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语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二、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               ‎ 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三、题目的理解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四、写景顺序 ‎1.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 ‎2.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3.按时间顺序写(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五、描写景物的角度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 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⑴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⑵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⑴对上: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 ‎⑵本身:①渲染…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 ‎⑶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⑴(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⑵(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⑶文章由……转为……‎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⑴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八、词句赏析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常见答题模式:“XX”一词(等词),写出了XX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九、人物描写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 ‎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 答题格式: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性格) ‎ 十.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  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 ‎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        ,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插叙及作用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另一件事件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 ‎1.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对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知识点一:叙述人称 散文叙述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说明文学习方法总结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 二、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 例如:‎ ‎1、《中国的石拱桥》------事物说明文 2、《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三、明确说明对象 ‎1、什么是说明对象? ‎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 ‎2、明确说明对象方法 ‎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全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段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都各不相同。‎ 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1、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为何不死的原因,是因为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内部)‎ 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外部)‎ 答题方式:‎ ‎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把握特征的方法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关键词句。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常见的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 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作用: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作用: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作用: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 作用: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 ‎7.画图表: 作用:一目了然,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 ‎               ‎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 ‎ ‎“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9.摹状貌: 作用: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 ‎10.引资料:‎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五、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具体表现为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 ‎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 ‎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 ‎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 ‎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 此外,还可以抓住一些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的顺序;“由于……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见到“总之……”就要从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上去考虑。‎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 六、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考察方式:‎ ‎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类型1: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表态: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2.“××”一词在句中有何作用? ‎ 答: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请说明理由 方法:‎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答:  如XX”(找含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这句话中的XX(词语)是XX的意思(或表XX),说明了   XX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1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答:这句话中“一般”、“绝大部分”两个词语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是对称的,但也有特殊,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辨析概念:‎ ‎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八、其它 ‎1、指示代词“这”“此”的作用 方法提示:带着问题顺藤摸瓜向前找,直接或概括摘录,务必要替换代词,代入检验。‎ ‎(“此”指代内容一般在“此”字上文的几层或几句中。) ‎ ‎2、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可根据题目的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 ‎ 〖例14〗《把玉米穿在身上》:本文以“把玉米穿在身上”为题,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起到了引出对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介绍。‎ 议论文答题方法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某一现象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 二、论点的特征: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包括肯定和否定)‎ 找准文章的论点 ‎1、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2、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3、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看中间,四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五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4、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等。‎ ‎(一)看题目 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一是论题式的,一是论点式的。例:《谈骨气》‎ ‎(二)、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1、论点在文章的开头。‎ 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  ‎ B.通过一个故事、诗文等引出中心论点。《宽容是美德》‎ 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 《想和做》‎ 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2、论点在文章的末尾。 作用: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卒章显其志。‎ ‎3、论点在文章中间 ‎〖例〗  《读“死”书与读“活”书》‎ ‎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  中心论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在文章中间)‎ ‎(三)、通过论据来找论点 通过论据找论点是最保险的方法。我们知道,论据对论点起着证明的作用。因此,我们看文中的论据是否能够证明我们所找的那个句子。如果能,那这个句子就是中心论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对论据进行简要分析的句子,因为这些分析都是围绕论点进行的分析,通过这些句子就可以很容易确定该句是不是中心论点了。‎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 2、论据的特点:‎ 一是真实性。就是在议论中所用的人和事、景和物以及经典名言等,都是真实的,确凿的,不虚假,因为只有这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才有论证力度。‎ 二是典型性。就是所用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要具有以少胜多,以一驭十的特点,要能代表某个方面的主流,体现出时代精神。(学科、国别、古今等)。‎ ‎(四)通过分论点寻找论点 除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还会出现分论点,分论点是从几个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对本段起着总括的作用,即中心句的作用 。据此,也可以去寻找中心论点。‎ 三、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1、论据的类型: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论据: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注意:   第一、 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第二、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第三、 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第四、 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论述。‎ ‎3、如何补充事实论据:人物+事件+结果 ‎(1)、列举所掌握的名人事例;‎ ‎(2)、巧改有联系的名人事例(同一事例从不同角度叙述可证明不同的观点);学课文的分析方法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四、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 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论证方法及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分析论证思路 议论文一般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进行论证。‎ 从议论文的结构上来说,提出问题的部分叫做引论,分析问题的部分叫做本论,解决问题的部分叫做结论。‎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问题中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 其次是结合文章对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第三明确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 第四,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的格式: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五、议论文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法技巧:(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⑴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 …,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 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般有:(1)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3)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4)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5)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考点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七: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