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分类指导 7页

  • 58.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作文分类指导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命题作文的写作指导 1、 审题指导 审题就是正确地理解题目所给出的要求、规定。对于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我们将如何审题?‎ (1) 要对构成题目的所有词语作一番推敲 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词。‎ 例如“我成长中的一件事”,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事”,它的前面有三个修饰语,一个是“我”,一个是“成长中”,还有一个是“一件”。首先看中心词“事”,“事”的范围是很广的,你的事,我的事,他的事;童年的事,小学的事,初中的事;生活中的事,学习中的事,锻炼身体中的事;还可以是难忘的事,有影响的事,受启发的事等方方面面。“我”限定了写作的对象,即自己;“成长中”限定了写作范围,强调了过程,写作的内容应该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强调了数量。总结起来看,就是“我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遇到)的一件令我难忘(受启发)的事”。‎ ‎“我从实践中懂得了这个道理”,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懂得了道理”。主要人物是“我”,“懂得了”就是明白了的意思。“道理”应该是一个观点。如“骄傲使人落后 ”,“学贵有恒”等等。再看其他成分,“从实践中”应该是从具体的事中。这个必须是从具体的事引出来的。在逐词分析完后,综合起来看,就是“写一件自己做过的事,还要写出这件事使自己认识了什么道理”。‎ ‎“心愿”,就是以一个词命题的作文。这种题目要从词的本义出发。“心愿”是一种实现了或没实现的发自内心的愿望。它可以是一个美好的念头,也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可以是自己的愿望,也可以是他人的愿望等。审题时,先要确定人称,即“谁”的心愿,其次是确定内容,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愿”,是实现了的,还是没有实现的?为什么有这个心愿?如果这个心愿实现了,就要写出所付出的努力,遇到的坎坷;如果没有实现,就要写出受到了什么阻碍。‎ (2) 看清题目下面的要求 题目下面的要求非常重要,它通常是对该文在形式、内容、字数等方面所作的具体的规定,如“写成记叙文”、“记叙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不少于600字”等。还有其他要求,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审清题目下面的要求,可以避免不必要失误。‎ 所以,认真仔细地推敲所给的题目,认真仔细地看题下的要求,不放过考题中的任何一个字,只有这样,在考试中才不会因为审题失误而影响作文的总得分。‎ 2、 写作技巧指导 根据审题时确定的选材方向,定好文章的文体和立意;围绕文章的文体和立意,列好文章的详略,最后开始动笔写作。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学学“一句话开头”‎ 文章开头勉强,写起来就会觉得没劲,议论文的写作尤其如此。‎ 这里介绍一种开头的方法,即“一句话开头法”,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自己逼自己,只用一句话开头。‎ 这样做,对纠正文章开头言不及义的毛病大有好处。由于只能用一句话,那就一定要考虑明确地迒出自己的观点,使自己从对题目的思考中选取最有分量的话作开头,促使自己对思考的内容作出比较筛选,,这样的开头,既简洁,又明确。一句话开头,有利于尽早进入议论或叙述中,使中心部分突出。 ‎ 一句话开头,也能使人产生一种写作激情,如有位同学在写《读〈祝福〉》一文时,以一句“太不公平了!”开头,这样的启动,犹如找到到感情宣泄的闸口,能有一泻千里之势。‎ 经常能想到以最简洁的语文开头,对克服“游动”的毛病是大有好处的。‎ ‎(2)选材力求健康积极 初中生写作,应当以健康积极的内容为主。真善美激励我们奋发向上,在青少年时期,需要理想,需要真善美。关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地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有益于陶冶我们的情感节操。以这种积极的原则去认识生活,也有益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当然,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一味回避。但如果过多地注意假恶丑,人的心理也就或多或少地会变得阴冷,这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来说是很不利的。‎ ‎(3)要有点波澜 文章忌平铺直叙。虽然平铺直叙有时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但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更难产生吸引力。平铺直叙是一种偷懒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波澜曲折的。‎ 文章要有波澜,就必须对题材进行全面的认识,在结构安排上要能有点起伏。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时,应当想到,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能不能“卖个关子”?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总之,竭力避免平铺直叙,想方设法吸引读者。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以期“找到感觉”,不愁克服不了下笔无神的毛病。‎ ‎(4)要设计好结尾 文章的结尾是给评卷人最后的一个印象,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的结尾当然要与内容的安排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写文章的人选择如何结束一篇文章。然而,什么样的结局产生什么样效果,关键在于作者要留给读者的是什么。‎ ①堂堂正正结尾 最普遍的做法是堂堂正正结尾,这也是最自然的方式,一般用在叙事性的文章中,顺着故事的发展,让事件告一个段落。‎ 这种结尾是很安全的一种方式,它重新呼应主题,做法像绕着一个湖走一圈,最后一定会回到原地,否则就是远足迷路,作文离题,那就麻烦了。‎ ②总结陈词式 结束前再一次简单扼要陈述作者的观点,不但强调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也完整地处理了文章的内容分配,使文章不会显得头重脚轻。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通常用于写说明、议论的文体,也可用于写景和其他文体,是一种相当做完但有效的结尾。例如写人,在最后一个段落归纳出整体印象,或者根据前面所写的内容,整理出个人的观点、感受、甚至是批评,都可作为文章的结尾。若是说明、议论性的文章,总结性的结尾合理地把个人论点、重点呈现出来,做法像一场表演结束后的谢幕,让演员再一次出场行礼。‎ ③出人意料的结局 结局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样的处理方式与推理、侦探小说类似,不到最后关头真相不会水落石出,好处是文字紧扣读者的心;缺点是风险高,容易让人因期望过高而失望,同时,也不容易,这种结束方式属于难度较高的写作技巧。‎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都可以尝试这种方式,特别是续写文章时,一般都会在结尾时这么安排。‎ ④结局总是让人牵挂 就像一些影片的结尾,到底那个好人是不是死了?观众从画面上找不到答案。文章的结尾也可以是设疑性的,让读者猜测、参与、推敲。任何文体都可以运用这种结尾方式,不过,处理的手法直接影响效果,要有足够的经验和写作技巧才可以驾驭这种方式,否则会车毁人亡。巧妙地使用,可以使文章起死回生,力挽狂澜,不过,也要配合评卷者的接受程度,不是每个人都思想开通,能够接受新事物的。‎ ⑤让读者自己走回家的路 在表达好几种观点后,作者可以选择不作决定,由读者自己思考孰是孰非,,也就是哪一个是好的,哪一个是不好的,除了论说性质的文章,写人、叙事的文章,也同样可尝试这种写法,在文章的最后,由读者自己决定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应该有怎样的判断。‎ 例如写的是我的烦恼,最后应该坚持立场还是妥协?在父母的期望与自己的理想之间,应该如何抉择?我们可以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展现出进退两难的困境,让读者咀嚼、玩味、体会。‎ 其实一篇好的文章,结尾从作文的开始就已经安排好了,作者的每一个步骤、而已都紧密地联系,知道最终的方向。‎ 半命题作文的突破方法 半命题作文的将题目补充完整,补充的第一个字每一个词,看似简单,但内中颇有微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思考、操作。‎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提供信息: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提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阔,等等。‎ 审视“我这个 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融和。至于这种如醉如痴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于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 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考试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考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或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描,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于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如文题“我学会了 ”,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这里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自豪激情。对题旨制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 ——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 ——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 ——填题错误,导致题旨偏离。‎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尤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 ‎。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啦啦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解读后俱为之一震。‎ 一位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 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 ——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 ——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 ——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 ——比喻形象,深邃出新。‎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 ”,如期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是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颖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材料作文的突破方法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般都来自生活,且有精心提炼生活内容、社会问题的货币,因而平时多关注与自己、他人密切相关的事件、现象、问题等是备考的着眼点。‎ 写材料作文,处理好材料是关键,怎样处理好材料呢?‎ 第一步要“深”读:‎ 读文题,明确写作范围,了解写作要求,按规定一一辩明写作文体、写作形式、人称、语言等;读材料,要读懂,读细致,读全面,准确领会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的核心,这是作文的关键。‎ 第二步要“宽”析:‎ 材料信息量大,要多作分析,不能拉到黄牛就是马,铲到篮里就是菜,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压缩,找出关键性句子和表现材料主旨的句子,用辩证的眼光,多角度思考材料体现的倾向性。‎ 第三步要“窄”选:‎ 结合自己感悟最深的一个方面去发挥,一般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取舍。‎ 第四步要“新”立:‎ 立意要善于依据材料而又高于材料,不落俗套,构思方会精妙。‎ 第五步要防“失”(失误):‎ 如议论引述材料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没有得到利用,对材料理解不深而提炼不出精粹的要点;文章立意过偏、过浅等。‎ 第六步要注意材料的使用角度:‎ 要选出最佳角度:所谓“最佳”,一是最切合材料的内蕴,二是从这个角度入手便能写出新意,三是从这个角度分析就能挖出深度,四是自己在这方面体会最深刻,平时积累的可材料最丰富,万不可马虎草率,挥笔即写却又下笔无文。‎ 第七步要恰当地对待两种“材料”:‎ 材料作文其实有两种“材料”:一是命题者提供的准备材料。二是考生写作必须运用的材料。对待两种材料要注意,选材要在题目的范围之内;要围绕中心选择,一切为中心服务;要对材料剪裁取舍,善用突出主题的材料。‎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的类型 ‎“材料作文”‎ 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所以它一直是是中考作文的难点。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逸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歌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关键,而要把握其关键,就得认真研究“材料作文”的客观规律。纵观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下面七种类型。‎ 一、材料的含意明显。‎ 如:球王贝利在比赛中共射进一千多个球,有一次,记者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下一个”。‎ 这样的具体文字材料或画面,不需要怎么分析,一看就明白其主旨,那就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不能被鲜花和牵累,应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这类材料作文,一般能抓住中心阐发即可。‎ 二、材料零碎,但有联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腿,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3、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第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这三则材料表面上看各自独立,毫无关系,但只要仔细琢磨一下,观点就会水到渠成。材料1是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材料2是讲登山的艰辛。而材料3的中心是掌握规律。至此,中心论点就瓜熟蒂落了,那就是——立志、攀登、规律。‎ 三、材料观点隐晦,但要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 这类材料作文,着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有位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而且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他零零碎碎地记信了不少知识,可大家问他什么,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他活了六十多岁,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留下来,被人们称为“书橱”。‎ 这样的材料虽好懂,但观点很隐晦,只有通观上下文,认真细致地阅读或观察材料,寻找、抓住关键性字眼或梗概的细节,才能挖出材料本身所蕴涵的观点。‎ ‎1、“杂乱地排列着各种图书七万多卷”“被人们称为‘书橱’”,说明主人兴趣很广,但读书没有选择。‎ ‎2、“每卷书上都有他的手迹”,可问他“他总是七扯八拉答不清楚”“读了一辈子书,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亚克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只博览群书而不精读,蜻蜓点水,因而学而不成。这样抓住关键字眼或细节一分析,观点就出来了。‎ 四、材料是非不清,要求评理。‎ 这种类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清是非的辩证能力。‎ 如:针对校园罚款问题,学校和社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罚,学生是消费者;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但可以罚,还要重重地罚,罚得他心疼才会吸取教训。对此,你有何看法。‎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要将两种观点分别进行分析、比较、辨别,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分清是非。‎ 五、材料角度的多面性,要确定最佳观点。‎ 苏轼曾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见仁见智”。‎ 如:一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技术人员修理了两个月,也未找到毛病。这时,一位瘸腿驼背的德国移民在电机旁仔细进行观测、记录、计算,时间不长,他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很有把握地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匝就好了。”许多人半信半疑,但按他的话做了以后,电机果真修好了。公司非常,经理问他要多少报酬,这人毫不客气地说:“‎ 画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画线,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周围的人听了深感吃惊,但精明的公司经理不但照付一万美元,而且还重金聘请他做了公司的顾问,他就是从小被人讪笑,而在逆境中顽强奋斗,最终登上科学高峰的德国科学家卡尔·斯坦门茨。‎ 这种材料,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和主旨上分析、研究,列出不同的观点,然后比较,鉴别出最佳观点。‎ 六、材料属比喻性,需挖掘引申。‎ 这类材料一般有针对性、社会性,尤其对青少年具有导向的功能性,对青少年的为人处世、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有教育意义。‎ 如:有个人曾对蚕蛹破茧时的痛苦挣扎于心不忍,于是用剪刀剪破茧壳使之早点出来,结果帮了倒忙,因为蛾只能爬一会儿就不寿而终了。‎ 对这样的材料,首先最关键的是弄清材料的配音,再理清材料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点,由此及彼地联想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然后引申阐发。就这则材料而言,“蚕蛹”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生命才能发出。由此推之,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经过一番跌打滚爬,经得起暴风骤雨的洗礼,经得起困难考验,否则永远不能成为事业的成功者。正如古人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则材料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成才观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个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凭感情意气办事,否则会事与愿违,受到规律的惩罚。‎ 七、提供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要求补写、扩写、改写、续写。‎ 此种材料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重新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尤其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管什么要求,首先应领会原文的主题和全文的脉络,依照原文写作意图和要求或补写,或改写,或扩写,或续写。‎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供料类型是,就目前来看,主要有这七种。也许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类型。但只要潜心研究其供料,抓住其规律,正确地审题和立意,那么,写好材料作文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话题作文的突破方法 准确学习,理解考试话题作文的命题精神,我们可采取以下应试策略:‎ ‎1、全面准备,做到“博而且专”。‎ 开放性话题作文,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因此,应试前要了解多种不同文体的特点、优势及规律等,做到博采“众”长,充分熟悉,这样才能在临场应对话题作文时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同时,要着重做到“知己”,即清楚自己最擅长什么文体,最拿手的作文形式是什么,从而扬长避短,取优去劣把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不是用自己最没把握的文休去写作,以致捉襟见肘,马失前蹄。‎ ‎2、丰富积累,既关注生活又提升思想。‎ 话题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家庭——学校——社会”三类生活仍是历年考试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以及热点问题尤为重要。既然话题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大,如果能积极、洒脱地面对一些重大题材,直接从现实生活落笔,就容易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 ‎3、阅读材料,认真审题。‎ 话题作文排除了审题障碍,淡化审题,但并非不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要注意“话题”和它相关的材料,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联想,尤其要注重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绝不能超出话题限定的范围。‎ ‎4、精心选择,凸显个性。‎ 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材料入手,选择最能展示个性、最能吸引人、最具说服力的材料,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或表现形式,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并力求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写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彰显自己的个性与才气。‎ ‎5、化大为小,选准最佳、最小切入点。‎ 话题作文的话题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写作范围大,包含内容多。写作时应有意识地缩小范围,将话题加以限制,把题目变小,选择某个小角度、小方面、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并注重细节刻画,从小的方面着笔表现深刻的内容和主题,这样会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如以某个概念为话题中心,就将这个概念变成判断,用一句简明、概括性强的话表述概念的特性、作用。这样就可以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做,虚题实作。‎ ‎6、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发散思维和辩证意识。‎ 要想创新,尤其是内容上突出,就必须有发散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品质,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式;要从不同角度分析话题,“横看成岭侧成峰”,方能为自己的创新写作打下基础。同时,将联想和想象灵活运用到作文中去,使思路活跃,文思泉涌。‎ ‎7、紧扣话题,选好角度,拟个妙题。‎ ‎“好题一半文”,一个好文题,对写好话题作文尤其重要。话题作文拟题,要紧扣自己确定的材料和“话题”,首先要准确,在此基础上还可在新颖、含蓄、优美上下工夫。拟题时可巧借修辞,妙用诗词,套用俗语、广告等,总而言之,拟个高水平的题目,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