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中考历史强化训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第15题后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秦始皇 B.齐桓公 C.启 D.禹
2.“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诸侯国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 B.奴隶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兵马俑 B. 司母戊鼎 C. 竹木简 D. 青花瓷
4.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A.齐恒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5.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
A.争霸战争频繁 B.铁器、牛耕使用 C.封建制度确立 D.诸子百家争鸣
8.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10.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
A.孙膑 B.孔子 C.韩非子 D.孙武
11.《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1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这一局面史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3.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马可·波罗
14.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你会见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人称她的统治是
A.贞观之治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5.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单项选择题答题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表格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材料三 “他认为: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材料四“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材料序号
观点所属学派
学派代表人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7.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 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