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附录2 语文版常考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一、之[2019、2019遵义]
1.代词,可译为“他”“它”“他们”“这”或自称等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
(2)下车引之。(《期行》)
(3)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4)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5)愿借子杀之。(《公输》)
(6)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7)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2.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2)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3)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4)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5)春冬之时。(《三峡》)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7)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3.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公输》)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1)妇拍而呜之。(《口技》)
(2)心乐之。(《小石潭记》)
(3)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5)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代词,代指这件事
(1)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2)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5)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6)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6.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7)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8)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8.动词,译为“去”“往”“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二、其
1.代词,代人、事或物,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等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8)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或不译
(1)其真无马邪?(《马说》)
(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译为“大概”
(1)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4.相当于介词“于”“在”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三、而
1.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1)相委而去。(《期行》)
(2)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6)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7)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9)执策而临之。(《马说》)
(10)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2.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3)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强项令》)
(5)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公输》)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并列,不译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2)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6)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7)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8)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公输》)
5.连词,“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6.表因果关系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7.与“已”合用,用于句末,相当于“了”“罢了”等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8.词缀,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
(1)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2)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四、以[2019、2019遵义]
1.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译为“凭借”“依据”“按照”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介词,表示动作方式,可译为“把”“用”“拿”“靠”等
(1)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4)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6)成,将以攻宋。(《公输》)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8)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以”“为”连用
(1)以为妙绝。(《口技》)
(2)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皆以美于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5)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4.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连词,相当于“而”
(1)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6.连词,表因果,译为“因为”“以至于”
(1)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满井游记》)
(5)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7.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可译为“从”“由”
受命以来。(《出师表》)
8.助词,用于“可、所、足”等后,不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
(4)士不可以不弘毅。/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则》)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五、于
1.介词,和“是”连用,表示承接关系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和”“对”“对于”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5)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8)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9)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10)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比”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4.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到”
(1)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2)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3)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4)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9)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5.与“至”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一件事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2)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3)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六、乃
1.副词,译为“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副词,译为“于是,就”
(1)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4)乃入见。(《曹刿论战》)
(5)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
(6)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3.副词,译为“才,这才”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行》)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4.副词,译为“却”
乃尔寂饮!(《劳山道士》)
5.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此乃勇士头也。(《干将莫邪》)
七、虽
1.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1)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4)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7)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八、为[2019遵义]
1.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动词,译为“是”“做”“成为”“作为”等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2)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4)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5)此为何若人?(《公输》)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7)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4.动词,当,担任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6.与“以”合用,译为“认为”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
(3)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7.为……所,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8.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九、然[2019、2009遵义]
1.连词,译为“可是”“但是”“然而”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3)然,胡不已乎?(《公输》)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2.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的样子”等
(1)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4)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5)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小石潭记》)
(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8)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9)悠然自得。(《满井游记》)
(10)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3.指示代词,这样
(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3)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5)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十、夫
1.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2.语气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可不译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满井游记》)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可译为“啊”“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读“fū”,作名词,指成年男子,译作“男子”或“丈夫”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5.“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可译为“先生”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十一、焉
1.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相当于“于此”,代词或兼词,译为“在这里”“在那里”“为这个”“对这种情况”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为“啊”或不译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4.表疑问语气
(1)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十二、盖
1.连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2.连词,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2)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十三、与
1.动词,给,给予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2.连词,和,及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3.介词,跟,同
(1)君与家君期日中。(《期行》)
(2)与蒙论议。(《孙权劝学》)
(3)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7)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8)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9)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4.介词,跟……相比,同……相比
(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公输》)
(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5.副词,相伴,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十四、且
1.副词,犹,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连词,和,又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3.连词,况且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且父未尝语我也。(《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3)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
4.副词,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5.将要
(1)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2)天子且至!(《细柳营》)
十五、及
1.介词,等到
(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
(2)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
(3)及主出行。(《强项令》)
(4)及渡江。(《祖逖北伐》)
2.介词,到,至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3.动词,比得上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4.介词,和,与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2)两手捧头及剑奉之。(《干将莫邪》)
(3)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5.达到
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