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受热不均产生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节 受热不均产生大气运动 学习大气的知识核心是掌握大气的运动。受热不均是产生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一、 大气如何受热——(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示: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1.太阳短波辐射经过大气层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 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联系昼夜温差)‎ ‎(3)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 ‎2.地面的吸收作用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增温及大气逆辐射 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CO2变多啦,联系全球气候变暖;水汽多,联系沿海和内陆的昼夜温差。保温作用的一些相应的保温措施要从这两个要素(CO2、水汽)的变化量入手】‎ 例如: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 为何受热不均?‎ 从两个角度(能得到多少,能吸收多少)分析,太阳辐射分布不均以及地面自身的性质导致对地面热量吸收的程度不同。‎ (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从辐射来源分布的角度】‎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纬度; 昼长 地势 天气状况 ‎(二)从吸收的角度看——考虑下垫面 下垫面不同——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对于低层大气而言,由于几乎不能吸收太阳辐射,而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成为它的主要直接热源)‎ ‎(了解)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 三、大气环流和等压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大气得到同等的热量,气温、气压相等,形成与地面平行的等温线和等压面。但地面是受热不均的。‎ ‎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过程 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 绘图:‎ 注意理清几组规律:‎ ‎①气温高,气压相对较低;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相反。‎ ‎②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热力环流是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而后有高压低压,最后有大气水平运动。‎ 2. 等压面的判断运用:‎ ‎(1)气压的判断:‎ ‎①等压线(面)向上凸为高压区;向下凹为低压区。‎ ‎②等压线数值大小的比较:找出近地面气流下沉的区域(或者是高压区)气压最高,然后顺着气流流动方向气压变小。‎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注意高空气压和近地面气压的区别:‎ 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3.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风向: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③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风向: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③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风向: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 注意:1.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 ‎2.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 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风形成的影响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 ‎1.直接影响其形成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于同一水平面差生气压差,气流就会有从高压流向低压的趋势。这个促使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称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特点: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改变方向力——地转偏向力 只改变风运动的方向,不改变大小。‎ 3. 既改变方向,主要影响大小的力——摩擦力 ‎(二)风的形成:‎ 要特别注意的高空的风还是近地面的风:‎ 高空的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斜穿等压线。‎ ‎【注意】 读图判断等压线图上的风向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三)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①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 ‎②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2.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就表示北风四级。‎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的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起伏大,风力小;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 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强劲 ‎【拓展】“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4.风内容的思维导图 ‎(四)等压面判读的运用:‎ ‎1.气压分布的判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会找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判断风向的步骤 ‎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2)确定地转偏向力;(3)确定风向(注意区分近地面和高空)。 ‎ ‎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的方法 ‎ ‎①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③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4.判断季节 ‎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 ‎5.判断天气状况 ‎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