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1-05-13 发布

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真题再现】‎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解题指津】‎ ‎2017年宜昌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选自清朝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这段材料字字珠玑、意味隽永,用典雅优美的文字阐释了不一样的知己观——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我以 为知己》的作文命题则很好地表现了命题者给予考生的人文关怀:我”、“知己”这两个关键词直指考生内心,横线上所填“物”也必定最能触动考生的心灵——这样的作文题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表现命题者要求考生“关注生命体验、表达内心呼唤”的真诚期待。‎ 此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的认知窠臼,不再要求考生写以“人”为知己的套路文章,而是要求学生写以“物”为知己的创新作文——材料中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的关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要求:不能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好朋友”,而要写与自己产生交集、发生碰撞、激发意趣、沟通心意的一种“物”。它们或许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许是书房里的一只笔、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地台上的一把吉他;或许是伴随“我”成长的一条古巷、陪着我挑灯夜读时窗前的一棵梧桐树、始终放在我书包里的一面镜子……这时候,“物”的身上已经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在考场上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情感载体,表现了作者“选材”的智慧和巧妙,也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选择什么“物”作为知己?借助“物”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知己”观?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高屋建瓴,就会站在写作的制高点上,纵横驰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文章。学生的思想水平越高,文章的的立意就越深;学生的思维能力越强,文章立意就越巧。‎ 在作者笔下,“物”化身为伴随自己一路成长、给予心灵丰富养料的真诚“知己”。选用不同的“物”作为写作对象,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精彩立意:以“柳”为知己,写出柳婀娜的外形之美,更写出柳“越是高大越是俯首亲吻大地”的谦逊之美,并写柳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优美却不炫耀,高大却朴实谦逊,让自己在读懂柳内敛之美的同时收获了“做人要谦逊朴质”的人生要义;以“鹅卵石”为知己,由开始的不懂鹅卵石的美到读懂它的万年寂寞、读懂它寂寞而不失本心的淡定守望,读懂它甘为铺路石的无悔奉献,考生在以鹅卵石为知己的过程中懂得了“固守寂寞、云淡风轻”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以“书法”为知己,在横竖撇捺的不断练习中感悟到“横”教我稳重、“竖”教我正直、“撇”教我潇洒旷达、“捺”教我洒脱自信的生命体验;以“老家门口的枣树”为知己,枣树是童年的伙伴,也是思念家乡的载体,它带自己穿越时空,捡拾散落在岁月深处的美好,它让自己透过树的枯荣轮回,感悟到生命的生死轮回也是一种必须面对的无奈和失去……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写“物”的过程中,若能勾连到与“物”相关联的人,这样,“我”、“物”、“人”三线并行,会写得更加摇曳生姿、丰厚感人。‎ 本次作文命题,在选材上有特定的限制,但唯有这限制,更能表现出考生的智慧;在立意上有较高的要求,但唯有这要求,让优秀的考生得以用真情配乐、以文字清唱,持语言彩练、携思想起舞,为我们带来一篇篇气韵不凡而又摇曳生姿的考场佳作。‎ ‎【佳作品评】‎ ‎1.我以古柳为知己 竹楼临溪,古柳荫蔽。自幼时起,那棵古柳就一直站在那里,未曾离弃。有多少年少的心事曾被它在黄昏日落听了去,有多少动人的欢欣曾被它铭记在枝桠里,我记不清了,却只记得它是伴我走过年少的知己。‎ 古柳于我,是子期,是祢衡。儿童时,我也曾躲进黝黑的树洞,也曾爬上过那嶙峋枝桠。少年时,我也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呤,也曾听雨观云在树底安憩。我对它讲童话,它便报以一地的翠叶如碧,恍若梦境。我对它念古诗,它便让阳光透过古老的枝桠,仿佛如画。吾之知己,惟古柳矣,解我心意,知我忧喜。‎ 秋风萧索的傍晚,那是我记忆里古柳的最后身影。我双目盈着泪坐在它身边,我难以理解人的生死无常,更无法接受奶奶的猝然离世。抱着古柳粗壮的枝桠,仿佛是奶奶哄我入睡时的臂弯。抚着古柳粗糙的树皮,仿佛是奶奶摸我时的手背。我就这样倚着它,含泪望着天边的余晖,虽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而游子却断肠天涯。我无声的流着思念的泪水,在古柳的怀抱里安睡,一如当年儿时依偎在奶奶怀里一样。余晖还斜斜的照着,秋风还静静地刮着,我还安稳地睡着。‎ 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翻飞狂舞,我身上,那溪上满是金色如辉的枯叶。我刹那间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打动了。树叶的枯荣是常事,人的生死也是必然。世事茫茫,光阴难量。落尽繁华的动魄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开阔清明无以言表。老树无言,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多少离合在上演。人的生死,不过是沧海中的一颗石砾罢了。‎ 古柳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古柳是子期读懂我心。人生知己再难觅,古柳知我心。‎ 陈启艳老师点评:‎ 作者选材新颖,立意深刻,诠释了知己的内涵。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岁岁枯荣,这是自然的法则。感叹于作者小小年纪,却拥有面对命运坦然承受的从容气度。昔日的轻诵浅呤,听雨观云只有古柳解我心意,知我忧喜;今日奶奶离去后的无助、泪水、思念,唯有古柳能懂我,安抚我,教诲我。人生得古柳这一知己足矣。‎ ‎2.我以雨声为知己 独爱听雨声,听雨声一曲,平和一丝,闲谈一缕,坚定一份,更听知己续续音,雨声,懂我。‎ 小楼一夜听春雨 夜里独坐桌旁,面对着还未复习的试卷,颓然坐着,夜深的很,窗外的灯光和秋后的果实,一盏盏的沉了下去,心绪揉在墨色里,拧成一团。‎ 突然,雨声四面来叩,长一根短一根的落着,如长短句的韵脚,不急不缓,如少女抚弦,低眉信手续续谈,放下笔听雨,心似为平和的雨声抚静,树影斑驳在窗台上,在雨的斜线里密密地织着,随着雨音,心平静了。‎ 雨声如我知己,知我心之烦杂,慰我音之平和,雨声,懂我。‎ 潇潇暮雨子规啼 在城里待久了,便也想念起了乡下的那缕闲时淡泊的心境,于是端午,回到故乡。‎ 山景林空,细雨乍到,似迎故友,潇潇落着。树木翠绿明人眼,林间子规依旧啼。雾气迷蒙,雨音轻落,沿山而行,雨水夹香湿人衣,心似被这暮雨洗净了。于是坐在苍苔下,望雨丝飘飘洒洒而落,声音甚是轻柔,如与老友会晤,闲适淡泊之情油然而生,草木之间,各具闲淡之趣。‎ 雨声如我知己,共赏山林闲淡之趣,彼此怡然,雨声,懂我。‎ 夜阑卧听风吹雨 晚上,夜阑初至,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忽闻雨声卷风而至,似知己为我鼓舞助力。‎ 于是启窗观雨,雨夹狂风飞散而落,湿尽发丝,鞺鞺鞳鞳,似马蹄正疾,声势浩大,如金珠落地,玉手拨弦,八音具备,节奏时起时落,时急时缓,雨音不绝,伴我笔墨挥毫,听着淋漓而至的雨,心中多了一份坚定。‎ 雨声如我知己,鼓舞助威,坚定我决胜之心。雨声,懂我。‎ 雨声如我知己,慰我烦忧,给我闲淡,赠我坚定。‎ 雨声清扬兮临窗听,知己相悦兮续续谈。‎ 付蓉老师点评:‎ 本文用很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三幅不同的画面,如历历在目。开篇一句话总领全文,结尾换一种说法回应开头,升华主题,中间用三句诗作为三个分述部分的小标题,简洁清晰明了,层次感强。作者紧扣“雨声懂我”这四个字,既用不同的雨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和心境,同时又用雨声向我们诠释了知己对作者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对知己的轻易不移。正所谓:雨声潺潺,心境阑珊。知己谓谁,且作慢谈。‎ ‎3.我以栀子为知己 栀子花开,素颜如雪。与世无争,遂成知己。‎ ‎ ——题记 周敦颐于《爱莲说》中尝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古往今来,菊、牡丹、莲常为众人之知己。栀子之淡雅,似略显平庸,常为人所遗忘。‎ 然吾校之东有一胜地,植栀子花数株。适逢夏至,花次第开,心向往之,遂于一晚自习后,弃作业课本于案头,欣然独往,欲寻知己。‎ 四周空旷,寂寥无人。繁星闪烁,若隐若现。皓月之下,花洁如玉,幽香如缕。江风徐徐拂来,树叶簌簌作响,花朵微颤,虫声齐鸣。香气清新,不娇不媚,质朴无华。昏昏欲睡着,闻之可神清气爽;蠢蠢欲动者,嗅之而心平气和。‎ 余静伫良久,叹曰:“此乃知己也!”可谓是:欲把栀子比仙子,夜色朦胧俏佳人。赏此花者,则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苦乐偕忘之感也。‎ 次日午时,雅兴又至,因而复往。午时校园,嬉戏声、欢呼声、交谈声,不绝于耳。栀子花前,人头攒动,三五成群,争赏不已。更有甚者,折枝、携花而去。予观之,心痛不已。‎ 此皆不懂栀子者!‎ 而栀子素颜依旧,白衫绿裙,笑语盈盈,宛若窈窕淑女。然烈日之下,花枝低垂,惹人怜爱,终不如月下之色。‎ 由此观之,栀子之胜,月下最佳。虽其形仅隐约可见,然其暗香,远甚他时。兼之四周静谧,无熙熙攘攘之客,唯窸窸窣窣虫鸣,与知己独处,可谓美哉!‎ 栀子之花,虽不如菊、莲之清高,亦不如牡丹之富贵,然其淡雅,似小家碧玉,余香绕鼻,久久不绝。看似平庸,实则与世无争。唯其不争,方为我所青睐也,遂成知己。‎ 喧嚣惹人烦,清高去人远。静谧无限好,又有知己伴。问此是何味?人道是清欢。‎ 韩煦老师点评:‎ 本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在中考考场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情境中,能通篇以对称句式的韵文写作,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题记短短十六字就道出了栀子花开的状态和与世无争的淡雅气质。第一段引用《爱莲说》中的句子表现栀子略显平庸,而为人遗忘。接下来讲到“我”与栀子相遇,相识,相知。且用他人折枝携花离去反衬自己是懂得栀子之真谛的人。最后,将栀子与菊、莲、牡丹相比。道出作者之所以爱栀子的原因:“唯其不争,方为我所青睐也!”。而结尾“清欢”两字便是本文最合适的解读。‎ ‎4.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 一笠一翁,一桨一舟。我提笔临纸,泛舟于一川墨色山水之间。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提笔,滚滚浑圆的墨色在笔底直透毫端。集全身之力,似轻犹重地缓缓于纸上划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横带几分苍劲与雄奇,如山之挺括巍峨,仰天直指;撇开几分蜿蜒曲折,如水之回流婉转,刚柔并济;竖下几分迅疾飞速,如风之飞卷疾下,摧枯拉朽。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笔一划间尽享艺术之美感。‎ 每每沉沦于喜怒哀乐中时,独爱与水墨丹青互吐衷肠。欣喜自若时,笔便似轻了不少,墨色轻轻濡湿纸面,一横一竖一钩一折间,夹杂着轻轻的喜悦与灵动。若枝头翻飞的喜悦小雀,笔底像生了一双轻翼,在纸上低翔浅唱。烦闷难以自已时,便极凝重地提笔,一腔悲伤顺着笔尾轻轻流淌,极慢地划开一道墨迹,横则方正浑厚,竖则力穿全字,折画像古木残枝在悲风中“吱呀”一响,钩如浸满寒霜的镰刀“唰”地留下一道寒光。怒气难平时,浑厚笔力在挥洒间直透纸背,墨汁淋漓纸上,不拘古意肆意流淌,字大半为墨隐去,也无妨!泼洒,抒情,扬起,奋飞……‎ 一笔一划皆情语,而水墨丹青知我懂我,将我心之所向化作一幅幅作品,为我笑,为我哭,同忧共乐。‎ 闲来翻看往日书写的水墨丹青,或喜笑之意藏于字里行间,或于笔划之间触到少年闲愁……原来,它早已为我收藏了我的一颦一笑,一忧一乐。呜呼!知己如此,我复何求?‎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它以艺术之美听我倾诉,为我记录。它不能增加我生活的长度,却足以增加我的人生厚度。‎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携手共度人生风风雨雨,一路必须有你。‎ 向华莉老师点评:‎ 作者紧扣“知己”做文章,从开头至文末时有扣题点题之笔,自始至终都在着力表现自己与知己的故事和情感:共享艺术之美感,同担人生之喜乐。而其中一直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得益于作者强大的描写功力。在考场这有限的时空里大量优美的文字如信手拈来,这必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题目中补充的“水墨丹青”属中国画,与文中着力表现的书法内容概念有不一致。‎ ‎5.我以清水为知己 倒水,执杯,静观清水平复,澄澈清明。仰头,入口,一饮而尽——遂有久违知己之愉悦,袭遍全身。清水知我,我知清水。‎ 溪水流淌,澄澈万物。‎ 随长者挑担,提水。临溪,俯察,溪清而鱼现;卸桶,浸入,溪水拂指如柔带;桶满,拎起,清水轻摇晃动,涟漪扩展如圆轮。归家,以溪水涤衣物,清水过之,尘土不再,衣物无染,甚奇。洗毕,污水竟不甚污。‎ 湖水静默,沉淀万物。‎ 提壶,轻灌,湖水注于壶中。掂起,窥望,似有泥沙存于壶中。归家,置于桌面,久候之,不知壶中湖水将以何种神奇的方式滤其污浊?闭目清心,再窥之,泥沙附底,清水明净,堪比玻璃般晶莹剔透。沉淀污秽后的清水怡人,似春风拂面,似桃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遐思翩飞。‎ 泉水灌溉,奉献万物。‎ 山有穴口,自冒清泉。人们以竹笕将其引入田圃,以此灌田。此后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春夏秋冬,泉水日日自竹笕流至田间。之后,所灌树木繁茂如荫,庄稼穗大粒满。观其景,泉水如玉珠连线,其景甚美,而其境更令人沉迷。执杯前往泉穴,满灌一杯品之,味甘美,而心怡然,堪比天赐良物。天下之味,唯水之淡为最美,有此感焉。‎ 见此三水,遂觉水之似我者甚矣。端水近唇,不禁感慨:水乃至清至洁之物,而饮水之人,也乃至清至洁之人。此物于我,非物与人,而是知己也。水之知己,乃是知心,知意,知情。水之于我犹鱼之有水,刘备之有孔明者类似。‎ 由水观之,世人当均为君子。但世事难测,事实难料。有多少人并非真正爱水,有多少人只是抱以生存的心态而饮水呢?‎ 我以清水为知己,是慕其澄澈清明,慕其沉淀自洁,慕其日日奉献。人当如水,似水纯洁。‎ 我以水为知己,水以我为友朋。水如君子,人亦君子,此乃我之愿也。‎ 向华莉老师点评:‎ 作者选取“溪水”“湖水”“泉水”三个材料来表现“清水”的特质:至清至洁——澄澈清明、沉淀自洁、日日奉献,以此表达自己对“知己”的理解,更以此寄托自己“似水纯洁”的君子之志。立意难能可贵,构思精巧明确。语言以频用短句、文白夹杂为特色,有晦涩生硬之处,但瑕不掩瑜。‎ ‎6.我以琴音为知己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初见 ‎“身坐正,手放好,心端平。”这是古琴老师见我的第一句话。我端坐在檀木椅上,凝视着面前的古琴。古色古香,古檀樟木般婚后的颜色柔和着橘黄色的灯光让人舒心。七弦,我伸出手将每根琴弦挑拨了一下,铮铮却又浑淳的声音回荡在这不大的琴室。我用之间摩挲这每根弦,却好似久别重逢的老友在与我闲谈。‎ 只是初见,却倍感熟悉。‎ 再见 ‎“左手指肚的力量加大,不把每一个指位按实,弹出来的琴音又怎么好听?”古琴老师嗔视着我。已经是第三次将左手指位压虚了,奏出的琴音自是飘渺之音,全无大气浑厚的音色。我停下手,摩挲着被弦勒出红印的左手肚,暗暗思索。“别愣神,继续。”这次,我将每一个指位都加大了力度,听着琴音浑淳的回荡在琴房,嘴角不禁挂上了意思笑容。“太生硬,用力过大,整个去找的流畅之感都被磨没了。”我失望地望向眼前的古琴,难道我真的不能与她为伴了吗?‎ 只是再见,却有艰难险阻。‎ 回见 望向白纸上密密麻麻的黑字,刺得眼睛生疼。索性放下笔,坐上琴凳。我闭上双眼,凭着感觉弹奏那首记忆深处的《高山流水》。琴音如水,缓缓流泻 滋润我的心田;琴音如月,映照出千年前伯牙与钟子期的绝世知音;琴音如茗,捧一束满盈细细回味,如饮醴泉。张开眼,已全无烦闷之感,只觉豁然开朗,精神灿烂。‎ 只是回见,却不愿分离。‎ 终了 ‎“弹得不错,颇让我想起钟子期与伯牙的知音之感。身坐正,手放好,心端平。这不仅是对琴的尊重,更是对陪你度过困苦时期的知己的应有心态。”琴音,已俨然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知己。心中的不甘、愤懑、不愉快我也只会找它倾诉,它总会与我不离不弃。‎ 高山流水善鼓琴,一念琴音永知己。‎ 曾红霞老师点评:‎ 学琴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过程,正因如此体验也更深刻。作者抓住自己难得的人生体验,从初见的亲切到再见的艰难到终了的不离不弃,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紧扣“知己”这个关键词,初见古琴时就如久别重逢的老友,再见时有不能与之为伴的担忧,回见时与绝世知音的共鸣,终了时已俨然成为不离不弃的知己。全文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语言细腻。‎ ‎7.我以悠琴为知己 琴音绕耳,风儿静默。我掀起红绸,去拜访一位多日不见的老友。‎ 自从拿到考级证书后,我便将古筝闲置在家中角落。而它被掩周四红绸下,渐渐浮上灰尘。‎ 一日,被父母关在家里复习,燥热的天气不断抓挠着我的心,让我无法静下心来。我索性起身,在屋里晃悠。正前方,便是一块红绸,琴弦凹凸不平地撑着红绸,如水波般一层层散开,荡到我的心门。‎ 我上前掀开,灰尘在那一瞬间被扬起,笼在琴的上空,我没有将它们扇走,因为那是琴馈以我的见面礼。我轻轻打开琴箱,深棕色的拨片整齐地躺着。我将它们缠在手上,每一圈胶布都像是一个字符,透过指尖传达到内心深处。‎ 我轻抚着这位老朋友,音符便从这白绿相间的弦中间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落在手上、头上。这微妙的触觉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我只觉琴已幻作人形,我与她并排走着,就算一路无言,风儿静默,这也本是岁月最美好的样子,更何况她在轻笑,在絮语。灵动的乐章在我头顶飘忽着,身旁的树叶扬着,我低头走着,生怕一抬头就撞进她被岁月善待的眉眼里,她眼里的星辰只为我一人闪烁,嘴角的茉莉花也只为我一人吐芳。恍惚间我领悟,也许这就是知己吧。‎ 我一遍遍地撩拨着琴优美的长发,芬芳扑着我的琴音绕着我的耳,她的絮语化作风,也吹动着我的心弦。‎ 我不忍再将红绸盖住她的长发,可我也怕她遭岁月的折磨,我收好拨片,仍是整齐地摆着。‎ 琴以我为知己,我以琴为知己,我们就这样并排走着,无须多言,因为那些话语都成了心底的字符,心照不宣。‎ 韩煦老师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引出知己——琴。寥寥数语精炼地诉说自己与琴的过往后立即切入正题:再次与琴相遇是在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刻,此时的琴如一阵清风吹散心中的阴霾。“这微妙的触觉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我只觉琴已幻作人形,我与她并排走着,她在轻笑,在絮语”“‎ 从未体会过的微妙的触觉”强调了作者用心灵去感受,而不带任何目的去弹奏。用质朴的语言把琴拟人化,轻笑絮语开导着作者烦闷的内心,浓厚的情感自然流露,毫无矫饰。结尾“无须多言,心照不宣”八个字凸显琴与作者互为“知己”,物我相融的知己关系的最恰当诠释。‎ ‎8.我以菖蒲为知己 五月的故乡,弥漫着菖蒲的清香。那苍绿的菖蒲,便是我的知己,陪我走过年少时光。‎ 记忆中的端阳,清香依旧。奶奶总会采来那尚浸润着露水的菖蒲,系在那粗糙的木制大门上,给满屋带来清香。刚摘下的菖蒲带着浅浅的阳光,露珠染上了绿意,顺着叶脉坠落,氤氲着清香。我总爱伸出手去,细细抚摸那剑形叶上的纹路,沾染那抹绿意。朝夕相对,菖蒲便好似我的知己般,给小小的我,带来蓬勃的活力。‎ 时光似水,转瞬即逝,城里的日子,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奶奶,离开了菖蒲,年年的端午,不复清香,我仿佛失去了朋友般,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 寻寻觅觅,终是无处可寻那菖蒲,母亲无奈,只好与我乘上那开往故乡的大巴。一座座山峰随一个个拐弯而变了形,天上云卷云舒,地上花开花落似乎也没有意义,心不知早已去往何处,脑海之中,只剩那清香依然,菖蒲依然。‎ 与母亲拾阶而上,追寻青苔的痕迹,回到了那熟悉的小院。迎而便是随风而来的一阵清香,好似接迎着久违的朋友,奶奶坐在门槛旁,摸起脚边的一株株菖蒲,细心地拣去发黄的叶,布满皱纹的手却是灵动的纷飞着,另一边,是一束束扎好的菖蒲。“年年都是如此呢,你奶奶,总会扎好你喜欢的菖蒲,等你的来到。”母亲的话响起,我终于明白,这些年来,菖蒲始终没有离开,它寄托着奶奶的爱,在故乡静静地陪伴着我,将那一缕清香随着风寄到我的心间,菖蒲知我意,便寄情于风,陪我走过年少时光。菖蒲,便是我的知己。‎ 岁月如风,来去无踪。可我的知己,却依然氤氲着清香,守护着我走过,带着爱与希望我向前走去。‎ 以菖蒲为知己,我走过那段年少时光。没有孤寂,因为,你的陪伴中有奶奶的爱……‎ 陈启艳点评:‎ 亲情是一株株苍绿的菖蒲,温暖舒心,香远益清。小作者以菖蒲为知己,是因为菖蒲中隐藏着奶奶的爱,是因为菖蒲陪伴着他成长,是因为菖蒲带给他希望。文章感情真挚,语言灵动,有很强的感染力。记忆中带着露珠和阳光,充满绿意的菖蒲,作者描绘的鲜活有味;门槛上安然细心捆扎菖蒲的奶奶,作者描绘的充满温情。我们相信,小作者一定会带着爱、带着希望一直前行。‎ ‎9.我以蒲扇为知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执一柄蒲扇弄影,温一壶月光下酒,以蒲扇为知己,在悠悠香风中,啜一口月光弥香。‎ 知己是香,静雅时光。‎ 月光如水般在脚边静淌,倚一把竹椅,执蒲扇一柄。清风摇缀,饮露的寒蝉伏在庭院瓦檐上斜插的一枝桃枝上,清越地一声又一声歌唱。‎ 那一缕缕蒲扇的香便一点一点轻触着人鼻息,让它悠长。三分沉寂五分抚慰。像檀的芳香,让人心生禅意,忍不住悠悠一摇,又是一阵凉风来,夏的燥引来的内心浮躁全在这悠悠一扇中,都散了。‎ 你是知悉了我内心煎熬特送来这一悠悠清凉吗?‎ 知己是药,治愈心伤。‎ 洗药,煎药,熬药,等药。一碗褐色的药汁,细细盛好,端给母亲,那清苦滋味里,可否含了一丝儿蒲扇的清明之香。‎ 等待是煎熬的。炉火吐着鲜艳的小舌,燥热了空气。一柄蒲扇独舞于空中,孤独寂寞地洒出一丁点清凉,眼要自由,找不到绿水青山;鼻要自由,找不到芳草香花;耳要自由,找不到清越蝉鸣。惟一扇伴我,等出时间放出歌谣。‎ 汗水抚摸着我的背脊,抚摸着我的眉眼,几颗呆头呆脑的甚至探入眼眶,眨巴眨巴又落到地,韵出一片水渍。然而蒲扇的芳香始终清明着我,告诉我:爱的束缚是幸福的亦是美丽的。香如知音,淡雅我心,欢愉自怡,在一片药味的苦涩中也能自成一片有情的天地。‎ 悠悠的药香盈满的是蒲扇清明的一缕淡香,也同样盈满在我心。‎ 念起无际大师“心药方”中十味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知己是药,是一帖心药。‎ 执扇而起,悠悠挥动,心澈如水,我似闻见那悠悠一缕清明之香。‎ 执扇而起,夏夜里似有低喃起:爱的束缚是幸福的亦是美丽的。‎ 执扇而起,香来,香去。‎ 付蓉老师点评:‎ 文章以蒲扇为知己,扇走杂念,沉淀纯净,充盈我心。香苦神清,一柄蒲扇不仅送来一片清爽,还摇出了作者对爱对心的感悟!很自然地升华了主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被小作者描写出来令多少读者神往?这不仅需要真情实感,更要作者运用细腻传神的文笔和一份诗意的留白。留这微锋半点,采片清明盈心间……但部分点题句的表述还需进一步斟酌。‎ ‎10.我以诗词为知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与它,一刹那的相遇,便注定携手同行,缘分大抵如此吧……‎ 记得一个暗沉沉的初秋,下过一阵雨,空气便潮润润地弥漫着草木味儿,窗外是各样的小虫,为挽留夏日而争涌着奏响乐章。我百无聊赖地在书柜角落处抽出一本书,随意翻到一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莫不是神谕?我屏住呼吸,重新打量起这本书来——纸张是昏黄的,字也黯淡不清,但一句句、一篇篇,在朦胧中仍有摄人心魄的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向外看去,江面铺上长龙一样的雾,连着山林与建筑,浸没了一切又直入远方,如梦如幻,抬头仰望,蓝天清朗明净,云层细腻饱满,像古典油画般,隐藏住了笔触,愈发柔软开阔了……‎ 蓦地,恍悟——诗词绝不是生涩难懂的古典音韵,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诗词是真正鲜活的文字,存在永恒的时空里,永不老去。就这样,你的光彩魅力让我情不自禁走进了你……‎ 忘不了,在校园小水洼里窥见树的倒影,叶与枝交错将天空割分,不由想到了你——“疏影横斜水清浅”,不禁窃喜,憧憬着一个月华如水的清亮夜晚,打这里经过,品味酝酿出的芬芳,邂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自此,月光便是“桂华流瓦”,燕雀是“似曾相识”,晚上要“秉烛夜游”,跑步乃“千里快哉”了……你如此体贴地融进了我的生活!‎ 是的,你这位知己、挚友,给我带来了多少欢悦和信念啊!你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抹平我的失意;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造就我的决心;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提醒我的虚度……‎ 千古流传的你,载了多少真情!它们都将化作我的骨中骨,血中血,与我同生共长!此刻我多想执子之手,同赴杏花村馆,共饮浊酒盟誓,从此相伴终老,永生不渝。即使不能遂愿,又何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吴佩老师点评:‎ 此类题材的作文不少,但像小作者般融入情感和文采的佳作却寥寥,富有才情的小作者将诗词拟人化,将与诗词的邂逅、浅尝、沉浸、领悟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凡入情者方可动人心,小作者通过自己的慧心慧眼,借助唯美的画面和真实的体验,将生活与诗词自然交融,文质兼美,不失为考场佳作!‎ ‎11.我以翰墨为知己 一方砚启,半尺卷舒。取来墨块细研砚上,丝缕翰墨清香索绕不散,笔尖润墨且试浅行纸上,闲晴正好,我与这翰墨知己之间的交流,恰好开始。‎ 我与知己始逢于隶。‎ 彼时年少,学不太来分辨优劣好坏。只觉得,镌刻于石碑上的隶书,锋芒皆藏含蓄隽永。自此与知己相逢,它轻声用笔划向我诉言着历史变迁,那浑厚天成的字体镌入我心。‎ 我与知己相伴于楷。‎ 长大了些,厚实的隶书又转而为楷,它复又向我展示了楷书的端庄,笔画有规,整齐划一,说全是方块字也不足为过。它耐心地将汉字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教与我一笔一画的书写端正,将这种文化注入心底,化作一道不散的暖流。‎ 我与知己相成于行。‎ 楷书写罢,行书现于卷端。不同于碑刻的笔画,拓写的字贴甚至能观到笔墨浓淡的交叠变化。那行云流水的笔意也渗出纸面沁人心脾。且看那暮春之初的兰亭会集,王羲之的笔不仅蘸了墨,又更携带了饮尽琼浆之后的恣意张扬。涂抹随心,章法随意,我仿佛读懂了在那崇山峻岭之中,茂林修竹之下,兰亭雅集的众人的自由与愉悦,更应看那壬戊之秋,七月既望时与客相游的苏子,展书卷临之,赤壁之下徐来的清风,不兴的水波亦缓缓映在心头。别有情怀暗处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就这样不声不息地将这份情怀驻进了我心中。‎ 更有那,娟然小楷细言古籍佛法经典,方寸之地寥寥勾画亦是自有风骨;匀称小篆回环绕折工整,不成篇章亦可自成一体……自握笔那一刻起,我与翰墨即订为知己,两相不移。‎ 得此,翰墨知己,聆它诉我笔法,教我文化,奏我情怀,此生又复何求?‎ 陈启艳老师点评:‎ 翰墨飘香,润笔浅行,作者选取了书法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作为知己,选材高妙,富有内涵。作者与知己的交流分为三个过程:我与知己始逢于隶,我与知己相伴于楷,我与知己相成于行。我和知己的相识、相知、相伴,见证了我的成长,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透过短短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小作者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高尚情怀。‎ ‎12.我以竹为知己 且听竹语,共品悲欢。‎ ‎——题记 年前的一个周五,我被母亲唤出了教室。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拉着我上了车,向乡间驶去。‎ 长久的沉默里,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该是爷爷,出了些事情吧。自从几个月前爷爷在路边被车蹭倒,做了手术后便一直只能躺在床上望着孤灯,半只脚早已踏进了鬼门关。‎ 遥遥地看见老屋被裹上一层素白,连外沿的竹林内都笼着一层白纱。心底明白了猜测的正确性。‎ 那穿梭在竹林中大半辈子的老人,终是要长眠于这土地了。风浅浅地掠过,带起一阵沙沙竹语,零落的叶片翩然而下,铺在居于庭院正中的棺木上。‎ 我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手,向那竹林里奔去。我躲在重重叠叠的竹影后,终于敢放声地哭泣。‎ 其实,终于摆脱了无望挣扎的苦海,对于爷爷来说,该是一件好事吧!他终于解脱了,终于可以枕着黄土,聆听竹海的涛声了。可是,只要一想到,从今以后,那个会拉着我的手摘葡萄给我吃,雨后提着箩筐给我挖来一篮香笋,坐着门前就着斜阳把温暖编织进竹筐的人,从今以后再也无法对着我笑了,眼泪就不由自主地下坠,砸在刚冒出芽的新笋上。‎ 我哭着哭着,忽然听到一种声音。葬礼迎宾的锣鼓声没有半点泻入我的耳,反倒是那竹叶摩擦的轻声作响慢慢大了起来。‎ 这片竹林陪伴了爷爷的一生和我的童年。那些老少二人牵着手在竹林中漫步的情景,慢慢清晰了起来。‎ 竹语纷纷,一如当年的每一个黄昏。这每一株翠竹,都是爷爷的知己,也是我的知己。‎ 叶翩跹起舞,轻浅的香气氤氲开来,落在斑驳的土壤上,绘成了一幅幅画卷。‎ ‎“不要哭呀丫头,不要哭啊。”‎ 我似乎听见那沙沙的竹语这样说着,亦或是那故去的爷爷这样说着。叶片偶尔拂过我的脸颊,一如那粗糙却温暖的大手。‎ 我渐渐止住了泪,情不自禁地抚上了一株高耸入云的翠竹。“爷爷不希望我悲伤”,我轻轻地念着,看着眼前这身着青衫身量高挑的知己,终于浅浅地露出了一个笑容。‎ 且听竹语,共品悲欢。我明白,我失去了爷爷,可我的知己,将长久地陪伴着我,分担我的悲伤,给我带来希望。‎ 亲爱的竹,感谢你愿作我的知己。‎ 韩煦老师点评:‎ ‎ 本文以竹为情感寄托,以回忆亲情和对竹的心灵交流贯穿其中。题记:“且听竹语,共品悲欢。”与结尾呼应,独具匠心。从只知道爷爷去世时的难过,到回忆起爷孙两人竹林漫步的怀念,再到明白了“爷爷不希望我悲伤”后的慢慢平静,最后与竹成为知己,浅浅的露出一个笑容,作者的叙述不徐不疾,娓娓道来,过渡自然,情感真挚。尤其以 “这个竹林陪伴了我爷爷的一生和我的童年”插叙的回忆,描写细腻,让人感动。‎ ‎13.我以幽笛为知己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华年,一声幽笛一段情,一位佳人一心笛……佳人与知己,吾伴与幽笛,情不知所以,一往情深。‎ ‎“明月楼,几时休,良辰美景上心头,醉一番,不知愁……”幽幽笛声飘然入耳,似远方钟鼓楼上缥缈的歌声,悄悄地编织着童话般的梦境,是薄荷般的清凉抑或是丁香般的忧伤,静静地,那传奇般的铁马冰河入梦来。‎ 深夜,月华为大地镶上一道华丽的金边,天上水中两月同收,新奇空灵,任天月温柔的风轻抚我的发髻,飘扬我的裙裾,持一杆青翠玉笛,置于嘴边,缓缓吹奏……‎ 这笛非同一般,由外公精心选竹打磨而成,吹出的笛声也格外清新雅致,铭记外公的谆谆教导,用缓和一致的气息徐徐吹奏,手指在笛杆上轻盈地跃动,相互配合,只听得那笛声时而温柔婉转如倩女之靧面,时而铿锵有力似战鼓声声,时而忧愁发愤恰如一腔春水东逝……我醉心于这幽幽笛声,醉心于如梦似幻的千回百转,醉心于此刻久违的安详与深情、思情与怀想……‎ 深知,再多悠扬的笛声已然无法唤回外公豪情放笛的身影,恍,他已幻化为这幽笛。静静陪伴我,我视幽笛为知己,心中怡然。‎ 又是深夜,持一杆青翠玉笛,置于嘴边,缓缓吹奏,吹出我深藏于心的思念,静享此刻幽笛所带来的安宁。‎ 我以幽笛为知己,是外公的寄寓,是我的思念;我以幽笛为知己,是它坚挺如竹的身姿教我屹立不倒,我以幽笛为知己,是幽笛所在喧嚣尘世中的片刻宁静,让我怡然,我以幽笛为知己,只愿这杆青笛永存,宁静永驻。‎ 一声幽笛一段恩情,一位佳人一枝心笛。‎ 我以幽笛为知己,但愿内心如笛般清雅高尚,青翠永驻,愿世界如笛般宁静纯洁,温柔以待。‎ 吴佩老师点评:‎ 此篇佳作词雅文练、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读来口齿留香,与文采并进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笛声的领悟、对外公的思念,自然真实的情感随着清丽的文字涓涓流淌,如那悠扬婉转的笛声般动人心弦。稍感遗憾的是,小作者对幽笛的寄寓和对外公的思念没有一个紧密相扣的契合点,使得文章主旨稍显零散。‎ ‎14.我以香樟为知己 那条路,香樟满地,回忆满心。‎ ‎——题记 童年的时光就那么不带丝毫眷恋地从指间溜走,我还想继续没头没脑、无忧无虑下去,可一切都已不再。只留下满树香樟叶哗哗作响。‎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放学,我都要与小伙伴们共同走过一段公园路,然后各回各家。那段时间是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了。和煦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丫,被树叶子们仔细地挑选、筛下,留下那束最美的光洒在我们身上,拼凑成一 个个美丽而斑驳的图案。围墙上的爬山虎连绵不断地向上延伸着,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相互依托,紧紧依偎在一起。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追逐打闹,总是会有女孩子的小布娃娃被调皮的男孩子扔到荷花池中,惹来一阵尖叫、呼喊和打骂。‎ 分别之后,我就会走进一个小巷。这里是一天之中最安静的地方,我也遇见了我的一生知己——香樟。小路的两旁中满了香樟树。从我认识它们开始就已经长得高耸入云了。风轻轻拂过,它们硕大的叶子就摇摆起来,有的忽然飘落了,像一只只蝴蝶上下翩跹,迟迟不肯落地,仿佛要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舞出它们的缤纷与靓丽。但最终还是落下了,停在我脚边。我轻轻跃过,生怕惊扰了它们沉睡的美梦。有时,我会坐在树阴下,捡起一片树叶,研究它精致的纹理,但更多的是诉说我的心事。‎ 亲爱的香樟树啊,六年来,你的叶片听过我多少次快乐的笑声,你的泥土又承载了我多少滴忧伤的泪水?你可知,这长长的六年回家路上,我只视你一人为知己?每天中午我真情吐露的心声,你可曾理解?‎ 我知道,你一定懂得,因为每当我快乐大笑时,你的叶片也随我一起开心地摇摆;每当我默默流泪时,你用无声的温暖将我的悲伤深埋入土;每当我安然睡去时,你在窗外用满树葱茏为我轻哼着摇篮曲……‎ 现在的我正在朝更远的目标奋斗,不能常看见你了。但是,我已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香樟的种子,只为有一天,香樟满心田。‎ 前路有知己相伴,何惧?‎ ‎ ‎ 曾红霞老师点评:‎ 童年时代有没头没脑的欢乐时光,也有孤独寂寞的伤心时刻。童年里有嬉戏疯闹的玩伴,更有静默守候的知己。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纯真的童年生活图景,抒写了一段以香樟为知己的成长经历。作者语言生动俏皮,树叶子仔细挑选筛下阳光、藤蔓紧紧依偎,香樟叶翩跹起舞……一切都浸透了孩子美好的想象,让人满齿留香。‎ ‎15.我以汉服为知己 宽袖交领,半臂襦裙,我以汉服为知己,纵一生徜徉于汉风古韵中。‎ 壹 邂逅 在一个烟雨濛濛的四月,下江南。我踏过这块石阶,就撞入这冥冥之中牵引我的衣袂,这是个博物馆,灯光黯了下来,繁复的暗纹在静谧中显现出来,素雅的襟袖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跨越千年,仍摄人心魄。我隔着厚玻璃痴痴地望着,仿佛在那一瞬间,一个声音指引着我回到它身边,指示栏上写了两个字——汉服。‎ 贰 霓裳 好像有那么一瞬间,回到了过去,我身着曲裾,泛舟于吴侬软语编织的梦里。溪水推揉着渔舟悠然向前,秀丽的石桥缱缱立在那里。是了,这不是梦,这在乌镇。白墙黛瓦,轻歌摇橹,细碎的阳光密密地漾在水上。梦回,泛舟西湖,古朴的衣衫牵动一池荷暗香浮动,亭亭立在船头,湖中的柳条也似遇到故人,摇枝拂叶。颔首,低眉,似在画中游。‎ 叁 墨琴 着一袭襦裙,把墨香嗅。梅兰竹菊拂袖隐,琴棋书画启朱逢。在书房静坐,沏一杯苦茗,看茶叶翻腾,茶香盈满心扉之时,执笔,看墨汁浸润久旱的白毫。一点,点染宣纸上一抹风韵;一撇,撇尽浮躁与急切;一捺,书写知己的情思。茶香里,它告诉我,慢下来,让身心在墨汁里氤氲,让一切浮华功名皆隐退而去。与它交心,一切喧闹散去,只剩一帘明月清泉环于墨香。‎ 手握琴弓,手按琴弦,音箱里就奏出一曲古谱。交领上的绣花隔着琴杆轻轻地笑。它是沉醉了,我心想着,二胡的音色宽厚而又明亮,似一轮承天寺的月,把月光交织在如画的琴音里。琴弦不经意沾了荷香,循着香味我触到了,千年文化的衣角,我听到了,透着水汽的胡音,我找到了,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知己。‎ 肆 絮语 它说我应该褪去繁复的衣衫,脱去一身浮华与功利,我心悦它,它心悦我,故而交心。‎ 月色盈满汉家袍,执笔题写愿君尝。一念知己惟此知,交领襦裙半生装。‎ 付蓉老师点评:‎ 本文选材独特——以汉服为知己。开头直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然后按“邂逅——霓裳——墨琴——絮语”‎ 的结构组织全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对于知己以心交心的理解可以看出作者独立而不失深刻的思想境界。汉服华丽却也古朴,正是这种和谐的矛盾让作者倾心,更让作者愿意与它以心交心!这不仅是汉服的美丽,同时也是岁月、文化的魅力。但如果将“叁 墨琴”这一板块的内容和表达上再做一些修改,使之精炼一些,并与文题更加吻合会更好。‎ ‎16.我以扁担为知己 记忆中,那扁担似乎永远属于父亲。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父亲用它担起了整个家。‎ 但父亲病了,于是就轮到我来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责任。‎ 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压弯了它曾经挺直的肩背,曾经青绿的外衣被岁月剥去。我拴住两只宽大的木桶,将扁担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声,挑了起来。“很简单啊,一点都不累。”我笑着告诉父亲。“去吧。”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眼神肃穆而庄重,仿佛是在参加什么仪式。我点点头。‎ 很快地,竹扁坚韧的材质就让我瘦弱的肩膀喘不过气来。肩骨在它的压迫与摩擦下仿佛发出阵阵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发红的肩膀。“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到的。”我抱怨道。扁担却发出“吱丫”的声响回应着我。‎ 终于,打到了水。我用手扶住扁担,深吸口气,双腿猛地发力,扁担发出痛苦的呻吟,如同紧拉的弓弦。桶中的水浪不断震颤着,荡出圈圈不绝的涟漪。我脊背的骨仿佛发出声声怒吼。随着“嘿”地一声,我终于挑起了它,但我却怎么也无法像以前那般闲庭信步了。‎ 我一步一步地走着,,每一步都在泥上留下一个扎实的脚印。扁担上下颤抖着。脑中却不断回想起父亲挑着扁担的样子:微弓着背,脚步快而扎实。无论多么沉重的东西,父亲总能义无反顾地背起。他一个人挑起了我们整个家。‎ 我突然就明白了临行时父亲眼神的深意。这是磨练啊,是承担责任重的磨练,挑起这扁担则是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我不再那么抱怨起扁担来,因为于父亲,或者是我,这都是一种责任。为了这个家,我们要学会承担,要学会磨砺自己的肩膀,让自己有能力去担起责任!‎ 我轻轻拍了拍扁担,它也回应着我。一种奇妙的联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 ‎“我会去担起这个责任的!”我轻轻说着。压力仿佛轻了些。家已遥遥在望,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曾红霞老师点评:‎ 文章叙写了自己从生病的父亲手里接过扁担,独自挑水的经历。作者以“扁担”象征父亲,全文虽然写自己挑水过程中的困难,实际是写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艰难。以扁担为知己,作者更深刻的体会了父亲的不易。面对家庭的变故,“我”不畏缩、不妥协,迎难而上,勇气可嘉。全文语言质朴,浓浓的亲情成为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