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00 KB
  • 2021-05-10 发布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16道小题,每题1分,共16分)‎ ‎1.(1分)(2017•青岛)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海水 B.自来水 C.矿泉水 D.蒸馏水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海水中有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自来水中有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2017•青岛)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酒精燃烧 C.汽油挥发 D.粮食酿酒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菜刀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1分)(2017•青岛)如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 pH 范围,其中呈碱性的是(  )‎ 物质名称 鸡蛋清 牛奶 西红柿 柠檬汁 pH 范围 ‎7.6~8.0‎ ‎6.3~6.6‎ ‎4.0~4.4‎ ‎2.0~3.0‎ A.鸡蛋清 B.牛奶 C.西红柿 D.柠檬汁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鸡蛋清的pH大于7,显碱性.‎ B、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 C、西红柿的pH小于7,显酸性.‎ D、柠檬汁的pH小于7,显酸性.‎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1分)(2017•青岛)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 A.稀释浓硫酸 B.二氧化碳验满 ‎ ‎ C.加入粉末状固体 D.蒸发食盐水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1分)(2017•青岛)“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B.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C.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D.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 ‎【分析】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是: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解答】解:A、燃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空气,不符合要求;‎ B、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可减少空气污染,符合要求;‎ C、加强植树造林,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符合要求;‎ D、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要求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1分)(2017•青岛)下列防锈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钢管存放在干燥的地方 B.用盐水清洗菜刀 C.及时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渍 D.在铁管表面镀上一层不易锈蚀的金属 ‎【分析】为了防止钢铁的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刷漆、涂油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够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解答】解:A、钢管存放在干燥的地方,能防止铁与水分接触,能防止铁锈蚀,故选项防锈措施正确.‎ B、用盐水清洗菜刀,盐水能加快铁锈蚀的速率,故选项防锈措施错误.‎ C、铁锈很疏松,及时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渍,能防止铁锈蚀,故选项防锈措施正确.‎ D、在铁管表面镀上一层不易锈蚀的金属,能防止铁锈蚀,故选项防锈措施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1分)(2017•青岛)每年的 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分析】A、根据高楼着火的急救方法分析;‎ B、根据加油站附近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C、久未开启的菜窑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 D、家用电器着火灭火时要注意防止触电.‎ ‎【解答】解:A、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正确;‎ B、加油站附近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防止发生爆炸,故正确;‎ C、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正确;‎ D、为了防止触电,家用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不能用水扑灭,故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8.(1分)(2017•青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霉变的花生做食品 B.用甲醛溶液浸泡鱼虾防腐 C.食用加碘盐可补充人体缺乏的碘元素 D.食品中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 ‎【分析】A、霉变食品有致癌物;B、甲醛有毒不能浸泡海产品;C、根据碘盐的作用考虑;D、根据亚硝酸钠有毒考虑.‎ ‎【解答】解:A、霉变食品有致癌物,不能用霉变的花生做食品,故A错;‎ B、甲醛有毒不能浸泡海产品,故B错;‎ C、食用加碘盐中含有碘酸钾,可补充人体缺乏的碘元素,故C正确;‎ D、亚硝酸钠有毒,食品中不能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故D错.‎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9.(1分)(2017•青岛)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两个氢分子:2H B.2个硫酸根离子:2SO4﹣2‎ C.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H2‎ D.两个氮原子:N2‎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两个氢分子:2H2,2H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B、2个硫酸根离子:2SO42﹣,2SO4﹣2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C、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H2,故选项正确;‎ D、两个氮原子:2N,N2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1分)(2017•青岛)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 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工业上用稀盐酸除铁锈 B.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用水清洗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铁和水,所以盐酸可以除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不溶于水,不能用水清,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1分)(2017•青岛)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故选项解释正确.‎ D、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是不断的运动的,且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1分)(2017•青岛)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氯化钠 C.二氧化碳 D.金刚石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1分)(2017•青岛)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向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 B.将红热的细铁丝放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 C.将羊毛线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闻到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D.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分析】A、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羊毛线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红热的细铁丝放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将羊毛线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闻到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与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14.(1分)(2017•青岛)剧烈运动时肌肉里产生乳酸(C3H6O3),会导致肌肉酸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 B.乳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乳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乳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之比为1:2:1‎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16×3=90,故正确;‎ B.由乳酸的化学式可知,乳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6×3)=36:6:48,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D.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6×3)=36:6:48=6:1:8,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1分)(2017•青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分析】A、根据溶液的稳定性考虑;B、根据物质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考虑;C、根据溶液中的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考虑;D、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溶液具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故A说法正确;‎ B、物质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所以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B说法正确;‎ C、溶液中的微粒始终在不断运动,故C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溶液的特点,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16.(1分)(2017•青岛)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钠、镁原子分别失去1个、2个电子,形成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钠、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确定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判断.‎ D、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由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弧线表示电子层,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钠、镁原子分别失去1个、2个电子,形成离子,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均为10,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钠元素显+1价,硫元素显﹣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单双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共6道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7.(2分)(2017•青岛)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是为了增加化学科学的神秘色彩 B.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C.为了更好地利用物质,可对物质进行分离或混合 D.物质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而人们对物质的利用却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分析】A.根据化学用语创建的原因来判断;‎ B.根据化学变化的条件来判断;‎ C.根据分离提纯的必要性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用途来判断.‎ ‎【解答】解:A.为了更容易表示元素、物质的微观变化过程,才引用了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使化学学科的学习更简单和明了,而不是为了增加化学科学的神秘色彩,故错误.‎ B.人们可以控制反应条件促进或抑制反应的发生,故正确.‎ C.为了更好地利用物质,可对物质进行分离或混合,故正确.‎ D.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没有好坏,物质的应用存在合理与不合理;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的整体认识问题,能从宏观或微观上正确认识化学的积极作用和重大贡献,能辨证的分析看待问题.‎ ‎18.(2分)(2017•青岛)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B.碱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 ‎【解答】解:A、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B、碱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故选正确.‎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D、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化合物与有机物的特征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分)(2017•青岛)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 B.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C.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6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是 4:5‎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故A正确;‎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B错误;‎ C、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6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80g甲物质放入100g ‎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是:60g:100g=3:5,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分)(2017•青岛)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 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分析】除去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除去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进行沉淀,除去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进行沉淀,过量的钡离子需要用碳酸根离子除去进行分析,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解答】解:A、除去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除去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进行沉淀,除去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进行沉淀,过量的钡离子需要用碳酸根离子除去,实验操作步骤改为①③④②⑤⑥③④不会影响形成沉淀和效果;故A正确;‎ B、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从而得到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B正确;‎ C、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颠倒会影响除掉多余的钡离子而形成沉淀;故C不正确;‎ D、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和反应剩余的钡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所以⑤操作中得到的沉淀共有四种;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知道除去的杂质的离子的性质,然后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滴加顺序进行除杂,一般加碳酸根离子要放在加钡离子之后,可以将剩余的钡离子除去,除杂的结果,最后只能剩余氯化钠,也就是氯离子和钠离子.‎ ‎21.(2分)(2017•青岛)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错误的是(  )‎ A.‎ 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 B.‎ 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 Cu(OH)2和CuO 固体 C.‎ 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 D.‎ 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 ‎【分析】A、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分析.‎ B、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 Cu(OH)2和CuO 固体,稀盐酸反应完全,最终生成氯化铜的质量相等,但生成相同质量的氯化铜时,消耗氢氧化铜的质量大.‎ C、根据氢氧化钾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钾,与氯化钾不反应分析.‎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因此将一定量的60℃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但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B、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 Cu(OH)2和CuO 固体,稀盐酸反应完全,最终生成氯化铜的质量相等,但生成相同质量的氯化铜时,消耗氢氧化铜的质量大,故正确.‎ C、氢氧化钾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钾,与氯化钾不反应,因此向一定量的氯化铁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沉淀质量应逐渐增加,氯化铁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正确.‎ D、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粉和铝粉,镁的活动性比铝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镁粉、铝粉过量,硫酸完全反应,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22.(2分)(2017•青岛)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 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下列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B.氯化钠一定存在 C.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D.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故选:B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52分)‎ ‎23.(4分)(2017•青岛)请用氧气、氯化钠、甲烷、氧化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供给生物呼吸的是 O2 . (2)用作燃料的是 CH4 .‎ ‎(3)用作干燥剂的是 CaO . (4)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 NaCl .‎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氧气能够供给生物体的呼吸;故填:O2;‎ ‎(2)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故填:CH4;‎ ‎(3)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氧化钙可以做干燥剂;故填:CaO;‎ ‎(4)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故填:NaCl.‎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24.(8分)(2017•青岛)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选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4)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药品的状态 和 反应的条件 .‎ ‎【分析】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药品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 ‎【解答】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药品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故答案为:药品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5.(5分)(2017•青岛)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向右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不变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密闭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③⑥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和质量不变.‎ ‎【解答】解:(1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原因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故填:向右;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前后指针不发生偏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故填:不变.‎ ‎(3)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故填:密闭.‎ ‎(4)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②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③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变;‎ ‎④反应前后分子一定改变,不同的分子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⑤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⑥原反应前后子质量一定不变.‎ 故填:①③⑥.‎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6.(6分)(2017•青岛)能源、材料、环保、食品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请从化学的视角分析下列有关问题并填写空格:‎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 ‎(2)铝合金可用于制造飞机的外壳,铝合金属于 金属材料 (选填“合成材料”、“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 ‎(3)塑料在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称为“ 白色污染 ”.‎ ‎(4)为了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生活中把榨好的蔬菜汁放到面粉中,做成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蔬菜馒头,这种馒头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糖类 和 维生素 .‎ ‎(5)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尿素[CO(NH2)2]属于 氮肥 (选填“氮肥”、“钾肥”或“磷肥”).‎ ‎【分析】(1)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 ‎(2)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3)根据塑料造成的污染是白色污染解答;‎ ‎(4)根据蔬菜和面粉中含有的营养素分析;‎ ‎(5)根据化肥的分类进行分析.‎ ‎【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2)金属材料包括铁、铝、铜等纯金属和合金.故填:金属材料;‎ ‎(3)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填:白色污染;‎ ‎(4)在蔬菜和面粉中含有的营养素是维生素和糖类;故填:糖类;维生素;‎ ‎(5)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是一种氮肥.故填: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27.(7分)(2017•青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外形完全相同的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 硬度 大小.‎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 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氧气浓度大小 有关.‎ ‎(3)用图 A 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 化学 (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4)用图B 所示的装置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中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在水 . 请另外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 .‎ ‎【分析】(1)金属片相互刻划是比较金属硬度的方法;‎ ‎(2)根据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回答;‎ ‎(3)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回答;‎ ‎(4)根据中和反应的现象和实质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用不同的金属片相互刻划可比较金属硬度的大小;‎ ‎(2)木炭在空气中没有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3)由题中氧气和铜粉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在此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该实验是通过化学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 ‎(4)将稀盐酸滴入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由于氢氧化钠显碱性加入酚酞以后溶液显红色,滴加盐酸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水,酚酞变成无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中和反应都符合这一反应实质如2NaOH+H2SO4=Na2SO4+2H2O.‎ 答案:(1)硬度;‎ ‎(2)氧气浓度大小;‎ ‎(3)化学;‎ ‎(4)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在水;2NaOH+H2SO4=Na2SO4+2H2O.‎ ‎【点评】此题属于化学实验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课本上出现的小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结论、注意事项等,掌握课本上的小实验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28.(5分)(2017•青岛)实验室用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8%的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计算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设生成氧气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100g×6.8% x ‎=,‎ x=3.2g,‎ 答: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3.2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9.(6分)(2017•青岛)某化工厂的废液中主要含有硝酸银、硝酸铜.取一定量的该废液样品,加入镁粉和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请填写下列空格:‎ ‎(1)若滤渣中有镁粉,则滤渣中除镁粉外还含有 Ag、Cu (填写化学式,下同).‎ ‎(2)若滤渣中有铜粉,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Mg(NO3)2 ,可能含有 Cu(NO3)2 .‎ ‎(3)若滤渣中没有铜粉,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Mg(NO3)2、Cu(NO3)2 ,可能含有 AgNO3 .‎ ‎(4)反应后得到滤液的质量 小于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反应前所取废液样品的质量.‎ ‎【分析】根据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将适量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含有硝酸银、硝酸铜溶液中,镁先和硝酸银反应,如果硝酸银足量,镁完全反应后,铜再和硝酸银反应.‎ ‎【解答】解:(1)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将适量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含有硝酸银、硝酸铜溶液中,镁先和硝酸银反应,再和硝酸铜反应;若滤渣中有镁粉,说明镁粉过量,因此硝酸银、硝酸铜都被置换,所以滤渣一定还含有银、铜;故填:Ag、Cu;‎ ‎(2)若滤渣中有铜粉,说明硝酸银一定被反应完,镁是否过量不能确定,但镁一定参加反应生成硝酸镁,硝酸铜是否反应不能确定,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银;故填:Mg(NO3)2;Cu(NO3)2;‎ ‎(3)若滤渣中没有铜粉,说明镁完全反应生成硝酸镁,铜反应产生硝酸铜,硝酸银是否完全被反应,不能确定,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铜,不能确定硝酸银;故填:Mg(NO3)2、Cu(NO3)2;AgNO3;‎ ‎(4)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AgNO3=Mg(NO3)2+2Ag、Mg+Cu(NO3)2=Mg(NO3)2+Cu、Cu+2AgNO3=Cu(NO3)2+2Ag,‎ ‎24 216 24 64 64 216‎ 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后得到滤渣的质量大于反应前加入镁粉、铜粉的质量,因此反应后得到滤液的质量小于反应前所取废液样品的质量;故填: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的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30.(5分)(2017•青岛)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I.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II.CO 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III.CO 与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请完成下列空格:‎ ‎(1)装置 E 的作用是 吸收未被D中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 ; 装置 F 的作用是 检验E中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SO2的现象是 A中品红溶液变红 ,含有 CO2的现象是 D中石灰水变浑浊 .‎ ‎【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SO2、CO2 ‎ ‎(填写化学式).‎ ‎【分析】【事实与结论】(1)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等进行分析.‎ ‎(2)根据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反思与评价】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无法验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事实与结论】(1)装置 E 的作用是吸收未被D中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 装置 F 的作用是检验E中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故填;吸收未被D中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检验E中二氧化碳是否吸收完全.‎ ‎(2)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SO2的现象是A中品红溶液变红,证明含有 CO2的现象是D中石灰水变浑浊,故填:A中品红溶液变红;D中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①和装置②互换,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无法验证,故填:SO2、CO2.‎ ‎【点评】综合性实验题,考查了实验步骤的严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意识.‎ ‎31.(6分)(2017•青岛)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获知以下信息: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在溶液中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先发生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后发生反应)‎ 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假设】Ⅰ.NaOH 和Na2CO3;‎ Ⅱ.只有 Na2CO3;‎ Ⅲ. 有Na2CO3、NaHCO3 ;‎ Ⅳ. 只有NaHCO3 .‎ ‎【实验探究】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将反应后所得溶液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并测出相关数据:‎ 小资料:碳酸盐一般不易溶于水,如 CaCO3难溶; 碳酸氢盐绝大多数易溶于水,如 Ca(HCO3)2易溶.‎ ‎【获得结论】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并计算溶质的质量,将结 果填入下表:‎ 溶质的化学式 溶质的质量/g 填表说明:①不写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②如果溶质的成分只有一种,请填写在第一行;如果溶质的成分有两种,请分别在两行中各填写一种物质.‎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过量会与碳酸钠、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据此解答;根据题干提供的数据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猜想假设】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则溶质是碳酸钠;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完有剩余,则溶质是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若二氧化碳与生成碳酸钠恰好反应完,则溶质是碳酸氢钠,故填:Ⅲ. 有Na2CO3、NaHCO3;Ⅳ. 只有NaHCO3.‎ ‎【获得结论】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由于氯化钙足量,所以碳酸钠完全反应掉;再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溶液中有碳酸氢钠,由此可证明猜想Ⅲ是正确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 ‎↓.设生成碳酸钙10g需要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Xg,则:‎ Na2CO3+CaCl2=2NaCl+CaCO3↓‎ ‎106 100‎ X 10g X=10.6g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设生成二氧化碳8.8g需要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质量为Yg,则:‎ HCl+NaHCO3=NaCl+H2O+CO2↑‎ ‎84 44‎ Y 8.8g Y=16.8g 故答案为:‎ 溶质的化学式 溶质的质量/g Na2CO3‎ ‎10.6‎ NaHCO3‎ ‎16.8‎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成分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