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50 KB
  • 2021-05-10 发布

新疆生产兵团2016年中考数学卷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数学试卷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3的相反数是(  )‎ A.3 B.﹣3 C. D.﹣‎ ‎2.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相交,若∠1=56°,则∠2等于(  )‎ A.24° B.34° C.56° D.124°‎ ‎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 A.x≤1 B.x≥2 C.1≤x≤2 D.1<x<2‎ ‎4.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 A.∠A=∠D B.BC=EF C.∠ACB=∠F D.AC=DF ‎5.如图所示,将一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绕点A旋转,使得点B,A,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三角板ABC旋转的角度是(  )‎ A.60° B.90° C.120° D.150°‎ ‎6.某小组同学在一周内参加家务劳动时间与人数情况如表所示:‎ 劳动时间(小时)‎ ‎2‎ ‎3‎ ‎4‎ 人数 ‎3‎ ‎2‎ ‎1‎ 下列关于“劳动时间”这组数据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位数是2 B.众数是2 C.平均数是3 D.方差是0‎ ‎7.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DE=BC B. =‎ C.△ADE∽△ABC D.S△ADE:S△ABC=1:2‎ ‎8.一元二次方程x2﹣6x﹣5=0配方组可变形为(  )‎ A.(x﹣3)2=14 B.(x﹣3)2=4 C.(x+3)2=14 D.(x+3)2=4‎ ‎9.已知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的两个点,当x1<x2<0时,y1>y2,那么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0.分解因式:x3﹣4x=      .‎ ‎11.计算: =      .‎ ‎12.小球在如图所示的地板上自由滚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正方形的地砖上,则它停在白色地砖上的概率是      .‎ ‎13.某加工厂九月份加工了10吨干果,十一月份加工了13吨干果.设该厂加工干果重量的月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 ‎14.对一个实数x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操作,规定:程序运行从“输入一个实数x”到“结果是否大于88?”为一次操作.如果操作只进行一次就停止,则x的取值范围是      .‎ ‎15.如图,下面每个图形中的四个数都是按相同的规律填写的,根据此规律确定x的值为      .‎ ‎ ‎ 三、解答题 ‎16.计算:(﹣2)2+|1﹣|﹣2sin60°.‎ ‎17.某学校为绿化环境,计划种植600棵树,实际劳动中每小时植树的数量比原计划多20%,结果提前2小时完成任务,求原计划每小时种植多少棵树?‎ ‎18.某校在民族团结宣传活动中,采用了四种宣传形式:A唱歌,B舞蹈,C朗诵,D器乐.全校的每名学生都选择了一种宣传形式参与了活动,小明对同学们选用的宣传形式,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绘制了如图两种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选项 方式 百分比 A 唱歌 ‎35%‎ B 舞蹈 a C 朗诵 ‎25%‎ D 器乐 ‎30%‎ 请结合统计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的学生共      人,a=      ,并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如果该校学生有2000人,请你估计该校喜欢“唱歌”这种宣传形式的学生约有多少人?‎ ‎(3)学校采用调查方式让每班在A、B、C、D四种宣传形式中,随机抽取两种进行展示,请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某班抽到的两种形式恰好是“唱歌”和“舞蹈”的概率.‎ ‎19.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为测得校园里旗杆AB的高度,在操场的平地上选择一点C,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旗杆的方向前进16米,到达点D处(C、D、B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45°,请计算旗杆AB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 ‎ 四、解答题 ‎20.暑假期间,小刚一家乘车去离家380公里的某景区旅游,他们离家的距离y(km)与汽车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从小刚家到该景区乘车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求线段AB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小刚一家出发2.5小时时离目的地多远?‎ ‎21.如图,▱ABCD中,AB=2,AD=1,∠ADC=60°,将▱ABCD沿过点A的直线l折叠,使点D落到AB边上的点D′处,折痕交CD边于点E.‎ ‎(1)求证:四边形BCED′是菱形;‎ ‎(2)若点P时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请计算PD′+PB的最小值.‎ ‎22.如图,在⊙O中,半径OA⊥OB,过点OA的中点C作FD∥OB交⊙O于D、F两点,且CD=,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交OB于E点.‎ ‎(1)求⊙O的半径OA的长;‎ ‎(2)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23.如图,抛物线y=ax2+bx﹣3(a≠0)的顶点为E,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且BO=OC=3AO,直线y=﹣x+1与y轴交于点D.‎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证明:△DBO∽△EBC;‎ ‎(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B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 ‎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3的相反数是(  )‎ A.3 B.﹣3 C. D.﹣‎ ‎【考点】相反数.‎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相反数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解:﹣3的相反数是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意义,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在这个数前面添上“﹣”号;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0.‎ ‎ ‎ ‎2.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相交,若∠1=56°,则∠2等于(  )‎ A.24° B.34° C.56° D.124°‎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3,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 ‎∵∠1=56°,‎ ‎∴∠3=∠1=56°,‎ ‎∵直线a∥b,‎ ‎∴∠2=∠3=5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3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 ‎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 A.x≤1 B.x≥2 C.1≤x≤2 D.1<x<2‎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分别解两个不等式得到x≥1和x≤2,然后利用大小小大中间找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答】解:,‎ 解①得x≥1,‎ 解②得x≤2,‎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解集的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 ‎ ‎ ‎4.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 A.∠A=∠D B.BC=EF C.∠ACB=∠F D.AC=DF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利用ASA、SAS、AAS即可得答案.‎ ‎【解答】解:∵∠B=∠DEF,AB=DE,‎ ‎∴添加∠A=∠D,利用ASA可得△ABC≌△DEF;‎ ‎∴添加BC=EF,利用SAS可得△ABC≌△DEF;‎ ‎∴添加∠ACB=∠F,利用AAS可得△ABC≌△DEF;‎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ASA、SAS、AAS和HL是解题的关键.‎ ‎ ‎ ‎5.如图所示,将一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绕点A旋转,使得点B,A,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三角板ABC旋转的角度是(  )‎ A.60° B.90° C.120° D.150°‎ ‎【考点】旋转的性质.‎ ‎【分析】根据旋转角的定义,两对应边的夹角就是旋转角,即可求解.‎ ‎【解答】解:旋转角是∠CAC′=180°﹣30°=15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旋转的性质,掌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是解题的关键.‎ ‎ ‎ ‎6.某小组同学在一周内参加家务劳动时间与人数情况如表所示:‎ 劳动时间(小时)‎ ‎2‎ ‎3‎ ‎4‎ 人数 ‎3‎ ‎2‎ ‎1‎ 下列关于“劳动时间”这组数据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位数是2 B.众数是2 C.平均数是3 D.方差是0‎ ‎【考点】方差;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分析】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方差的计算方法,判断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众数是2,‎ 故选B.‎ ‎【点评】此题是方差题,主要考查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的计算方法,解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他们的计算方法.‎ ‎ ‎ ‎7.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DE=BC B. =‎ C.△ADE∽△ABC D.S△ADE:S△ABC=1:2‎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根据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得到DE∥BC,DE=BC,再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定.‎ ‎【解答】解:∵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DE∥BC,DE=BC,‎ ‎∴=,△ADE∽△ABC,‎ ‎∴,‎ ‎∴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对应线段,准确列出比例式求解、计算、判断或证明.‎ ‎ ‎ ‎8.一元二次方程x2﹣6x﹣5=0配方组可变形为(  )‎ A.(x﹣3)2=14 B.(x﹣3)2=4 C.(x+3)2=14 D.(x+3)2=4‎ ‎【考点】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 ‎【分析】先把方程的常数项移到右边,然后方程两边都加上32,这样方程左边就为完全平方式.‎ ‎【解答】解:x2﹣6x﹣5=0,‎ x2﹣6x=5,‎ x2﹣6x+9=5+9,‎ ‎(x﹣3)2=14,‎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先把二次系数变为1,即方程两边除以a,然后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再把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 ‎ ‎ ‎9.已知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的两个点,当x1<x2<0时,y1>y2,那么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分析】首先根据x1<x2<0时,y1>y2,确定反比例函数y=(k≠0)中k的符号,然后再确定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所在象限.‎ ‎【解答】解:∵当x1<x2<0时,y1>y2,‎ ‎∴k>0,‎ ‎∴﹣k<0,‎ ‎∴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不经过第二象限,‎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k的符号.‎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0.分解因式:x3﹣4x= x(x+2)(x﹣2) .‎ ‎【考点】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 ‎【专题】因式分解.‎ ‎【分析】应先提取公因式x,再对余下的多项式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 ‎【解答】解:x3﹣4x,‎ ‎=x(x2﹣4),‎ ‎=x(x+2)(x﹣2).‎ 故答案为:x(x+2)(x﹣2).‎ ‎【点评】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提取公因式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二次因式分解,分解因式一定要彻底,直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 ‎ ‎11.计算: =  .‎ ‎【考点】分式的乘除法.‎ ‎【分析】先约分,再根据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计算法则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解: =•=.‎ 故答案为:.‎ ‎【点评】考查了分式的乘除法,规律方法总结:‎ ‎①分式乘除法的运算,归根到底是乘法的运算,当分子和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②整式和分式进行运算时,可以把整式看成分母为1的分式. ③做分式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乘除法是同级运算,要严格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切不可打乱这个运算顺序.‎ ‎ ‎ ‎12.小球在如图所示的地板上自由滚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正方形的地砖上,则它停在白色地砖上的概率是  .‎ ‎【考点】几何概率.‎ ‎【分析】先求出瓷砖的总数,再求出白色瓷砖的个数,利用概率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由图可知,共有5块瓷砖,白色的有3块,‎ ‎∴它停在白色地砖上的概率=.‎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几何概率,熟记概率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 ‎13.某加工厂九月份加工了10吨干果,十一月份加工了13吨干果.设该厂加工干果重量的月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10(1+x)2=13 .‎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增长率问题.‎ ‎【分析】十一月份加工量=九月份加工量×(1+月平均增长率)2,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 ‎【解答】解:设该厂加工干果重量的月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10(1+x)2=13,‎ 故答案为:10(1+x)2=1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掌握求平均变化率的方法.若设变化前的量为a,变化后的量为b,平均变化率为x,则经过两次变化后的数量关系为a(1±x)2=b.‎ ‎ ‎ ‎14.对一个实数x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进行操作,规定:程序运行从“输入一个实数x”到“结果是否大于88?”为一次操作.如果操作只进行一次就停止,则x的取值范围是 x>49 .‎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分析】表示出第一次的输出结果,再由第三次输出结果可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求出即可.‎ ‎【解答】解:第一次的结果为:2x﹣10,没有输出,则 ‎2x﹣10>88,‎ 解得:x>49.‎ 故x的取值范围是x>49.‎ 故答案为:x>49‎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根据结果是否可以输出,得出不等式.‎ ‎ ‎ ‎15.如图,下面每个图形中的四个数都是按相同的规律填写的,根据此规律确定x的值为 370 .‎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分析】首先观察规律,求得n与m的值,再由右下角数字第n个的规律:2n(2n﹣1)﹣n,求得答案.‎ ‎【解答】解:∵左下角数字为偶数,右上角数字为奇数,‎ ‎∴2n=20,m=2n﹣1,‎ 解得:n=10,m=19,‎ ‎∵右下角数字:第一个:1=1×2﹣1,‎ 第二个:10=3×4﹣2,‎ 第三个:27=5×6﹣3,‎ ‎∴第n个:2n(2n﹣1)﹣n,‎ ‎∴x=19×20﹣10=370.‎ 故答案为:370.‎ ‎【点评】此题考查了数字规律性问题.注意首先求得n与m的值是关键.‎ ‎ ‎ 三、解答题 ‎16.计算:(﹣2)2+|1﹣|﹣2sin60°.‎ ‎【考点】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实数的运算顺序,首先计算乘方,然后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求出算式(﹣2)0+|1﹣|﹣2sin60°的值是多少即可.‎ ‎【解答】解:(﹣2)2+|1﹣|﹣2sin60°‎ ‎=4+﹣1﹣2×‎ ‎=.‎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运算,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在进行实数运算时,和有理数运算一样,要从高级到低级,即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有的顺序进行.另外,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此题还考查了零指数幂的运算,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a0=1(a≠0);②00≠1.‎ ‎(3)此题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牢记30°、45°、60°角的各种三角函数值.‎ ‎ ‎ ‎17.某学校为绿化环境,计划种植600棵树,实际劳动中每小时植树的数量比原计划多20%,结果提前2小时完成任务,求原计划每小时种植多少棵树?‎ ‎【考点】分式方程的应用.‎ ‎【分析】设原计划每小时种植x棵树,则实际劳动中每小时植树的数量是120%x棵,根据“结果提前2小时完成任务”列出方程并求解.‎ ‎【解答】解:设原计划每小时种植x棵树,‎ 依题意得: =+2,‎ 解得x=50.‎ 经检验x=50是所列方程的根,并符合题意.‎ 答:原计划每小时种植50棵树.‎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分析题意,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 ‎18.某校在民族团结宣传活动中,采用了四种宣传形式:A唱歌,B舞蹈,C朗诵,D器乐.全校的每名学生都选择了一种宣传形式参与了活动,小明对同学们选用的宣传形式,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绘制了如图两种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选项 方式 百分比 A 唱歌 ‎35%‎ B 舞蹈 a C 朗诵 ‎25%‎ D 器乐 ‎30%‎ 请结合统计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的学生共 300 人,a= 10% ,并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如果该校学生有2000人,请你估计该校喜欢“唱歌”这种宣传形式的学生约有多少人?‎ ‎(3)学校采用调查方式让每班在A、B、C、D四种宣传形式中,随机抽取两种进行展示,请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某班抽到的两种形式恰好是“唱歌”和“舞蹈”的概率.‎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用样本估计总体;条形统计图.‎ ‎【分析】(1)根据“唱歌”的人数及其百分比可得总人数,根据各项目的百分比之和为1可得a的值;‎ ‎(2)用样本中“唱歌”的百分比乘以总人数可得答案;‎ ‎(3)通过列表或画树状图列出所有可能结果,再找到使该事件发生的结果数,根据概率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A类人数105,占35%,‎ ‎∴本次调查的学生共:105÷35%=300(人);‎ a=1﹣35%﹣25%﹣30%=10%;‎ 故答案为:(1)300,10%.‎ B的人数:300×10%=30(人),补全条形图如图:‎ ‎(2)2000×35%=700(人),‎ 答:估计该校喜欢“唱歌”这种宣传形式的学生约有700人;‎ ‎(3)列表如下:‎ A B C D A AB AC AD B AB BC BD C AC BC CD D AD BD CD 由表格可知,在A、B、C、D四种宣传形式中,随机抽取两种进行展示共有12种等可能结果,其中恰好是“唱歌”和“舞蹈”的有2种,‎ ‎∴某班抽到的两种形式恰好是“唱歌”和“舞蹈”的概率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列表法或树状图法:通过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求出n,再从中选出符合事件A或B的结果数目m,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出事件A或B的概率.也考查了样本估计总体和条形统计图.‎ ‎ ‎ ‎19.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为测得校园里旗杆AB的高度,在操场的平地上选择一点C,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旗杆的方向前进16米,到达点D处(C、D、B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45°,请计算旗杆AB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专题】探究型.‎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得到BD的长度,从而可以求得AB的高度.‎ ‎【解答】解:由题意可得,‎ CD=16米,‎ ‎∵AB=CB•tan30°,AB=BD•tan45°,‎ ‎∴CB•tan30°=BD•tan45°,‎ ‎∴(CD+DB)×=BD×1,‎ 解得BD=8,‎ ‎∴AB=BD•tan45°=()米,‎ 即旗杆AB的高度是()米.‎ ‎【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 ‎ 四、解答题 ‎20.暑假期间,小刚一家乘车去离家380公里的某景区旅游,他们离家的距离y(km)与汽车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从小刚家到该景区乘车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求线段AB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小刚一家出发2.5小时时离目的地多远?‎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分析】(1)观察图形即可得出结论;‎ ‎(2)设AB段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将A、B两点的坐标代入,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3)先将x=2.5代入AB段图象的函数表达式,求出对应的y值,进一步即可求解.‎ ‎【解答】解:(1)从小刚家到该景区乘车一共用了4h时间;‎ ‎(2)设AB段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 ‎∵A(1,80),B(3,320)在AB上,‎ ‎∴,‎ 解得.‎ ‎∴y=120x﹣40(1≤x≤3);‎ ‎(3)当x=2.5时,y=120×2.5﹣40=260,‎ ‎380﹣260=120(km).‎ 故小刚一家出发2.5小时时离目的地120km远.‎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及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解题的关键是通过仔细观察图象,从中整理出解题时所需的相关信息,本题较简单.‎ ‎ ‎ ‎21.如图,▱ABCD中,AB=2,AD=1,∠ADC=60°,将▱ABCD沿过点A的直线l折叠,使点D落到AB边上的点D′处,折痕交CD边于点E.‎ ‎(1)求证:四边形BCED′是菱形;‎ ‎(2)若点P时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请计算PD′+PB的最小值.‎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DAE=∠EAD′=∠DEA=∠D′EA,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得出四边形DAD′E是平行四边形,进而求出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D=AD′,然后又菱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由四边形DAD′E是平行四边形,得到▱DAD′E是菱形,推出D与D′关于AE对称,连接BD交AE于P,则BD的长即为PD′+PB的最小值,过D作DG⊥BA于G,解直角三角形得到AG=,DG=,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证明:(1)∵将▱ABCD沿过点A的直线l折叠,使点D落到AB边上的点D′处,‎ ‎∴∠DAE=∠D′AE,∠DEA=∠D′EA,∠D=∠AD′E,‎ ‎∵DE∥AD′,‎ ‎∴∠DEA=∠EAD′,‎ ‎∴∠DAE=∠EAD′=∠DEA=∠D′EA,‎ ‎∴∠DAD′=∠DED′,‎ ‎∴四边形DAD′E是平行四边形,‎ ‎∴DE=A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AB∥DC,‎ ‎∴CE=D′B,CE∥D′B,‎ ‎∴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 ‎∵AD=AD′,‎ ‎∴▱DAD′E是菱形,‎ ‎(2)∵四边形DAD′E是菱形,‎ ‎∴D与D′关于AE对称,‎ 连接BD交AE于P,则BD的长即为PD′+PB的最小值,‎ 过D作DG⊥BA于G,‎ ‎∵CD∥AB,‎ ‎∴∠DAG=∠CDA=60°,‎ ‎∵AD=1,‎ ‎∴AG=,DG=,‎ ‎∴BG=,‎ ‎∴BD==,‎ ‎∴PD′+PB的最小值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最短距离问题,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 ‎ ‎22.如图,在⊙O中,半径OA⊥OB,过点OA的中点C作FD∥OB交⊙O于D、F两点,且CD=,以O为圆心,OC为半径作,交OB于E点.‎ ‎(1)求⊙O的半径OA的长;‎ ‎(2)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考点】扇形面积的计算;垂径定理.‎ ‎【分析】(1)首先证明OA⊥DF,由OD=2CO推出∠CDO=30°,设OC=x,则OD=2x,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问题.‎ ‎(2)根据S圆=S△CDO+S扇形OBD﹣S扇形OCE计算即可.‎ ‎【解答】解;(1)连接OD,‎ ‎∵OA⊥OB,‎ ‎∴∠AOB=90°,‎ ‎∵CD∥OB,‎ ‎∴∠OCD=90°,‎ 在RT△OCD中,∵C是AO中点,CD=,‎ ‎∴OD=2CO,设OC=x,‎ ‎∴x2+()2=(2x)2,‎ ‎∴x=1,‎ ‎∴OD=2,‎ ‎∴⊙O的半径为2.‎ ‎(2)∵sin∠CDO==,‎ ‎∴∠CDO=30°,‎ ‎∵FD∥OB,‎ ‎∴∠DOB=∠ODC=30°,‎ ‎∴S圆=S△CDO+S扇形OBD﹣S扇形OCE ‎=×+﹣‎ ‎=+.‎ ‎【点评】本题考查扇形面积、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有一个角是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分割法求面积.学会把求不规则图形面积转化为求规则图形面积,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 ‎ ‎23.如图,抛物线y=ax2+bx﹣3(a≠0)的顶点为E,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且BO=OC=3AO,直线y=﹣x+1与y轴交于点D.‎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证明:△DBO∽△EBC;‎ ‎(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BC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先求出点C的坐标,在由BO=OC=3AO,确定出点B,A的坐标,最后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解析式;‎ ‎(2)先求出点A,B,C,D,E的坐标,从而求出BC=3,BE=2,CE=,OD=1,OB=3,BD=,求出比值,得到得出结论;‎ ‎(3)设出点P的坐标,表示出PB,PC,求出BC,分三种情况计算即可.‎ ‎【解答】解:(1)∵抛物线y=ax2+bx﹣3,‎ ‎∴c=﹣3,‎ ‎∴C(0,﹣3),‎ ‎∴OC=3,‎ ‎∵BO=OC=3AO,‎ ‎∴BO=3,AO=1,‎ ‎∴B(3,0),A(﹣1,0),‎ ‎∵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 ‎∴,‎ ‎∴,‎ ‎∴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3,‎ ‎(2)由(1)知,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3=(x﹣1)2﹣4,‎ ‎∴E(1,﹣4),‎ ‎∵B(3,0),A(﹣1,0),C(0,﹣3),‎ ‎∴BC=3,BE=2,CE=,‎ ‎∵直线y=﹣x+1与y轴交于点D,‎ ‎∴D(0,1),‎ ‎∵B(3,0),‎ ‎∴OD=1,OB=3,BD=,‎ ‎∴,,,‎ ‎∴,‎ ‎∴△BCE∽△BDO,‎ ‎(3)存在,‎ 理由:设P(1,m),‎ ‎∵B(3,0),C(0,﹣3),‎ ‎∴BC=3,PB=,PC=,‎ ‎∵△PBC是等腰三角形,‎ ‎①当PB=PC时,‎ ‎∴=,‎ ‎∴m=﹣1,‎ ‎∴P(1,﹣1),‎ ‎②当PB=BC时,‎ ‎∴3=,‎ ‎∴m=±,‎ ‎∴P(1,)或P(1,﹣),‎ ‎③当PC=BC时,‎ ‎∴3=,‎ ‎∴m=﹣3±,‎ ‎∴P(1,﹣3+)或P(1,﹣3﹣),‎ ‎∴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为P(1,﹣1)或P(1,)或P(1,﹣)或P(1,﹣3+)或P(1,﹣3﹣)‎ ‎【点评】此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待定系数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本题的关键是判断△BCE∽△BDO.难点是分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