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20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 ‎1.下列有关固体对应的俗名、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纯碱:NaOH B.铁锈:Fe2O3‎ C.硫磺:S D.胆矾:CuSO4•5H2O ‎2.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  )‎ A.石墨 B.氧化汞 C.不锈钢 D.铜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  )‎ A.硫 B.木炭 C.铁粉 D.蜡烛 ‎5.同样是清洁剂,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而厕所清洁剂则有强酸性,用这两种清洁剂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一定正确的是(  )‎ A.测得炉具清洁剂pH=3‎ B.测得厕所清洁剂pH=13‎ C.两种清洁剂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D.厕所清洁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6.氮元素与氧元素本质的区别是(  )‎ A.电子数不同 B.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中子数不同 ‎7.如图所示的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8.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O B.Cu C.N2 D.CO2‎ ‎9.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混合,能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2CO3,Ca(OH)2,KCl B.FeCl3,H2SO4,MgCl2‎ C.CuSO4,HCl,HNO3 D.NaNO3,NH4Cl,H2SO4‎ ‎10.金属、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骼 B.铅锑合金的熔点较低、电阻率较大,常用于制成发热体 C.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D.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 ‎11.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与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制成干冰作制冷剂 B.作气体肥料 C.化工产品的原料 D.生产碳酸饮料 ‎12.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3.如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原子 B.②③属于不同元素 C.③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Na+ D.④属于金属元素 ‎14.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做法错误的是(  )‎ A.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C.工业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对水源地的水体严格保护 ‎15.含有两种原子团的化合物是(  )‎ A.Na2SO4 B.Ca(OH)2 C.NH4NO3 D.KCl ‎16.‎2015年10月28日柳州新闻网,柳州某公司一批中药饮片添加有毒化学染色剂金胺O,己知金胺O的化学式为C17H21N3•HCl,下列有关金胺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胺O属于氧化物 B.由五种元素组成 C.分子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02:11‎ D.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 ‎17.根据图中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Y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C.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HC l分子在运动 ‎18.已知甲乙丙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的金属活动性在甲乙丙丁中最强 B.丁可用做饰品 C.乙与丙的盐溶液反应可把丙置换出来 D.丙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19.将80g20%的NaCl溶液变成10%,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加入8gNaCl固体 B.加入80g水 C.倒掉40g溶液 D.加入40g5%的NaCl溶液 ‎20.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每空1分)‎ ‎21.按要求填空:‎ ‎(1)根据下列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写出符合要求物质的化学式.‎ ‎①一种盐______②一种难溶性的碱______③一种金属氧化物______.‎ ‎(2)用名称或化学用语填空:①2Ca2+______②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 ‎22.按要求从氢气、硫酸钡、氢氧化铝、二氧化碳、硫酸、碳酸氢钠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用于灭火的气体______;(2)厨房用发酵粉______;‎ ‎(3)理想的清洁高效能源______;(4)难溶于水的盐______;‎ ‎(5)可治疗胃酸过多的碱______;(6)不易挥发的酸______.‎ ‎23.A与B有如下的反应:A+B→C+D ‎(1)若A为胃液成分,可帮助消化;C为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则B是______若A、B两溶液恰好反应完全,则反应后的溶液的pH______7(填“<”、“>”或“=”);写出A、B两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B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俗称熟石灰;D是苛性钠;B与CO2反应也能生成C;则A为______,写出B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4.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河道口处取水,加入肥皂水并振荡,发现泡沫很少,则该水属于______(填“硬水”或“软水”);若将此水进行净化处理,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______(填“吸附”、“过滤”或“蒸馏”).‎ ‎(2)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褥,立即用水灭火,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______以下.‎ ‎(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①计算: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②______;③溶解:该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5.在化学反应中,凡是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这类化学方程式往往采用“化合价升降法”更方便快捷,即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Al+□MnO2═□Al2O3+□Mn,‎ 例如:具体配平步骤如下:‎ ‎①“标变价”:找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并标出改变前后的化合价.‎ ‎□l+□O2═□2O3+‎ ‎②“列变化”:列出改变的价态数.‎ ‎→升高3价 →降低4价 ‎③“找倍数”: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3×4=12,从而确定Al、MnO2的系数. ‎ ‎④“配系数”:再用观察法,配平其它系数.‎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H2SO4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2)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系数写在方框里,所有系数必须填写)‎ ‎______C+______H2SO4(浓)=______CO2↑+______SO2↑+______H2O.‎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2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 ‎26.钠元素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原子序数是______.‎ ‎(2)人体所需的钠元素主要来源饮食中的氯化钠,氯化钠由______构成;从海水中获取粗盐采取的方法是______(填“冷却”或“蒸发溶剂”).‎ ‎(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4)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7.黄铜是Zn以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渣中约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图(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 已知:ZnO+H2SO4=ZnSO4+H2O; CuO+H2SO4=CuSO4+H2O ‎(1)步骤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固体D是______,三个步骤中的操作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溶液A 的质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6分,每空1分)‎ ‎28.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图:‎ ‎(1)甲装置:‎ 向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内观察到______,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乙装置:‎ ‎①若生成O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是______,分液漏斗中所装的液体物质是______.‎ ‎②若锥形瓶中装有NaOH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观察到______,原因是______.‎ ‎(3)丙装置:若锥形瓶中盛满HCl气体,欲使气球胀大,则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______.‎ ‎29.新年联欢晚会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1)蜡烛熄灭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燃烧呢?‎ 推理:棉花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②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③______.‎ ‎(2)实验验证:‎ 验证内容 操作要点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①‎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______‎ ‎______‎ 猜想①成立 猜想②‎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点燃蜡烛,放置足够长 ‎(比魔术所用时间更长)时间 ‎______‎ 猜想②不成立 猜想③‎ ‎(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验证)______‎ ‎______‎ 猜想③成立 ‎(3)通过猜想①成立,可知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通常CO2可作灭火器,若过氧化钠(Na2O2)引起的火灾______(填“能”或“不能”)用CO2熄灭.‎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第(2)问计算过程2分,其他1分)‎ ‎30.某同学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②③,发现只有②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4g.(已知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g)‎ ‎100g水①②③‎ ‎(1)溶液①②③中,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顺序是______;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g;50℃时,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点).‎ ‎(2)现有58.5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______g.(反应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若把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 ‎ ‎2016年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 ‎1.下列有关固体对应的俗名、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纯碱:NaOH B.铁锈:Fe2O3‎ C.硫磺:S D.胆矾:CuSO4•5H2O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进行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故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故正确;‎ C.硫磺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其化学式为S,故正确;‎ D.胆矾是硫酸铜晶体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uSO4•5H2O,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的正确与在解题中的应用.‎ ‎ ‎ ‎2.下列物质中,属于合金的是(  )‎ A.石墨 B.氧化汞 C.不锈钢 D.铜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分析】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具有以下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等.‎ ‎【解答】解:A、石墨是纯净物,不属于合金,故选项错误.‎ B、氧化汞是纯净物,不属于合金,故选项错误.‎ C、不锈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含有碳等杂质,故选项正确.‎ D、铜是纯净物,不属于合金,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合金的特征,掌握合金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制取装置.‎ ‎【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 ‎【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为防止产生的氧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  )‎ A.硫 B.木炭 C.铁粉 D.蜡烛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5.同样是清洁剂,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而厕所清洁剂则有强酸性,用这两种清洁剂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一定正确的是(  )‎ A.测得炉具清洁剂pH=3‎ B.测得厕所清洁剂pH=13‎ C.两种清洁剂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D.厕所清洁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分析】根据已有的酸碱指示剂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测得炉具清洁剂pH=3,是呈酸性的数据,错误;‎ B、厕所清洁剂有强酸性,测得厕所清洁剂pH=13,是呈碱性的数据,错误;‎ C、炉具清洁剂有强碱性,厕所清洁剂有强酸性,两种清洁剂一起使用会发生反应,错误;‎ D、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以及与酸碱指示剂变色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6.氮元素与氧元素本质的区别是(  )‎ A.电子数不同 B.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中子数不同 ‎【考点】元素的概念.‎ ‎【分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氧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 ‎ ‎ ‎7.如图所示的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①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 ‎②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鸣喇叭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 ‎③图中所示标志是安全出口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 ‎④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 ‎⑤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质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 故①②与消防安全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8.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O B.Cu C.N2 D.CO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分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O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Cu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铜元素,表示一个铜原子,还能表示铜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C.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符号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一般有三层含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一种单质,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9.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混合,能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2CO3,Ca(OH)2,KCl B.FeCl3,H2SO4,MgCl2‎ C.CuSO4,HCl,HNO3 D.NaNO3,NH4Cl,H2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A、Na2CO3和Ca(OH)2在溶液中能相互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Cl3的水溶液黄色,故B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CuSO4的水溶液蓝色,故错误;‎ D、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共存的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 ‎ ‎10.金属、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骼 B.铅锑合金的熔点较低、电阻率较大,常用于制成发热体 C.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D.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可根据的合金的特性来分析.合金具有高强度、硬度,抗腐蚀性的特点.‎ ‎【解答】解:A、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且性质稳定,抗腐蚀性强,所以可用来制造人造骨骼.故正确.‎ B、由于铅锑合金熔点低,不适合制造发热体.故错误.‎ C、不锈钢是一种特殊的合金,由于其抗腐蚀性好,所以看用来制造医疗器械,故正确.‎ D、金属具有导热性,可用来制造加热容器,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新信息考查合金的性质,属于基础题,只要根据合金的性质判断其用途即可.‎ ‎ ‎ ‎11.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与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制成干冰作制冷剂 B.作气体肥料 C.化工产品的原料 D.生产碳酸饮料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 ‎【分析】解答的关键是弄清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再抓住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解答】解: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制干冰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易变成固体这一物理性质;制化肥、制纯碱都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求平时注意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12.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种类;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分子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只是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C说法正确;‎ D、由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模型能直观地表示了变化的微观过程;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 ‎ ‎13.如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原子 B.②③属于不同元素 C.③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Na+ D.④属于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根据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分析,核外的电子层、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微粒种类等信息;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四种微粒分别为:阴离子、原子、阳离子,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③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微粒③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是钠离子,符号为:Na+,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的质子数是10.属于氖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14.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做法错误的是(  )‎ A.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C.工业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D.对水源地的水体严格保护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根据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会污染水资源,故A错误;‎ B、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以防止水资源的污染,有利于水资源保护,故B正确;‎ C、工业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有利于水资源保护,故C正确;‎ D、对水源地的水体严格保护,有利于水资源保护,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要保护水资源首先要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及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 ‎ ‎15.含有两种原子团的化合物是(  )‎ A.Na2SO4 B.Ca(OH)2 C.NH4NO3 D.KCl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子团的认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的集团,在初中常见的有:硫酸根、碳酸根、氢氧根、硝酸根、磷酸根、氯酸根等.‎ ‎【解答】解:A、硫酸钠中含有硫酸根一种原子团,故A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钙中只含有氢氧根原子团,故B不合题意.‎ C、硝酸铵中含有铵根和硝酸根两种原子团,故C符合题意.‎ D、氯化钾中不含有原子团,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化合物中原子团的认识,不能只从表面上原子的个数和元素的种类作判断,还要从原子团的化合价进行判断.‎ ‎ ‎ ‎16.‎2015年10月28日柳州新闻网,柳州某公司一批中药饮片添加有毒化学染色剂金胺O,己知金胺O的化学式为C17H21N3•HCl,下列有关金胺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胺O属于氧化物 B.由五种元素组成 C.分子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02:11‎ D.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氧化物中只含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而该物质中含有四种元素,且不含氧元素,所以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金胺O是由碳、氢、氮、氯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C.金胺O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7):(1×22)=102:11,故正确;‎ D.金胺O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7%,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7.根据图中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Y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C.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HC l分子在运动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A.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说明了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正确;‎ B.氯化氢气体没有酸性,是溶于水形成的盐酸具有酸性,故错误;‎ C.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正确;‎ D.此现象也说明了氯化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分子的性质和题中信息进行.‎ ‎ ‎ ‎18.已知甲乙丙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的金属活动性在甲乙丙丁中最强 B.丁可用做饰品 C.乙与丙的盐溶液反应可把丙置换出来 D.丙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气;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甲的金属活动性在甲乙丙丁中最强,故A正确;‎ B、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丁是金,可用做饰品,故B正确;‎ C、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乙位于丙的前边,乙与丙的盐溶液反应可把丙置换出来乙应该是铁,故C正确;‎ D、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丙位于氢的后边,丙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 ‎ ‎19.将80g20%的NaCl溶液变成10%,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加入8gNaCl固体 B.加入80g水 C.倒掉40g溶液 D.加入40g5%的NaCl溶液 ‎【考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常通过两种方式:①加入溶剂,②加入溶质质量分数更小的稀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入8g氯化钠后,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80g×20%=(80g+x)×10% x=80g,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倒掉4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设加入5%的NaCl的质量为y,则80g×20%+y×5%=(80g+y)×10% y=160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溶液的稀释问题,掌握溶液稀释的方法、原理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20.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其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根据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c点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B、a点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错误;‎ C、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D、由a到b点的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可以说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故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6分,每空1分)‎ ‎21.按要求填空:‎ ‎(1)根据下列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写出符合要求物质的化学式.‎ ‎①一种盐 Na2SO4 ②一种难溶性的碱 Fe(OH)3 ③一种金属氧化物 Fe2O3 .‎ ‎(2)用名称或化学用语填空:①2Ca2+ 两个钙离子 ②最简单的有机物 CH4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①由提供的元素可组成硫酸钠是一种盐,故填:Na2SO4;‎ ‎②由提供的元素组成的氢氧化铁是一种难溶性的碱,故填:Fe(OH)3;‎ ‎③氧化铁是由铁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金属氧化物,故填:Fe2O3;‎ ‎(2)①在钙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钙离子的个数,所以2Ca2+表示两个钙离子,故填:两个钙离子;‎ ‎②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故填:CH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22.按要求从氢气、硫酸钡、氢氧化铝、二氧化碳、硫酸、碳酸氢钠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用于灭火的气体 CO2 ;(2)厨房用发酵粉 NaHCO3 ;‎ ‎(3)理想的清洁高效能源 H2 ;(4)难溶于水的盐 BaSO4 ;‎ ‎(5)可治疗胃酸过多的碱 Al(OH)3 ;(6)不易挥发的酸 H2SO4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常用来灭火,故填:CO2;‎ ‎(2)厨房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故填:NaHCO3;‎ ‎(3)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故是理想的清洁高效能源,其化学式为:H2;故填:H2;‎ ‎(4)硫酸钡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故填:BaSO4;‎ ‎(5)氢氧化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故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故填:Al(OH)3;‎ ‎(6)硫酸是一种不易挥发的酸,故填:H2SO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23.A与B有如下的反应:A+B→C+D ‎(1)若A为胃液成分,可帮助消化;C为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则B是 氢氧化钠 若A、B两溶液恰好反应完全,则反应后的溶液的pH = 7(填“<”、“>”或“=”);写出A、B两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 ‎(2)若B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俗称熟石灰;D是苛性钠;B与CO2反应也能生成C;则A为 Na2CO3 ,写出B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A与B有如下的反应:A+B→C+D,若A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可帮助消化,所以A是稀盐酸,A和B反应会生成C和D,C为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所以C是氯化钠,B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D是水;若B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B是氢氧化钙,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俗名叫苛性钠,所以D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C是碳酸钙,A就是碳酸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A与B有如下的反应:A+B→C+D,‎ ‎(1)若A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可帮助消化,所以A是稀盐酸,A和B反应会生成C和D,C为厨房内常用的调味品,所以C是氯化钠,B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D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稀盐酸,若氢氧化钠、盐酸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的pH=7,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若B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所以B是氢氧化钙,D的俗名叫苛性钠,所以D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C是碳酸钙,A就是碳酸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Na2CO3,C是碳酸钙,可以用作建筑材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NaOH+HCl═NaCl+H2O;‎ ‎(2)Na2CO3,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24.2015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河道口处取水,加入肥皂水并振荡,发现泡沫很少,则该水属于 硬水 (填“硬水”或“软水”);若将此水进行净化处理,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蒸馏 (填“吸附”、“过滤”或“蒸馏”).‎ ‎(2)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褥,立即用水灭火,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 以下.‎ ‎(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①计算:氯化钠 5 g,水 45 g;② 用量筒量取45mL水 ;③溶解:该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 ‎【考点】硬水与软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水的净化;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硬水软化就是减少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据此解答.‎ ‎(2)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3)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即可求得水的质量.‎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发现泡沫很少,则该水属于硬水;蒸馏后得到的水中几乎不含有任何杂质,是净水程度最高的净化方法;故填:硬水;蒸馏;‎ ‎(2)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褥,立即用水灭火,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填:着火点;‎ ‎(3)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0%=5g;所需水的质量:50g﹣5g=45g.45g水的体积为:45g÷1g/mL=45mL;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故答案为:5;45;用量筒量取45mL水;搅拌,加速固体溶解.‎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净水的方法,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步骤、所需仪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25.在化学反应中,凡是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这类化学方程式往往采用“化合价升降法”更方便快捷,即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Al+□MnO2═□Al2O3+□Mn,‎ 例如:具体配平步骤如下:‎ ‎①“标变价”:找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并标出改变前后的化合价.‎ ‎□l+□O2═□2O3+‎ ‎②“列变化”:列出改变的价态数.‎ ‎→升高3价 →降低4价 ‎③“找倍数”: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3×4=12,从而确定Al、MnO2的系数. ‎ ‎④“配系数”:再用观察法,配平其它系数.‎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H2SO4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6 价,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4 价.‎ ‎(2)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系数写在方框里,所有系数必须填写)‎ ‎ 1 C+ 2 H2SO4(浓)= 1 CO2↑+ 2 SO2↑+ 2 H2O.‎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2)根据题意,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往往采用“化合价升降法”更方便快捷,即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 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2)依据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碳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从0价变为4价,化合价升高4价;硫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从+6价变为+4价,化合价降低2价;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为4,则碳、硫酸的系数分别为1、2,再调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前面的系数为1、2、2.‎ 故答案为:(1)+6;+4;(2)1、2、1、2、2.‎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利用化合价的升降配平化学方程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配平方法、找准化合价.‎ ‎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2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 ‎26.钠元素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2.99 ,原子序数是 11 .‎ ‎(2)人体所需的钠元素主要来源饮食中的氯化钠,氯化钠由 离子 构成;从海水中获取粗盐采取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 (填“冷却”或“蒸发溶剂”).‎ ‎(3)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 ‎(4)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N32Na+3N2↑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结构以及结晶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4)根据题意,叠氮化钠(NaN3)撞击后30毫秒内迅速分解为两种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两种单质为钠和氮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由钠元素的周期表信息可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原子序数为11;故填:22.99;11;‎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所以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结晶法获得粗盐;故填:离子;蒸发溶剂;‎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亚硝酸钠(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2=0,解得x=+3;故填:+3;‎ ‎(4)叠氮化钠(NaN3)撞击后30毫秒内迅速分解为两种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两种单质为钠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32Na+3N2↑.故答案为:2NaN32Na+3N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 ‎ ‎27.黄铜是Zn以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渣中约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图(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 已知:ZnO+H2SO4=ZnSO4+H2O; CuO+H2SO4=CuSO4+H2O ‎(1)步骤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2)固体D是 锌和铜 ,三个步骤中的操作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玻璃棒 .‎ ‎(3)溶液A 的质量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1)黄铜渣中的锌、氧化锌和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 ‎(2)根据锌与铜盐溶液的反应的产物来分析;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以及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来分析;‎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解答】解:(1)氧化锌和氧化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硫酸铜和水,没有气体产生;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填:Zn+H2SO4=ZnSO4+H2↑;‎ ‎(2)蓝色溶液A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铜,加入过量的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还有剩余的锌,步骤Ⅰ、Ⅱ是过滤操作,步骤Ⅲ是蒸发操作,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故填:锌和铜;玻璃棒;‎ ‎(3)A到C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 Zn+CuSO4=Cu+ZnSO4,‎ ‎ 160 161‎ 由此可见溶液的质量增重了.‎ 故填:小于.‎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了解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16分,每空1分)‎ ‎28.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图:‎ ‎(1)甲装置:‎ 向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内观察到 气球大小没有变化 ,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乙装置:‎ ‎①若生成O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是 二氧化锰 ,分液漏斗中所装的液体物质是 过氧化氢溶液 .‎ ‎②若锥形瓶中装有NaOH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观察到 气球胀大 ,原因是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 ‎(3)丙装置:若锥形瓶中盛满HCl气体,欲使气球胀大,则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 NaOH溶液 .‎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分析】(1)根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3)丙中HCl气体被吸收时,装置内压强减小,内部的气球就会胀大,据此分析.‎ ‎【解答】解:(1)向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内气球大小没有变化,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①该装置是固液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若生成O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可以是催化剂二氧化锰,倒入的液体是过氧化氢溶液;‎ ‎②若锥形瓶中装有NaOH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观察到,原因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3)丙中HCl气体被吸收时,装置内压强减小,内部的气球就会胀大,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氯化氢气体.‎ 故答案为:‎ ‎(1)气球大小没有变化;‎ ‎(2)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②气球胀大;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3)NaOH溶液.‎ ‎【点评】此题的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原理以及氢氧化钠的性质等即可顺利解答此题.‎ ‎ ‎ ‎29.新年联欢晚会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1)蜡烛熄灭的根本原因是 与氧气隔绝 .‎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燃烧呢?‎ 推理:棉花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②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③ 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 .‎ ‎(2)实验验证:‎ 验证内容 操作要点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①‎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猜想①成立 ‎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猜想②‎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点燃蜡烛,放置足够长 ‎(比魔术所用时间更长)时间 ‎ 无现象 ‎ 猜想②不成立 猜想③‎ ‎(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验证)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碳,用手触摸瓶壁 ‎ ‎ 瓶壁温度升高 ‎ 猜想③成立 ‎(3)通过猜想①成立,可知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CO2=2Na2CO3+O2 .‎ ‎(4)通常CO2可作灭火器,若过氧化钠(Na2O2)引起的火灾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CO2熄灭.‎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及灭火的原理,可以推断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因为CO2的倒入,隔绝了氧气的缘故.棉花的燃烧也需要这三个条件,因为棉花本身是可燃物,所以棉花的燃烧还需要另两个条件.那么到底是哪个条件使棉花燃烧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实猜想:①②两个猜想都没有涉及到温度的问题,所以猜想③必然与温度有关.‎ ‎③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满足温度的需要)‎ ‎(2)①的探究只是认为是蜡烛点燃了棉花,与反应是否放热和是否生成氧气无关.那么我们只需要做如甲图所示的实验,把棉花放置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看其是否燃烧.‎ ‎②的猜想,向装满CO2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震荡,并检验是否产生氧气.‎ ‎③解决这个猜想,可以做如甲图所示实验,只需拿掉蜡烛就可以了,看还能不能燃烧.如果能燃烧,说明是反应放热使棉花燃烧的;‎ ‎(3)根据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进行解答;‎ ‎(4)根据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1)蜡烛熄灭的根本原因是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后,与氧气隔绝;棉花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验证】‎ 从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考虑: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 ‎(2)【实验验证】‎ 猜想①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知二氧化碳与过氧化 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②中探究的是: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点燃蜡烛,放置足够长(比魔术所用时间更长)时间.时间足够长,是为了保证达到蜡烛所能加热的最高温度.可以想象的出,棉花是不会燃烧的,因为蜡烛加热的温度是达不到棉花燃烧的着火点的.‎ 猜想③拿掉蜡烛,看还能不能燃烧.或者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适量过氧化钠,用手触摸瓶壁,发现瓶壁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故猜想③成立.‎ ‎(3)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4)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所以若过氧化钠(Na2O2)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熄灭.‎ 故答案为:(1)与氧气隔绝;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 ‎(2)‎ 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①‎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无现象 ‎③‎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碳,用手触摸瓶壁 瓶壁温度升高 ‎(3)2Na2O2+2CO2=2Na2CO3+O2;‎ ‎(4)不能.‎ ‎【点评】本题的探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运用的很多,所以我们要熟练使用该方法.本题看似只是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实际上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如不支持燃烧、本身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也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6分,第(2)问计算过程2分,其他1分)‎ ‎30.某同学在20℃时进行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②③,发现只有②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4g.(已知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g)‎ ‎100g水①②③‎ ‎(1)溶液①②③中,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顺序是 ③>②>①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g;50℃时,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7.0%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点).‎ ‎(2)现有58.5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 28.7 g.(反应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若把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填字母).‎ A.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反应生成氯化银的质量.‎ ‎(3)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结合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等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溶液①②③中,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依次增大,则溶质质量分数依次增大,即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顺序是③>②>①.‎ ‎②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4g,说明20℃时,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因此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g,50℃时溶液③中溶解的质量为37g,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7.0%.‎ ‎(2)设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为x,‎ ‎ NaCl+AgNO3=AgCl↓+NaNO3‎ ‎ 58.5 143.5‎ ‎58.5g×20% x ‎= x=28.7g ‎(3)A.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时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即氯化钠的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过降低温度使氯化钠变成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C.通过降低温度使氯化钠变成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D.如果通过降低温度使氯化钠变成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③>②>①;36g;27.0%;(2)28.7;(3)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特征与相互转化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