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00 KB
  • 2021-05-10 发布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题(1)‎ 班级 姓名 ‎ ‎(一)蒙骜①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⑤持:握着……的手。‎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⑴帅师伐魏 ⑵徒以有魏也 ⑶蒙骜遁走 ‎ ‎2.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夹岸数百步 B.珠可历历数也 C.扶苏以数谏故 D.数月之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 ‎⑵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 ‎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 ‎ ‎ ‎ ‎ ‎(二)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                                      ‎ ‎                                      ‎ ‎(三)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便宜:对国家有利的事 B.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比作 C.然少蕴藉 然:可是,但是 D.若是者 是:判断动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 ‎3.填空。(5分)‎ ‎⑴第五伦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 一是“ ”;二是“ ”。(用原文填空) ( 2分 )‎ ‎⑵“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却主动说出并承认自己在 和 ‎ 方面还有私心,这是用 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3分)‎ ‎4.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2分)‎ ‎ ‎ ‎ ‎ ‎(四)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一老父衣粗衣 衣:穿 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去:离弃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厌恶 D.愿闻余教 余:我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 D.文章的主旨是: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 ‎(五)物各有短长 ‎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⑤;骐骥、騄駬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⑦;干将⑧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船人:船夫。③间:间隔。④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⑤不施用兵: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施,使用。⑥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⑦小狸:小野猫。⑧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⑨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  A.甘戊使于齐(于:到)   B.不然,汝不知也(然:这样)‎ ‎  C.物各有短长(短:短小) D.说千乘之君(说:游说)‎ ‎2.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  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游来游去。‎ ‎(六)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①牖(yǒ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施尾于堂 于: ⑵弃而还走 走: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 ‎ ‎ ‎ ‎ ‎ ‎ ‎(八)(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 ②发:打开。 ③简练:挑选。 ④说:游说,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安有说人主 ⑵是皆秦之罪也 ‎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读 书 欲 睡 引 锥 自 刺 其 股 血 流 至 足。‎ ‎3.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2分)‎ ‎ ‎ ‎ ‎ ‎(九)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 ‎【注释】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 ‎“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⑴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 ‎⑵钺贩盐市中 市: ‎ ‎⑶而己有饥色 色: ‎ ‎⑷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3分)‎ ‎                                      ‎ ‎                                      ‎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                                      ‎ ‎                                      ‎ ‎(十)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⑴式谓元伯曰:   ⑵至其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 ‎3.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                                      ‎ ‎                                      ‎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                                      ‎ ‎                                      ‎ ‎(十一)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 ‎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②款狎:指相互问关系亲密。③渍: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⑤较:通“皎”,明显。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⑧之徒:那样的人。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l)较明易习者也?( ) ⑵君子必慎交游焉。( )‎ ‎⑶无友不如己者。(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墨子悲于染丝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B.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C.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是以与善人居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 ‎4.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潜移默化的道理,多与名贤交游,方能受到有益熏陶,颜氏家训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仍有指导意义。‎ D.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这与本文观点一致。‎ ‎(十二)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 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 ②侔(móu):等同。③ 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 ②用法相同,③ ④用法不同 B.① ②用法相同,③ ④用法相同 C.① ②用法不同,③ ④用法不同 D.① ②用法不同,③ 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 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 ‎ ‎ ‎(十三)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 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止得襦(同“只”) 两股战战(大腿)‎ B.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C.寻作复裈(不久) 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D.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母殷夫人自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母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C.乃答曰 乃重修岳阳楼 D.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潭西南而望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2分)‎ ‎ ‎ ‎⑵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2分)‎ ‎ ‎ ‎(十四)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 ‎ ‎⑵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6分) ‎ ‎ ‎ ‎ ‎ ‎(十五)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鸟大集。使(刺史)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群鸟争来食之 ②其后数如此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 ‎3.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 ‎ ‎ ‎ ‎(十七)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日:“夫人犹在也。”统日:“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日:“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日:“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 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1.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孰视之 B.何陋之有 C. 辍耕之垄上 D.公将鼓之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母亦贤之 贤: ②迁偏将军 迁: ‎ ‎③数陈便宜 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 悉: ‎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统为之饮食衰少。(2分) ‎ ‎⑵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2分)‎ ‎ ‎ ‎(十八)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⑵益两使促之 ( )‎ ‎⑶使者恚,欲收悦 ( )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 ‎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 ‎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 ‎ ‎ ‎ ‎(十九)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④于干隧⑤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③罢:通“疲”,疲乏。④殁:死。⑤干隧:地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古之君民者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B.忠信以导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D.恣则极物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骤 战 则 民 罢 骤 胜 则 主 骄 以 骄 主 使 罢 民 然 而 国 不 亡 者 天 下 少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 ‎ ‎4.选文通过魏武侯与李克的对话,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 ‎ ‎ ‎ ‎(二十)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博爱之谓仁 ⑵老子之小仁义 ‎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 ‎ ‎ ‎ ‎(二十一)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冠白冠,后来吊   吊( ) ⑵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 ‎⑵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3.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 ‎ ‎ ‎4.文本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两方面的借鉴意义。(2分)‎ ‎ ‎ ‎ ‎ ‎(二十二)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2分)‎ ‎ ‎ ‎ ‎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好读书,不求甚解 B.再发,又中 一鼓作气,再而衰 C.以所爱良弓赠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飞由是益自练习 益慕圣贤之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 ‎ ‎4.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2分)‎ ‎ ‎ ‎ ‎ ‎(二十三)承拙斋家传 张惠言(清)‎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 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九试于乡,不得举         ⑵客有至者,则延入       ‎ ‎⑶常语学者曰          ⑷于身心何所益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 ‎⑵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 ‎⑶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                                    ‎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4分)‎ ‎                                           ‎ ‎                                         ‎ ‎(二十四)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权:权宜,变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上使外将兵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虽愈利,后无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肉食者谋之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以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以情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翻译句子。(2分)‎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 ‎ ‎4.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 的君主。(3分)‎ ‎(二十五)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韩立马良久 ( ) ②岛初赴举京师( )‎ ‎③遂于驴上吟哦( ) ④遂并辔而归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 ‎ ‎ ‎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 ‎ ‎ ‎ ‎ ‎(二十六)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⑴崇义谓琰之曰 ⑵同州事物固系 ‎ ‎⑶厉色形言 ⑷比四五十案 ‎ ‎⑸词彩弥精 ⑹降阶谢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6分)‎ ‎⑴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 ‎ ‎⑵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 ‎ ‎4.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 ‎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 A.①但 ②且 ③以 B.①且 ②为 ③而 C.①以 ②但 ③为 D.①而 ②但 ③以 ‎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3分)‎ ‎ ‎ ‎ ‎ ‎ ‎ ‎(二十七)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伯珍少孤贫( ) ⑵学书无纸( ) ‎ ‎⑶山水暴出 ( ) ⑷建武四年,卒(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 ‎ ‎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 ‎ ‎ ‎ ‎(二十八)吕元庸 丁用晦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⑴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⑵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⑶吕请棋处士他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 ‎ ‎3.文中“易子”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 ‎ ‎ ‎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 ‎ ‎ ‎(二十九)范与兰 ‎①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 ‎②建兰三十余缸,大如簸箕。早舁①而入,夜异而出者,夏也;早舁而出,夜舁而入者,冬也;长年辛苦,不减农事。花时,香出里外,客至坐一时,香袭衣裾,三五日不散。余至花期至其家,坐卧不去,香气酷烈,逆鼻不敢嗅,第开口吞欱②之,如沆瀣③焉。花谢,粪④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曰:“有面可煎,有蜜可浸,有火可焙⑤,奈何不食之也?”与兰首肯余言。‎ ‎③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曲。后见王本吾琴,大称善,尽弃所学而学焉,半年学《石上流泉》一曲,生涩犹棘手。王本吾去,旋亦忘之,旧所学又锐意⑥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 ‎④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朱樵峰 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与兰珍爱,“小妾”呼之。余强借斋头三月,枯其垂一干,余懊惜,急舁归与兰。与兰惊惶无措,煮参汁浇灌,日夜摩之不置,一月后枯干复活。(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注释】①舁(yú):抬。②欱(hē):吸吮。③沆瀣(xiè):夜间的水气。④粪:扫除。⑤焙(bèi):用微火烘烤。⑥锐意:专心致志。‎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范 与 兰 七 十 有 三 好 琴 喜 种 兰 及 盆 池 小 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 ‎ ‎ ‎3.文中第③段写范与兰曾跟随两位老师学琴,结果是“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对此你怎样理解?(3分)‎ ‎ ‎ ‎ ‎ ‎4.本文和《湖心亭看雪》都选自回忆录《陶庵梦忆》。请结合两文内容和助读材料,分析范与兰和张岱在交友方面的共同之处。(4分)‎ 助读材料:‎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张岱《陶庵梦忆•祁止祥癖》‎ 癖: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 ‎ ‎(三十)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语 其 人 曰 国 危 矣 志 利 而 忘 民 危 之 道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楚王好安陵君 ( ) ⑵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 )‎ ‎⑶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 ) ⑷景睢失色而退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 ‎ ‎4.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3分)‎ A.《唐雎不辱使命》 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也》 D.《醉翁亭记》‎ 附答案:‎ ‎(一)蒙骜①伐魏 ‎【答案】(一)1.(3分)⑴军队 ⑵只,仅仅 ⑶逃跑 2.C(3分)‎ ‎3.⑴(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⑵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4分)‎ ‎4.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 ‎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3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到2点给3分)‎ ‎【参考译文】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鳌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二)‎ ‎【答案】1.A(约定) 【解析】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解析】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3.⑴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⑵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三)‎ ‎【答案】1.D(2分,代词,这样)‎ ‎2.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3分)‎ ‎3.⑴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⑵举贤任能 私人感情(或故人的友情,儿子的私情) 反衬(每空1分)‎ ‎4.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 ‎【参考译文】私心 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四)‎ ‎1.D(2分,这句中的“余”是“您”的意思)‎ ‎2.C(2分,老人是想借此提醒孙叔敖为官要谨慎,并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和不满)‎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 ‎(五)‎ ‎【答案】1.B 【解析】B项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4分)‎ ‎2.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4分)‎ ‎3.B(4分)‎ ‎【参考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只不过间隔这么宽的一条河,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游说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 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比不上一只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一把斧头。如果用桨划船,顺着水势自由起伏,我不如你;可是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六)‎ ‎【答案】1.(1)在,到(1分)(2)跑(1分)‎ ‎2.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1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1分)‎ ‎【参考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钩刀上雕刻着龙,凿子上雕刻着龙,凡是屋室刻花的地方都雕上了龙。这时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叶公家,把头伸进窗户来探看,尾巴延伸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转身丢下它就跑,丧魂失魄,脸色都变了。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八)‎ ‎【答案】1.(2分)⑴安:怎么 ⑵是:这 ‎2.(2分)读书欲睡 / 引锥自刺其股 / 血流至足。‎ ‎3.(2分)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 ,让自己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九)‎ ‎【答案】1.④(2分)‎ ‎2.A(A项①句中的“之”是代人,②句中的“之”是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3分)‎ ‎3.⑴因为这样(因此);⑵市场(集市);⑶脸色;⑷高兴的样子。(4分)(每小题1分)‎ ‎4.示例:归钺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狳明,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3分)(对话符合当时情境和人物身份给2分,语言通顺给1分,意思对即可)‎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铪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 ⑤从不说后母不好(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归钺从此失去父爱。后妻就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归钺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继母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归钺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归钺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跟随归钺去了。归钺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他很高兴地侍奉继母一直到死。归钺一直到已老将死,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氏家族的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十)范式守信 ‎【答案】1.⑴谓:对……说;告诉;⑵至:到(评分标准:每词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评分标准:翻译正确、通顺即可。)‎ ‎3.巨卿信士,必不违约。(评分标准:准确完成2分。)‎ ‎4.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评分标准:做人启示1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 ‎【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十一)‎ ‎【答案】1.⑴习:学习⑵慎:慎重(或谨慎〕⑶以……为友(或交朋友)(每小题1分,3分)‎ ‎2.C(2分) 3.只要比我优秀,便足以(值得)让我看重他。(2分) 4.D(3分)‎ ‎【参考译文】我生在动乱的年代,在兵荒马乱中长大,一生流离漂泊,所见所闻很多。遇到有名望的贤人,没有不心醉神迷向往倾慕的。人在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还没有定型,和所结交的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就会受到熏陶濡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没有存心去学,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和朋友相似了,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好人相处.如同进人养育着芝兰的房屋,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满身芳香;与坏人相处,如同进人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然会染上臭味。墨子看见人们染线就叹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啊!孔子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颜、阂那样的人,世上怎么能得到呢?只贾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了。‎ ‎(十二)‎ ‎【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C项中加点的“当”的意思应为“断定”。‎ ‎2.D【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义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①为助词“的”,②为代词,代“白璧”,③为代词“它们的”,④为代词“它们的”。‎ ‎3.B【解析】本题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 ‎4.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4分。“虽”、“决”、“是”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候应逐字对应翻译,尤其注意关键字(如:虽、决、是)的准确含义。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参考译文】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十三)‎ ‎【答案】1.B(2分) 2.C(2分) 3.B(2分)‎ ‎4.⑴示例: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立即)就能完成(或:写好)。(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⑵示例: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不须要)再做夹裤哇。 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不需要)了。(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参考译文】韩康伯只有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不要夹裤的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对韩康伯感到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十四)‎ ‎【答案】1.B 2.A ‎3.⑴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⑵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参考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苏武被匈奴扣留的时候十九岁,在壮年时出使,等到了回国的时候,已经胡子头发全白了。‎ ‎(十五)‎ ‎【答案】1.①吃 多次 ②屡次 ‎2.(群鸟)没有不飞落下来聚集在他家庭院的,并不是飞鸟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 ‎3.内容: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哭时,在地上撒饼引来群鸟,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 主旨:抨击伪孝的虚假行为。‎ ‎【参考译文】东海郡有个叫郭纯的孝子死了母亲后,每次哭母都有许多鸟雀来到他跟前。官府派人来察验,确实是这样。于是,官府为这位孝子立牌坊,用来表彰他这一族人。后来得到消息,原来是这位孝子每次哭母前,在地上撒上饼子,因此群鸟都争着来拣吃。经过多次训练后,形成了条件反射。群鸟一听到这位孝子的哭声,又以为有饼子吃了呢,没有不飞落下来寻找饼子吃的。不是孝子感动了上天令灵啊!‎ ‎(十七)‎ ‎【答案】1.A(2分) ‎ ‎2.C(2分)‎ ‎3.①贤:认为……贤能;②迁:升职;③陈:陈述;④悉:全,都。(每个1分)‎ ‎4.⑴骆统为了他们减少了饮食。(得分点:为;衰)(2分)果真像这样,(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却像这样苦了自己?(得分点:诚;而;自苦;句式)(2分)‎ ‎【参考译文】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骆统的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骆统说:“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他服侍嫡母非常恭谨。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姐姐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由此出了名.‎ 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湍须督。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死。‎ ‎(十八)‎ ‎【答案】1.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4分)‎ ‎2.C ‎ ‎【解析】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2分)‎ ‎3.⑴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2分) ⑵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2分) ⑶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句式,“孰”“甚”,需翻译到位。)(2分)‎ ‎4‎ ‎.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共三点,聪明、有才、高傲(自负),每点1分。)(3分)‎ ‎【参考译文】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字民怿。书看过后,就焚烧掉,说:“已经在我腹中了。”当生员时,去拜见监司,自称“江南才子”。监司很吃惊,请他校刊书籍,预先删掉一些来测试桑悦。对文意不连贯的地方,桑悦取笔补上。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后,问:“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有病了吗?”长吏都恨他,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拜见罢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来,加派两人催促他。桑悦大怒说:“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气,想逮捕桑悦,因丘濬的缘故,没有实施。三天后,(桑悦)去见使者,对使者作长揖。使者很愤怒,桑悦脱帽后就走了。使者下台阶向他道歉,才作罢。所著的书,在世上颇为流行。‎ ‎(十九)‎ ‎【答案】(二)1.D(2分)‎ ‎2.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2分)‎ ‎3.吴国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2分)‎ ‎4.仁爱治国,造福百姓。(2分)‎ ‎【参考译文】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蛀,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实行的准则经过认真审察。‎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选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君主和百姓都达到极点,吴国被灭亡还算晚了呢。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 ‎(二十)‎ ‎【答案】1.⑴谓:叫作,称作。⑵小:认为……小,轻视。(每词1分,计2分)‎ ‎2.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3.(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4.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参考译文】博爱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为叫做义,从仁义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二十一)‎ ‎【答案】1.⑴对不幸表示安慰 ⑵厌恶(厌弃)(2分)‎ ‎2.⑴只有你来得晚并且是来慰问,难道是有什么说法吗?(“说”1分,句意1分)‎ ‎⑵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要和他相伴了。(“患”,“处”各0.5分,句意1分)‎ ‎3‎ ‎.①在众人恭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头脑清醒。②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诫(或忠告)。(每点1分)‎ ‎4.①位高权重者施政应谨慎小心,杜绝官气。②待遇优厚的为官者更应知足,戒贪。(每点1分)‎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采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农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你来得晚并且是来慰问,难道是有什么说法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要和他相伴了。”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命令,愿意听您余下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要谦恭;官职越大.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二十二)‎ ‎【答案】1.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2分)‎ ‎2.C(2分。)‎ ‎3.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2分)‎ ‎4.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2分)‎ ‎【参考译文】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kuò,箭的尾部),再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二十三)‎ ‎【答案】1.⑴任用,选拔 ⑵领,邀请 ⑶告诉,对……说  (4)好处 ‎【评分】每空1分,共4分。‎ ‎2.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3)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华。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⑸勤奋著书。(6)热情好客。 ‎ ‎【评分】每条1分,共4分,答出其中4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承君,名为任,字为是常,自号拙斋先生。他的父亲承兑,因为孝顺而闻名,事迹记录在当地的郡县志中。‎ 承拙斋在宜兴杭先生那里学习,精通五经四书,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写作诗歌、古时文,然而把亲自做事当做要务。被增补为县学生员,九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终其一生(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写了《爱吾庐记》来自述心志,其中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屋,不能遮蔽风雨和阳光;庭院狭小,没有奇葩异卉可以娱乐眼目。有几千卷书,先生日夜都在那里讲习。有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向每人传授一本经书,每天和他们研讨有疑义的地方。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没有童仆可以使唤,有到爱吾庐的人,就请他们进来,用粗陋的饭食来招待他们,跟他们谈论古代圣贤,就好像在几案边(与古圣贤)会面一样。先生把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取知识当作确立基址,把身体力行当作进入厅堂内室,把克制愤怒、遏制欲望当作建立围墙,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作树立门户,把研读书策、吟诗当作耕耘园地。保全自己的天性、本真,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他的乐趣就是这样。他常常对学生说:“写文章、写诗歌都是小技艺,对身心有什么好处呢?读圣贤书,难道就只是这样吗?”他的儿子名叫承志,进礼部参加考试,临行时,承拙斋告诫他说:“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最大方面。得失之间,应当谨慎啊!”承志的兄弟都恭顺谨慎,努力学习,这都是他们父亲教的。承拙斋先生的著作有《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八股文若干篇。年纪六十六岁,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去世。‎ ‎(二十四)‎ ‎【答案】1.B(3分) 2.A(3分)‎ ‎3. 放火焚烧山林来打错,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 ‎4.深谋远虑(远见卓识)‎ ‎【参考译文】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 ‎(二十五)‎ ‎【答案】1.①很 ②参加科举考试 ③在 ④连词,表修饰(每个0.5分)(2分)‎ ‎2.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炼”“遂”“吟哦”“引”各1分,大意1分)(5分)‎ ‎3.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 ②文章不厌百回改 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每点1分,意对即可)(3分)‎ ‎【参考译文】《刘公嘉话》记载: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二十六)‎ ‎【答案】‎ ‎1.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2分)‎ ‎2.⑴告诉,对……说⑵本来⑶脸色,表情⑷等到⑸更加(6)道歉(6分,第个1分)‎ ‎3.⑴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 ‎ ‎⑵全州的官员都来围观,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6分,每句3分)‎ ‎4.D(3分)‎ ‎5.①裴琰之喜欢游玩,工作漫不经心。②他为人特立独行(恃才放旷)。③处事方式不合常理,未能获得当时官员(主流社会)的认同。(3分)‎ ‎【参考译文】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每天以玩乐为主要的事,一点也不关心处理公文。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罪他而去询问户佐,户佐说:“司户是大家的孩子,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过了数日,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公务繁忙,司户尤为突出。你何不另外谋求个京城里的官当,没有必要滞留在这里。”"裴琰之只好点头称是。又过了数日,司户应该办理的公文堆积。大家偷偷议论,以为裴琰之不会撰写公文,只会玩乐。后来李崇义召见裴琰之,严厉地对他说,要请示朝廷将他免职。裴琰之出来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户佐回答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裴琰之说:“我以为有多少呢,竟如此逼迫人!”他命令每件等待处理的案卷后面附上十张纸,又命令五六个人给他研墨点笔,左右的人勉强去做了。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只让主办各个案卷的事物的人员汇报事情的大概情况,他倚着柱子处理。词意奔放,文笔华美,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写完的纸如飞落下。州府的官员都赶来了,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声音不断。处理完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李崇义一开始还问:“司户会处理公文吗?”户佐说:“司户手笔太高了!”李崇义仍然不知道裴琰之的奇异才能。等到他看了四五十卷,发现词句语言非常精采。李崇义惊奇惭愧,将裴琰之找来,走下台阶谢罪说:“你的文章如此好,何必隐藏锋芒,这都是我的过错啊!”当天裴琰之的声名就震动了全州。‎ ‎(二十七)‎ ‎【答案】1.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2分) ‎ ‎2.⑴小时候⑵写字(书法)⑶突然⑷去世(4分)‎ ‎3.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2分)‎ ‎4.)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2分)‎ ‎【参考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二十八)‎ ‎【答案】1.⑴认为、以为⑵私自,暗地里,偷偷地⑶到……去,往,去到(3分)‎ ‎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3分)‎ ‎3.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2分)‎ ‎4.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3分)‎ ‎【参考译文】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隐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二十九)‎ ‎【答案】1.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2分)‎ ‎2.朱樵峰用二十金买豆板黄杨盆 景,(范与兰)不肯卖。(2分)‎ ‎3.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记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3分)‎ ‎4.张岱与范与兰都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本文范与兰和“我”同痴迷于兰花和盆池小景,都好琴,所以两人能成为至交。《湖心亭看雪》中因张岱与舟子没有共同爱好,所以张岱说自己是“独”往,舟子说张岱“痴”;湖心亭上,张岱偶遇陌生人,因都痴迷于山水,所以见面时双方“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分)‎ ‎【参考译文】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 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里的“舁”错印成了“异”,舁是抬的意思)——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 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和弦”(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 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三十)‎ ‎【答案】1.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3分)‎ ‎2.⑴喜欢,偏爱,宠信;⑵借,借出;⑶答应,允许;⑷脸色。(4分)‎ ‎3.我以为你是为楚王谋利才说了这件事,你竟然把田送给百姓以达到施恩的目的吗?(3分)‎ ‎4.B(3分)‎ ‎【参考译文】楚宣王喜欢安陵君,安陵君执政当权,景睢邀请江乙,让他向安陵君进谏说:“楚国有很多贫民,请求楚王把云梦一带的田地租借给他们耕种,解决吃饭问题,不要使他们无家可归。”安陵君向楚宣王说了,楚宣王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安陵君见到了景睢,便问他租田的收入的有多少,景睢说:“没有收入。”安陵君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为楚王谋利才说了这件事,你竟然把田送给百姓以达到施恩的目的吗?”景睢面容失色地退了回来,并告诉手下人说:“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追求利益,却忘记了百姓,这是走向灭亡的做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