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聊城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8小题每题2分,9~16小题每题3分)
1.(2分)(2015•聊城)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稀有气体
C.
氮气
D.
氢气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解答:
解:因为空气中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所以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因为空气中不含有氢气.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空气的成分,只有空气中含有的物质才能得到.
2.(2分)(2015•聊城)下列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果榨汁
B.
冬瓜腐烂
C.
铁锅生锈
D.
煤气燃烧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水果榨汁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冬瓜腐烂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铁锅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2分)(2015•聊城)以下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雨水
B.
矿泉水
C.
海水
D.
蒸馏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解:A、雨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等盐类,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2分)(2015•聊城)下列符号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
A.
2H+
B.
2H
C.
H2
D.
2H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解答.
解答:
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2分)(2015•聊城)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C.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
用盐酸清洗水壶的水垢
考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乳化作用的定义考虑:洗洁精或洗衣粉等物质使使拥有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属于乳化作用.
解答:
解: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属于乳化作用,故A错误;
B、用水冲洗水果渣,使水果渣与水形成溶液或浊液而被冲洗掉,不属于乳化作用,故B错误;
C、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属于乳化作用,故C正确;
D、铁锈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属于乳化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洗涤油污的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油污时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2分)(2015•聊城)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
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
D.
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氨水挥发,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体积,故选项解释错误.
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2分)(2015•聊城)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用甲醛浸泡虾仁
B.
焙制糕点时添加含小苏打的发酵粉
C.
用霉变的谷物做饲料
D.
为防止骨质疏松,长期摄入过量的钙元素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均衡营养与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从甲醛能和蛋白质发生反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去分析解答;
B、从小苏打和面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发生反应分析解答;
C、从霉变的谷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去分析解答;
D、从长期摄入过量的钙元素的危害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甲醛能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还会诱发癌变,故A错误;
B、小苏打可以和面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从而使糕点变得松软和香甜,故B正确;
C、霉变的谷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在高温下仍能存活,人吃了用这种饲料饲养的动物后,黄曲霉毒素会进入人体,能够危害肝脏健康,甚至诱发肝癌,故C错误;
D、长期摄入过量的钙元素,由于人身体内的竞争抑制,钙多了,还严重影响铁、锌、镁、磷的生物利用率,会引起孕妇尿路结石、高钙血症、碱中毒等危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关注生命,呵护健康”是人类不断探求的永恒主题,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间的相关问题,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8.(2分)(2015•聊城)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蒸发食盐水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蒸发与蒸馏操作;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底部要放少量的水,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3分)(2015•聊城)201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B.
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
C.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包括防止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两方面
D.
随意丢弃废电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属污染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环境;
B、水通过三态变化,即实现了天然循环,又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C、水是生命之源,应该保护水资源;
D、废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废电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属污染.
解答:
解: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水通过三态变化可以实现天然循环,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包括防止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两方面,该选项说法正确;
D、随意丢弃废电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属污染,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要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
10.(3分)(2015•聊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B.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C.
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
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
考点: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用盐的用途..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生活.
分析:
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B、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肥皂水显碱性,能与蚊虫叮咬处的蚁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口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肥皂水显碱性,能与蚊虫叮咬处的蚁酸反应,可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羊毛与棉纤维的鉴别方法、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3分)(2015•聊城)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从某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A.
敞开浓盐酸试剂瓶口冒出白雾
B.
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1.4
C.
铵态氮肥与碱共热放出无色无味气体
D.
马铃薯片遇到碘酒后颜色不变
考点:
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溶液的酸碱度测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B、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
C、铵态氮肥与碱共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进行分析判断.
D、马铃薯片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开浓盐酸试剂瓶口冒出白雾,故选项说法正确.
B、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用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1.4,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铵态氮肥与碱共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马铃薯片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硫酸具有挥发性、pH试纸的使用注意事项、铵态氮肥的性质、淀粉遇碘变蓝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3分)(2015•聊城)很多饮料中都含有柠檬酸(C6H8O7).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属于氧化物
B.
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
C.
分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8:7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柠檬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柠檬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柠檬酸是由柠檬酸分子构成的,1个柠檬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7)=12:1:14,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7)=12:1:1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分)(2015•聊城)下列有关物质的归类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
归类
A
白酒、糖水、食盐水
常见溶液
B
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营养物质
C
风能、氢能、太阳能
清洁能源
D
生铁、玻璃、玻璃钢
复合材料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根据人体内六大类营养物质考虑;C、根据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属于可再生能源;D、根据材料的分类考虑.
解答:
解:A、白酒、糖水、食盐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属于溶液,故A归类正确;
B、人体内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故B归类正确;
C、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属于可再生能源,风能、氢能、太阳能都属于清洁能源,故C归类正确;
D、生铁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故D错.
故选D.
点评:
材料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14.(3分)(2015•聊城)如图所示是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
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
B、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C、根据微粒的变化;
D、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解答:
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A说法正确;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不一定含有氧原子.故不一定是氧化物.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C说法不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过程;分子由原子构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5.(3分)(2015•聊城)“类推”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
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生产AlCl3和H2,所以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产FeCl3和H2
C.
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A、碱的溶液呈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B、根据铁与盐酸反应后显+2价分析判断;
C、根据灭火的原理考虑;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碱的溶液呈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是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故错误;
B、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金属铁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故错误;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只是控制住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即可,故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类推,完成此题,要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总结.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定义的理解和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6.(3分)(2015•聊城)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NaCl溶液(Na2CO3)
Ca(OH)2溶液
过滤
B
KNO3(NaCl)
H2O
蒸发、过滤
C
N2(O2)
足量铜粉
加热
D
稀硫酸(稀盐酸)
适量氯化钡溶液
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Na2CO3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溶解后,蒸发,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氧气与铜粉在加热时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稀硫酸能与适量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28分)
17.(6分)(2015•聊城)规范书写是我们学习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小明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到如图所示的一格后,明白了不能把一氧化碳写成“Co”的原因.
(1)“Co”表示 钴 元素(填名称);
(2)“CO”是由 碳、氧 两种元素(填名称)组成的 化合物 (填“单质”或“化合物”).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说明示意图,可得的信息为: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种类等.
(2)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和元素组成回答.
解答:
解:(1)由图示可知“Co”表示 钴 元素;
(2)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是由 碳和氧 两种元素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故答案为:(1)钴;
(2)碳和氧;化合物.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看图回答最简单的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必须掌握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8.(8分)(2015•聊城)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实验小组从东昌湖某区域中取了水样,观察到:
水样呈淡黄色,有异味;水样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1)将水样经过沉降、过滤、 吸附 、杀菌消毒等步骤,可初步净化为自来水.
(2)通入氯气杀菌消毒,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次氯酸).请判断次氯酸(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 .
(3)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称为 硬水 .
(4)铁制品在空气中锈蚀的实质就是铁与空气中的 AC (填序号)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考点: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净化水的原理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
(3)根据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称为硬水解答;
(4)根据铁制品在空气中锈蚀的实质解答.
解答:
解:
(1)根据净化水的原理,将水样经过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步骤,可初步净化为自来水.
(2)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
+1+x+(﹣2)=0
x=+1
(3)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称为硬水;
(4)铁制品在空气中锈蚀的实质就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
(1)吸附
(2)+1
(3)硬水
(4)A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9.(6分)(2015•聊城)下面两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氛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甲可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主要是由原子的 A (填序号)决定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质子数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转变成的 离子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2)图乙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结合生成水.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1)依据反应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变化情况、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解答;
(2)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反应的实质.
解答:
解:(1)依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过程中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知,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转变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故答为:(1)A,离子;(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点评:
此题是对物质间反应的微观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微观图示的有关含义掌握有关的分子结构情况;
20.(8分)(2015•聊城)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或“<”)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甲 .
(3)20℃时,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40 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不变的是 A (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以上都不变.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溶解度变化大的析出晶体多;
(3)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升温过程中溶剂的质量 不变,并结合甲的溶解度分析判断.
解答:
解:(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由于甲的溶解度变化幅度大于乙,所以甲析出晶体较多;
(3)20℃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的甲,所以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0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变大,溶质会继续溶解,则溶液中不变的是溶剂的质量,所以升温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故答案为:(1)=;(2)甲;(3)140;A.
点评:
了解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因素.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21.(10分)(2015•聊城)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锥形瓶 .
(2)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 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3)组装好A装置后,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另一端浸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
(4)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应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 正 放在桌面上.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答:
解:(1)①是锥形瓶,常用作反应容器.
故填:锥形瓶.
(2)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作催化剂,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故填: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如果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导管没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漏气,因此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4)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故填:2H2O22H2O+O2↑;正.
点评: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2.(12分)(2015•聊城)呼吸面具中“氧气再生剂”的主要成分是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使用后变成白色固体.某兴趣小组对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2NaOH+O2↑
【提出猜想】根据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对白色固体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氢氧化钠 猜想Ⅱ:碳酸钠 猜想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适量 氯化钙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Cl2=2NaCl+CaCO3↓ ;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入 无色酚酞试液 .
无色变红色 .
证明猜想Ⅲ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Ⅲ成立.
【拓展应用】“氧气再生剂”的保存方法是 密封存放干燥处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实验分析可知:根据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白色固体作出的猜想是:猜想Ⅰ:氢氧化钠 猜想Ⅱ:碳酸钠 猜想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实验验证中,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取滤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变红色,证明也有氢氧化钠,因此猜想Ⅲ正确;“氧气再生剂”的主要成分是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能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因此保存方法是密封存放干燥处.
解答:
解:(1)【提出猜想】通过实验分析可知:根据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白色固体作出的猜想是:猜想Ⅰ:氢氧化钠 猜想Ⅱ:碳酸钠 猜想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实验验证】实验验证中,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取滤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变红色,证明也有氢氧化钠,因此猜想Ⅲ正确;故答案为:氯化钙溶液;Na2CO3+CaCl2=2NaCl+CaCO3↓;无色酚酞试液;无色变红色;
(3)【拓展应用】“氧气再生剂”的主要成分是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能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因此保存方法是密封存放干燥处;故答案为:密封存放干燥处;
点评:
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四、计算题(共10分)
23.(10分)(2015•聊城)现将10g铜锌(Cu﹣Zn)合金放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1%的溶液.据此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生产氢气 0.2 g;
(2)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是 9.8 g;
(3)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利用生成硫酸锌的质量求出生成的氢气、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以及合金中锌的质量,进而求出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为y,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z,
Zn+H2SO4=ZnSO4 +H2↑
65 98 161 2
z y 100g×16.1% x
x=0.2g
y=9.8g
z=6.5g
(1)生产氢气的质量为0.2g;故填:0.2;
(2)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是9.8g;故填:9.8;
(3)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35%
答: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是35%.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