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2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 A组 高频.考点强化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 点 经 济 中 心 南 移 精 耕 细 作 明清经济结构转型 汉魏时期田庄 土 地 制 度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C. 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D.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文化,由题目中的信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可知“反差”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态势所致,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教育事业的比较,故排除C项;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联系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难移的知识分析。‎ ‎2.(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D.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D ‎【解析】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说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相比而言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故D正确;A是结果,不是原因,故排除;B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与西欧中世纪粮食产量比中国低很多无关,排除。‎ 点睛:材料“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是关键信息,联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3.(2019·安徽亳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6)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解析】明清江浙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和经济作物区域化生产是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湖广和江浙的分工不能说明长途贩运繁荣,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4)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解析】在汉魏时期的田庄制度之下,其“徒附”户虽然逃避了政府的赋税和各种徭役兵役负担,但仍然要受到豪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底层农民并不拥戴他们,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在汉魏时期田庄制度之下,“徒附”户的生活状况,没有涉及田庄经济的自给自足形态,故B项错误;在汉魏时期,田庄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其并不能与政府分庭抗礼,故C项错误;在田庄制度之下,各个田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分裂势力,这样不利于政府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5. (2019·广东佛山一模·26)表1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 表1 ‎ 据表可知(  ) ‎ 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由材料内容分析可知,曹魏屯田制下耕种者可以获得收成的4/10,西晋占田制下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农民可出卖一部分桑榆枣树,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可出卖,由此可知从曹魏到唐代政府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逐步地制度化,故A项正确;曹魏屯田制至唐代均田制尽管土地属于国有,但耕种方式依然属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不同土地制度下农民利益的分配,无关社会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贵族和地主也可授田,因而授田法不会打击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2)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未提及市场需求对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许大郎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故B项正确;明清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朝开始民营手工业规模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9·内蒙呼和浩特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题·4)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不存在超过之说,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25)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这一段时期清朝并没有主动融入世界的意图,故A项错误;“清乾隆中期以后”虽然清朝本身并没有改变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但此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波及了中国,故B项正确;“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中国依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可见并没有突破“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9·陕西榆林一模·3)从1540年到 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白银成为中国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不是日本和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是指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不意味着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白银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泵”,故C项正确;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9·广东东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7)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金一两换很四两;万历中期赤金止七八换;崇祯中期十换。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禁造成对外贸易的萎缩                    B.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影响 C.佛事兴盛导致金价的上涨                    D.吏治腐败导致银价的下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大量黄金、白银的涌入欧洲,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促进了中国黄金、白银价格的下跌,对外贸易萎缩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佛事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上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吏治腐败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题·27)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表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提及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这是社会结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12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13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得出是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积极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根据材料一“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得出西方国家主动来华和西学东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2)第一小问相同点,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主导的,交往的方式主要是商品的交换,属于和平的方式,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可知主要是中国的文明自然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转型的作用有限;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可知主要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二中“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主要是以西方为主,根据材料二“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得出主要通过殖民扩张,武力方式将西方的工业文明传播出去,根据材料二中“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得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 ‎【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12分) ‎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2分) ‎ 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11分)‎ ‎14.(2019·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春秋战国 ‎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 ‎ 秦汉时期 ‎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 稀),……无积聚而多贫。 ‎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 唐宋时期 ‎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 ‎ 明清时期 ‎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 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 ‎ 示例二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齐重心在西部 ‎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齐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 B组 考前.预测押题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白银货币化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中英土地继承制度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C. 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考点】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解析】材料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可以使“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可以看出租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土地关系的变革在战国时期基本完成,故排除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答案】B ‎2.(2019·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5)据史料统计: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 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 A.清朝初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C.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刺激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16世纪处于明朝时期,故A项错误;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与材料金银比价无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金银比价的不同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9·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题·26)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年份 ‎ 建置 ‎ 作用 ‎ 开皇三年 ‎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 大业元年 ‎ 开通济渠。 ‎ 接驳洛阳与淮河。 ‎ 开元二十二年 ‎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材料主旨是通过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来说明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关系,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9·河南郑州一模·2)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可知在管子一书提出“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全新主张前,当时城市规划有序规整,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不同主张,没有涉及如何设置城市功能区(市:商业区,坊:居民住宅区)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根据史实在战国时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错误;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作为战国时代的人物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9·内蒙呼和浩特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题·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B. ‎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 C. ‎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 D. ‎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突破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C项的史实得出:宋代的坊市界限被打破,与C项的结论不相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留下广州十三行进行中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并未被禁止,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9·安徽亳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8)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考点】“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A项正确;清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英国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清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国正在开展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海军实力较弱,英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海军实力强大,但海军实力的高低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9·河南濮阳一模·26)北宋初年,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宋代(  )‎ A.官府不再管理干预商业                        B.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C.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                        D.商业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宋代政府对商业的管理由直接变为间接,并不是不再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宋代市场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打破,没有涉及纸币交易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国各个封建王朝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居四民之末,宋朝不存在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的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得出商业的市坊制度被打破,时间也不再受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9·山东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7)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这些措施(  )‎ A.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                        B.表明私铸法未被严格执行 C.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D.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严禁私铸货币的法律,并未涉及铜矿资源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得出政府对私铸铜钱的要求严格,上升到国家大法层面,说明私铸法执行有法可依,执行严格,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和“‎ 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得出明朝政府有严格禁止私铸货币的法律和补充条文,此举有利于从经济层面强化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稳定,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得出此举是严禁私铸货币的补偿措施,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令,并不能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9·江西赣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7)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广州的关税超过100万两白银,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这种状况反映了(  )‎ A.中国纺织品垄断了英国市场                B.杭州已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C.南方经济已经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并不能反映中国丝绸在英国市场的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结合所学,清朝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两宋之际南强于北的格局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的关税超过100万两白银,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结合所学,杭州丝织品运到广州进行出口,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25)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这一段时期清朝并没有主动融入世界的意图,故A项错误;“清乾隆中期以后”虽然清朝本身并没有改变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但此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波及了中国,故B项正确;“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中国依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可见并没有突破“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9·河北承德联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5)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唐朝的货币是开元通宝钱,白银成为主币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庸调所收之布帛折变成轻货,没有反映赋税标准及其提高,故B项错误;变造制度将布帛折变成轻货,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变造制度,没有涉及到国家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9·辽宁省实验、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13)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 A.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D.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故B项错误;根据“无一不用洋钱”可知当时外国货币在中国广泛流通,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币流入后对是否扰乱中国资本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 1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子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责族群体,强大的责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中英土地继承制度 ‎【解析】(1)‎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主要由材料一得出答案。由材料一中的“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特点有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法律规定与习俗相结合;由材料一中提供的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可以得出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原因: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之所以形成上述特点,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材料涉及到的战国和汉朝两个重要阶段。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需要维护小农家庭的利益;汉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之所以古代多采用诸子均分和长子双倍的传统,还涉及到了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和传统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农耕经济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倡导仁爱思想和家庭和睦;等。‎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特点是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可知,中英二国的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是与二国的国情决定的,再根据所学分析影响的方法,应该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二种不同的方法,既要看到其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中国:根据所学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中国古代诸子均分土地的做法对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对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具有极大积极影响的。由材料一中的“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空余看出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也不利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形成。英国:根据材料二中的“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责族群体,强大的责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可以看出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分析”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原因”、“评价”、“特点”、“原因”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这一题答题依据都属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答题要求有“指出”和“简析”两种。答题内容则涉及了“特点”、“原因”和“影响”三种。‎ ‎【答案】(1)特点: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法律规定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原因:农耕经济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战国时期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需要维护小农家庭的利益;汉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倡导仁爱思想和家庭和睦等。‎ ‎(2)特点: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 影响:中国古代诸子均分土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 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14. (2019·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考试题·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左边的图呈现的白银的流向:美洲流向欧洲,之后流向亚洲;右侧则是突出在同时期中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以及其吸收白银的能力,并陈述原因即可。‎ ‎【答案】示例: ‎ 观点: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2分) ‎ 评析: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荼、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