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0 KB
  • 2021-05-10 发布

人教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分章知识点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干冰升华、液氮制冷、窗户上结冰华、雕刻 ‎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炼钢、冶炼铜、酿酒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 ‎ 加热仪器:酒精灯 ‎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 分离仪器:漏斗 ‎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 1、胶头滴管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 ‎ 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2、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 ③读书误差:仰小俯大 仰视则读书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 俯视则读书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3、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1)左物右码 ‎ (2)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若是左物右码,则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 (3)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4、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5、酒精灯 ‎ ‎ 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6、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7、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A、连接装置; ‎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 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 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 ‎ ‎ 二氧化碳(CO2) ‎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2、硫粉(淡黄色)燃烧: ‎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氧气(O2) 点燃 ‎ ‎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 ‎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点燃 ‎ ‎ 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点燃 ‎ ‎ 四氧化三铁(Fe3O4)‎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Fe3O4 ‎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 E (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空 气 降温加压 液态空气 蒸发 液态氧 氮气 沸点低(—196℃),先蒸发出来 装入天蓝色钢瓶中 沸点较高(—183℃)‎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MnO2‎ ‎ ‎ 水(H2O)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O2 ↑‎ 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③、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④、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 ‎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3)MnO2‎ ‎△‎ 氯化钾(KCl) + 氧气(O2)‎ 方程式:2KClO3 2KCl + 3O2 ↑‎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方程式:2KMnO4 K2MnO4 + MnO2 + 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气体:‎ a、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证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四、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带正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原子的构成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 ‎2‎ ‎8‎ ‎7‎ ‎+17‎ 电子层 质子数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二、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例如: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Fe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间隙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 H2O SO3 HCl )‎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 ‎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课题3 元 素 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元素符号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6N:6表示6个氮原子。‎ 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 1H 氢 ‎1.008‎ 表示元素符号 表示元素名称 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