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专题训练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②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注:①肱:(gōng)胳膊。 ②义:遵守道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 ‎①古来共谈 共: ②夕日欲颓 颓: ‎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⑵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4.请说说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昔周人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 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 王充《仕数不遇》)‎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用 老 主 亡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才美不外见 ( ) (2)策之不以其道 ( )‎ ‎(3)泣涕于途者 ( ) (4)是以未尝一遇 ( )‎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人或问之 ‎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吾年少之时学为文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武节始就 ‎ 8‎ D.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分)‎ ‎ ‎ ‎(2)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3分)‎ ‎ ‎ ‎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 ‎(2)乙文中 “周人仕数不遇”的遭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 ‎ ‎ ‎(三)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8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 )‎ ‎(3)既而渐近( )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 ‎ ‎5.填空。(6分)‎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 、 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 的特点,以“素湍”、“回清”、“ ”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 、色、 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17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3)无地置土 置: (4)公遂止 遂:‎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分)‎ ‎3.理解填空。(3分)‎ 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4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 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 么、哪里”。‎ ‎1.解释下列举重加点词语。(4分)‎ ‎(1)走送之 走: (2)俟其欣悦 俟: ‎ ‎(3)濂具以实对 具: (4)微景濂 微 : ‎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译文: ‎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译文: ‎ 8‎ ‎3.填空。(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 ,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 ; , 。‎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2分)‎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5.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 ‎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及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③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④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⑤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⑥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沛公:即汉高祖刘邦。②倨:通“踞”,叉开双腿坐着。③且:还是。④从横:从,同“纵”,合纵、连横。⑤冲:要塞。⑥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1.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妾∕畏臣 B.今齐地方∕千里 C.使人∕召郦生 D.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2)时时而间进 ( )‎ ‎(3)于是沛公辍洗 ( ) (4)延郦生上坐 ( )‎ ‎3.把甲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4.下面对乙文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您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拜见长者。‎ B.如果您一定要带领徒弟们,召集义兵来诛杀暴虐无道的秦王,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C.如果您一定要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 8‎ 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 ‎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齐威王发布的命令中 “三赏评选标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 ‎ ‎(2)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怎样的计策?(3分)‎ ‎ ‎ ‎(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孔子谓颜回①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②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 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胡不仕乎( ) (4)孔子愀然变容( )‎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 (2)善哉,回之意!‎ ‎ ‎ ‎4.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2分)‎ ‎ ‎ ‎(2)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强调要坚守什么。(3分)‎ ‎ ‎ ‎(八)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16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⑤‎ 8‎ 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⑦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一。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③贵:以……为贵。④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⑤与:亲附,拥护。⑥非:非难,责怪。⑦遂:终于,最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桓公仰而视天( )    (4)辅之则强(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 A.寡助之至 礼愈至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 C.以百姓为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三里之城 ‎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 ‎(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 ‎ ‎4.孟子与管仲在治国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分析。(5分)‎ ‎ ‎ ‎(九)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 ‎ ‎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 ‎ 8‎ ‎(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 ‎ 参考答案:‎ ‎(一)(16分)1.(3分)B 2.(4分)共同,一起 坠落 欣赏 3.(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歇”“乱”各0.5分)(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曲”、“亦”各0.5分) 4.(4分)示例: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表达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2分,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2分,答出一点即可)‎ ‎(二)(18分)1.(2分)(1)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用 老 主∕ 亡 (每小题1分) 2.(4分)(1)同“现”,显现,表现(2)用鞭子打,鞭打(3)流泪(4)曾经(每小题1分) 3.(2分)C 4(5分)(翻译正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等同、相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分,每个分句1分) (2)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3分, 每个分句1分) 5.(5分)(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统治者不满的思想感情。(2分,意对即可)(2)示例:周人按照君主在用人上的喜好,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结果至老不登仕途。他的遭遇启示我们对待人生、事业等目标的追求,切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答“坚持不懈”、“ 执着奋斗”等亦可)(3分。启示2分,表达1分)‎ ‎(三)(18分) 1.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1)有时 (2)飞奔的马 (3)不久 (4)城墙 3.A 4.(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2)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水势大 水流急 清澈 悬泉 或:飞漱 瀑布 形 声 或:势 ‎ ‎(四)(17分)1.(4分,每小题1分)(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 2.(6分)(1)(3分)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易一、“反”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2)(3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以”、“如„„何”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3.(3分,每处1分)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4.(4分)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愚公和鲁公的特点各2分,概括合理即可。)‎ ‎(五)1.(1)跑(2)等待(3)全,都(4)没有 2.(1)(宋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买书)来读(看)(2)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侦探监视。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月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4.门人弟子╱填其室 5.读书方面: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等;做人方面:尊重老师、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唯善是举、诚实守信等。(能联系实际,答出读书和做人方面各一点,即给满分,未联系实际的酌情扣分)‎ ‎(六)(18分)1.(2分)B 2.(4分)(1)偏爱 ,偏袒(2)间或,偶然,偶尔,断断续续地(3)停止(4)邀请(每小题1分) 3.(4分)(1)从这一点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就很严重了。(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4.(2分)C 5.(6分)(1)示例1:上赏最能体现齐威王纳谏的决心,“三赏”按纳谏方式的主次排列。示例2:不能,因为“三赏”是按照进谏方式的直接程度与进谏人的勇气大小来安排的。示例3:不能,因为“面刺”最直接、最有勇气,“上书”次之,“谤讥”最次之。(3分,态度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 8‎ ‎ (2)先礼后兵,即先是劝降,如果不听,就里应外合,攻下陈留。(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3分,自己归纳或采用原文回答均可,意对即可)‎ ‎(七)1.(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1)通“向”,从前 (2)停止,放弃 (3)为什么 (4)……的样子 2.(2分)C 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字1分,疑问句式1分)(2)颜回的志趣很好呀!(注意倒装句的翻译,没有翻译出倒装句式,但表述正确得1分,“意”翻译成志向、观点、意见、想法、心意等相近的词皆可。) 4.(1)(2分)要点与评分:举出一例即可得2分。(用原文的句子或者概括原文都可以)参考点: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对比。 (2)(3分)要点与评分:写出甲文坚守的内容1分,乙文坚守的内容1分,表达1分。参考点: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高官厚禄)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八)(16分)1.(1)围 (2)离开 (3)看 ⑷辅佐,协助 2. D 3.(1)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百姓埋怨他们的君主,最终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没有过的。 4. 示例:孟子与管仲在治国上都有民贵思想(或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管仲认为没有百姓支持的政权最终是会灭亡的。‎ ‎(九)1.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 2.(2分)D 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小题2分。(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4. (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