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专题突破:微粒知识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粒知识 例1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原子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解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而不是氧原子;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氯化钠是由Na+与Cl-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 答案 C ‎ 点评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 例2 下列对相应现象或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 A ‎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差异较大 ‎ 两者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B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分子不断的运动 ‎ C ‎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 D ‎ 用于冰进行人工降雨;用铜制作导线 ‎ 都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析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差异的原因是构成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能闻到酒的香味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是由于受热(遇冷)汞原子运动加快(减慢),原子间隔变大(小),而不是汞原子大小发生改变;于冰用于人工降雨、铜用作导线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因此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答案 C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点评 本题利用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事实。在分析宏观现象的原因时,要与分子、原子的性质相联系,也可用分子、原子的性质来验证现象和事实。‎ 例3 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A.铜 B.干冰 C.氯化钠 D.金刚石 解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而氯化钠则是由阴离子(Cl-)和阳离子(Na+)构成的离子化合物。‎ 答案 C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点评 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不带电反应化合物。‎ 例4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B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C、D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 答案 B 点评 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或离子,关键是看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 强化练习:‎ ‎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 ‎ 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微粒是( )‎ A.原子 B.分子 C.阳离子 D.阴离子 ‎3.下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 ‎4.用“分子”、“原子”或“离子”填空。‎ 水由水 构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钠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答案 1.D 2.C 3.D 4.分子 离子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