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 MB
  • 2021-05-13 发布

步步高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讲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知识 体 系 考纲解读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2.能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了解其成因及危害,并能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考点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主要内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问题 ‎(3)水土流失分布: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农业生产造成的森林和草原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原因 产生的影响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 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 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差 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起作用。分析如下:‎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在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树木和过度樵采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或被烧毁 不合理利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特别提醒]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中心。‎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丙地区荒漠化。 ( √ )‎ 解析 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2)(2013·江苏地理)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下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 √ )‎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显著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修建反坡梯田可以改变水土流动的方向,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 ‎(2012·海南地理)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2~3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2. 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3. 该区域可能位于 (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2.B 3.D 解析 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且草地下降最快,耕地增加,草地退化严重,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首要选择。第3题,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结合四个选项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4. (2012·重庆文综)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本题的切入点。作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如果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 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世界上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等灌溉农业发达的区域都易产生该现象。‎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考点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2. 水土流失的治理 ‎(1)主要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 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农业技术措施 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 ‎(2)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①综合治理的意义 ‎②综合治理的原则: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 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壤冲刷,土地肥力下降;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平原 土地盐碱化 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发展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云贵高原 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 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人类破坏植被、陡坡开垦 保护地表植被,禁止陡坡开垦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2·四川文综)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 × )‎ 解析 根据经纬度与轮廓特征,可判断该国为蒙古国。蒙古国境内气候干旱,加之过度放牧等,导致该国土地荒漠化问题较严重,故采取的措施是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由于降水少,故水土流失不是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2011·天津文综)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图中ac都是防治荒漠化的生态功能区。 ( √ )‎ 解析 a位于塔里木河流域,c位于阴山北麓,这两个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功能区的主要作用是防治荒漠化。‎ ‎(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2~3题。‎ ‎2. 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 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流域产沙量”的测定,不可能对“每次”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A、B项错误;又因测量对象是整个流域,所以泥沙收集池应设置在流域出口处,D项正确。第3题,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坡面水流流速越快,流水冲刷能力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多,即单位面积产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25°以下地区,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急剧加重,单位面积产沙量快速增多;坡度25°以上地区,农业活动以林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随坡度增加,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不大,故①曲线符合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A项正确。‎ ‎4. (2011·广东文综)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材料一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③合理开采地下水;‎ ‎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 (1)本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缺乏,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2)防止荒漠化进一步加剧的措施,可以从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采滥挖,控制种植业规模,推广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退耕还牧,生态移民,促使其恢复自然植被等方面考虑。‎ ‎ 地理原因分析型 命题形式上,该类试题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如下:‎ ‎(1)明确考查方向:是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侧重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原因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理清因果联系: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3)多角度综合分析:依托宏观或微观的区域地图,用“地 理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多角度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4)由果溯因搭建线索:首先弄清题中已知信息与所设问题的内在联系,由果到因搭建思维线索;最后再由因到果,正向推导形成答案。‎ 例如,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广西石漠化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石质荒漠化。‎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3题。‎ ‎1. 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土壤侵蚀 B.生物多样性锐减 C.草地退化 D.森林破坏 ‎2. 甲、乙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是 (  )‎ A.甲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甲保护草原、防风固沙,乙减少地震、防治滑坡 D.甲绿化美化、保持水土,乙吸烟滞尘、保护生态 ‎3. 丙、丁两地区都存在土壤侵蚀,丙地危害较为严重,其理由并不包括 (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C.土地开发强度大,生产能力高 D.降水变率大,地表水渗漏严重 答案 1.A 2.A 3.D 解析 ‎ 第1题,结合图例,根据图中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可以看出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壤侵蚀。第2题,甲地在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森林的作用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地在西南横断山区,森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3题,丙地位于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土壤侵蚀危害较重可从地形、土壤、城市分布、土地生产能力方面考虑。‎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图中乙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 ‎5. 治理上题中生态环境问题,要做到 (  )‎ ‎①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②严禁矿产开采 ‎③合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④大面积开荒种粮,发展经济 ‎⑤综合治理小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乙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5题,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恢复地表植被,并结合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而合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严禁矿产开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要采用合理方式开采。大面积开荒种粮会加剧水土流失。‎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6~7题。‎ ‎6. 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7. 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 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7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薪柴林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读下图,回答8~9题。‎ ‎8. 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 A.拦沙蓄水 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 D.调节气候 ‎9. 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答案 8.A 9.D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图中甲处为黄土塬,可平整土地,建设农田;乙和丙都是坡地,但乙处较陡,应种植林草,丙处坡缓,可修水平梯田;丁位于沟底,应以打坝淤地为主,拦沙蓄水。‎ 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 B.荒漠化——华北平原 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 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 ‎11.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  )‎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②耕地面积减小 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10题,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东北平原等;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早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区;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华北平原易发生土地盐碱化。第11题,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使得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小。‎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反映出 (  )‎ A.同一植被覆盖度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13.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图中显示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故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第13题,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度。‎ 二、综合题 ‎14.读“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多年来,昆仑山麓的绿洲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扭转这种局面的主要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由于林带的保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 ‎(3)近年来,绿洲周围地区由于过度樵采而加剧了荒漠化,对此可采取哪些改善措施?‎ 答案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小 ‎(3)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 解析 本题以和田地区绿洲现状为背景,考查了绿洲退化的原因、防护林的作用及防治荒漠化的对策。解答该题参照以下思路:(1)河流上游过度用水→下游水量减少→绿洲退化合理利用水资源→绿洲水量稳定。(2)强风→护林带防风→弱风。(3)能源短缺→过度樵采→荒漠化→能源结构优化。‎ ‎15.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和欧洲某国示意图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 000 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 海拔高度(m)‎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小时)‎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分析R地1月份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P、Q所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图中P处地势____________(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____________(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 答案 (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4)高 低 P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Q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解析 第(1)题,比较两图可知,R位于法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份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气温较高;Q位于贺兰山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第(2)题,葡萄种植可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劳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第(3)题,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导致本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水量大减,甚至断流。第(4)题,从P、Q所处的上下游位置(黄河在此段自南向北流),可知Q地地势低于P地,Q地引水灌溉,地下水位浅,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