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6.50 KB
  • 2021-05-10 发布

科学中考 第三篇 物质科学 11 物质的性质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篇 物质科学 第一章 常见的物质 第l节 物质的性质 考点梳理 ‎ 1.物质的变化 ‎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状态等变化。‎ ‎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 注意: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有上述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因此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根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 2.物质的性质 ‎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明表现出的性质。如:物体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光泽等。‎ ‎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 3.物质的密度 ‎ (1)密度: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 ‎ (2)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 ‎ (3)密度的计算公式:=m/V。‎ ‎ 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 ‎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种物质密度不同,因此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当温度、状态或压强改变时,物质的密度常会变化。‎ ‎ (5)密度的应用 ‎ ①利用=m/V测算、鉴别物质,‎ ‎ ②利用m=V测算质量,‎ ‎ ③利用V=m/测算体积。‎ ‎ (6)密度的测量:‎ ‎ 测量密度的原理是=m/V,所以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可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 4.物态变化 ‎ 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收或放出热量情况如图:‎ ‎ ①熔点和凝固点 ‎ 晶体 ‎ 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 ‎ 有 ‎ 无 熔化(或凝固)时 ‎ 温度 ‎ 不变 不断升高(或降低)‎ 熔化图像 相同点 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两种方式 ‎ 蒸发 ‎ 沸腾 ‎ 定义 只在液体表 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 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发生温度 任何温度下 一定温度下(沸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体温度 液体温度往 往会下降 保持在沸点不变 共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高频考点及真题演练 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考题一 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烂 C.汽油挥发 D.石蜡熔化 真题演练1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 ‎ 高频考点二 密度 考题二 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沦,其中正确的是 (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水 ‎1.0×103‎ ‎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 铜 ‎8.9×103‎ 煤油 ‎0.8×103‎ ‎ 锅 ‎2.7×103‎ ‎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真题演练2 小明为了检验运动会中获得的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 ‎ A.观察铜牌颜色 B.测铜牌的质最 C.测铜牌的体积 D.测铜牌的密度 高频考点三 物态变化 考题三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足 ( )‎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 ‎ C.秋天,早晨草木上露珠的形成 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冰 真题演练3 为了避免游客排队时被阳光晒得过热,上海世博园区加装了一大批喷雾设施,为游客喷雾降温。喷雾降温设施喷洒的水雾,即使在水温与气温相近的情况下,也有比较明显的降温效果,原因是( )‎ ‎ A.水的密度大 B.水蒸发时要放热 C.水汽化时要吸热 D.水雾透光性差 中考命题方向及模拟 本节内容比较重视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熔化和溶解,物态变化等,常以选择题进行考查。而密度的测量及测量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设计,晶体熔化时间如何缩短等常以实验题形式进行考查。‎ 模拟预测题1 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模拟预测题2 下列为常见水果的pH,呈碱性的是 ( )‎ ‎ ‎ ‎ A.柿子pH=8.5 B.菠萝pH=5.1 C.苹果pH=4.1 D.杨梅pH=2.5‎ 同步训练 物质的性质 ‎1.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在pH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 )‎ ‎2.2008年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 A.纯白色晶体 B.密度为l.573克/厘米3‎ ‎ C.能溶于热水 D.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 3. 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4.下列物质鉴别过程,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 A.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空气和O2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2和CO ‎ C.用闻气味法鉴别酒精和白醋 D.用点燃法鉴别棉纤维和羊毛 ‎5.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 A.把西瓜榨成汁 B.铁锅生锈 ‎ C.把铁丝弯曲成衣架 D.给自行车瘪胎打气 6. 油酸的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分数为0.05%,50滴(20滴约为lmL)这种溶液滴到足够大的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已知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则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薄层面积为 ( ) ‎ A.103厘米2 ‎ ‎ B.104厘米2 ‎ ‎ C.105厘米2 ‎ ‎ D.106厘米2‎ ‎7.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 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下面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 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 ‎ 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 ‎ D.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 ‎8.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 ‎ 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扫开 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 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9.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一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10.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 A.室温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红了,既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又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B.霜和露的形成都是凝固现象 ‎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 D.“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融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更低 ‎11.一般烫发常用两种药水先后加在头发上使头发变成波浪状,第一种药水是碱性物质,第二种是酸性物质。为了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对发质的影响程度,小明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 (一)用水、盐酸、氢氧化钠配制pH分别为1、2、……、14的溶液各50毫升。‎ ‎ (二)从理发店收集同一个人的若干根基本相同的头发,每组3根分别浸泡在配制的14种溶液中。‎ ‎ (三)3小时后取出头发,用纸巾吸干头发上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头发的拉力值(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 ‎ (四)记录实验数据求得平均值,绘制图像如下:‎ ‎ (1)为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小明对哪些变量进行了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两个)。‎ ‎ (2)通过实验,小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请写出一点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赵鑫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液面示数为V1;‎ ‎②把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 ‎③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为m;‎ ‎④计算出矿石的密度。‎ ‎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填数字代号)‎ ‎ (2)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_ g,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 cm3,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 防冻液含量/%‎ ‎ 30‎ ‎ 40‎ ‎50‎ ‎ 60‎ ‎ 70‎ ‎80‎ ‎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 104‎ ‎ 107‎ ‎ 111‎ ‎ 117‎ ‎ 124‎ ‎ 141‎ ‎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l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l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 A.30% B.40% C.60% D.90%‎ ‎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 ℃。‎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三篇 物质科学 第一章 常见的物质 第1节 物质的性质 考题一 答案:B 解析: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关键是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四个变化实例中,只有B选项有新物质生成。‎ 真题演练1 答案:C 解析:四个例子中A项是液化现象,B项是氢气密度小,D项是增大压强提高液化温度都是物理变化,C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考题二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不同物质酒精和煤油密度相同,所以A项错误;水银是液体,但密度比冰等物质大。所以B项错误;冰和水是同种物质,密度不同,所以C项错误;根据密度计算公式=m/V,D项正确。‎ 真题演练2 答案:D 解析:A项可能是镀铜,B、C项质量、体积不是物质特性,D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考题三 答案:B 解析:B湿衣服变干.其中的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而A是熔化,C是液化,D是凝固。‎ 真题演练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中的吸收或放出热量,如不仔细阅读题目,就易失分。‎ 模拟预测题1 答案:B 解析: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溶解是物质溶于溶剂中。‎ 模拟预测题2 答案:A 解析:pH大于7的溶液显碱性。‎ 同步训练 ‎1.答案:D 解析:从题意可知,鸡蛋清呈碱性。‎ ‎2.答案:D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D项发生了化学变化,而其他三项没有。‎ ‎3.答案:A 解析:A项作燃料,燃烧是化学变化,故是利用其化学性质,其他三项均属于利用其物理性质。‎ ‎4.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A、B、D三项都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B 解析: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其他三项均属于物理变化。‎ ‎6.答案:D 解析:把油酸形成的单分子薄层看成柱体,所以体积是底面积乘高,通过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7.答案:B 解析:白气是小水球,所以A项错误,C项水汽化时吸热,水滴开始下落是加速。‎ ‎8.答案:A 解析: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有:提高液体温度、加快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增大液体表面积,所以选A。‎ ‎9.答案:B 解析:手伸进沸腾的油中没事,肯定是油的沸点低。‎ ‎10.答案:B 解析:A、C、D都是对的,霜是凝华现象,露是液化现象,所以选B。‎ 11. 答案:(1)用同一个人的若干根基本相同的头发,浸泡时间都是3小时,溶液体积相同等 (2)碱性对发衙的影响较大 (3)使每组头发数多一些,这样实验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写时间方面)‎ 12. 解析:(1)设计实验思想是控制变量法,本题中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对发质的影响程度,即酸碱度是变量,其他量都应该相同。 (2)实验的初步结沦应该分析题中的“提出问题: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对发质的影响程度”,然后根据问题回答就行。 (3)科学实验的改进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实验次数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误差。‎ ‎12.答案:(1)③①②④(或①③②④) (2)83.4 4.17×103‎ 解析:===4.17g/cm3=4.17×103kg/m3‎ ‎13.答案:(1)D (2)B (3)如图,120‎ (4) 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含量增大解析:(1)由文中信息可知,混合液的凝固点取决于其中防冻液的百分含量,含量在60%以内,凝固点随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含量在60%以上,凝固点随含量的增加而升高。(2)由于某地区最低气温为-15℃,且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最低气温低l0~15℃,所以混合液的凝固点宜为-30℃~-25℃之间,防冰液的百分含量为40%或90%,因防冻液含量不宜过高选40%。(3)由表中第一、第三行数据,在坐标中逐一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曲线相连接,形成混合液的“沸点——防冻液含量”曲线如图所示。(4)由短文可知,防冻液不易挥发,由此可以知道,混合液长期使用后,随着其中水的大量汽化,会使其中的防冻液含量增加,由表中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对应关系,或者(3)中的图像可以判知,混合液的沸点与原来相比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