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63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动点综合型问题二】专题解析
23.(江苏连云港)如图,甲、乙两人分别从 A(1, 3)、B(6,0)两点同时出发,点 O 为
坐标原点.甲沿 AO 方向、乙沿 BO 方向均以 4km/h 的速度行走,t h 后,甲到达 M 点,乙
到达 N 点.
(1)请说明甲、乙两人到达 O 点前,MN 与 AB 不可能平行.
(2)当 t 为何值时,△OMN∽△OBA?
(3)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MN 的长,设 s=MN 2,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甲、
乙两人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解:(1)∵A(1, 3),∴OA=2,∠AOB=60°
假设 MN∥AB,则有 OM
OA
= ON
OB
∵OM=2-4t,ON=6-4t,∴2-4t
2
=6-4t
6
解得 t=0
即在甲、乙两人到达 O 点前,只有当 t=0 时,△OMN∽△OAB
∴MN 与 AB 不可能平行
(2)∵甲达到 O 点时间为 t= 2
4
= 1
2
,乙达到 O 点时间为 t= 6
4
= 3
2
∴甲先到达 O 点,∴t= 1
2
或 t= 3
2
时,O、M、N 三点不能构成三角形
①当 t< 1
2
时,若△OMN∽△OBA,则有 2-4t
6
= 6-4t
2
解得 t=2> 1
2
,∴△OMN 与△OBA 不相似
②当 1
2
<t< 3
2
时,∠MON>∠OAB,显然△OMN 与△OBA 不相似
③当 t> 3
2
时,4t-2
6
= 4t-6
2
,解得 t=2> 3
2
∴当 t=2 时,△OMN∽△OBA
(3)①当 t≤ 1
2
时,如图 1,过点 M 作 MH⊥x 轴,垂足为 H
在 Rt△MOH 中,∵∠AOB=60°
∴MH=OM·sin60°=(2-4t)× 3
2
= 3(1-2t)
O B
y
x
A
O B
y
x
A
M
H
图 1
N
∴NH= 1
2
(4t-2)+(6-4t)=5-2t
∴s=[ 3(1-2t)]2+(5-2t)2=16t 2-32t+28
②当 1
2
<t≤ 3
2
时,如图 2,作 MH⊥x 轴,垂足为 H
在 Rt△MNH 中,MH= 3
2
(4t-2)= 3(2t-1)
NH= 1
2
(4t-2)+(6-4t)=5-2t
∴s=[ 3(1-2t)]2+(5-2t)2=16t 2-32t+28
③当 t> 3
2
时,同理可得 s=[ 3(1-2t)]2+(5-2t)2=16t 2-32t+28
综上所述,s=16t 2-32t+28
∵s=16t 2-32t+28=16(t-1)2+12
∴当 t=1 时,s 有最小值为 12
∴甲、乙两人距离的最小值为 2 3km
24.(江苏南通)如图,在△ABC 中,AB=AC=10 厘米,BC=12 厘米,D 是 BC 的中点.点
P 从 B 出发,以 a 厘米/秒(a>0)的速度沿 BA 匀速向点 A 运动,点 Q 同时以 1 厘米/秒的
速度从 D 出发,沿 DB 匀速向点 B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
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1)若 a=2,△BPQ∽△BDA,求 t 的值;
(2)设点 M 在 AC 上,四边形 PQCM 为平行四边形.
①若 a= 5
2
,求 PQ 的长;
②是否存在实数 a,使得点 P 在∠ACB 的平分线上?若存在,请求出 a 的值;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1)∵BC=12,D 是 BC 的中点
∴BD=CD=6
∵a=2,∴BP=2t,DQ=t,BQ=6-t
∵△BPQ∽△BDA,∴ BP
BD
= BQ
BA
∴ 2t
6
= 6-t
10
,∴t= 18
13
CB D
A
Q
P
O B
y
x
A
M
H
图 2
N
(2)①∵a= 5
2
,∴BP= 5
2
t
∵四边形 PQCM 为平行四边形,∴PQ∥AC
∴△BPQ∽△BAC,∴ BP
BA
= BQ
BC
∴
5
2
t
10
= 6-t
12
,∴t= 3
2
,∴BP=15
4
∵AB=AC,∴PQ=BP=15
4
②不存在
理由:假设存在实数 a,使得点 P 在∠ACB 的角平分线上
则四边形 PQCM 为菱形,∴BP=PQ=CQ=6+t
由①知, BP
BA
= BQ
BC
,∴6+t
10
= 6-t
12
∴t=- 6
11
<0
∴不存在实数 a,使得点 P 在 ACB 的角平分线上
25.(江苏宿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l1:y= 1
2
x 与直线 l2:y=-x
+6 相交于点 M,直线 l2 与 x 轴相交于点 N.
(1)求 M、N 的坐标;
(2)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1,BC=2,边 AB 在 x 轴上,矩形 ABCD 沿 x 轴自左向右以
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设矩形 ABCD 与△OMN 的重合部分的面积为 S,移动的时间
为 t(从点 B 与点 O 重合时开始计时,到点 A 与点 N 重合时计时结束).直接写出 S 与自变
量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需要给出解答过程);
(3)在(2)的条件下,当 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解:(1)对于 y=-x+6,令 y=0,得 x=6
∴点 N 的坐标为(6,0)
由题意,得
y= 1
2
x
y=-x+6
解得 x=4
y=2
A B
l1
N
M
x
l2
CD
y
O
CB D
A
Q
P M
A
B
l1
N
M
x
l2
CD
y
O A
l1
N
M
x
l2
CD
y
O B
∴点 M 的坐标为(4,2)
(2)当 0≤t ≤1 时,S= 1
4
t 2
当 1<t≤4 时,S= 1
2
t- 1
4
当 4<t<5 时,S=- 3
4
t 2+13
2
t-49
4
当 5≤t<6 时,S=-t+13
2
当 6≤t≤7 时,S= 1
2
(7-t)2
(3)解法一:当 0≤t ≤1 时,S 最大= 1
4
当 1<t≤4 时,S 最大= 7
4
当 4<t<5 时,S=- 3
4
(t-13
3
)2+11
6
∴当 t=13
3
时,S 最大=11
6
当 5≤t<6 时,S 最大= 3
2
当 6≤t≤7 时,S 最大= 1
2
综上可知,当 t=13
3
时,S 的值最大,且最大值是 11
6
解法二:由(2)中的函数关系式可知,S 的最大值一定在 4<t <5 时取得
当 4<t<5 时,S=- 3
4
(t-13
3
)2+11
6
∴当 t=13
3
时,S 的值最大,且最大值是 11
6
26.(江苏模拟)已知抛物线与 x 轴交于 B、C(1,0)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A,顶点坐标为
( 5
2
,- 27
16
).P、Q 分别是线段 AB、OB 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分别从点 A、O 向 B 点匀速运
动,速度均为每秒 1 个单位,设 P、Q 运动时间为 t(0≤t≤4).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求出 P 点的坐标(用 t 表示);
(2)当△OPQ 面积最大时求△OBP 的面积;
(3)当 t 为何值时,△OPQ 为直角三角形?
(4)△OPQ 是否可能为等边三角形?若可能请求出 t 的值;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并改变
Q 点的运动速度,使△OPQ 为等边三角形,求出 Q 点运动的速度和此时 t 的值.
y
O x
A
BC Q
P
A
l1
N
M
x
l2
CD
y
O B A
l1
N
M
x
l2
CD
y
O B
A
l1
N
M
x
l2
CD
y
O
B
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 5
2
)2- 27
16
∵抛物线过点 C(1,0)
∴0=a(1- 5
2
)2- 27
16
,∴a= 3
4
∴y= 3
4
(x- 5
2
)2- 27
16
令 y=0,得 x1=1,x2=4,∴B(4,0)
令 x=0,得 y=3,∴A(0,3)
∴AB= 32+42 =5
过点 P 作 PM⊥y 轴于 M
则△AMP∽△AOB,∴AM
AO
= PM
OB
= AP
AB
即 AM
3
= PM
4
= t
5
,∴AM= 3
5
t,PM= 4
5
t
∴P( 4
5
t,3- 3
5
t)
(2)过点 P 作 PN⊥x 轴于 N
∴S△OPQ = 1
2
OQ·PN= 1
2
·t·(3- 3
5
t)
=- 3
10
t2+ 3
2
t=- 3
10
(t- 5
2
)2+15
8
∴当 t= 5
2
时,△OPQ 面积最大
此时 OP 为 AB 边上的中线
∴S△OBP = 1
2
S△AOB = 1
2
× 1
2
×3×4=3
(3)若∠OPQ=90°,则 OP 2+PQ 2=OQ 2
∴( 4
5
t)2+(3- 3
5
t)2+(t- 4
5
t)2+(3- 3
5
t)2=t2
解得 t1=3,t2=15(舍去)
若∠OQP=90°,则 PM=OQ
∴ 4
5
t=t,∴t=0(舍去)
∴当 t=3 时,△OPQ 为直角三角形
O x
A
BC Q
P
y
M
N
(4)∵OP 2=( 4
5
t)2+(3- 3
5
t)2,PQ 2=(t- 4
5
t)2+(3- 3
5
t)2
∴OP≠PQ,∴△OPQ 不可能是等边三角形
设 Q 的速度为每秒 k 个单位时,△OPQ 为等边三角形
则 OQ=2PM,∴kt=2· 4
5
t,得 k= 8
5
PN= 3
2
OP= 3
2
OQ,∴3- 3
5
t= 3
2
· 8
5
t
∴t=20 3-15
13
27.(江苏模拟)如图,在梯形纸片 ABCD 中,BC∥AD,∠A+∠D=90°,tanA=2,过点 B
作 BH⊥AD 于 H,BC=BH=2.动点 F 从点 D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 DH 运动到点 H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过点 F 作 FE⊥AD 交折线 D-C-B 于点 E,将纸片沿直线 EF 折叠,点
C、D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 C1、D1.设 F 点运动的时间是 t(秒).
(1)当点 E 和点 C 重合时,求 t 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EFD1 或四边形 EFD1C1 与梯形 ABCD 重叠部分面积为 S,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应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平移线段 CD,交线段 BH 于点 G,交线段 AD 于点 P.在直线 BC 上是否存在点 Q,使
△PG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线段 BQ 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过点 C 作 CK⊥AD 于 K
则四边形 BHKC 是矩形,∴HK=BC=2,CK=BH=2
在 Rt△CKD 中,∠DCK+∠D=90°
∵∠A+∠D=90°,∴∠DCK=∠A
∴tan∠DCK=tanA=2,即 DK
CK
=2
∴DK=4,即 t=4
(2)∵ BH
AH
=tanA=2,BH=2,∴AH=1
∴AD=AH+HK+DK=1+2+4=7
①当 0<t ≤3.5 时,重叠部分为△EFD1
由题意,D1F=DF=t
在 Rt△EFD 中,∠DEF+∠D=90°
∵∠A+∠D=90°,∴∠DEF=∠A
∴tan∠DEF=tanA=2,即 DF
EF
=2,∴EF= 1
2
t
∴S=S△EFD1 = 1
2
D1F·EF= 1
2
t· 1
2
t= 1
4
t2
D1A
B C
F
E
DH A
B C
DH
备用图
A
B C
DH K
D1A
B C
F
E
DH
D1 A
B C
F
E
DHN
M
②当 3.5<t ≤4 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 AFEM
过点 M 作 MN⊥AD 于 N
则 tanA=D1A=2t-7, MN
AN
=tanA=2,得 AN= 1
2
MN
MN
D1A+AN
=tanD1=tanD=cotA= 1
2
即 MN
2t-7+ 1
2
MN
= 1
2
,得 MN= 2
3
(2t-7)
∴S=S△EFD1 - S△MD1A = 1
4
t2- 1
2
(2t-7)· 2
3
(2t-7)
=- 13
12
t2+28
3
t-49
3
③当 4<t ≤5 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 AFEC1M
S=S△C1D1FE - S△MD1A = 1
2
(t-4+t)·2- 1
2
(2t-7)· 2
3
(2t-7)
=- 4
3
t2+34
3
t-61
3
④当 5<t ≤6 时,重叠部分为梯形 AFEB
S=S 梯形 AFEB = 1
2
(6-t+7-t)·2=-2t+13
(3)①当点 P 为直角顶点时
作 QO⊥AD 于 O,则∠GPH+∠QPO=90°
∵∠GPH+∠PGH=90°,∴∠PGH=∠QPO
又∵PG=PQ,∠GHP=∠POQ=90°
∴△GHP≌△POQ,∴HP=OQ=2,PO= 1
2
OQ=1
∴BQ=HO=3
②当点 Q 为直角顶点时
同①可证△BQG≌△OQP,∴BQ=OQ=2
③当点 G 为直角顶点时
同①可证△BQG≌△HGP,∴BG=HP=2GH=2BQ
∵BG+GH=BH,∴2BQ+BQ=2,∴BQ= 2
3
∴在直线 BC 上存在点 Q,使△PG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线段 BQ 的长为 3,2, 2
3
28.(江苏模拟)如图 1,直线 l:y=- 3
4
x+3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B、A 两点,等腰 Rt△CDE
的斜边 C D 在 x 轴上,且 C D=6.若直线 l 以每秒 3 个单位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同时点 C
从(6,0)开始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如图 2),设运动后直线 l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N、M 两点,以 OM、ON 为边作如图所示的矩形 OMPN.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1)运动 t 秒后点 E 坐标为______________,点 N 坐标为______________(用含 t 的代数
式表示);
(2)设矩形 OMPN 与运动后的△CDE 的重叠部分面积为 S,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D1 A
B C
F
E
DHN
M
C1
D1 A
B C
F
E
DH
C1
A
B C
DH P O
Q
G
A
B C
DH PO
G
(Q)
A
B C
DH P
G
Q
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
(3)若直线 l 和△CDE 运动后,直线 l 上存在点 Q 使∠OQC=90 °,则当在线段 MN 上符合
条件的点 Q 有且只有两个时,求 t 的取值范围;
(4)连接 PC、PE,当△PCE 是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 t 的值.
解:(1)E(9+2t,3),N(4+4t,0)
(2)运动 t 秒时,ON=4+4t,OC=6+2t,OD=12+2t
当点 N 与点 C 重合时,4+4t=6+2t,得 t=1
当点 E 在边 PN 上时,4+4t=9+2t,得 t=2.5
当点 N 与点 D 重合时,4+4t=12+2t,得 t=4
①当 1<t≤2.5 时,重叠部分为等腰 Rt△CFN
CN=FN=4+4t-(6+2t)=2t-2
∴S= 1
2
(2t-2)2=2t 2-4t+2
②当 2.5<t<4 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 CEGN
ND=12+2t-(4+4t)=8-2t
∴S=S△CDE - S△NGD = 1
2
×6×3- 1
2
(8-2t)2=-2t 2+16t-23
③当 t≥4 时,重叠部分为△CDE
∴S= 1
2
×6×3=9
(3)①当直线 l 过点 C,即 C、N 重合时,则线段 MN 上只存在一点 Q 使∠OQC=90 °
由(2)知,此时 t=1
A
B xC D
y
O
E
l
图 1
N
M
xC
y
O
P
Dl
E
图 2
xC D
y
O
E
lN
M
F
P
N
M
xC
y
O
P
D l
E
G
②以 OC 为直径作⊙O′,当直线 l 切⊙O′ 于点 Q 时,则线段 MN 上只存在一点 Q 使∠OQC=
90°
OO′=O′Q= 1
2
OC=3+t
O′N=ON-OO′=4+4t-(3+t)=1+3t
由 O′Q
O′N
=sin∠O′NQ=sin∠MNO= 3
5
得 3+t
1+3t
= 3
5
,解得 t=3
所以当在线段 MN 上符合条件的点 Q 有且只有两个时,t 的取值范围是 1<t<3
(4)t=3 10-5
13
,t= 2
5
,t= 7
13
,t=1
提示:∵P(4+4t,3+3t),C(6+2t,0),E(9+2t,3)
∴PC 2=(2t-2)2+(3+3t)2
PE2=(2t-5)2+(3t)2,CE 2=18
若 PC=PE,则(2t-2)2+(3+3t)2=(2t-5)2+(3t)2
解得 t= 2
5
若 PC=CE,则(2t-2)2+(3+3t)2=18
解得 t=3 10-5
13
(舍去负值)
若 PE=CE,则(2t-5)2+(3t)2=18
解得 t=1 或 t= 7
13
29.(江苏模拟)如图,抛物线 y=ax2+bx+c 的顶点为 C(0,- 3),与 x 轴交于点 A、B
(A 在 B 的左侧),连接 AC、BC,得等边△ABC.点 P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
向点 A 运动,同时点 Q 从点 C 出发,以每秒 3 个单位的速度向 y 轴负方向运动,连接 PQ
交射线 BC 于点 D,当点 P 到达点 A 时,点 Q 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PQC 的面积为 S,求 S 关于 t 的函数关系式;
(3)以点 P 为圆心,PB 为半径的圆与射线 BC 交于点 E,试说明:在点 P 运动的过程中,
线段 DE 的长是一定值,并求出该定值.
A
C
O B x
y
备用图
A
C
O B
Q
x
y
P
C xD
y
O
E
l
M
Q
NO′
N xD
y
O
E
l
M
(C)
Q
解:(1)∵抛物线 y=ax2+bx+c 的顶点为 C(0,- 3)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y 轴,∴b=0
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2- 3
∵△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 CO⊥AB,CO= 3
∴AO=1,∴A(-1,0)
把 A(-1,0)代入 y=ax2- 3,得 a= 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 3x2- 3
(2)当 0<t<1 时,OP=1-t,CQ= 3t
∴S= 1
2
CQ·OP= 1
2
· 3t·(1-t)=- 3
2
t 2+ 3
2
t
当 1<t<2,OP=t-1,CQ= 3t
∴S= 1
2
CQ·OP= 1
2
· 3t·(t-1)= 3
2
t 2- 3
2
t
(3)连接 PE,过 D 作 DH⊥y 轴于 H,设 DH=a
①当 0<t<1 时
∵PB=PE,∠PBE=60°
∴△PBE 为等边三角形
∴BE=PB=t
∵△QDH∽△QPO
∴ DH
PO
= QH
QO
,即 a
1-t
= 3a+ 3t
3t+ 3
∴a=1-t
2
,∴DC=1-t
∴DE=CB-EB-DC=2-t-(1-t)=1
②当 1<t<2 时
同理,△QDH∽△QPO,得 DH
PO
= QH
QO
∴ a
t-1
= 3t- 3a
3t+ 3
∴a=t-1
2
,∴DC=t-1
∴DE=DC+CE=t-1+(2-t)=1
综上所述,在点 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DE 的长是定值 2
30.(河北)如图,点 A(-5,0),B(-3,0),点 C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CBO=45°,CD∥AB,
∠CDA=90°.点 P 从点 Q(4,0)出发,沿 x 轴向左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运动时
间为 t 秒.
(1)求点 C 的坐标;
(2)当∠BCP=15°,求 t 的值;
(3)以点 P 为圆心,PC 为半径的⊙P 随点 P 的运动而变化,当⊙P 与四边形 ABCD 的边(或
边所在的直线)相切时,求 t 的值.
BA Q xP O
y
CD
A
C
O B
D
x
H
Q
P
E
y
A
C
O B
H
x
D
Q
P
E
y
解:(1)∵∠BCO=∠CBO=45°,∴OC=OB=3
又∵点 C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点 C 的坐标为(0,3)
(2)当点 P 在点 B 右侧时,如图 2
若∠BCP=15°,得∠PCO=30°
故 OP=OC·tan30°= 3
此时 t=4+ 3
当点 P 在点 B 左侧时,如图 3
由∠BCP=15°,得∠PCO=60°
故 OP=OC·tan60°=3 3
此时 t=4+3 3
∴t 的值为 4+ 3 或 4+3 3
(3)由题意知,若⊙P 与四边形 ABCD 的边相切,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P 与 BC 相切于点 C 时,有∠BCP=90°
从而∠OCP=45°,得到 OP=3,此时 t=1
②当⊙P 与 CD 相切于点 C 时,有 PC⊥CD
即点 P 与点 O 重合,此时 t=4
③当⊙P 与 AD 相切时,由题意,∠DAO=90°
∴点 A 为切点,如图 4
PC 2=PA2=(9-t)2,PO 2=(t-4)2
于是(9-t)2=(t-4)2+32,解得:t=5.6
∴t 的值为 1 或 4 或 5.6
31.(河北模拟)如图,在 Rt△ABC 中,∠C=90°,AB=10,AC=6.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B 匀速运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 C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
向点 A 匀速运动.运动过程中 DE 保持垂直平分 PQ,且交 PQ 于点 D,交折线 PB-BC 于点 E.点
P、Q 同时出发,当点 P 到达点 B 时停止运动,点 Q 也随之停止.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是
t 秒.
(1)当 t=______________秒,直线 DE 经过点 B;当 t=______________秒,直线 DE 经过点 A;
(2)四边形 DPBE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 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当 t 为何值时,点 E 是 BC 的中点?
BA Q xP O
y
CD
图 2
BA Q xP O
y
CD
图 4
BA Q xP O
y
CD
图 3
(4)以 E 为圆心,EC 长为半径的圆能否与 AB、AC、PQ 同时相切?若能,直接写出 t 的值;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20-2 73
3
;2
提示:在 Rt△ABC 中,∠C=90°,AB=10,AC=6
∴BC= AB 2-AC2 = 102-62 =8
当直线 DE 经过点 B 时,连接 QB,则 PB=QB
∴(10-2t)2=t2+82,解得 t=20+2 73
3
(舍去)或 t=20-2 73
3
当直线 DE 经过点 A 时,AP=AQ
∴2t=6-t,即 t=2
(2)①当 DE∥PB 时,四边形 DPBE 是直角梯形
此时∠APQ=90°,由△AQP∽△ABC,得 AP
AC
= AQ
AB
即 2t
6
= 6-t
10
,解得 t= 18
13
②当 PQ∥BC 时,四边形 DPBE 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90°,由△APQ∽△ABC,得 AQ
AC
= AP
AB
即 6-t
6
= 2t
10
,解得 t= 30
11
(3)连接 QE、PE,作 EG⊥PB 于 G,则 QE=PE
∵QE 2=t2+42
PE2=PG 2+EG 2=(10-2t- 4
5
×4)2+( 3
5
×4)2
∴t2+42=(10-2t- 4
5
×4)2+( 3
5
×4)2
解得 t=68+2 481
15
(舍去)或 t=68-2 481
15
(4)不能
设⊙E 与 AB 相切于 F 点,连接 EF、EP、EQ
则 EC=EF,EQ=EP,∠ECQ=∠EFP=90°
∴△ECQ≌△EFP,∴QC=PF
∵∠C=90°,∴⊙E 与 AC 相切于 C 点
∴AC=AF,∴AQ=AP
又 AD=AD,DQ=DP
B
Q
A
D
C
E
P
B
Q
A
D
C
P
E
B
Q
A
D
C
P
E
B
Q
A
D
C
P
E
B
Q
A
D
C
E
P G
B
Q
A
D
C
P
(E)
∴△ADQ≌△ADP,∴∠ADQ=∠ADP=90°
又∠QDE=90°,∴A、D、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由(1)知,此时 t=2,AQ=6-t=4
∵AB=10,AC=6,∴sinB= AC
AB
= 6
10
= 3
5
设 EC=EF=x,则 EB= EF
sinB
= 5
3
x
∵EC+EB=BC,∴x+ 5
3
x=8
∴x=3,∴EC=EF=3
∴AE= AC2+EC2 = 62+32 =3 5
易知△ADQ∽△ACE,∴ AD
AC
= AQ
AE
∴ AD
6
= 4
3 5
,∴AD= 8
5
5
∴ED=AE-AD=3 5- 8
5
5= 7
5
5= 49
5
而 EC=3= 45
5
,∴ED>EC
∴此时⊙E 与 PQ 相离
∴⊙E 不能与 AB、AC、PQ 同时相切
32.(山东青岛)如图,在 Rt△ABC 中,∠C=90º,AC=6cm,BC=8cm,D、E 分别是 AC、
AB 的中点,连接 DE.点 P 从点 D 出发,沿 DE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1cm/s;同时,点 Q
从点 B 出发,沿 B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2cm/s,当点 P 停止运动时,点 Q 也停止运动.连
接 PQ,设运动时间为 t(s)(0<t<4).解答下列问题:
(1)当 t 为何值时,PQ⊥AB?
(2)当点 Q 在 B、E 之间运动时,设五边形 PQBCD 的面积为 y(cm2),求 y 与 t 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
(3)在(2)的情况下,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t,使 PQ 分四边形 BCDE 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S△PQE :S 五边形 PQBCD =1:29?若存在,求出此时 t 的值以及点 E 到 PQ 的距离 h;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解:(1)如图①,在 Rt△ABC 中,∠C=90º,AC=6,BC=8
∴AB= 62+82 =10
∵D、E 分别是 AC、AB 的中点
A
BC
备用图
ED
A
P
Q
BC
ED
B
Q
A
D
C
P
E
F
A
P
Q
BC
ED
AD=DC=3,AE=EB=5,DE∥BC 且 DE= 1
2
BC=4
∵PQ⊥AB,∴∠PQB=∠C=90°
又∵DE∥BC,∴∠AED=∠B
∴△PQE∽△ACB,∴ PE
AB
= QE
BC
由题意得:PE=4-t,QE=2t-5
∴ 4-t
10
= 2t-5
8
,解得 t= 41
14
(2)如图②,过点 P 作 PM⊥AB 于 M
由△PME∽△ACB,得 PM
AC
= PE
AB
∴ PM
6
= 4-t
10
,得 PM= 3
5
(4-t)
∴S△PQE = 1
2
EQ·PM= 1
2
(2t-5)· 3
5
(4-t)= 3
5
t2- 39
10
t+6
S 梯形 DCBE = 1
2
×(4+8)×3=18
∴y=18-( 3
5
t2- 39
10
t+6)=- 3
5
t2+ 39
10
t+12
(3)假设存在时刻 t,使 S△PQE :S 五边形 PQBCD =1 :29
此时 S△PQE = 1
30
S 梯形 DCBE
∴ 3
5
t2- 39
10
t+6= 1
30
×18,解得 t1=2,t2= 9
2
(舍去)
当 t=2 时,PM= 3
5
(4-2)= 6
5
,ME= 4
5
(4-2)= 8
5
EQ=5-2×2=1,MQ=ME+EQ= 8
5
+1=13
5
PQ= PM 2+MQ 2 = 205
5
∵ 1
2
PQ·h= 3
5
,∴h= 6
5
× 5
205
=6 205
205
33.(山东烟台)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 ABCD 的三个顶点 B(1,0),C(3,
0),D(3,4),以 A 为顶点的抛物线 y=ax2+bx+c 过点 C.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线段 AB
向点 B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D 向点 D 运动.点 P,Q 的运动速度均为每
秒 1 个单位,运动时间为 t 秒.过点 P 作 PE⊥AB 交 AC 于点 E.
(1)直接写出点 A 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点 E 作 EF⊥AD 于 F,交抛物线于点 G.当 t 为何值时,△ACG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
为多少?
(3)在动点 P,Q 运动的过程中,当 t 为何值时,在矩形 ABCD 内(包括边界)存在点 H,
使以 C,Q,E,H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请直接写出 t 的值.
y
A D
C
F
G
EP
Q
A
P Q
BC
ED
②
M
解:(1)A(1,4)
由题意,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y=a(x-1)2+4
∵抛物线过点 C(3,0)
∴0=a(3-1)2+4,∴a=-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1)2+4
即 y=-x2+2x+3
(2)∵A(1,4),C(3,0)
∴可求直线 AC 的解析式为 y=-2x+6
P(1,4-t)
将 y=4-t 代入 y=-2x+6 中,解得点 E 的横坐标为 x=1+ t
2
∴点 G 的横坐标为 1+ t
2
,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可求点 G 的纵坐标为 4- t2
4
∴GE=(4- t2
4
)-(4-t)=t- t2
4
又点 A 到 GE 的距离为 t
2
,C 到 GE 的距离为 2- t
2
即 S△ACG =S△AEG +S△CEG = 1
2
EG· t
2
+ 1
2
EG(2- t
2
)= 1
2
·2(t- t2
4
)=- 1
4
(t-2)2+1
当 t=2 时,S△ACG 的最大值为 1
(3)t= 20
13
或 t=20-8 5
提示:∵A(1,4),C(3,0),∴AB=4,BC=2
∴AC= 22+42 =2 5,∴cos∠BAC= AB
AC
= 4
2 5
=2 5
5
∵PE⊥AB,AP=t,∴AE= AP
cos∠BAC
= 5
2
t
∴CE=2 5- 5
2
t
若 EQ=CQ,则在矩形 ABCD 内存在点 H,使四边形 CQEH 为菱形
过点 Q 作 QN⊥EC 于 N,则 CE=2CN
在 Rt△QNC 中,CN=CQ·cos∠ACD=CQ·cos∠BAC=2 5
5
t
∴2 5- 5
2
t=4 5
5
t,解得 t= 20
13
若 CE=CQ,则在矩形 ABCD 的 AD 边上存在点 H,使四边形 CQHE 为菱形
xO
y
A D
C
B
F
G
EP
Q
xO
y
A D
C
B
EP
Q
H
N
xO
y
A D
C
B
EP Q
H
∴2 5- 5
2
t=t,解得 t=20-8 5
34.(山东模拟)把 Rt△ABC 和 Rt△DEF 按图 1 摆放(点 C 与点 E 重合),点 B、C(E)、F
在同一条直线上.∠BAC=∠DEF=90°,∠ABC=45°,BC=9,DE=6,EF=8.如图 2,△DEF
从图 1 的位置出发,以 1 个单位/秒的速度沿 CB 向△ABC 匀速移动,在△DEF 移动的同时,
点 P 从△DEF 的顶点 F 出发,以 3 个单位/秒的速度沿 FD 向点 D 匀速移动.当点 P 移动到点
D 时,P 点停止移动,△DEF 也随之停止移动.DE 与 AC 相交于点 Q,连接 BQ、PQ,设移动
时间为 t(s).
(1)设△BQE 的面积为 y,求 y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2)当 t 为何值时,三角形 DPQ 为等腰三角形?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t,使 P、Q、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若存在,求出此时 t 的值;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ACB=45°,∠DEF=90°,∴∠EQC=45°
∴EC=EQ=t,∴BE=9-t
∴y= 1
2
BE·EQ= 1
2
(9-t)t
即 y=- 1
2
t2+ 9
2
t(0<t ≤10
3
)
(2)在 Rt△DEF 中,∵∠DEF=90°,DE=6,EF=8
∴DF= DE2+EF 2 = 62+82 =10
①当 DQ=DP 时,则 6-t=10-3t,解得 t=2
②当 PQ=PD 时,过 P 作 PG⊥DQ 于 G
则 DH=HQ= 1
2
(6-t)
∵HP∥EF,∴△DHP∽△DEF
∴ DH
DE
= DP
DF
,即
1
2
(6-t)
6
= 10-3t
10
,解得 t= 30
13
③当 QP=QD 时,过 Q 作 QH⊥DP 于 H
则 DH=HP= 1
2
(10-3t)
可得△DHQ∽△DEF,∴DH
DE
= DQ
DF
即
1
2
(10-3t)
6
= 6-t
10
,解得 t=14
9
(E)
A
B
D
C F
图 1
A
B
D
E F
图 2
P
Q
C
A
B
D
E F
P
Q
C
G
A
B
D
E F
H
Q
C
P
A
B
D
E F
P
Q
C
(3)假设存在某一时刻 t,使 P、Q、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过 P 作 PK⊥BF 于 K,则△PKF∽△DEF
∴ PK
DE
= KF
EF
= PF
DF
,即 PK
6
= KF
8
= 3t
10
∴PK= 9
5
t,KF=12
5
t
∵P、Q、B 三点共线,∴△BQE∽△BPK
∴ BE
QE
= BK
PK
,即 9-t
t
=
9-t+8-12
5
t
9
5
t
,解得 t= 1
2
即当 t= 1
2
秒时,P、Q、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35.(山东模拟)如图,在△ABC 中,AB=AC=10cm,BD⊥AC 于 D,且 BD=8cm.点 M 从
点 A 出发,沿 AC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 2cm/s;同时直线 PQ 由点 B 出发沿 BA 方向匀速运
动,速度为 1cm/s,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 PQ∥AC,直线 PQ 交 AB 于 P,交 BC 于 Q,连接
PM,设运动时间为 t(s).
(1)当四边形 PQCM 是等腰梯形时,求 t 的值;
(2)当点 M 在线段 PC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求 t 的值;
(3)当 t 为何值时,①△PQM 是等腰三角形;②△PQM 是直角三角形;
(4)是否存在时刻 t,使以 PM 为直径的圆与 BC 相切?若存在,求出 t 的值;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1)作 PE⊥AC 于 E,作 QF⊥AC 于 F
若四边形 PQCM 是等腰梯形,则 ME=CF
易知四边形 PQFE 是矩形,∴EF=PQ
∵PQ∥AC,∴△PBQ∽△ABC
∵AB=AC,∴PQ=PB=t,∴EF=t
∵AB=10,BD=8,∴AD= 102-82 =6
易证△APE∽△ABD,∴ AE
AD
= AP
AB
即 AE
6
= 10-t
10
,∴AE=6- 3
5
t
∴ME=AE-AM=6- 3
5
t-2t=6-13
5
t
CF=AC-(AE+EF)=10-(6- 3
5
t+t)=4- 2
5
t
A
B
D
E F
PQ
C K
E
A
C
F
B
D
P
Q
M
A
CB
D
P
Q
M
由 ME=CF,得 6-13
5
t=4- 2
5
t,解得 t= 10
11
∴当 t= 10
11
s 时,四边形 PQCM 是等腰梯形
(2)若点 M 在线段 P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则 MP=MC
作 MG⊥AB 于 G,则△AMG∽△ABD
∴ AG
AD
= MG
BD
= AM
AB
,∴ AG
6
= MG
8
= 2t
10
∴AG= 6
5
t,MG= 8
5
t
∴PG=10-t- 6
5
t=10-11
5
t
在 Rt△GPM 中,MP 2=( 8
5
t)2+(10-11
5
t)2=37
5
t2-44t+100
又∵MC 2=(10-2t)2=4t2-40t+100
由 MP=MC,得 37
5
t2-44t+100=4t2-40t+100
解得 t1= 20
17
,t2=0(舍去)
∴当 t= 20
17
s 时,点 M 在线段 PC 的垂直平分线上
(3)①若 PQ=PM,则 t2=37
5
t2-44t+100
即 8t2-55t+125=0
△=(-55) 2-4×8×125=-975<0,方程无实数解
若 MP=MQ,则点 M 在线段 PQ 的垂直平分线上
作 PE⊥AC 于 E,∴EM= 1
2
PQ= 1
2
t
由(1)知,AE=6- 3
5
t
∵AE+EM=AM,∴6- 3
5
t+ 1
2
t=2t
解得 t=20
7
若 PQ=MQ,作 PE⊥AC 于 E,作 QF⊥AC 于 F
由(1)知,QF=PE
∵△APE∽△ABD,∴ PE
BD
= AP
AB
即 PE
8
= 10-t
10
,∴QF=PE=8- 4
5
t
又 FM=AM-(AE+EF)=2t-(6- 3
5
t+t)= 8
5
t-6
∴MQ 2=(8- 4
5
t)2+( 8
5
t-6)2=16
5
t2-32t+100
由 PQ=MQ,得 t2=16
5
t2-32t+100
A
CB
D
P
Q
MG
E
A
CB
D
P
Q
M
E
A
CB
DP
Q
M
F
解得 t1= 50
11
,t2=10(舍去)
∴当 t=20
7
s 或 t= 50
11
s 时,△PQM 是等腰三角形
②若∠MPQ=90°,则 AM=6- 3
5
t
∴2t=6- 3
5
t,∴t= 30
13
若∠PMQ=90°,则 PM 2+QM 2=PQ 2
∴37
5
t2-44t+100+16
5
t2-32t+100=t2
即 12t2-95t+250=0
△=(-55) 2-4×8×125=-2975<0,方程无实数解
若∠PQM=90°,作 PE⊥AC 于 E
则 AE=6- 3
5
t,EM=PQ=t
∵AE+EM=AM,∴6- 3
5
t+t=2t
∴t=15
4
∴当 t= 30
13
s 或 t=15
4
s 时,△PQM 是直角三角形
(4)设 PM 的中点为 N,分别过 P、N、M 作 BC 的垂线,垂足为 G、K、H
易证△PBG∽△BCD,△MCH∽△BCD
∴ PG
BD
= PB
BC
,MH
BD
= MC
BC
∵AC=10,AD=6,∴DC=4
∴BC= 82+42 =4 5
∴ PG
8
= t
4 5
, MH
8
= 10-2t
4 5
∴PG= 2
5
t,MH= 2
5
(10-2t)
∴NK= 1
2
(PG+MH)= 1
5
(10-t)
若以 PM 为直径的圆与 BC 相切,则 PM=2NK
∴PM 2=4NK 2
∴37
5
t2-44t+100= 4
5
(10-t)2
解得 t1= 10
11
,t2=10
3
∴当 t= 10
11
s 或 t=10
3
s 时,以 PM 为直径的圆与 BC 相切
36.(内蒙古包头、乌兰察布)如图,在 Rt△ABC 中,∠C=90°,AC=4cm,BC=5cm,点 D
A
CB
D
P
Q
M
E
A
CB
DP
Q
M
A
CB
D
P
Q
M
G HK
N
在 BC 上,且 CD=3cm.现有两个动点 P、Q 分别从点 A 和点 B 同时出发,其中点 P 以 lcm/
秒的速度沿 AC 向终点 C 运动;点 Q 以 1.25cm/秒的速度沿 BC 向终点 C 运动.过点 P 作 PE∥BC
交 AD 于点 E,连接 EQ.设动点运动时间为 t 秒(t>0).
(1)连接 DP,经过 1 秒后,四边形 EQDP 能够成为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2)连接 PQ,在运动过程中,不论 t 取何值时,总有线段 PQ 与线段 AB 平行,为什么?
(3)当 t 为何值时,△EDQ 为直角三角形.
解:(1)能.
∵点 P 的速度为 lcm/秒,点 Q 的速度为 1.25cm/秒,t=1 秒
∴AP=1,BQ=1.25
∴QD=BC-CD-BQ=5-3-1.25=0.75
∵PE∥BC,∴△APE∽△ACD
∴ PE
CD
= AP
AC
,即 PE
3
= 1
4
∴PE=0.75,∴PE=QD
∴四边形 EQDP 是平行四边形
(2)∵AC=4,BC=5,AP=t,BQ=1.25t
∴CP=4-t,CQ=5-1.25t
∴ CP
CA
= 4-t
4
,CQ
CB
= 5-1.25t
5
= 4-t
4
∴ CP
CA
= CQ
CB
,∴PQ∥AB
(3)①当∠EQD=90°时
易证△EDQ∽△ADC,∴ DQ
DC
= EQ
AC
显然点 Q 在点 D 右侧,DQ=1.25t-2,EQ=PC=4-t
∴ 1.25t-2
3
= 4-t
4
,解得 t=2.5
②当∠DEQ=90°时
易证△DEQ∽△DCA,∴ DE
DC
= DQ
DA
∵PE∥BC,∴△APE∽△ACD,∴ AE
AD
= AP
AC
∵AC=4,CD=3,∴AD=5
∴ AE
5
= t
4
,∴AE=1.25t,DE=5-1.25t
显然点 Q 在点 D 右侧,DQ=1.25t-2
A
DQ C
P
B
E
A
DQ C
P
B
E
A
D Q C
P
B
E
A
D Q C
P
B
E
∴ 5-1.25t
3
= 1.25t-2
5
,解得 t=3.1
∴当 t=2.5 秒或 t=3.1 秒时,△EDQ 为直角三角形
37.(内蒙古呼伦贝尔)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Rt△ABC≌Rt△FED,点 C、D 与原
点 O 重合,点 A、F 在 y 轴上重合,∠B=∠E=30°,AC=FD= 3.△FED 不动,△ABC 沿
直线 BE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平移,直到点 B 与点 E 重合为止.设平移时间为 x(秒),
平移过程中 AB 与 EF 的交点为 M.
(1)求出图①中点 B 的坐标;
(2)如图②,当 x=4 秒时,求出过 F、M、A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此抛物线上有一动
点 P,以点 P 为圆心,以 2 为半径的⊙P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与 y 轴相切的情况,若存在,
直接写出 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移动 x 秒后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求出整个运动过程中 S 与 x 的函数关系
式.
解:(1)如图①,在 Rt△ABC 中,AC= 3,∠B=30°
∴BC= 3AC=3,∴B(-3,0)
(2)如图②,∵x=4,∴A(4, 3),B(1,0)
过 M 作 MH⊥BE 于 H
由题意,OE=BC=3,∴BE=2
∵∠B=∠E,∴MB=ME
∴BH= 1
2
BE=1,∴OH=2,MH= 3
3
∴M(2, 3
3
)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2+bx+c,把 F、M、A 三点坐标代入
c= 3
4a+2b+c= 3
3
16a+4b+c= 3
解得
a= 3
6
b=-2 3
3
c= 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 3
6
x2-2 3
3
x+ 3
A
B C E
(F)
(D)O x
y
图①
F
BD EO x
y
图②
C
A
M
A
B C E
(F)
(D)O x
y
图①
F
BD EO x
y
图②
C
A
M
H
P1(2, 3
3
)或 P2(-2,3 3)
提示:若半径为 2 的⊙P 与 y 轴相切,那么点 P 的横坐标为 2 或-2
当 x=2 时,y= 3
6 x2-2 3
3 x+ 3= 3
3
当 x=-2 时,y= 3
6 x2-2 3
3 x+ 3=3 3
∴存在符合条件的点 P,坐 标为 P1(2,3
3
)或 P2(-2,3 3)
(3)当点 B、O 重合时,x=3,所以整个运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当 0≤x<3 时,如图③
BO=3-x,CD=x,OG=CH= 3
3 BO= 3
3
(3-x)
FG= 3- 3
3
(3-x)= 3
3 x
∴S=S 梯形 FDCH -S△FGM
= 1
2
[ 3+ 3
3
(3-x)]·x- 1
2
· 3
3 x· 3
2
· 3
3 x
=- 3
4 x2+ 3x
②当 3≤x≤6 时,如图④,BE=3-(x-3)=6-x
∴S=S△BME = 1
2
(6-x)· 1
2
(6-x)· 3
3
= 3
12 x2- 3x+3 3
综上所述,S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S=
- 3
4 x2+ 3x(0≤x<3)
3
12 x2- 3x+3 3(3≤x≤6)
38.(哈尔滨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Rt△OAB 的直角边 OA 在 x
轴正半轴上,且 OA=4,AB=2,将△OAB 沿某条直线翻折,使 OA 与 y 轴正半轴的 OC 重合.点
B 的对应点为点 D,连接 AD 交 OB 于点 E.
(1)求 AD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连接 BD,若动点 M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 AO 运动,线段 AM 的
垂直平分线交直线 AD 于点 N,交直线 BD 于点 Q.设线段 QN 的长为 y(y≠0),点 M 的运
动时间为 t 秒,求 y 与 t 之问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 MN,当 t 为何值时,直线 MN 与过 D、E、O 三点的圆相切,
并求出此时切点的坐标.
AO
C
x
E B
D
y
备用图
AO
C
x
E B
D
y
F
B D EO x
y
图③
C
AM
HG
F
BD EO x
y
图④
C
A
M
解:(1)由题意,△OAB≌△OCD
∴OC=OA=4,CD=AB=2
∴D(2,4)
设直线 AD 的解析式为 y=kx+b,把 A(4,0),D(2,4)代入
0=4k+b
4=2k+b
解得 k=-2
b=8
∴y=-2x+8
(2)由 B(4,2),D(2,4),可得直线 BD 的解析式为 y=-x+6
∵直线 NQ 垂直平分线段 AM
∴NH⊥AM,AH=MH= 1
2
AM= 1
2
×2t=t
∴OH=4-t,∴H(4-t,0)
∴点 Q、N 的横坐标为为 4-t
∴QH=-(4-t)+6=t+2,NH=-2(4-t)+8=2t
当 0<t<2 时,点 Q 在点 N 上方
y=QN=t+2-2t=-t+2
当 t>2 时,点 Q 在点 N 下方
y=QN=2t-(t+2)=t-2
(3)过点 D 作 DF⊥OA 于 F,则 CD∥OF,CD=OF=2
∵OA=4,∴AF=OF=2
∵DF⊥OA,∴OD=AD,∠ODC=∠DOF=∠DAF
∵△OAB≌△OCD,∴∠COD=∠AOB
∵∠COD+∠AOD=90°,∴∠OED=∠AOB+∠OAD=90°
∴OD 为经过 D、E、O 三点的圆的直径,OD 的中点 O′ 为圆心
在 Rt△OCD 中,OD= OC 2+CD 2 =2 5
tan∠COD= CD
OC
= 1
2
,tan∠ODC= OC
CD
=2
∵NH 垂直平分线段 AM,∴∠NMA=∠NAM
∵∠DOA=∠NAM,∠NMA=∠DOA,∴MN∥OD
设直线 MN 与⊙O′ 相切于 G 点,连接 O′G,作 GK⊥OA 于 K,MI⊥OD 于 I
则∠OO′G=∠O′GM=90°
∵MI⊥OD,∴四边形 O′IMG 为矩形
∴IM=O′G= 5,MG=O′I
∴OI= 5
2
,OM= 5
2
,∴MG=O′I= 5
2
∴KG=1,MK= 1
2
,∴OK=3,∴G(3,1)
∵OM+AM=OA,∴ 5
2
+2t=4,∴t= 3
4
AO
C
x
N
B
D
y
E
Q
HM
AO
C
x
N
B
D
y
E
Q
HM
AO
C
x
E B
D
y
F K
GI
M
O′
N
AO
C
x
E B
D
y
FK
G
I
M
O′
N
同理可求当 t=13
4
时,切点 G(-1,3)
∴当 t= 3
4
或 t=13
4
时,直线 MN 与过 D、E、O 三点的圆相切,切点分别为 G(3,1)或 G
(-1,3)
39.(哈尔滨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y=x+b 与 x 轴交于点 A,与正比例函
数 y=- 4
3
x 的图象交于点 B,过 B 点作 BC⊥y 轴,点 C 为垂足,C(0,8).
(1)求直线 AB 的解析式;
(2)动点 M 从点 A 出发沿线段 AO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 O 匀速移动,过点 M 作 x
轴的垂线交折线 A-B-O 于点 P.设 M 点移动的时间为 t 秒,线段 BP 的长为 d,求 d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动点 Q 同时从原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 O-C-
B 向点 B 移动,当动点 M 停止移动时,点 Q 同时停止移动.当 t 为何值时,△BPQ 是等腰
三角形?
解:(1)∵BC⊥y 轴,点 C 为垂足,C(0,8)
∴点 B 的纵坐标为 8
∵y=- 4
3
x,当 y=8 时,x=-6,∴B(-6,8)
把(-6,8)代入 y=x+b,得 8=-6+b,∴b=14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x+14
(2)由题意得 AM=t
∵直线 AB:y=x+14 交 x 轴于点 A
∴A(-14,0),∴OA=14
过点 B 作 BD⊥x 轴于点 D
∵B(-6,8),∴BD=8,OD=6
∴AD=14-6=8,∴AB= 82+82 =8 2
OB= 82+62 =10,∴∠BAD=45°,cos∠DOB= 3
5
①当点 M 在 AD 上时
∵PM⊥x 轴,∴∠PMA=90°,∴AP= 2t
A O
CB
y
x A O
CB
y
x
备用图
A O
CB
y
x
备用图
CB
y
P
A O
CB
y
x
P
M D
∴d=BP=AB-AP=8 2- 2t(0≤t<8)
②当点 M 在 OD 上时,OM=14-t
∵∠PMO=90°,cos∠DOB= 3
5
,∴OP= 5
3
(14-t)
∴d=BP=OB-OP=10- 5
3
(14-t)= 5
3
t-40
3
(8<t≤14)
综上,d=
8 2- 2t(0≤t<8)
5
3
t-40
3
(8<t≤14)
(3)①当点 P 在 AB 上时(0≤t<8),Q 在 OC 上
BQ 2=BC 2+CQ 2=62+(8-t)2
∵PM=OQ=t,∠PMO=∠MOQ=90°
∴四边形 PMOQ 为矩形,∴PQ=OM=14-t
∵PM=OQ=t,∴PQ∥AO
∴∠BPQ=∠BAO=∠ABD
∵∠PBQ>∠ABD,∴∠PBQ>∠BPQ,∴PQ≠BQ
当 BP=BQ 时,(8 2- 2t)2=62+(8-t)2
解得 t1=2 或 t2=14
∵0≤t<8,∴t2=2
当 PB=PQ 时,(8 2- 2t)2=(14-t)2,解得 t=2±6 2
∵0≤t<8,∴t=2±6 2 不合题意,舍去
②当点 P 在 BO 上时(8<t≤14),Q 在 BC 上
BQ=6+8-t=14-t
当 BP=BQ 时, 5
3
t-40
3
=14-t,解得 t=41
4
当 PB=PQ 时,过点 P 作 PH⊥BC 于 H
∴BQ=2BH
∵BH=DM=t-8,∴14-t=2(t-8),解得 t=10
当 QB=QP 时,过点 Q 作 QK⊥BC 于 K
∴BP=2BK
∵BP= 5
3
(t-8),BK= 3
5
(14-t)
∴ 5
3
(t-8)= 6
5
(14-t),解得 t=452
43
综上,当 t=2 或 t=10 或 t=41
4
或 t=452
43
时,△BPQ 是等腰三角形
40.(哈尔滨模拟)如图,直线 y= 4
3
x+12 分别与 x 轴、y 轴交于点 A、B,直线 BC 交 x 轴
于点 C,且 AB=AC.
(1)求直线 BC 的解析式;
(2)点 P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O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向点 O 运动,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
线,分别交直线 BC、直线 AB 于点 Q、M,过点 Q 作 QN⊥AB 于点 N.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秒),线段 MN 的长为 d,求 d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A O
CB
y
x
P
M D
Q
A O
CB
y
x
P
MD
QH
A O
CB
y
x
P
MD
Q
K
(3)若经过 A、N、Q 三点的圆与直线 BC 交于另一点 K,当 t 为何值时,KQ:AQ= 10 :10?
解:(1)∵直线 y= 4
3
x+12 分别与 x 轴、y 轴交于点 A、B
∴A(-9,0),B(0,12),∴OA=9,OB=12
∴AB= 92+122 =15,∴sin∠BAO= OB
AB
= 4
5
∵AB=AC,∴AC=15,∴C(6,0)
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kx+b
∴ c=12
6k+b=0
解得 k=-2
b=12
∴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2x+12
(2)由题意,PC=t,∴OP=6-t
∴点 P 的横坐标为 6-t
∴PM= 4
3
(6-t)+12,PQ=-2(6-t)+12
∴MQ=PM-PQ=20-10
3
t
∵∠AMP+∠MAP=∠AMP+∠MQN=90°
∴∠MQN=∠MAP=∠BAO
∴sin∠MQN=sin∠BAO= 4
5
∴MN=MQ·sin∠MQN= 4
5
(20-10
3
t)=16- 8
3
t
∴d=16- 8
3
t(0≤t<6)
(3)连接 AK、AQ
∵∠ANQ=90°,∴AQ 为经过 A、N、Q 三点的圆的直径
∴∠AKQ=90°
∵OB=12,OC=6,∴BC= 62+122 =6 5
由 S△ABC = 1
2
AC·OB= 1
2
BC·AK,得 AK=6 5
∵KQ:AQ= 10 :10,∴设 KQ=m,则 AQ= 10m
在 Rt△AKQ 中,AK 2+KQ2=AQ2
A O C
N
y
xP
Q
B
M
K
A O C
N
y
xP
Q
B
M
K
∴(6 5)2+m2=( 10m)2,m=2 5
∴AQ= 10m=10 2
∵tan∠BCO= OB
OC
=2,∴PQ=PC·tan∠BCO=2t
在 Rt△AQP 中,AP 2+PQ 2=AQ2
∴(15-t)2+(2t)2=(10 2)2
解得 t1=1,t2=5
∴当 t=1 或 t=5 时,KQ:AQ= 10 :10
41.(哈尔滨模拟)如图,直线 y=-kx+6k(k >0)与 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点 A、B,且△
AOB 的面积是 24.
(1)求直线 AB 的解析式;
(2)点 P 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 OA-AB 运动;同时点 E 从点 O 出发,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 y 轴正半轴运动,过点 E 作与 x 轴平行的直线 l,与线段 AB 相交于
点 F,当点 P 与点 F 重合时,点 P、E 均停止运动.连接 PE、PF,设△PEF 的面积为 S,点 P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过 P 作 x 轴的垂线,与直线 l 相交于点 M,连接 AM,当 tan∠MAB
= 1
2
时,求 t 的值.
解:(1)∵y=-kx+6k,当 x=0 时,y=6k;当 y=0 时,x=6
∴OA=6,OB=6k
∵S△AOB =24,∴1
2
×6×6k=24,∴k= 4
3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 4
3
x+8
(2)根据题意,OE=t,EF∥OA,∴△BEF∽△BOA
∴ EF
OA
= BE
BO
,即 EF
6
= 8-t
8
,∴EF= 3
4
(8-t)
①当 0<t ≤3 时,点 P 在 OA 上运动
过点 P 作 PH⊥EF 于 H,则 PH=OE=t
∴S= 1
2
EF·PH= 1
2
· 3
4
(8-t)·t=- 3
8
t2+3t
②当点 P 在 AB 上运动时
过点 P 作 PG⊥OA 于 G,设直线 PG 与 EF 相交于点 M,则 MG=OE=t
B
O
y
xA
备用图
B
O
y
x
E
A
F
P
l
B
O
y
x
E
A
F
P
lH
易知△APG∽△ABO,∴ PG
BO
= AP
AB
∵OA=6,OB=8,∴AB= 62+82 =10
∴ PG
8
= 2t-6
10
,∴PG= 4
5
(2t-6)
当点 P 与点 F 重合时,有 PG=OE
∴ 4
5
(2t-6)=t,解得 t=8,即 PG=8
点 P 与点 F 重合前,MP=MG-PG=t- 4
5
(2t-6)=- 3
5
t+24
5
∴S= 1
2
EF·MP= 1
2
· 3
4
(8-t)(- 3
5
t+24
5
)= 9
40
t2-18
5
t+72
5
综上,S=
- 3
8
t2+3t(0<t ≤3)
9
40
t2-18
5
t+72
5
(3<t<8)
(3)①当点 P 在 OA 上,点 M 在点 F 左侧时
作 MC⊥AB 于 C,FD⊥OA 于 D
则 FD=OE=t,EM=OP=2t,MF=EF-EM= 3
4
(8-t)-2t
在 Rt△CMF 中, CM
CF
=tan∠MFC=tan∠BAO= OB
OA
= 4
3
设 CM=4k,则 CF=3k,MF= (4k)2+(3k)2 =5k
在 Rt△MAC 中, CM
AC
=tan∠MAC=tan∠MAB= 1
2
∴AC=2CM=8k,∴AF=5k,∴MF=AF
在 Rt△AFD 中, FD
AF
= t
AF
=sin∠FAD=sin∠BAO= 4
5
∴AF= 5
4
t,∴ 3
4
(8-t)-2t= 5
4
t,解得 t= 3
2
当点 P 在 OA 上,点 M 在点 F 右侧时,可求得 t=11
4
②当点 P 在 AB 上时,过点 M 作 MK⊥AB 于 K
在 Rt△PMK 中, MK
PK
=tan∠MPK=tan∠ABO= 3
4
设 MK=3m,则 PK=4m,MP=5m,AK=6m
∴AP=AK-PK=2m,∴2t-6=2m
∵MP=t- 4
5
(2t-6),∴t- 4
5
(2t-6)=5m
∴t- 4
5
(2t-6)= 5
2
(2t-6),解得 t= 99
28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 t 值是 3
2
或 11
4
或 99
28
B
O
y
x
E
A
F
P
l
G
M
B
O
y
x
E
A
F
P
l
CM
D
B
O
y
x
E
A
F
P
l
G
M
K
42.(哈尔滨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 A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
△AOB 为等腰三角形,且 OA=OB=10,过点 B 作 y 轴的垂线,垂足为 D,直线 AB 的解析
式为 y=-3x+30,点 C 在线段 BD 上,点 D 关于直线 OC 的对称点在腰 OB 上.
(1)求点 B 坐标;
(2)点 P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 BC-CO 运动;同时点 Q 从点 O 出发,
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对角线 OB 向终点 B 运动,当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
运动.设△PQC 的面积为 S,运动时间为 t,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
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 PQ,设 PQ 与 OB 所成的锐角为α,当α=90°-∠AOB 时,求 t
的值.
解:(1)过点 B 作 BF⊥OA 于 F,设 B(a,-3a+30)
在 Rt△OBF 中,a 2+(-3a+30)2=10 2
解得 a1=10(舍去),a2=8
当 a=8 时,-3a+30=6
∴B(8,6)
(2)设点 D 关于直线 OC 的对称点为 D′,连接 CD′
∵D′ 在腰 OB 上,∴OD=OD′,∠DOC=∠D′OC
又 OC=OC,∴△DOC≌△D′OC
∴CD′=CD,∠CDO′=∠CDO=90°
∴S△POQ = 1
2
OD·BD = 1
2
OD·CD + 1
2
OB·CD′
∴CD= OD·BD
OD+OB
= 6×8
6+10
=3,∴BC=5
①当 0≤t<5 时,点 P 在线段 BC 上
过点 Q 作 QE⊥BD 于 E,则△BQE∽△BOD
∴ QE
OD
= BQ
BO
,即 QE
6
= 10-t
10
,∴QE=6- 3
5
t
∴S= 1
2
PC·QE= 1
2
(5-t)(6- 3
5
t)
即 S= 3
10
t2- 9
2
t+15
②当 5<t≤10 时,点 P 在线段 CO 上
过点 Q 作 QF⊥OC 于 F
∵COQ=∠COD,∠QFO=∠CDO=90°
C
O
y
x
D
A
B C
O
y
x
D
A
B
备用图
C
O
y
x
D
A
BE P
Q
C
O
y
x
D
A
B
F
D′
C
O
y
x
D
A
B
QP
F
∴△QFO∽△CDO,∴ QF
CD
= OQ
OC
即 QF
3
= t
3 5
,∴QF= 5
5
t
∴S= 1
2
PC·QF= 1
2
(t-5)· 5
5
t
即 S= 5
10
t2- 5
2
t
(3)①当 0≤t<5 时
∵α=90°-∠AOB=∠BOD,即∠PQB=∠DOB
∴PQ∥DO,∴△BPQ∽△BDO
∴ BP
BD
= BQ
BO
,即 t
8
= 10-t
10
,∴t=40
9
②当 5<t≤10 时,过点 P 作 PH⊥OB 于 H
∵∠PQO=∠BOD,∴tan∠PQO=∠BOD= 4
3
设 PH=4k,则 QH=3k,OH=8k,OP=4 5k
∴OQ=11k,∴11k=t,∴k= t
11
∴OP=4 5k=4 5
11
t
又∵OP=3 5-(t-5)=3 5+5-t
∴4 5
11
t=3 5+5-t,∴t=143 5-55
41
∴当α=90°-∠AOB 时,t 的值为 40
9
或 143 5-55
41
43.(哈尔滨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25
6
,0),点 B(3,4),将△OAB 沿
直线 OB 翻折,点 A 落在第二象限内的点 C 处.
(1)求点 C 的坐标;
(2)动点 P 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5 个单位的速度沿 OB 向终点 B 运动,连接 AP,将射线
AP 绕着点 A 逆时针旋转与 y 轴交于一点 Q,且旋转角α= 1
2
∠OAB.设线段 OQ 的长为 d,
点 P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求 d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时间 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 CP.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 CP∥AQ,若存在,求此
时 t 的值,并辨断点 B 与以点 P 为圆心,OQ 长为半径的⊙P 的位置关系;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B
O
C
xA
y
备用图
B
O
C
xA
y
C
O
y
x
D
A
B
P
Q
H
C
O
y
x
D
A
BP
Q
解:(1)过点 B 作 BG⊥x 轴于 G,过点 C 作 CH⊥x 轴于 H
∵A(25
6
,0),B(3,4),∴OA= 25
6
,OG=3,BG=4
∴AG= 7
6
,∴AB= AG 2+BG 2 = 25
6
,∴AB=OA
∵△OAB 沿直线 OB 翻折得到△OCB
∴△OAB≌△OCB,∴AB=OA=BC=CO
∴四边形 ABCO 是菱形
∴CO∥AB,∴∠COH=∠BAG
∴Rt△CHO≌Rt△BGA,∴CH=BG=4,OH=AG= 7
6
∴C(- 7
6
,4)
(2)连接 AC 交 BO 于点 E
∵菱形 ABCO,∴AC⊥BO,∠OAE= 1
2
∠OAB
∵α= 1
2
∠OAB,∴∠OAP=∠OAE,∴∠OAQ=∠EAP
∵∠AOQ=∠AEP=90°,∴△AOQ≌△AEP
∴ PE
OQ
= AE
AO
由(1)知,CH=4,AH= 16
3
∴AC= AH 2+CH 2 = 20
3
,∴AE= 10
3
,同理 OE= 5
2
①当 0≤t < 1
2
时
∵OP=5t,∴PE= 5
2
-5t,∴
5
2
-5t
d
=
10
3
25
6
∴d=-25
4
t+25
8
②当 1
2
<t≤1 时,同理可求 d=25
4
t-25
8
(3)过点 P 作 PK⊥AB 于 K
∵AQ∥CP,∴∠PCE=∠QAE
∵AE=CE,AC⊥BO,∴PC=PA
∴∠PAE=∠PCE=∠QAE= 1
2
∠PAQ
B
O
C
xA
y
E
P
Q
B
O
C
xA
y
GH
B
O
C
xA
y
E
P
Q
F
K
∴∠PAB=∠QAE,∴∠PAE=∠PAB,∴PE=PK
∵菱形 ABCO,∴∠PBK=∠OBF
∴sin∠PBK=sin∠OBF= OF
OB
= PK
PB
= 4
5
∵OP=5t,OB=5,∴PE=5t- 5
2
,PB=5-5t
∴
5t- 5
2
5-5t
= 4
5
,解得 t= 13
18
∴存在 CP∥AQ,此时 t= 13
18
∵ 1
2
< 13
18
<1,∴当 t= 13
18
时,OQ=d=25
4
t-25
8
= 25
18
BP=OB-OP=5-5t= 25
18
∴BP=OQ,即点 B 与圆心 P 的距离等于⊙P 的半径,点 B 在⊙P 上
∴存在 CP∥AQ,此时 t= 13
18
,且点 B 在⊙P 上
44.(黑龙江大庆)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 3 个单位,若点 P 由 A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
的速度在三角形的边上沿 A→B→C→A 方向运动,第一次回到点 A 处停止运动,设 AP=S,
用 t 表示运动时间.
(1)当点 P 由 B 到 C 运动的过程中,用 t 表示 S;
(2)当 t 取何值时,S 等于 7(求出所有的 t 值);
(3)根据(2)中 t 的取值,直接写出在哪些时段 AP< 7?
解:(1)当点 P 在 BC 上时,有 3≤t ≤6
作 PM⊥AB,垂足为 M
由 PB=t-3,∠B=60°,得 PM= 3
2
(t-3),BM= 1
2
(t-3)
∴AM=3- 1
2
(t-3)
于是 S=AP= AM 2+BM 2 = (t-3)2-3(t-3)+9 (3≤t≤6)
(2)当 S= 7 时
(i)当点 P 在 AB 上时,有 t= 7
(ii)当点 P 在 CA 上时,有 t=9- 7
(iii)当点 P 在 BC 上时,S= (t-3)2-3(t-3)+9 = 7
解得 t=4 或 t=5
综上 t= 7 或 t=9- 7 或 t=4 或 t=5
(3)根据(2)可知 0<t< 7,4<t<5,9- 7<t≤9
这三个时间段内 AP< 7
A
C
B
45.(黑龙江大兴安岭、鸡西、齐齐哈尔、黑河、七台河)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
知 Rt△AOB 的两条直角边 OA、OB 分别在 y 轴和 x 轴上,并且 OA、OB 的长分别是方程 x2
-7x+12=0 的两根(OA<OB),动点 P 从点 A 开始在线段 AO 上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
度向点 O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B 开始在线段 BA 上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A
运动,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1)求 A、B 两点的坐标.
(2)求当 t 为何值时,△APQ 与△AOB 相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 Q 的坐标.
(3)当 t=2 时,在坐标平面内找一点 M,使以 A、P、Q、M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求 M 点的坐标;
(4)在 P、Q 运动过程中,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 N,使以 A、P、Q、N 为顶点的四边形
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 N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解方程 x2-7x+12=0,得 x1=3,x2=4
∵OA<OB,∴OA=3,OB=4
∴A(0,3),B(4,0)
(2)由题意得,AP=t,AQ=5-2t
可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APQ=∠AOB 时,△APQ∽△AOB
如图 1, t
3
= 5-2t
5
,解得 t= 15
11
∴Q( 20
11
,18
11
)
②当∠AQP=∠AOB 时,△APQ∽△ABO
如图 2, t
5
= 5-2t
3
,解得 t= 25
13
∴Q( 12
13
,30
13
)
(3)当 t=2 时,AP=2,AQ=5-2t=1
∴PO=1,∴P(0,1),
点 Q 的横坐标为:1×cos∠ABO= 4
5
,纵坐标为:3-1×sin∠ABO= 12
5
∴Q( 4
5
,12
5
)
若 AP 是平行四边形的边,则 MQ∥AP,MQ=AP=2,如图 3、图 4
B
Q
x
P
O
y
A
图 1
B
Q
x
P
O
y
A
图 2
B
Q
x
P
O
y
A
图 3
M
B
Q
x
P
O
y
A
∴点 M 的横坐标为 4
5
,纵坐标为:12
5
+2= 22
5
或 12
5
- 2= 2
5
∴M1(4
5
,22
5
),M2( 4
5
,2
5
)
若 AP 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则△AMP≌PQA,如图 5
∵点 Q 的横坐标为 4
5
,∴点 M 的横坐标为- 4
5
∵点 A 的纵坐标比点 Q 的纵坐标大 3
5
∴点 M 的纵坐标比点 P 的纵坐标大 3
5
即点 M 的纵坐标为:1+ 3
5
= 8
5
∴M3(- 4
5
,8
5
)
(4)存在.N1( 4
3
,1
3
),N2( 3
2
,55
16
),N3(- 20
17
,36
17
)
提示:有三种情况
若 AP=AQ,则在坐标平面内存在点 N,
使四边形 APNQ 是菱形,如图 6
∴t=5-2t,解得 t= 5
3
,∴AQ= 5
3
∴Q( 4
3
,2),∴N1(4
3
,1
3
)
若 AP=PQ,则在坐标平面内存在点 N,
使四边形 APQN 是菱形,如图 7
由题意,P(0,3-t),Q(4- 8
5
t,6
5
t)
∴PQ 2=(4- 8
5
t)2+(3-t- 6
5
t)2
∴t 2=(4- 8
5
t)2+(3-t- 6
5
t)2,解得 t= 25
16
或 t= 5
2
当 t= 5
2
时,点 Q 与点 A 重合,不合题意,舍去
∴t= 25
16
,∴Q(3
2
,15
8
)
∴N2( 3
2
,55
16
)
若 AQ=PQ,则在坐标平面内存在点 N,
使四边形 ANPQ 是菱形,如图 8
连接 NQ 交 AP 于 O′,则 NQ⊥AP,AO′=O′P
∴AP=2AO′,∴t= 6
5
(5-2t)
B
Q
x
P
O
y
A
图 4
M
B
Q
x
P
O
y
A
图 5
M
B
Q
x
P
O
y
A
图 6
N
B
Q
x
P
O
y
A
图 7
N
B
Q
x
P
O
y
A
图 8
N O′
解得 t= 30
17
,∴Q( 20
17
,36
17
)
∴N3(- 20
17
,36
17
)
46.(吉林)如图,在△ABC 中,∠A=90°,AB=2cm,AC=4cm.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B 方向以 1cm/s 的速度向点 B 运动,动点 Q 从点 B 同时出发,沿 BA 方向以 1cm/s 的速度
向点 A 运动.当点 P 到达点 B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以 AP 为一边向上作正方形 APDE,
过点 Q 作 QF∥BC,交 AC 于点 F.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 s,正方形 APDE 和梯形 BCFQ 重合
部分的面积为 S cm2.
(1)当 t=_________s 时,点 P 与点 Q 重合;
(2)当 t=_________s 时,点 D 在 QF 上;
(3)当点 P 在 Q,B 两点之间(不包括 Q,B 两点)时,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1)1
(2) 4
5
提示:点 D 在 QF 上时
∵QF∥BC,∠DPQ=CAB=90°
∴△PQD∽△ABC,∴ PD
PQ
= AC
AB
即 t
2-2t
= 4
2
,解得 t= 4
5
(3)如图①,当点 D 在 BC 上时
由四边形 APDE 是正方形,得 DP∥AC
∴△BDP∽△BCA,∴ PB
DP
= AB
CA
= 2
4
= 1
2
∴PB= 1
2
DP= 1
2
t
由 AP+PB=AB,得 t+ 1
2
t=2,解得 t= 4
3
此时点 E 与点 F 重合
BQ
D
P
C
A
E
F
B
C
A
(备用图)
BQ
D
P
C
A
E
图①
(F)
当 1<t≤ 4
3
时
解法 1:
如图②,设 DE 交 FQ 于点 H,则重合部分为梯形 DHQP
PQ=AP+QB-AB=t+t-2=2t-2
过点 Q 作 QG⊥DE 于点 G,则 DG=PQ=2t-2
由△HGQ∽△BAC,得 HG= 1
2
∴HD=HG+GD= 1
2
t+2t-2= 5
2
t-2
∴S= 1
2
(PQ+HD)·DP= 1
2
(2t-2+ 5
2
t-2)·t= 9
4
t 2-2t
解法 2:
如图②,设 DE 交 FQ 于点 H
由△FAQ∽△CAB,得 AF=2AQ=2(2-t)=4-2t
∴EF=AF-AE=4-2t-t=4-3t
由△FEH∽△CAB,得 EH= 1
2
EF=2- 3
2
t
∴S 梯形 AQHE = 1
2
(AQ+EH)·AE= 1
2
(2-t+2- 3
2
t)·t=- 5
4
t 2+2t
∴S=S 正方形 APDE - S 梯形 AQHE =t 2-(- 5
4
t 2+2t)= 9
4
t 2-2t
由题意,当 t=2 时,点 P 到达点 B
当 4
3
<t<2 时
如图③,设 DE 交 BC 于点 M,DP 交 BC 于点 N
则重合部分为六边形 EFQPNM
由△FAQ∽△CAB,得 AF=4-2t
∴S△FAQ = 1
2
AQ·AF= 1
2
(2-t)(4-2t)=(2-t)2
由△NPB∽△CAB,得 PN=4-2t
∴DN=DP-NP=t-(4-2t)=3t-4
由△DMN∽△ABC,得 DM= 1
2
(3t-4)
∴S△DMN = 1
2
DM·DN= 1
2
· 1
2
(3t-4)(3t-4)= 1
4
(3t-4)2
∴S=S 正方形 APDE - S△DMN - S△FAQ =t 2- 1
4
(3t-4)2-(2-t)2=- 9
4
t 2+10t-8
综上所述,S=
9
4
t 2-2t(1<t≤ 4
3
)
- 9
4
t 2+10t-8( 4
3
<t<2)
BQ
D
P
C
A
E
F
图②
GH
BQ
D
P
C
A
E
图③
F
M
N
47.(吉林模拟)如图,梯形 OABC 中,OA 在 x 轴上,CB∥OA,∠OAB=90°,B(4,4),
BC=2.动点 E 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 OA 运动,到点 A 停止,过点 E
作 ED⊥x 轴交折线 O-C-B 于点 D,以 DE 为一边向右作正方形 DEFG.设运动时间为 t(秒),
正方形 DEFG 与梯形 OABC 重叠面积为 S(平方单位).
(1)求 tan∠AOC 的值;
(2)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S 的最大值;
(3)连接 AC,AC 的中点为 M,t 为何值时,△DMG 为等腰三角形?
解:(1)过 C 作 CD⊥x 轴于 H
∵B(4,4),BC=2,∴OH=2,CH=4
∴tan∠AOC= CH
OH
= 4
2
=2,
(2)当点F 与点A 重合时,OE=t,AE=DE=4-t
∴tan∠AOC= DE
OE
= 4-t
t
=2,解得 t= 4
3
当0<t≤ 4
3
时,S=DE 2=(2OE)2=(2t)2=4t 2
当 4
3
≤t≤2 时,S=DE·AE=2t·(4-t)=-2t 2+8t
当2≤t≤4 时,S=4AE=4(4-t)=-4t+16
当0<t≤ 4
3
时,t= 4
3
时,S 最大= 64
9
当 4
3
≤t≤2 时,t=2 时,S 最大=8
当2≤t≤4 时,t=2 时,S 最大=8
综上,t=2 时,S 的最大值为 8
(3)t1=13-2 13
9
,t2= 3
2
,t3=2 3-1
提示:由题意,A(4,0),C(2,4)
∴M(3,2)
当0<t≤2 时,D(t,2t),G(3t,2t)
∴DM 2=(t-3)2+(2t-2)2,DG 2=4t 2
MG 2=(3t-3)2+(2t-2)2
若 DG=MG,则 4t 2=(3t-3)2+(2t-2)2
解得 t=13+2 13
9
>2(舍去)或 t=13-2 13
9
若 MD=MG,则(t-3)2+(2t-2)2=(3t-3)2+(2t-2)2
D
A
BC
G
O E F xH
y
D
A
BC
G
O E x(F)
y
D
A
BC
G
O E F x
y D
A
BC
O E
y
D
A
BC
G
O E F x
M
y
D
A
BC
G
O E F x
M
y
D
A
BC
G
O E F x
y
D
A
BC
G
O E F x
备用图
y
解得 t=0(舍去)或 t= 3
2
若 DM=DG,则(t-3)2+(2t-2)2=4t 2,无实数解
当 2<t≤4 时,D(t,4),G(t+4,4)
∴DM 2=(t-3)2+22,DG 2=42
MG 2=(t+1)2+22
若 DG=MG,则 42=(t+1)2+22
解得 t=2 3-1 或 t=-2 3-1(舍去)
若 MD=MG,则(t-3)2+22=(t+1)2+22
解得 t=1(舍去)
若 DM=DG,则(t-3)2+22=42
解得 t=3±2 3(舍去)
48.(吉林长春)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C=8cm,BC=4cm.D、E 分别为边
AB、BC 的中点,连接 DE.点 P 从点 A 出发,沿折线 AD-DE-EB 运动,到点 B 停止.点 P
在线段 AD 上以 5cm/s 的速度运动,在折线 DE-EB 上以 1cm/s 的速度运动.当点 P 与点 A
不重合时,过点 P 作 PQ⊥AC 于点 Q,以 PQ 为边作正方形 PQMN,使点 M 落在线段 AQ 上.设
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s).
(1)当点 P 在线段 DE 上运动时,线段 DP 的长为______________cm(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2)当点 N 落在 AB 边上时,求 t 的值.
(3)当正方形 PQMN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设五边形的面积为 S(cm2),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4)连接 CD.当点 N 与点 D 重合时,有一点 H 从点 M 出发,在线段 MN 上以 2.5cm/s 的
速度沿 M-N-M 连续做往返运动,直至点 P 与点 E 重合时,点 H 停止往返运动;当点 P 在
线段 EB 上运动时,点 H 始终在线段 MN 的中心处.直接写出在点 P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
H 落在线段 CD 上时 t 的取值范围.
(1)(t-2)
(2)①当点 P 在线段 DE 上时,如图①
PD=PN=PQ=2,∴t-2=2
∴t=4
②当点 P 在线段 EB 上时,如图②
PN=2PB
∵PN=PC=(t-6)+2=t-4
PB=2-(t-6)=8-t
∴t-4=2(8-t),解得 t=20
3
M CA
B
Q
PN
D E
D
A
BC G
O E F x
M
M CA
B
Q
PD E
图①
(N)
M CA
B
N
D E
图②
P
(Q)
∴当点 N 落在 AB 边上时,t 的值为 4 或 20
3
(3)①当 2<t<4 时,如图③
S=22- 1
4
(4-t)2
即 S=- 1
4
t 2+2t
②当 20
3
<t<8 时,如图④
S=(t-4)2- 1
4
(3t-20)2
即 S=- 5
4
t 2+22t-84
(4)t=14
3
或 t=5 或 6≤t≤8
提示:当点 H 第一次落在线段 CD 上时
2.5(t-4)+ 1
2
(t-4)=2,解得t=14
3
当点 H 第二次落在线段 CD 上时
2.5(t-4)-2= 1
2
(t-4),解得t=5
当点 H 第三次落在线段 CD 上时
6-2.5(t-4)= 1
2
(t-4),解得t=6
当 6≤t≤8 时,点 H 恒在线段 CD 上
49.(长春模拟)如图,在△AOB 中,∠AOB=90°,OA=OB=6,C 为 OB 上一点,射线 CD
⊥OB 交 AB 于点 D,OC=2.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AB 方向运动,
点 Q 从点 C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CD 方向运动,P,Q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 P
到达点 B 时停止运动,点 Q 也随之停止.过点 P 作 PE⊥OA 于点 E,PF⊥OB 于点 F,得到矩
形 PEOF,以点 Q 为直角顶点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QMN,斜边 MN∥OB,且 MN=QC.设
运动时间为 t(秒).
(1)求 t=1 时 FC 的长度.
(2)求 MN=PF 时 t 的值.
(3)当△QMN 和矩形 PEOF 有重叠部分时,求重叠(阴影)部分图形
面积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4)直接写出△QMN 和矩形 PEOF 的边有三个公共点时 t 的值.
解:(1)根据题意,△AOB、△AEP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P= 2t,∴OF=EP=t
∵OC=2,∴FC=|2-t|
M CA
B
N D E
图③
P
Q
M CA
B
N
D E
图④
P
(Q)
P
A
BC
M
O F
DE
N
Q
P
A
C
M
O F
DE
N
Q
B
G
H
∴当 t=1 时,FC=1
(2)∵AP= 2t,∴AE=t,PF=OE=6-t
∵MN=QC=2t,MN=PF
∴2t=6-t,∴t=2
(3)当点 F 在点 C 左侧时,设 MQ、MN 分别与 PF 交于点 G、H
当△QMN 和矩形 PEOF 有重叠部分时
则 MH=GH=t-(2-t)=2t-2≥0,得 t ≥1
当点 F 与点 C 重合时,t=2
当 1≤t≤2 时,重叠部分为△MGH,如图①
∵MH=GH=t-(2-t)=2t-2
∴S = 1
2
(2t-2)2=2t 2-4t+2
当点 E 落在 MQ 上时,如图②
∵AE=t,EK=MK=t-2,AK=6-t,AE+EK=AK
∴t+(t-2)=6-t,∴t= 8
3
当 2<t≤ 8
3
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 IJKLP,如图③
∵JK=MK=t-2,AK=6-t,∴AJ=6-t-(t-2)=8-2t
∴EK=6-t-t=6-2t,EI=EJ=8-2t-t=8-3t
∴S =S 矩形 EKLP - S△EJI=t(6-2t)- 1
2
(8-3t)2=- 13
2
t 2+30t-32
当 MN 与 EP 重合时,t=3
当 8
3
<t≤3 时,重叠部分为矩形 EKLP,如图④
∴S =t(6-2t)=-2t 2+6t
(4)t=2 或 t= 8
3
提示:如图⑤、图②
50.(长春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梯形 ABCD 的顶点 A、B、D 的坐标分别为 A
(-3,0),B(15,0),D(0,4),且 CD=10.一条抛物线经过 C、D 两点,其顶点 M 在
x 轴上.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5 个单位的速度沿 AD 向点 D 运动,到点 D 后又以每秒 3 个
单位的速度沿 DC 向点 C 运动,到点 C 停止;同时,点 E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5 个单位的速度
沿 BO 运动,到点 O 停止.过点 E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边 BC 或 CD 于点 Q,交抛物线于点 R.设
P、E 两点运动的时间为 t(秒).
(1)写出点 M 的坐标,并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当点 Q 和点 R 之间的距离为 8 时,求 t 的值;
(3)直接写出使△MPQ 成为直角三角形时 t 值的个数;
(4)设 P、Q 两点直径的距离为 d,当 2≤d≤7 时,求 t 的取值范围.
A B
R
xE
C
Q
D
P
MO
y
P
A
F
M
O C
D
E
N
Q
B
图③
I
J
K L
P
A
F
M
O C
D
E
N
Q
B
图④
K L
P
A
C
M
O F
D
E
N
Q
B
图②
K
A
C
M
O
DE
N
Q
B
图⑤
(F)
(P)
(F)
解:(1)M(5,0)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5)2
∵抛物线经过点 D(0,4),∴25a=4,∴a= 4
25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 4
25
(x-5)2 或 y= 4
25
x 2- 8
5
x+4
(2)作 CN⊥AB 于 N,则 CN=4,BN=5
①当 0≤t≤1 时,由△BQE∽△BCN 得: BE
QE
= BN
CN
= 5
4
∵BE=5t,∴QE=4t
∵RQ=8,∴RE=4t+8
∴R(15-5t,4t+8)
∵点 R 在抛物线 y= 4
25
(x-5)2 上,∴ 4
25
(15-5t-5)2=4t+8
解得 t1=5+ 17
2
>1(舍去),t2=5- 17
2
②当 1≤t≤3 时,QR≤CN=4
∴当 t=5- 17
2
时,点 Q 和点 R 之间的距离为 8
(3)4
提示:
当 0≤t≤1 时,P 在线段 AD 上,Q 在线段 BC 上,∠PMQ≥∠DMC>90°
当 1<t≤13
3
时(P 到达 C 时,t=1+10
3
=13
3
),P、Q 均在 CD 上
若∠PMQ=90°,则由射影定理得:(8-3t)(10-5t)=4 2
解得 t1=35- 265
15
,t2=35+ 265
15
若∠PQM=90°,则 Q 到达 M 的正上方,t=10
5
=2
若∠QPM=90°,则 P 到达 M 的正上方,t=1+ 5
3
= 8
3
所以使△MPQ 成为直角三角形时的 t 值有 4 个
(4)∵当 t=1 时,P、Q 分别到达 D、C 两点,CD=10
∴当 2≤d≤7 时,P、Q 均在 CD 上
当点 P 和点 Q 相遇前,d=PQ=3+15-(3t+5t)=18-8t
∴2≤18-8t≤7,解得 11
8
≤t≤2
当点 P 和点 Q 相遇后,d=PQ=8t-18
∴2≤8t-18≤7,解得 5
2
≤t≤25
8
∵25
8
>3,而 3t-3=7 时,t=10
3
∴ 5
2
≤t≤10
3
综上所述,当 2≤d≤7 时,t 的取值范围为 11
8
≤t≤2 或 5
2
≤t≤10
3
51.(辽宁大连)如图,△ABC 中,∠C=90°,AC=8cm,BC=6cm,点 P、Q 同时从点 C 出
A B
R
xE
C
Q
D
P
MO
y
N
发,以 1cm/s 的速度分别沿 CA、CB 匀速运动,当点 Q 到达点 B 时,点 P、Q 同时停止运动.过
点 P 作 AC 的垂线 l 交 AB 于点 R,连接 PQ、RQ,并作△PQR 关于直线 l 对称的图形,得到
△PQ′R.设点 Q 的运动时间为 t(s),△PQ′R 与△PAR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cm2).
(1)t 为何值时,点 Q′ 恰好落在 AB 上?
(2)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3)S 能否为 9
8
cm2?若能,求出此时的 t 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解:(1)过点 Q′ 作 Q′H⊥AC,垂足为 H(如图 1)
∴∠Q′HA=90°=∠C,Q′H∥BC
∴AQ′H△∽△ABC,∴ Q′H
BC
= AH
AC
由题意知 QC=CP=PH=Q′H=t
∴ t
6
= AH
8
,即 AH= 4
3
t
∵CP+PH+HA=CA,即 t+t+ 4
3
t=8
∴t=12
5
,即 t 为 12
5
s 时,点 Q′ 恰好落在 AB 上
(2)①当 0<t≤12
5
时(如图 2)
同理 RP
BC
= AP
AC
,即 RP
6
= 8-t
8
∴RP= 3
4
(8-t)
∴S=S△PQ′R =S△PQR = 1
2
RP·CP= 1
2
× 3
4
(8-t)×t=- 3
8
t 2+3t
②当 12
5
<t≤6 时(如图 3)
设 PQ′ 与 AB 相交于点 M,过点 M 作 MH⊥AC,垂足为 H
设 MH=a,由对称性知,∠MPH=∠QPC=45°,则 PH=MH=a
同理 MH
BC
= AH
AC
,即 a
6
= AH
8
,∴AH= 4
3
a
∵CP+PH+HA=CA,即 t+a+ 4
3
a=8
∴a= 3
7
(8-t)
∴S= 1
2
RP·PH= 1
2
× 3
4
(8-t)× 3
7
(8-t)= 9
56
(8-t)2=- 9
56
t 2- 18
7
t+ 72
7
B l
AC
Q
P
R
Q′
B
A
备用图
C
B
A
备用图
C
B l
AC
Q
P
R
Q′
图 1
H
B l
AC
Q
P
R
Q′
图 2
B l
AC
Q
P
R Q′
图 3
M
H
综上,S=
- 3
8
t 2+3t(0<t≤12
5
)
- 9
56
t 2- 18
7
t+ 72
7
(12
5
<t≤6)
(3)若 S= 9
8
,则
①当 0<t≤12
5
时,- 3
8
t 2+3t= 9
8
,解得 t1=4+ 13(舍去),t2=4- 13
②当 12
5
<t≤6 时, 9
56
(8-t)2= 9
8
,解得 t1=8+ 7(舍去),t2=8- 7
即 S 能为 9
8
cm2,此时 t 为(4- 13 )s 或(8- 7 )s
相关文档
- 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含解2021-05-1329页
-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2021-05-1311页
- 全国中考真题分类解析相交线与平行2021-05-1313页
- 中考数学一模试卷含解析172021-05-1313页
- 2018年云南省中考数学试卷2021-05-139页
- 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数学试卷(2021-05-1325页
-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数学试卷与答案解2021-05-1329页
- 中考数学专题特训第十九讲:解直角三2021-05-1329页
- 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word2021-05-138页
-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2021-05-1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