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 ‎(适用河南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北 湖南 陕西)‎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解析: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通读材料我们可知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权力较大,这说明皇帝的母系亲属地位较高,故C项正确;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况且两汉时期,抑制相权多通过设置中朝、设置尚书台等政治手段来完成,故A项错误;;“家天下”多属父系范畴,而外戚是“外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家天下”之意,故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自从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势力大为弱化,故D项错误,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6.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 ‎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经济中心也在逐步南移,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也在逐步得到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步增大。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妇女的地位不升反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朝廷鼓励海洋开发的内容,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朝廷只是认可,统治者的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7.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 ‎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做图表题关键要找出不同年份(年代)、地域方面所给数值的变化趋势,根据题干“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我们可知该表涉及的数值是状元人数的变化,分析图表可知从唐到清,河南的状元人数逐渐减少,江苏则逐渐增多,而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从隋唐时期开始南移,直至南宋南移完成,此后经济中心始终在南方,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兴盛,故B项正确;理学源于宋朝,故A项错误;经济中心南移并不能说明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到清,政治中心大多在北方,故D项错误。‎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答案:D 解析:根据时间(1852年)可知,当时中国介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上等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项“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不符合史实;B项“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不符合材料“无用的”‎ 这信息;材料是强调包装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不是强调中国生丝的销量,故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可知当时中国政局混乱,由“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可知当时中央政府在全国影响有限,由“南北相攻,皖直交斗”说明当时直系和皖系军阀斗争激烈,种种现象只能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即1912年——1928年期间,故答案为D,A项、B项、C项错误较为明显。该题应该是近3年来最容易的一道选择题,近乎于送分。‎ ‎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考点: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涉及到华北、江浙等地,根据题干的时间提示,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即华东地区后,国民政府之所以在这些地区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就是为了与日打持久战,故B项正确;1933——1937年处于国民十年对峙时期,反蒋运动并不是在各地都兴起,况且国民党军队比红军实力要强得多,故A项错误;红军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多在江西、贵州、四川等偏僻的农村地方活动,与沿海要塞设防、构筑城市与交通线防御工事不符,且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决定联共抗日,故C项错误;1933年时张学良早已“东北易帜“,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在1933年底也基本结束,故D项错误。‎ ‎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考点:一五计划 答案:A 解析:继2014年考了一五计划后,今年再次考查了这一考点,有些出乎意料。但本题难度较去年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发展重工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根据该题图表可知我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较快,也说明了1953年之前我国工业较为落后,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美国和英国都是发达国家,工业基础扎实,因而工业指标增长的空间有限,故A项正确,B项、D项错误;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冒进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 ‎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考点:罗马法 答案:C 解析: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双眼被蒙布强调的是法官审理案件,不是靠眼睛去看,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来作出公正的判决,要做到客观理性,故答案为C项;A项、B项、D项均歪曲了罗马法的原则。‎ ‎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18世纪中叶”可知此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属于虚君没有实权。根据材料“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从法律层面上讲国王有拒绝议会参与的权力,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家并不干涉议会的工作,这说明国王在政治生活中只具有名义上的某些权力而已,故D项正确;光荣革命以及《权利法案》的通过之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这一成果并未受到挑战,故A项、B项错误;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无力掌控内阁,故C项错误。‎ ‎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考点:罗斯福新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时间可知此法案颁布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根据法案中“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的规定可知,该法案主要是为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四个选项中只有“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符合这一特点,故B项为正确答案。‎ ‎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答案:A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现代经济史的重点,但多年未命题,今年在此点命题应在情理之中。世界银行主要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根据材料可知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和总额增长迅速,这就说明新兴的独立国家数量增长较快,故A项正确;各国关税税率是否降低与世界银行发放的贷款项目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美国和西欧经济实力是否下降和世行贷款项目及数额的增减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1995年成立,故D项错误。‎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本题应是近几年来较为容易的一道大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是课本主干内容,考生很容易上手。‎ 回答第一问的“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只要将孔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点答上即可,这完全是课本内容,不该丢分。回答理学对儒学的发展时需要知道理学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具有思辨化的特点,明白理学的积极作用在于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归纳一下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问需要从文中找出韩愈和康有为在看待儒学方面的相同之处,根据文中“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以及“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可知他们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另外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韩愈所生活的时代儒学受到了佛教的冲击,其提出要复兴儒学,而康有为之所以托古改制也是在为变法寻求借口,他们两人都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是借助于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三问实际上属于半开放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孔子和儒学即可。此问实际上是给考生送分。‎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SOLO评价类试题沉寂两年后再次出现,设问方式与去年第41题有相似之处,相信考生们在审题方面不会遇到很大障碍。对于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考生可以进行修改,从而给了考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解答该题时考生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便可,当然前提是对该知识点掌握较好。相对13、14年的第41题来说,今年的这道题难度明显下降。‎ 评分说明:‎ 一等(12-9分)论证:1.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论证:1.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2.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论证: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2.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或“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考点:唐代币值改革 解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第(2)问“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9分)‎ 考点:抗日战争;重庆谈判 解析:第(1)问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此问比较简单,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即可,材料一“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体现出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材料二“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体现出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地位一律平等。‎ 第(2)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可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实力对比的变化,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以及国际因素的作用等角度思考。“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影响”一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民主力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角度解答。‎ 答案:(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位一律平等。(6分)‎ ‎ (2)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6分)‎ ‎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基础。(3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概括材料“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等信息可以归纳出法国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 第(2)问“总结历史经验”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说明法国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法国临时政府”说明法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说明与反法西斯盟国互相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补充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答:(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7分)‎ ‎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进行军事斗争。(8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考常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 ‎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考点:丘处机 解析:第一问需要从丘处机以及成吉思汗两方面来解答,由材料第一段可知丘处机的全真派在北方影响较大,而成吉思汗亦需要丘处机的的支持以统治庞大的疆域,另外丘处机学问渊博,注重劝谏方式,这也是其意见能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回答第二问多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入手即可。本题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但是不少学生对此题望而却步,原因可能在于对丘处机闻所未闻(都忘记射雕英雄传了看来)。‎ 答:(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6分)‎ ‎ ‎ ‎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9分)‎ 对试题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来年备考的建议:‎ 评价:1、知识点考查:今年选择题目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地方: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6道选择题共24分),第五至第八单元基本上没有涉及;必修二相对来说都有所涉及(除了第五单元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6道选择题共24分。必修三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选择题。‎ 去年选择题中12道中有5道题干涉及到“反映出(了)”,今年也有4道是这样的表述,所以应该明白“反映出(了)”到底选择怎样的答案才更符合题意。据词典所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应该是这层意思,即“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说明要选择的选项应该是能够体现题目的本质的答案。 ‎ ‎ ‎ ‎40和41两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三或必修二上。去年40题考查的是必修三中的科技,今年考查的是必修三中的思想,也许这跟近几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蜕变以及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淡化有关……明年估计40题会回到必修课上来,可能会体现在国共两党关系上来。‎ ‎ 2、难度:试题难度较前两年有明显下降,大题无论必修还是选修难度均不算大,考生较易上手。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难度仍然不低,其他部分试题难度不大,不少试题的错误选项干扰性不大。‎ ‎ 3、点赞:今年试题引用的材料比较丰富,有雕像,有图表,一改去年呆板的风格,30题能够尊重史实,肯定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让人对命题人肃然起敬。32题材料生动活泼,兼有法制教育意义,是一道质量上乘的试题。第41题在去年的试题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在审题方面不刻意为难考生,这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贴近生活,紧跟社会热点。‎ ‎ ‎ ‎√ 来年备考建议:‎ 1、 重视课本。近年来高考试题回归课本趋势日益明显,相信明年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2、 重视高考真题的练习。高考题是命题专家智慧的结晶,质量远胜于市面上的模拟题。要深刻领会命题者的意图,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从哪些方面来考查等。材料题不在于做多,但一定得坚持每周至少做一道高考题,注重分析答案的来源和知识点的概括,提升自己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强归纳概括能力。‎ ‎3、重视对社会热点和周年知识点的把握。如45题币制改革跟亚投行,46题跟中法建交50周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