放在木板上,B叠放在A上,用细线系住A并绕过滑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使A和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1;
(2)把B放在木板上,A叠放在B上,用细线系住B并绕过滑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使A和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实验现象:
因为A、B叠加在一起时对地面的压力不变,但是A、B大小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压强不同.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等于摩擦力.F1=F2,所以滑动摩擦力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强无关.所以小东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评】此题考查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此题要推翻小东的结论,关键是在前两者不变时,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来设计实验.
74.(2013•北京)如图所示,杠杆AD放在钢制水平凹槽BC中,杠杆AD能以B点或C点为支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BC=0.2m.细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端,另一端绕过动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物体E挂在动滑轮的挂钩上.浸没在水中的物体H通过细绳挂在杠杆的D端,与杠杆D端固定连接的水平圆盘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已知60N≤F≤200N,动滑轮的质量m0=1kg,物体H的密度ρ=2×103kg/m3,AD=0.8m,CD=0.2m,杠杆、圆盘、细绳的质量及摩擦均忽略不计,g取10N/kg.为使杠杆AD保持水平平衡,求:
(1)物体E的最小质量m;
(2)物体H的最小体积V.
【考点】杠杆的平衡分析法及其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浮力;简单机械.
【分析】将整个题目分成三部分:
①动滑轮的特点:F=(G动+G物)
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③浮力知识:F=G﹣F浮
关键是对各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搞清各力之间的关系,什么时候是最小值,什么时候是最大值;
【解答】解:由于60N≤F≤200N,当Fmin=60N时,由题意知,此时以B点为支点,分别以E、杆、H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
因为是动滑轮,所以FA=(m+m0)g
FD=F+GH﹣F浮=F+ρgV﹣ρ水gV
根据题意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FA•LAB≤FD•LBD
则(m+m0)g×LAB≤(Fmin+ρgV﹣ρ水gV)×LBD①
当Fmax=200N时,由题意知,此时以C点为支点,分别以以E、杆、H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FA•LAC≥FD•LCD
则(m+m0)g×LAC≥(Fmax+ρgV﹣ρ水gV)×LCD②
由①②可得:
(Fmax+ρgV﹣ρ水gV)≤(m+m0)g≤Fmin+ρgV﹣ρ水gV
V≥1.0×10﹣3m3,m≥13kg
因此物体E的最小质量为13kg,物体H的最小体积为1.0×10﹣3m3.
答:(1)物体E的最小质量为13kg;(2)物体H的最小体积为1.0×10﹣3m3.
【点评】此题是一道有关杠杆、滑轮、浮力的综合性题目,关键是利用学过的知识对杠杆进行分析,利用滑轮和浮力的知识分析出杠杆所受的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结果.
75.(2012•北京)省力杠杆的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考点】杠杆的分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按照杠杆的省力情况将杠杆分为三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
【解答】解: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故答案为:大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根据力臂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76.(2012•北京)小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50g,杠杆上相等刻线的距离相等,小华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的B点悬挂了3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应该在A点悬挂 2 个钩码.
【考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杠杆是否平衡,取决于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若F1L1=F2L2,杠杆平衡;若F1L1≠F2L2,杠杆就不平衡
【解答】解:杠杆平衡后,若在B点挂3个钩码,右边F2L2=3×2,要使杠杆平衡,左边F1L1=2×3,即左边在A点挂2个钩码.
故答案为:2.
【点评】杠杆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如果乘积相等,则杠杆平衡;若乘积不等,那么杠杆将向乘积大的一边下倾.
77.(2011•北京)图中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撬棒 B.羊角锤
C.核桃夹 D.食品夹
【考点】杠杆的分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通过观察实物,体会支点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判断出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度关系.
【解答】解:我们在使用撬棒、羊角锤、核桃夹时都是为了省力,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它们都是省力杠杆,故ABC不符合题意;
在使用食品夹的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抽象、分析能力.判断杠杆的类型可结合生活经验和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78.(2011•北京)将高为10cm的圆柱体甲放在水平地面上,细绳的一端系于圆柱体甲上表面的中央,另一端竖直拉着杠杆的A端.当把质量为800g的圆柱体乙悬挂在杠杆的B端并处于圆柱形容器M中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此时圆柱体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3200Pa.把质量为900g的水注入容器M中,水未溢出,水静止后,水对容器M底面的压强为2500Pa,圆柱体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000Pa.已知:AO:OB=2:3,容器M的底面积为60cm2,不计杠杆的质量,g取10N/kg,则圆柱体甲的密度为 5.6×103 kg/m3.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的合成与应用;液体的压强的计算;浮力大小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假设甲的密度为ρ甲,底面积为S甲;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两个关于ρ甲、S甲的方程,然后利用数学知识将S甲消除,即可解得甲的密度.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求解注水后乙物体对杠杆的力的大小:先利用液体压强的变形公式求出注水后水面的高度h1,然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没有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水面的高度h2,则乙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h1﹣h2)×S容器;然后将其代入浮力公式解得乙物体受到的浮力,再根据力的合成求出注水后乙物体对杠杆的力的大小.
【解答】解:①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F甲•AO=F乙•OB
(m甲g﹣F压)•2=0.8Kg•10N/kg•3
(ρ甲•S甲•0.1m×10N/kg﹣3200Pa•S甲)•2=0.8Kg•10N/kg•3…(1)
②由液体压强公式P=hgρ得h1=
由得h2==
则乙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h1﹣h2)×S容器=0.1m×0.006m2=0.0006m3
乙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V排g=1.0×103kg/m3×0.0006m3×10N/kg=6N
灌水后乙物体提供的阻力F2=8N﹣6N=2N
③注水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ρ甲•S甲•0.1m×10N/kg﹣5000Pa•S甲)•2=2N•3…(2)
④由(1)(2)两式解得ρ甲=5.6×103kg/m3.
故答案为:5.6×103kg/m3.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浮力大小的计算、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的综合运用,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解题时注意浮力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
79.(2011•北京)某科技小组设计的提升重物的装置如图甲所示.
图中水平杆CD与竖直杆EH、DI组合成支架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小亮站在地面上通过滑轮组提升重物,滑轮组由动滑轮Q和安装在水平杆CD上的两个定滑轮组成.小亮以拉力F1匀速竖直提升物体A的过程中,物体A的速度为υ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A.小亮以拉力F2匀速竖直提升物体B的过程中,物体B的速度为υ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B.拉力F1、F2做的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如图乙中①、②所示.已知:υ1=3υ2,物体A的体积为VA,物体B的体积为VB,且3VA=2VB,物体A的密度为ρA,物体B的密度为ρB,且8ρA=7ρB.(不计绳的质量,不计滑轮与轴的摩擦)求:机械效率ηB与ηA之差.
【考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重力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信息给予题;推理法;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由滑轮组的结构可以看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
根据题目提供的两物体的体积关系和密度关系,利用密度公式和重力公式物重GA和GB关系;
不计绳的质量、不计滑轮与轴的摩擦,利用F=(G物+G动)求拉力F1和F2的大小;根据题中W﹣t图象提供的信息可求,拉力F1和F2的做功功率P1和P2,又知道运动速度关系,利用P===Fv求出拉力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动滑轮和物重GA和GB关系;再利用效率公式求两种情况下的机械效率求差值.
【解答】解:∵不计绳的质量,不计滑轮与轴的摩擦,
∴拉动物体A和物体B的拉力:
FA=(GA+G动),FB=(GB+G动),﹣﹣﹣﹣﹣﹣﹣﹣﹣﹣①
由题中W﹣t图象可知:
PA===90W,
PB===45W,
∵P===Fv,υ1=3υ2,
∴拉力做功功率:
=,
∴=,﹣﹣﹣﹣﹣﹣﹣﹣﹣﹣﹣﹣﹣﹣﹣﹣﹣②
由①②解得:
=,﹣﹣﹣﹣﹣﹣﹣﹣﹣﹣﹣﹣﹣﹣﹣③
由G=mg=ρvg、3vA=2vB、8ρA=7ρB,解得:
=,﹣﹣﹣﹣﹣﹣﹣﹣﹣﹣﹣﹣﹣﹣﹣﹣﹣﹣﹣﹣﹣④
由③④解得:
G动=GA,G动=GB,
ηA====70%,
ηB====80%,
ηB﹣ηA=80%﹣70%=10%
答:机械效率ηB与ηA之差为10%.
【点评】本题关键:一是n的确定(直接从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二是不计摩擦和绳重时,F=(G物+G动),三是不计摩擦和绳重时,W额=G动h.
六、压强和浮力(共21小题)
命题方向:
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固体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浮力大小的判断和计算,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阿基米德原理,也会与功和功率相结合,利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等。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为主。
备考攻略:
1、认识压力,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熟练掌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公式及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特点,知道连通器特点。
3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能够描述托里拆俐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值,了解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及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5、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其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6、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用其公式计算浮力。
7、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用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8、会用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特点、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80.(2016•北京)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在铁轨下面铺枕木
B.大型载重车装有很多车轮
C.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D.切熟鸡蛋的钢丝很细
【考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图析法;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2)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解答】解:
A、铁轨铺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路基的压强,保护路基.不符合题意.
B、大型载重车装有很多车轮,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C、书包带较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书包对肩膀的压强,背书包时舒服些.不符合题意.
D、切熟鸡蛋的钢丝很细,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用压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其中,书包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物品,体验深刻,使本题有亲切感.要做好这个题,还需要学生有初步的控制变量、对比能力.本题属于传统的基础题.
81.(2016•北京)水平实验桌面上有微小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A、B两个烧杯.小亮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后,又提出了新的猜想,为此他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A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6cm,如图甲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
②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B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10cm,如图乙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
小亮发现h1大于h2,于是小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有关”.
请你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亮的结论是错误的.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考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液体内部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深度是指自由液面到所在位置的竖直距离,与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无关.
【解答】解:实验步骤: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1,探头到水面的距离H,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将以上数据记录下来.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使探头到水面的距离仍为H,用刻度尺测量探头到烧杯底部的距离L2,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将以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现象:通过数据可发现L1≠L2,h1=h2.
由此证明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无关,所以小亮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评】这是一道探究实验题,此题的难点是液体压强计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压强计的原理,知道液体压强计的操作要求等
82.(2016•北京)阅读《福船》回答问题.
福船
跨越遥远时空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名叫“福船”的文化符号历久弥新.福船作为木质时代风帆动力远洋船只中的佼佼者,成就了明代郑和、戚继光、郑成功等人的伟大壮举,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福船,福建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上阔下窄,首尖尾宽两头翘,复原模型图如图所示.其甲板平坦,龙骨厚实,结构坚固;吃水深,容量多,善于装载,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于远洋.
与指南针对航海贡献相媲美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中国对世界航海发展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项伟大发明.
2010年11月15日,《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厚实的隔舱板把船舱层层隔断,分隔成互不透水的一个一个舱区.在航行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或两个舱意外破损,海水进不到其他舱中,从船整体看,仍然保持有足够的浮力,不至沉没.“水密隔舱”技术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体抗沉性.另外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接,使船体结构也更加坚固.分成隔舱,还便利货物存放管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对于远洋航海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
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经学术界考证,与北京天坛齐名的二千料海船就是福船.“料”是当时流行的用来表示舟船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二千料海船总长61.2米,最大宽13.8米,型深4.89米;满载时,水线长53米,水线宽13米,吃水3.9米.帆装、给养、武器、人员、货物等及船自身质量总共可达1170吨.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海洋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航海早了87年,比达•伽马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船舶制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福船”这个珍贵的文化符号成为新兴文创产业里重要的创作灵感,依然在启迪人们不断去开拓创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福船采用了 水密隔舱 技术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体抗沉性.请你展开想象,就福船的这一技术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潜艇的排水舱可以使用水密隔舱技术 .
(2)排水量是衡量造船能力的重要指标.小辉查资料得知: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最大的那艘船的满载排水量为233t后,他想知道郑和远洋时的二千料海船的排水量m.他根据上文中二千料海船的信息计算出排水体积V=53m×13m×3.9m=2687.1m3,估算出排水量约为2687t.请写出这种估算方法不合理的理由,并写出合理的估算方法.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信息给予题;浮沉的应用.
【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得出福船采用了什么是技术,然后由此展开想象列举其应用,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根据船的形状判断其计算的排水的体积是否合理,合理的估算方法应该是根据物体漂浮浮力等于重力,而浮力又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据此得出等式求解.
【解答】解:(1)根据材料可知,福船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整体抗沉性.
根据福船的这一技术设计理念,我们可以让潜艇的排水舱使用水密隔舱技术,可提高潜艇的整体抗沉性.
(2)根据材料可知,福船的船身不是长方体,不能使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可以根据船身及各类物质的总重量估算排水量;
根据材料还可知,帆装、给养、武器、人员、货物等及船自身质量总共可达1170吨.
因为船漂浮,所以F浮=G船总=m船总g;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G排=m排g,
综合两式有m排g=m物g,所以m排=m物=1170t.
故答案为:(1)水密隔舱;潜艇的排水舱可以使用水密隔舱技术(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2)福船的船身不是长方体,不能使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可以根据船身及各类物质的总重量估算排水量.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阅读;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数据运用的合理性的判断,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83.(2015•北京)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由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甲容器盛有液体A,物块M漂浮在液体A中,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液体A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盛有液体B,物块N漂浮在液体B中,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2,液体B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容器中液体A、B质量相等,物块M、N质量相等.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p1<p2 B.p1>p2 C.m1<m2 D.m1>m2
【考点】压强大小比较.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根据液体A、B质量相等可确定液体A、B的重力,因为是规则容器,所以F=G总,再根据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分析p1和p2的关系;
(2)根据物块M、N质量相等,可确定其重力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块M、N受到的浮力关系,然后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确定m1和m2的关系
【解答】解:(1)由液体A、B质量相等可得GA=GB,物块M、N质量相等,因为是规则容器,
所以液体容器底部的压力F=G总,则GA+GM=GB+GN,即FA=FB,
已知甲容器底面积大于乙容器底面积,由p=可得,p1<p2;故A正确,B错误;
(2)已知M、N都是漂浮,则F浮=G排=m排g=G,因为物块M、N质量相等,故MA=MB,
物块M排开液体的质量m1等于物块N排开液体的质量m2.故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强公式、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二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84.(2015•北京)某个热气球充气后体积为3000m3,则该热气球所受的浮力为 3.87×104 N.(g取10N/kg,空气密度取1.29kg/m3)
【考点】浮力大小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浮力.
【分析】已知热气球的体积,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求热气球受到的浮力.
【解答】解:热气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空气gV排=1.29kg/m3×10N/kg×3000m3=3.87×104N.
故答案为:3.87×104.
【点评】本题考查浮力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液应用于气体.
85.(2015•北京)探海神器﹣﹣“蛟龙”号
2012年6月24日是个伟大的日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7020米新纪录诞生,“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一号”手动交会对接成功,“蛟龙”与“神九”互致祝福,进行了穿越海天的对话,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伟大梦想!
目前,“蛟龙”号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蛟龙”号的形状外观如图所示,部分参数见下方表格.
“蛟龙”号部分参数
长×宽×高
8.2米×3.0米×3.4米
自身质量
22吨
最大荷载
240公斤
载人
限3人
最大速度
25海里/小时
巡航速度
1海里/小时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
7000米
正常水下工作时间
12小时
这次深潜记录的创造反映了“蛟龙”号高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新技术突破﹣﹣高速水声通信技术.
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距离很有限,而普通水声传输又有延时长、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等严重缺陷,“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如何实现实时通讯是个重要难题.中国科学院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利用通信声呐进行水下通信联络,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通信声呐是由发射基阵和接收基阵组成,基阵又由换能器基元组成.换能器一般用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可将发射机产生的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也可以将接收机接收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此次“蛟龙”与“神九”成功实现穿越海天对话,高速水声通信技术功不可没.
新技术突破二﹣﹣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
“蛟龙”号搭载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储存电能超过110千瓦时的大容量充油银锌蓄电池,该电池的蓄电能力为美国同类潜水器蓄电池的2倍,成功解决了“蛟龙”号正常水下工作时间长,但又不能携带太重蓄电池的困难.
新技术突破三﹣﹣悬停定位和自动航行
由于不同海域、不同深度的海水密度不同,“蛟龙”号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变化的.按潜航员叶聪的说法,“这次7000米级海试的试验海域,根据测量,海面海水的密度是每立方米1021公斤,而7000米深的海水密度变成每立方米1059公斤.“蛟龙”号自重22吨,算下来在7000米深度时受到的浮力大概比在海面时要大800多公斤力”(公斤力是工程中常用的力的单位,1公斤力大约等于10牛).
浮力的变化要靠压载铁来平衡,所谓“压载铁”,就是给“蛟龙”号增加重量的铁块.“蛟龙”号海试团队用周密的数学模型,能根据在不同海域测得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等参数精确地计算下潜时所需要的“压载铁”重量.
“蛟龙”号挂好所需压载铁,注水下潜,当下潜至预定深度时,“蛟龙”号能克服自身晃动、海底洋流等内外干扰,通过适时抛掉一定数量的压载铁,利用相关技术实现悬停.此外,“蛟龙”号还具备自动定向、定高、定深三大功能,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动航行,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当完成工作后,潜航员再抛掉适量的压载铁,实现上浮,可见,无论是下潜,悬停,还是上浮,压载铁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向“蛟龙”号的祝贺,送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
(1)①换能器可实现 声 信号与 电 信号的相互转换.
②潜艇下潜深度一般是几百米,而“蛟龙”号下潜深度一般是几千米,“蛟龙”号在深海中必须通过抛掉压载铁实现上浮,而不是像潜艇那样采用排水的方法实现上浮,请写出可能的原因及你的理由: “蛟龙“号下潜到7000米深度时其受到的海水压强非常大,舱内的海水需要很大的压强才能排出舱外,所以不能像潜艇那样采用排水的方法实现上浮 .
(2)请估算“蛟龙”号的体积大小.并写出估算过程.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强和浮力.
【分析】(1)①换能器一般用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可将发射机产生的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也可以将接收机接收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②根据“蛟龙”号在深海中下潜深度的压强特点分析;
(2)利用“蛟龙”号的总重力,由于蛟龙”号下潜到一定深度时时处于悬浮状态,利用悬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出体积大小.
【解答】解:(1)①由材料可知:换能器一般用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可将发射机产生的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也可以将接收机接收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所以,换能器可实现电信号与声信号的相互转换.
②由于在7000米深的海水密度变成每立方米1059公斤,则“蛟龙“号下潜到7000米深度时其受到的海水压强非常大,舱内的海水需要很大的压强才能排出舱外,所以不能像潜艇那样采用排水的方法实现上浮.
(2)由于“蛟龙”号下潜到一定深度时处于悬浮状态,根据悬浮条件可知:F浮=G=mg=22000kg×10N/kg=2.2×105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蛟龙”号体积V=V排===22m3.
故答案为:(1)①电;声;②:“蛟龙“号下潜到7000米深度时其受到的海水压强非常大,舱内的海水需要很大的压强才能排出舱外,所以不能像潜艇那样采用排水的方法实现上浮;(2)“蛟龙”号体积为22m3.
【点评】本题是材料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本题关键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86.(2014•北京)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载重汽车安装了很多车轮
B.铁轨铺在枕木上
C.吸管的一端剪成斜口
D.图钉帽的面积做得较大
【考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压强.
【解答】解:A、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轮子,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汽车和路面的受力面积来减小汽车对路面的压强,保护路面.不符合题意.
B、铁轨铺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C、吸管的一端剪成斜口,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容易扎进去.符合题意.
D、图钉帽做得较大,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手的受力面积来减小对手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知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87.(2014•北京)桌面上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中分别装有水和酒精,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的体积相等,如图所示.水、酒精、木球和铁球的密度分别为ρ水、ρ酒精、ρ木和ρ铁.将木球放入水中、铁球放入酒精中,静止时木球和铁球所受浮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若ρ木<ρ酒精<ρ水<ρ铁,则F1>F2
B.若ρ木<ρ酒精<ρ水<ρ铁,则F1<F2
C.若ρ酒精<ρ木<ρ水<ρ铁,则F1=F2
D.若ρ酒精<ρ木<ρ水<ρ铁,则F1<F2
【考点】浮力大小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浮力.
【分析】根据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的体积相等,可比较二者的质量关系,从而可知其重力关系,再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F1和F2的关系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将木球放入水中,木球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木球所受浮力等于木球的重力:
则F1=G木=m木g=ρ木gV木﹣﹣﹣﹣①
铁球放入酒精中将下沉,则铁球所受浮力
F2=ρ酒精gV铁﹣﹣﹣﹣②
比较①和②,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的体积相等,即V木=V铁,g相同,
则若ρ木<ρ酒精,则由F浮=ρgV排可得,F1<F2;
若ρ酒精<ρ木,则由F浮=ρgV排可得,F1>F2,故ACD错误,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分析好两球的质量是关键.
88.(2014•北京)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已突破7km.为估算“蛟龙号”下潜到7×103m深度处所受海水的压强p,可取海水的密度为1×103kg/m3,g取10N/kg,则p为 7×107 Pa.
【考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求出题目中水的深度h,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代入题目的条件可求压强;
【解答】解:则此时水的压强:
p=ρgh=1.0×103kg/m3×10N/kg×7000m=7×107Pa;
故答案为:7×107;
【点评】熟练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89.(2014•北京)小莉把一圆柱形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将圆柱形物体逐渐浸入某种液体中,观察并记录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F与V的关系,F= 5N﹣8000N/m3•V .
V/m3
1×10﹣4
2×10﹣4
3×10﹣4
4×10﹣4
5×10﹣4
6×10﹣4
F/N
4.2
3.4
2.6
1.8
1.0
0.2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浮力.
【分析】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F浮、F浮=ρ液gV排,将表格中数据代入关系式求解可得.
【解答】解:由题意知:F=G﹣F浮,F浮=ρ液gV
将第一、二组数据代入可得:
4.2N=G﹣ρ液g×1×10﹣4m3,3.4N=G﹣ρ液g×2×10﹣4m3,
解得:ρ液=0.8×103kg/m3,G=5N;
则F=G﹣F浮=5N﹣800kg/m3×10N/kg×V
则F=5N﹣8000N/m3•V
故答案为:5N﹣8000N/m3•V.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掌握浮力、拉力、重力的关系,根据数据得出重力和液体密度的大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0.(2014•北京)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M1,动滑轮A所受重力为G1,物体M1完全在水面下以速度v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1,拉力F1做功的功率为P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所受重力为G2的动滑轮B替换动滑轮A,如图乙所示,用替换动滑轮后的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M2,物体M2完全在水面下以相同的速度v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2,拉力F2做功的功率为P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2.已知:G1﹣G2=30N,η2﹣η1=5%,=,M1、M2两物体的质量相等,体积V均为4×10﹣2m3,g取10N/kg,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均可忽略不计.
求:
(1)物体M1受到的浮力F浮;
(2)拉力F1与F2之比;
(3)物体M1受到的重力G.
【考点】浮力大小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浮力;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解物体M1受到的浮力F浮;
(2)知道功率的大小,可求出功继而求出拉力的大小,也可根据P===Fv,求出拉力大小,再得出拉力F1与F2之比;
(3)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力的关系,在由机械效率公式联立解出物体M1受到的重力G.
【解答】解:(1)根据F浮=ρ水gV排=1×103kg/m3×10N/kg×4×10﹣2m3=400N;
(2)P===Fυ
P1=F1υ绳=2 F1υ
P2=F2υ绳=2 F2υ
==①
(3)在匀速提升水中物体M1的过程中,以动滑轮A和物体M1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左图所示;
在匀速提升水中物体M2的过程中,以动滑轮B和物体M2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
由图可知:
2F1+F浮=G+G1②
2F2+F浮=G+G2③
G1﹣G2=30N ④
由②③④得:F1﹣F2=15N ⑤
由①⑤解得:F1=240N F2=225N
η=
η2﹣η1=5%
﹣=5%
﹣=5%
解得:G=760N;
答:(1)物体M1受到的浮力F浮为400N;
(2)拉力F1与F2之比为16:15;
(3)物体M1受到的重力G为760N.
【点评】此题是简单机械、浮力、功率、机械效率综合计算题,难度较大,能够分析出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1.(2013•北京)在窗子密闭的旅行车上备有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图中的四把铁锤,质量相同,形状不同.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应该选择的铁锤是( )
A. B. C. D.
【考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根据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解答】解:在压力一定时,减小逃生锤和玻璃的受力面积,可以增大逃生锤对玻璃的压强,这样力的作用效果最明显,以便打破玻璃顺利逃生.
故选:D.
【点评】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92.(2013•北京)如图是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水中圆柱体M的示意图,滑轮组固定在钢架上,滑轮组中的两个滑轮质量相等,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900N,连接圆柱体M与动滑轮挂钩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0N.圆柱体M高为3m,底面积为0.02m2,密度为4.5×103kg/m3.在绳端拉力F作用下,圆柱体M从其下表面距水面15m处匀速上升到其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用了3min,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160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钢架对定滑轮的拉力为T.在圆柱体M被缓慢拉出水的过程中,圆柱体M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不计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g取10N/kg.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压强p的最小值为15000Pa B.拉力T的大小为2700N
C.拉力F的大小为640N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
【考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1)解答此题首先对动滑轮和物体做整体受力分析,如解答中的图1,对定滑轮做受力分析如解答中的图2,根据F浮=ρ水gV求得M所受的浮力,再根据重力和浮力之比可求得M的重力,从而可求得拉力F大小;
(2)因M有三段绳子承担,根据平衡条件F浮+3F=G轮+GM,可求得拉力T的大小;再根据η=可求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由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900N和连接圆柱体M与动滑轮挂钩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0N,可知圆柱体M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再利用p=可求得压强p的最小值.
【解答】解:(1)对动滑轮和物体做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对定滑轮做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h=3m,S=0.02m2,
∴V=0.06m3,
∴F浮=ρ水gV=1.0×103kg/m3×10N/kg×0.06m3=600N,
∵M全部浸没,则V=V排,
∴===,
解得GM=2700N,
由已知可知:v==m/s,
∵P===F•3v=F×3×m/s=160W,
∴F===800N,故C错误;
(2)由平衡条件:F浮+3F=G轮+GM,可得G轮=600N+3×800N﹣2700N=300N,则T=2F+G轮=1600N+300N=1900N,故B错误;
(3)η==×100%=×100%=×100%=87.5%,故选项D错误;
(4)F浮+3F=G动+GM,露出水面,浮力减小,拉力增大,每一段绳子的拉力最多增大到900N,以后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将拉断.此时的浮力为最小F浮最小=G动+GM﹣3F=300N+2700N﹣3×900N=300N,
∴p===1.5×104Pa,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密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滑轮组拉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合成的掌握和运用,是我们初中力学中比较难的题目.
93.(2013•北京)将圆柱体B竖立在圆柱形容器A的水平底面上,圆柱体B对容器A底面的压强为p0.向容器A内缓慢注水,记录注入水的质量m和所对应的水对容器A底面的压强p,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圆柱体B的体积为2800cm3,则p0等于 1400 Pa.(g取10N/kg)
m/g
1000
2000
3000
4300
5900
7500
p/Pa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考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首先根据p=ρgh求出水的深度;然后根据m=ρV求出水的体积,再根据V=Sh求出容器和圆柱体的底面积;根据水的深度和圆柱体的高度比较得出圆柱体所处的状态,根据m=ρV求出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进而根据G=F浮=ρ水gV排求出圆柱体的重力,圆柱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根据p=求出圆柱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解答】解:∵p=ρgh
∴加水1000g时水的深度:h1===0.04m=4cm;
加水2000g时水的深度:h2===0.08m=8cm;
加水3000g时水的深度:h3===0.12m=12cm;
加水4300g时水的深度:h4===0.16m=16cm;
加水5900g时水的深度:h5===0.20m=20cm;
加水7500g时水的深度:h6===0.24m=24cm;
对表格中数据进行处理及各状态分析如下:
m/g
1000
2000
3000
4300
5900
7500
p/Pa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h/cm
4
8
12
16
20
24
△h/cm
4
△m/g
1000
1600
加水情况图示
①
②
③
或④
⑤
⑥
①~③,m与h成正比,③~④,m与h不成正比,说明物体可能已经漂浮或已经全部浸没,④~⑥△m与△h成正比.
图④~⑤中,增加水的质量:△m④~⑤=ρSA△h④~⑤,
∴容器的底面积:SA===400cm2,
图①中,水的质量:m1=ρV1=ρ(SA﹣SB)h1,
∴圆柱体的底面积:SB=SA﹣=400cm2﹣=150cm2,
∵圆柱体的高度:hB==≈18.7cm>h4=16cm,
∴从③到④的过程中,圆柱体已经漂浮,并不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由图④可知,m4=ρ(SAh4﹣V排),
∴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
V排=SAh4﹣=400cm2×16cm﹣=2100cm3=2.1×10﹣3m3,
圆柱体的重力:G=F浮=ρgV排=1×103kg/m3×10N/kg×2.1×10﹣3m3=21N,
圆柱体在圆柱形容器A的水平底面上时,对容器底的压力:
F=G=21N,
圆柱体B对容器A底面的压强:
p0===1400Pa.
故答案为:140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液体压强、浮力、密度、固体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综合性较强,弄明白圆柱体在水中的状态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4.(2012•北京)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刀刃做得很薄 B.书包带做得较宽
C.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D.大型平板车装有很多轮子
【考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压强;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解答】解:A、刀刃做的很薄,即在压力一定时,减小了受力面积,增大了压强,故符合题意.
B、书包带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背起来舒服些,不符合题意.
C、坦克装有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不符合题意.
D、大型的平板车装有很多的轮子,即在压力不变时,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知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注意增大压强、增大摩擦方法的区别.
95.(2012•北京)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丙、丁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其中甲、乙、丁容器中的液体密度相同.若将小球A放在甲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漂浮,此时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1;若将小球A用一段不计质量的细线与乙容器底部相连,并使其浸没在该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2;若将小球A放在丙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悬浮,此时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3;若将小球A放在丁容器的液体中,用一根不计质量的细杆压住小球A,使其浸没,且不与容器底接触,小球A静止时丁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2<F1=F3<F4 B.F1=F2=F3<F4 C.F1=F3<F2<F4 D.F1=F2=F3=F4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推理法;浮沉的应用.
【分析】(1)在甲液体中,小球漂浮,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求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1;
(2)在乙液体中,小球被拉入水中,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求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2;
(3)在丙液体中,小球悬浮,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求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3;
(4)在丁液体中,小球被按入水中,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另外受到向下的压力F,求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4;比较F1、F2、F3、F4的大小得出结论.
【解答】解:如图所示,相同的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
(1)在甲液体中,小球漂浮,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1=G容器+G液体+GA;
(2)在乙液体中,小球被拉入水中,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2=G容器+G液体+GA;
(3)在丙液体中,小球悬浮,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3=G容器+G液体+GA;
(4)在丁液体中,小球被按入水中,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另外受到向下的压力F,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4=F+G容器+G液体+GA;
由以上分析可知,F1=F2=F3<F4.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容器对桌面压力的比较,能把容器、液体、小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进行分析是本题的关键.
注意,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于F3=F1,一般不会有疑问.但是对于F2=F1,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跟容器甲中的小球A相比,容器乙中细线对小球A和容器底有拉力,为什么会有F2=F1?这是由于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容器、容器中的液体和小球A,细线对小球A的拉力,是一个研究对象内部的力,所以在分析中不出现.就像有两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如果以这两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时,这两个物体之间的作**,在受力分析时不会出现,这正说明正确选取研究对象能简化问题的重要性.
96.(2012•北京)甲、乙两溢水杯放在实验桌上,分别装满水和酒精,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将密度为0.9×103kg/m3
的小球M轻轻放入甲溢水杯的水中,小球M静止时从甲溢水杯中溢出9g的水,将小球M轻轻放入乙溢水杯的酒精中,小球M静止时从乙溢水杯中溢出 8 g的酒精.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公式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浮沉的应用.
【分析】由题知,ρ水>ρ球>ρ酒精,
(1)因为ρ水>ρ球,所以小球在水中漂浮,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G排=G物,据此求出小球的体积;
(2)因为ρ球>ρ酒精,小球在酒精中下沉,根据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酒精V排g=ρ酒精V球g,据此求出小球排开酒精的质量(溢出的质量).
【解答】解:
由题知,ρ水>ρ球>ρ酒精;
(1)小球M轻轻放入甲溢水杯的水中,小球漂浮,F浮=G排=G物,
所以m球=m排=9g,V球===10cm3;
(2)小球在酒精中时,下沉,F浮′=G排′=ρ酒精V排g=ρ酒精V球g,
所以m排′=ρ酒精V球=0.8g/cm3×10cm3=8g.
故答案为:8.
【点评】将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和漂浮条件F浮=G物相结合得出F浮=G排=G物是解本题的关键.
97.(2012•北京)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200cm2和100cm2.容器甲中盛有0.2m高的水,容器乙中盛有0.3m高的酒精.若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质量均为m的水和酒精后,剩余水对容器甲底部的压强为p水,剩余酒精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为p酒精.当质量为m的范围为 0.8kg<△m<2.4kg 时,才能满足p水>p酒精.()
【考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①从图可知,甲和乙两容器的形状规则,知道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内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可利用公式m=ρv=ρsh计算出水和酒精未抽出之前的质量,再利用公式G=mg计算出其重力.
②因为容器形状规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当p水>p酒精时,由公式P=列出一个压强的不等式,进一步求出抽出液体的质量范围.
【解答】解:
①∵ρ水=1×103kg/m3,s水=200cm2=0.02m2,h水=0.2m;ρ酒精=0.8×103kg/m3,s酒精=100cm2=0.01m2,h酒精=0.3m,g=9.8N/kg,
∴甲容器内水的质量为:m水=ρ水s水h水=1×103kg/m3×0.02m2×0.2m=4kg,
乙容器内酒精的质量为:m酒精=ρ酒精s酒精h酒精=0.8×103kg/m3×0.01m2×0.3m=2.4kg,
②因为容器形状规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
而p水>p酒精,由公式P=可得:
∴>,
代入数据得:>,
整理可得:△m>0.8kg;
∴抽出液体的质量范围:0.8kg<△m<2.4kg.
故答案为:0.8kg<△m<2.4kg.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压强和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是求压强公式求出抽取液体的质量范围.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利用公式F=PS判断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的大小关系.
98.(2011•北京)图中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C.斧刃磨得很锋利
D.在铁轨下面铺枕木
【考点】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控制变量法;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解答】解: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坦克和路面的受力面积来减小坦克对路面的压强,保护路面.不符合题意.
B、书包背带较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书包和肩膀的受力面积来减小书包对肩膀的压强,使肩膀感到舒服.不符合题意.
C、斧刃磨得很锋利,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斧刃和柴的受力面积来增大刀对柴的压强,容易把柴劈开.符合题意.
D、铁轨下铺枕木,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铁轨和路基的受力面积来减小铁轨对路基的压强,保护路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99.(2011•北京)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相同深度的液体,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1和S2,且2S1=3S2.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1,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2,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2,且p2=2p1.将A球浸在甲容器的液体中,B球浸在乙容器的液体中,两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液体静止后,甲、乙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A、B两球所受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F2,ρ1<ρ2 B.F1=F2,ρ1<ρ2 C.F1<F2,ρ1>ρ2 D.F1<F2,ρ1<ρ2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比较思想;整体思想;控制变量法;浮沉的应用.
【分析】题中已知两容器液体的高度相同,两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是p2=2p1,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得出两容器中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当物体放入液体中时,物体会受到液体的浮力,同时物体会排开部分液体使液面上升,从而使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大、压力变大,由此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大的压力.所以要比较A、B两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可通过比较两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大的压力得出;
那么要比较两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大的压力,就需要先比较在没有放入A、B两球时,两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两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关系可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2S1=3S2,p2=2p1
)和公式F=pS求解出来,最后用放入小球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减去没有放入小球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就可以得出液体对容器底增大的压力关系,从而最终得出A、B两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
【解答】解:由p2=2p1得,P1:P2=1:2,
则ρ1gh1:ρ2gh2=1:2,因为h1=h2,所以ρ1:ρ2=1:2,
则ρ1<ρ2;
由2S1=3S2得,S1:S2=3:2,
因为S1:S2=3:2,P1:P2=1:2,
所以F甲:F乙=P1S1:P2S2=3:4,
则F甲<F乙,
当小球放入液体中后,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液体对容器底增大的压力:△F=△PS=ρ液g△hS,
其中,V排=△hS,所以小球放入液体中后受到的浮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增大的压力,
由于F甲′=F乙′,所以F甲′﹣F甲>F乙′﹣F乙,
因此F1>F2.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先分析容易的再分析复杂的.判断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比较容易,只需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就可以分析出来,从而就可以排除一个选项C.本题的难度在于判断两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关系,要理解小球受到的浮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增大的压力.
100.(2011•北京)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需要的如下器材:天平、砝码、体积不同的铝块、细线、大烧杯、量筒、水.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请你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考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浮力大小的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证明题;实验探究题;设计与制作题;浮力.
【分析】
器材中缺少弹簧测力计,因此实验的关键是如何用天平测出铝块所受的浮力.首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接着用细线拴好的铝块悬挂并浸没在天平左盘上的烧杯内的水中,测出此时的总质量,二者之差就是铝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F浮=G排=m排g计算出铝块所受的浮力.
【解答】解:实验步骤:
(1)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0;用细线把一个铝块拴好,使其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值用V表示;将V0、V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2)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0的数据,并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将步骤(1)中用细线拴好的铝块悬挂并浸没在天平左盘上的烧杯内的水中,铝块不接触烧杯,在天平右盘添加适量的砝码,移动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天平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值之和用m表示,将m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3)换用体积不同的铝块,仿照步骤(1)、(2)再做5次实验,依次读出它们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的数据;分别测出相应的每个铝块悬挂并浸没在烧杯的水中时m的数据;分别将每次的V、m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4)根据V排=V﹣V0,F浮=mg﹣m0g分别计算出6次的V排和F浮的数据,并分别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实验数据记录表
V0/m3
V/m3
V排/m3
m0/kg
m/kg
F浮/N
【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设计题,考查了天平测浮力的方法,以及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排水法测体积;
(3)利用天平的差量法测量物体的浮力;
(4)实验语言的严谨性.
七、声现象(共2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能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声的利用及噪声的控制方法。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为主。
备考攻略: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及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还要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的关系,还要知道发声体不同,会使音色不同。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3、了解声的应用。
4、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101.(2015•北京)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其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 回声 的音效效果.
【考点】回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
【解答】
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答案为:回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102.(2014•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A、玻璃属于固体,玻璃可以传播声音,故A错误;
B、不同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则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简单.
八、光现象(共13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折射。常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为主。
备考攻略:
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不同。
2、了解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反射现象中的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平面镜成像原因,会设计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4、了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折射时的特点及光路是可逆的。
5、知道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及色光和颜料的三原色,了解不可见光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6、会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掌握虚像和实像的特点,会区分虚像和实像。
103.(2016•北京)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赵州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B.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向上弯折
D.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图析法;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赵州桥在水中形成“倒影”影,是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向上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景物在凸面镜中成像扩大视野,是凸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其中A选项中的赵州桥是我国古代传统桥梁建筑的杰作,即考查了光学知识,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B选项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104.(2016•北京)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60°.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OD 方向射出.(选填“OB”、“OC”或“OD”)
【考点】光的反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图析法;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结合图片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AON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
已知,∠NOD等于60°,则反射角是∠NOD,所以反射光线将沿OD射出.
故答案为:OD.
【点评】本题的设计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尤其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知识点,题目考查方法灵活,引导我们今后在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运用和落实.
105.(2015•北京)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考点】光的反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文字时,文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D、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筷子变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06.(2015•北京)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5度,则反射角为 35 度.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5度,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35度.
故答案为:3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07.(2014•北京)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放大镜把字“放大”
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D.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
【考点】光的色散.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了解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所以把白光折射分成各种色光.彩虹就属于色散现象,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
【解答】解:A、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发生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插入水中的钢勺在水面处“弯折”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光色散现象的判断,光的色散现象的特点是形成了彩色的光带.
108.(2014•滨州)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
【考点】光的反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属于光的折射.所以A不符合题意.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属于凸透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所以B不符合题意.
桥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所以C符合题意.
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平时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区分.
109.(2014•北京)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18个,9个为红色,9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再改变四次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做四次实验.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物体大小 ;
(2)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军实际探究的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 物距(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的关系;
(3)针对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②中,应改变 物体大小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两枚棋子大小相同,后面的两枚棋子又和前面两枚棋子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后面这两枚棋子的位置就是前面两枚棋子的像的位置,同时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
为了得出普遍规律,要换用不同大小的棋子再次实验.
【解答】解:(1)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故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物体大小;
(2)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军改变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再次试验,所以实际探究的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3)针对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②中,应改变物体大小;
故答案为:
(1)物体大小;
(2)物距(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物体大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10.(2013•北京)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现象是( )
A.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C.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
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考点】光的反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①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凸透镜成像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而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物体,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是由于光线通过水、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现象,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和光的折射原理是解答本类题型的关键所在.
111.(2013•北京)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 传播.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答题;压轴题.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解答】解: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直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了解和掌握.
112.(2013•北京)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45°,已知∠NOB≤30°,∠NOC≤45°,∠NOD≤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 OC 射出.(选填“OB”、“OC”或“OD”)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AON≤45°,所以反射角也小于等于45°,而∠NOC≤45°,所以反射光线将沿OC射出.
故答案为:O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13.(2012•北京)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分别分析题中四个选项中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即可解答.
【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岸边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能从不同方向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都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要解决此题要了解一些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及其他光现象,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14.(2012•北京)为了探究平面镜成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的关系,现将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白纸平放并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纸中间测一条直线MN,把一块带支架的平面镜(不透明)沿直线MN位置,使平面镜底边与直线MN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所示,请你在图装置的基础上,利用一把刻度尺和一盒大头针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压轴题;设计与制作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在镜子前面任意点O点垂直插一大头针,然后在任意点A′也垂直插上一大头针,调整视角使得人只用一只眼睛看A′;
(2)用同样的方法,标志出B及B′点,移开镜子,用直尺连接AA′及BB′,并延长交点为A的像点,用刻度尺测量A和A'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
(3)仿照步骤1,依次再做几次实验,分别得到物距和像距,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解答】解:
(1)在镜子前面任意点O点垂直插一大头针,然后在任意点A′也垂直插上一大头针,调整视角使得人只用一只眼睛看A′,但看不到镜中大头针O的像,保持人眼的位置不变,在A′点和人眼之间在插一大头针A,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大头针A,看不到A′及O′;如下图所示:
(2)用同样的方法,标志出B及B′点,移开镜子,用直尺连接AA′及BB′,并延长使相交于O′点即为像的位置用直尺测量O到平面镜距离为u1,测量O′到平面镜距离为v1,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3)仿照步骤1,依次再做5次实验,分别得到5组O到平面镜距离、5组O′到平面镜距离,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2
3
4
5
6
【点评】
此题是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所以仿照步骤1,依次再做几次实验.
115.(2011•北京)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 多种单色 光组成的.
【考点】光的色散.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解答】解: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说明白光是由多种单色光组成的.
故答案为:多种单色(或七色、或各种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九、透镜及其应用(共11小题)
命题方向:
本部分是中考必考内容,其常考点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等,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作图题出现。
备考攻略:
1、知道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特点及它们的焦点焦距,能够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特点来完成光路图。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及像的大小调节等。
3、理解凸透镜在各种条件下成像的性质以及像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并能应用正确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眼睛的视物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5、主要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视物原理,注重学习原理和各元件的作用。
116.(2016•北京)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节发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用刻度尺测出发光物体A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将发光物体A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控制物距不变,并且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 .
(2)请你针对小华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 在第④步中,应当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发光物体B及其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控制变量法;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探究目的“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改变物体的高度做实验研究.
【解答】解:(1)由题意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可知,应控制物距不变,且要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后分析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而小华的探究过程中却没有改变自变量“物体的高度”,反而改变了应控制的变量“物距”.故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物距不变,改变发光物体的高度,具体的改正措施:
在第④步中,应当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发光物体B及其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故答案为:(1)没有控制物距不变,并且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
(2)在第④步中,应当将发光物体B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B清晰的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发光物体B及其像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点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学生做过的、比较熟悉的实验,本题考查角度与以往相比有创新,计划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是否有关”,是以“物体高度”为自变量.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明确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不变量”的能力.引导我们在探究教学中关注科学问题和实验设计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理解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117.(2016•北京)阅读《可调式眼镜》回答下题.
可调式眼镜
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图1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图2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2甲所示.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图2乙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2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
为探究可调式眼镜的矫正效果,首先要确定以下程序和标准:
选定同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选定远、中、近三个观察位置,用S表示观察位置到树的距离,如图3甲所示;用D表示看到树的清晰程度,清晰程度分为清晰、不清晰、模糊三个等级,如图3乙所示.
小京和小贝视力不同,没有佩戴眼镜时,小京在近处看树“清晰”,在远处看树“不清晰”;小贝在远处看树“清晰”,但在近处看树“不清晰”.
小京和小贝佩戴眼镜后,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调节镜片中的液体处于初始状态.
②选择不同观察位置,观察树,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③改变镜片中液体的含量,重复步骤②.
小京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部分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2
﹣1
0
1
2
近
清晰
清晰
清晰
中
清晰
清晰
远
清晰
不清晰
模糊
表二 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2
﹣1
0
1
2
近
不清晰
清晰
清晰
中
清晰
远
清晰
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两位同学对可调式眼镜有了新的认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1)调节眼睛晶状体形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 C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不同亮度的物体 B.不同颜色的物体
C.不同距离的物体 D.不同大小的物体
(2)为了使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C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3)为了使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 AB .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信息给予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可得出结论;
(2)根据小京实验结果记录表,结合“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可作出选择;
(3)根据小贝实验结果记录表,结合“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可作出选择.
【解答】解:(1)由“可调式眼镜”的原理可知,可调式镜片,通过眼部肌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焦距变短,反之亦然;帮助我们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故选C;
(2)由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可知,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时,对应的是滑块位于标尺上﹣1,则由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时,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故选C;
(3)由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可知,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时,对应的是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则由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故选AB;
故答案为:(1)C;
(2)C;
(3)AB.
【点评】本题不仅能考查学生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基于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果仍停留在基于经验或机械记忆去思考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各类错误,例如第(3)问.科学探究应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结论出发.如果从结论出发,不管是否使用科学方法,也不管方法是否科学,总能得到想要的结论,但这样就无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科学方法.
118.(2015•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D.人离平面镜越远,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越小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色散.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仅仅是对平行光;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做出判断;
(3)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可做出判断;
(4)平面镜成像时,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A、凸透镜可以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同时对其它方向射来的光线同样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故B错误;
C、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始终相同,与物体与镜面的距离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学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属光学综合题,总体难度不大.
119.(2015•北京)如果长时间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容易造成眼睛近视.矫正近视眼,应该佩戴镜片是 凹 透镜的眼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掌握近视眼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视眼是由于人眼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会聚能力增强.
【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20.(2015•北京)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A 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D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 B 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2)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分析,要使像变大,则应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
(3)求出物距,根据物距的大小,得出成像特点.
【解答】解:(1)如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A符合题意;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使物距缩小,则像距变大,所以应将蜡烛右移,同时光屏也向右移.故D符合题意;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则此时物距大于2f,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D;(3)B.
【点评】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根据实验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判断成像的特点与规律是解答的关键.
121.(2014•北京)矫正近视眼的眼镜的镜片应是 凹 透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掌握近视眼的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视眼是由于人眼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会聚能力增强.
【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22.(2014•北京)小娟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小娟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的适当位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的左侧,光屏置于凸透镜的右侧.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 同一水平 高度.
(2)将蜡烛移到适当位置,改变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10cm且小于 20 cm,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幻灯机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便于测出物距和像距.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物距条件是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该原理应用是幻灯机.
【解答】解:(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要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物距条件是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所以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10cm小于20cm,该原理应用是幻灯机.
故答案为:(1)同一水平;(2)20; 幻灯机.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条件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123.(2013•北京)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1)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缩小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倒立 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3)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正立 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特点进行判断;
(2)根据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特点进行判断;
(3)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知:f=15cm,所以2f=30cm.
(1)当物体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40cm,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体在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20cm,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物体在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时,物距等于10cm,小于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故答案为:缩小;倒立; 正立.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解决此类题目,关键是熟记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124.(2012•北京)小彤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彤应将光屏向 左 移动(选填“左”或“右”).小彤将光屏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实 像(选填“实”或“虚”).小彤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幻灯机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图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这种情况制成了照相机;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制成了投影仪、幻灯机;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据此制成了放大镜.
(2)根据凸透镜所在的刻度,蜡烛所在的刻度,以及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可以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此题的答案.
【解答】解:(1)当蜡烛位于0刻度线处,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时,此时的物距为50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要向左移动光屏,来减小像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时,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制成了幻灯机.
故答案为:左;实;幻灯机.
【点评】(1)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2)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应用.告诉其中的一个可以确定另外三个.在此题中就是通过图示的方法告诉了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让确定像距和应用.
125.(2011•北京)近视眼镜的镜片是 凹 透镜.(选填“凸”或“凹”)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决本题需要知道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凹.
【点评】此题比较基础,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与纠正方法,要与凸透镜相互区分.
126.(2011•北京)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A 凸透镜(选填“A”或“B”).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缩小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华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放大、 正立 的 虚 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实验探究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此题中要根据光具座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凸透镜.
【解答】解:(1)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分别要使物距小于f、大于f而小于2f、大于2f,而光具座的长度为100cm.所以不能选择f=50cm的凸透镜B.应选择f=10cm的透镜A.
小华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物距u=50cm﹣25cm=25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A;缩小.
(2)由图知,凸透镜在50cm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说明此时蜡烛处于f和2f之间;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说明此时蜡烛在2倍焦距之外.
所以当物体在30cm处即u=50cm﹣30cm=20cm为2倍焦距处.因此f=10cm.
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u=50cm﹣45cm=5cm<f,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正立、虚.
【点评】此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考查了对凸透镜的选择,同时还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