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集结号
亲爱的同学们:
中考复习已经拉开帷幕!你做好准备了吗?这是一次难得的从头再来的机会,成绩属于过去,此时此刻,大家都是平等地站在同一个起点上。时不我待,机会永远垂青于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不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望着前方的路,勇往直前,不怕艰难,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一部分:心理 背多分
★考点一:了解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可贵,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
1.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①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②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2.我们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①永不不放弃生的希望;②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③善待他人生命④延伸生命的价值,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
★考点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懂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1、怎样理解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其价值得到延伸。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劳动创造,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创造的成果也就成为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3、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学习,珍惜生命,从自己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多做对他人、集体、社会有益的事,通过实际行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点三: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了解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方法。
1.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①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认识外在形象,又要认识内在素质;既要优点,也要看到缺点。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2.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哪些?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的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3.怎样发掘自己的潜能?
①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提高信心和勇气。②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更好的自我形象,激励斗志。③在实践中激发潜能。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考点四:知道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了解克服青春期烦恼、调控心理冲动的方法。
1.青少年期的根本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
2. 青少年怎样调控心理冲动、心理矛盾?
①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 ②自己也要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③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如听音乐或者打打球,转移不良情绪;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与同学聊聊天,或给朋友写写信
★考点五: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方法。
1.情绪的种类:最基本的四大类:喜.怒.哀.惧。
2.情绪的作用:(为社么要调控情绪?)
情绪犹如双刃剑,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
②消极作用: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
3.怎么样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控情绪的方法)
①注意转移法:改变注意焦点、做感兴趣的事、改变环境。②合理发泄法:适当场合哭一场、倾诉、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叫喊③理智控制法: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心理换位法,升华法。
★考点六: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知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青少年具有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不要盲目从众,要独立思考,学会选择,理性行动。
★考点七:了解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1.学习压力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的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
消极影响;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2.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①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②学习本身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作为有志气的一代,我们应担起学习和重担。③要学会正确对待压力,自觉适度加压,学会将压力化为动力。
3.考试焦虑的影响:①适度的焦虑体现了对考试积极认真的态度②过度的焦虑会干扰我们的学习,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③要克服考试焦虑,从容面对考试。
4.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克服考试焦虑?
①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②要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③要增强自身实力。增强自身实力是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④拟订具体的复习计划,掌握一些放松情绪的方法。
★考点八: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1.自尊的表现:
知耻,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不容许他人歧视与侮辱。
2.知耻和自尊的关系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自尊必知耻,知耻才会有自尊。
3、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4.尊重他人的表现?(怎样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①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关注他人的尊严。②换位思考 。③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④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考点九: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逐步培养自立能力,准备过独立的生活。
1.为什么要自立?
①人生需自立②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具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③自立人生少年始。如果不能从现在起,锻炼自立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社会中立足和发展。④自立能帮助我们走向自强,走向成功。
2.怎样做到自立,培养自立能力?
①告别依赖,独立生活。 ②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作主,勇担责任。③培养自立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多实践,多锻炼,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考点十:知道对待生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精神
1.为什么要自强?
①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②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③自强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强品质?
我们人人都要自强,人生自强少年始。
① 树立坚定的理想,是自强的航标,并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②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 ③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要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④勇于面对困难,在磨砺中走向自强。
★考点十一:了解挫折及其产生的原因,知道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懂得磨砺意志的方法与途径,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态度。
1.造成挫折的因素有:①天灾人祸:自然灾害:海啸、沙尘暴、地震等;②社会因素:恐暴事件、战争等;③学校因素: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④家庭因素:家庭暴力、亲人亡故等;⑤个人因素:智力、体力、外貌及某些生理缺陷等。
2.挫折的作用
①消极作用:使前进步伐受到阻碍,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
②积极作用:有利于磨练人们的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3.面对挫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①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②挫折和逆境对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是看采取什么态度应对。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勇敢的面对挫折,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因此我们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从容的面对挫折。
怎样战胜挫折?(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②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
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④学会自我疏导。
4.怎样磨练坚强意志?(磨练坚强意志的方法、途径)
①树立明确的目标。②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③应善于管理自己。④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考点十二:知道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1、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做人的良知)。
2、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懂道德,学法律,选择好的榜样,学会理性分析,树立崇高理想
.★考点十三:知道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
1、 对长辈亲朋的思想言行:分清是非,问个究竟,而不能无原则地一概服从
2、 对传播媒体:学会选择
3、 对社会流行:要独立思考,理性行动,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实战演练:
简答:08年十大感动人物之——唐山13农民兄弟
2008年1月中旬,南方发生的罕见雪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宋志永从电视中了解到南方不少地区断水断电的消息后,在大年三十组织12名乡亲自费包车来到湖南遭受雪灾最严重的郴州市,帮助当地民众抗冰救灾。哪里最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他们就战斗在哪里。他们被媒体称作“13个人感动13亿人”。救灾结束后,13名农民成立了“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表示今后无论是救灾抢险还是其他志愿服务,他们都会义不容辞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5月12日,听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宋志永当晚迅速起程,他坐火车来到郑州,此后通过打出租车、摩托车和步行的方式,最终到达灾情比较严重的北川县。其他12名农民也随后赶到,与宋志永会合。他们在灾后最关键的几天时间里,救出了埋在废墟下的25名生还者,挖出60多具遇难者遗体。
问:你从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感人事迹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至少四个角度)
(1)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2)他们这种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3)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在参与抗震救灾活动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4)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5)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6)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对社会做出贡献的生命,其价值得以延伸,我们要学会延伸生命的价值,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辨析:成功人士不会遇到挫折
答:(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2)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人生的的一部分。挫折和逆境对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是看采取什么态度应对。战胜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我。
(3)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挫折一方面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阻碍 ,从而产生忧愁、焦虑 、不安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
(4)所以,我们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勇敢、从容地面对挫折。
辨析题:在抗震救灾中,为救助他人而牺牲的人不值得。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命是自然界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我们要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3、(材料中的人或事)虽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这种不言代价以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生命,其价值得到延伸。
4、我们要珍爱生命,努力学习,多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让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光彩。
第二部分 品德(背多分)
★考点1、理解自己生命来自父母,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
1、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父母恩情深如海;
②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
2、怎样孝敬父母?
①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
②在孝的问题上要明辨是非界限;
③对爷爷奶奶等祖辈也要孝敬
④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回报父母,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3、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 高期待、严要求。
★考点2、了解“逆反”心理产生及克服的方法。
1、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
2、逆反行为的危害:结果不是拿自己或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自己或父母的错误伤害父母。
3、怎样克服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用理智控制好自己,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等。待冷静下来后,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考点3、了解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1、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积极的做法是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2、怎样与父母沟通(沟通的方法)?
①首先要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家长商量;
②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③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
★考点4、知道新型的师生关系,懂得正确对待老师。
1、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是我们的朋友。
2、如何与老师沟通,正确对待老师?
①角色互换;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③原谅老师的错误;④礼貌待师;⑤注意场合;⑥勿失分寸。
★考点5、了解恰当与异性交往的方式。
1、男女同学之间怎样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①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②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2、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3、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①社会的法律、道德、学校的纪律,社会的文化习俗,健康的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了外界的保护;
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我们的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考点6、理解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
1、 人与人之间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2、平等待人的要求:消除歧视,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互相取长补短。平等对待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尊重的要求:尊重他人;尊重社会。遵守规则
是尊重社会的底线,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考点7、了解文明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1、礼貌的重要性?
①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礼貌是通往友好交往的道德桥梁。
②礼貌是文明的体现。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2、礼貌的要求: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3、礼仪的重要性?
①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
②如果我们不讲礼仪,就可能伤害别人,也使自己难堪,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③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④按礼仪的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点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
⑤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是展示我们优雅风采和高尚品德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与他人顺利交往的前提。
4、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是最常用的三种合乎礼仪的姿态。
5、文明交往的艺术和技巧:A、欣赏他人、接纳别人;B、关心、理解和谅解别人,以诚相待,帮助他人;C、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D、要宽容、感激、信任他人,礼貌、诚信待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责任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考点8、懂得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尊重、理解他人。
★考点9、理解人们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
1、为什么需要理解?
①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理解开始;
③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成永无休止的战场。
2、如何理解他人?尊重是理解的前提;善意使理解成为可能;达到理解需要积极的沟通,包括主动的接近,坦诚的交流,细心的领会。
3、为什么需要宽容?
①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②善于宽容,利己利人。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4、宽容的要求:①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②宽容要讲究策略。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错;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③宽容自己就是接纳自己。④我们要体谅、尊重他人的感受,真诚地赔礼道歉,请求他人原谅。对别人的“对不起”也要真诚接纳、理解、原谅。
★考点10、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1、诚信的重要性?
①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③诚信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④诚实守信是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⑤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不诚信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⑥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⑦诚信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2、诚信的要求:
①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践约守信是我们诚实做人的核心。
②诚信守则: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站在法律一边。
③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诚信的正确选择:A、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一方面我们应当恪守诚实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隐私又是待人坦诚的前提。B、做诚实的人就不应该撒谎。善意的诺言不违背诚实的道德。诚信的核心是善。
★考点11、理解竞争与合作及二者关系,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
1、竞争的利与弊:
利:①能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②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③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弊:①可能使某些获胜者滋长骄傲自大情绪,使某些失败者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②可能引起我们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③更严重的是,当虚荣心作怪的时候,会把别人的成绩看作一种威胁,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忌妒心理。
2、正确看待竞争:消除忌妒心理;公平竞争。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竞争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如何在合作中竞争(怎样竞争)?
①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②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与他人竞争;③合作中竞争,倡导一种全新的竞争理念:竞争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不以成败论英雄。
4、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个人的成功不是最终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终的成功。
①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的目的需要彼此合作。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具备团队精神,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②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精诚合作会使我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③具备了团队精神,才能形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5、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6、如何在竞争中合作(怎样合作,怎样发挥团队精神)?
①“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乐于奉献,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
②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共享;
③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
④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勇于承担对集体的责任。
7、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合作与竞争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是统一的;
②竞争离不开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独的竞争,孤独的竞争是无力的;
③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是一潭死水;
④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越好,力量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⑤我们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附材料分析题:
随着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的激增,一些公民“便后不冲水”、“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光着上身”等不文明现象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我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为此,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人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这些文件的必要性(意义)。
答: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礼貌是文明的体现。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⑤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说明:题目若问“意义”须答④⑤)
第三部分 法律 背多分(一)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考点一、知道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考点二、知道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①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有利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考点三、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
2.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3.如何实现依法治国?
①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行政,依宪治国。
②我国是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
③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考点四、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1.宪法的重要性、重要地位:(为什么要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例如:国家的标志、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3.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
4.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①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5.公民如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①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②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③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考点五、掌握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1.公民(学生)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有哪些?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③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步监督等。
2.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②公民行使监督等权利,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③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考点六、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什么是公平: 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能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2.为什么要维护社会的公平?(维护公平的重要性、意义、作用)
①公平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维系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的稳定器。
②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③有了公平,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④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系恶化,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3、如何理智面对不公平?公平总是相对的,公平与否,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约。
①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4.你打算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青少年怎么做)
①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②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责任,例如在家庭中,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尊敬师长,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关爱集体等。
③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考点七、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1.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在社会进程中,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2.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3.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制定了哪些正义制度?
①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失业保险制度等。
4.为什么社会的发展需要正义?(正义的重要性)
①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健康、持续地进步。
②正义可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③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如何自觉维护正义?
1.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青少年怎么做)
①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做人要堂堂正正、爱憎分明。不做有损集体和他人有害的事情。
②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
③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以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④明辨正义与非正义行为,还能感悟,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伸张正义。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
第三部分 法律 背多分(二)做知法、守法的公民
★考点一、了解法律规范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
1.法律的特征(含义):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最本质特征);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考点二、理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区别与一致性。
1、区别: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靠舆论、习惯、信念规范人的行为;道德的调节范围比法律广。
2、联系(一致性):
①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②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③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任务、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考点三、知道法律具有制裁功能,更具有保护功能。
法律的作用和功能: ①规范作用:制裁、评价②保护作用:保障。
★考点四、了解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包括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
1、违法行为的含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性为
违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严重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包括
★考点五、理解犯罪是违法的一种,即违反刑法的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什么是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考点六、懂得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知道这些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1、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哪些?
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为什么“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不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①许多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般违法与犯罪,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犯罪。
②“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大错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③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启示、教训、道理、感悟?)
①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②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③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制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④正确对待家长和老师的教育。⑤谨慎交友,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如果案例分析要综合解决问题,就要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加上去。)
如:①家长要加强教育和监督, 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②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和引导,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
③国家加强立法和执法,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侵害;树立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制力,防微杜渐。
★考点七、懂得自觉抵制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主观条件,要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1.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网络的利与弊)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
②利: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等。
③弊:网络存在着诱惑欺诈,沉迷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的意义)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倡导网络文明,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重要条件;②有利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3.请你为解决未成年人沉迷低俗网络的 “网瘾”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或要求。(请你为文明办网、拒绝低俗网络、净化网络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国家(政府、社会):①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整顿网吧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安装网游防沉迷系统。
网络经营者:要遵守各种规定,依法经营。
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健康文明上网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
家庭:履行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教育保护义务,引导子女健康文明上网。
青少年: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蚀,遵守道德、法律要求,维护网络安全。
4.不良诱惑的危害:(为什么要抵制不良诱惑?)
影响我们身心健康,阻碍我们成长进步,干扰我们事业成功,影响我们幸福生活,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5.怎样拒绝和抵制不良诱惑?
拒绝不良的诱惑,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去克服。
(1)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拒绝不良诱惑,例如: ①避开诱因法;②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③专时专用,改正不良的习惯;④联想后果抵制法;⑤请求他人帮助。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拒绝,防范侵害。
(3)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和未成年人的保护体系。(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怎么做同“3”)。
★考点八、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什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每个人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体。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公民的某些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结合的。③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2.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①尊重他人的权利②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④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3.我们应该怎样履行公民义务?
①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③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第三部分 法律 背多分(三) 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考点一:知道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需要特殊保护。
★考点二: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
★考点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分别规定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
1.未成年人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2.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国家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4.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①家庭保护:是指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②学校保护:是指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③社会保护:是指要求全社会(包括国家、政府、法律以及各类组织和个人)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④司法保护:是指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判别方法: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在侦查、审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案件过程中实施专门保护。
★考点四:掌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要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
★考点五: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1.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怎样防范非法侵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提高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用智慧保护自己。面对不法侵害,学会依靠自己的智慧,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保护自己。 ③用法律保护自己。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青少年在遇到不法伤害与意外险情时的做法?
①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往歹徒,记往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②遭遇不法侵害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力量对比;周围环境的利用;机智求助他人;主观心理调节;人身安全第一;避免无谓地激怒对方;暂时妥协,事后报案等。 ③没有能力制服不法分子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④万不得已,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后果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
3、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1)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以下方面的自我保护:①防火;②防水;③防煤气;④防盗;⑤抗震等。 ( 2)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严格遵守交通规则;②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做好准备活动;③发现险情,要量力而行;④预防精神污染,避免受毒害;⑤善于识别骗子的骗术,避免受骗上当。
3、青少年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
①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寻求法律帮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②根据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的情况,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和途径主要包括: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③诉讼途径即打官司(到人民法院)。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④非诉讼途径主要指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第三部分 法律 背多分(四) 依法维护公民的权利
★考点一:知道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考点二: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
1.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
2.法律对人身自由权的保护规定:(怎样维护人身自由权?)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类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②当人身自由权受非法侵害时,应依法维权。如要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向法院起诉等。
3.法律对生命健康权的规定?(怎样维护生命健康权?)
①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②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 ③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大义灭亲也不例外。
4. 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
①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②禁止用工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从事矿山井下、有害有毒、劳动强度大的劳动。
★考点三:知道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考点四:知道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懂得自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1.人格权的含义:
人格权就是做人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和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人格权两类。生命健康权居于人格权的首要地位。人身自由权属于精神性人格权
1、什么是人格尊严权?包括的内容?
作为“人”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就是人格尊严权。
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
2、如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①当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严重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我们要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应取笑别人的外貌、衣着、说话方式和动作,不应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更不能歧视身体或智力上有缺陷的人。
3.怎样维护名誉权?
①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②当名誉权受侵犯时,可要求侵权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或赔偿精神损失,向法院提起诉讼
5.怎样维护肖像权?
①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②肖像权受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可要求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必要时可以提起诉讼。
6.怎样维护姓名权?
①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不得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②姓名权受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考点五:知道个人隐私的涵义。
★考点六:懂得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自觉尊重个人隐私权。
1.隐私权的含义及内容?
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具体包括: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私人领域,如住宅。
2.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
①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自由。 ②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3.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①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②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③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有权自主决定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④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⑤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
4.怎样维护自身隐私权?
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②
隐私权受到侵犯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造成较大精神痛苦的,可要求精神赔偿。
5.如何尊重他人隐私?
①树立隐私意识; ②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③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尊重彼此的隐私。
★考点七: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受教育权的含义: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2.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3.义务教育的特征: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它是与免费性联系在一起的; ③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4.为什么要珍惜受教育权?
①受教育不仅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②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5.怎样维护受教育权?
①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②向老师、有关教育部门求助。
6.怎样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①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②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③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④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意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考点八: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考点九:懂得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权,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考点十:知道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不容侵犯,中学生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
1.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在权的重要武器;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②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继承方式有哪两种?
①法定继承: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继承,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多数继承采用的是法定继承。 ②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遗产。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4、遗产的继承顺序?
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要按继承顺序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才能开始。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5、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通常这部分财产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其管理,并为了未成年人的利益而使用,不能随意处分。
6.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不容侵犯。中学生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
7.什么是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包括哪些?
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创造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它包括著作权(也叫版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8.如果中学生(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应该怎么办?
①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②对有特殊天赋或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还应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③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考点十: 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考点十一:掌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与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
2.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①安全权。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接受的服务,不能危害生命和财产安全。 ②知情权。这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③自主选择权。这是指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种服务。 ④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⑤依法求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和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此外还有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
3.怎样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法?
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究竟采取哪种方式维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部分(一) 认清基本国情 背多分
考点一.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点二. 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
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三. 知道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
1.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含义: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原因(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③起止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底)算起,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④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买房难等。
⑤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⑥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知道党的基本路线
(1)制定的依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具体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②重要性(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重要性(为什么):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5)坚持改革开放
重要性(为什么):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重要性)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结果。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③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考点四. 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变化(成就)。
1.举例.
政治方面:中外领导人互访频繁,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经济方面: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
科技文化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太空行走任务;
民生方面:废除了农业税,建立和健全了农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日常生活:衣:人们穿着从遮丑保暖走向多样化、时尚化。 食:饮食从裹腹走向讲究营养,科学饮食。住:以前住土砖房,现在住装修漂亮的小楼房。用:电脑、小车走进寻常百姓家。
2.成功类的经验/启示/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③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3.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1)一个理论体系:面对更多的风险挑战,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一面旗帜: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道路: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考点五、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的实质和改革的目标。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少的条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1.改革的性质、实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目标(根本目的):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4.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①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②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到只落后。③
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规律,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要发展,就要吸收、借鉴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5.怎样实行和坚持对外开放?
①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把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部分(二)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背多分
考点一、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基本特点有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其他特点有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考点二: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1)环境国情(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
(3)为什么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要性)
①因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②环境问题的危害:首先,威胁生态平衡;其次,危害人类健康;再次,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施绿色广东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怎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中学生角度考虑)
国家(政府):①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同经济建设的关系,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③实施绿色广东战略,走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例如: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饭盒,减少、避免白色污染;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5)怎样理解“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
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③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4.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人口、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3)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家)①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坚持保护环境肯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中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节约行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随手乱丢垃圾等。
考点三: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1)资源国情(基本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损失严重。
(2)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要性)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长期以来,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人们的节约意识薄弱,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
②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节约资源的意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广东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3)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国家.中学生)
国家(政府):①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资源法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人民节约资源意识。
③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开发力度,发展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
中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增强资源的意识和节约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提倡双面用纸,课本循环重复利用,充分利用自然光。
考点四: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理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重要性。理解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列举成就:
科技方面:如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百亿次计算机、载人航天技术(神七成功飞天、“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基因测序、“歼十”飞机等。
教育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大学生屡创新高)、职业教育如火如荼、师资力量雄厚等。
2.科技国情: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教育国情: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
3.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②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③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当今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②教育的重要性:当今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6.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如何发展科技?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①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加大对教育和科技投入,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推行素质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①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科技小发明等活动。
7.中学生怎样培养创新能力?(献计献策、倡议青少年在创新方面的做法)
①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承担历史使命,把立志成材和祖国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②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是的态度结合起来。
③解放思想,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技术,吸收各种有益的文化成果,增强学习、创新的能力。
④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三) 参与政治生活 关注经济发展
★考点一: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考点二: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我国人民怎样行使权力?怎样当家作主?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它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4)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2)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4)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应尽的政治义务。中学生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③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④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实行“一国两制”有何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最高利益)所在。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原则)、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
政治基础(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针对台湾问题,我国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考点三: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考点四: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的确立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为什么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
①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③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3)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4)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守护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5)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我国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是什么?
①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是与什么相适应(决定)的?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这是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2)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它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4、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帮扶贫困落后地区、协调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当前实现个人创业、致富的社会条件有哪些(如何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6、如何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致富秘诀)
国家:(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2)实施科技兴国战略,重视科技发展,对当地人民群众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4)加大投入,搞好当地的公共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5)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如……;(6)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前5点普遍适用,后两点根据材料选用)
个人: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考点五:了解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考点六: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分三步走(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现阶段小康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小康、总体小康)。
4、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描绘景象、意义、怎样做?
时间:2020年
请你描绘一下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什么景象: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对外更加开放。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意义:(为什么、必要性)
①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有利于落实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③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怎样做?(如果是建设全面小康请答1-4点答案、如果是建设和谐社会,请答1-5点答案)
A.国家:
1)经济方面:
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文化方面: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和谐文化。
4)生态、社会方面: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5)完善各项制度,倡导诚信友爱,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青少年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青少年在创新、成才等方面的做法都可以参考此答案)
①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的的国情,树立崇高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弘扬民族精神;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善于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③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四部分(四) 专题十二 发展先进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考点一: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必须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考点二:懂得平等交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
1、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1)面对文化差异,我们要持沟通的态度,避免排斥,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各国文化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沟通繁荣。2)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开放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考点三:理解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懂得以扬弃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2)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中。3)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1)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宣传、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2)要以扬弃(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说好普通话,写好汉字,多阅读“四大名著”等民族文化书籍,增强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考点四:了解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先进文化的含义及其指导思想。
1.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为什么、地位)?
1)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性?
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2)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要注意结合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回答问题)
3、先进文化的含义?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知道地位,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考点五: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重要地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的意义?)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四有”公民,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3)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弘扬民族精神,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6、(国家)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3)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4)加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考点六: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规定性。
1、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②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④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3、我们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或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国家: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青少年:1)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2)多阅读民族精神的相关书籍、图文、电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考点七:;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
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3)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创新,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4)要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专题十三 勇于承担责任 实现美好理想
考点一、知道责任感的涵义,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
考点二、知道责任是一个人做某事或以一定方式行为的职责或义务。
考点三、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1、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有责任感的表现:有责任感就意味着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调节和自我引导。有责任感的人,对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有清醒的认识,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
2、少年应承担哪些责任?
①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②我们应该对他人负责。③我们应该对集体负责。④我们应该对社会、国家负责。
3、角色(社会身份)与责任的关系?
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责任。②在家庭,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③在学校,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④在社区(社会),作为公民,保护环境、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是我们的责任。
考点四、知道责任的不同来源,增强责任意识。
考点五、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考点六、掌握在不同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1、责任的来源?
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2、谁对我负责?一个人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3、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②践约守信。③自尊自信,自立自强。④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如何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①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②回报,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精神方面),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③代价,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④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5、为什么要承担责任?
1)学会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
①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②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③有利于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2)不承担责任的危害(后果)
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担这种不负责任的责任。②为了掩盖过失,可能会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永远无法长大成人。③就会失信于人,产生信任危机,自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妨碍事业成功,也会对他人、对集体利益造成损失。
6、如何在不同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面对责任,我们应有的态度?)(在不同责任之间进行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①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②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这样,我们可以说:我承担,我无悔。③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考点七、知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现代公民应备的素质,对立服务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考点八、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为什么要关爱集体?(集体与个体的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①集体离不开个体,个体离不开集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②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集体利益是集体成员努力的结果。③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④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2、如何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如何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①服从集体安排,积极主动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②发扬集体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中遇到的困难。③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④如认真做好班级卫生值日,出好每期黑板报等。
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①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②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③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是现代公民应备的素质,是我们青少年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④有利于我们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①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②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③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④积极参加爱心捐款、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养成亲社会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有困难的人,与人交往诚实守信,做负责的公民。
5、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你应具备哪些素质(从哪些方面努力)?
①认真学好英语等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责任心,发扬吃苦耐劳、奉献精神;③学习礼貌、礼仪方面的知识,正确与中外人士交往;④学会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人团结协作。
6、结合自身实际,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学会反思,信守承诺,勇担过错;②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③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认真学习、尊师守纪,在社会维护正义、保护环境。
考点九、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详见“国情部分”(一)的“考点四”。
2、青少年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①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②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遇到挫折和不幸的人给予同情和关爱,对处于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等。
考点十、知道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
考点十一、理解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1、理想的作用?
①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②理想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③亿万人民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尽可能长远、具体的规划。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推动理想的实现。③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
脚踏实地、全力以赴。需要不断增强实力,坚持不懈,如努力学好各科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
3、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的共同理想(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文化)、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实现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6、为什么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重要性)?
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②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③艰苦创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态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美德;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7、中学生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①在思想上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②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在学习上顽强拼搏,勇于创新,遇到疑难问题主动向师友请教。③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学会合理消费,学习、生活用品注重实用。
考点十二、了解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开放、平等的国际意识,维护世界和平。
考点十三、知道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世界舞台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当今世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面临的机遇:①当今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条件。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赢得了参与了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
2)我国面临的挑战: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②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 通 用 版!
(在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青 少 年 的 做 法? (但责任、环保、节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族精神、理想、学习压力…除外)
①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全球意识,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 ②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守道德、法律,敢于、善于创新,善于质疑,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④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经常参加爱心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