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40 百家争鸣
考纲考情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必考
加试
10月
4月
10月
4月
11月
1.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b
T33
T2
T3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c
T2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c
2.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2)太学的创建
b
T33
T4
T5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c
3.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b
T6
T6
(2)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b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c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c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b
(3)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b
(4)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c
T6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8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微点拨 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3.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4.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8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c)
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主题一 异彩纷呈的治国主张——百家争鸣
1.土地私有、混战局面、民间教育推动百家争鸣兴起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论从史出 反映出现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
史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论从史出 反映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割据混战局面。
史料三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论从史出 表明春秋时期学校教育逐渐向民间下移。
2.谁的主张更为当权者欣赏
史料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中央集权”。
老子 韩非
论从史出 韩非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韩非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百家争鸣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8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百家主张反映不同的时代要求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1.百家学术思想的争鸣
(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①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
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8
(5)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2.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主题二 凸显民本意识、家国情怀的儒学思想
1.“民本”理论的“异”与“同”
史料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论从史出 “利民”“民贵君轻”“尊重民意”“君舟民水”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但其本质上均是以维护君权为中心,并不是单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策略。
2.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史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
论从史出 孔子从“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和“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两个角度指出“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理想人格”。
1.儒学思想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8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强适应性。
2.儒家“民本”思想的表现和实质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1.史论结合——百家争鸣的评价观点
(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 C
解析 “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
2.史料实证——民本思想
(2016·10月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 B
8
解析 孟子、荀子均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此可排除A、C项,此时儒学受统治者冷遇,由此排除D项,故选B。
3.史料思想——道家思想社会地位
(2016·4月浙江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熟知百家争鸣时期各家思想主张,提取材料中“无为”“无治”“汉初”等信息,可联想到汉初的黄老无为治国思想,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
4.历史理解——孔子教育思想
(2015·10月浙江选考)(加试题)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答案 不同:前者为私学,后者为官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5.(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翟 D.韩非
答案 D
解析 韩非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故选择D项。
6.(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7.(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加试题)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
8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耕作技术
答案 B
解析 “耕读”“忠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选择中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
8.(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测评)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的策略 B.对生活的热忱
C.个人的修养 D.为人处世原则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注重对人的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