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3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9 人口、城市与交通
考查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向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考向2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3.(2015·广东文综)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4~5题。
4.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5.“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6题。
6.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7.(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考向3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9.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2.从两种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迁入地
提供廉价劳动力;推动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
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对迁出地
加强对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当地环境
人才、劳动力外流
3.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过快、过慢,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等。
4.理解应用几种人口统计图表。
1.知识关联
(1)人口增长(时间变化特点、空间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政策、文化背景、婚育观念等)。
(2)人口增长的“三率”(关系、特点及变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区分方法)→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解决措施。
(3)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特点(数量变化、方向变化)→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4)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地理环境、对城市化、对就业结构)→影响评价(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2.易错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2)一个地区人口总数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3)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5)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度,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8)在判读人口统计图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估算的方法。特别是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数据。
(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10)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不只表示年龄构成,还能表示性别构成。
(11)发展中国家也会出现老龄化现象,如中国。
(12)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导致人口问题。只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也属于人口问题。
(13)我国的人口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大,我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这是最大的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由于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这也给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1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一定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1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利弊共存。
人口迁移会给迁入地(如城市)带来社会治安、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影响也较大,可提供大量劳动力,繁荣服务业、商业等第三产业。
3.方法技巧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①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的差异。
②定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a.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b.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乙图);c.老年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下窄上宽(丙图)。
③析变化。
a.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而转变。
b.异常变化
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下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下图②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下图③处)。可能是战争中大量男性死亡导致的,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2)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3)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①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②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③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题组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15·安庆五校联考)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当总抚养比≤50%时称为人口红利期。下图是我国沿海某省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该省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的时间为( )
A.2000~2002年之间 B.2004~2006年之间
C.2006~2008年之间 D.2008~2010年之间
2.该省( )
A.人口出生率上升 B.养老保障负担加重
C.工业化水平降低 D.企业“用工荒”加剧
题组2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015·天门调研)读“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迁移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时期平均人口的百分比)柱状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据显示(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日益低龄化
B.50~59岁人口迁移率变化幅度最大
C.农村劳动力以15~19岁年龄段为主
D.农村的劳动力逐渐高龄化
4.农村劳动力迁移率上升的主导因素是( )
A.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B.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
C.交通条件改善
D.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题组3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城市是( )
A.a B.b C.c D.d
6.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城市的养老服务应该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B.b城市的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C.c城市劳动力不足,容易出现“用工荒”
D.d城市要注意发展一些需女工较多的轻工业,以平衡男女比例
人口迁移原因、影响类答题模板
高考命题中,多以人口统计图表资料和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原因
要点 气候、淡水、土地、经济、交通、教育、政策等。
模板 气候温暖湿润、淡水资源充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人口迁移的影响
要点 人地矛盾、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问题、有利、不利、迁出地、迁入地等。
模板 (1)对迁出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2)对迁入地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1 (2015·沈阳测试)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流动人口由14 439万变为26 139万人。
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例2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专家表示,特大城市人口膨胀根源在于产业和功能过度聚集,因此有必要对特大城市功能和产业进行疏解,主动舍弃一些产业,“掉一些肉”。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掉一些肉”指的是哪些产业?
(4)根据材料三指出“北上广”等地有哪些“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并提出治理措施。
考查点二 城市化和城市体系
考向1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5·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表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2~3题。
2.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3.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4~5题。
4.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5.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015·四川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7.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8~9题。
8.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9.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10.(2015·广东文综)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考向2 城市体系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1题。
11.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1.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逆城市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个过程不是城市人口变成了农村人口,不是城市化水平下降,而是城市化的扩展。
2.城市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的应用。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30%以下)、发展慢、问题少;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70%以上),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问题缓解。
3.联系实际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1.知识关联
(1)城市化(含义、标志)→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进程(特点、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表现、危害)→解决措施。
(3)城市等级→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服务级别)→城市体系。
2.易错点
(1)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不一定有明确的界线。
(2)同一级别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地区城镇服务范围大。
(3)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其自身外,还包括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4)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的国家进行: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行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行—放射式。
(5)注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6)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7)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8)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出现的。
3.方法技巧
(1)图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是时间差异,二是空间差异。时间差异是指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一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随时间的变化;空间差异指当前时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差异。时间差异可用曲线图法来掌握(如下图),而空间差异可通过列表对比的方法来掌握。
(2)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城市等级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或人口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4)城市体系及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题组1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5·淮南模拟)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频繁问题,我国打造海绵型城市(海绵型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下图中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型城市要求的是( )
题组2 城市体系
图1为“印度半岛某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图”,图2为“a城市略图”。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图1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个城市等级
B.a城市的服务范围大于c城市
C.b城市的服务种类少于c城市
D.a等级城市空间距离小于b等级城市
3.a城市拟规划布局合理的是( )
A.甲——高级住宅区
B.乙——工业区
C.丙——化工厂
D.丁——自来水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类答题模板
在高考命题中,该类问题多以城市化统计图或区域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点 环境、交通、住宅、就业、贫困等。
模板 城市化问题及表现形式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城市社会问题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要点 卫星城、城市新区、合理规划、城市交通、住房。
模板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例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甲、图乙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甲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据统计,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
(2)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图乙)。其中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在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
(3)依据图文材料,分析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原因。
(4)说出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
考查点三 城市空间结构
考向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5·四川文综)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2015·天津文综)图1、图2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图1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2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3.结合图1中的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
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
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
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
4.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1.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通常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运用城市平面图,评价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1.知识关联
(1)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和区位特点)。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因素(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2.易错点
(1)注意区别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注意区别城市的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3)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4)城市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绝对的。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界线,在某种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如商业区中也会有住宅用地、行政用地等,只是住宅和行政等用地相对于商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小。
(5)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这里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可以提供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
(6)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都是商业区。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7)有些工厂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如纺织厂、印刷厂、食品厂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基本没有污染的企业,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8)卫生防护带是为避免和减轻噪声、烟尘、爆炸、火灾和大气污染对城市居住区的危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居住区与工厂、仓库、铁路、机场间设置的隔离地带。卫生防护带内,一般植树造林,形成防护林带。
3.方法技巧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读方法
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判断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时可通过下表进行分析。
面积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形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夜晚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人口数量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
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所占比例大
题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5·海南重点中学高三联考)下图示意“某时期武汉市长江两岸城区商品房均价与住宅土地均价剖面图”。据此回答1~2题。
1.城区型经济适用房的位置首先应选建在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某知名奢侈品拟抢滩武汉,其首选的地方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是“世界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A、B、C分别代表(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4.该城市可能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偏北风
5.下列关于图示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优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团块状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组团状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条带状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D.放射状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考查点四 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向1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2015·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考向2 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
2.(2015·北京文综)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聚落兴衰的影响。
1.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2.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如铁路、管道等沿线的地理特征分析。
3.要结合问题,学会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要考虑有利影响,又要考虑不利影响,同时还要对交通线连接的区域进行分析。
1.知识关联
(1)选择合适的方式
(2)交通便利
(3)交通通达性→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变化
2.易错点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中的某一个。但有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
(2)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地位依然非常稳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水运地位在下降。
(3)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
(4)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主要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分析:如合理布局铁路网;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6)交通条件只是影响聚落形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聚落形态的形成还受地形、河流、政策、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3.方法技巧
(1)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3)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变化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深远。商业网点的区位除了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之外,还可以遵循交通最优原则,所以商业网点既可以在市中心存在,也可以出现在市区环路边缘A或者市区边缘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的B处。
题组1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015·长春调研)2010年通车的武广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350千米,投入运营时列车时速达200公里以上,从长沙到广州由以前的9小时缩短至3小时。据此回答1~2题。
1.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反映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是( )
A.现代化和自动化 B.高速化和专业化
C.大型化和专业化 D.高速化和大型化
2.有关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产生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减轻京广铁路的运输压力
B.促进湘、赣、粤三省经济发展
C.实现武广铁路通道客货分线运输
D.推动“泛珠三角”战略实施
题组2 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城市发展总体趋势出发,大连中心城区初步设计规划了多条轨道交通线路。据火车网2013年5月16日报道,大连地铁1、2号线和规划中的4号线有望在南关岭交会。下图为“大连地铁线路规划图”(部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前,住在大连南关岭的人世代为农。这里矿产丰富,他们除种地外,还开采矿石;因为南关岭特殊的地理位置,距离港口、沈大高速公路和开发区很近,不少本地人办起了企业。80年代后,随着大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该区在1983年城镇户口占有率已达到97%,户籍人口约10万,工业企业众多。
(1)说明南关岭的土地在地铁通车前后租金水平的变化。
(2)分析南关岭的土地在地铁通车前后利用方式的变化。
(3)分析大连地铁建设对城市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布局的影响。
专题提升练
(2015·徐州东方中学模拟)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图甲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图乙为“人口增长曲线图”。据图文资料回答1~3题。
1.图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图甲所示地区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甲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
A.1910年 B.1970年
C.2005年 D.2010年
3.下列地区中,与图甲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最符合的是( )
A.黑龙江 B.上海 C.西藏 D.三峡库区
(2015·浙江重点中学摸底考试)浙江省是2014年全国率先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的省份。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孩”实施情况下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4~5题。
4.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
A.人口总抚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5.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2015·广西百所中学高三联考)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D点房价和N点房价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
A.3 900 B.3 300 C.2 900 D.2 990
7.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
A.E B.F C.M D.N
8.目前一些城市选择在近郊、远郊建造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益
(2015·北京市压轴)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同时开通运营。下图为“贵广高铁、南广高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贵广高铁( )
A.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B.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
C.连接两个沿海省区,经济发展互补性强
D.连接我国中、东部两大经济地带
10.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A.加剧沿线地区的土壤盐渍化
B.扩大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C.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
D.可能加剧沿线地区的水土流失
(2015·南京模拟)下图为“1990年~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单位:万人/年)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中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
B.1990年至2005年近郊和远郊人口增加
C.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增加
D.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增加
12.图中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变化的原因是( )
A.远郊人口出生率不断提高
B.近郊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C.中心城边缘区知名度不断上升
D.中心城核心区交通便捷
13.(2015·北京海淀区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19%,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市人口比重达6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图1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图2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2)读图2,描述图中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3)图2显示,杭州在1964年(二普)之前和2000年(五普)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其直接原因。
14.(2015·宿州模拟)2012年5月14日,国家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晋西南是该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山西省简图”(圆圈内为晋西南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说明山西省铁路线分布的区位特点。
(2)近几年,晋西南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农民工返乡创业,试说明其主要原因。
答案精析
专题9 人口、城市与交通
考查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悟真题
1.D 2.B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人口结构图的含义。第1题,比较a方案和c方案两图可知,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而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故D选项正确。第2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太大,老龄化问题严重,而c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方案生育率使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故该方案较合理。]
3.B [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 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4.C 5.A [第4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影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第5题,当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导致当地耕地撂荒,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进程,故选A。]
6.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D项错误;甲地迁往重庆市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7.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解析 乙区域之所以成为“秦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加之地理环境优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并世代生息和繁衍。
8.B 9.B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人口金字塔图,明确人口比重与人口数量的区别。第8题,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2009年,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第9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25~59岁的人口数量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对点练
1.C 2.B [第1题,非劳动人口包括少儿和老年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当总抚养比≤50%时,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即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之和≤50%,读图可知,在2007年左右,总抚养比开始≤50%,故C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老年抚养比比重增大,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障负担加重,故B正确。]
3.D 4.B [第3题,图中显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均呈上升趋势,39岁以下青年劳动力迁移率上升较快。因此农村劳动力逐渐高龄化。第4题,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城乡经济收入差异较大,导致人口从乡村地区向城市迁移,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5.C 6.C [第5题,a城市老年人多而青壮年少,说明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b城市20岁左右人口最多,可能是学生迁入求学所致;d城市青壮年男子比例大,应是外来人口迁入导致的;c城市的人口结构是正常的金字塔形状,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第6题,从图中可知,c城市的青少年人口比例较大,就业压力大,不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
技能与模板
例1 (1)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2)特点: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方向: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
(3)因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最经常和主要的因素,而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第(1)题,结合材料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2)题,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东部人口比重上升,中、西部人口比重下降,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总结归纳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第(3)题,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来分析。第(4)题,我国人口迁移对乡村的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结合实际回答。
例2 (1)积极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可能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秩序。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原因:珠三角轻工业发达,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比例较大;受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的影响等。
(3)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为目标,加快清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一般性产业;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的产业;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解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启动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试点工作。
(4)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不足;社会秩序不稳定;城市供水出现短缺;住房拥挤;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增加等。措施:规范外来人口落户;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市;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等。
解析 (1)人口流入对这些大城市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2)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可以根据图中信息,分别从人口流入和流出及流动人口年龄构成等方面分析。原因可以从劳工的需求量及以往人口流动惯性等方面分析。(3)从环境保护、人口数量控制及功能调整等方面分析即可。(4)人口大量聚集在大城市,导致大城市出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社会秩序不稳定、就业困难等问题。解决措施从控制人口数量、建设卫星城、加强管理等方面分析即可。
考查点二 城市化和城市体系
悟真题
1.D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2.D 3.C [第2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第3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
4.B 5.A [第4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左右,B项符合题意。第5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6.D 7.A [第6题,阅读图表资料可知,该城市冬季气温低于0℃,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40°N附近大陆西岸以北为温带海洋气候,以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气温均高于0℃,A、B、C项错误;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D项正确。第7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该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的气温高,空气对流更旺盛,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A项正确;城市热岛效应对降雪的影响小,由于城市热力环流的存在,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大气污染物较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导致城市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B、C、D项错误。]
8.A 9.D [第8题,我国交通规则都是靠右行驶,北京市郊区中双向路段都是进京方向出现了拥挤现象,而出城方向畅通,说明了人口由郊区向城区移动,正好是上班期间,故选A项;12点和14点在进京和出京两个方向上人口流动数量差别不大;18点应该是出京的方向出现拥挤现象。第9题,北京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区房价高,所以出现了钟摆式的交通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直接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合理,也无可操作性,而应该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故A错误;B项发展城市中心的第三产业和C项优化城市中心的投资环境,更会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和C错误;D项通过迁出城市中心部分企事业单位,从而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即可减缓钟摆式的交通现象,D正确。]
10.C [本题考核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选项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能加速城市雨水排泄速度,选项B扩大城市湖泊面积可以增加蓄水量,选项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河水上涨造成的洪灾,对城市内涝基本无效。]
11.B [根据城市等级体系原理,可以推导出服务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辐射范围有相关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最大,⑤是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有明显的服务边界,所以③是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为周围乡村提供服务应该靠近交通便利的地方,所以为⑥,故B项正确。]
对点练
1.A [根据题干中海绵型城市的含义进行判断:在四个选项中,B、C、D图中的道路与绿地处于同一平面或者略低,那么下大雨的时路面易积水形成内涝,不符合海绵型城市的要求;选项A中道路高于绿地所在平面,下大雨时雨水由路面流向绿地,绿地可以吸水;干旱的时候绿地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蒸腾作用等,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故选项A正确。]
2.B 3.A [第2题,由图1可知,图中共有a、b、c三个城市等级,城市a级别最高,c级别最低,所以其服务范围a>b>c;服务种类a>b>c,同级别的城市空间距离a>b>c。第3题,甲地位于郊区,依山傍水,适宜建高级住宅区;乙地位于市中心,不宜布局工业区,适宜布局商业区;丙地若布局化工厂,会污染城区和河流;丁地位于河流下游,不宜布局自来水厂。]
技能与模板
例 (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第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
(3)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或: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交通方式多样化,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
(4)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或: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解析 (1)从图中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就能看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是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2)上海市第二、三产业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3)从历史、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作答。(4)浦东新区原来是菜地或农田,新区建成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考查点三 城市空间结构
悟真题
1.C 2.B [第1题,仔细读图可知甲地带0:00时为休息时间人口密集,10:00时为上班时间人口较少,应为住宅区,C项正确;而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区人口集聚状况与住宅区相反,故A、B、D项错误。第2题,该城市地域结构大致以中心商务区为圆心向四周成同心圆模式扩展,形态为团块状;而山地、丘陵、河谷地区城市往往呈条带式,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3.B 4.D [第3题,该市北部人口密度增加,但无法准确判断其人口增加的数量,A项错误;该城区不同区域人口密度增加的幅度不同,就全市而言,人口密度增加,B项正确;据图判断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增加,C项错误;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明显,人口增长较快,D项错误。第4题,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在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地点会形成新的商业区,使商业区的分布更加分散,A项错误;读图可知,新工业区分散布局于城市外围,并未向老工业区集聚,B项错误;滨湖地区城区面积变化不大,说明住宅区并未向滨湖地区集聚,C项错误;中部、南部地区新增道路多,路网密度增大,D项正确。]
对点练
1.A 2.B [第1题,经适房一般选建在土地价格较低的区域,对比图中四点,甲地的地价最低,是理想地区。故选A。第2题,影响知名奢侈品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流动量,图中乙地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价格均较高,是人口流动量最大、最繁华的地段。故选B。]
3.A 4.C 5.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纳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形成工业区。选A。第4题,由上题解析可知,C为工业区。工业区易产生大气污染,所以应避开盛行风的上风向。C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北部,且布局合理,故该城市最可能盛行西南风。选C。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受河流的影响,城市呈组团状,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分散式布局,分散式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易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选B。]
考查点四 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悟真题
1.(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第(1)题,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应从交通运输线路长度、站点数量、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以及区域分布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第(2)题,解答本题应从交通条件对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影响等方面考虑,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本题应该从交通运输对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方向、城市数量和规模、城市体系等方面的影响角度组织答案。
2.运输方式变化大,出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增多,路网密度变大;古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张家口、崇礼等)等级提升。
解析 据图对比可看出,该区域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该交通运输的变化促进了区域的联系与发展,引起聚落形态发生变化,同时也使得聚落等级发生变化。
对点练
1.B 2.B [第1题,据材料可知,“客运专线”信息反映了专业化,时速快的信息则反映了高速化。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并不经过简称为赣的江西,故B项错误。]
3.(1)南关岭地铁通车后,其各类土地利用租金水平均将有大幅提高。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决定土地的用途。南关岭地区通车前,其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分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通车后,南关岭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分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以住宅用地为主。
(3)随着交通的发展,大连地区的社会经济将加快发展,人口和城区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随着城市周边各区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集中转变为分散;商业网点向周边各区扩散,也促进市内商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南关岭地铁通车后,其交通通达度大为提高,使得各类土地租金水平大幅度提高。在通车前以工业用地为主,而通车后,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将以住宅用地为主。地铁建设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使商业网点在南关岭大幅增加,促使其商业发展。
专题提升练
1.C 2.D 3.A [第1题,图甲所示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逐渐减小,但一直为正值;迁移率先增大后减小,在2005年左右变为负值。说明在图示时间内该地区人口先迅速增长后缓慢增长。图乙中③图与其吻合。C正确。第2题,人口增长取决于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虽然图中迁移率在2005年后变为负值,但迁移率与当地自然增长率之和大于0。故在图示时间内当地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0,人口规模不断扩大。D正确。第3题,黑龙江省地广人稀,1949年前一直是人口迁入目的地,1949年后因开发当地资源如石油、土地等吸引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较沿海地区慢,人口迁入速度变缓,后成为我国人口净迁出区。A正确。上海一直为人口净迁入区,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当地成为人口迁出区,西藏人口迁入迁出大体持平。]
4.D 5.A [第4题,图中显示2013~2020年期间,左侧坐标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指标,右侧坐标为抚养比的指标。人口总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所以一直在上升,A选项错误;图中体现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先升高后降低,而不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B选项错误;2016年为劳动年龄人口的最大峰值,不是总人口的最大峰值,C选项错误;根据图中数据显示,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一直是增长的,且增长状况是先慢后快。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第5题,“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短期内会改变人口增长低缓的状况,但不会带来大幅的人口增长,但会使得人口的峰值推迟;十年内新增的人口不会转变为劳动年龄的人口,所以“用工荒”问题不会因此而缓解;十年内新增的人口又成为新增的少儿抚养对象,加大了少儿抚养比,提高了总抚养比;老龄化问题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应继续重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6.A 7.C 8.A [第6题,D的房价为6 000~7 000元/平方米,N的房价为3 000~4 000元/平方米,D与N房价差值取值范围是2 000~4 000元/平方米,其他选项比A小,所以不是可能的最大差值,B、C、D错。第7题,图示区是我国华北某城市,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E、N都位于季风盛行方向,空气受污染较严重,选项A、D错。从图中河流流向看,F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多,水污染较严重,环境质量差,B错。M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方向,大气污染少,空气清新。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水污染少,环境优美,选项C对。第8题,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需建造在成本较低的地区,城市郊区土地价格较低,适合建设。]
9.A 10.D [第9题,贵广高铁沿线,特别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高铁施工难度。贵州属于内陆省区,贵广高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连接我国东、西两大经济地带。第10题,B、C两选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云贵高原地下水位较深,土壤盐渍化问题不严重。而高铁经过地区山地多,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大,修建铁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可能加剧沿线地区的水土流失。]
11.D 12.B [第11题,由图可知,1990年至2005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1990年至2005年近郊和远郊人口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增加;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减少。第12题,远郊区人口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近郊区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是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外迁是由于大城市中心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大城市出现中心空洞化,也就是逆城市化现象。]
13.(1)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
(2)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一普)至1964年(二普),递增;1964年(二普)至2010年(六普),递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3)1964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城市分布、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等方面说明特点。第(2)题,结合图示,对0~14岁和65岁以上不同年龄段,根据人口普查时间分段描述。第(3)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然后结合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具体原因。
14.(1)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形平坦;连接煤炭产地,利于煤炭外运。
(2)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多;地价和劳动力成本较低;政策更加优惠;基础设施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工已获得了基本技术和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铁路分布特点,从地形和运输需要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及当地地价和劳动力成本、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