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99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宝山二模 25.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学利用焦距分别为(f1=8厘米、
f2=10厘米、f3=15厘米)的三个凸透镜、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先后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测得的物距u、像距v、所成像与发光物大小比较的结果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⑴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与4)或(5与6与7与8)或(9与10与11与12)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⑶ 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6、7、8、10、11、12,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9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______________。
答案:(9)减小;
(10)(3、6、9)或(5、11)或(4、8、12);
(11)物距大于像距;
(12)物距等于像距。
2017崇明二模26.【探究主题】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 想】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②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③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电键一个,三个定值电阻
(5Ω、10Ω、15Ω),两个滑动变阻器(20Ω 2A、50Ω 1A),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把实验器材连接如图17所示的电路。
(1)小明按图17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电键,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指针超过量程。小明
操作中的错误是 (13) 。
(2)小明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电压的值如表一。
分析数据可得出猜想 (14) 是正确的。
V
表一 表二
电压U/V
1.2
1.6
2.0
2.4
2.8
电阻R/Ω
5
10
15
电流I/A
0.12
0.16
0.20
0.24
0.28
电流 I/A
0.30
0.15
0.10
(3)小红在探究猜想③时,先将5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电流值;再分别改接10Ω、15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实验中,小红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15) 。
(4)小华在探究猜想③时,重新设计了电路,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3V,得到了与表二相同的数据,也完成了实验探究。小华与小红的实验相比不同之处是: (16) 。
(5)小明实验时选择的是 (17) Ω定值电阻。
(6)小红实验时选择的变阻器规格是 (18) 。
答案(13)连接滑动变阻器下端左边的接线柱了;
(14)①; (15)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16)用不同方法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17)10 (18)50 Ω 1 A
2017奉贤二模25.某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器材有电压为6伏电源、标有“20Ω 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键、标有“0.3A”字样且额定电压可能为“2.5V”或“3.8V”的小灯以及导线若干。他连接电路后按正确的步骤操作,闭合电键时电流表示数如图14所示。接着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小灯正常发光,发现滑片P 在滑动变阻器的中点附近。
(1)该同学判断小灯正常发光的依据是电流表示数为__________安。
(2)为了确定小灯的额定电压,他用10欧的电阻替换滑动变阻器,并记录下电流表的示数。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2017奉贤二模26.为了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把高为0.1 米的金属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15所示。实验中它们改变金属柱体在液体中的深度h,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金属柱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p1 和p2,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p1 和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没于不同液体中,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柱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强越大。
(2)分析表实验序号1、2、3(或4、5、6 或7、8、9)数据中的p2 和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没于同种液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压强p1 与p2 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压强p1 与p2 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该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运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还可以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_____________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25、 0.3
实验序号
UL(伏)
I(安)
R(欧)
PL(瓦)
1
0.22
20
2
2.5
0.30
0.75
3
2.8
0.32
10
26、(1)1、4、7(或2、5、8或3、6、9)
(2)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与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成正比
(3)同一柱体浸没于同一液体中,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差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
(4)同一柱体浸没于不同液体中,柱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差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差越大。(5)压力
2017黄浦二模25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露出液面的体积与物块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某小组同学选取体积相同、不同的物块进行实验,测出其漂浮在水和酒精液面上时露出液面的体积,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当、相同时,越小,越小。
③由实验序号2与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漂浮在液面上相同的物块,存在与均不同而相同的现象。若用相同的物块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均能研究上述现象。
答案 25. 当、相同时,越大,越小 1与4、2与5或3与6 0.3 0.4
2017嘉定区二模26.
为了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小刘同学分别选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电子天平分别测出甲、乙两物质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并记录了以下数据。
物质
实验序号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甲
1
10
8
2
20
16
3
30
24
4
40
32
乙
5
10
27
6
20
54
7
30
81
8
40
108
①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1、2、3、4(或5、6、7、8)实验中甲(或乙)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
②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 (15) 实验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③进一步分析上表中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可归纳得到的结论是:
(a) (16) ;
(b) (17) 。
答案(14)对于甲(或乙)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成正比
(15)1和5(或2和6,或3和7,或4和8)
(16) 对于甲(或乙)同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17)对于甲与乙两种不同物质来说,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017闵行二模26.某兴趣小组为了确定经容器侧壁喷出液体所能达到的水平距离s和哪些因素有关,选择侧壁开有小孔的柱形容器进行相关实验,如图17所示。实验中他们通过改变水的体积来改变小孔到水面的距离H,在容器下方垫上不同高度的木块来改变小孔离开地面的高度h,并测出不同情况下喷出的水所能达到的水平距离s。然后他们换用酒精重新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
实验
序号
离开液面的距离
H(米)
离开地面的高度
h(米)
达到的水平距离
s(米)
水
1
0.1
0.2
0.283
2
0.1
0.4
0.400
3
0.1
0.9
0.600
4
0.2
0.1
0.283
5
0.2
0.2
0.400
6
0.3
0.1
0.346
7
0.3
0.3
0.600
酒精
8
0.1
0.2
0.283
9
0.3
0.1
0.346
(1) 分析实验序号1与8(或6与9)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当H、h相同时,s与液体种类 (11) 关(选填“有”或“无”)。
(2) 分析实验序号1、2与3(或4与5或6与7)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2) 。
(3) 分析实验序号 (13) 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在水中,当h相同时,H越大,s越大。
(4) 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还可以发现:
(a)分析实验序号1、4、8(或2、5或3、7或6、9)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4) ;
(b)分析实验序号1、4、8(和2、5和3、7和6、9)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5) 。
26.(1)无 (2)在水中,当H相同时,h越大,s越大
(3)1与5(或4与6) (4)H·h相同时,s相同;H·h越大时,s越大
2017普陀二模15.根据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不同纬度和高度的值大小各有不同,具体见下表。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纬度(度)/g(牛/千克)/高度(千米)
0
20
40
60
80
90
0
9.780
9.786
9.802
9.819
9.831
9.832
8
9.756
9.762
9.777
9.794
9.806
9.807
12
9.743
9.749
9.765
9.782
9.794
9.795
20
9.719
9.725
9.740
9.757
9.769
9.770
①当高度为0,纬度为40度时,________牛/千克。
②同一地方,高度越大,值________。
③值大小与纬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①9.802 ②越小 ③同一高度,纬度越高,值越大
25.在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了下列实验。
①首先选用两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横截面积关系为),在两根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倒入适量的水,橡皮膜从原来的A位置下凸至B位置,如图13(a)(b)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与液体重力___________,与容器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然后将其中一根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的不同位置,实验现象如图14(a)(b)(c)所示。可得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接着又利用数字式压强传感器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的不同深度处,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表一、表二为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a)此实验中用数字式压强传感器测出液体在不同深度处压强值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6、3与7和4与8中的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得: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答案25.①无关;无关 ②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③(a)液体内部压强和液体深度 (b)深度和液体密度的乘积
26.小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器材齐全并完好,电源电压6伏不变,滑动变阻器有A、B两个(A标有“10 1A”字样、B标有“20 1A”字样),待测小灯上标有“2.5V”字样清晰可见,小华选用其中一个滑动变阻器与电源、小灯泡、电流表、电键正确连接电路后,再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闭合电键前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最大,然后闭合电键,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测得小灯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①请画出小华同学的实验电路图_________。(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作图)
②判断小灯泡正常发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华在实验中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__(选填“A”或“B”)
④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___瓦。(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26.①②电压表示数为3.5V ③B ④0.55瓦
2017青浦二模15.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19) 米/秒。
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20) 。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 (21) 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选填“较高”或“较低”)
答案 15.1306;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较低。
25.小明同学在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时,他正确连接了电路,其中电源电压为4.5伏且保持不变,小灯泡额定电压为3.8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5Ω lA”的字样。实验时,小明操作步骤正确,但闭合电键后发现小灯泡不亮。小明猜想可能是:A、小灯泡断路了;B、小灯泡短路了;C、滑动变阻器断路了。
①小明想借助电路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自己的猜想,请你帮助小明完成下表的填写。
(9)
猜 想
电流表示数(A)
电压表示数(V)
如果A成立
如果B成立
如果C成立
图12
②经过验证后,小明排除故障继续实验。他发现利用电压表0~15V量程无法实现精确测量,于是重新设计并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当他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达到 (10) 伏时,说明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l2(b)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11) 瓦。
①
如果A成立
0
4.5
如果B成立
0.18
0
如果C成立
0
0
②
0.7;1.14。
2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后,想研究“用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重物,能够提起重物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如图1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钩码代替重物悬挂在杠杆的C点(每只钩码重0.5牛),用测力计对杠杆施加向上的动力F,每次都将杠杆拉到水平位置保持静止,然后将图13(a)、(b)和(c)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a) 图13 (b) (c)
表一(动力F=1牛)
表二(d=40厘米)
表三(动力F=1牛)
实验
序号
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d
(厘米)
钩码重
(牛)
实验
序号
拉力F
(牛)
钩码重
(牛)
实验
序号
拉力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θ(度)
钩码重
(牛)
支点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l(厘米)
1
40
2.0
4
0.5
1.0
7
左偏60
1.0
20
2
30
1.5
5
1.0
2.0
8
左偏40
1.5
30
3
20
1.0
6
1.5
3.0
9
竖直向上
2.0
40
10
右偏40
1.5
30
11
右偏60
1.0
20
①分析比较表一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该小组同学想利用图13(a)的实验装置研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 (12) 的关系。
②分析比较表二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力F的方向和d的大小不变时, (13) 。
③分析比较表三中第二列和第三列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当力F和d的大小不变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力F的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 (14) 关(选填“有”或 “无”)。
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复了图13(c)的实验,测量了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并将测量结果填写在表三中的最后一列,然后思考了表一中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最后他们分析表一、表三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15) 。
①
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d;
②
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力F成正比;
③
有;
④
当动力F的大小不变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随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
2017松江二模25.雨滴从高空下落时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研究发现,同一雨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下落速度和所处环境空气密度有关,下表是对一重力为2.5×10-3牛的雨滴进行研究得到的数据。
实验序号
空气密度ρ气(千克/米3)
下落速度v(米/秒)
所受空气阻力f(×10-3牛)
1
0.4
2
0.13
2
0.8
2
0.26
3
1.0
2
0.325
4
1.0
3
0.73
5
1.0
4
1.25
① 由上表实验数据可知,雨滴在密度为0.4千克/米3的空气中以2米/秒的速度下落时所受合力为 (8) 牛。
② 由上表中实验序号1与2与3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 (9) 。
③ 由上表中实验序号 (10) 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当同一雨滴所处环境的空气密度相同时,下落速度越大,雨滴所受空气阻力越大。
④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计算该雨滴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下落时,所处环境空气密度应满足的条件,ρ气= (11) 千克/米3。
25. (8)2.37 ×10-3; (9) 当同一雨滴的下落速度相同时,雨滴所受空气阻力与所处环境的空气密度成正比。
(10)3与4与5; (11)2.0
2017徐汇二模15. 小徐同学暑假要去兰州旅游。她上网查找了上海和兰州两地2016年6月20日到6月22日三日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从表中可以看出上海的昼夜温差比兰州的昼夜温差 。小徐查看地图知道上海属沿海城市,兰州属内陆城市,根据相关信息分析两地昼夜温差区别较大的的主要原因:
。
上海
兰州
6月20日
最高温度
29℃
27℃
最低温度
22℃
16℃
6月21日
最高温度
29℃
28℃
最低温度
22℃
16℃
6月22日
最高温度
29℃
27℃
最低温度
23℃
17℃
答案 小;上海是沿海城市,水域面积大,水的比热容大,存储白天的热量多,所以温差小。
25. 小徐用图13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作用。实验中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在电路中分别接入电阻R1和R2。已知R1=10Ω,R2分别为不同阻值的电阻,他们将实验记录在表一中。
① 分析比较表一中第二列、第三列与第五列的数据相关条件,归纳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电阻不变, 。
②分析比较表一中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随另一电阻值的增大而减小。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中第四列与第五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的初步结论是,
连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 。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他们又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在表二中的第二列、第三列中的空格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 ,以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①另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随着阻值的增大而增大
②第二列、第三列与第四列
③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另一阻值两端的电压之和为定值
④串联电路中,定值电阻与另一电阻两端电压之比等于它们的阻值之比
20 20
30 20
2017杨浦二模19. 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完“大气压强”之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得到了两张表格如下:
表一 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对照表
海拔高度(千米)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大气压(千帕)
101
90
80
70
62
54
47
41
36
31
26
23
19
表二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对照表
大气压值(帕)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30000
50000
70000
101000
沸点(℃)
4
16
23
32
46
60
69
81
90
100
根据对资料中信息的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①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强______(选填“大”或“小”),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大气压值的变化越来越______(选填“块”或“慢”)。
②水的沸点与大气压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顶上,水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
答案19. 小 慢 大气压强越大,水的沸点越高 70
30. 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知识后,某小组同学想研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择了一个柱形容器(如图17)和几种液体,并找来体积、材料不同的若干实心金属球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保持液体不溢出,分别查得液体的密度,金属球的体积和密度,并测得金属球浸没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表一
实验序号
(千克/米)
(千克/米)
(厘米)
(帕)
1
1000
2700
200
196
2
1000
8900
200
196
3
800
2700
250
196
4
2000
2700
100
196
表二
实验序号
(千克/米)
(千克/米)
(厘米)
(帕)
5
1000
2700
400
392
6
1000
7800
400
392
7
800
2700
500
392
8
2000
2700
200
392
①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可以得出:相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与物体的密度_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或3、7或4、8)的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1)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①1、2或5、6 无关 ②不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与物体的体积成正比。③(1不同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当液体密度与物体体积的乘积相同时,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相同。(2)不同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当液体密度与物体体积的乘积不同时,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不同,乘积越大,压强增加量越大。
2017长宁区二模15.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9)
(20)
①当温度为10℃时,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米/秒。
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
(21)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超音速飞行,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成功?___________
答案15.337;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大;
在低温环境下更容易成功。
2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后,想研究“用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重物,能够提起重物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如图1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钩码代替重物悬挂在杠杆的C点(每只钩码重0.5牛),用测力计对杠杆施加向上的动力F
,每次都将杠杆拉到水平位置保持静止,然后将图13(a)、(b)和(c)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动力F=1牛)
表二(d=40厘米)
表三(动力F=1牛)
实验
序号
支点到力F作用点
的距离d(厘米)
钩码重
(牛)
实验
序号
动力F
(牛)
钩码重
(牛)
实验
序号
动力方向
θ(度)
钩码重
(牛)
支点到力F作用线
的距离l(厘米)
1
40
2.0
4
0.5
1.0
7
左偏60
1.0
20
2
30
1.5
5
1.0
2.0
8
左偏40
1.5
30
3
10
0.5
6
1.5
3.0
9
竖直向上
2.0
40
10
右偏40
1.5
30
11
右偏60
1.0
20
(13)
(12)
①分析比较表一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该小组同学想利用图13(a)的实验装置研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__________的关系。
②分析比较表二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动力F的方向和d的大小不变时, __________。
(14)
③分析比较表三中第二列和第三列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当动力F和d的大小不变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动力F的方向__________有关(选填“一定”或 “不一定”)。
(15)
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复了图13(c)的实验,测量了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并将测量结果填写在表三中的最后一列,然后思考了表一中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最后他们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三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d;
②
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动力F成正比;
③
不一定;
④
当动力F与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的乘积越大,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越大。
(当动力F的大小不变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成正比。)
注:其他答案若合理正确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