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0讲 中国古代汉字与绘画练习 岳麓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 (2015·北京东城)以“人”“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 )
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
【答案】B
【解析】以“人”“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可知该史实的发生在春秋时期,时代特征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A项错误;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商朝出现,C项错误;《左传》作者只是记录“信”字的产生,不是发明,D项错误。
2.(2015·启东中学期初)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材料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以抄写经书为职业的人,并且形成一种书法文体,主要是因为当时佛教在我国的盛行,说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选择C项。A项的“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与题意无关,也不符合史实;B项的“最高成就是‘写经体’”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出现了这种新的书体;材料只能说明宗教的发展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D项的“源于宗教艺术”不正确。
3.(2015·安徽江淮名校联考)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 )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B、C两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
4. (2015·温州二模)下图甲骨刻辞,学者释读如下:“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因而得到福佑。”从中可以得出( )
A.“西伯之事”应指牧野之战
B.商代的黍稷种植已相当发达
C.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D.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早期政治时代和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依据所学,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而西伯侯为周文王;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标志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这与题干中“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不符,故A、D两项错误。商代的黍稷种植是否相当发达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文字,故C项正确。
5.(2015·济南)“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
②小篆字体略长,富于图案美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如上右图三种字体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豆”的形状以及旁边的文字演变,可以看出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豆”属象形文字,故①正确;从材料中“豆”的小篆书写可以看出篆体字形略长,富于图案美,故②正确;从“‘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左传·昭公兰年》载:‘四升为豆’”。可以看出“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故③正确;图中三种字体是写实而不是写意,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2015·镇江)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其字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镇江在修建“米芾公园”期间征集其流落在民间的书法作品,以下书法作品中最有可能是米芾作品的是(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汉字与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根据题干描述米芾字体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米芾的书法属于行书,只有D项属于行书,故选该项。
7.(2015·济南)后人在评价夏圭绘画时有诗曰:“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下列作品可能为夏圭所作的是(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绘画艺术。诗句“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反映了南宋山水画的空灵美和诗意追求,B、C两项显然没有空灵美,D项为人物画。故应选A项。
8.(2016·保定)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这一绘画艺术( )
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答案】B
【解析】“非专门名家”等信息说明题中相关绘画的作者并不属于任何画派,故A项错误;材料“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可知绘画艺术强调画家具备多方面艺术修养,故B项正确;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风土人情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9.(2015·衡水中学二调)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 )
A.改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B.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
C.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
D.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苏东坡通过对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的对比评价强调诗意,而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故这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此评价不能改变两人在画坛的地位;苏东坡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具备。因此他并未彻底否定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顾恺之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的画家。故应选C项。
10.(2015·章丘)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类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下列绘画作品属于这类绘画的是( )
A.《墨竹》 B.《人物龙凤图》
C.《清明上河图》局部 D.《五子夺莲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材料“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此种绘画艺术属于文人画,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故应选A项。
11.(2015·南京、盐城二模)“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
A.《洛神赋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墨兰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人画,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意思是绘画虽以意匠经营(形式构图)为主,但最终必以立意所要体现的气韵生动为旨归,强调意境,符合文人画特点,故选D项。
12.(2015·皖南八校联考)元末画家倪瓒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倪瓒认为绘画应( )
A.不作修饰 B.注重创新
C.寄兴托志 D.突出求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提取信息“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结合所学可知,元明清的时候,士大夫的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并非不作修饰,故A项错误;题中未涉及创新,故B项错误;“写胸中逸气”体现寄兴托志,故C项正确;“岂复较其似与非”,说明不注重形似,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4·海南·32)
材料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评价的因素。
【答案】(1)变化: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
(2)因素: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画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画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918年钱玄同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汉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的主要理由有哪些?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答案】(1)文化交流传播,巩固国家统一。由繁到简。
(2)不认同。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字形不便于识记;汉字字义含糊;缺乏新名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传播工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珍爱传统文化等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