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4.21 KB
  • 2021-05-10 发布

北京市怀柔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北京市怀柔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1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放烟花 ‎ C.蜡烛燃烧 D.电灯通电发光 ‎3.(1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水”的是(  )‎ A.蒸馏水 B.河水 C.矿泉水 D.自来水 ‎4.(1分)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 A.O2 B.2O C.2O2 D.2O2﹣‎ ‎5.(1分)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 A.蔬菜 B.牛奶 C.大米 D.鸡肉 ‎6.(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装置气密性 ‎ C.倾倒液体 D.过滤 ‎7.(1分)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钛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钛原子的中子数为22 ‎ C.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7 ‎ D.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8.(1分)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置,会变质的是(  )‎ A.石灰水 B.浓盐酸 C.浓硫酸 D.大理石 ‎9.(1分)如表为一些常见食物汁液的近似pH,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 6.3~6.6‎ ‎7.6~8.0‎ A.葡萄汁的酸性比苹果汁强 ‎ B.苹果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 C.牛奶和鸡蛋清都显碱性 ‎ D.胃酸过多的人应多吃葡萄 ‎10.(1分)科学家发现用氨气(NH3)可以将NO转化成无毒物质直接排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 B.反应物氨气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3:1 ‎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 D.生成物水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6:5‎ ‎11.(1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干燥二氧化碳 验证铁丝能在 测定空气中 探究可燃物 目的 氧气中燃烧 氧气含量 燃烧条件 实验 方案 ‎ ‎ ‎ ‎ ‎ ‎ ‎ ‎ A.A B.B C.C D.D ‎12.(1分)在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 B.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二、非选择题(共33分)‎ ‎13.(2分)运用微粒观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香四溢﹣﹣   ;‎ ‎(2)水被电解﹣﹣   。‎ ‎14.(2分)今年清明前后,全国各地山火频发,唤醒了我们的防火意识。‎ ‎(1)下列属于造成山火发生的可燃物是   。‎ A.山石 B.干草 C.树木 D.黑土 ‎(2)人工灭火时,用土盖灭的原理是   。‎ ‎15.(2分)生活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用品 管道通 石灰乳 有效成分 NaOH Ca(OH)2‎ ‎(1)管道通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   。‎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16.(5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酒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饮品,男女老幼均有饮用者,然而,酒后窘态百出,既有呕吐不止的,又有精神亢奋的;既有自己被送往医院的,又有酒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因此,提倡“饮酒要适量,酒后不开车”,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良好行为。‎ 白酒、红酒、啤酒等酒类,都含有酒精,其化学名称是乙醇(C2H5OH),酒精进入体内,很容易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当中,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95%是靠肝脏分解的,分解过程如“图1”所示。酒精分解经历两个过程,①乙醇→乙醛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参与,若摄入酒精量过大,分解相对比较慢。乙醇聚集体内,会刺激胃黏膜,出现胃部不适,酒精也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睡眠紊乱。②乙醛→乙酸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参与,不同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含量差别很大,乙醛聚集导致脸部发红,搏动性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另外,以上两个转化过程,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酒精性低血糖,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在肝脏内没有完全分解的酒精和乙醛,会通过血液,由心脏送往全身。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当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达到0.05%时,人就会出现“酒意”,开始进入兴奋状态;酒精的浓度达到 0.1%时,人会变得性情豪迈、动作夸张,达到 0.2%时,便进入了酩酊时期,人会步履蹒跚、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超过0.3%,人便步行困难、言语不清、烂醉如泥;一旦超过0.4%,饮酒者就昏睡不醒了。‎ ‎ ‎ ‎ ‎ 图1﹣肝脏分解乙醇的过程 图2﹣饮酒前后指标对比 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2”所示。‎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 青少年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远离酒类;为了家庭幸福,要劝告父母饮酒适量,禁止酒后驾车。‎ ‎(1)乙醇的俗称是   。‎ ‎(2)酒后导致脸红的主要物质   。‎ A.乙醇 B.乙醛 C.乙酸 ‎(3)乙酸俗称为醋酸,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   。‎ ‎(4)人体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最高点是在饮酒后   小时。‎ A.0.5 B.1.5 C.3.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肝脏能够把进入人体内的酒精全部分解 B.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当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最大时,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最差 D.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只要达到80mg/100mL就会定为醉酒驾车 ‎17.(2分)燃油汽车安装的触媒转换器可以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其过程可表示如图:‎ ‎(1)触媒转换器可以将   等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2)在转化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是   。‎ ‎18.(2分)工业上生产高纯度 CaO 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图:‎ ‎(1)反应釜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2)若进入焙烧炉内的碳酸钙是500kg,理论上能生产出   kg氧化钙。‎ ‎19.(3分)依据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选择“19﹣I”或“19﹣II”进行作答,二者均作答,按“19﹣I”进行计分。‎ ‎19﹣I ‎19﹣II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发生装置选择   。‎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装置选择   。‎ ‎(2)氧气可选用E进行收集,其原因是   。‎ ‎(2)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 ‎20.(3分)如图是与铁有关的部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 ‎ ‎ 甲 乙 丙 ‎(1)甲中获得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乙中证明铁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3)丙中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 ‎21.(3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按实验要求,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 ‎(2)乙中所示称取氯化钠的操作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操作导致了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   g。‎ ‎(3)若依据丙所示的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推测,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水的密度为1g/cm3)‎ ‎22.(4分)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   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 NaCl B NaOH C.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   (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3.(5分)化学小组同学在查阅“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时,看到了以下资料。‎ ‎①实验室所用酚酞溶液pH<8.酚酞的分子结构受pH影响,酚酞溶液的颜色受其分子结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溶液的pH ‎1≤pH<8‎ ‎8≤pH≤13‎ pH>13‎ 酚酞的分子结构 内酯式 醌式 羧酸式 酚酞溶液的颜色 无色 红色 无色 ‎②醌式结构的酚酞能与H2O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物质,且该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不受pH影响。‎ ‎③NaOH溶液浓度越大,溶液pH越高。‎ 该小组同学对上述资料产生了兴趣,决定对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开展探究。‎ ‎【进行实验】‎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数据 ‎1‎ ‎1﹣1:配制pH=13的NaOH溶液,取5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分成两等份 ‎   。‎ ‎1﹣2: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溶液红色褪去 溶液红色褪去 ‎1﹣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2‎ ‎2﹣1:分别配制pH=8、10、11、13的NaOH溶液,各取5 mL分别加入4支试管中,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5滴30% H2O2溶 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图:‎ ‎2﹣2:配制pH=9的NaOH溶液,分别取5 mL加入4 支试管中,再向各试管中加入5滴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4%的H2O2溶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图:‎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1﹣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pH>13时,红色酚酞溶液会变成无色,则“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4)由实验2﹣1可以得到结论:H2O2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   。‎ ‎(5)实验2﹣2的目的是   。‎ ‎2019年北京市怀柔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0.03%;氮气可以灭火、做保护气等;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做各种电光源等;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做化工原料等。‎ ‎【解答】解:A、氮气可以灭火、做保护气等,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等,故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做各种电光源等,不能供给呼吸;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做化工原料等,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气体的用途,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放烟花 ‎ C.蜡烛燃烧 D.电灯通电发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燃放烟花是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电灯通电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1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水”的是(  )‎ A.蒸馏水 B.河水 C.矿泉水 D.自来水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解:A、蒸馏水中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河水中有水、可溶性杂质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有矿物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自来水中含有水和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这是判断物质种类的基础,要注意理解.‎ ‎4.(1分)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 A.O2 B.2O C.2O2 D.2O2﹣‎ ‎【分析】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 A、O2可表示1个氧分子,故A错误;‎ B、2O可表示2个氧原子,故B错误;‎ C、2O2可表示2个氧分子,故C正确;‎ D、2O2﹣可表示2个氧离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1分)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 A.蔬菜 B.牛奶 C.大米 D.鸡肉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蔬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B、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D、鸡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6.(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装置气密性 ‎ C.倾倒液体 D.过滤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1分)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钛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钛原子的中子数为22 ‎ C.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7 ‎ D.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钛,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22,而不是中子数为2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2,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1分)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置,会变质的是(  )‎ A.石灰水 B.浓盐酸 C.浓硫酸 D.大理石 ‎【分析】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可能是发生物理变化吸收了空气中的成分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的,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灰水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质量要增加,且有碳酸钙生成,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不变质,故选项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D、大理石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基本不变,不变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1分)如表为一些常见食物汁液的近似pH,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 6.3~6.6‎ ‎7.6~8.0‎ A.葡萄汁的酸性比苹果汁强 ‎ B.苹果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 C.牛奶和鸡蛋清都显碱性 ‎ D.胃酸过多的人应多吃葡萄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当溶液的pH小于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A、葡萄汁的pH大于苹果汁的pH,葡萄汁的酸性比苹果汁弱。错误。‎ B、苹果汁的pH小于7,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正确;‎ C、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的pH大于7,显碱性。错误;‎ D、葡萄的pH小于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应多食葡萄。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1分)科学家发现用氨气(NH3)可以将NO转化成无毒物质直接排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 B.反应物氨气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3:1 ‎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 D.生成物水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6:5‎ ‎【分析】根据物质微观构成分析分子的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氨气与一氧化氮,生成物是氮气和水,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生成物均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为混合物,故A错误;‎ B、反应物氨气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14:(1×3)=14:1,故B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水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6:5,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1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干燥二氧化碳 验证铁丝能在 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 氧气含量 探究可燃物 燃烧条件 实验 方案 ‎ ‎ ‎ ‎ ‎ ‎ ‎ ‎ A.A B.B C.C D.D ‎【分析】A、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D、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1分)在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 B.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分析】A、根据图甲a中有剩余固体,b中无剩余固体解答;‎ B、根据在20℃时溶解度分析;‎ C、图甲中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a有固体剩余,说明a的溶解度小于b,再结合图3完成解答;‎ D、根据图3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30℃时,ab的溶解度都比20℃时大,且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进行解答。‎ ‎【解答】解:A、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a中有剩余固体,b中无剩余固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应小于b,故A错误;‎ B、根据图甲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故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在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b中溶质乙完全溶解,当升高到50℃,a的溶解度大于b,所以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根据图丙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30℃时,ab的溶解度都比20℃时大,且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当a中的物质完全溶解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相等,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共33分)‎ ‎13.(2分)运用微粒观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香四溢﹣﹣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2)水被电解﹣﹣ 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 。‎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1)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2)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故答案为:‎ ‎(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分)今年清明前后,全国各地山火频发,唤醒了我们的防火意识。‎ ‎(1)下列属于造成山火发生的可燃物是 BC 。‎ A.山石 B.干草 C.树木 D.黑土 ‎(2)人工灭火时,用土盖灭的原理是 隔绝氧气 。‎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干草与树木属于可燃性;故填:BC;‎ ‎(2)人工灭火时,用土盖灭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填:隔绝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15.(2分)生活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用品 管道通 石灰乳 有效成分 NaOH Ca(OH)2‎ ‎(1)管道通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的原因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解答。‎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管道疏通剂的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 ‎(2)使用石灰乳抹墙,一段时间后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Ca(OH)2+CO2═CaCO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5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酒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饮品,男女老幼均有饮用者,然而,酒后窘态百出,既有呕吐不止的,又有精神亢奋的;既有自己被送往医院的,又有酒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因此,提倡“饮酒要适量,酒后不开车”,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良好行为。‎ 白酒、红酒、啤酒等酒类,都含有酒精,其化学名称是乙醇(C2H5OH),酒精进入体内,很容易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当中,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95%是靠肝脏分解的,分解过程如“图1”所示。酒精分解经历两个过程,①乙醇→乙醛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参与,若摄入酒精量过大,分解相对比较慢。乙醇聚集体内,会刺激胃黏膜,出现胃部不适,酒精也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睡眠紊乱。②‎ 乙醛→乙酸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参与,不同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含量差别很大,乙醛聚集导致脸部发红,搏动性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另外,以上两个转化过程,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酒精性低血糖,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在肝脏内没有完全分解的酒精和乙醛,会通过血液,由心脏送往全身。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当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达到0.05%时,人就会出现“酒意”,开始进入兴奋状态;酒精的浓度达到 0.1%时,人会变得性情豪迈、动作夸张,达到 0.2%时,便进入了酩酊时期,人会步履蹒跚、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超过0.3%,人便步行困难、言语不清、烂醉如泥;一旦超过0.4%,饮酒者就昏睡不醒了。‎ ‎ ‎ ‎ ‎ 图1﹣肝脏分解乙醇的过程 图2﹣饮酒前后指标对比 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2”所示。‎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 青少年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远离酒类;为了家庭幸福,要劝告父母饮酒适量,禁止酒后驾车。‎ ‎(1)乙醇的俗称是 酒精 。‎ ‎(2)酒后导致脸红的主要物质 B 。‎ A.乙醇 B.乙醛 C.乙酸 ‎(3)乙酸俗称为醋酸,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 红色 。‎ ‎(4)人体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最高点是在饮酒后 B 小时。‎ A.0.5 B.1.5 C.3.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肝脏能够把进入人体内的酒精全部分解 B.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当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最大时,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最差 D.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只要达到80mg/100mL就会定为醉酒驾车 ‎【分析】(1)根据物质的俗称来分析;‎ ‎(2)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3)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5)根据题干信息、化学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解:(1)乙醇俗称酒精;故填:酒精;‎ ‎(2)乙醛聚集导致脸部发红,搏动性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故填:B;‎ ‎(3)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填:红色;‎ ‎(4)由图2可知,人体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最高点是在饮酒后1.5小时;故填:B;‎ ‎(5)A.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95%是靠肝脏分解的,故错误;‎ B.由乙醇C2H6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6=12:3:8,可判断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C.由图2可知,当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最大时,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并不最差,故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只要达到80mg/100mL就会定为醉酒驾车,故正确。‎ 故填:BD。‎ ‎【点评】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7.(2分)燃油汽车安装的触媒转换器可以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其过程可表示如图:‎ ‎(1)触媒转换器可以将 CO、NO、NO2 等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2)在转化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是 C、N 。‎ ‎【分析】(1)根据有害气体回答本题;(2)根据化合价的计算考虑。‎ ‎【解答】解:(1)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都属于有害气体;‎ ‎(2)单质化合价是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是+2价,转化为二氧化碳,变为+4价,一氧化氮中氮元素是+2价、二氧化氮中氮元素显+4价,到了右侧成了氮气,化合价是零。‎ 故答案为:(1)CO、NO、NO2;(2)C、N。‎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18.(2分)工业上生产高纯度 CaO 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图:‎ ‎(1)反应釜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2)若进入焙烧炉内的碳酸钙是500kg,理论上能生产出 280 kg氧化钙。‎ ‎【分析】(1)反应釜中硝酸钙与碳酸铵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铵,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反应釜中硝酸钙与碳酸铵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铵,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若进入焙烧炉内的碳酸钙是500kg,理论上能生产出氧化钙的质量为500kg××100%÷(×100%)=280kg。‎ 故答案为:‎ ‎(1)复分解反应;‎ ‎(2)28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工业上生产高纯度 CaO 的主要流程,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3分)依据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选择“19﹣I”或“19﹣II”进行作答,二者均作答,按“19﹣I”进行计分。‎ ‎19﹣I ‎19﹣II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选择 B 。‎ ‎(2)氧气可选用E进行收集,其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 。‎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收集装置选择 D 。‎ ‎(2)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 ‎【分析】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19﹣I:‎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B。‎ ‎(2)氧气可选用E进行收集,其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故填:2KMnO4K2MnO4+MnO2+O2↑;B;氧气不易溶于水。‎ ‎19﹣II:‎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 ‎(2)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D;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3分)如图是与铁有关的部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 ‎ ‎ ‎ ‎ 甲 乙 丙 ‎(1)甲中获得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2Fe+3CO2 。‎ ‎(2)乙中证明铁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并生成黑色固体 。‎ ‎(3)丙中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 ‎【分析】(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2)乙中证明铁发生反应的依据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并生成黑色固体。‎ ‎(3)丙中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故答案为:‎ ‎(1)Fe2O3+3CO2Fe+3CO2;‎ ‎(2)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量,并生成黑色固体。‎ ‎(3)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3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按要求回答问题。‎ ‎(1)按实验要求,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玻璃棒 (填名称)。‎ ‎(2)乙中所示称取氯化钠的操作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操作导致了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 12 g。‎ ‎(3)若依据丙所示的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推测,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8% 。(水的密度为1g/cm3)‎ ‎【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来分析;‎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来分析;‎ ‎(3)根据图示数据来分析。‎ ‎【解答】解:(1)配制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试剂瓶和胶头滴管;故填:玻璃棒;‎ ‎(2)由图示可知,田佳同学操作中的错误是物码放反了;根据托盘天平是等臂杠杆可知,他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15g﹣3g=12g;故填:12;‎ ‎(3)由于水的密度为1g/cm3,所以82mL水的质量为82g。由题意可知,溶质的质量为18g。所以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故填:18%。‎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准确理解配制溶液的过程、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即可解答。‎ ‎22.(4分)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 氧气、水蒸气 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 BC (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 NaCl B NaOH C.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 下降 (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分析】(1)根据铁与氧气、水蒸气发生缓慢氧化生成铁锈,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铁与氧气、水蒸气发生缓慢氧化生成铁锈,质量增加,故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生石灰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边的乒乓球上升,右边乒乓球下降。‎ 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杠杆重新平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 ‎(1)氧气、水蒸气;BC;‎ ‎(2)CO2+2NaOH═Na2CO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5分)化学小组同学在查阅“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时,看到了以下资料。‎ ‎①‎ 实验室所用酚酞溶液pH<8.酚酞的分子结构受pH影响,酚酞溶液的颜色受其分子结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溶液的pH ‎1≤pH<8‎ ‎8≤pH≤13‎ pH>13‎ 酚酞的分子结构 内酯式 醌式 羧酸式 酚酞溶液的颜色 无色 红色 无色 ‎②醌式结构的酚酞能与H2O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物质,且该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不受pH影响。‎ ‎③NaOH溶液浓度越大,溶液pH越高。‎ 该小组同学对上述资料产生了兴趣,决定对酚酞溶液颜色的变化开展探究。‎ ‎【进行实验】‎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数据 ‎1‎ ‎1﹣1:配制pH=13的NaOH溶液,取5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分成两等份 ‎ 溶液变红 。‎ ‎1﹣2: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溶液红色褪去 ‎1﹣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一定量的NaOH固体 。‎ 溶液红色褪去 ‎2‎ ‎2﹣1:分别配制pH=8、10、11、13的NaOH溶液,各取5 mL分别加入4支试管中,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5滴30% H2O2溶 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图:‎ ‎2﹣2:配制pH=9的NaOH溶液,分别取5 mL加入4 支试管中,再向各试管中加入5滴质量分数分别为0.5%、1%、2%、4%的H2O2溶液,最后各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都先变成红色,然后红色逐渐褪去,四支试管变化情况见图:‎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变红 。‎ ‎(2)实验1﹣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 NaOH+HCl=NaCl+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1﹣3的目的是验证pH>13时,红色酚酞溶液会变成无色,则“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一定量的NaOH固体  。”‎ ‎(4)由实验2﹣1可以得到结论:H2O2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 且pH越大,褪色所需时间越短 。‎ ‎(5)实验2﹣2的目的是 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变红后的酚酞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或快慢)的影响 。‎ ‎【分析】(1)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溶液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pH=13时,酚酞溶液呈红;故答案为:溶液变红;‎ ‎(2)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3)想让溶液的碱性增大,可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故答案为:一定量的NaOH固体;‎ ‎(4)由实验2﹣1可以得到结论:H2O2能使变红的酚酞褪色,且pH越大,褪色所需时间越短;故答案为:且pH越大,褪色所需时间越短;‎ ‎(5)实验2﹣2的目的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变红后的酚酞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或快慢的影响;故答案为: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变红后的酚酞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或快慢)的影响。‎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的原因,解决本考点需要根据实验现象,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此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5/19 10:42:36;用户:cycaiyan;邮箱:cycaiyan@126.com;学号:270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