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10页

  • 56.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通“举”,选拔 )能 (2)货恶( 憎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所以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点拨:注意“与”是通假字,“恶”读“wù”,“故”是个常用字平时要积累,“属”一词多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 点拨:注意“交通”是古今异义。‎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念 : 考虑、想到 ‎ ‎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 : 我 ‎ ‎⑶ 相与步于中庭 于 : 在 ‎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念”“余”“于”都是常用词语,平时多积累。‎ ‎5.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 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1)运用比喻写月光的空明澄澈。(2)写水天一色的雪景。‎ ‎6.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景 情 甲 文 ‎⑴夜(晚上、夜晚)‎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⑵雪景 ‎⑶痴情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整体理解。抓住文段的关键词语作答,充分参考表格中所给的提示,语言要简洁。‎ 三、(共11分)‎ ‎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潭中直可百许 可 : 大约 (2)斗折蛇行 斗折: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点拨:这两个词都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词语。‎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意思对即可。2分)‎ ‎9.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共3分)‎ 点拨:《小石潭记》的作者心情发生的变化,从“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变化比较明显。‎ ‎1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 ‎(意思对即可。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共4分)‎ 点拨:文段一突出水的“清”,用侧面描写的方式,主要借助于写游鱼完成;文段二则写出了水的“碧”,直接描写,使用了若干个比喻。‎ 四、(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销 逾 约 录 毕/走 送 之/不 敢 稍 逾 约 点拨:考查句子语感和朗读的节奏。要把握节奏先要了解句意。本句的意思是“抄录完毕,跑去送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节奏很清楚。‎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爱好 (2)弗之怠 弗: 不 ‎(3)宋濂尝与客饮 尝:曾经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善,好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臧”可以联系《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一句。其他三个都是常用词,平时注意积累。‎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 ‎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点拨: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注意“以是”“假”“因”“得”的意思。(2)注意“诚”“然”的意思。‎ ‎1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提示: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抓住 “嗜学”“手自笔录”“遍观群书”等内容来作答。【乙】文抓住“濂具以实对”等内容作答。‎ 附【乙】文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五、(8分)‎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使(雪)停止。‎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这几个词有一定的难度。“之”句中助词,无实意,‎ 不译。“盘簿”修饰“埋根”,用“而”来连接。“亵”初中课文中不常用,“停”是使动 用法。‎ ‎1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点拨: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即可。‎ ‎17.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 评分:对喜欢莲、寒松原因的分析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莲”与“寒松”各自的品质和作者寄寓的思想来 作答。‎ ‎18.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 ‎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甲)文用菊花、牡丹衬托,(乙)文用桃李、梧桐衬托。“托物言志”学生回答出来。‎ 附(乙)赏析:‎ 这篇赋叙写松树生于岩侧,不被世俗所关心,没被匠人所认识,但当天气寒冷“林野惨栗,山原愁悴”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唯独松树冒霜停雪,却不易叶改柯而茂盛苍翠,显示出其“落落高劲,亭亭孤绝的奇节”。作者热情赞美松树美好的本质。此赋虽没能确定具体写作年代,但从作者的生活经历考察,很可能写于长庆四年,他被李逢吉、王守澄一伙诬陷,说他曾劝唐穆宗立深王,这事不利敬宗,而即位不久的敬宗不辨此事,于是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这对他是一次最严重的政治打击。他怀有远大的抱负,本想以自己的文才侧身朝廷,辅佐帝业,匡济天下。但没想到却遭此横祸,无辜被害。作者身处逆境,一方面发泄怨愤,决心“驱雷击电除奸邪”(《涉沅潇》),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砺志节,象寒松那样冒霜雪、抗严寒、亭亭耸立,不改变其忠贞本性。 ‎ ‎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小赋。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汉赋形式,文末有总括全篇要旨的“乱曰”。赋文中,多骈俪句,但不都是四六句式,而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平淡,极少使用典故。可谓一代绝赋。‎ 六、(12分)‎ ‎   【甲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19.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一处)(1分)‎ ‎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点拨:考查句子语感和朗读的节奏。要把握节奏先要了解句意。本句的意思是“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注意“地方”是两个词。‎ ‎20.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 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点拨:A项第一个“私”是“偏爱”,第二个“私”是“私情”。B项第一个“蔽”是“受到的蒙蔽”,第二个“蔽”是“遮蔽”“掩盖”。 C项“诚”都是“确实”“ 的确”。‎ D项第一个“孰”是“仔细”“详细”,第二个“孰”是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点拨: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注意“门庭若市”的意思。(2)注意“陟罚臧否”的意思。‎ ‎22.【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分)‎ 答: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1分)‎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分)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分)‎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问,找共同点,【甲文】抓住“王之蔽甚矣”【乙文】抓住“诚宜开张圣听”。 第二问,邹忌用“讽”的方式委婉劝谏,诸葛亮以情理直言劝谏。‎ ‎23.【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2分)‎ 答案略。‎ 点拨: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 七、(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使……痛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仆闻之 (听说) (4)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苦”是使动用法,“拂”是通假字,“闻”‎ 是常用字,“恶”根据读音“wù”即可判断意思。‎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点拨:A项第一个“是”是“这(个)”,第二个“是”即“是”。B项第一个“之”是限定范围,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第二个“所以”是“…的原因”。D项 “然”都是“这样”。 ‎ ‎2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点拨: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注意“过”的意思。(2)注意“患”的意思。‎ ‎27.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来理解。(2)结合“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这句话来理解。‎ 附(乙)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明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八、 (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多 ) (2)陶后鲜有闻( 少 )‎ ‎(3)贞以立志(坚定,有节操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种植,栽培 )‎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蕃”“鲜”课文中有注释。“贞”比较难以准确理解。“树”可以结合“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理解。‎ ‎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点拨: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以意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1)注意疑问句式。(2)注意“不倚”的意思。‎ ‎30.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点拨:考查学生对两文内容不同点的比较阅读。甲文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概括。乙文抓住“竹性直”“竹心空”来理解。‎ ‎31.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象征、描写、议论。‎ 点拨:考查学生对两文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阅读。考点是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理解。‎ 莲象征君子,竹象征贤人。‎ 附【乙】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体现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九、(13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何为者也 A. B. ‎ ‎ 人恒过然后能改 或异二者之为 吾欲辱之,何以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 C. D.‎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甚矣,汝之不惠 点拨:A项第一个“过”是“经过”,第二个“过”是“错”“犯错误”。B项第一个“为”是“是“,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为”表示心理活动。 C项第一个“以”是“用”,第二个“以”是“因为”。D项 “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3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点拨: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以意译为主,做到文从字顺。(1)“色挠”、“谢”的意思。(2)注意“徒” 、“其实”的意思。‎ ‎34【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威胁 ‎ 害怕(色挠)‎ 愤怒 ‎ ‎ 点拨:考查学生对甲文内容的理解。抓住“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等句子作答。‎ ‎35【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郑重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 点拨:考查学生对乙文内容的理解。楚王羞辱齐国和晏子。晏子当时非常愤怒,就离开座位严肃而认真地回答。‎ ‎36.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勇敢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智慧 取胜。(2分)‎ 点拨:考查学生对两文不同点的比较阅读。‎ 附【乙】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就说:‘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难道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辟 予 ‎《鱼我所欲也》《墨子|贵义》比较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试题《鱼我所欲也》《墨子|贵义》比较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试题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12、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 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考查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13、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2分)‎ ‎【命题意图】《考试说明》强调了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还包括对人物及事理进行简单评价,本题正体现了这一命题原则,也体现了比较阅读的特点,看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鱼我所欲也》《墨子|贵义》比较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10、“辟”同“避”,“躲避”的意思。予:给。(2分)‎ ‎11、(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分)(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2分)‎ ‎12、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 ‎13、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