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选择题
2. (2017年山东省威海市,2题,2分)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科学方法包括猜想、实验、推理和归纳
A会不会是大理石,属于猜想。
B将其放入食醋中,动手操作,属于实验。
C依据实验现象退出可能是碳酸盐,属于推理。
D没有归纳出结论。
【知识点】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填空题
22.(2017陕西省,题号22,分值7)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 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 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各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 。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 Y(填“>”“=”或“<”),则她的猜想成立。
【答案】【实验探究一】(1)酸 (2)①氯化钙或CaCl2 ②红
【实验探究二】CaCO3+2HCl=CaCl2+CO2↑+H2O(未配平或无“↑”符号扣1分,化学式错误扣2分)
【得出结论】反应物的浓度大小 【反思交流】<
【解析】【实验探究一】(1)当pH<7时,溶液显酸性,现在pH=2,所以溶液自然显酸性,只不过是酸性增强;
(2)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能溶于水,形成氯化钙溶液,而CO2气体能溶于水且显酸性,现在要对比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酸碱度受CO2气体溶于水之后的酸碱性大不大,所以应先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CaCl2溶液;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生成碳酸显软酸性,紫色的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所以溶液会变红;
【实验探究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微溶于水,饱和后从液体中溢出,所以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得出结论】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说明反应不再进行,当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说明之前不再反应是由于稀盐酸被消耗完了,所以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浓度大小 ;
【反思交流】如果小慧的猜想正确,那就说明【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生反应,生成CO2,溶于水显酸性,而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还未进行反应,pH肯定要大于x,故填<。
【知识点】实验室制取CO2 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 溶液的酸碱性
19.(2017辽宁省沈阳市,题号19,分值8)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垂要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体积分数的测定
实验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某同学利用O2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O2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
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
实验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进行测定(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3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与实验1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
猜想1及理由:______________;
猜想2及理由:______________。
【答案】观察与思考一:
(1)颜色、状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2)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3)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观察与思考二:20.7;(1分)16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猜想1 及理由:等于16%,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可能就会熄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猜想2及理由:小于16%,初始时氧气体积分数变大,导致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不易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值可能大于14%。(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针对蜡烛燃烧实验,反应前
观察(1)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反应中观察燃烧的实验现象是(2)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蜡烛变短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熄灭后的实验现象是(3)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体积分数的测定
根据实验结果图可知,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20.7%,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16%,据此信息,提出合理猜想有:1.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等于16%?2.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小于16%?3.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大于16%?;任选两种猜想说明理由即可。
猜想1 及理由:等于16%,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可能就会熄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猜想2及理由:小于16%,初始时氧气体积分数变大,导致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不易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值可能大于14%。(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知识点】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
(2017年山东省威海市,15题,9分)(9分)探究白酒燃烧的奥秘
在诊所里,小华同学看到老中医用“酒火疗法”为患者治疗,发现白酒竟然能够被点燃。老中医告诉她:只有酒精体积分数较大(即度数较高)的白酒才能被点燃。好奇并喜欢探究的小华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指每100 mL酒精水溶液中含75mL酒精)
代替白酒进行了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能被点燃的酒精溶液的最小体积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①酒精( C2H5OH)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挥发,易燃烧,可任意比倒与水互溶。
②两种液体混合时,分子间隔不同对混合后的总体积有影响,但对本实验的影响很小,
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75%酒精溶液、蒸馏水、小烧杯、胶头滴管、量筒(20 mL、10 mL)、蒸发皿、玻璃棒、火柴。
(1)实验时,用75%酒精溶液配制1O mL60%的酒精溶液。
①最好选用-___ mL量简,使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注意____。
②配制该溶液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
酒精体积分数
50%
40%
30%
20%
观察到的现象
可燃
可燃
不可燃
不可燃
(2)在室温(20℃)时,小华按上述方法配制了体积分数为50%、40%、30%、20%的酒精溶液各l0mL,分别倒入蒸发皿中,点燃,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室温(20℃),在小华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要想更精确测定能被点燃的酒精溶液的最小体积分数,请你补充进一步探究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应用
①未盖灯帽且久置不用的酒精灯,常常不能被点燃。其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因酒精含量低而不能燃烧的酒精溶液,要分离出其中的酒精,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1)①10 量筒放平(0.5分).视线与到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0.5分)②(2分)用量筒分别量取8 mL 75%的酒精溶液2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评分标准:数据不正确或没有数据不得分,操作步骤叙述不完整扣1分) (2) C2H5OH+3O2 2CO2+3H2O
(3)(2分)用75%酒精溶液配制体积分数介于30%-40%之间的酒精溶液若干份,分别倒入蒸发皿中点燃,观察现象。(评分标准:若方法正确,但取值范围不正确或没有取值范围,扣1分。)
(4)①灯内酒精挥发(或酒精挥发灯芯上留有水分);②蒸馏(答蒸发不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1)量筒的使用:选取量程接近要量取的数值为10,读数时为了保证准确性,将量筒平放,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溶液配制的步骤为:(1)计算:配制1O mL60%的酒精溶液需75%酒精溶液10mL×60%÷75%=8mL、水10Ml-8ml=2mL;(2)量取:用量筒分别量取8 mL 75%的酒精溶液2mL蒸馏水,(3)溶解:将量取的酒精和水倒入小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2CO2+3H2O;
(3)想更精确测定能被点燃的酒精溶液的最小体积分数根据表中30%-40%之间处于可燃与不可燃之间添加数据即可,故答案为 用75%酒精溶液配制体积分数介于30%-40%之间的酒精溶液若干份,分别倒入蒸发皿中点燃,观察现象。
(4)使用完酒精灯及时盖灭防止灯内酒精挥发;酒精具有挥发性分离酒精和水的方法是蒸馏。
【知识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溶液;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题号16,分值9)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形成的物质种类很多。
(1) 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见的能源提供剂。
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CaH2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H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生石灰溶于水可制得熟石灰,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填“吸热”或“放热”),实验室可以用 测定其溶液的酸碱度。
(3)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将Na2CO3溶液滴加到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 ①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 ② 。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Ⅰ: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
③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Ⅱ: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 ④
产生气泡
猜想 ⑤ 成立
【拓展延伸】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⑥ 。
【答案】(1)CaH2+2H2O=Ca(OH)2+2H2↑;(1分)(2)放热;(1分)PH试纸;(1分)(3)①Na2CO3;(1分)②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1分)③无明显现象;(1分)④稀盐酸;(1分)⑤猜想三;(1分)⑥反应物是否有剩余。(1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钙的化合物的性质。(1)从题中信息知道 CaH2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H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2)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填:放热;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其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方法是使用的PH试纸,故填:PH试纸;
(3)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根据题中猜想可知①为Na2CO3;②猜想四是不合理的,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故答案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③在实验Ⅰ中,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二不成立,故填:无明显现象;实验Ⅱ: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产生气泡的现象时,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三成立;故答案为:④稀盐酸;⑤猜想三;⑥从上述探究中知道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因为没反应完的物质能进入反应后的容器中,故填: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知识点】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反应后成分探究、酸碱指示剂、物质俗名
26.(2017浙江省宁波市,题号26,分值6)碱式氯化镁【Mg(OH)Cl】受热能分解,它分解后产物是什么?小科进行了探究。
【猜想】Mg(OH)Cl分解后产物可能有:Mg、MgCl2、MgO、HCl气体、H2O、Cl2。
老师告诉他产物就是上述猪想中的其中几种,并提示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一】取少量的Mg(OH)Cl放入大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过程中观察到足量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沉淀不再产生,大试管口也没有液滴形成,管内有固体剩余,无其他现象。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有_______气体,无其他气体。
【实验二】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_______。
【实验三】再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再滴入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________。
【结论】Mg(OH)Cl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一】HCl 【实验二】Mg 【实验三】MgCl2 【结论】Mg(OH)ClMgO+HCl↑
【解析】【实验一】生成的气体使足量硝酸银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产生,因此有HCl气体产生,大试管内无液滴说明没有水蒸气生成,因此分解过程中仅生成HCl,无其他气体生成;
【实验二】Mg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由于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故分解产物中没有镁。
【实验三】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再滴入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因此溶液中没有氯离子。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含氯离子的MgCl2 。
【结论】由以上实验可知,Mg(OH)Cl的分解产物中一定有HCl,一定不含MgCl2和Mg,因此镁的存在形态只能是MgO,分解方程式为Mg(OH)ClMgO+HCl↑。
【知识点】物质的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
(2017怀化市,题号28,分值8)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化学》下册77页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当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 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 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入少量的CO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
(3) 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并且是白色沉淀。
(4) 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提出猜想】
(1) 溶质有NaOH、Na2CO3
(2) 溶质为Na2CO3
(3)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 溶质全部都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 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实验步骤②剩下混合物进行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所得沉淀质量等于步骤②中所称量的溶质质量的十分之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Na2CO3
的质量分数约为( )
A.4.26% B.5.38% C.3.43% D.10%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 、 (1分) 酚酞 (1分) 白色沉淀 (1分) 不需要 因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都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1分) 过滤 (1分) B(1分) 先变浑浊,再变澄清 (1分)
【解析】此题考察氢氧化钠和碳酸盐的相关知识。碱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可溶性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水溶液显碱性,碳酸盐的检验可以用稀盐酸或者氯化钡进行。
查阅资料(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
提出猜想(3)反应物可能剩余,但是生成物是肯定存在的,所以猜想为、
设计实验方案:从溶液变成红色,和结论显碱性,所以滴入的指示剂是酚酞
碳酸盐可以和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氢盐溶于水,从猜想(4)不成立,所以含有碳酸盐,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交流:(1)因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都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不需要;
(2) 将固体和液体分开的操作是过滤,根据题意可知沉淀质量是溶液质量的十分之一,设沉淀质量为1,则溶液质量是10,利用碳元素守恒,碳酸钡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碳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可以求得碳酸钠的质量为,所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选择B
反思应用:由于碳酸盐还可以继续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现象是先变浑浊,再变澄清
【知识点】盐的化学性质、科学探究题
14.(2017贵州省毕节市,22,8)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是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O= 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溶液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① (①②③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对可能存
在的溶质是 ② 和 ③ 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实验验证]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 ④ 不成立,
实验二
⑤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⑥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入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 ⑦ (填化学式)沉淀。
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 ⑧ 。
【答案】①NaOH(1分);②Ca(OH)2;(1分)③Na2CO3(1分);④一(1分);⑤有白色沉淀生成(1分);⑥Ca(OH)2+Na2CO3=CaCO3↓+2NaOH(1分);⑦Cu(OH)2(1分);⑧密封保存(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前后溶液成分的探究;[分析推理]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2+2H2O= Ca(OH)2+C2H2↑可知,反应中生成的Ca(OH)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NaOH,因为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溶液反应,所以,如果Ca(OH)2和Na2CO3溶液恰好反应,则溶液中只剩余NaOH;若Ca(OH)2有剩余,则Na2CO3溶液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则是Ca(OH)2和NaOH;若Na2CO3溶液有剩余,则Ca(OH)2和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溶,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OH;可能存在Ca(OH)2或Na2CO3;
[设计实验]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没有碳酸钠,说明猜想一不成立;若猜想三成立,则滤液中有Ca(OH)2和NaOH,因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Ca(OH)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aCO3沉淀,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所以滤液中会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入少量CaC2,CaC2与H2O充分反应生成Ca(OH)2和C2H2↑,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生成的Ca(OH)2又能和CuCl2溶液反应生成蓝色Cu(OH)2沉淀和CaCl2。
因为电石易于水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密封保存。
【知识点】化学反应前后溶液成分的探究
25.(2017葫芦岛,25,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盐的知识时,发现碳酸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很相似。他们想知道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是否也生成二氧化碳,于是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当观察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出现 现象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生成二氧化碳。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明显增加。于是他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的溶质进行了探究。
【问题】滤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猜想】小刚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
小钰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伟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 。
【实验】
【拓展】
小钰想进一步验证溶质中的氢氧化钠。如果她重新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实验过程中需选择的试剂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钙溶液 ②氢氧化钙溶液 ③稀盐酸 ④酚酞溶液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CO2+Ca(OH)2=CaCO3↓+ H2O(2分);(2)【猜想】氯化钠、氢氧化
钠、氢氧化钙、(写化学式也可)(1分)【实验】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1分);实验操作:氢氧化钙溶液(1
分);【拓展】①④(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碳酸盐的性质及物质的鉴别;(1)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常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在实验中应如果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时,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可得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结论。
(2)【猜想】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明显增加。试管中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后的剩余物,烧杯中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剩余物,把这些溶液混合后白色沉淀明显增加,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由此现象可知试管中的碳酸钠剩余,盐酸完全反应;把混合后的溶液过滤得到滤液中,溶质一定有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还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可能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因此小伟的猜想: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实验】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若小伟的猜想不成立,则滤液中没有有氢氧化钙,所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没有明显现象;小刚猜想不成立,小钰猜想成立,说明白色沉淀是碳酸钠反应形成的,所以滴加的试剂应该是石灰水或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和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不和氯化钙、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又因为滤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要先把碳酸钠除去,所以要先加入氯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然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证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但是不能选取氢氧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干扰实验现象,因此可选用试剂①和④。
【知识点】探究碳酸盐的性质 物质的鉴别
8.(2017浙江省义乌市,题号26,分值12)蜡烛(主要含C、H、O无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_______。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_。
【答案】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3分)
B;(3分)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3分)C、CO2、H2O和CO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蜡烛燃烧的实验的探究,并且注重了实验方案的评价。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你的猜想:根据蜡烛中含有C、H、O,因此还可以猜想燃烧产物为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
实验一: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应该增加通入气体的量,故选B;
实验二:从表格分析可知,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这是蜡烛熄灭的原因;相对湿度增加,说明产生H2O,CO、CO2含量增加,说明产生了CO、CO2 ,表面有黑色固体说明产生了C,故燃烧产物为C、CO2、H2O和CO。
【知识点】蜡烛燃烧的实验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23.(2017四川省绵阳市,23题,16分)(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小吴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可用于实验室制取O2的发生装置有________(填装置编号,下同)。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有________;用C装置收集CO2时,气体应从C装置的_______端通入(填“b”或“c”)。
②实验室制取H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吴向D装置的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变蓝,由此可知碳酸钠溶液呈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④小吴用E装置探究CO2能否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他做了两组对比实验:第一组用胶头滴管向广口瓶中加入2mL水,发现气球鼓起不明显;第二组用胶头滴管向广口瓶中加入2mL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发现气球迅速鼓起。他得出的结论是:CO2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是一瓶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海天同学的猜想是Na2SO3溶液;刘浩同学的猜想是Na2SO4溶液;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写一种)。
【查阅资料】Ⅰ 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水,但要溶于稀盐酸。
Ⅱ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BaSO3氧化成BaSO4.
Ⅲ Na2S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SO2,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进行实验】Ⅰ 海天同学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而刘浩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刘浩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刘浩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
Ⅲ 卓玛同学对刘浩同学的结论又提出质疑,她认为滴加BaCl2溶液和稀硝酸,Na2SO3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__
无
步骤2
向步骤1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
此溶液不是Na2SO4
步骤3
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品红褪色
___________
写出卓玛同学实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长颈漏斗(1分) AB(1分) B(1分) c(1分)
②Zn+H2SO4=ZnSO4+H2↑(1分) ③碱(1分)
④CO2+Na2CO3+H2O=2NaHCO3(2分)
(2)【猜想与假设】Na2CO3溶液(1分)(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进行实验】Ⅰ: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的并非只有Na2SO3(1分)
Ⅱ:先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1分)
Ⅲ:步骤1 产生白色沉淀(1分)
步骤2 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1分)
步骤3:此溶液是Na2SO3(或海天的猜想成立)(1分)
BaCl2+Na2SO3=BaSO3↓+2NaCl BaSO3+2HCl=BaCl2+SO2↑+H2O(1分)
【解析】本题考查气体的制备及实验探究。
(1)①由图知,仪器a为长颈漏斗;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若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时可选A装置;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则用B装置,故填A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故选B装置作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若用C装置收集时,气体应由c端通入,空气由b端排出;
②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制取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③石蕊试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则D中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④二氧化碳气体与碳酸钠、水共同作用,生成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2CO3+H2O=2NaHCO3。
(2)【猜想与假设】标签显示该溶液中的溶质残缺化学式中有“Na2”字样,则知该溶液应为钠盐溶液,其后应为呈-2价的酸根离子,常见呈-2价的酸根离子有CO32-、SO42-、SO32-等,故该溶液还可能为Na2CO3溶液;
【进行实验】Ⅰ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也可发生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故该溶液不一定为Na2SO3溶液,海天同学的猜想不一定成立;
Ⅱ 若刘浩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则在硫酸钠溶液中滴中氯化钡溶液时产生白色硫酸钡沉淀,再加稀硝酸时沉淀不溶解。
Ⅲ 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后会生成难溶的亚硫酸钡沉淀,故步骤1出现的现象应为:产生白色沉淀;亚硫酸钡沉淀能溶于稀盐酸,同时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硫气体,故步骤2产生的现象为:白色沉淀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产生的气体为SO2气体,原溶液是亚硫酸钠溶液,海天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卓玛同学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亚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钡和氯化钠,以及亚硫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BaCl2+Na2SO3=BaSO3↓+2NaCl BaSO3+2HCl=BaCl2+SO2↑+H2O。
【知识点】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16.(7分)(2017•通辽)聪聪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他对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MgO
猜想二:Mg3 N2
猜想三: MgO、Mg3N2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
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猜想 一 正确
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
【表达与交流】聪聪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定量的方法确定猜想三正确,请写出将固体投入水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 Mg3N2+6H2O=3Mg(OH)2+2NH3↑ .
【想关结论】空气中N2和O2体积比约为 4:1 ,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
【分析】【提出猜想】猜想三应是MgO、Mg3N2两者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表达与交流】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相关结论】根据空气的成分及氮气的性质分析回答.
【解答】解:【提出猜想】猜想三应是MgO、Mg3N2两者的混合物;故填:MgO、Mg3N2.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没有氨气生成,猜想一正确;若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则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故填:一;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表达与交流】氧化钙与水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
;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故填:CaO+H2O═Ca(OH)2;Mg3N2+6H2O=3Mg(OH)2+2NH3↑.
【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4:1,但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故答案为:4:1,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空气的成分、氮气的性质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9.(6分)(2017•荆州)某化学小组将少量过氧化钠(Na2O2)粉末加入盛水的试管中,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甲同学:生成氢氧化钠
乙同学:生成碳酸钠
丙同学:生成氢气
丁同学:生成氧气
(1)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理由是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 .
【实验探究】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无现象
(2) 说明无氢气生成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3)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生成
(4)
溶液变红
溶液显碱性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得出结论】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 .
【反思拓展】
(6)根据所学知识,请你预测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现象 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
【分析】【作出猜想】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总个数不变;
【实验探究】
根据氢气具有助燃性解答;
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解答;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解答;
【得出结论】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拓展】根据题中信息及探究结论解答.
【解答】解:
【作出猜想】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因此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酸钠,所以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
【实验探究】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无现象,说明无氢气生成;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有氢氧化钠生成.
【得出结论】由以上探究可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反思拓展】根据所学知识,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则反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答案:
【作出猜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碳元素.
【实验探究】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
无现象
(2)说明无氢气生成
用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氧气生成
(4)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溶液显碱性
【得出结论】2Na2O2+2H2O=4NaOH+O2↑;
【反思拓展】有气泡产生,有蓝色沉淀生成.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5.(8分)(2017•本溪)皮蛋又称松花蛋,因其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某兴趣小组在市场上获得了少许腌制皮蛋的原料,拿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将该固体混合物放于烧杯中,缓慢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澄清滤液B.
【提出问题】(1)白色沉淀A是什么?
(2)无色滤液B中的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腌制皮蛋的原料配方是少量NaCl、CaO和过量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理论推理】(1)白色沉淀A是CaCO3,请写出生成该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
(2)滤液B中含有Na2CO3、NaOH、NaCl三种溶质.
【实验验证】为证明滤液B中存在的三种溶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滤液B中含有Na2CO3、NaOH、NaCl
II
取少量步骤 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III
另取少量步骤 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再加入 硝酸银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拓展提升】
(1)向步骤 I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的目的是 验证并除去溶液中的Na2CO3 .
(2)小妮同学认为若将步骤I中的Ba(NO3)2溶液换为BaCl2溶液,进行以上实验,最终也能证明滤液B中存在的三种溶质.你认为是否合理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3)小轩同学认为向滤液B中先加入酚酞溶液,后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也能得出滤液B的溶质中含有Na2CO3和NaOH的结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意;加入Ba(NO3)2溶液后,若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红色不褪去,就证明溶质中含有Na2CO3和NaOH .
【分析】【理论推理】根据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解答;
【实验验证】Ⅰ、根据硝酸钡与碳酸钠会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解答;
Ⅱ、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解答;
Ⅲ、根据硝酸钡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解答;
【拓展提升】
(1)根据硝酸钡与碳酸钠会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解答;
(2)根据加入BaCl2溶液会引入氯离子解答;
(3)根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解答;
【解答】解:【理论推理】根据反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白色沉淀A是CaCO3,生成该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实验验证】
Ⅰ、硝酸钡与碳酸钠会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B中含有Na2CO3;
Ⅱ、取少量步骤 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滤液B中含有NaOH;
Ⅲ、另取少量步骤 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可以除去硝酸钡,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B中含有NaCl;
【拓展提升】
(1)向步骤 I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的目的是验证并除去溶液中的Na2CO3;
(2)加入BaCl2溶液会引入氯离子,无法证明氯化钠的存在,故不合理;
(3)向滤液B中先加入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滤液B中含有NaOH,后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B中含有Na2CO3;故也能得出滤液B的溶质中含有Na2CO3和NaOH的结论
答案:【理论推理】(1)Ca(OH)2+Na2CO3═CaCO3↓+2NaOH
【实验验证】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滤液B中含有Na2CO3、NaOH、NaCl
II
取少量步骤 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III
另取少量步骤 I中所得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再加入 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拓展提升】(1)验证并除去溶液中的Na2CO3;
(2)不合理;
(3)同意,加入Ba(NO3)2溶液后,若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红色不褪去,就证明溶质中含有Na2CO3和NaOH.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猜想的考虑,要知道根据生成物确定出一定含有的物质,再根据反应物是否过量考虑还可能含有的物质,只能允许一种反应物过量.
30.(2017·牡丹江)家庭厨房或卫生间的管道常被厨余垃圾或脱落的头发堵塞而令人烦恼。市面上有固态、液态两种管道疏通剂,研究小组购买了这两种管道疏通剂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固态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NaOH、NaNO3和铝粉。
②铝粉能与NaOH溶液反应并能放出热量,其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 = 2NaAlO2+3H2↑。
③BaSO4、BaCO3都不溶于水,BaSO4也不溶于酸。
探究一:
【提出问题】固态管道疏通剂能够疏通管道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验证】
操作
现象
解释与结论
将菜叶、头发、米饭等垃圾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少量固态管道疏通剂,再加入 。
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烧杯壁发热,垃圾翻动,一段时间后菜叶、米饭部分溶解并分散成小颗粒,头发变成碎屑。
反应中产生的 使垃圾翻动。
NaOH使垃圾分散成小颗粒,头发变成碎屑。
【反思评价】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固态管道疏通剂虽然能疏通管道,但使用过程中不安全,理由是
;
目前超市出售更多的是液态管道疏通剂。液态管道疏通剂的成分主要是NaOH和一种钠盐。
探究二:
【提出问题】液态管道疏通剂中除NaOH以外,另一种钠盐是什么呢?
【猜想假设】这种钠盐是NaCl、Na2SO4、Na2CO3、NaNO3中的一种。
【实验验证】(不考虑疏通剂中其它成分对实验的影响)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液态疏通剂加入试管中,滴加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钠盐是Na2S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质疑】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不能证明这种钠盐一定是Na2SO4,理由是 ,
请你补充一个实验证明该钠盐是Na2SO4: ;
【拓展延伸】 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和衣物等,但管道疏通剂正是利用了它的腐蚀性,将 “弊”变“利”。请你再举出一个利用物质的“弊”为生活服务的例子: 。
【分析】探究一:【实验验证】根据“资料”结合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
【反思评价】根据氢气的可燃性分析;
探究二:【实验验证】根据硫酸根离子的验证分析;
【提出质疑】Na2CO3与BaCl2反应产生BaCO3沉淀结合BaSO4也不溶于酸,进行分析;
【拓展延伸】根据啊食物的两面性分析.
【解答】解:探究一:【实验验证】将菜叶、头发、米饭等垃圾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少量固态管道疏通剂,要使铝粉能与NaOH溶液反应,需要加入水,铝粉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并能放出热量,使垃圾翻动;
【反思评价】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会产生爆炸,固态管道疏通剂虽然能疏通管道,但使用过程中不安全;
探究二:【实验验证】要验证该钠盐是Na2SO4,可以加入BaCl2【或Ba(NO3)2、Ba(OH)2】溶液,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合理即可);
【提出质疑】由于Na2CO3与BaCl2反应产生了BaCO3白色沉淀,所以不能证明这种钠盐一定是Na2SO4,由于BaSO4也不溶于酸.所以取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该钠盐是Na2SO4.
【拓展延伸】铁易生锈,但可利用这一性质将铁粉制成食品包装中的脱氧剂或硫酸铜有毒,但利用它的毒性制农药波尔多液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探究一:【实验验证】水;气体和热量;【反思评价】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的H2易燃易爆;
探究二:【实验验证】BaCl2【或Ba(NO3)2、Ba(OH)2】;Na2SO4+BaCl2=BaSO4↓+2NaCl
【提出质疑】可能是Na2CO3与BaCl2反应产生了BaCO3沉淀;取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该钠盐是Na2SO4.
【拓展延伸】铁易生锈,但可利用这一性质将铁粉制成食品包装中的脱氧剂(或硫酸铜有毒,但利用它的毒性制农药波尔多液等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成分的确定,完成此题,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以便灵活应用.
37. (2017·咸宁)某小组同学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小烧杯里刚配好的FeSO4溶液混入了其它固体物质,只知道混入的物质是下列中的一种或几种:CuCl2、BaCl2、CaCO3。小组同学观察到混入其它物质后的溶液产生了浑浊。同学们决定按以下步骤对该小烧杯中的物质进行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资料:BaSO4不溶于水,也不和稀酸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a,取滤渣a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滤渣部分溶解。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写出滤渣a中所含固体物质化学式 。
(2)有气泡放出且滤渣部分溶解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根据上述现象,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写离子符号) 。
(4)为进一步确定混入物质的成分,对上述滤液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一定量的滤液,向滤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b,向滤渣b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滤渣部分溶解。
写出锌粉和滤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滤渣b中含有的固体物质是(写化学式) 。
(5)原FeSO4溶液混入的物质是: 。
答案:(1)CaCO3、 BaSO4
(2)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3)Fe2+、Cl-
(4) Zn+CuCl2==ZnCl2+Cu (或Zn+CuSO4==ZnSO4+Cu)
Zn+FeCl2==ZnCl2+Fe (或Zn+FeSO4==ZnSO4+Fe)
Zn、Fe、Cu
(5) CuCl2 、BaCl2、CaCO3
15.(2017·黔南)(8分)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小然同学设计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原因是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上时,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 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O+H2O═Ca(OH)2 .
(2)有一袋白色粉末,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丁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为了探究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到 固体全部溶解 ,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的盐酸,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
质量/g
Ⅰ
碳酸氢钠
0.10
V1
Ⅱ
碳酸钠
0.10
V2
Ⅲ
白色粉末
0.10
V3
【解释与结论】
③实验I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
④表中V1 > V2(填“>”、“<”或“=”);
⑤若V1>V3>V2,则白色粉末物质为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
【分析】(1)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能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的越快;
(2)①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③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④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V1>V2;
⑤若V1>V3>V2,则白色粉末物质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解答】解:(1)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变红色,这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上时,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变红色;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上时,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填: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CaO+H2O═Ca(OH)2.
(2)①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故填:固体全部溶解;
③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故填:NaHCO3+HCl=NaCl+H2O+CO2↑,
④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V1>V2;故填:>;
⑤若V1>V3>V2,则白色粉末物质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滴有
酚酞
的碳
酸钠
溶液
稀硫酸
澄清的
石灰水
55.(2017·丹东)(9分)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下探究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信息:①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②碳酸钡为白色沉淀
③硫酸钡不与酸反应
(1)将酚酞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
显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碱性
(2)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将氯化钡溶液滴入到锥形瓶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液体呈红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Na2CO3 + BaCl2 == BaCO3 ↓+ 2NaCl
(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观察到锥形瓶内有气泡产生并有白色沉淀,液体呈无色。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BaCO3+ H2SO4 == BaSO4↓ + H2O + CO2↑
Ca(OH)2 + CO2== CaCO3↓+ H2O
(4)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锥形瓶中的物质过滤,继续探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认为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NaCl;H2SO4
(5)设计实验,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 。
可能含有的溶质存在
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
25.(2017·攀枝花)(7分)氯化亚铁具有独特的脱色能力,广泛用于印染、造纸等行业。某课题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制备氯化亚铁。
已知:①氯化铁易与水反应;②在加热条件下,氢气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FeCl2和HCl。
③碱石灰中含有CaO与NaOH
小组同学设计下列装置制备少量氯化亚铁(装置不能重复使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请叙述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关闭活塞, 。
(2)气流从左至右,装置接口连接顺序是: a→ ( )→( )→( )→( )→d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和 。
(5)实验过程中,在点燃装置D中的酒精灯之前,从安全角度考虑必须要进行的操作是 。
25(共7分)
(1)向长颈漏斗内注水至形成一段水柱且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分)
(2)b → c → e → f (1分) (3)H2+2FeCl3 2FeCl2+2HCl (2分)
(4)吸收反应生成的HCl气体(1分) (5)检验氢气的纯度。(1分)
56.(2017·乐山)(7分)有一黑色粉末物质可能由氧化铜、木炭、二氧化锰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某兴趣小组对该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和验证。
【提出问题】该黑色粉末含有哪些的成分?
【做出猜想】大家认为黑色粉末的组成共有下面四种可能:
猜想1.木炭和氧化铜;
猜想2.木炭和二氧化锰;
猜想3. ▲ ;
猜想4.氧化铜、木炭、二氧化锰。
【查阅资料】1.常温下碳、氧化铜、稀硫酸不与二氧化锰反应;
2. MnO2不能燃烧。
【探究验证】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理由
(1)
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振荡
黑色粉末部分溶解
相关反应方程式
▲
(2)
将(1)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干燥,取一部分滤渣放入横口试管中加强热,并不断鼓入空气
有火星产生
证明混合物中含有 ▲
▲
(3)
①将(2)所得另一部分滤渣加5%的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产生
证明混合物中含有 ▲
②向(2)所得滤液中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产生
▲
【结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 ▲
56. (1) CuO + H2SO4 = CuSO4 + H2O
(2) 碳 碳粉有可燃性(或碳与氧气反应产生火星)
(3)① 二氧化锰
② 硫酸铜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结论:猜想4正确
14.(8分)(2017·广元)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如图),于是决定对该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有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做出猜想】猜想一:这瓶溶液是氯化钠溶液;
猜想二:这瓶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三:这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实验推断】
(1)小明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溶液不可能是 氯化钠 溶液,原因是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
(2)小李另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3)小王认为小李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氢氧化钠变质也能生成碳酸钠 .
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还要进行如下实验:
【继续探究】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 白色沉淀 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 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除去碳酸钠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是 氢氧化钠溶液 .
【探究启示】实验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塞,且取用药品时标签向着手心.
【拓展迁移】若该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反应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氢氧化钠能变质生成碳酸钠,要检验其变质的程度就是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要注意除去碳酸钠,据此解答.
【解答】解:(1)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一定不会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2)另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含有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3)小王认为小李的结论不完全正确,是因为氢氧化钠变质也能生成碳酸钠,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钠变质形成的,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继续探究】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能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同时能除去碳酸钠,以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故填: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除去碳酸钠.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证明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说明这瓶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溶液.
【拓展迁移】若该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则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变质物质成分的实验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21(2017·淄博)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实验I 在试管中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未复燃。
实验II 给上述试管加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仍未复燃。
实验III 用右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写出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小明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5mL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知,预使物质燃烧,除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外,还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1)铁架台 烧瓶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使水蒸气冷凝
(3)催化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26(2017·莱芜)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过程如下:
(1)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现象①③中的红色固体是同种物质,请写出现象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经经验,现象②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甲同学猜测可能是氯化铜溶液显酸性,经pH计检验,pH_______7,证实了甲的猜想。
(4)探究现象③中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
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亚铜(CuCl)。
【查阅资料】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Cu(NH3)2+和Cl-,Cu(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①取烧杯底部的白色沉淀,充分洗涤。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向白色沉淀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该白色沉淀是CuCl。
【反思与评价】Al和CuCl2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CuCl呢。
I.丙同学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为了验证猜想,他取Cu与15%的CuCl2溶液混合,结果无白色沉淀产生。他又分析了Al和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再次将打磨过的Al片插入盛有15%的CuCl2溶液的试管,并将试管置于冰水中,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减少。于是他将Cu与15%的CuCl2溶液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从而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能生成CuCl,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II.丁同学认为丙同学的实验还不够严谨,还应考虑____________对Cu与CuCl2溶液反应的影响。
(1)除去表面的氧化膜(2)2Al+3CuCl2==2AlCl3+3Cu
(3)<
(4)【进行实验】①洗去表面的附着物②I.Cl- II.变为蓝色
【反思与评价】I. 将铜直接放入CuCl2溶液中 Cu+CuCl2=2CuCl
II.空气
16.(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6题,5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全部是氧化钙 Ⅱ._______ Ⅲ.全部是碳酸钙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有碳酸钙,其理由是__________。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据此得出猜想Ⅲ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乙同学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I成立。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I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
(3)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Ⅱ成立。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_____(要求写出实验的操作和现象)。
【答案】
【猜想与假设】Ⅱ.氧化钙和碳酸钙;
(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
(2)不成立;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也会先消耗氢氧化钙,不会出现气泡。
(3)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或稀硝酸),有气泡产生。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成分只有三种情况:一是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的氧化钙,二是碳酸钙没有分解,三是碳酸钙部分分解后的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1)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溶于水时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过剩的氢氧化钙也是不溶物,故甲同学的理由不充分;
(2)氧化钙与水反应时放热而碳酸钙固体不溶于水,故剩余固体加水后放热,说明该固体中一定存在氧化钙,同时也说明猜想Ⅲ不成立;试管中的物质有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所以滴加几滴稀盐酸时,稀盐酸会优先与氢氧化钙反应而无气泡放出;只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才能确定猜想Ⅰ成立;
(3)为验证剩余固体为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可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先加水若发热说明固体中存在氧化钙;继续滴加足量稀盐酸(或稀硝酸),如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固体中存在未完全分解的碳酸钙。
【知识点】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15.(2017安徽省,15题,8分)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_____→_______→乙(填字母序号);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上述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该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中溶液的pH随通入气体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
①AB段pH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D点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除H2O外还有_______________;
②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CaCO3(1分) (2)假设2: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浑浊变澄清(1分) 【设计实验】b(1分) a(1分) D(1分) 【得出结论】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或假设1正确)(1分) (3)①刚开始通入的是装置内排出的空气(1分) CaCl2、HCl(1分) ②Ca(OH)2+CO2=CaCO3↓+H2O、Ca(OH)2+2HCl=CaCl2+2H2O(2分)
【解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考查气体的制备与性质。
(1)甲装置内发生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CO2与Ca(OH)2反应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CaCO3)的缘故。
(2)【提出假设】由文献资料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以推测,使浑浊的石灰水变澄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挥发出的氯化氢使浑浊变澄清,二是生成的CO2与CaCO3、H2O作用生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使浑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若要用图2装置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则需将混合气体由长管b通入,通过吸收试剂后,由短管a排出;吸收试剂应具备的性质是能与HCl气体反应但不生成新的杂质气体,不能与CO2气体作用。由此可知,不能吸收HCl气体的浓硫酸不能用作吸收试剂,能与CO2气体反应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也不能作吸收试剂,不与CO2气体作用且能与HCl反应生成CO2的NaHCO3溶液是最好的选择。
【得出结论】由实验现象可知,足量的CO2气体不能使浑浊的石灰水变澄清,则说明使浑浊石灰水变澄清的物质一定是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即假设1正确。
(3)①烧杯中溶液的酸碱度在刚开始(曲线AB段)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其原因是刚开始通入烧杯中的气体是装置甲中排出的空气;D点溶液pH小于7,说明此时溶液显酸性,则该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钙(CaCl2)和过量的盐酸(HCl);②在BC段发生的反应有Ca(OH)2分别和HCl、CO2作用使溶液pH降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Ca(OH)2+2HCl=CaCl2+2H2O。
【知识点】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25.(2017广东省广州市,25题,7分)菱锰矿(含有MnCO3)常用稀H2SO4来浸出Mn2+。
(1)浸出Mn2+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该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浸锰的最佳工艺条件,某研究小组首先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数据如下:
矿酸比
1:0.4
1:0.5
1:0.6
1:0.7
1:0.8
浸出率/(%)
75.9
83.8
91.8
92.8
93.0
①矿酸比从1:0.4到1:0.8的过程中,稀H2SO4的用量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②分析数据可知:当矿酸比从1:0.4变化到1:0.6时,Mn2+浸出率____________。
当矿酸比从1:0.6变化到1:0.8时,Mn2+浸出率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选定两个因素作为研究条件进行对比实验,数据如下:
矿酸比
温度/(℃)
浸出率/(%)
1
1:0.5
60
80.2
2
1:0.5
80
83.8
3
1:0.6
60
X
4
1:0.6
80
91.8
①表中X最有可能的数值为_________。
A.79.7 B.80.8 C.87.6 D.92.8
②该工艺的最佳条件为:矿酸比:__________;温度:_________。
【答案】(1)MnCO3+H2SO4=MnSO4+H2O+CO2↑ (2)①增大 ②明显提高 提高不大 (3)①C ②1:0.6 80℃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探究。
(1)MnCO3与稀H2SO4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CO3+H2SO4=MnSO4+H2O+CO2↑;
(2)①矿酸比即菱锰矿与稀硫酸的质量比,该值从1:0.4到1:0.8的过程中,稀H2SO4的用量逐渐增大;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矿酸比从1:0.4变化到1:0.6时,Mn2+浸出率由75.9%变化到91.8%,变化较大;当矿酸比从1:0.6变化到1:0.8时,Mn2+浸出率由91.8%变化到93.0%,变化值较小。故分别填:明显提高;提高不大;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矿酸比1:0.6的浸出率高于1:0.5的浸出率,且温度越高,浸出率越大;由此可知,X的值大于83.8%而小于91.78%,故选择C选项。
②由矿酸比从1:0.4变化到1:0.6时,Mn2+浸出率由变化较大且矿酸比越大,浸出率越大,故矿酸比选择1:0.6;温度越高,浸出率越高,故选择温度条件为80℃。
【知识点】信息给予题
30. (2017河北省,题号30,分值5)根据图13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粗盐提纯实验时过滤的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乙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时,除了要控制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丙实验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则测得结果与实 际值相比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答案】(1)烧杯(1分)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1分)(2)加入饱和石灰水的量(1分); 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比空气瓶中的浑浊(1分)(3)偏大 (1分) 评分说明:(2)答案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实验为过滤操作,仪器a为烧杯;过滤是将不溶于水的物质和能溶于水的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所以过滤的目的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2) 做对比试验时无关因素要相同,,探究因素不同,所以要控制无关因素饱和石灰水的浓度和滴入的量相同;二氧化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所以现象是呼出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无明显现象;
(3) 用pH试纸测定待测液的正确方法是拿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如果润湿玻璃棒则导致待测液浓度下降,如果是酸溶液则酸性减弱,而酸性越弱pH值越大,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知识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溶液的酸碱度
35.(2017河北省,题号35,分值7) 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块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丨色粉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1】小明选用图20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_(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和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03 和 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 CaCO3,溶液屮一定含有Na2C03。
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03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1,观察到_____________ 。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03 ,从而:否定了猜想二。
Na2C03与稀HC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液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淸液,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无明显现象。
证明浓液中无NaOH,猜想一正确。
该试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能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答案】[实验1]:BC(1分);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1分)
[实验2]: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1分)
[实验3]:有气泡生成(1分);(1分)
[实验4]:酚酞溶液(1分); 反应生成,无法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1分)
评分说明:实验2、实验4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察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氧气的检验方法以及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与检验。
[实验1]:从题目可知过碳酸钠是固体,在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所以反应的发生装置应该选择固液不用加热型,即B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氧气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选择C,所以填BC,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木条复燃;
[实验2]: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是氯化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会有沉淀,所以沉淀不一定是碳酸钙;
[实验3]: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是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现象为有气泡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4]: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所以先加入呈中性的氯化钙溶液,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鈉,再取清液加入酚酞检验氢氧化钠存在与否,以排除碳酸钠对酚酞的影响;如果把氯化钙换成饱和石灰水,饱和石灰水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影响实验现象分析。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创新开放题、碱和碱的化学性质
7.(2017浙江省湖州市,题号25,分值6)科学探究小组在探究酸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盐酸,观察到黑色粉末很快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而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硫酸溶液,常温下无明显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建立才猜想】①两种酸溶液的pH不同。(注:pH相同,则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相同)
②两种酸溶液中的_____不同。
【实验过程】
实验次数
试剂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1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盐酸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2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
常温
无明显现象
3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NaCl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4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______
常温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常温下,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与CuO反应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_____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答案】【建立猜想】酸根离子(或阴离子)(2分);
【实验过程】Na2SO4(2分);
【实验结论】Cl-(2分)。
【解析】【建立猜想】当两种酸溶液中的pH相同时,仍然出现上述实验中现象的差异,可能原因就是盐酸和硫酸溶液中的酸根离子(阴离子)不同导致的;
【实验过程】为了验证上述猜想②,设计实验3、4进行对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3加入了NaCl,则实验4应加入等质量的Na2SO4进行对比,由此可获得正确的结论;
【实验结论】由上述3、4两个对比实验的现象可以获得的结论是:常温下,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与CuO反应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氯离子(Cl-)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知识点】实验探究题
16.(2017甘肃省武威市,题号16,分值9)(9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______,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______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
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1分) 过滤(1分) 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2分) H2O2(或过氧化氢)(1分) 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2分) 2H2O22H2O+O2↑(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通常是把该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研磨,观察是否有氨味产生;浑浊液静置、过滤后得到不溶物;从小敏的实验第一个步骤可以看出,该滤渣中不含有铁粉或氧化铜(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冒出,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溶液会变成蓝色,黑色固体在排除铁粉和氧化铜后,剩下就是检验该物质是不是二氧化锰,主要是利用该黑色固体是否具有催化作用进行验证。
【知识点】过氧化氢的性质、氧气的性质、氧化铜的性质等。
18.(2017江苏省淮安市,题号18,分值6) 氯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同学们在实验室对其开展了系列研究。
课题1:选择制取氯化镁的原料
【查阅资料】
①全球海水中含有的盐类总质量为5亿亿吨,其中含有的各种离子占盐类总质量的百分含量如下表所示:
离子
Cl—
Na+
Mg2+
Ca2+
K+
其他
含量
55.06%
30.61%
3.69%
1.15%
1.10%
……
②工业生产中海水或卤水(海水晒盐后的剩余溶液)都可以作为制取氯化镁的原料。
【交流讨论】
同学们经讨论,一致选择卤水用于实验室制取氯化镁。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
课题2:由卤水制取氯化镁
同学们设计如题18图所示方案,从卤水中制取氯化镁。
(1)溶液X的名称是 ▲ 。
(2)部分同学认为上述制取方案不够完善,在“过滤”操作后缺少“洗涤”操作,从而导致制取的氯化镁不纯,可能混有的杂质是 ▲ 。
课题3:测定氯化镁产品的纯度(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对制得的氯化镁进行纯度测定。
【实验步骤】
①称取9.5g氯化镁样品,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形成溶液;
②向上述溶液中加入9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充分反应后,过滤;
④……
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逐滴加入10%稀硫酸(密度为1.07g·mL—1),并 ▲ ,当观察到溶液恰好褪色且30s内红色不复现,停止加入稀硫酸;
⑥计算氯化镁样品的纯度。
【问题讨论】
(1)为计算出氯化镁样品的纯度,除上述数据外,实验还需测量的数据是 ▲ 。
(2)若缺少步骤④,则会导致氯化镁纯度测定不准确,步骤④的操作是 ▲ 。
【答案】课题1:卤水中氯化镁的含量高(1分)
课题2:(1)盐酸(1分);(2)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1分);
课题3:⑤用玻璃棒搅拌(或振荡)(1分);
【问题讨论】(1)步骤⑤中加入稀硫酸的体积(或质量)(1分);
(2)用水充分洗涤滤渣,并将洗涤液与滤液合并。
【解析】课题1:卤水是海水晒盐后的剩余物,由于晒盐时水分蒸发、氯化钠晶体析出,使得卤水中氯化镁的含量高于海水中的氯化镁;
课题2:(1)由流程图可知,向卤水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沉淀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由此可知,加入的溶液X是盐酸;
(2)由表可知卤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钾,向卤水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滤液中还含有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和氢氧化钠,因此,氢氧化镁沉淀未经洗涤时,沉淀表面会附着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氢氧化钠,导致氢氧化镁沉淀加入稀盐酸溶解后,氯化镁溶液中含有杂质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钾;
课题3:为使加入的稀硫酸与滤液中的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加入稀硫酸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或溶液进行振荡;
【问题讨论】(1)要算出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加入的10%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而过量的氢氧化钠用稀硫酸来中和,因此,必需要测出加入的稀硫酸的体积或质量,才能算出氢氧化钠过量了多少,从而知道与氯化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进一步算出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2)由于氢氧化镁沉淀的表面附着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氢氧化钠,如沉淀不洗涤并将洗涤液与滤液混合,测出的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31.(2017苏州,31,8) 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本实验所用汽油与
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色 ;
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 (选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
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说明碘在汽油中溶解性比在水中 (选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选填“分层”或
“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
际生产时使用其它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答案】(1)紫(紫红、红)(1分);(2)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1分);
(3)微(1分);(4)碘的汽油溶液(1分);强(1分);(5)①不分层(1分);②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
中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应用;(1)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溶液;
(2)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汽油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B试管底部的固体全部溶解,试管中的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
(3)由图示提供的信息可知,碘微溶于水;
(4)图3中的液体分层,上层为紫红色,说明碘易溶于汽油,则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强,试管上层的红色溶液是碘的汽油溶液;
(5)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所以用酒精代替汽油,振荡后液体不分层;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它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该液体与水不互溶,碘在该液体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知识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应用
22.(2017江西省,题号22,分值9)(9分)为了解甲酸的分解产物,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
【提出猜想】 实验小组对甲酸的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想:
猜想1. H2和CO2;猜想2. CO和H2O。
【设计实验】20℃时,甲酸的状态为______;从图一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_____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为了加快分解速率,实验小组加入了催化剂,反应后将分解产物通入图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预测】若猜想l成立,则D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_。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F处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甲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交流拓展】资料表明,不同条件下,甲酸的分解产物不同,猜想1和猜想2均能成立。据此小新对甲酸的分解产物又提出新猜想:猜想3. H2O和CO2;猜想4.CO和H2。经讨论认为无需进行实验就能确定猜想3和猜想4都错误,理由是______。
【答案】
【设计实验】液态(1分) A(1分)
【实验预测】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1分)
【进行实验】红色固体变为黑色(2分) HCOOHCO↑+H2O(2分)
【交流拓展】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化学方程式无法配平)(2分)
【解析】此题属于实验探究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由于甲酸的熔点为8.6℃,所以20℃时,甲酸的状态为液态;由于常温下甲酸为液体,所以加热时试管口要向上倾斜,所以选 A装置;
【实验预测】若猜想l成立,分解产物中有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水,则猜想2成立,里面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F处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红色固体变为黑色;由于甲酸分解生成了水和一氧化碳,所以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CO↑+H2O;
【交流拓展】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2,猜想3和猜想4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不可能为1:2:2,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所以猜想3和猜想4都错误。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质量守恒定律
31.(2017山东省青岛市,题号31,分值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获知以下信息: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在溶液中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先发生反应)
Na2CO3+ CO2+ H2O = 2NaHCO3 (后发生反应)
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假设】Ⅰ.NaOH 和Na2CO3;
Ⅱ.只有 Na2CO3;
Ⅲ.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将反应后所得溶液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并测出相关数据:
小资料: 碳酸盐一般不易溶于水, 如 CaCO3难溶; 碳酸氢盐绝大多数易溶于水, 如 Ca(HCO3)2易溶。
【获得结论】根据上述信息, 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并计算溶质的质量, 将结
果填入下表:
溶质的化学式
溶质的质量/g
填表说明: ①不写计算过程,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②如果溶质的成分只有一种,请填写在第一行;如果溶质的成分有两种,请分别在两行中各填写一种物质。
【答案】III.只有NaHCO3(1分);
VI.Na2CO3和NaHCO3(1分);
溶质的化学式
溶质的质量
Na2CO3
10.6
NaHCO3
16.8
(4分)。
【解析】[猜想假设]由题干的两个反应原理可知: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四种可能:
I.通入的二氧化碳量不足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II.通入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刚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碳酸钠;
II.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碳酸钠;
VI.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获得结论]由实验流程图可知,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10g碳酸钙沉淀,需要碳酸钠的质量是10.6g;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是二氧化碳,在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8.8g二氧化碳气体,需要碳酸氢钠的质量是16.8g。
【知识点】实验探究题 计算应用题
15.(2017四川省南充市,题号15,分值9分)(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
图B中仪器a的名称是 。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_ (填“b”或“c”)端导管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
(2)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在老师的指导
下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KOH;假设Ⅱ含KOH和K2CO3;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 不正确
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
假设Ⅲ正确
取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问题讨论]:步骤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 。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这瓶变质的试剂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
【答案】(9分)(1)铁架台(1分);
A(1分 );
C(1分);
(2)2KOH+CO2=K2CO3+H2O(1分);
I(1分);
产生白色沉淀(1分);
酚酞不变色(1分);
使K2CO3完全反应完,K2CO3显碱性,会使酚酞变色(1分);
作钾肥(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所需的条件进行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与排空气法,排空气法中b进c出,当c端出来的气体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时,说明氧气已集满;KOH的性质,根据题中所给信息,KOH与NaOH性质相似,可推知KOH相关性质;设计实验检验物质成分,检验过程中,验证某种物质是否存在,需排除其他物质的影响;农业上肥料的分类,分为氮肥、磷肥、钾肥与复合肥。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固加热,所以选A;C端为氧气出来的一端,所以验满时放在C端;
(2)空气中的CO2是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这种可溶性的碱反应,类推,也会与KOH反应;有气泡产生,说明肯定含K2CO3,假设I错;由结论“假设Ⅲ正确”可推知,只含K2CO3不含KOH,所以,加入BaCl2会生成白色沉淀,加入酚酞不变色;酚酞遇碱变红,K2CO3显碱性,要验证固体物质中有无KOH,必须先把K2CO3除干净,排除K2CO3的干扰;含K元素的物质可做钾肥。
【知识点】(1)实验仪器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的反应;K2CO3+BaCl2=2KCl+BaCO3↓;酚酞的性质;农业肥料;检验物质成分的思路与方法
23.(2017重庆市A,题号23,分值6)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索。
(1)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一下猜想。
猜想一:起促进作用的是硫酸根离子
猜想二:起促进作用的是铜离子
猜想三:生成物质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① 小明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小明得出猜想 不正确。
② 小明提出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小刘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加入硫酸铜固体后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刘得出猜想 正确。
(3)小王觉得用稀硫酸比用稀盐酸制取的氢气更纯净,原因是 。
【答案】(1)Zn+2HCl=ZnCl2+H2↑ (1分)
(2)①猜想一(1分) ②在锌表面析出红色固体(1分) Zn+CuSO4=Zn SO4+Cu (1分)猜想三(1分)
(3)盐酸具有挥发性,而硫酸没有挥发性。(1分)
【解析】(1)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2)①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都有硫酸根离子存在,但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故猜想一不正确。
②加入硫酸铜后,硫酸铜溶于水,电离出Cu2+和SO42-。在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的活动性大于铜的活动性,故锌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Zn+CuSO4=Zn SO4+Cu,观察到在锌表面析出红色固体。铜离子反应完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说明起促进作用的不是铜离子,而是反应生成的铜。故猜想三是正确的。
(3)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氢气中含有少量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而硫酸没有挥发性,因此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的氢气更纯净。
【知识点】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科学探究
31.(2017湖南省郴州市,题号31,分值10) 草酸(H2C2O4)又名乙二酸,是一种有机酸,易溶于水,广泛存在于植物源食品中。草酸不稳定,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草酸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
【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 (填化学式);
猜想3:含有CO和CO2。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根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1)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请写出A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②E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1)B装置的作用是 ;
(2)C装置的作用是 ;
(3)该实验装置的设计还有一处明显不足(实验前已排尽装置内的空气),请提出改进措施 (任写一条)。
【答案】【实验猜想】CO2;(1分)
【实验探究】(1)CO2+Ca(OH)2=CaCO3↓+H2O;(2分)
(2) 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
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1分)
【实验结论】H2C2O4CO2↑+CO↑+H2O;(2分)
(1)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1分)
(2)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1分)
(3)装置末端应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任写一条)。(1分)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实验猜想】碳的氧化物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以猜想2:只有CO2;
【实验探究】(1)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2)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分别是:①C中石灰水不变浑浊,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E装置中出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草酸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O2↑+CO↑+H2O;
(3) 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4) 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尽;
(3)一氧化碳有毒,需要尾气处理,所以装置末端应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用来除去CO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3.(2017四川省自贡市,23,8)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右图)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______性。
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
(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的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
质量
①
碳酸氢钠
0.10
V1
②
碳酸钠
0.10
V2
③
白色粉末
x
V3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表中x=___;V1___V2(填“>”、“<”或“=”)
[分析并得出结论]
白色粉末是__________。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
质量/g
①
碳酸氢钠
0、10
V1
②
碳酸钠
0、10
V1
③
白色粉末
x
V3
【答案】(1)澄清石灰水(1分);(2)酸(1分);(3)不正确(1分);(4)NaHCO3+HCl=NaCl+H2O+CO2↑(2分);0.10g(1分);<(1分);碳酸氢钠(1分)
【解析】本题是考查实验探究题以及碳酸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常用澄清石灰水;
(2)溶液的pH<7时,溶液呈酸性;
(3)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因为白色粉末全部溶于水,则该白色粉末不是碳酸钙,故甲猜想错误;
(4)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为了验证白色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应该取与碳酸钠、碳酸氢钠等量的白色粉末,即0.10g;
NaHCO3+HCl=NaCl+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84 44 106 44
由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时消耗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关系可知,0.10g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和体积多余碳酸钠,故V1>V2,所以该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
【知识点】实验探究题 碳酸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27.(2017年山东省泰安市 题号27 每空1分 共6分)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定某品牌碳酸饮料中CO2的含量。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250mL瓶装碳酸饮料放在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未冻结);
②将饮料从冰箱内取出,迅速加入质量分数为50%NaOH溶液5mL;倒转饮料瓶,轻轻振荡,然后放置恢复至室温,作待测液;
③按下图连接实验装置。取50mL待测液置于装置B的锥形瓶中,关闭开关K,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④打开开关K,向装置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将C装置中的物质过滤,洗涤,烘干称量质量为0.394g。
资料:①CO2与足量Ba(OH)2反应生成BaCO3沉淀。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③实验中各种溶液的密度都视为1g/mL。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C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①冷冻碳酸饮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计算此品牌碳酸饮料中CO2的含量为______________g/L(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答案】(1)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1分)
(2)CO2+2NaOH=Na2CO3+H2O(1分);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干扰实验(1分);
(3)防止打开瓶塞时二氧化碳气体逸出(1分);
(4)将装置B中的二氧化碳全部压入装置C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1分);
(5)1.76)(1分)。
【解析】(1)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所以,C中的现象是导管口产生气泡,同时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2)装置A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碱石灰既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又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装置C中,干扰实验;
(3)温度越低,气体得到溶解度越小,冷冻饮料瓶,防止打开瓶塞时,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影响测定结果;
(4)反应结束后,B装置中残留有二氧化碳气体,鼓入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可以将B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压入C装置中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
(5)设50mL饮料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Ba(OH)2=BaCO3↓+H2O
44 197
X 0.394g
X=0.088g
所以,该品牌碳酸饮料中含二氧化碳的量为:。
【知识点】实验探究题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29.(2017年山东省泰安市 题号29 每空1分 共7分)
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泡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下表实验现象中的①②③。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________;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试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1分);
[实验探究]①无现象(1分);②<(1分);③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溶解(1分);
[评价反思](1)C(1分);
(2)因为溶液中的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也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此现象的产生,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1分);
[总结提高]取少量的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反应后的溶液,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则猜想三正确。
【解析】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
[实验探究]①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无现象,说明猜想二不正确;
②猜想三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酸溶液的pH<7;
③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锌片,有气泡产生,且锌片溶解,证明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不能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方案C错误;
(2)因为溶液中的硫酸钠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也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此现象的产生,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无法证明猜想三正确;
[总结提高]要证明方案三正确,关键要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酸有五点化学性质,除上述实验已用过的三点化学性质外,还可用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来验证,方法为:取少量的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反应后的溶液,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则猜想三正确,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水。
【知识点】实验探究 酸的化学性质
37. (2017四川泸州市,题号37,分值6)已知:铝在常温下能与O2反应,在铝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Al2O3能溶于NaOH溶液。某课外小组对“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进行如下探究。
①测得CuCl2溶液的pH<7;
②将铝片放入CuCl2溶液中,没有观察到现象;
③取出铝片用NaOH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再取出铝片洗净后放入CuCl2溶液中,观察到铝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观察到CuCl2溶液呈 色,该溶液显 性(选填“酸”、“碱”或“中”)
(2)步骤③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步骤②中没有现象的原因是 。
(4)小组对步骤③产生的气体提出以下猜想:
a.可能是Cl2; b.可能是O2; c.可能是;
小组讨论得出c成立,理由是 。
【答案】(1)蓝(1分);酸(1分);
(2)铝片表面附着一层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1分);2Al+3CuCl2=2AlCl3+3Cu(1分);
(3)Al2O3和酸性溶液反应但无现象(1分);
(4)活泼的金属和酸反应产生盐和氢气(1分)。
【解析】(1)Cu2+是蓝色的,所以CuCl2溶液呈蓝色;CuCl2溶液是强酸弱碱形成的盐溶液所以呈酸性;
(2)金属铝把氯化铜中的铜置换出来,金属铜是红色的,所以铝片表面有一层红色固体;溶液显示蓝色是因为有Cu2+离子的存在,现在Cu2+被置换成铜单质所以溶液颜色变浅;
(3)金属氧化物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看不到现象;因为Al2O3是金属氧化物,所以与酸性溶液反应没有现象;
(4)因为酸性溶液中存大量的H+。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产生的气体是H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度 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
21.(2017年广西省贵港市,题号21,分值12) 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碱的性质后,到实验室做实验,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无明显现象,然后向得到的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小杰做的实验与小明一样,但没有出现白色沉淀。他们为了查明原因,查阅资料:①CO2与NaOH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少量CO2得到Na2CO3,过量CO2得到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Na2CO3+H2O+CO2=2NaHCO3;②Ca(HCO3)2溶于水,溶液显碱性;③CaCl2溶液显中性;④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与酸反应;⑤铝、锌、铁、铜的盐溶液与NaHCO3
溶液混合会产生沉淀。
他们对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Na2CO3;猜想②NaHCO3;猜想③Na2CO3、NaOH;猜想④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
再加入_______________。
无明显现象;
有气泡产生。
猜想②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
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③成立
【继续探究】将4.0gNaOH固体溶解在100mL水中,然后通入4.0g二氧化碳气体,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
【答案】【猜想与假设】Na2CO3、NaHCO3(2分);【实验探究】(1)稀盐酸(2分);NaHCO3+HCl=NaCl+H2O+CO2↑(2分);(2)无色酚酞溶液(2分);酚酞溶液变红(2分);【继续探究】Na2CO3、NaHCO3(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变化规律,结合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
【猜想与假设】由查阅资料中的信息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可能生成碳酸钠,也可能生成碳酸氢钠,同时反应中可能氢氧化钠有剩余,故反应后溶液中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碳酸氢钠,还可能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结论是猜想②成立,即溶液中只有碳酸氢钠,故加入氯化钙溶液无现象,碳酸氢钠和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故继续加入的物质是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2)结论是猜想③成立,即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将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再向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含有氢氧化钠则无色酚酞溶液会变红。
【继续探究】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以看出,若反应中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微粒个数比为1:1时则生成碳酸氢钠,若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的微粒个数比为1:2时,则生成碳酸钠,而题目中所给二氧化碳、氢氧化钠的微粒个数比=,因为,故应该得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碱和碱的化学性质
24.(2017河南省,25,10)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①写出一个双球管中可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③相同质量的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_____。
(2)实验室可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CO,然后用CO还原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CO发生装置中的反应为:H2C2O4H2O+CO2↑+CO↑
①A装置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写出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要达到实验目的,装置中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接_______。
④从环保角度考虑,还需对以上装置进行改进,请简述改进措施。
(3)将30.9 g 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可以得到21.3 g 固体物质。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答案】(1)①2HCl+CaCO3= CaCl2+H2O+CO2↑;(或)(1分);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1分);③磷(1分);(2)①Ca(OH)2溶液变浑浊(1分);②(1分);③h、g接e、f接c(或d)、d接(c)b(1分);④在A装置后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即可)(1分);(3)2.45g(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气体除杂的方法和仪器装置以及根据方程式的计算;(1)①双球管中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CaCO3= CaCl2+H2O+CO2↑或;②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③根据4P→5 O2、3Fe→2 O2、2Mg→O2
124 160 168 64 48 32 之间的质量关系可知,相同质量的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磷;(2)①
因为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A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反应的方程式为:;③制取纯净、干燥的CO,要除去水蒸气和CO2,然后用CO还原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是CO2,要达到实验目的,装置中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h、g接e、f接c(或d)、d接(c)b;④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所以要在A装置后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3)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是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即:30.9g-21.3g=9.6g;设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答: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4.5g。
【知识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气体除杂的方法 仪器装置以及根据方程式的计算
32、(2017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题号32,分值6)小维与家人聚餐时,对火锅燃料“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与同学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⑴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
⑵氯化钙、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⑴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⑵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洒精中含有碳元素。
猜想二: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己变质。
【实验探究】⑴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澄清石灰水_____,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
⑵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杯底有白色沉淀。取沉淀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则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实验结论】⑴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⑵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己经变质。
【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固体酒精中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小维与同学继续探究。
⑴他另取少量固体酒精,加水溶解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_____,于是得出固体酒精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⑵小维的同学认为他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酒精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剩余,理由是________。
⑶他们另取上层清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他们一致认为固体酒精中氢氧化钠有剩余。
【反思交流】⑴实验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⑵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答案】【实验探究】⑴变浑浊 (1分)(2) CaCO3+2HCl = CaCl2+H2O+CO2↑(1分)
【拓展延伸】⑴变红(1分) (2)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1分)
【反思交流】⑴除去碳酸钠(或CO32-)(合理即可)(1分)⑵密封(1分)
【解析】【实验探究】⑴通过图示实验得出了固体酒精中含有碳元素,所以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烧杯内壁涂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⑵根据固体酒精的组成,白色沉淀应该是氢氧化钠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的碳酸钙,沉淀溶解的反应应该是碳酸钙与试管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拓展延伸】⑴根据向固体酒精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后的现象得出固体酒精中还含有氢氧化钠的结论,只能是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⑵小维的同学认为他的实验不能证明固体酒精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剩余,是因为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的水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反思交流】⑴实验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是为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防止它对氢氧化钠检验时产生干扰;⑵由于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29.(2017·南宁)兴趣小组在做完盐的性质实验后,发现一瓶碳酸钠固体可能混入了氯化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此,他们对这瓶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分析及化学方程式
(1)取少量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
足量的水,溶解,得到溶液A。
(2)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入
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入过量的硝
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说明该固体中混有硫酸钠,写出证明有硫酸钠存在的化学方程式 。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于
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固体中
。实验结束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
【实验反思】步骤(2)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 。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还想测定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利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体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氢氧化钠
丙 丁
稀硫酸
氮气
弹簧夹
样品
一浓硫酸
甲 乙
(1)为达实验目的,首先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 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
a.称量装置丙。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装置乙的作用是 。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的连接;检验常见气体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及细节。
【解析】【实验验证】在实验步骤(2)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钡,根据结论:固体中混有硫酸钠,说明其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如下:Na2SO4 + Ba(NO3)2 =BaSO4↓+2NaNO3;在实验步骤(3)中,取(2)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已知: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之后硫酸钡和氯化银,所以此时的现象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的物质是氯离子,即说明该固体中 混有氯化钠 ;实验结束所得溶液中,根据实验步骤(2)加入的是过量的稀硝酸和硝酸钡溶液,步骤(3)加入的是几滴硝酸银溶液, 且检测物是碳酸钠,所以其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Na+、Ba2+、H+ 。
【实验反思】步骤(2)中滴入过量的稀硝酸的目的是:把溶液中原有的碳酸根除尽,避免碳酸根对实验的干扰,同时为后续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准备,因为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
【实验拓展】若要测定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根据实验装置图的设置与连接方式可知,是通过测定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来推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1)为达实验目的,首先称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其操作顺序应该首先排除甲装置中的空气及其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再称量丙装置的质量M1,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注入稀硫酸与样品中的碳酸钠充分反应后,为了确保产生的二氧化碳都会进入到丙装置中,需要再次通入氮气后,最后测量丙装置的质量M2,碳酸钠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就是(M2-M1
),然后就可以带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求出碳酸钠的质量。
(2)装置乙的作用是 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避免对后续实验的检测产生干扰,因为氢氧化钠固体也能吸水导致其重量增加 。
【答案】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分析及化学方程式
(2)
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SO4+Ba(NO3)2=BaSO4↓+2NaNO3。
(3)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该固体中混有氯化钠。实验结束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Na+、Ba2+、H+。
【实验反思】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并为检验硫酸根离子做准备 。
【实验拓展】(1)b→a→c→b→a。(2) 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避免对后续实验的检测产生干扰。
31.(6分)(2017·湖北黄冈,31题)铝是重要的轻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电讯和建筑领域。铝亦有其特殊的性质,试根据以下信息填空或简答。
(1)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铝比锌_______。但是将铝片和锌粒分别投入稀硫酸中,铝片表面产生的气泡却比锌粒少而慢。为了探究铝与酸反应的规律,小强用相同质量、相同形状的光亮铝片设计如下实验。
(2)比较实验三、实验四说明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_______有关。
(3)比较实验一、实验二说明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可能与_______、_______粒子和温度、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等多种因素有关。
(4)写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芳将长条状铝片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片刻,轻轻摇动铝条,受热一段会左右摇晃,却不像蜡烛那样滴落。为探究其原因,小芳查阅资料得知:铝的熔、沸点分别是660℃、2460℃;氧化铝的熔、沸点分别为2054℃、2980℃。
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活泼(1分) (2)酸的浓度(1分) (3)钠离子(1分);氯离子(1分) (4)2Al+3H2SO4=Al2(SO4)3+H2↑(1分) (5)酒精灯火焰温度能使金属铝熔化,但不能使表面的氧化铝薄膜熔化(1分)
【解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位于锌的前面,故活动性铝比锌强,即铝比锌活泼。
(2)比较实验三、四,除酸的浓度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可得出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酸的浓度有关。
(3)比较实验一、二,不同之处是实验二中加入了NaCl固体,从而导致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因此铝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可能与构成氯化钠的粒子——钠离子、氯离子有关。
(4)实验二中发生的反应是铝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H2↑。
(5)由题给信息可知,铝的熔沸点低于氧化铝的熔沸点,而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铝 薄膜,加热时,内部的铝温度先达到熔点而熔化,外部包裹的氧化铝薄膜因未达到熔点而不熔化,故会观察到氧化铝薄膜包裹熔化的铝,形成左右摇晃而不滴落的现象。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
15.(2017·湖北孝感,题15,分值7)小明同学欲回收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题: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两瓶白色固体,用剩的药品。他对其中的一瓶药品是否纯净产生质疑,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钠; 猜想二: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猜想二: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设计与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固体药品,装入试管,加蒸馏水溶解,然后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最后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若只有___①___产生
则猜想一正确
若只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二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若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三正确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结论领悟到:老师强调加入稀硝酸并且至过量的目的是_____。他认为,若只将实验步骤中的过量稀硝酸换成过量稀盐酸,重复以上实验操作,虽然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不能确认猜想二是否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
【归纳总结】1.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干扰物质,又要防止____新的干扰物质。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以避免药品被________。
【答案】【设计与实验】气泡(1分);AgNO3+NaCl=AgCl↓+NaNO3 (2分)
检验并除去CO32- (1分);引入Cl-对实验造成干扰(1分);【归纳总结】1.引入(1分);2.污染(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探究题,要注意猜想的全面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文字叙述的规范性。
【设计与实验】猜想一时只有碳酸钠,若加入稀硝酸只发生反应Na2CO3+2HNO3==2NaNO3+H2O+CO2↑ 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看到的现象是冒气泡;猜想二是只有氯化钠滴加硝酸银会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NaCl=AgCl↓+NaNO3 ;
【反思评价】加入稀硝酸过量的目的是,若是有碳酸钠反应会有气体产生,通过这样检验是否有碳酸钠,碳酸根离子易与钙离子,钡离子等其他离子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硝酸是完全除去碳酸根离子的干扰;若是改用盐酸现象与原来的一样,在这过程中会引入氯离子,不确定原物质是否含有氯离子;
【归纳总结】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干扰物质,又要防止引入新的干扰物质;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以避免药品被污染和浪费。
【知识点】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16.(9分)(2017·新疆,16题,9分)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形成的物质种类很多。
(1)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CaH2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H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石灰溶于水可制得熟石灰,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实验室可以用______________测定其溶液的酸碱度。
(3)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将Na2CO3溶液滴加到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___①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Ⅰ: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
__③___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Ⅱ: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__④___
产生气泡
猜想__⑤___成立
【拓展延伸】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⑥___。
【答案】(1)CaH2+2H2O=Ca(OH)2+2H2↑(1分) (2)放热(1分);pH试纸(或pH计)(1分)
(3)① Na2CO3 (1分);②Na2CO3能与Ca(OH)2发生反应,两者不能共存(1分)③无明显现象(或无白色沉淀产生)(1分);④稀盐酸(或稀硫酸)(1分);⑤三(1分);⑥反应物是否有剩余(1分)
【解析】(1)根据提给信息可知,反应物为氢化钙和水,生成物为氢氧化钙和氢气,故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CaH2+2H2O=Ca(OH)2+2H2↑。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溶于水后得到氢氧化钙溶液,即澄清石灰水;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试纸或pH计。
(3)①两种物质混合、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有三种情况: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只有NaOH;若Na2CO3过量,则溶质是NaOH和Na2CO3;若Ca(OH)2过量,则溶质是NaOH和Ca(OH)2。②由于Ca(OH)2能与Na2CO3发生反应,故两者不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即猜想四不成立。③根据结论“猜想二不成立”,可知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检验是否含有Ca(OH)2,由于“猜想二不成立”,即不含Ca(OH)2,则加入Na2CO3溶液后不会观察到明显现象。④根据“有气泡产生”,可知加入的是一种酸的溶液,可能是稀盐酸或者稀硫酸;又由于猜想中的物质只有Na2CO3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故根据现象可知滤液中含有Na2CO3,即猜想三成立。⑥反应后所得物质中,反应的生成物必然存在,另外,还要考虑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否有剩余,若有剩余,则剩余物质也考虑在内。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
28、(2017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题号28,分值8)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一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请你验证猜想二成立,并完成实验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溶液。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_____________保存。
【答案】(1)白色沉淀(白色浑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NaOH+CO2=Na2CO3+H2O
(2)Na2CO3和NaOH (写名称不给分)猜想二中也含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盐酸也能产生气泡
【设计实验】
过量的氯化钙(或足量的氯化钙;过量或足量的氯化钡,过量或足量的硝酸钙等可溶性钙盐或钡盐,答化学式也给分,不写足量或过量不给分); 产生白色沉淀(或产生白色浑浊);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评价】密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探究题,要注意猜想的全面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文字叙述的规范性。
(1)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根离子遇到钙离子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混合后溶液变浑浊说明有碳酸钙生成,可推断氢氧化钠已变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变质存在这样几种可能,若是完全变质,溶质只有碳酸钠,若是部分变质,溶质会有Na2CO3和NaOH
【进行讨论】不论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都会含有碳酸钠,只要加入稀盐酸就会生气气体;
【设计实验】猜想二是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即溶质里面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若是加入钙离子或者是钡离子让碳酸根离子沉淀;然后检验是否含有氢氧根离子,检验氢氧根离子应用酸碱指示剂,所以滴加氯化钙或者是氯化钡过量的氯化钙(或足量的氯化钙;过量或足量的氯化钡,过量或足量的硝酸钙等可溶性钙盐或钡盐, 产生白色沉淀(或产生白色浑浊);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证明猜想二成立;
【反思评价】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知识点】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16. (2017甘肃省庆阳市,16题,12分)(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____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______,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________________
2. 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______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
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探究】熟石灰(2分)过滤(2分)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2分)H2O2 (2分)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2分)2H2O22H2O+O2↑(2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Ⅰ:铵盐与碱混合会放出氨气,所以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测是否生成氨气,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实验Ⅱ: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最后得到不溶物,所以该步操作是过滤;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这证明该不溶物中不含铁粉和氧化铜;2.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会生成氧气,过氧化氢溶液中会有气泡产生,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把带火星木条伸到试管中,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交流讨论】步骤2发生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知识点】科学探究
28. (2017桂林市,题号29,分值11)一些金属易生锈,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金属锈蚀进行探究。
【实验一】取5枚去油去锈的洁净铁钉,分别装入下表的试管中,进行试验。
(1)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生锈速率越 (填“慢”或“快”);在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环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实验二】为探究铁锈的成分,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进行实验(每步反应和吸收均完全)。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而变量,碱石灰既能吸收水也能吸收CO2。
(2)请指出上图所示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 。
(3)加热前,先通入CO一段时间,目的是 。
(4)将铁锈样品加热,样品逐渐变黑,无水硫酸铜逐渐变蓝,由此推知铁锈中一定含有 元素,从而推断出空气中的 参加了铁生锈反应。
【实验记录】
铁锈样品的质量/g
装置B的质量/g
装置C的质量/g
反应前
23.2
232.4
198.2
反应后
239.6
211.4
(5) 根据上表数据推算,可确定铁锈的成分,用FexOy·nH2O表示,则n= ;若缺少D装置,x :y的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实验三】镁带久置空气中,表面因锈蚀而变黑,此黑色物质是碱式碳酸镁,带结晶水的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
(6) 欲通过实验探究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的条件,用右图所示装置,试管内可选用的物质如下:①O2 ②水 ③CO2 ④O2和CO2 ⑤CO2和水 ⑥O2和水 ⑦O2、CO2和水
至少需要选用 (填数字序号),才能达到探究镁带锈蚀的条件。
(7) 请写出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生成碱式碳酸镁[Mg3(OH)2(CO3)2]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快;(1分)酸性;(1分)(2)没进行尾气处理;(1分)(3)防止爆炸;(1分)(4)氢(H)(1分);水;(1分)(5)4;(1分)偏小;(1分)(6)④⑤⑥⑦;(1分)6Mg+4CO2+2H2O+3O2 =2Mg3(OH)2(CO3)2。(2分)
【解析】(1)由于实验一中图片1和第4可以得出,温度越高,生锈的时间越短,说明生锈速率越快,故填:快;从实验一中图片1,2、3比较可得出铁生锈在酸性条件下生锈较快;(2)从装置图知是通入的CO气体,由于CO有毒,进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则要设计尾气处理装置,故缺陷为:没进行尾气处理;(3)加热前要先通CO,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因为CO中混有氧气点燃有可能发生爆炸,这样将空气排净后在点燃,就可避免发生爆炸,故填:防止爆炸;(4)CO通入A中加热,无水硫酸铜变蓝,从资料看说明硫酸铜已吸收水(H2O)分,根据质量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推知铁锈中含氢元素,故填:H;空气中的水蒸气中才含有H元素,故填 :水;
(5) 铁锈样品FexOy·nH2O在加热条件下化学方程式为:FexOy·nH2OFexOy+nH2O;FexOy与CO反应生成铁、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yCO+ FexOyxFe +yCO2;反应后水全被B装置中硫酸铜吸收,从反应前后测得数据之差知:水质量=239.6g-232.4g=7.2g;二氧化碳全被C装置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211.4g-198.2g=13.2g;则参加反应的FexOy质量=23.2g-7.2g=16g;所以有:
yCO+ FexOyxFe +yCO2
56x+16y 44y
16g 13.2g
=
X:y=2:3
FexOy中化学式为Fe2O3,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0,
则FexOy·nH2O中FexOy与nH2O质量比:×100%=×100%,故n=4;若缺少D装置,右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进入C装置,则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数据偏大,通过化学方程
yCO+ FexOyxFe +yCO2计算,则X:y值将减小,故填:偏小。
(6) 镁带久置空气中,表面因锈蚀而变黑,此黑色物质是碱式碳酸镁,带结晶水的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说明镁带锈蚀后生成物中含Mg、H、O、C元素,则镁要锈蚀需跟水、氧气、二氧化碳都接触,则探究锈蚀条件采用控制变量法,故应该选④⑤⑥⑦进行探究;其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镁[Mg3(OH)2(CO3)2],其化学方程式为:
6Mg+4CO2+2H2O+3O2 =2Mg3(OH)2(CO3)2。
【知识点】铁锈蚀的快慢、铁锈成分探究、化学方程式及计算、质量守恒定律
26. (2017黑龙江绥化市,题号26,分值6)一次用餐中,小丽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买回一袋,和同学一起对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氢氧化钠等物质。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做出猜想】
小丽猜想:没有变质,只含有氢氧化钠
小明猜想:全部变质,只含有碳酸纳,
你的猜想:部分交变质,含有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探究】
小丽取少量固体酒精在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取上述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丽说氢氧化钠没变质,小明认为她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
请你补全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的①②③,证明固体酒精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所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有气泡产生
小丽猜想不成立
②
③
你的猜想成立
【拓展提升】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做出猜想】碳酸钠和氢氧化钠;2NaOH+CO2= Na2CO3+H2O;【实验探究】滴加盐酸的量少,和氢氧化钠反应了;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②再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③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变成红色;【扩展提升】Na2CO3+Ca(OH)2=CaCO3↓+2NaOH。
【解析】本题探究的是物质的成分及含量,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分析。
【做出猜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会得到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向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则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然后碳酸钠才能和稀盐酸,若加入稀盐酸的量比较少,则不会生成气体;
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②③要验证溶液中同时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则可以先用氯化钙溶液将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酚酞溶液变红则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否则不含有氢氧化钠。
【拓展提升】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要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可以用适量的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除去碳酸钠而不带入新的杂质,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碱和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
15.(2017湖北省随州市,题号41,分值9)实验探究一:课本第二单元课后作业中有“寻找新的催化剂” 的探究内容,实验中学探究小组据此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Ⅰ.
A中无明显现象, 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① 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② 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Ⅱ
①
. 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② 滤渣质量等于ag
红砖粉末的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Ⅲ.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______
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没有二氧化锰粉末好
【拓展应用】
己知CuSO4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101.2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2g CuSO4粉末,充分反应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溶液,则生成氧气_____g。
实验探究二: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淅河中学化学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封的氢氧化钾固体,对其是否变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1.未变质 2.部分变质 3.完全变质
【查阅资料】KOH与NaOH性质类似,也能与CO2反应而变质。写出K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设计实验】
(l)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猜想_____不成立。
(2)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放在右图所示装置中进行实验,根据CO2的体积和密度计算变质产物的质量,从而确定变质情况,你认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方案,进一步探究变质情况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2成立
【答案】实验探究一:【实验探究】Ⅰ 氧气(1分);Ⅱ 质量和化学性质(1分);Ⅲ D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快(1分);【拓展应用】3.2(1分);
实验探究二:【查阅资料】2KOH+CO2=K2CO3+H2O(1分);【实验设计】(1)1(1分);(2)不可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分);(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②向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2成立
【解析】实验探究一【实验探究】Ⅰ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Ⅱ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质量不变,分离后依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故反应前后红砖粉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Ⅲ从实验结论可以看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红砖粉末要好,故D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快;【拓展应用】硫酸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反应后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2g÷2%=100g,则反应中减少的质量是生成氧气的质量,故生成氧气的质量=101.2g+2g-100g=3.2g;
实验探究二:【查阅资料】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化学性质相似,故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KOH+CO2=K2CO3+H2O;【设计实验】(1)样品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则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钾,故猜想1不成立;(2)实验中用了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会使测定结果偏小;(3)实验结论是猜想2成立,即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要验证二者同时存在时,要将碳酸钾完全反应后再用无色酚酞溶液验证氢氧化钾的存在,但要注意验证碳酸钾时不能选择酸、碱之类的试剂,因为酸可以和碳酸钾、氢氧化钾都反应,而加入碱时则带入氢氧根离子,会影响氢氧化钾的检验,则可以选择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钡、硝酸钡之类的试剂验证碳酸钾的存在。
【知识点】科学探究题、实验设计与评价、催化剂的概念及作用
30.((2017年湖南省株州市,题号30,分值12)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探究了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硫(SO2)反应后所得固题产物的成分,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2Na2O2=2Na2SO3+O2,2Na2SO3+O2=2Na2SO4;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猜想1:固体成分为Na2SO3
猜想2:固体成分为Na2SO4
猜想3:_____①____
【实验探究】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反应发生(产生足量的SO2)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从a 处导出的气体,木条复燃。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78g,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的质量为134g。
【实验结论】(1)A是制取SO2气体的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类似,请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②_______。
(2)由题中____③____的实验现象,可推测猜想2是错误的。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④____;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⑤_______。
(4)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景.可计算出Na2SO3的质量为______⑥_____g。Na2SO4的质量为______⑦_____g
【总结提升】 (l)若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m1g,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质量为m29,则m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⑧_____(用含m1的关系式表示)。
(2)请另外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定性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后所得固体产物的成分:______⑨_____。
【答案】猜想3:固体成分为Na2SO3和Na2SO4;(1分)【实验结论】(1)Na2SO3+H2SO4=Na2SO4 + 2H2O
+SO2↑;(2分)(2)木条复燃;(1分)(3)吸收水分,使二氧化硫干燥;(1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进入C装置;(1分)
(4)63 ; (1分) 71;(1分)【总结提升】 (1);(2分)(2)取少量反应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则证明白色固体中有Na2SO3。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白色固体中有Na2SO4,说明C装置中所得白色固体中有Na2SO3和Na2SO4。(2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的能力。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2Na2O2=2Na2SO3+O2,2Na2SO3+O2=2Na2SO4;可以分析出猜想3:固体成分为Na2SO3和Na2SO4;
【实验结论】(1)从图A可看出是利用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同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类似,故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 + 2H2O+SO2↑;(2)从2SO2+2Na2O2=2Na2SO3+O2,2Na2SO3+O2=2Na2SO4;因为第一反应产生的亚硫酸钠与氧气的质量比刚好同第二反应参加反应的亚硫酸钠与氧气的质量比,如果全是硫酸钠,则不会有氧气从从a
处导出,则带火星木条不会复燃,故看到木条复燃,说明猜想2是错误的。(3)装置B是浓硫酸,其有吸水性,目的是使二氧化硫干燥,以免干扰C的称量,故填:吸收水分,使二氧化硫干燥;装置D是碱石灰,同样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吸收,避免进入C装置,影响称量,故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进入C装置;(4)从化学反应2SO2+2Na2O2=2Na2SO3+O2来看:每156份质量的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亚硫酸钠252份,则78g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亚硫酸钠质量126g,若亚硫酸钠与氧气反应完全转化成硫酸钠,则质量为142g,由于充分反应后称得生成物固体的质量为134g;因为126g<134g<142g,故C装置中反应后固体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设固体混合物中亚硫酸钠质量为X,则硫酸钠质量为134g-x;参加反应的亚硫酸钠质量为126g-x.
2Na2SO3+O2=2Na2SO4
252 284
126g-x 134g-x
=
X=63g
则固体中含有Na2SO3质量为63g和Na2SO4质量为71g.
【总结提升】(1)若实验前称得Na2O2固体的质量为m1g,若完全转为亚硫酸钠,从2SO2+2Na2O2=2Na2SO3+O2来计算,可得生成亚硫酸钠质量为;若Na2O2固体发生两反应,完全变为硫酸钠,则质量为;故m2取值在这两之间,则为;(2)从图A知亚硫酸钠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硫,它能使品红裉色,所以加入盐酸来证明是否含亚硫酸钠;要证明是否含硫酸钠实质就是证明含硫酸根,故加入含钡离子的盐就行。故设计实验为:取少量反应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则证明白色固体中有Na2SO3。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白色固体中有Na2SO4,说明C装置中所得白色固体中有Na2SO3和Na2SO4。
【知识点】酸、碱、盐综合知识、化学方程式、化学计算、实验设计
39.(2017黄石市,题号14,分值5)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完成“利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实验后,对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一下探究过程,并将①-⑤处答案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
【提出问题】 ① ?
【做出猜想】 Ⅰ溶质仅为氯化钠;
Ⅱ溶质为氯化钡和氯化钠;
Ⅲ ② 。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猜想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
③ 溶液。
(填化学式,限填一种)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正确
④ ;
猜想Ⅱ正确
有气泡产生
猜想Ⅲ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含有可溶性钡盐的废液可以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无害化处理。请写出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 。
【答案】①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1分)②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1分)③H2SO4 ;(1分)④有白色沉淀;(1分)⑤Ba(NO3)2 + Na2CO3 === BaCO3↓+ 2NaNO3 ;(1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溶液溶质的探究相关知识。从题知是对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故【提出问题】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做出猜想】“利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实验中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滤液中有三种可能Ⅰ溶质仅为氯化钠;Ⅱ溶质为氯化钡和氯化钠;Ⅲ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故猜想Ⅲ填 :溶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设计方案】取废液样品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钠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则会有气泡;硫酸遇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硫酸钡产生;硫酸与氯化钠不反应,故③填:H2SO4 ;④填:有白色沉淀;【交流反思】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故化学方程式为:Ba(NO3)2 + Na2CO3 === BaCO3↓+ 2NaNO3 ;
【知识点】酸碱盐、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及应用、化学式
30. (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30题,8分)(8分)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见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 ▲ 。
(2)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 。
(4)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5)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 。
【答案】:(1)稀硝酸
(2)CO2+Ca(OH)2=CaCO3↓+H2O
(3)ADBEC或ADBCE
(4)将装置D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排净,让E中碱石灰完全吸收
(5)取上层清液少于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少许,若没有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氯化钡溶液已经过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 由【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可以判断出那稀酸应该是稀硝酸。不可能是稀盐酸(因为稀盐酸或氯化钠溶液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所以最后生成的白色沉淀氯化银中的Cl-是来自于稀盐酸还是来自于氯化钠)。也不可能是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银沉淀,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因此最后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也有可能是硫酸银)。所以那稀酸只能是稀硝酸。
(2)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是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3)小吕的实验连接顺序为ADBEC,为了准确的计算出NaHCO3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NaH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准确质量,所以在反应之前需要先将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先排净,所以装置D之前一定要连接A。E中碱石灰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水蒸气,所以在装置D、E之间要连接能吸收水蒸气的B装置。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E,所以在装置E之后还得连接。所以连接顺序为ADBEC或ADBCE。
(4)反应之后,在装置中还残留一部分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准确,必须让装置E把那残留的二氧化碳给吸收了。因此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将装置D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排净,让E中碱石灰完全吸收。
(5)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在过滤之前,检验BaCl2溶液是否过量,只需要取上层清液少于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少许,若没有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氯化钡溶液已经过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
28.(2017常州,28,8)
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趣味实验】实验1:和面。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彭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
实验2:发面。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长大且手感比较松软。
【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假设1:M是NH4HCO3;
假设2:M是NaHCO3;
假设3:M是NH4H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1】
【提出新问题】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
【实验探究2】实验②:将实验①所得的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
【得出结论】
实验①试管中剩余固体是 (填化学式)。
【反思提高】
(1)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受热稳定性:Na2CO3 (填“>”“=”或“<”)NaHCO3;
【扩展应用】某品牌复配膨松剂N的材料为: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钠和玉米淀粉,N遇水发生如下反应:Ca(H2PO4)2+ 2NaHCO3= CaHPO4↓+ Na2HPO4+2CO2↑+2H2O;利用N和面和发面(加热)时,面团都会胀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常温下的溶解度:Na2HPO4>CaHPO4
b. 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遇到酸性物质能产生气体
c. 根据上述反应,产生0.22gCO2,至少需要NaHCO3的质量为0.42克。
【答案】【得出结论】Na2CO3(1分);【反思提高】(1)(2分);(2)>(1分);【拓展应用】a(1分);b(1分);c(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物质的成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计算;【得出结论】(1)根据实验探究中的现象可知,该物质不是碳酸氢铵,也不含有碳酸氢铵,则该物质为碳酸氢钠;将实验①
所得的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说明该物质受热不易分解;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说明该物质易溶于水;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说明该物质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物质含有碳酸根离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为中性,则剩余的固体物质是Na2CO3;
【反思提高】(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方程式为:;
(2)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说明物质的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拓展应用】因为N遇水发生反应:Ca(H2PO4)2+ 2NaHCO3= CaHPO4↓+ Na2HPO4+2CO2↑+2H2O;在反应中CaHPO4 为沉淀形式存在,所以 常温下的溶解度:Na2HPO4>CaHPO4; Ca(H2PO4)属于酸式盐,水溶液呈酸性,碳酸氢钠在酸性溶液中可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b正确; 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关系可知:设生成0.22g二氧化碳需要Ca(H2PO4)2为x,Ca(H2PO4)2+ 2NaHCO3= CaHPO4↓+ Na2HPO4+2CO2↑+2H2O
168 88
x 0.22g
根据上述反应,168:88=x:0.22g,x=0.42g,所以产生0.22gCO2,至少需要NaHCO3的质量为0.42g正确。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成分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计算
15.(2017年江苏省徐州市,题号15,分值2)(11分)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按图甲装好药品、连好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 。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铁有三种氧化物(FeO、Fe2O3、Fe3O4),其中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
黑色固体不变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 (填物质名称)
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 ▲ 溶液
▲ ,且有红色固体出现
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
【探究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 。
【拓展创新】同学们利用微型仪器“长柄V形玻璃管”改进了图甲装置,设计出图乙装置,并分别选用湿棉花、湿粉笔、芦荟叶、芭蕉茎、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作为供水剂,实验都获得成功。
①甲、乙装置相比,乙装置有很多优点,请你写出一条: ▲ 。
②分析上述供水剂的供水原理,其中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疏松、多孔的物质,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
B.新鲜的富水植物,在受热时水分容易释放出来
C.本身不含水的固体物质,不能用作供水剂
【答案】5(1)提供水蒸气 (1分)(2)2H2 + O2 2H2O (2分)
(3)【实验探究】氧化亚铁(1分) CuSO4或硫酸铜(1分) 仍有黑色固体(或观察到有黑色固体、黑色固体有残留、黑色固体减少、黑色固体部分溶解等) 或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或蓝色溶液变浅(1分);铁和四氧化三铁(或Fe和Fe3O4)(1分)
【探究结论】3Fe + 4H2O Fe3O4 + 4H2(2分)
【拓展创新】①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节省药品、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供水物质来源丰富等(1分)
②AB(1分)
【解析】(1)加热试管中的水,是为了给玻璃管提供水蒸气与铁粉反应 (1分)(2)由于气泡上扬,又有可燃性,判断是氢气,燃烧的方程式为2H2 + O2 2H2O (2分)
(3)【实验探究】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而这个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变色,因此一定不含氧化亚铁(1分);由于黑色固体与加入试剂反应有红色固体出现,因此加入的是CuSO4或硫酸铜溶液(1分),黑色固体中有过量的铁,因为FeO不能与硫酸铜反应,因此剩余物中仍有黑色固体(或观察到有黑色固体、黑色固体有残留、黑色固体减少、黑色固体部分溶解等) ,溶液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或蓝色溶液变浅(1分)
;铁和四氧化三铁(或Fe和Fe3O4)(1分)
【探究结论】3Fe + 4H2O Fe3O4 + 4H2(2分)
【拓展创新】①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节省药品、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供水物质来源丰富等(1分)
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供水剂疏松、多孔的物质,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如棉花、粉笔,因此A正确;新鲜的富水植物,含水量丰富,在受热时水分容易释放出来,因此B正确;题目中告知本身不含水的固体物质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能作为供水剂,是因为受热分解会产生水。综上选AB。(1分)
【知识点】氢气的性质、铁的性质、新信息的提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