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讲练含答案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断句
【方法指导】
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近几年河北考查过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与、于”,所以余下的9个文言虚词是复习的重点。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
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文言句子翻译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形式:第一,从原文摘取信息点;第二,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
内容:第一,概括选文内容;第二,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题方法: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合理想象式描写
【方法指导】
一般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都不难,关键是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去想象,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功底,就不难写出。要注意:文字简练,生动形象。
——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1)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2)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4)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
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物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依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sè):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儿自去国至今( )
(2)求学宜先刻苦( )
(3)特汝不应若是耳( )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此为句子之间的停顿,可以先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花钱这件事很小,但是因为花钱放弃、懈怠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事情就大了。可根据译文停顿还原。
答案: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2.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应结合语境和平时课内所记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来解答。此处可联系课内的“去国怀乡”“诚宜开张圣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要逐个解决字的含义。一般来说,文言文单字就是词,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双音节词代替。第二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整词语的顺序,形成现代汉语习惯的翻译。第三步是要特别注意古代一些特殊词的用法,如“虽”是即使的意思,“足”是完全的意思。四要注意省略句式和特殊句式都要调整为现代汉语顺序。如“无望于汝”翻译为“对你没有指望了”。
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什么指望了!
4.解析:内容理解的题目,都要回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然后逐句翻译,概括表达。从文中的父亲批评孩子短时间内花钱大手大脚来看,很容易判断是劝诫他生活节俭;而后父亲批评孩子一味花钱而在学业上投入精力不够,是为了教育儿子刻苦求学或是珍惜光阴。
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对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1.理解【乙】文内容,说说【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2.【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分析。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表现,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此处要特别关注对鲁宗道的语言描写,以及文末“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中的“忠实”一词。
答案:忠实。
2.解析:比较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总结两段文字的核心内容,然后寻找共同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答案:【甲】段文字写的是诸葛亮劝刘禅开张圣听,广泛纳谏。【乙】文是写鲁宗道宁可挨批,也要说实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忝:辱没。
1.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只标一处)
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
(2)夙兴夜寐( 早 )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
A.学而时习之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已无可望之理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C.恐汝在家汩于俗务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此之谓失其本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__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想日夜督促责备你。
5.选文【甲】【乙】所言都与学习方法有关,朱熹告诫孩子最重要的是__要好学,珍惜学习机会__,
同时也要做到__专心__和__勤谨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吾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其音甚悲( 非常 )
(2)吾少好学问( 喜欢 )
(3)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回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A.何哭之悲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B.树欲静乎风不定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C.则自刎而死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D.此足以为戒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解析】A 项中两个“之”字都是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两个“乎”分别为:①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义;②介词,相当于“于”。C项中两个“而”分别为:①表修饰,可不译;②表转折,译为“但”。D项中两个“为”分别为:①动词,可译为“作为”;②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
__(我)侍奉的君王骄奢淫逸,劝谏不成功,这是第二个过失。
(2)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__从此事以后,弟子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人。
4.对于文中丘吾子所说的三个过失,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__示例:我对丘吾子所说的“厚交友而后绝”这一点深有感触。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剂,要用真诚和宽容去浇灌。“人生难得一知己”,既然做了好朋友,就不要轻易绝交,以免留下遗憾。
5.孔子作为一代大师,他的思想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请从《论语》中任选一章,谈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__示例:我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学到了要辩证地看待别人的优缺点。在学习别人的时候,应选择别人的优点和适合自己的地方学习,不能不加选择;而对别人的缺点,我们要能从自己身上发现类似的问题,并把缺点转化成为优点。
【参考译文】孔子出行在半路上听到有人哭的声音,声音非常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个不同寻常的人的声音。”向前走了一段,一看是丘吾子,抱着镰刀带着绳索在哭泣。孔子离开车子下来,问道 :“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丘吾子说:“我有三个过失。”孔子说:“我愿意倾听这三个过失。”丘吾子说:“我年少时喜欢做学问,周游整个天下,回去后我的亲人死了,这是第一个过失。我侍奉的君王骄奢淫逸,劝谏不成功,这是第二个过失。我和朋友交情深厚,后来却和他绝交,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就不能回来的是岁月;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在此刻和你们告别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孔子说:“弟子们要记住这件事,它足以使你们引以为戒。”从此事以后,(他的)弟子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①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②,盗之源也。一源慢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盗可除乎( 清除,消灭 )
(2)衣食不足( 足够 )
(3)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箱子 )
2.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而或长烟一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钱币乞之 D.或异二者之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__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念头)的根源,还用担心会有盗贼吗?
(2)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__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
4.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__①衣食不足;②政赋不均;③教化不修。
【参考译文】天下正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清除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清除呢?只是偷盗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念头)的根源,还用担心会有盗贼吗?”那人又说:“请问偷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偷盗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 ,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②凶年:灾年,饥年。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乃令百姓逐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解析】A项中两个“乃”分别为:①副词,表转折,却;②副词,竟,
竟然。B项中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C项中两个“之”分别为:①音节助词,句中补足音节,可不译;②结构助词,的。D项中两个“其”分别为:①代词,“他的”;②代词,代指“桃花源”。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爱怜 )
(2)比至末年(等到 )
(3)计天下储积( 计算 )
(4)徒益其奢侈( 只是 )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__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__示例:统治者要爱民,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赈济灾民,却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统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依仗着隋文帝留给他的富饶,因此奢华浪费、挥霍无度,导致国家灭亡。隋炀帝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首要的任务在于涵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告诉(后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储备足以对付灾年,贮存再多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祸根。”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适逢)
B.众皆怪之(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边缘)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3.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__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金子和玉石都堆积起来了,又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__你这种挑食的做法,恐怕是(因为)不饿。
【参考译文】子犹说,贫穷是人之常态;节俭是人之本性。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节俭,而节俭不一定是因为贫穷,所以说是“本性”。然而这样节俭是不是需要推行?子犹认为,吝啬就不可以了。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金子和玉石都堆积起来了,又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郑余庆向来吝啬。有一天,他忽然请一些
亲戚朋友一起来吃饭,大家都很吃惊,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过了好一会儿,餐盘都摆上桌了,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却只见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大家暗笑着勉强吃了下去。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在他镇守河东期间,有一天,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挑食的做法,恐怕是(因为)不饿。”(于是)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①,余在扬州, 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唤酒酣,郭起请奏薄技②,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③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④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处《虞初续志·郭猫儿》)
【注释】①庚申:清康熙19年。②薄技:小技(客气说法)。③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④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于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少之/ 群鸡乱鸣/ 其声之种种各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于席右设围屏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B.久之,无声
马之千里者(《马说》)
C.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
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则闻群猪争食声
则有心旷神怡(《岳阳楼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到 )
(2)俄闻父呼其子曰( 不久,一会儿)
(3)其子遂缚一猪( 于是,就 )
(4)四座俱寂( 寂寞,安静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比唤酒酣,郭起请奏薄技。
__等到喝酒正快乐的时候,郭猫儿站起来,要求允许他略献薄技(来助兴)。
5.选文和林嗣环的《口技》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口技表演内容?请简要概括。
__选文中郭猫儿表演的是一对父子杀猪、卖猪肉的情景;《口技》表演的是一家人从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救火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人,擅长口技表演。清康熙十九年,我在扬州时,一位好友偕同郭猫儿一起来到我的住所。等到喝酒正快乐的时候,郭猫儿站起来,要求允许他略献薄技来助兴,(郭猫儿)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在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着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一会儿听父亲叫他的儿子说:“天快亮了,可以去牵猪了。”他的儿子起床到猪圈里喂猪,只听群猪争食、吃食、嚼食之声,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声,此起彼落。(没多久),他的儿子捆来一头猪,那头猪被绑时的嘶叫声,儿子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烫猪褪毛声,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没有一处不像的。最后,父亲对儿子说:“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声音,接着又听到了卖猪肉数钱的声音,有买猪头的人,有买猪内脏的人,有买猪肉的人。正当大家纷纷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哗”地一声,四周都安静了下来(表演也结束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苏秦刺股( 大腿 )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懂得道理 )
2.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 有地臆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__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__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正面类比的说理方法,通过“蜃待月光而水垂;木待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反面类比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__
【参考译文】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微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调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贵”的义项有;①物价高,与“贱”相对;②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③重视,崇尚;④敬辞,放在要称说的事物前面,
表示尊敬。“为乡邻之所贵”中“贵”的意思是(填序号)( ③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为乡邻之所贵
A.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C.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
D.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点的词语。
(1)未尝有喜愠之色( 生气 )
(2)而畜素琴一张( 不加装饰的琴 )
(3)则抚而调之( 调弄,这里指弹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__他的自序里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认为它记录的是真实情况。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__
5.结合《陋室铭》,请概括刘禹锡和选文主人公陶潜有什么样的共同情趣。
__两人都安闲自得,不贪慕荣利,安贫乐道。
6.谈谈你对“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理解。
__陶渊明“弹琴”只是一种形式,他重视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是弹琴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这反映了他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参考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以真性情而高兴,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作《五柳先生传》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空空如也,但他心里很坦然。”他的自序里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认为它的记录是真实情况。他的亲戚朋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有时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架不加装饰的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
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凡,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喻其为盗之言( 明白 )
(2)遂逾垣凿室( 越过 )
(3)以生吾禾,殖吾稼( 种植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马说》)
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山泽之产育
宋何罪之有(《公输》)
D.若之盗,私心也
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解析】A.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__(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__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4.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__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参考译文】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国氏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务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道理,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来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唉!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道理竟然错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构建我的房舍。我从地上获取飞禽走兽,从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务,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方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罚。”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①任,为分宁②主薄。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③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⑤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⑥。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⑦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⑧,陋于希世⑨而尚友千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注释】①郑向:和后文的王逵都是人名。②分宁:地名。③讯:审讯。④手版:笏板,古代官员朝会时拿着它,有事则记在上面。⑤ 媚:讨好。⑥霁月:雨后新晴的明月。⑦徼(yāo )福:“徼”通“邀”。福:求福。⑧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 (qiónɡ lí):留给自己的东西很微薄,而让孤寡的人得到安乐。⑨陋于希世:鄙视那些迎合世俗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狱久不决( 案件 )
(2)将弃官去( 离开 )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杀人以媚人”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解析】例句中“杀人以媚人”中的“以”是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A项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B项中的“以”是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拿”。C项中的“以”与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致。D项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__王逵是一个严酷凶悍的官吏,众人不敢跟他争辩,只有周敦颐敢和他争辩。
4.本文选取了周敦颐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断案神速;遇到酷吏办案不公,据理力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选文的第一段为叙述,写了两件事,一是断案神速;二是遇到酷吏办案不公,据理力争。
5.文中黄庭坚评价周敦颐“陋于希世”,而周敦颐也在《爱莲说》中反复表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陋于希世”的评价?说说理由。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选( A ),理由是:__这两句一方面体现了作者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清高自守的人生态度;同时,“淤泥”“不妖”,也足见作者对污浊世风的蔑视,对迎合世俗的人的鄙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陋于希世”即不善于迎合世俗,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与A项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致。而题干所给的其他选项则是《爱莲说》中作者对莲的外形的描写,并未能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
【参考译文】周敦颐,字茂叔
,道州营道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薄。有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严酷凶悍的官吏,众人不敢跟他争辩,只有周敦颐敢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新晴的明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留给自己的东西很微薄,而让孤寡的人得到安乐,鄙视那些迎合世俗的人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①。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③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契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④契(qì):带领。⑤斫(zhuó):砍。⑥亟(jí):急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抑亟以身蔽母( 遮蔽,遮挡 )
(2)不知所之( 去、往 )
(3)或语之曰( 有人 )
(4)汝慎无往就死也( 靠近 )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__(王敬臣)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2)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__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22.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①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②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③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孝经》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岁考中了诸生,跟随魏校学习。平生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后背上生了毒疮,王敬臣常常是嘴对着父亲的背疾处进行吮舐,父亲得了瞀眩病,王敬臣每晚都睡在父亲床边的地下,连衣服也不脱,只要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孙抑,世代居住在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他带领父母妻子儿女逃避兵乱到平阳的柏村,有乱兵到村里抢夺财务,拔出刀吓唬孙抑的母亲,没有成功得到财物,乱兵举起刀想要砍孙抑的母亲。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请求替母亲受砍,母亲才被释放。孙抑的父亲被掳走,不知到哪里去了。有人告诉他说:“你的父亲被驱赶向东去了,然而东面的军队将掠到的百姓都杀了,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于是前往,进入危险的地方,几次差点死了,终于带父亲回来了。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 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
(2)属引凄异( 延长 )
(3)不及返顾( 看,回头看 )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就是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__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__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__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__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②,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与龙门相对(连词,和、同)
B.即龙门之上口也(结构助词,的)
C.实为河之巨阸(表目的,为了)
D.水非石凿,而能入石(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河中漱广( 冲刷,冲荡 )
(2)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 白色 )
(3)常若雾露沾人( 经常,常常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__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如此呀!”_
(2)非驷马之追也。
__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4.选文中“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我们学过的《三峡》一文中,也有与此类似的一句是“__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两文中都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侧面烘托水流之快。
5.选文表现了河水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水势猛,水流急;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竹本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
C.不终日而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__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__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树立品德。竹子的本性挺直,直是为了站稳身体。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体悟道理。竹子的节坚贞,坚贞是为了立志。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因为科举考试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我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来割,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存在。于是我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凉的竹荫,风来有清越的声音,随风依依而动,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就因为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自密①徙徐②。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⑥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节选自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
【注释】①密:密州。②徐:徐州。③屦(jù):粗布鞋。④潦:积水。⑤侪(chái):辈、类。⑥跣(xiǎn):赤踋。⑦锸(chā) :锹。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宜 为 我 尽 力。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义项有:①徒步,步行;②徒党,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③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空;⑤只,仅仅。“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中的“徒”,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④ )。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从上下句可以得知,苏轼与众人要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去抵御水患,所以“徒”是“空”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光着、裸着”。故选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害不及城( 到 )
(2)使官吏分堵而守( 派遣 )
(3)以虞水之再至( 第二次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__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叙述了苏轼被贬期间的事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你眼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__选文通过记叙苏轼带领部下抗击水患的事,表现了苏轼是一个关心百姓,为民谋利,
受到百姓爱戴的好官;《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是苏轼被贬后抑郁不得志的落寞的体现,可知他是一个爱国忧民的人;从“闲人”一词,也可看出他是一个洒脱随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