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8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上海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一)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唐 诗人
主题: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勇于攀登人生高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前六句描写了泰山雄壮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了青年杜甫对人生和未来的雄心和抱负。
一 1.“造化”的意思是
.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
二 1.“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
2.《望岳》一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情感,并别出心裁地用“青未了”这种切身的体验。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本是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个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这两句诗,写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他能成为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三 1.“决眦”的意思是
四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的作品。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远望之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
五 1.“岱宗夫如何?”一句中的“岱宗”指的是
2.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六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
七 1.泰山集自然之神奇美秀,作者一笔写出它南北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B.“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之情。
B.诗中第一句以设问起句,意中遥想,写出诗人对泰山仰慕之久。
C.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
D.这首五言古诗为杜甫早年进士落第后漫游山东时所作。
.九 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十 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十一 1.诗中“齐鲁”是指现在的 地区。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陡峭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十二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十三 1.“造化钟神秀”一句“钟”的意思是 。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远望之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A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十四 1.“岱宗”是对________的尊称。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 第二句、第四句由不同距离之所望表现了“岱宗”的高大形象。
B. 第五、六句描绘了“岱宗”的神奇秀丽景色。
C. 七八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D.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五 1.“会当凌绝顶”一句“凌”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十六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十七 下列对本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为诗人晚年重要作品,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
C.首句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作者由望岳而引起的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D.末句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表明追慕圣贤的情怀。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 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美好奇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前两句分别写晴天的水和雨天的山,描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对西湖美的赞颂。 .一 1、“潋滟”的意思是
2、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这首诗写于苏轼任职海南期间,应朋友之邀写了这首诗。
C、因为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晴方好”“雨亦奇”,使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二 1.诗中的“西子”指的是 。
2.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施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三 1.本诗的作者是 朝的 ,请写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或诗词)《 》 《 》《 》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B.“潋滟”指云雾迷茫的样子;“空濛”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C.诗的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十分美丽。
D.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全面评价。
.四 1.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 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在雨中的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2.本诗表现了 。
.五 1.诗中“空蒙”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 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 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 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描写西湖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晴天水光。
B. 次句描写西湖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雨后山色。
C. 后二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西湖婀娜多姿的神韵。
D.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相同风姿的热爱与赞美。
(三)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唐 诗人
主题: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前四句描写了黄鹤楼的远景,抒发了诗人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美丽、朦胧的江景,抒发了诗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一 1、“历历”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二 1.“乡关”的意思是__ _______。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三 1.“萋萋”的意思是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借传说落笔,写仙人乘鹤离去,于景物描绘中,含蓄表现自己不满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
B. 颔联写“黄鹤一去”之后便踪迹全无,唯有几朵白云在天际悠然飘荡。“空悠悠”的一个“空”宇,
含不尽感慨于言外。
C. 前两联不避用词重复,读来有一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的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D.颈联笔锋陡转,诗人极目远眺,但见“晴川历历”,林木如绘;“芳草萋萋”,坦荡如茵。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四 1.由鹤去楼空而思及岁月茫茫、人事不再的吊古诗句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楼的实景,再由楼的传说引出吊古伤今的感慨。
B.作者由登临所见引出无限乡愁,诗歌充满了一种朦胧的伤感意境。
C.写作者登临所见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此诗三四两句,似对非对,但读来依然音韵流畅,并不拗口。
.五 1.作者登高远眺,描绘江景,采用 的修辞,展现出视野辽阔、植物茂盛的景象。
2.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点明黄鹤楼的景色特点,表达作者登临仙境而难寻仙迹的感叹。
B.颔联表现了黄鹤楼的壮观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其中“空”字集中表达了落寞之感。
C.颈联采用叠词写出了江上的美景,而这美丽的景色,自然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D.尾联将近景与远景融为一体,在低吟徘徊中,展现出朦胧的江上晚景和愁苦漠然的心境。
.六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写出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七 1.诗中写登黄鹤楼所见实景的句子是“ ”。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绘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 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的伤感与 的情怀。
.八 1.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题及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 ”。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九 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十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十一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十二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十三 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十四 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C、“历历”、“萋萋”采用了迭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2.诗人面对“黄鹤楼”,抒发了 之情。
.十五 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C.颈联描画江上美景,极富人情味。 D.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之情。
(四)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唐 诗人
主题: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恬静、淡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一 1.本诗作者是 朝 。宋朝的苏轼曾评价他的诗“ , ”。
2.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B.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C.作者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隐归了。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一种积极入世的心志。
.二 1.诗中以动写静的名句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 的追求。
.三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 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时节与地点: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之后的空山之中。
B.“空山”是王维诗中一个特殊的意象,寄托着诗人心灵的空寂与超脱。
C.尾联集中抒情,情由景生,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
D.“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泛指兼自谦。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成为写景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五 1.题目“暝”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C.“竹喧”是指竹林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六 1.“浣女”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山居秋日的薄暮之景。 B.三四句写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C.五六句写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 D.七八句点明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七 1.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 B.颔联描写了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C.颈联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生活图景。 D.全诗反映诗人恬淡无为的生活理想。
.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九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画面。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句反映了王孙们贪图安逸的生活态度。
D.诗歌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二)
(五)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李白 唐 诗人 号“青莲居士”
主题: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诗人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2.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动,一静,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场面。
B.联中,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形象生动写出了即将远行的朋友像随风旋转的蓬草,漂泊不定。
C.尾联中借萧萧马鸣衬托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班马”是指载人远离的马。
D.本诗的作者与《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同一位诗人。
.二 1.“孤蓬”在诗中的含义是 。
2.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交代分别的时间、地点
B.“此地一为别”为叙事,交代事件。
C.“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送上祝福,远处马鸣声似谙人性将不舍之情拉得很长很长。
.三 1.“班马”指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
B.诗人用“浮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落日”比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心情。
C.“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嘶鸣写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欢快心情。
D.这是一首送别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感情十分真挚。
.四 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青山„„”句以写景的方式,点出送别的地点。
B.“孤蓬”用比喻手法,写出朋友的远行路途孤单。
C.“浮动„„”句把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寄托在晚间景色的描写上。
D.“萧萧班马鸣”是指征马迫不及待想离去,朋友间只得分别。
2.本诗要表达的是作者 之情。
.五 1.“萧萧”的意思是 。
2.选出对诗中表达的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隐含着别时的依依之情。
B.颔联点明友人别后踪迹难寻,抒发了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不舍。
C.颈联以“浮云”、“落日”喻游子的漂泊,既是对友人的关切,也暗含友人的行踪不定,抒发了内心孤寂。
D.尾联写出离别的场景,以马写人,情意无限。
.六 1.“浮云”喻指 。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 ___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七 1.本诗中“游子”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青山”“白水”描摹了送别的凄凉场面。 B、颔联用“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怀。
C、颈联以“浮云”“落日”作比表明惜别的心意。 D、尾联借“班马” 萧萧长鸣体现诗人不忍离别。
.八 1.“故人”是指 。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白水”点明送别的环境很清雅。 B.“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
C.“班马鸣”以马写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D.此诗情景交融,画面生动,感情真挚。
.九 1.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 ”、“ ”、“ ”、“ ”等意象,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B.三、四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C.五、六句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D.七、八句说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不如及时分手。
.十 1.“自兹去”的意思是 。
2.下列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离别地点,描绘了清冷凄凉的送别场面。
B.颔联用“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无定的前程的关切。
C.颈联借“浮云”“落日”之景,抒发“游子”和“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尾联“班马”意味“分开的马”,强调“马既如此,人何以堪?”体现离别的怅恨。
.十一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绕东城”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B.“孤蓬”写出了友人孤单无依的形象。
C.“落日”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D.全诗声色俱佳,带有浓浓的哀伤情调。
(六)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白居易 唐 诗人
主题: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无情掠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一 1.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 《新乐府》五十首当中的一首.
它通过描写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作者写了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
B.“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突出宫使形象是为了与卖炭翁形成强烈的对照。
C.“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D.诗的结尾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二 1.这首诗中生动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卖炭翁的辛苦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表明卖炭翁的贫困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说明卖炭翁的慷慨大方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了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三 1.“翩翩”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表现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程度。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赞美了“宫使”的风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难言的悲愤、辛酸。
.四 1.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敕”的含义是 。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五 1.“白衫儿”指的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两句说明了卖炭翁的辛劳。 B.“卖炭得钱”两句表明了卖炭翁的贫困。
C.“一车炭”三句批评了卖炭翁的懦弱。 D.“手把文书”两句揭露了宫使的蛮横。
.六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两句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
B.“可怜身上”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两句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七 下列对“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翩翩”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词生动写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风度翩翩的样子。
B.这个词生动刻画出穿黄衣服白衣服的两个人骑马的样子。
C.这个词生动写出宫使太监及其爪牙们得意忘形的样子。
D.这个词由远及近写出了宫使太监及其爪牙们敏捷的动作。
.八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衣正单”写出了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B.“一尺雪”增添了卖炭翁谋生的希望。
C.“翩翩”表现出宫使对底层人民的蛮横。
D.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九 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骑”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宫使的蛮横。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主题: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诗题中“乐天”指的是 (人名)。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凄凉”是贯穿全诗的感情线索。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D全诗借白居易对自己际遇的同情作答,着重抒写自己在被贬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愿消极的思想。
.二 1.“长精神”指 。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作者慨叹自己谪居地点的荒僻以及时间之长。
B.第二句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友的沉痛悼念。
C.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倍感其惆怅之心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愤世嫉俗之郁闷之情。
D.末句体现作者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 1.“巴山楚水”概言 。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四 1.本诗颔联中“ ”、“ ”两个典故的使用,意在说明 。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发出的慨叹。
B.“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突出时间之长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低沉郁结的心态。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了诗人要振奋精神的决心。
.五 1.“歌一曲”是指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烂柯人”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回归后的生疏和怅惘心情。
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迁的豁达襟怀。
C.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想法。
D.从该诗内容看,诗人在白居易的鼓舞下,重新恢复了丧失已久的对生活的期望。
.六 1.“凄凉地”指诗中的 ;
2.对“怀旧空吟闻笛赋”中“闻笛赋”理解正确..的是( )
A.听到笛声写了本诗。
B、为听笛子演奏写了一篇赋。
C.听到了“笛赋”。
D、用了有关向秀思故友的典故。
.七 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十二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诗中原义是 现今引申的含义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发出的慨叹。
B.“烂柯人”突出了诗人离乡时间之长。
C.五六句表现出诗人低沉郁结的心态。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要振奋精神的决心。
.十三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见赠”指李白在酒席上赠诗给作者。
B.“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和“病树”都是比喻诗人自己。
D.尾联点名题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
.十四 1.诗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突出了经历坎坷。
B.颔联引用两个典故借以表达物是人非而生出悲凉之情。
C.颈联采用对偶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
D.尾联表达出在听了白居易的唱歌后,对生活更加乐观。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8、《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诗人
主题: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脱俗和纯净,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一 1.本诗以声衬静,其间又显示出“禅院”这一特定场合的句子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对寺院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致,反映了作者远离尘嚣、企盼隐逸的理想。
B.这首五言律诗采取了移步换景发法,景随目移,以静衬动。
C.诗中“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写出了后禅院的幽深。
D.以“悦鸟性”、“空人心”衬托山光潭影,创设了深幽、宁谧、恬静的意境,透出灵透空明的禅意。
.二 1.“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是“ ” 和 “ ”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建是唐朝著名诗人,长于五言诗,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B.“初日”指初升的太阳,“初日照高林”指旭日照着高高的树林。
C.“钟磬音”指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
D.颈联的意思是:美好的山光使鸟儿们欢悦起来,清澈潭水中的倒影,使人杂念全消。
.三 1.“万籁”的意思是 。
2.关于诗歌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禅院大且幽深。
B.“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表明环境幽雅使人心灵越发纯净。
C.“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安静。
D.诗歌以作者游禅院的行踪为线索,“空”字是全诗的诗眼。
.四 1.“人心”是指 。
2.关于诗歌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简洁,是盛唐山水诗独具一格的名篇。
C.这是一首劝人摒除尘世杂念,清净无为、平淡度日的古诗。
D.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出仕的愿望,表达了自己要大展宏图的心愿。
.五 1.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六 1.“万籁”在这里是指 。
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B.“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
C. “但余钟磬音”,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
D.作品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
.七 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八 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
B.三、四两句描绘出一幅竹花繁盛的环境。
C.五、六两句以鸟儿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最后两句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禅院的安静。
.九 1.“万籁此俱寂”中“此”是指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清晨进破山寺是,旭日初升,霞光照亮树林高处。
B.颔联用“幽”“深”等字眼表现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
C.颈联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子表现作者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的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十 1.“山光悦鸟性”中的“悦”解释为
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B.第二联点题,营造了幽雅宁静的意境。
C.第三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
D.尾联寄托了诗人遁世空门的情怀。
.十一 1.诗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 和
2.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了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
.十二 1.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和□□□□、□□□□。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寞、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三)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宋 文学家 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一 1.本词的作者是 代 (人名),这首词体现了作者 的词风。
2.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西北的人都看着我射下天狼星。
B.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向西北看过地区,射下天狼星。
C.学会拉圆月般的雕花的弓箭,在西北地区,射杀敌人。
D.将要把好弓拉得同圆月一样,瞄准西北的侵略者,射杀打败他们。
.二 1.词作描写的主要事件是
2.下列对词句理解,不妥当...的项是( )
A.“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作者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描写作者跟随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乃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冯唐持节出使云中郡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上片生动地描写了一幅出猎场面,气势浩大,气氛热烈。
B.全词纵情恣意,随性挥洒,是一首豪放之作。
C.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D.作者在词中提到孙郎,赞美了孙郎亲自射杀老虎的豪气。
.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骑卷平冈”一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猎场面的壮观
B.“亲射虎,看孙郎”理解时应倒置,即“看孙郎,亲射虎”。
C.词的上片抒发作者的胸襟抱负,下片表达作者的爱国热情。
D.“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词的题目。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可解释为 。
.五 1.“天狼”在文中的意思是 。
2.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围绕“狂”字,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以表现自己高超的射雕技术。
B. 本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在密州为官时和百姓们的和谐关系。
C. 词中,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心情。
D. 本词词风豪放,抒发了作者愿献身国家、立功边疆的满腔豪情。
.六 1.“太守”指
2.关于整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绘了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表现了词人志在沙地为国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B.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是词人自我感情的剖白,意味我酒意正浓,心高胆壮,虽然有了些许白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中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能立功边疆的迫切心情。
D.“天狼”指天狼星,古代一般用以代表贪婪掠夺,词中隐指西夏。“射天狼”意为要狠狠地打击西北方的敌人。 .七 1.“孙郎”借指
2.关于整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八 1.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意境不同的一项是( )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九 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既表现了出猎的场景之壮观,也表现了出猎者对朝廷的挑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迫切心愿。
D.这首词通过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场面热烈,下片写请战,气概豪迈。
.十 1.词人以“ ”借指自己。
2.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老夫”点明所写的人,“狂”点出所写的神。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气势恢宏,画面壮观。
C.“鬓微霜,又何妨?”是词人狂傲不羁的自画像。
D.上阕中的“亲射虎”与下阕中的“射天狼”,虚实相间,相映成辉。
.十一 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狂”字统摄全词,表现词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C.“亲射虎”“射天狼”两处虚写都突出了词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
.十二 1.“黄”在词中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作者“狂”的行为,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狂”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了作者出猎的情景,词的下片写了作者请战的决心。
C.词的上片作者自喻孙权,词的下片作者自比魏尚。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热烈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沉郁顿挫。
.十三 1.词中有一个字贯穿全篇,这个字是“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本首词的题目。
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的是出猎的雄壮场面。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早日赶走冯唐的迫切心情。 D.本首词借出猎之行,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融叙事、抒情为一体。
.十四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B.“天狼”喻指西北方敌人。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品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十五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一次冬猎的情景。
B.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向朝廷请战的豪情。
C.词的上片作者自喻孙权,下片自比冯唐。
D.整首词感情纵横奔放,充满阳刚之美。
.十六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中“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
C.体现了词人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的形象。
D.抒发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十七 1.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 ”
2.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牵黄,右擎苍”,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千骑卷平冈”一语,既写人数众多,又言行走之快,突出打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前部分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豪放;词的后部分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十)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李清照 宋 词人 号易安居士
主题: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一 1.本词的作者是 代 (人名)
2.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浓睡不消残酒”的解释是沉睡了一夜,酒还是没有全醒。
B.“却道海棠依旧”中的“道”可解释为“说”。
C.“知否”连续重复是因为卷帘人没有理睬自己。
D.“应是绿肥红瘦”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景物的特点。
.二 1.全词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尤其是“ ”,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 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昨夜雨疏风骤”中“疏”是稀疏、疏远的意思。
B.“却道海棠依旧”解释为(侍女)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C.“知否,知否?”与“应是”照应,用纠正侍女的疏漏,来表达伤春之情。
D.小令写法别致,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意境层层叠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三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四 1.从词中看,“绿肥红瘦”的原因是“ ”。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昨 担忧和听到回答后的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的风来得突然,还稀稀落落的下起了雨。该句交代了担忧园中海棠的原因。
B.“试问卷帘人”中的“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花落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C.“却道海棠依旧”中“却”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对海棠的担忧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惊喜及怀疑,又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心思,回答是的漫不经心。
D.小令写法别致,虽只六句,却几度转乘,意境层层叠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五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夜雨疏风骤”写出了昨夜雨大风急。
B.“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C.这首词通篇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构思巧妙。
D.全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字里行间流出作者的伤感情绪。
.六 1.这首词描写的景物有 。
2.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消”既指酒意未消,更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C.这首词中有人物、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七 1.“浓睡”的意思是 。
2.下列对“绿肥红瘦”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绿肥红瘦”回应了“海棠依旧”。
B.“绿肥红瘦”说自己酒喝多了,而人消瘦了。
C.“绿肥红瘦”是说海棠长得很茂盛,而人因下雨刮风失眠而消瘦。
D.“绿肥红瘦”的本义是海棠 因“雨疏风骤”,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八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是
A.“浓睡不消残酒”是说一夜沉睡,早晨酒意仍没有全然消退。
B.“试问卷帘人”句表达了欲知花事却又不敢直面残花的怯意。
C.“绿肥红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说话人对海棠的关切。
D.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来抒发作者的伤春之情。
.九 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十一)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 陆游 宋 诗人 放翁
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一 1.本篇是南宋 (人名)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2.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是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词中指的是金。
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州隐居,慢慢老去。
.二 1.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如“觅封侯”,暗用 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当年从军抗敌的情景。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表明作者雄心不已,依然在前线战斗。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作者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情感。
D、“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三 1.“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 的典故,表现了作者 。
2.对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放眼西北,神州沉陆,妖氛未扫。 B、作者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
C、作者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作者自许自信,慷慨激昂,豪雄飞纵。
.四 1.词的上片叙事,作者回想到的当年情景是 。
2.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关切和对自己脱离军队的遗憾。
B、表现词人难以忍受闲居家乡、不能实现壮志的痛苦。
C、词人以天山指代抗金前线,以“沧州”指代闲居的湖边,发出了痛苦的呼喊。
D、这些句子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五 1.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六 1.“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 和 ,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七 1.“关河梦断何处”一句的意思是 。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想象自己依旧在前线从军抗战。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C天山代指抗金前线,而沧州代指词人闲居的湖边。
D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
.八 1.这首词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2.以下对本词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由回忆当年的英雄气概起始。 B.“关河梦断„„”两句中字字表达了作者对前线的关切之情。
C.“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作者晚年安逸生活的字眼。 D.整词抒发的是报国壮志难以实现的忧愤。
.九
1.“关河”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十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十一 1.“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
2.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十二 1.“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十三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两句写诗人当年慷慨从军,充满豪情壮志。
B.“关河梦断“两句写诗人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鬓先秋„„”三句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沉痛悲愤之情。
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三句写诗人退隐故乡,情感由忧愤转为豁达。
.十四 1.“梦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追忆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写起。 B.下片着力抒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
C.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是从悲凉转为激昂。 D.朗诵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既悲愤又深沉的。
(十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宋 词人
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一 1.“麾”的意思是 “麾下”在词中是指_
2.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
B .词的上阕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士气高昂的场面。
C .词的下阕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
D .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
.二 1.“沙场”的意思是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画出一副酒后容光焕发,并拔剑在手,跃跃欲试的神态。 B、“马作的卢飞快”二句写投入战斗。
C、全词写阅兵场面,从当日早晨拂晓写起。 D、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 1.这首词的作者是_ (朝代)著名的爱国诗人_ ,与 并称“苏辛”。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气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四 1.从词中可看出词人早年的梦想是“ , ”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大家共同分享牛肉的情景。
B.“梦回吹角连营”是说军营阵势强盛,吹号声把人从梦中唤醒。
C.“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营中各种乐器奏出塞外悲壮粗犷的战歌的情景。
D.“沙场秋点兵”记叙了秋天时节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的往事。
.五 1.“天下事”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六 1.“塞外声”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豪壮而具有边地色彩的军旅生活。
B.“的卢”代指奔跑迅速的战马。
C.词中“八百里”专指牛名。
D.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建功立业后的一腔豪情。
.七 1.“八百里”原意是 ,这里兼指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和“的卢”都是性烈的快马。 B.这首词上阕写战斗激烈,下阕写理想破灭。
C.“醉里挑灯看剑”,写出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D.“破阵子”是正标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副标题。
.八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 、__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下列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现实与理想对比,抒发了词人能够为国效力的豪情。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显示词人抗战杀敌的愿望极其迫切。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九 1、词中“五十弦”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这是一首写给挚友陈同甫,并与之共勉的作品。
B、“壮词”是指战前豪迈出征的“雄壮”与战场奋勇杀敌的“悲壮”。
C、“沙场秋点兵”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接受检阅的画面。
D、“可怜白发生”一句包含着作者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
.十 1.“可怜”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十一 1.“点兵”的意思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了好友陈同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当年金戈铁马的疆场生活的留恋怀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写战马和武器,实际表现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是其一生追求的概括。
D.全词中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十分强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
.十二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连用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B.“八百里”原是牛名,这里语意双关,亦兼指连营之广。
C.连营分炙、沙场点兵、英勇杀敌„„词里的英雄正是词人的化身。
D.全词首尾写梦境,中间写实,抒发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四)
(十三)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四块玉·别情》 元 关汉卿 我国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奠基人,代表作《窦娥冤》。
主题: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主要表现了 恋人分离,依依不舍的情绪。
.一 1.“杨花雪”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首抒写离别之情的散曲。 B.“难舍”,“相思”等词语点明了离别后女子的情感。
C.两处“又”强调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D.写“杨花雪”、“溪”、“山”,是为了点明女子看到的景物。
.二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他是元杂剧的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令中写“溪又斜,山又遮”,是对“一点相思几时绝”的铺陈和展开。
B.小令前半部分“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用以抒情,后半部分“溪又斜,山又遮”用以写景。
C.小令最后一句“人去也”,一声长叹,饱含着对离别的伤感。
D.小令以一个与爱人分离的女子的口吻,直抒胸臆,写出了真挚的情感。
.三 1.作品中主人公思念远方亲人而凭栏远眺,但她失望了。从划线句看,她将看不见的原因归为:
(1) (2)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作者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他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所写的时节正值冬季。
C.“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
.四 1.“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中,“拂”字表达了 的心情。
2.下列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韵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B.首句别后说起,口气较急切,然送别的当时,却觉“难舍”。
C.“杨花雪”这一造语甚奇异,它比“杨花似雪”或“如雪的杨花”的说法更具感性色彩。
D.末尾三句写别时的景象,用短句形式,结尾以虚字入韵,读来让人觉得韵味悠扬。
.五 1.曲中“凭阑”的意思是
2.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六 1.“斜”在曲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难舍”刻画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B.“杨花雪”指像杨花一样的雪。
C.“人去也”写女子目送爱人远去后的叹息。 D.这首小令以景衬情,化情入景,语意晓畅。
.七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曲表现出一位女子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
B.“自送别”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对爱人深深的相思。
C.“凭阑”写出了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的相思之苦。
D.“杨花”、“溪”、“山”层层设障,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八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舍”二字刻画了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 B.“拂”字则是用行动表达了思妇的无限愁肠。
C.“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离别的伤痛。 D.全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爱人的相思之苦。
.九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前三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凭阑”句描写了女主人公的送别回忆。
C.“人去也”是女主人公离别时发出的哀叹。 D.小令文句浅近,写出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十四)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主题:此曲通过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这两幅画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 1.这首小曲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 下列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残霞:残缺的云霞 B.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C.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D、轻烟:淡淡的炊烟袅袅
.二 1.曲中“飞鸿”的意思是 。暗喻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小曲的标题。
B.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游子的寂寞。
C.“一点飞鸿影下”句使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 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D.小曲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是篇写秋的杰作。
.三 1.“孤村落日残霞”中的“孤”、“落”、“残”体现了村庄 的特点,这与“ ”“ ”“ ”等字营造出的缤纷绚烂的秋天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2.下列对小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B.“一点飞鸿”是活动的生命。原本的寂寥化为生机盎然,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
C.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本曲使读者感受到了沉闷压抑的情感。
D.最后两句诗人用五色,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整个画面充满诗意。
.四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
B、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五 1.“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
A.凄苦悲凉 B.沉郁浩荡
C.明丽斑斓 D.轻快自然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点题,描绘出一幅晚秋风景图。 B、“一点飞鸿”在曲中是暗喻作者本人。
C、最后两句写了近处到远处的典型景物。 D、本曲是作者渴望隐居生活的内心写照。
(十五)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这首小令被后世称为“秋思之祖”。
主题:这首小令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之情。
.一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二1.“昏鸦”指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三
1.“断肠人”在这首小令中指的是_ ___。
2.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四 1.“小桥流水人家”常被后人用来表现 (地区)景物特点。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这首散曲主要表现了秋天的悲凉景象。
.五 1.这首小令,既有深沉的“悲秋”之感,又有缠绵的“ ”之情。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为“秋思”,全篇中却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情。
B.首句中三种景物,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写生机盎然、充满温情的家,使人倍感亲切、温暖。
D.这首元曲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
1.这首小令被世人称为 。
2.选出下列诗句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感情基调相同的一项是(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 1.下列对这首小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曲牌名诗“天净沙”,曲题是“秋思”。
B.“秋思”就是指在秋天里的思绪情感。
C.“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D.首句有萧瑟之气,第二句又明净纤巧,前后不够协调。
.八 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九处景物,突出画面昏暗、阴冷、苍凉的背景。
B.“枯藤”两句写途中见闻,“古道”句为游子境况描述。
C.“夕阳”两句直抒游子心理感受:天涯漂泊、悲凉无助。
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秋情怀,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
.九 1.“秋思”是这首曲的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昏鸦”的意思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春天优美的景致。
C.“断肠人”指漂泊天涯就,极度忧伤的旅人。 D.这首曲写秋日黄昏旅途的情思。
.十 1.曲中“ ”一词明确呼应标题中的“秋”。
2. 下列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思”漂泊天涯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苦。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十一 1.这首小令扣题句是“ ,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曲写了夕阳下的九种景物,描绘出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
B.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断肠人的心境相吻合。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景象,与作者悲愁思家的心境一致。
D.枯藤、老树等有形之物,与无形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
.十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枯藤”两句写了游子的途中见闻。 B. “古道”句描写了游子的悲凉境况。
C. “夕阳”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D. 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咏秋景的情怀。
(十六)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水仙子·咏江南》 元 张养浩 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主题: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真切的喜爱之情。
.一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江”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B.“芰荷”是指“荷花”。
C.“咏江南”用an韵,并一韵到底。 D.“看沙鸥„„珠帘”描写了动态的景物。
.二 1.“晴岚”的意思是 。
2.对本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
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
D.“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
.三
1.“两岸人家接画檐”一句写出了江南地区 、 的特点。 另一句 “ ”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江南风景不能没有江水,所以开头几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江南风景画。
B.如果说“烟水”、“两岸”、“芰荷”、“沙鸥”以及山光水汽,是属于水乡自然风光的话,那么,“香风”、“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就构成一派富丽的江南市井图画。
C.“酒旗儿风外飐”的“飐”,指风吹使之动,这句曲是写风把酒旗吹上了天,显出了一派动态之美。
D.这首小令的数词使用很有特色。“一江’’、“一段”、“两岸“、“再三”、“十里”等与一般诗文中所常用的“百、千、万”等相比较,显得比较“小”,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与江南风物之秀相对称,而且还平添了生动、多样、活泼的韵味。
.四 1.“ ”一句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2.对这首元曲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张养浩是元代散曲家,“水仙子”是曲牌名。
B.“晴岚”中“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故称晴岚。
C.“卷香风”一句化用了唐代杜甫的《赠别》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该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的加深。
.五 1.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请找出这首曲中运用这一手法的一句句子:
2.这首小令着重描写 ,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六 1.诗中“芰荷”一词的意思是 。
2.下面对有关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江烟水照晴岚”开篇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环境。
B.“两岸人家接画檐”形象地把江南的美丽,富足,兴旺融为一体。
C.“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远近结合,描写江南富庶、繁华颇具意趣的水乡生活。
D.曲尾“爱杀江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七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江南”的“咏”是“赞美、歌颂”的意思。
B.“看沙鸥舞再三”从动态角度表现了江南美景的生动、活泼。
C.“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富庶祥和。
D.曲中大量运用数词是为了衬托出江南景观的精巧柔美。
.八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画檐”再现两岸房舍鳞次栉比。 B.“十里”体现了江南人家极其富裕。
C.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春色。 D.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
.九 下列对这首小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 B.这首小令主要表明了江南水乡人家的富裕。
C.这首小令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的明丽娟美。 D.这首小令充分表达了真切喜爱江南的情感。
.十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两岸人家房舍密接不断。 B. 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C.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幽雅。 D.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之情。
.十一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江烟水”句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 B. “看沙鸥舞再三”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青春活力。
C. “画船儿”两句写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D. 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的春色。 .十二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晴岚”的意思是阳光照耀,江上腾起薄薄烟雾。 B. “看沙鸥”两句是对江南人家富裕生活的描绘。
C. “风外飐”生动写出了江南酒家的热情好客。 D. 这首曲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表达了欢快的情调。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五)
(十七)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三国 曹操
主题: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一 1.“东临碣石”中的“临”的意思是 。
2.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句为沧海美景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 B.描绘了眼前大海正在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C.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D.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气度。
.二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流露出诗人兴奋而庄严的心情。
B.“水何澹澹”两句从总体上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丛生”四句描绘了沧海上山岛的具体景象。
D.最后两句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
.三 1.“萧瑟”的意思是 。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D.诗人借大海抒写了自己高远的抱负。
.四 1.“竦峙”的意思是
2. 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的地点。
B、诗人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
C、诗中所写之景又是有虚有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是想象之景。
D、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又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抱负。
.五 1.“洪波”的意思是 。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六 1.“星汉”的意思是
2.选出对曹操《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抒情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雄姿,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悲壮的基调。“观”字统领全篇,以下都写观海所见。
C、前六句写实景,诗人从大处着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丛生”、“丰茂”则形象地描绘出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D、后四句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七 1.“歌以咏志”中“咏志”的意思是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八 1.本诗的作者是 时期的 (人名),全诗以“ ”字总领全篇。
2.对这首诗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九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十八)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是他写景诗中的名篇。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一 1.“云脚”的意思是 。
2.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二 1.“乱花”的意思是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三 1.“最爱湖东行不足”中“足”的意思是 。
2.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四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五 1.全诗以“ ”字为线索,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六 1.诗中写仰视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春行”起点,勾出早春轮廓。 B.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孤山寺边的西湖美景。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
(十九)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 柳永
主题:这是一首怀人词,围绕“春愁”,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采用委婉的表现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
.一 1.“危楼”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词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愁”即相思之情,是全词的着眼点。 B.“黯黯”表达了词人忧愁沮丧的心情。
C.“无言”的根源是词人的缠绵情思。 D.“强乐”的结果是使词人感到懊悔。
.二 1.词中“黯黯”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表现词人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B.全词以冷落春景为衬托,渲染了惜别的场景,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C.上片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展示了令人伤心的一幕
D.下篇述怀,集中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景象,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情境
.三 1.“衣带渐宽”指的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三句描写了一位凭栏相思的女子形象。 B.上阕后二句借春景写出了词人的无奈和凄凉。
C.下阕前三句词人“拟把”的目的是消释“春愁”。 D.下阕后二句表现了词人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四 1.这首词是围绕 而展开并抒写的。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草色烟光残照里”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 B.“不悔”一词强调了相思之苦。
C.上阕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下阕直抒胸臆。 D.本词表述了忠贞爱情的主旨。
.五 1.词中“疏狂”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伫倚危楼”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对相会的渴望,同时与下文的“天际”相照应。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愁闷,从而渲染了思念之情。
C.“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表现了女主人公因长期思念未果而一时失态,与上下文所展示的形象有矛盾。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感情执著专一,忠贞不二。
(二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主题:这首词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 1.词中“少年”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二 1.词中“识尽”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词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人斯文习气。
C.“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D.“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三 1.词中“层楼”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
C.此词上、下片里“愁”含义是相同的。 D.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四
1.这首词主要突出了“ ”字。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概括了词人一生的艰难与辛酸。
B.
“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进行对比,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压抑及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不满。
C.上片用“强”写出少年们的好胜与纯真。
D.两个“欲说还休”重叠使用,表现词人内心深沉的压抑和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