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50 KB
  • 2021-05-10 发布

苏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九年级上1剖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九年级(上) ‎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一、字音、汉字、成语 第一单元字词解疑 ‎(一)注音 楹联(yíng) 怠慢(dài) 肇庆(zhào) 怅惘(chàng wǎng)‎ 泓(hóng) 涟漪(lián yī) 干涸(hé) 万籁俱寂(lài)‎ 惬意(qiè) 萦绕(yíng) 稠密(chóu) 翩翩飞舞(piān) ‎ 惹动(rě) 枝虬(qiú) 皎洁( jiǎo) 分道扬镳(biāo)‎ 铭刻(míng) 阴晦(huì) 喷薄(bó) 红彤彤(tōng) ‎ 精髓(suǐ) 恬静(tián) 袅袅(niǎo) 恍惚(huǎng hū) ‎ 圩子(wéi) 砌桥(qì) 黑黝黝(yōu) 玲珑剔透(tī)‎ ‎(二)辨音 ‎(chà)古刹 (mài)非止一脉 (tiáo)调和 (yūn)晕糊糊 ‎(shā)刹车 (mò)含情脉脉 (diào)调动 (yùn)晕圈 ‎(qiào)地壳 (yīn)殷勤 (bǐng)屏住 (cuán)攒聚 ‎(ké)蛋壳 (yān)殷红 (pǐng)屏障 (zǎn)积攒 ‎(sāi)瓶塞 ‎(sè)阻塞 ‎(sài)要塞 ‎(三)辨形 泠(泠泠淙淙) 晰(清晰) 翼(小心翼翼) 障(障碍) 篙(竹篙)‎ 冷(冷冷清清) 沥(淅沥) 冀(希冀) 嶂(重峦叠嶂) 蒿(蒿草)‎ 搏(搏斗) 乏(乏味) 簌(簌簌) 窜(抱头鼠窜) 贮(藏贮)‎ 博(博学) 泛(泛舟) 籁(万籁俱寂) 蹿(蹿火) 伫(伫立)‎ 崖(悬崖) 崛(崛起) 跷(高跷) 憾(遗憾) 嫌(嫌弃)‎ 涯(天涯) 倔(倔强) 娆(妖娆) 撼(震撼) 歉(道歉)‎ 驰(驰名) 苍(苍穹) 贬(褒贬) 钝(钝笔) 瞭(瞭望)‎ 弛(松弛) 沧(沧海) 泛(泛滥) 纯(纯朴) 潦(潦倒)‎ ‎(四)释词 1、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响应。‎ ‎2、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寂,寂静。‎ ‎3、分道扬鏣: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鏣: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4、登峰造极:比喻达到极点。 ‎ ‎5、五彩缤纷:〈书〉色彩繁多而凌乱。‎ ‎6、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的境界(多指幻境)。‎ 第二单元字词解疑 ‎(一)注音 瓦楞(léng) 祭祀(sì) 秕谷(bǐ) 髀间(bì)‎ 伶仃(dīng) 愕然(è) 恣睢(suī) 鄙夷(bǐ) ‎ 应酬(chóu) 寒噤(jìn) 深黛(dài) 殷红(yān)‎ 潺潺(chán) 隔膜(mó) 拮据(jié) 别墅(shù) ‎ 褴褛(lán lǚ) 撬开(qiào) 栈桥(zhàn) 煞白(shà) ‎ 嘟哝(nong) 憋气(biē) 吆喝(yāo) 打盹(dǔn) ‎ 汲水(jí) 腻烦(nì) 胆怯(qiè) 往前拽(zhuài) ‎ 埠头(bù) 占卜(bǔ) 糙米(cāo) 作梗(gěng)‎ 粜米(tiào) 迸裂(bèng) 折扣(zhé) 不屑(xiè) ‎ 褡裢(dā lián) 小囡(nān) 一沓(dá) 一簇(cù) ‎ 零沽(gū) 呷酒(xiā) 茶壶窠(kē) 拗不过(niù) ‎ ‎(二)辨音 ‎(jīn)禁不住 (xíng)无行缺土 (mú)模样 (chù)畜 ‎(jìn)禁止 (háng)行阵 (mó)模型 (xù)畜牧业 ‎(báo)薄嘴唇 (shé)折本 (shěng)节省 (ě)恶心 ‎ ‎(bó)鄙薄 (zhé)折磨 (è)万恶不赦 ‎ ‎(bò)薄荷 (zhē)折腾 (xǐng)省亲 (wù)厌恶 ‎(lèi)拖累 (cáng)储藏 (xià)吓唬 (tiáo)调匀 ‎(lěi)积累 (zàng)西藏 (hè)恐吓 (diào)语调 ‎(zài)载米 (chéng)盛菜 (xiè)写意 (qiǎng)勉强 ‎ ‎(zǎi)记载 (shèng)茂盛 (xiě)书写 (qiáng)强硬 ‎(tiāo)挑选 ‎(tiǎo)挑拨 ‎(三)辨形 苍(苍黄) 胯(胯下) 姿(姿势) 障(厚障壁) 颧(颧骨)‎ 沧(沧海) 垮(垮台) 恣(恣睢) 嶂(层峦叠嶂) 獾(獾猪)‎ 磕(磕头) 赚(赚钱) 详(端详) 绰(阔绰) 瓢(水瓢)‎ 瞌(瞌睡) 谦(谦虚) 祥(吉祥) 悼(哀悼) 漂(漂泊)‎ 搀(搀合) 攥(攥着) 飕(利飕) 膛(空膛) 砸(砸起)‎ 谗(谗言) 篡(篡权) 馊(馊臭) 蹚(蹚水) 箍(紧箍咒)‎ 暑(中暑) 燥(干燥) 喘(喘气) 辨(辨认) 厉(严厉)‎ 曙(曙光) 躁(焦躁) 揣(揣度)‎ 署(署名) 臊(腥臊) 湍(湍急) 辩(辩论) 励(鼓励)‎ 缴(缴租) 廒(廒间) 跌(跌价)‎ 邀(邀请) 遨(遨游) 迭(迭起)‎ ‎(四)释词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增长。 ‎ 十拿九稳:形容非常有把握。‎ 吞吞吐吐: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糊不清。‎ 无精打采:没精打采。 ‎ 张罗买卖:指想办法找坐车的客人。‎ 惊惶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第三单元字词解疑 ‎(一)注音 言简意赅(gāi) 繁琐(suǒ) 焚膏油以继晷(guǐ) 灯火阑珊(lán) ‎ 禁锢(gù) 反刍(chú) 悒郁(yù) 休憩(qì)‎ 犀锐(xī) 譬如(pì) 寸积铢累(zhū) 批大卻(xì)‎ 矻矻穷年(kūkū) 晦塞(sè) 蚌壳(bàng) 探骊得珠(lí) ‎ 浮光掠影(lüè) 瞬起瞬灭(shùn)懵懵懂懂(měngměng)‎ ‎(二)释词 言简意赅:言语简练,意思完备而深刻。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赅:完备。‎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语出韩愈的《进学解》。膏油,指灯烛。晷,日影,日光。恒,经常。兀兀,勤苦不懈的样子。穷年,全年,一年到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出〈进学解〉。嬉,戏乐、游玩。随,不经意,随便。‎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词《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词《凤栖梧》。衣带渐宽,意思是人逐渐消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词《青玉案》。‎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 寸积铢累:也做“铢积寸累“,指一点一点地积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融合、贯穿。 ‎ 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的内容多,但是不善于灵活运用。‎ 冬烘先生:旧指不高明的塾师,含讥讽意,指其思想迂腐、见识浅陋。‎ 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意思。‎ 物竞天择:是对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概括。意思是,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劳而无功:付出了劳动,却没有收获。 ‎ 读书得间:意思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可以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 鞭辟人里:深人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豁然贯通: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 高头讲章: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的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非常多。五车,形容书非常多。《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去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第四单元 字词解疑 ‎(一)注音 鹭(lù) 挚(zhì) 淳(chún) 婉(wǎn) 隽(juàn) ‎ 绮(qǐ) 祺(qí) 恬(tián) 睿(ruì) 磅礴(páng bó) ‎ 蓑(suō) 喙(huì) 嫌(xián) 黛(dài) 铿锵(kēng qiāng) ‎ 烁(shuò) 砦(zhài) 哔(bì) 炷(zhù) 嬷(mó) ‎ 逸(yì) 宕(dàng) 砾(lì) 撂(liào) 寥廓(liáo kuò)‎ 讷(nè) 挪(nuó) 髻(jì) 拭(shì) 虔(qián) ‎ 磕(kē) 绊(bàn) 瞟(piǎo) 弦(xián) 乍(zhà)‎ 藜(lí) 峦(luán) 忸怩(niǔ ní) 尴尬(gān gà)‎ ‎(二)辨音 ‎(chéng)澄澈 (jiào)咬文嚼字 (ǎo)拗折 (āo)熬白菜 ‎ (jiào)倒嚼 (ào)拗口 ‎ ‎(dèng)澄清 (jué)咀嚼 (niù)执拗 (áo)煎熬 ‎(三)辨形 挚(zhì)真挚 棋(qí)下棋 隽(juàn)隽永 绮(qǐ)绮丽 贽(zhì)贽见 祺(qí)即颂署祺 镌(juān)镌刻 崎(qí)崎岖 恬(tián)恬静 喙(huì)百喙莫辩 嫌(xián)嫌弃 沦(lún)沦丧 甜(tián)甜蜜 啄(zhuó)啄食 谦(qiān)谦虚 伦(lún)伦理 淳(chún)淳朴 寥(liáo)寥廓 烁(shuò)闪烁 炷(zhù)一炷香 谆(zhūn)谆谆 谬(miù)谬论 砾(lì)瓦砾 烛(zhú)蜡烛 宕(dàng)跌宕 撂(liào)撂手 讷(nè)木讷 髻(jì)发髻 岩(yán)岩石 摞(luò)一摞书 呐(nà)呐喊 鬓(bìn)鬓发 绊(bàn)羁绊 瞟(piǎo)瞟一眼 藜(lí)蒺藜 眩(xuàn)头晕目眩 拌(bàn)拌嘴 膘(biāo)上膘 黎(lí)黎明 弦(xián)弓弦 峦(luán)山峦 恋(liàn)爱恋 第六单元 字词解疑 ‎(一)注音 倏(shū) 缬(xié) 挹(yì) 眸(móu) 睐(lài) ‎ 掬(jū) 绺(liǔ) 滓(zǐ) 嵌(qiàn) 瞥(piē) ‎ 暇(xiá) 揠(yà) 娑(suō) 猗(yī) 涸辙(hé zhé) ‎ 蕈(xùn) 盎(àng) 曳(yè) 踞(jù) 葱茏(cōng lóng)‎ 藓(xiǎn) 茨(cí) 碍(ài) 搓(cuō) 惺忪(xīng sōng)‎ 镐(gǎo) 铸(zhù) 垧(shǎng) 珊瑚(shān hú)‎ ‎(二)辨形 倏(shū)倏忽 缬(xié)皱缬 挹(yì)挹注 掬(jū)憨态可掬 攸(yōu)性命攸关 撷(xié)采撷 悒(yì)忧悒 据(jù)根据 锢(gù)禁锢 辙(zhé)车辙 暇(xiá)闲暇 猗(yī)猗郁 ‎ 涸(hé)干涸 撤(chè)撤退 瑕(xiá)瑕疵 倚(yǐ)倚靠 ‎ 娑(suō)婆娑 揠(yà)揠苗助长 搓(cuō)搓手 挲(suō)摩挲 偃(yǎn)偃旗息鼓 磋(cuō)磋商 ‎ 蹉(cuō)蹉跎 踞(jù)龙盘虎踞 跚(shān)蹒跚 湖(hú)湖泊 惺(xīng)惺忪 距(jù)距离 姗(shān)姗姗来迟 蝴(hú)蝴蝶 猩(xīng)猩猩 倨(jù)倨傲 删(shān)删除 糊(hú)浆糊 腥(xīng)腥臊 据(jù)根据 栅(zhà)栅栏 胡(hú)胡涂 醒(xǐng)清醒 锯(jù)铜锯 珊(shān)珊瑚 瑚(hú)珊瑚 镐(gǎo)镐头 铸(zhù)铸造 垧(shǎng)一垧地 忪(sōng)惺松 稿(gǎo)手稿 踌(chóu)踌躇 饷(xiǎng)军饷 松(sōng)松树 搞(gǎo)搞活 畴(chóu)田畴 晌(shǎng)晌午 讼(sòng)诉讼 缟(gǎo)缟素 俦(chóu)俦侣 响(xiǎng)响亮 ‎(三)释词 明眸善睐:出自《洛神赋》。意思是指明亮的眼珠善于左顾右盼。眸,本指瞳人,泛指眼睛。睐,看,向旁边看。‎ 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它长高。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揠,拔、拽。‎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和文字。‎ 生机盎然:生命力强盛的样子。盎然,形容气氛、趣味洋溢的样子。‎ 二、背诵默写(古诗词)‎ ‎1、《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 《龟虽寿》‎ 三国.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三、诗词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边塞寒冷之早,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同样描写边塞寒冷的句子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2) 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答]“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 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2、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答]“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2)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 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 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 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 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 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诗中表现“早春”的景物有:桃花、萎蒿、芦芽(不可答“鸭子”、“江水”)。‎ ‎(2)“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作一点赏析。‎ ‎[答] ①内容角度:写江中鸭子。鸭子下水,说明水温 经上升,告知春天已到。②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思索。③写法角度:这句诗将艺术美和人生哲理融合而成为一体,不仅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索。‎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答]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赏析下列两句词句。‎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答]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 ‎ ‎[答]“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3)词中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是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 ‎[答]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四、名著阅读 ‎1、了解本册的名著、作者 ‎2.、掌握精彩的片段 ‎3.、了解大概内容及人物性格 ‎4、指导学生看书本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了解本册的文言文篇目 背诵篇目:《陈涉世家》《挑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阅读篇目:《醉翁亭记》《捕蛇者说》‎ ‎(二)知识归类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婉转地叫. 2窥谷忘反: “反”通“返”,归,还,返回。 ‎ ‎3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5谨食之 “食”通“饲”,喂养.‎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7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嘱托 ‎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9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  ‎ ‎10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 ‎2鸢飞戾天者 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 ‎3经纶事务者 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 ‎5欲穷其林。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7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 ‎9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10辞去。 古:离开 今:跟“来”相反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12既出,得其船。古;副词,已经,以后 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 ‎13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 ‎14诣太守,说如此。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今:这样。 ‎ ‎15闻之,欣然规往。 古:听说。今:用鼻子嗅 古:打算。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 古:眼泪 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 ‎17则久已病矣 古:困苦不堪 今:疾病.‎ ‎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古:处处,到处 今:常常 ‎19虽鸡狗不得宁焉 古:即使 今:虽然,连词.‎ ‎20以尽吾齿 古:年龄 今:牙齿.‎ ‎21谪守巴陵郡   古:做州郡的长官  今:看护,把守 ‎22增其旧制    古:规模  今:多指制度 ‎23气象万千    古:景象 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24前人之述备矣    古:完全,详尽  今:准备 ‎25薄暮冥冥      古:迫近  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 ‎26则有去国怀乡    古:离开  今:由某地到某地 ‎  古:国都  今:多指国家 ‎27至若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色、景物、景观 ‎28波澜不惊      古:起,动  今:指受惊吓 ‎29沙鸥翔集        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 ‎30而或长烟一空   古:消散  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曾经  今:品尝 ‎           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  今:多指心脏 ‎32微斯人  古:无,没有  今:细小,小的 ‎ ‎33伛偻提携 古:搀扶,带领 今:多指提拔 ‎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 ‎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 三、词类活用 ‎ ‎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 ‎3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 ‎4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动词,比高/比远( 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 动词—名词,急流的水。 奔:动词—名词, 飞奔的马 ‎6渔人甚异之 渔:动词,捕鱼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 ‎7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8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9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通过 ‎ ‎10此中人语云   语:名词—动词   告诉 ‎11处处志之 志:名词-动词 用符号做标记 ‎ ‎12腊之以为饵 腊:名词—动词,把蛇晾干 ‎13可以已大风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14岁赋其二 岁:名词—状语,每年 ‎15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16乡邻之生日蹙 日:名词—状语,一天天地 ‎1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动词—名词 出:出产的 入:收入的 ‎18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动词,做……太守 ‎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形容词—状语,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0山行六七里 山:名—状语,在山上(间)‎ ‎21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起名字,命名。  2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3弈者胜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 ‎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25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6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27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28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29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30置人所罾鱼腹中 ‎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31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32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四、一词多义 ‎ ‎1、绝: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独一无二 ‎②猿则百叫无绝 绝:停,断 ‎2、百: ①一百许里 许:用在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左右、上下、大约" ‎ ‎②猿则百叫无绝   许:数词,极言其多 ‎3、上: ①负势竞上 上:名词-状语,向上 ‎  ②横柯上蔽 上:上面 ‎4、直: ①直视无碍 直:一直   ‎ ‎②争高直指 直:笔直地 ‎5、为: ①捕鱼为业 为:作为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介词,给 ‎ ‎6、舍: ①便舍船 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动词)‎ ‎②屋舍俨然 舍:房屋(名词)‎ ‎7、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乃:是,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 ‎ ‎②乃不知有汉 乃:竟,表示出乎意料。‎ ‎8、志 ①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 用符号做标记 ‎ ‎②寻向所志 志:做的标记(名词)‎ ‎9、寻 ①寻向所志 寻:寻找 ‎ ‎②寻病终 寻:不久 ‎ ‎10、是  ①吾祖死于是    (代词,指捕蛇这件事)‎ ‎②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指示代词,这个,指“永州之野”)‎ ‎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代词,指上句之“犯死”)‎ ‎④吾尝疑乎是    (代词,指“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⑤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指示代词,这种)‎ ‎11、为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动词,作,制成)‎ ‎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向吾不为斯役 (动词,做,干)‎ ‎③故为之说 (动词,写)‎ ‎12、已 ①可以已大风 (已:这里指治好病)‎ ‎②则久已病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已经)‎ ‎13、赋 ①岁赋其二(征收、敛取)‎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租赋)‎ ‎14、疠 ①可以已……瘘、疠 (恶疮)‎ ‎②呼嘘毒疠 (疫病,疫气)‎ ‎15、入 ①当其租入 (交纳) ‎ ‎②竭其庐之入 (收入的)‎ ‎16、岁 ①岁赋其二 (名词—状语,每年) ‎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年,名词)‎ ‎17、甚 ①貌若甚戚者 (很)‎ ‎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厉害)‎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比,超过)‎ ‎18、若 ①貌若甚戚者/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好像)‎ ‎③若毒之乎 (你)‎ ‎④更若役,复若赋 (你的)‎ ‎19、毒 ①若毒之乎/又安敢毒耶 (怨恨、憎恨)‎ ‎②呼嘘毒疠(有毒的)‎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毒害)‎ ‎20、生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 ‎21、食 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吃)‎ ‎②谨食之 (通“饲”,喂养) ‎ ‎22、观 ①今以蒋氏观之 (看)‎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考察)‎ ‎23、之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募有能捕之者/永之人争奔走焉/ 吾斯役之不幸/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之:的)‎ ‎② 代词。(代人,他)(代自己,我)(代事)(代物,蛇)(代话语) ‎ ‎(1)无御之者 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2)腊之以为饵/太医以王命聚之 之:指这种蛇 ‎(3)问之,……吾嗣为之十二年 之:指姓蒋的捕蛇人 ‎ 之:指捕蛇以抵租赋这件事 ‎(4)言之,…… 之:指这些话 ‎(5)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之:指蒋氏;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个差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指蒋氏自己,我 ‎(7)谨食之 之:指蛇 ‎(8)今以蒋氏观之 之:指“孔子之言”‎ ‎(9)故为之说 之:指“上述之事”‎ ‎③悍吏之来吾乡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24、以 ①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如果 ‎ ‎②腊之以为饵 以:把,用来 ‎③可以已大风” 以:用来 ‎ ‎④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用,拿 ‎ ‎⑤而吾以捕蛇独存 以:因为,凭借 ‎ ‎⑥ 以尽吾齿 以:而。 ‎ ‎⑦今以蒋氏观之 以:根据 ‎⑧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以:而,表目的。‎ ‎25、其 ①其始 (助词,无义,不译)‎ ‎②岁赋其二 (指蛇)‎ ‎③当其租入 (他们的,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④专其利三世矣 (这种,指捕蛇以抵租赋)‎ ‎⑤视其缶 (那个)‎ ‎26、而 ①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27、焉 ①永之人争奔走焉 焉:兼词,于此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焉:语气词 ‎③虽鸡狗不得宁焉 焉:语气助词,啊 ‎④时而献焉 焉:代词,指蛇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28、乎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吗)‎ ‎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介词,同“于”,在)‎ ‎③吾尝疑乎是(同“于”,介词,对于) ‎ ‎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助词,呢)‎ ‎29、于 ①吾祖死于是 (在) ‎ ‎②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③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 ‎④苛政猛于虎也 (比)‎ ‎30、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 31、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32、一 ①洞庭一湖 (一个) ‎ ‎②一碧万顷 (一片)‎ ‎③长烟一空 (全) 33、开 ①连月不开 (放晴)‎ ‎②开我东阁门(《木兰诗》)(打开)‎ ‎③旁开小窗(《核舟记》) (开设,设置) 34、则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就)‎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么) 35、极 ①南极潇湘    [最远到达(某处)]‎ ‎②此乐何极 (穷尽) ‎ ‎③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36、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②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 37、空 ①浊浪排空 (天空)‎ ‎②长烟一空 (消散) 38、通 ①政通人和(顺利)‎ ‎②北通巫峡(通向)‎ ‎③才通人(〈桃花源记〉) (通过)‎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通晓) 39、和 ①政通人和 (和乐)‎ ‎②至若春和景明 (和煦) 40、夫 ①予观夫巴陵盛状 (指示代词,那)‎ ‎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③夫鼾声起 (《口技》)(丈夫,女子的配偶) 41、去 ①去国还乡 (离开)‎ ‎②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距离)‎ ‎③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逃离,逃跑)  42、为 ①或异二者之为 [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②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做,为)‎ ‎43、国 ①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这里指朝廷)‎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国防)‎ ‎③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 ‎44、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②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居住)‎ ‎③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 (停了)‎ ‎45、旷 ①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宽广)‎ ‎46、秀 ①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草木茂盛(佳木秀而繁阴)‎ ‎47、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鱼(在……旁)‎ ‎48、名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给……命名) ②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 ‎49、乐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 ‎ ‎50、意 ①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 ‎51、谓 ①称作,叫作(太守自谓也)‎ ‎②为,是(太守谓谁?)‎ ‎52、绝 ①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与外界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到极点(以为妙绝)④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53、而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顺接的连词)‎ ‎②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而且)‎ ‎③云归而岩穴暝 (表顺承的连词,就)‎ ‎④朝而往,暮而归 (连接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修饰关系)‎ ‎⑤而乐亦无穷也 (表顺承的连词,连接两个分句)‎ ‎⑥泉香而酒冽 (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 ‎⑦已而夕阳在山 (表时间的连词,不久) ‎ ‎⑧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 54、也 ①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表陈述语气,主要用于描述景物;‎ 表肯定语气,主要用于介绍人生;‎ 表感叹语气,主要用于直抒胸臆。 55、之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舒缓语气,无实义)‎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都代乐趣)‎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代 (助词,的)‎ ‎④名之者谁? (代词,它) 虚词“以”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 例,‎ 醒能述以文者(用) ‎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 不以物喜(因为)  ‎ 悉以咨之(拿) ‎ 必以分人(把) ‎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屠惧,投以骨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 能以径寸之木,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 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以弱为强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杀之以应陈涉  ‎ 以光先帝遗德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以彰其咎  ‎ 以告先帝之灵 ‎ 故为之文以志 ‎ 以激怒其众 ‎ 以知天地之广大 ‎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 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 皆以美于徐公。   ‎ ‎2.或以为死…  ‎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 所以: ‎ ‎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三)古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用课文中句子回答) 。‎ ‎2.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4分)‎ A.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E.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3.”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4.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 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5.古今中外抑或文学作品中因做到“人和”而成就大业的,不胜枚举,请任举一例,并说说给你的启示。(2分)‎ 人物: 。‎ 事件: 。‎ 启示: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2分)‎ 译: 。‎ ‎7.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都非常重视民众的作用,试举一例: 。‎ ‎(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释义: ‎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3)固以怪之矣。 (4)卜者知其指意。‎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发闾左/戍渔阳/900人 ‎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与“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固以怪之矣 C.祭以尉首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填空:‎ ‎(1)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胜等人绝不只是逞匹夫之勇,陈胜等人对朝廷、庶民的情形、庶卒的心理都有比较全面、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他采用了哪些正确的策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②______ (用文中语句概括)四字短语。‎ ‎(5)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标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和意义有错的一项。‎ ‎ A.便要还家 (yao邀请) B.鸡犬相闻 (wen听见)‎ C.土地平旷 (kuang空阔宽阔)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shu 属于)‎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3分)‎ ‎ 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3.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 ‎4.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5.《醉翁亭记》中的“ ”与文中的“黄发垂髫”意思一样,都采用了 修辞。‎ ‎6.文中哪些语句描绘了桃花源中优美的环境?哪些反映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文中原话)‎ 答: 。‎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出“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答: 。‎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反复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 四.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 ‎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写水之急的句子是: ‎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 ‎(2),听觉上的对偶句 ‎ ‎(3),表达效果 ‎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8.作者即景抒情,表达远离名利场的句子是:             。‎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6题。(15分)‎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 _ 。‎ ‎2.解释加点的词:‎ ‎(1)向(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 ‎(2)时( )而献焉。 (3)又安敢毒( )耶?‎ ‎3.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古仁人之心 ‎4.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今其/室十无一焉 ‎ C、非死/则徙尔 D、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5.理解:‎ ‎(1)蒋氏为何不愿恢复赋税的语句是:           。‎ ‎(2)文中描写官吏催讨赋税的语句是:            。‎ ‎(3)描写乡邻悲惨遭遇的语句是:             。 ‎ ‎6.翻译:‎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予观夫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浮光跃金 以光先帝遗德    B.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C.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D.连月不开 天门中楚江开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 。‎ 浮光跃金,静影成璧。 翻译: 。‎ ‎3.联系全文,说说上文第2、3两段中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2分)‎ 答: 。‎ ‎4.与“唐贤今人诗赋”相呼应的一句是: 。‎ ‎5.作者范仲淹认为,洞庭湖全景是: 。‎ 七.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柯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别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  景: 锦鳞: 偕: ‎ ‎2.翻译: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 A.得无异乎 B.永州之野产异蛇  c.使内外异法也 D.或异二者之为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 进: 。‎ ‎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试举一例,并说明美在何处。(赏析有独到之处加分)‎ 答: ‎ ‎6.第二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2分)‎ 答: ‎ ‎7.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哪一项有错?( )‎ ‎ A.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 ‎ B.或异(不同)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 c.居(居住)庙堂(指朝廷)之高。‎ ‎ D.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担忧)。‎ ‎8.“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 ① ‎ ‎ ② ‎ ‎9.“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用文中原话回答)‎ 八.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大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1.解答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 答:暝: 于: 。渔: 弈: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译文: 。‎ ‎3.写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 春: 夏: ‎ 秋: 冬: ‎ ‎4.第2自然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试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1) 2) 3) 4) ‎ 九.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大守游而乐,而不知大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 C择其替者而从之 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去死肌,杀三虫。 B.停数日,辞去。‎ ‎ C.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译文: ‎ ‎4.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E.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5.该段写了三种乐,分别是:             。‎ 答案:一.1、人和。2、AB。3、施行仁政的人、君子。4、“故”后和“战”后。5、人物:刘邦 事件:入咸阳,颁布“约法三章”,大获民心。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6、略   7、唐太宗采纳魏征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二.1、略。2、B。3、D。4、⑴失期,法皆斩;⑵天下苦秦久矣。⑶①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②故作神秘,动摇人心,为起义作准备。⑷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⑸分别在“法皆斩”“吴广以为然”及最后。层意分别是:起义的背景;谋划起义;威众之策。三.1.D。2、D。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略。5、伛偻提推、借代。 6、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虚构、表达作者对现实黑暗的不满,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8、怕被官府发现,打扰他们幸福安定的生活。‎ 四.1.C。2、B。3、A。4、D。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7、略。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五.1、略。2、略。3、A。4、C。5、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⑵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⑶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6、略。六.1、C。2、略。3、因为“迁客骚人”的心情遭遇不同。4、前人之述。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七.1、略。2、略。3、B。4、在朝廷做官。5、例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该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月夜美景。6、略。7、C。8、略。9、略。八.全部略。‎ 九.1、B。2、A。3、略。4、C。5、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涉及的文体有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 一、基本知识:‎ ‎1、表达方式:⑴记叙:使人有所信;‎ ‎⑵说明:使人有所知;‎ ‎⑶议论:使人有所悟;‎ ‎⑷描写:使人有所见;‎ ‎⑸抒情:使人有所感。‎ ‎2、常见修辞手法:‎ ‎⑴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特征。‎ ‎⑵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⑶夸张:凸显事物特征;营造喜剧氛围;讽刺丑恶现象。‎ ‎⑷排比:丰富内容;增强语言气势。(注:排比内容的安排有一定顺序)‎ ‎⑸对偶:句势工整,使语言整饰,增强语言音乐感和韵律美。‎ ‎⑹反问:增强语言气势。‎ ‎⑺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⑻反复:‎ ‎⑼借代: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 ‎⑽对比:突出一方,使形象更鲜明。‎ ‎3、常见句式:‎ ‎⑴主动句:①一般主动句:强调动作。②“把”字句:强调动作承受对象。‎ ‎⑵被动句: ①一般被动句:强调状态。②“被”字句:强调动作发出者。‎ ‎⑶否定句:语气弱;肯定句:语气强;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 ‎⑷疑问句:语气弱;陈述句:语气强;反问句:语气特强。祈使句:语气最强,不容商量。‎ ‎⑸短句:语言明快,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长句:内容丰富、逻辑严密。‎ ‎⑹总启句:概括下文;总结句:总结上文;过渡句:承上启下。‎ ‎4、词语:‎ ‎⑴精彩动词:形象生动或准确表现动作发出对象;创造意境;渲染气氛。‎ ‎⑵副词:准确限定副词所属类型。‎ ‎⑶数量词:准确限定数量。‎ ‎⑷叠词:时间名词重叠表示“每一”;动词重叠表示频率;名词重叠表示细小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5、短语:‎ ‎⑴限制语:准确限定内容。‎ ‎⑵修饰语:形象展示特征。‎ ‎6、字形字音:除特殊字外,采用形声字类推。‎ ‎7、解词:⑴同义互释⑵追根求源⑶现象描述⑷引申联想。‎ ‎8、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 二、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⑴顺叙⑵倒叙⑶插叙⑷补叙⑸平叙(分叙)‎ ‎2、叙事的顺叙: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方位变换、方向变化)⑶‎ 逻辑顺序(因果顺序、递进顺序、总分顺序、事理顺序、过程顺序)‎ ‎3、记叙的人称:‎ ‎⑴第一人称:以“我”口吻叙事。增强文章真实感。‎ ‎⑵第二人称:以“你”口吻叙事。利于抒发作者或人物感情。‎ ‎⑶第三人称:以“他”口吻叙事。使文章材料充实,内容丰富。‎ ‎4、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的线索:以“人”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为线索;以“地”为线索;以“景”为线索;以“情”为线索。‎ ‎6、记叙文段落划分的依据:⑴时间;⑵空间或地点;⑶事情的内在联系;⑷人物活动;⑸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变化;⑹表达方式变化;⑺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 ‎7、记叙文段意的概括:⑴一件事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⑵多件事分别概括事件内容;⑶写景段概括景物描写的对象、特征和内容;⑷ 抒情段概括抒发的人物情感;⑸议论段揭示议论的作用。‎ ‎8、记叙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情:①找出记叙要素;②概括事情内容;③概括事情揭示的事理、或反映的特定社会的生活状况;④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包括肖像、服饰、神态)、语言(分析个性化和表达的情感)、行动(包括行为、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性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风格(白描、细描)】,明确人物描写的目的是表现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身份、地位、阅历特征,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心理、精神状态、思想品质;⑤把握详写、略写;⑥明确叙事的方式:描绘生活片段、截取生活场景、叙述完整事件、勾勒生活画面。‎ ‎⑵景物描写:①景物描写的对象或内容;②景物的特征;③写景的层次(顺序)⑷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⑸观察的者立足点⑹观察的角度(远观、近览、细察、斜睨、总览、纵览、鸟瞰)⑺观察的方式(步行、乘车、航空、航行)⑻景物描写的状态(动态、静态);⑨影响观察效果的因素(距离、光线、障碍物)‎ ‎⑶议论:揭示事件的意义;评价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主题、深化文章内容。‎ ‎⑷抒情: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某种感情。‎ ‎⑸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⑹引文:表现景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9、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⑴整体使用的表现手法:‎ ‎①设置悬念:故意设置谜团,悬而未决,到后文揭开谜底。作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②对比:前后内容反差强烈。作用:批判反面,凸显正面;深刻揭示人物丑陋面;深刻反映丑恶社会现实。‎ ‎③衬托:【正衬】通过正面表现正面。作用:使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 ‎ 【反衬】通过反面表现正面或通过正面表现反面。作用前后形成对比,反衬人物某种思想、性格、品质、道德修养。‎ ‎④烘托:通过先描写群体非主要客体来突出表现后面的描写主体。作用:写景烘云托月;写人点面结合。突出表现主体。‎ ‎⑤铺垫:前文先作某些暗示,后文突出表现。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⑥伏笔:前文信手拈来含而不露,为后文情节展开作准备。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 ‎⑦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作用:前后对比深刻揭示人物性格、思想、精神风貌。‎ ‎⑧以小见大:小事情反映大主题。‎ ‎⑨象征:通过描绘象征体,曲折表现作者思想。作用:含蓄表现主题。‎ ‎⑵局部采用的表现手法:‎ ① 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用:突出人物形象。‎ ② 反客为主:不写主体,只写客体。作用:突出表现主体。‎ ③ 白描:简笔勾勒事物轮廓。作用:使形象鲜明突出。‎ ④ 特写:雕塑性抓住局部细致刻画。作用:突出形象。‎ ⑤ 剪影:远距离描绘静态景象。作用:形象鲜明。‎ ⑥ 对话: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思想。‎ ⑦ 独白:作用:交代人物经历;展示人物心理。‎ ⑧ 联想(相似、相关、相对):作用:相互映衬地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⑨ 想象:作用: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10、记叙文的主题分析:‎ ‎⑴抓住事件,分析意义;⑵抓住议论,分析作者思想;⑶抓住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 ‎11、记叙文主题展示方式:⑴融情于景;⑵寓情于事;⑶托物言志⑷寓情于理;⑸卒章显志;⑹直抒胸臆。‎ ‎12、记叙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抓住前文相关情节,紧密联系议论抒情性语句分析。‎ 三、说明文阅读 ‎1、说明对象及内容。‎ ‎2、说明顺序:⑴时间顺序;⑵空间顺序;⑶逻辑顺序;⑷过程顺序。‎ ‎3、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⑵作比较:包括对比(相同之中求不同)和类比(不同之中求相同),突出事物特征。‎ ‎⑶列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特征。‎ ‎⑷下定义:概括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或突出事物主要特征。‎ ‎⑸作诠释:突出事物特征。‎ ‎⑹摹状貌: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 ‎⑺列图表:清晰明了地展现事理或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⑻打比方: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⑼引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4、说明文材料的分析:‎ ‎⑴事情:①概括事情内容;②明确写事目的: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物:①明确说明对象及内容;⑵把握说明顺序;⑶明辨说明方法;⑷辨清说明结构【(总)分(总)、因果、并列、承接、递进】⑤把握说明方式(平实说明、生动说明)‎ ‎⑶神话、传说: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⑷引文:作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材料的权威信。‎ ‎5、说明文段落划分的依据:⑴按时间划分;⑵按空间划分;⑶按事物本身结构划分;⑷按说明内容之间的联系划分;⑸按表达方式转换划分;⑹按文章结构形式划分。‎ ‎6、说明文段意的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说明内容叠加。‎ 四、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的类型:立论文、驳论文。‎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4、论点提出的方式:在开头提;在中间提;在最后总结。‎ ‎5、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 ‎6、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与论据逻辑联系的纽带。‎ ‎7、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8、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  A.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  B.道理论证;:所运用的道理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  C.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  D.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9、立论的过程:先摆事实,后讲道理;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边摆事实,边讲道理。‎ ‎10、立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④引文:引出论题或论点;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 ‎11、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五、小说阅读 ‎1、按记叙文阅读。‎ ‎2、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性格+表现。‎ 六、诗歌阅读 ‎1、诗歌的节奏划分:不隔断意群原则;节奏对等原则。‎ ‎2、诗歌的常见结构:起承转合。‎ ‎3、律诗的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诗句理解:①抓住修辞理解诗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特征,创造意境;②抓住议论句,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观点、思想、愿望;③抓住描写句,理解精彩词语的表现力;④抓住抒情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结合作者经历)。‎ 训练见先锋试卷里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