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4.21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2.(5分)现有失去标签的5种无色溶液,分别是Na2CO3、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任取其中的4种贴上A、B、C、D标签,进行如下实验。
(1)依据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 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则C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取少量B溶液倒入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再取少量D
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则B是 。
(3)同学们认为实验(1)反应后的D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多种可能,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 。
33.(8分) 化学小组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将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请完成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NaOH 、Ca(OH)2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NaOH溶解度(g)
42
109
129
174
314
347
Ca(OH)2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2
0.09
0.07
(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 乙同学:CaCO3,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OH)2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振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A的成分,理由是
;
结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因此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NaOH、Na2CO3 丁同学:NaOH、Ca(OH)2 戊同学:NaOH
【表达与交流】
①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 。
②同学们欲将溶液B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 。
③同学们立即变换方案,向B溶液中加入 ,过滤,将滤液加热浓缩至饱和, 、过滤、洗涤、烘干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a
c
b
32.(5分) 右图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装置(a、c是为止水夹,b是为分液漏斗活塞),同学们利用该装置与其它装置组合,完成以下实验。(试剂均足量)
(1)甲认为该装置可以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他选择
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为 。(填字母序号)。
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澄清的石灰水
(2)乙认为甲分离混合气体的实验,同时也验证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相关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认为在右侧导管连接一个盛有石灰水的烧杯,广口瓶中盛放二氧化碳,分液漏斗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控制弹簧夹和分液漏斗的活塞,也能达到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目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8分)课外小组的同学上网查阅有关金属资料时,看到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能生成一种无色气体和一种白色不溶物。于是产生疑问: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 :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物质?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及结论
实验I
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
实验Ⅱ
将实验I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小烧杯
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
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探究二: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阴离子
2.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
阳离子
OH-
CO32-
Na+
溶
溶
Mg2+
不
微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猜测1: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OH)2
猜测2: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CO3
猜测3: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 (OH)2和MgCO3的混合物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及结论
实验Ⅲ
称取22.6 g实验Ⅰ中所得的白色不溶物,加入足量 。
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泡
白色不溶物中
含有 。
将产生气体全部通入装置A和B中(如图所示)。
实验后装置B增重8.8 g
白色不溶物的
成分及质量分
别为________
_______ 。
【实验反思】
1. 实验小组的同学得出上述结论之后,认为对于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还有值得进一步
探究的问题,该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对于未知物成分的确定,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5分)某实验小组欲以某浓度的盐酸和大理石为原料,利用图I所示装置制备并检验二
氧化碳。
已知: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
盐酸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a b
大理石
石灰水
A B C
图I 图Ⅱ
(1)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前,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该小组同学预测在B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是 。
(3)实验开始后,B中并未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讨论后,该小组同学在A、B装置之
间增加了C装置,重新开始实验,在B中观察到了预期现象。请结合化学方程式
并用文字说明C装置的作用: 。
(4)将C装置中装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即可用于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应从
(填a或b)口进入C。
33.(8分)小明见妈妈买了些取暖袋,他很好奇,打开了一袋,发现里面是黑色的粉末。那
么,取暖袋里是什么物质在发生反应、释放热量呢?
【查找资料】
①取暖袋由原料层、明胶层、无纺布袋三部分组成。原料层
中的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炭、蛭石、可溶性
无机盐、吸水性树脂(含水)。
②蛭石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保温材料,起保温作用;吸水性树脂可反复释水、吸水,
起吸水、保水的作用;二者均不参加反应。
③使用时应注意:不使用产品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
【提出猜想】
①可溶性无机盐可能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一种或几种。
②取暖袋发热时,可能是铁粉、氧气、无机盐、水、活性炭几种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准备】
用NaCl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确定无机盐的成分提供参
考。
NaCl溶液
Na2SO4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
现象Ⅰ
加入Ba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略呈浑浊
产生淡黄色沉淀
(1)现象I是 。
(2)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
【实验过程】
分别取没有使用的取暖袋和失效后的取暖袋中的黑色粉末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无机盐
的成分及参加反应的物质。
序号
加入试剂及操作
没有使用的暖袋[来源:学#科#网]
失效后的暖袋
I[来源:学科网ZXXK]
加入足量水观察
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Ⅱ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无变化
无变化
Ⅲ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
无变化
无变化
Ⅳ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Ⅴ
另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盐酸
大量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无气泡,溶液呈黄色溶液
(3)实验V中,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和浅绿色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取暖袋中无机盐的成分是 。
弹簧夹
②取暖袋发热时,原料层中一定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
(5)利用右图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氧气是否参加了反应:
,则氧气参加了反应。
【反思与评价】
(6)小明根据IV中的现象判定无机盐未参加反应。他的
结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
32.(7分)三瓶遗失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鉴别这三瓶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 ①气体a的名称是 ,原A和B两只试管所盛溶液中对应溶质的化学式分别
是 、 。
②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如果只用一种试剂来鉴别三种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 。
(2)若遗失标签的是盐酸、碳酸氢钠、氢氧化钙三瓶溶液,鉴别时不需外加任何试剂,只需将其中的溶液①分别滴加到另外两种溶液②、③中,若实验现象是 ,则①是 。
33.(6分)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气泡放出。为探究生成的气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下述实验。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分析,生成的气体可能是SO2、H2。
【查阅资料】(1)SO2与C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化学方程式是 。
(2)H2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写出H2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方案。
(1)甲同学验证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SO2,其方案是将放出的气体 ,结论是没有SO2。
(2)乙同学利用右图所示装置验证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
H2,实验前应将气体从a处通入一段时间,原因是 ,
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说明铁
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32.(5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如磷燃烧的反应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就有多处应用。
A.探究燃烧条件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A中,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2)实验B中,气球的作用是 。
(3)①得用实验C中装置达不到实验目的,其原因是 。
②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设计如右图所示装置粗略地测定某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取250mL气体样品于集气瓶中,注入 ,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计算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为 。
33.(8分)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高温
【查阅资料】
① CaCO3 === CaO + CO2↑
② 碳酸钾与碳酸钠性质相似,在溶液中都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只有CaCO3 ;乙同学:CaCO3、Ca(OH)2 ;丙同学:CaCO3 、CaO
甲、乙两位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探究】
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下述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
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KOH、K2CO3;猜想2:KOH、Ca(OH)2;猜想3:KOH
【表达与交流】结合上述实验,同学们讨论确定了猜想 正确,理由是 。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2.(5分)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酸碱盐的性质(夹持仪器已省略)。
资料: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A B C D
(1)关闭止水夹K2,打开止水夹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B装置中装入稀盐酸,使其浸没大理石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当B装置中的物质仍在反应时,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反应逐渐停止;C装置中溶液由红色逐渐褪为无色,此时C装置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D装置中液面上升,有白色
沉淀生成且溶液为红色,其中液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 ,此时D装置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NaCl,原因是 。
33.(11分)某地在对下水管道清淤的过程中有环卫工人不慎被管道中的毒气熏倒,这一消息引起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下水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来源:Z,xx,k.Com]
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 CuSO4溶液能吸收H2S气体,并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有CO、CO2、H2S; 猜想2:有CO、CO2、CH4;
猜想3:有CO、H2S、CH4; 猜想4:有 ;
猜想5: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Zxxk.Com]
【问题讨论】
(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成立;
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成立。
(2)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入 ,振荡。
(3)要验证气体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 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 ,则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4) 在验证过气体中含有CH4后,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以通过应用质量守恒分析元素组成的方法。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装置E和F,完成表格:
实验操作
需要测定的数据
反应前
装置E和F中依次盛有 、
。
。
反应后
将装置E和F从整套装置中拆卸下来。
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E和F的质量。
数据处理及结论:如果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比小于 ,则气体中含有CO。
32.(5分)实验室用下图装置进行CO与CO2的分离和对比实验。其中甲瓶盛足量的NaOH溶液,乙瓶盛有澄清石灰水,分液漏斗(丙)盛稀硫酸。
(1)关闭B,打开A时,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当乙中的现象是 时,则证明CO2已被完全吸收,且CO也已收集满。
(2)关闭A,按乙瓶起始的状态再更换另一个广口瓶,当观察到乙中出现浑浊现象时,说明已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过一段时间,乙中的浑浊现象消失,成为无色溶液,其原因是生成了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3.(7分)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有效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步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部分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
MgCl2
CaCl2
Mg(OH)2
Ca(OH)2
溶解性
溶
溶
难溶
微溶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在完成操作Ⅰ之前,必须加入的X物质是 。
(2)操作Ⅰ和操作Ⅱ的名称是 ;操作Ⅱ后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物质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其实验目的是 。
(4)判断加入的盐酸“适量”的方法是 。
(5)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
。
32、(5分)原煤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CO2、水蒸汽等混合气体。同学们在实验室欲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检验生成的CO和CO2气体
,准备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其他仪器用品略)。
(1) 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
(2)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上述装置组合后还有明显不足之处,你认为不足之处是______。
(4)为达到实验目的,将上述装置组合后进行实验,其接口顺序为:混合气体→______。 (填“a~h”接口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需要有检查气体是否除尽的装置)
33.(8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保管不当,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且标签破损,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已知该溶液中的溶质是一种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
【相关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Ⅱ. 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Ⅲ.测定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的质量/g
36
109
21.5
9.6
【验证溶液的成分】
(1)根据资料判断:该溶液不是 溶液。
(2)进一步实验验证:请完成对实验过程的填写
实验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
Ⅰ
取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不可能是 溶液,理由是
Ⅱ
另取样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
产生大量的气泡
该溶液为碳酸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老师指出该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老师提示,不需另取样,只要在实验Ⅰ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 溶液,若观察到 现象,即可说明该溶液中有氢氧化钠。
32.(5分)已知浓硫酸与木炭一起加热能生成CO2、SO2和H2O,用下图所示各种装置设计实验验证浓硫酸与木炭反应得到的各种产物。
已知:①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②CO2不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也不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
③SO2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
c
b
a
h
f
e
d
石灰水
澄清
A B C D E F
(1)装置F中所加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2)这些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填小写字母序号)。
(3)C、D、E瓶中药品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
33.(8分)固体过氧化钠(Na2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这是因为Na2O2
能跟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O2,也能跟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O2。某呼吸面具在使用后,同学们为了检验反应后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1)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约为4%,水蒸气约为1.1%。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3)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 + Na2CO3 = 2NaCl + CaCO3↓
【猜想与假设】
固体可能为:①Na2CO3;②Na2O2和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1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2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3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再滴加澄清石灰水
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
为进一步确认可能含有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时试管有热感。同学们认为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该结论的得出是不严谨的,你认为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32.(5分)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用以探究碱的有关性质。
(1)打开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一段时间后,关闭K1,打开K2和K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组同学预想的部分现象没有出现,可能与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关,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
33.(8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而稀硫酸不能。好奇心强的同学提出问题:浓硫酸的浓度降低到什么程度时就不能继续做干燥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带同学们展开探究。
[探究1]同学们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B烧杯中的水能被浓硫酸吸收的根本原因是 。确认A烧杯的浓硫酸不再吸水的方法是 。
[探究2]测定探究1中吸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Zn+2 H2SO4(浓)=ZnSO4 + SO2↑+2 H2O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套方案,请协助他们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1)取一定量的探究1所得待测溶液,滴加BaCl2 至过量, ,称量,计算。
(2)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加入过量氧化铁,测量消耗氧化铁的质量,计算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测得的气体量,计算硫酸的质量及其浓度。该实验使Y型管中锌粒与硫酸溶液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
[反思与评价](1)老师引导同学们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提出问题:上述方案中,可行性差的是那一个?为什么?你的回答是 。
(2)聪明的小刚提出,整个探究过程通过一个实验就能实现,他的设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