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十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纲解读
考点
考纲
主要内容
高考示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历史背景、进程和影响
2016课标Ⅱ,47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2)《非战公约》
(3)国际联盟
2017课标Ⅱ,46
2016课标Ⅲ,4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背景、进程和影响
2017课标Ⅰ,46
2017课标Ⅲ,45
2015课标Ⅰ,47
2014课标Ⅱ,47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015课标Ⅱ,47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2016课标Ⅰ,47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
(2)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2014课标Ⅰ,47
分析解读 “反思战争、维护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核心价值观,本单元内容相对于其他选修内容生动性、趣味性较强,试题也相对简单。
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侧重考查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考。(2)从考点分布看,多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反战运动等方面。(3)从命题形式看,多通过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
备考建议:(1)注意和必修1相应部分相联系,如二战和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联系等。(2)注意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如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问题、伊拉克局势、阿富汗战争等重大国际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五年高考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2017课标Ⅱ,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2.(2016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11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3.(2016课标Ⅲ,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教师用书专用
4.(2017天津文综,7,4分)“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太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 )
A.五四运动期间
B.巴黎和会期间
C.华盛顿会议期间
D.开罗会议期间
答案 C
5.(2016天津文综,6,4分)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 B
6.(2015天津文综,11,4分)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 B
7.(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7分)
答案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1
8.(2014重庆文综,13,10分)(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
答案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9.(2013天津文综,13,9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5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1.(2017课标Ⅰ,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2.(2017课标Ⅲ,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11
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3.(2016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
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答案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4.(2015课标Ⅰ,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答案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7分)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8分)
5.(2015课标Ⅱ,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答案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分)
11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
6.(2014课标Ⅰ,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答案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7.(2014课标Ⅱ,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
教师用书专用
8.(2015浙江文综,22,4分)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苏联南方。这次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 B.库尔斯克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列宁格勒战役
答案 A
9.(2014浙江文综,22,4分)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答案 A
10.(2013重庆文综,11,4分)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11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 C
11.(2015山东文综,49,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1 图2
据图1和图2,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10分)
答案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2.(2014天津文综,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答案 (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
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13.(2013山东文综,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1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8分)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答案 (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满分105分 70分钟)
非选择题(共105分)
1.(2018 广东广州调研,46)【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第二天,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拒绝了这一建议。1918年,苏俄同德奥集团签署《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协约国打着防止德国入侵和保护侨民利益的旗号,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向“俄国一切政治团体”发出呼吁:建议“俄国一切政治团体”各派 3 名代表,在战胜国的参与下举行谈判,签订停战协定和停止军事行动。2 月,苏维埃政府在复文中指出:只要各资本主义国家停止资助俄国的反动势力,各自召回进入俄国领土的军队,俄国内战即可停止。但是巴黎和会仍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并剥夺了其参加巴黎和会的权利。直到 1934 年,在国际联盟各成员国的邀请下,苏联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重新回到世界政治舞台。凡尔赛体系封锁社会主义苏联的初衷和职能彻底破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协约国将苏俄排除出世界政治舞台的手段。(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接纳苏联的原因。(9 分)
答案 (1)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武装干涉。
(2)苏联经济实力增强;西方爆发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
2.(2018清华大学能力测试,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战后赔款义务为由,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一方面,鲁尔危机严重摧残了德国经济,导致德国通货膨胀日甚一日,国内政局剧烈动荡;另一方面,法、比出兵又激怒了德意志民族,遭到全德国的普遍反抗和愤恨。英、美等国对法、比的行为提出批评和指责。美国曾告诫法国,如果法国出兵鲁尔,英、美将在国际金融市场抛售法郎,促使法郎贬值。法国为维持占领鲁尔的军事行动背负了巨大的国际压力和财政负担。最终法国普恩加来政府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道威斯计划”。从此,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所拥有的优势渐渐丧失,美国则取而代之。
——摘编自冯春龙《论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被迫同意“道威斯计划”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威斯计划”对“凡尔赛体系”及相关各国的影响。(9分)
答案 (1)原因:法国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与国际压力;德国国内政局动荡及德国的反抗;英、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2)影响:由用赔款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经济的方针;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法国削弱德国计划受挫,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美国为欧洲提供资本, 使欧洲经济整体趋于稳定。
3.(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二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的事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敦促美国政府对华提供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的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贷款。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提供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提供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6分)
答案 (1)日本侵华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扩大对华贸易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抵制战后苏联在中国的影响;确保战后美国的全球利益。
11
(2)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激化了美日矛盾,刺激日本进一步铤而走险;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4.(2018安徽皖南八校二联,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回望过去,美国人发动的那场战争给阿富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安全局势恶化始终是困扰阿富汗发展的最大问题。美国等国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军事打击,致使塔利班政权垮台。但时至今日,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塔利班和其他武装组织的活动相当猖獗,一些地区时常发生爆炸和自杀式袭击事件。根据联合国数据,大量平民在各类恐怖暴力袭击中伤亡。大批农民抛下耕地逃离家园。政府推动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进行。根据阿富汗政府的数据,该国的失业率已达到40%,有接近40%的人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该国的经济和财政收入被迫严重依赖国际援助。
——摘编自《阿富汗战争爆发15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9分)
答案 (1)背景: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2)影响: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塔利班势力,但恶化了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严重破坏了阿富汗经济,增加了国际社会的负担;美国增强了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使地区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也使美国陷入战争泥潭,削弱了美国的实力。
5.(2017湖北重点中学适应性考试,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实行“封锁”,禁止舰船将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战略性导弹。但是,他没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罗政权,也没有要求拆除古巴的防预性导弹。当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改变航线时,当美国确信苏联油船未带进攻性武器而允许它继续前进时,很明显,这两个国家都不想打仗。最后,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他已下令将苏联导弹撒出古巴。
材料二 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一条约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它们也都签署了这一条约。1968年初夏,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核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这一条约于1970年3月5日开始生效,到这时已有47个国家签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国际背景,概括美苏两国应对该危机的共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应对危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1)背景:美苏争霸;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二战后国际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
共同之处:双方均不以战争作为推进国策的工具;双方均积极借鉴妥协的方式解决危机。
(2)促使美苏双方为缓和世界紧张局势而重新作出努力;促使两国重视避免核危机的解决机制。
6.(2017河南开封一模,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1)原因:中苏同盟建立,美国担心苏联参战;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兵力;美军在战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扩大战争难以扭转战局;新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2)积极影响: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7.(2016广东百校联考,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1
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当时的世界马上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英国已越来越无力领导世界的情况下,它还一味维持在海外的大量利益,其正当性已经越来越显薄弱;另一个是“新兴国家”们普遍奉行的乃是国家主义,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摘编自《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评论。(6分)
答案 (1)原因:英国全球领导地位削弱;各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性;国家主义盛行;世界秩序缺乏有力的领导者来维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说明:战争使欧洲原有的政治秩序走向混乱;战争阻碍了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战后,欧洲国际竞争力衰退,经济中心逐渐向美国转移。
B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105分 70分钟)
非选择题(共105分)
1.(2018广东惠州二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的爆发,推动世界和平运动大大发展。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欧洲协调”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有些官员在支持本国进行战争的同时,也间接支持建立国际联盟的想法。这就是促使国际联盟成立的有效的原动力和动机。
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维持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二是管理前奥斯曼帝国领地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三是在卫生、劳工等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正如华尔脱斯所说:“国联不论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但是,国际联盟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8分)
答案 (1)背景: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维也纳体系的破产;战胜国的支持;一战惨烈带来的教训及反思。
(2)评价:国际联盟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它在推进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但它主要是为了维护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因此国际联盟作出的贡献是有限的。
2.(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42年开始,美国汽车、飞机等凡是与军工扯得上边的企业,都在为军工生产让道。美国制造的飞机、舰艇、坦克、火炮,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大战场,孤悬两大洋之间的金元帝国,迅速转化为令人恐怖的“军工厂”,成为法西斯轴心国的噩梦。1942年美国坦克生产26 000多辆,超过了苏联,更大大超过了德国。1941—1945年间,美国总共下水航母131艘(包括护航航母)、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或护卫舰800多艘。作为轴心国海军强国的日本,同期仅仅造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德国、苏联生产的飞机分别为7万架、近10万架和10多万架,而美国生产飞机则多达20多万架。在太平洋岛屿上,铺天盖地的航空炸弹和舰炮轰击,让无数彪悍勇猛的日军眼睁睁地“玉碎”,而他们的步枪和刺刀甚至根本够不到敌军。
——摘编自杨益《淹死德日的钢铁洪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军工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军工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1)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战前美国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先进;美国本土远离大战主战场,可以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发展军工生产;罗斯福推行的国家干预政策和反法西斯战争动员,有效地提高了美国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2)影响:为美军提供了精良的武器装备;加速了德日法西斯轴心国的灭亡;援助了其他反法西斯盟国;奠定了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军事优势;促进了美国战后重工业的发展。
3.(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3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举行的东京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始,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这次审判共开庭818次,出庭证人达419名,书面证人779名,受理证据在4300件以上,判决书长达1212页。判决书对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准备和发动对中国、亚洲和太平洋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并宣判25名被告有罪,其中判处日本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其余两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11
材料二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法律历史上的另一突破在于确立了追究侵略战争中个人应当担负责任的原则。此前,很多战犯在“战争属国家责任,个人不应负责”的原则庇护下得以逃脱法律追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张扬了理性、公平、正义”。它的运作可能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努力之一,它所标榜的价值应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京审判。(9分)
答案 (1)特点:审判耗时长;取证困难;耗资巨大;部分法西斯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2)评价:东京审判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罪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东京审判没有彻底追究日本国家的战争责任,致使战后日本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反省,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为军国主义的复活埋下了隐患。
4.(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二联,29)【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此前,联合国曾于1958 年2—4 月和1960年3—4 月在日内瓦举行过两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大国的控制,把领海规定为12海里,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愿望,所以,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举行本身,就是对海洋霸权主义者的重重的一击。与会的国家共有167 个。美苏对会议采取抵制态度,它们先以“时机不成熟”为借口进行阻挠,后又一反常态,提出海洋通行、捕鱼、科研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企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
但是,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的努力,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时9年,共举行了11期16次会议,最后于1982年12 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共320条,另有9个附件。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主要影响。(7分)
答案 (1)背景:不结盟运动迅速发展;美苏对海洋的争夺较为激烈;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海洋权的意识增强。
特点:会议内容专一及目标明确;历时较长;参与国家较多。
(2)影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胜利,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5.(2017广东佛山一模,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以来,苏联政府数次呼吁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参战后,于1942年4月初步制订出由法国海岸登陆直接进攻欧洲的计划,这也是美国传统的正面进攻战略思想的反映。丘吉尔政府最初强调无力单独开辟第二战场,当战局转折后,丘吉尔成为开辟第二战场的积极倡导者,但他极力主张经由英国殖民势力控制的北非和地中海登陆意大利,在南欧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盟军开展了登陆北非和西西里岛的军事行动。
1943—1944年,苏联在东线转入大规模反攻,英美在南欧与德意军队作战陷入胶着状态,英美开始加紧准备在法国大西洋沿岸登陆的“霸王行动”。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到8月底战役结束,共登陆超过300万军队,德军损失惨重。
——摘编自曲培洛等《浅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作用》
(1)根据材料,概述第二战场开辟的过程。(6分)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战场选址变化的原因和诺曼底登陆的意义。(9分)
答案 (1)过程:1941年苏联呼吁开辟;1942年美国初步计划开辟,英国消极应对;1943年英美开辟南欧战场;1944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
(2)原因
1943年:英国为了确保传统势力范围,主张从南欧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英美在意大利的进展缓慢;苏联在东线的快速推进,刺激英美加速登陆西欧。
意义:使德国处于多线作战困境,加速其溃败。
6.(2017安徽皖南八校二联,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与台湾问题息息相关。1950年夏,美国在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战略方向对中国形成威胁。与此同时,解放军在金门战役中严重受挫,看来想在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解放海峡宽阔的台湾困难重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几小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并以“台湾海峡中立化”“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命令其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抵达基隆港,受到热烈欢迎。
在美国出兵台湾3天后,中央便决定将攻台日期无限期推迟,并促使毛泽东等领导人下决心出兵朝鲜。
从7月上旬起,中共中央开始抽调战略预备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当时苏联出于中苏同盟条约的规定,同意以空军保护我国内地,并在国际上牵制美国。10月,应金日成之邀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由此打响。
11
——摘编自徐焰《抗美援朝与台湾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兵台湾的目的和当时造成台湾问题未能解决的因素。(7分)
答案 (1)有利条件:避开海上劣势,腾出手致力于发挥陆军优势;东北能提供后勤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支援中国(中苏结盟);中国出兵具有正义性。
(2)目的: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利益,企图扼杀新中国的红色政权。
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军事落后,朝鲜战争突发导致台湾问题搁置;强大的美国入侵台湾海峡;台湾具有地理优势和一定的国际政治生存空间。
7.(2016河南开封一模,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德国与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政府则作为起诉人。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它们自己也愿意把被德国政府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它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摘编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
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的原因。(8分)
答案 (1)观点:交战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和接受审判。
合理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因而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
(2)原因: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惩罚,激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能;经济危机加剧了政治危机;希特勒和纳粹党骗取民众广泛的支持,建立独裁政府。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