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2.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压强浮力中考真题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07•湘潭)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如图所示哪个图中的情形( )
A. B. C. D.
2.(2017秋•营山县期末)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现将物体向透镜移近10cm后,得到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3.(2016秋•雁塔区校级期末)如图容器水中有一个空气泡,则其对水平射入其中的光线有何作用( )
A.会聚作用 B.发散作用
C.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D.无法判断
4.(2016秋•永春县校级期末)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从很远处匀速靠近凸透镜,至透镜焦点处,考察像运动的速度,应该是( )
A.始终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
B.先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后来又大于物体运动的速度
C.先大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后来又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
D.始终大于物体运动的速度
5.(2017秋•海安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AB是凸透镜的主光轴,P、Q、S是在主光轴上的三个位置,把一物体放在S处,像成在Q处,把物体放在Q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像成在P处,则可判断凸透镜的位置在( )
A.P的左边 B.PQ之间 C.QS之间 D.S的右边
6.(2016•大连一模)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小
B.光屏远离透镜移动,且s2<s1
C.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大
D.光屏靠近透镜移动,且s2=s1
7.(2015秋•苏州期末)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下半部分被截去,其上半部分的高度为L.在其左焦点F处放有高为L的发光物AB,在右焦点F',处放有一平面镜MN.则关于AB通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B.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AB的上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下半部分不成像
D.AB的下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上半部分不成像
8.(2015秋•东台市校级期末)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透镜与纸间的距离,光斑一定变大
B.减小透镜与纸间的距离,光斑一定变大
C.只增大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便能通过光斑大小的变化比较透镜的焦距与l的大小
D.只减小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不能通过光斑大小的变化比较透镜的焦距与l的大小
9.(2015•芜湖校级自主招生)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A.f B.L C.f+L D.f﹣L
10.(2015•绵阳校级自主招生)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景物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 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
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 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
11.(2015•新乡二模)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蜡烛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非常光滑的玻璃板
12.(2015•锦江区模拟)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1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2018•金水区校级模拟)小强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无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把水池装满水后,他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他应该使镜头 (选填“前伸”或“后缩”),你的理由是 。
14.(2014秋•乐清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A点。圆筒轴线与凸透镜主光轴重合,光屏与圆筒轴线垂直且距离透镜足够远。此时,点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测出此时凸透镜与圆筒右端面的距离为L;向右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再次出现了清晰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圆筒的内部,无法直接测量出A与筒右端面的距离d,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个物理是 ;如果用N来表示该物理量的大小,则可以得出d为 。
15.(2014秋•乐清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不透光小圆盘P和小圆形发光面S的半径均为R,平行竖直放置,二者相距为2d.在它们正中间放置一个焦距为2d的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通过P和S的圆心。在P的右侧相距d处,放置一平行于圆盘面的光屏M(足够大).则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本影(发光面S发出的任何光线都不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半影(发光面S发出的光线中只有部分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
三.多选题(共2小题)
16.(2017•房山区一模)小丽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是根据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制成的
B.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更清晰像,应将蜡烛右移
C.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D.保持蜡烛在35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得到正立放大的像,应将透镜右移
17.(2016•织金县校级二模)如图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贴着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关于这些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开始移动时,看到的“铅笔尖”比实际的铅笔尖要短
B.开始移动时,看到的“铅笔尖”比实际的铅笔尖要长
C.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到的“铅笔尖”所指的方向会突然改变
D.在移动的过程中,看到的“铅笔尖”的长度先变短,再变长
四.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18.(2017秋•孝义市期末)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点燃蜡烛,将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水平高度,是为了 。
(2)蜡烛、透镜、光屏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实验中数据记录表格如下,第3次实验时观察到的像是图乙中的 。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的性质
像距/cm
1
35
倒立缩小的实像
14
2
28
16
3
16
28
4
14
35
5
10
不成像
6
6
(4)第6次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像,此时从放置 (选填“蜡烛”或“光屏”)的一侧可观察到 像(将像的性质填写完整)。
(5)分析论证:①当物距 焦距时,成实像; ②实像的位置、大小随物距的变化规律是 。
(6)保持第1次实验中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原凸透镜换成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此实验模拟的是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的形成原因。
19.(2017•江西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晓红在早上9: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某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这个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该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
(2)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调整到 上;
(3)如图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 的实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图示位置 (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像;
(4)在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填“左”或“右”)移动;
(5)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80
60
30
20
15
10
像距(cm)
11.5
12
15
20
30
40
通过观察数据,可知第 次数据是编造的;
(6)晓红同学在实验过程中,中指的指尖触摸到凸透镜的一小部分。在光屏上 (填“有”或“没有”) 晓红同学指尖清晰的像。
20.(2017•泰州模拟)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调整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2)器材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的清晰像是倒立的、 的实像。
(4)将蜡烛再向左移动10cm,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移动。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也可以将蜡烛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
21.(2017•漳州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cm。
(2)此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 实像。
(3)若将蜡烛由如图位置向右移动至15cm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为使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可进行的操作: 。
(4)小宇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把凸透镜换成平面镜,发现始终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因为此时成的是 像。
22.(2016秋•黄岛区期末)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猜想
小雨猜想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
过程
叶子姐姐认为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进行如下实验:将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图示位置,将蜡烛分别在a、b、c处,移动光屏都能得到蜡烛清晰、倒立的像,其中在b处说成的像是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将蜡烛放在d处,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于是她让小雨撤去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到一个 (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像。这就证明小雨的猜想是不全面的。
表格
物距u
像的倒立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照相机
倒立
放大
实像
u<2f
正立
放大
放大镜
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 ﹣﹣得出结论
问题讨论
将实验中的凸透镜换成玻璃板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将蜡烛放在b处时,发现像成在图中70cm处,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23.(2016秋•句容市校级期末)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1)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 。
(2)某刚学将烛焰、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屏上的像的性质为 ,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3)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
(5)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
(6)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第28题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7)如图丙所示,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明和小华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小明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 (选填“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24.(2016秋•东台市期末)小明用蜡烛和毛玻璃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测量焦距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 的光斑,用刻度尺测量光斑到 的距离,结果为10.0cm。
(2)如图所示,刚开始实验时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大部分不在光屏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光屏上 (有/没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此时,像成在 (光屏/蜡烛)一侧,在 (光屏/蜡烛)一侧观察像。
(4)小明字母“L”替换蜡烛,将它放在距透镜25.0cm处,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物和屏上的像,他直接看到的物为“L”,则他看到屏上像的形状为 ;移去光屏,用眼直接观察,看到像的形状为 。
25.(2017秋•南关区校级月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25cm
处,移动光屏,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 清晰的实像。
(2)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应将透镜向 (填“上”、“下”)调节。
(3)在(1)的基础上,把一个远视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的模糊了,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地像,同学们想出了2种办法:
方法一:所有器材位置都不变,换一个焦距更 的凸透镜(选填“大”或“小”);
方法二:只将蜡烛向 移动适当距离(选填“左”或“右”);
(4)将一个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15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0cm处平行透镜放一张白纸,将白纸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白纸上得到的光斑
A.逐渐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逐渐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26.(2016秋•仪征市月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 (举一例)。
(3)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光屏上 成完整的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
(填“左”、“右”)调到 cm处,在此过程中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变 (填“大”、“小”或“不变”)。
(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 (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此时 (选填“有”或“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7)透镜位置不变,蜡烛仍放在标尺4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使光屏沿主光轴从靠近凸透镜处逐渐远离,在此过程中,光屏上光斑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8)小红将蜡烛和透镜固定,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个)。
27.(2016秋•工业园区校级月考)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具体放置要求是 ,这样做的目的是 。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若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像会 (变大/变小)。
(5)实验还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 (上移/下移/不动),将透镜 (上移/下移)可以使像回到原来位置,若用黑纸遮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和原来相比,变化是 。
(6)在焰烛、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若固定透镜与光屏,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
五.解答题(共13小题)
28.(2017秋•东阿县期末)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1)首先要利用平行光和刻度尺测出凸透镜的 。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先调节好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 跟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 。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将光屏向 调整,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2)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处,如图2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①把烛焰放在 点,成的像最小;
②把烛焰放在 点,光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③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2017秋•滨海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问题:
(1)通常同一物体,人由远及近看会觉得它变得清楚且大些,这是因为人看物体的 变大。
(2)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镜子长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cm处最为合适。
(3)当物体在很远地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 (选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
30.(2016•湘潭模拟)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增大、减小),且折射角总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反射角等于 度。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是否存在不足?答: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31.(2016•潮南区一模)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学生近视率达到90%以上,这引起小明等同学的兴趣,为了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小明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水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性质为倒立、 、实像;它的应用 (写一个光学仪器).当向水凸透镜内注人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写一点)
32.(2016•济源模拟)张凯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不动,实验操作规范。他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2)他将蜡烛从a点移动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由此可推测,凸透镜在a的 侧(选填“左”或“右”);蜡烛移动到b点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的条件是 。
(3)为了粗测该凸透镜的焦距,张凯上午第二节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张凯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
33.(2015秋•大同期末)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 ,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20cm刻度处,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向 (填“左”或“右”)调节光屏。如不移动光屏则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填光学元件名称). (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在图乙基础上,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35cm处,然后前后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再将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距凸透镜5cm处时,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凸透镜成 (填“实”或“虚”)像。若想看到此像,观察方法应是 。
(6)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34.(2015秋•封开县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王民同学把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准备探究他的成像规律,他首先要
A.使镜片靠近蜡烛 B.移动光屏找到像点 C.把蜡烛剪断一点 D.测量并记录数据
(2)王民同学完成上述步骤后按计划将蜡烛一次置于图中的a、b、c、d、e五点进行探究,在蜡烛置于 点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机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制成的。
(3)王民无论怎么移动,在光屏上总看不到像,这时,蜡烛置在 点, 就是利用这一点制成的,
(4)为满足教学需要,张老师自制了一个“平行光源”,如图所示,在一个开有细缝的纸罩扎住的圆筒里按有凸透镜和可前后移动的灯泡,调节灯泡,当灯泡的灯线处在凸透镜的 位置时,从细缝中射出的光才会是平行光。
35.(2015秋•崇安区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目的是 ;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若将烛焰遮去一半,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 (选填:“原来一半”或“仍完整”).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选填:“上”、“下”、“左”或“右”);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括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36.(2015秋•中山区期末)海上有风时,海面出现波浪,某区域海面呈圆弧形,O为圆心,圆弧形海面正下方的水中有一条鱼(用箭头AB表示),如图所示。此时,从圆弧形海面上方看到了水中的这条“鱼”。看到的“鱼”是鱼的放大的虚像,请分析说明其原因。(注:可在图上画光路示意图,以辅助说明)
37.(2015秋•滕州市期末)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2)该实验应使凸透镜成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 焦距。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物距u/cm
14
16
18
20
22
24
26
像距v/cm
35
27
22
20
18
17
16
第6次实验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应用了凸透镜这一成像规律而制成的物品有 (请举一例)。
(4)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结合所画图象,请你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某一方向指的是向光屏方向
C、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a位置在30~35cm刻线之间。
38.(2015•鄂尔多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进行了如下探究:
为探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了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物体固定在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40cm刻度线处不改变,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f/cm
像距v/cm
1
15
5
7.5
2
7.5
15
3
12
60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
(2)实验序号1中成的像是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做完序号3实验后,小华只更换一个f=13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像依然模糊,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他应该在光具座上的凸透镜前的适当位置再放置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39.(2015•黄浦区二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M的名称是 。实验时,在该装置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 高度,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 。若所用透镜焦距为15厘米,当蜡烛和光屏处在图示A、D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透镜的位置可能在 之间(选填“AB”、“BC”、“CD”)。
40.(2015•徐州模拟)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想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移动蜡烛以后,并且缓慢向 移动光屏,写出一个原理相同的应用
。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做一个近视镜,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缓慢向 移动光屏。
(3)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应站在 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当观察像时 (选填“有”或“没有)光进入人眼。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
【分析】画图说明: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AB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的光线,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其实际位置偏离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据此可知。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该是图中的A或D图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观察到的筷子比实际粗些。
故选:D。
2.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大小由物距决定。解题时可通过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像,先推测出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再比较物体移动后的新物距跟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再次利用凸透镜成像条件判断成像的性质(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物体在凸透镜前能成倒立放大的像,说明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f<20cm<2f,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10cm<f<20cm。
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将物体向透镜移近10cm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条件可知,得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C。
3.
【分析】根据空气泡的形状可知,空气泡两侧的水相当于是两个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而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根据空气泡的形状可知,空气泡两侧的水相当于是两个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容器水中的空气泡对水平射入其中的光线有发散作用。
故选:B。
4.
【分析】由于像和物运动的时间相同,所以比较两者速度大小可以通过比较两者通过的路程大小关系即可。
物体和所成的像移动的距离关系与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对应的:当成的像是放大的像时,物体通过的距离小于像移动的距离;反之则小于。
由此将比较物体和像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转化为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上来。
【解答】解:物体从远处到二倍焦距这个过程中,由于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像,所以在相同时间内像通过的路程要小于物体通过的路程。故此时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的速度。
到达二倍焦距之一瞬间,两者速度相等,因为此时的像与物等大。
从二倍焦距到一倍焦距的过程中,此时的像是放大的,所以在相同时间内像通过的路程要大于物体通过的路程。故此时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
综上分析,故选B。
5.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V>U。
【解答】解:A、当凸透镜在P的左边时,物体在S点时,像在Q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但是v<
u,因为当物体成虚像时,像距不可能小于物距。不符合题意。
B、当凸透镜在PQ之间时,当物体在S点时,像在Q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但是v<u,因为当物体成虚像时,像距不可能小于物距。不符合题意。
C、当凸透镜在QS之间时,当物体在S点时,像在Q点,说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或倒立等大的实像、或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焦距小于QS且小于凸透镜到像的距离(因为当像是倒立的时候,像距一定大于焦距).把物放在Q处,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实像,像一定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在凸透镜的右侧,不会成在P处。不符合题意。
D、当凸透镜在S的右边时,当物体在S点时,像在Q点,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v>u.把物放在Q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像成在P处,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v'>u'.符合题意。
当凸透镜在S的右边时,和C选项一样,因为当物体成虚像时,像距不可能小于物距。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即s2<s1,故B正确。
故选:B。
7.
【分析】本题可用作图法进行分析,取AB物体的中点P分析,P点以上各点发出的光线,P点以下各点发出的光线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解:(1)如图2(a)所示,取AB物体的中点P分析:从该点发光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应为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但所有这些光线的位置均在凸透镜光心以下,所以这些光线不可能直接会聚成像,也不可能通过凸透镜会聚成像。
P点以上各点发出的光线,情况与P点相似,但反射光线的位置更要向下移。
P点以下各点发出的光线,情况虽与P点也相似,但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这些平行光可经凸透镜第二次折射,折射光线应会聚在左侧焦平面上的某点处。
(2)如图(b)所示,点Q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平面镜反射、再经凸透镜折射后,在Q点正下方距主光轴相同距离的Q’处会聚成像,该像显然是倒立的、等大的。本题正确选项为D。
故选:D。
8.
【分析】(1)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从这两种可能进行分析。
(2)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由于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
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小,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前,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后,因此f一定大于l.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
【分析】由题知,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能沿着原来的光束返回,而平面镜又竖直放置,说明透过凸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所以,透过凹透镜后的光线必过凸透镜的焦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画图帮助回答。
【解答】解:
当凸透镜的焦点位于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时,因为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为发散光线,所以不可能经过凸透镜焦点;
当凸透镜焦点位于凹透镜左边时,则可能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而射入凹透镜的光线为平行光线,故从凹透镜出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经过凹透镜的焦点,因而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如图,所以凹透镜的焦距f′=f﹣L。
故选:D。
10.
【分析】变焦的照相机,当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虽然物距基本不变,但是由于照相机的焦距变大,物距相对减小,所以当物距相对减小时,像距也变大,像也变大。
【解答】解:照相机和被拍照的物体保持不变时,
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物距相对减小,像距要增大,像会变大;
照相机的焦距减小时,物距相对增大,像距要减小,像会变小。
故选:A。
11.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2)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3)光线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根据这个规律判断蜡烛或凸透镜移动的位置。
(4)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A、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即需要增大物距,故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故A错误;
B、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该原理制成,而此时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且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特点可知,蜡烛越短,像越成在光屏的上方,故C正确;
D、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非常粗糙的玻璃板,故D错误。
故选:C。
12.
【分析】物体AB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的倒立的等大的实像在平面镜中又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的倒立的等大的实像,实像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凸透镜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如图,①物体AB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A1B1,
②实像A1B1如果不用光屏呈接,空气是比较干净时,眼睛是无法看到的,但是确实是存在的,实像A1B1又在平面镜中成像,相对A1B1来讲是正立的虚像A2B2,但是相当于AB来讲是倒立的虚像。
③虚像A2B2是A1B1射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反射光线好像是A2B2射出的,A2B2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相对A2B2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对AB是正立、缩小的实像A3B3。
故选: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
【分析】由于光的折射,充满水和水池底部的这个美丽的图案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此图案相对人来说变近了,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由于光的折射,充满水和水池底部的这个美丽的图案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此图案相对人来说变近了,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该将镜头前伸;
故答案为:前伸;装满水后看起来变浅相当于物体变近了,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该前伸;
14.
【分析】(1)第一次成像时,光屏离凸透镜足够远,说明此时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放大的亮点。
(2)第二次成像时,凸透镜右移,物像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亮点。
(3)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一次成像的物距和第二次成像的像距距离是相等的。测量第二次实验的像距,即第一次的物距,即可求出d 的大小。
【解答】解:如图,第一次实验中物距u=d+L,由于光屏距离凸透镜足够远,所以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放大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放大的亮点。
点光源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不变,把凸透镜向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此时点光源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出现一个缩小的亮点。
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第一次实验的物距和第二次实验的像距是相等的。所以测量第二次实验成像时,凸透镜和光屏之间的像距,即第一次实验的物距N,所以N=d+L,所以d=N﹣L。
故答案为:第二次成像时透镜与光屏的距离;N﹣L。
15.
【分析】利用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出光路图,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两个圆的半径,利用圆和圆环的面积公式求出本影区和半影区的面积。
【解答】解:由题知,S为圆形发光面,P为圆盘(起挡光作用,且圆盘和发光面等大);
从发光面S的上下边缘作两条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传播方向不变;
从发光面S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F,
光路图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可知各元件间的距离如上图,且圆盘P的半径为R;
图中△FQP∽△FCA′,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即:=,则CA′=R;
图中△OQP∽△OCA,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即:=,则CA=2R;
则本影区的面积(以CA′为半径的圆的面积):
S=π×(CA′)2═π×(R)2=πR2;
半影区的面积(以CA′为内径、CA为外径的圆环的面积):
S′=π×(CA)2﹣π×(CA′)2=π×(2R)2﹣πR2═πR2。
故答案为:πR2;πR2。
三.多选题(共2小题)
16.
【分析】
(1)光屏上能承接到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若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说明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更清晰像,即增大像距,同时减小物距,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向右移动,但不能移动的焦点处,故B正确;
C、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即物距是40cm,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保持蜡烛在35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得到正立放大的像,即应该让蜡烛处于1倍焦距以内,所以应该将凸透镜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BC。
17.
【分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玻璃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先逐渐变长变细;如下图
当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下图;
继续移动像逐渐变短变小,如下图;
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四.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18.
【分析】(1)据课本可知,点燃蜡烛,将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水平高度,是为了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求得焦距;
(3)(4)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不能呈接到像,透过凸透镜能看到虚像;
(5)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现象分析即可判断;
(6)将凸透镜的焦距增大,即该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弱,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1)据课本可知,点燃蜡烛,将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水平高度,是为了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可知,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说明此时满足20cm=u=2f,所以f=10cm;
(3)据图表可知,第3次实验中的物距是16cm,即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图正确;
(4)第6次实验中,物距是6cm,即处于1倍焦距以内,光屏上不能成像,从放置光屏的一侧观察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5)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现象可知,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且实像的位置、大小随物距的变化规律是: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6)将凸透镜的焦距增大,即该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弱,会推迟像的会聚,所以保持第1次实验中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原凸透镜换成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则像会推迟会聚,故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运动,这和远视眼的成因是类似的;
故答案为:(1)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10;(3)C;(4)光屏;正立放大的虚;(5)大于;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6)远离;远视。
19.
【分析】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2)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3)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5)据图可知物距是20cm,即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可得焦距的范围,进而分析即可判断;
(6)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凸透镜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反之就暗;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会影响到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同时指尖已经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接近于零,所成的肯定是虚像,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呈现,而影子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改变凸透镜与地面间的距离,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如果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此时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没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2)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要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由图3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当撤去光屏,人眼相当于一光屏,所以人眼在光屏的位置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
(4)在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即物距变大,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像距应该变小,所以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5)据图可知物距是20cm,即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焦距的范围是:10cm<f<20cm,故物距是10cm,一定处于1倍焦距以内,所以不可能在光屏上能成像,故第6次实验是错误的;
(6)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接近于零,u<f,成虚像,在光屏不会出现;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会减少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使发光体在光屏上的像变暗,所以不会有影子出现。
故答案为:(1)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2)同一高度;(3)放大;能;(4)左;(5)6; (6)没有。
20.
【分析】(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和(3)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如照相机;
当u=2f时,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测焦距;
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如投影仪或幻灯机;
当u=f时,不成像;
当u<f时,像物在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如放大镜;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
(1)在实验时,为了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则调整器材高度时,应点燃蜡烛。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在35cm处时,距离凸透镜15cm,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实像。利用此原理制成了投影仪;
(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时,距离凸透镜3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所成的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实像。
(4)将蜡烛再向左移动10cm,物距将增大,像距减小,因此光屏应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
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像会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为了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也可以将蜡烛远离 凸透镜。
故答案为:(1)点燃;(2)投影仪;(3)缩小;(4)左;远离;远离。
21.
【分析】(1)根据光屏、凸透镜所对应的刻度尺上的数据读出距离。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
(4)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虚像,知道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成接到,而虚像则不能。
【解答】解:(1)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5.0cm﹣50.0cm=15.0cm。
(2)由图可知物距u=50.0cm﹣10.0cm=40.0cm>2f=2×10cm=20cm,
所以,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3)若将蜡烛由如图位置向右移动至15cm处,则物距减小,此时像距应变大;由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可以向左移动凸透镜。
(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虚像,所以把凸透镜换成平面镜,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
故答案为:(1)15.0;(2)缩小;(3)向左移动凸透镜;(4)虚。
22.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其科学方法是换元法;根据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知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解答】解:(1)当物体在b处时,物距u=50cm﹣30cm=20cm=2f=2×
10cm=2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d处时,u<f,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物距u
像的倒立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u<2f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2)实验中,实验的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换元法;当蜡烛在b点时,像成在70cm处,即像距为70cm﹣50cm=20cm=物距,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等大;正立;实像;2f>u>f;投影仪;虚像;实验验证;换元法;相等。
23.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2)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进行分析,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4)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中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6)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像的性质可分别确定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然后比较即可。
(7)远视眼镜即为凸透镜,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1)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这是由于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此时不能成实像的缘故;
(2)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乙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物距在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所以会推迟像的会聚,故此时的光屏应该向后移,所以若将光屏不动,则必须将蜡烛向做移动,以增大物距;
(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
(5)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太阳光倾斜照射到地面上,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太阳光没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的表面,与主光轴不平行,所以不能正确测量出焦距;
(6)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可知,2f1>u=6cm>f1,﹣﹣﹣﹣①
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可知,物距u=6cm<f2,﹣﹣﹣﹣﹣②
由①②比较可得,f1<f2,
即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小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7)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远视眼看物体时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用远视眼镜时,会将像向凸透镜靠近,如拿走,必须使光屏远离凸透镜才可。
故答案为:(1)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2)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3)左;(4)成像不是很清晰时记录了像距;(5)没有让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找焦点;(6 )小于;(7)远离凸透镜; 会聚。
24.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心,应将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
(3)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4)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直接看到的物为“L”,判断从物往凸透镜方向看的物的形状,
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成像的情况,毛玻璃光屏上接收到的是实像,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看到的像与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对称的,相当于平面镜成像,确定像的情况,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判断像的情况。
【解答】解:(1 )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这样做是让太阳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调节并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的位置为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出它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如上图所示;现在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由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
(3)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光屏上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只不过折射光线不能会聚成像;
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当蜡烛距透镜5.0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即像成在蜡烛一侧,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4)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直接看到的物为“L”,将它放在距透镜25.0cm处,u>2f,在屏上像的形状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因凸透镜为立体的,所以成的像为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故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屏上的像的形状如;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看到这个像的形状为。
故答案为:(1)最小、最亮;透镜中心;
(2)烛焰的中心偏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左边;
(3)有;蜡烛;光屏;
(4);
25.
【分析】(1)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太阳光通过凸透镜会会聚于一点,即焦点。也就是屏上出现的最小最亮光斑,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5cm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2)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调。
(3)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4)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可会聚在焦点,此时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成等大的光斑,光屏可能在焦点前后位置。
【解答】解:(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即焦距是10cm,此时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25cm 处,即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高度在同一高度处,由图知,光屏位置偏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上调;
(3)在(1)的基础上,把一个远视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的模糊了,即此时远视眼镜使得像提前会聚了,所以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地像,可以将光屏向左移动,这样像可以成在光屏上,也可以所有器材位置都不变,换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以增大像距,达到上述目的;
(4)凸透镜正对太阳,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靠近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如图:
说明开始时白纸在一倍焦距以外,后一次在一倍焦距以内,即L大于f;
将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时,由于L大于f,小电灯的像在B处;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从透镜处缓慢远离透镜(如下图光斑在OB间),在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会聚,所以光斑变小,再缓慢远离透镜时(光斑在大于OB的位置)会聚的光就开始发散,所以光斑又变大,如图所示:
故D正确;
故答案为:(1)缩小;(2)上;(3)大;左;(4)D。
26.
【分析】(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首先要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外时,2倍焦距以内,此时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若物距增大,则像变小,像距变小。
(3)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4)凸透镜成像时,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之间的距离至少为4f。
(5)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相距变小,所成的像越小;
(6)若物体处于1倍焦距一内时,光屏上没有像,通过光屏一侧向凸透镜的方向观看,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7)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8)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解答】解:(1)光屏上承接烛焰的像偏高,要想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当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2)凸透镜焦距是10cm,调整后,图中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3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35cm=15cm,即蜡烛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2倍焦距之外,幻灯机(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u=v=2f,蜡烛向左移动到30cm处,光屏移动到70cm处。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之间的距离在u=v=2f时最小,距离是4f,所以此过程中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变小。
(5)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
(6)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即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故此时光屏上没有像,若站在光屏一侧观察,会发现有一个蜡烛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当观察到像时有光进入人眼。
(7)透镜位置不变,蜡烛仍放在标尺4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使光屏沿主光轴从靠近凸透镜处逐渐远离,在此过程中,光屏上光斑大小的变化情况是逐渐变大。
(8)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是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故答案为:(1)下;(2)放大;幻灯机;(3)能;(4)左;70;小;(5)靠近;变小;(6)光屏;正立;放大;虚;(7)逐渐变大;(8)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27.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
(2)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像的性质;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与投影仪或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与放大镜。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5)实验还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上移,将透镜下移可以使像回到原来位置;
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变,像变暗。
(6)从实际角度考虑物距、焦距关系,蜡烛和光屏的距离关系等即可得出原因。
【解答】解:(1)光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且凸透镜的焦距是11cm。
(2)实验前,应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即此时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 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即此时的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变小,即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像会变小。
(5)实验还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上移,将透镜下移可以使像回到原来位置;
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6)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此时的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无法接收虚像;若固定透镜和光屏,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光屏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光屏在1倍焦距以内造成的(成实像时光屏应在一倍焦距以外才能接收到像)。
故答案为:(1)会聚;11;(2)让它们处于同一高度;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放大;投影仪;(4)靠近;变小;(5)上移;下移;性质不变,亮度变暗;(6)物距小于焦距;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五.解答题(共13小题)
28.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同时要知道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掌握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成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的关系,知道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成的像越小。
当物距等于或小于焦距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实像。
同时掌握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1)在做实验前,首先要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
由图知,光屏太靠下,所以需将光屏向上调。
由题意知,f=10cm,u=50cm﹣15cm=35cm,所以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应在1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所以光屏应靠近透镜。
故答案为:焦距;中心;同一高度;上;靠近透镜。
(2)①在a处,物距最大,所以成的像最小。
故答案为:a。
②d点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此时不能成实像,光屏上不会出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d。
③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物距减小,所以像距增大,成的像也变大。
故答案为:变大;变大。
29.
【分析】(1)眼睛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对眼的光心所张的角,即从物体两端向眼的光心所引的两条线所夹的角,这就是视角;
(2)平面镜成像时是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且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3)人看远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从远处来几乎是平行的,看近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几乎是从一点发散出来的。所以当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否则,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
【解答】解:(1)我们看到物体的大小取决于它对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我们就感觉到物体大,物体离眼睛越远视角越小,就感觉到物体小;
(2)正常人眼睛的看物体最清晰、最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即为明视距离为25厘米。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如能清晰看到镜中的像,就必须人到像的距离为25厘米,那么人到镜的距离为人到像距离的一半,即为12.5厘米。
(3)看远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几乎平行,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但看近处的物体时,如图所示,入射光线比较发散,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若想看清近处的物体,就应该增大晶状体的会聚功能,即使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故答案为:(1)视角;(2)12.5;(3)后;变小。
30.
【分析】(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一束光线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时,此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所以夹角为0°,即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折射角为0°。
(2)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是为了获取多组数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解答】解:(1)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评价:存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为:(1)①反射;折射;
②增大;小于;0;
(2)是;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31.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之一: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当向水凸透镜内注人水,使透镜更凸后,其折光能力变强,会使得像提前会聚,故从该角度出发,结合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即可判断;
(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1)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相距,所以此时的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当向水凸透镜内注人水,使透镜更凸后,其折光能力变强,会使得像提前会聚,所以若想使得像成在光屏上,应该让光线发散,推迟成像,所以此时应该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若此时将凹透镜撤去,像仍会成在原光屏的前方,所以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2)故可知,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的缘故;
故答案为:(1)缩小;照相机;凹;靠近;(2)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得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的缘故。
32.
【分析】(1)当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种性质制成了照相机。
(2)据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的知识分析即可。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解答】
解:(1)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即说明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利用该性质制成了照相机。
(2)将蜡烛从a点移动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即此时一定是像距变小了,即物距变大了,所以此时的凸透镜应该在a点的左侧;此时的像应该成在凸透镜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3)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
故答案为:(1)照相机;(2)左;2f>V>f(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3)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33.
【分析】(1)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焦距;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
(5)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解答】
解:(1)用平行光作光源,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60cm﹣50cm=10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20cm刻度处,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成像于光屏后,应向右调节光屏。若不移动光屏,为了使光屏上可成像,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此时物距为u=50cm﹣35cm=15cm,处于蜡烛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或幻灯机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再将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1cm,则物距变小,像距和所成像的大小会变大;
(5)若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时,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
若想看到此像,观察方法应是从凸透镜右侧透过透镜观察;
(6)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1)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10; (2)同一高度;(3)右;凸透镜;远视;(4)投影仪或幻灯机、变大;(5)不能;虚;从凸透镜右侧透过透镜观察;(6)D。
34.
【分析】(1)在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就要调整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根据图示的三者的中心高度情况确定如何操作。
(2)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正是应用这一原理;
(3)当u<f时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会成在光屏上的;放大镜是根据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4)由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必过凸透镜的焦点,依据光的可逆性光自焦点射向凸透镜折射出的光线必与主光轴平行。
【解答】解:(1)由图知,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处,应把蜡烛剪短一些,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故选C;
(2)当成清晰放大的像时,则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由图可知,只有c点符合;幻灯机正是应用这一原理;
(3)由于当u<f时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会成在光屏上的;故这时,蜡烛置在e点,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点制成的;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必与主光轴平行;所以,调节灯泡,当灯泡的灯线处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时,从细缝中射出的光才会是平行光。
故答案为:(1)C;(2)c;幻灯(投影);(3)e;放大镜;(4)焦点。
35.
【分析】(1)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当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3)当物距大于像距成实像时,应该成倒立缩小实像;
(4)对比(2)(3)成像条件,结合烛焰和光屏之间距离不变,分析解答。
【解答】解:(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将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
若将烛焰遮去一半,则只有没有遮挡的一半烛焰去成像,故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是原来一半。
则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
若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整体下降,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当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此时应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像应该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U<2f,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屛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屛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
故答案为:
(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倒立、原来一半、上;(3)缩小;(4)<;L0﹣2L。
36.
【分析】欲找出AB通过圆弧形水面所成的像,我们只需找出其两个端点的成像情况即可;而要找出一个端点所成的像,就需要从这个点上引出两条光线,看其穿出圆弧形水面时的光线的方向,然后再将其反向延长,则其交战即是该点的像的位置,同理,再做出另一端点的成像情况,最后将二者连接起来,观察像的大小再做出结论。
【解答】答:如图所示,来自A点反向延长线过圆心的光线,出射光线方向不变。来自A点斜射向界面的光线,出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两条出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于A′点,A′是A 的虚像;同理,B点成像于B′点,A′B′大于AB;所以,看到的“鱼”是鱼的放大的虚像。
37.
【分析】(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3)根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u=2f时,成倒立、等大的虚像,可以粗测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或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4)根据(3)中的物距为20cm和像距为20cm,可得出此透镜的焦距f=10cm,再结合所画图象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
(1)实验前,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像可以成在光屏中央;
(2)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外都可以成实像,故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u>f;
(2)第6次实验中,物距>像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A、由(3)可知,此透镜的焦距f=10cm,当u=14cm时,即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C、当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说明此时物距和像距之和不变,以设想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物距处于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所以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故BC正确;
D、此时v>2f,即a的位置v>20cm,结合图象可知v在29~31cm之间,所以a位置在(29+15)~(31+15)cm即44~46cm刻线之间,故D错误;
故选ABC。
故答案为:(1)高度;(2)大于;(3)缩小;照相机;(4)ABC。
38.
【分析】(1)据表格中焦距和像距的关系分析即可判断;
(2)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像距大于物距,应用是放大镜。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③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④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解答】解:(1)据表格中的数据特点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大;
(2)据上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实验序号1中的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应该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3)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是15cm,而若换一个f=13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即相当于减小了物距,故此时的像距应该变大,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像依然模糊的原因,就是此时的像距太大导致的,所以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即需要让光线提前会聚,所以应该在光具座上的凸透镜前的适当位置再放置一个凸透镜。
故答案为:(1)大;(2)缩小;照相机;(3)凸透镜。
39.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凸透镜的规律:①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相距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②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③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答】解:
(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为了方便操作,要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按放在光具座上;
实验前,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向右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①当f=15cm,由图知,B距A的距离为:25cm﹣10cm=15cm,如果透镜在AB之间,物距小于1倍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②当f=15cm,C距A的距离为:45cm﹣10cm=35cm,如果透镜在BC之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5cm和30cm之间时,即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30cm和35cm之间时,即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③当f=15cm,C距D的距离为:80cm﹣45cm=35cm,如果透镜在CD之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即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凸透镜必须在60cm刻度的左侧,此时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光具座;同一;中央;BC或CD。
40.
【分析】(1)光线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根据这个规律判断蜡烛或凸透镜移动的位置。
(2)当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时,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3)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光屏上不能成像,但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有光线进入我们眼睛的缘故。
【解答】解:(1)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如图,像成在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可以让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2)如图所示,此时物体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要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必须增大物距,即将蜡烛向左移动到2倍焦距以外,同时像距应该变小,所以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做一个近视镜,此时使得光线发散,所以会推迟成像,故应该将光屏向右移动;
(3)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即此时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此时光屏上没有像,但应站在光屏一侧观察,能看到蜡烛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当观察像时肯定有光进入人眼;
故答案为:(1)下;(2)左;照相机;右;(3)光屏;有。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