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 7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 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由易到难:“宣和末”是时间状语,并且前置,后面断开;“高丽”“使者”“傅”“宰相”做主语,前面断开;“而”是转折连词,前面断开;“以”是连词表并列,“农功”后断开;然后找到动词“入”“过”“调”“治”“谓”“贬”等,根据句意断开。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规律方法】断句方法指导:语法断句法。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在它前面断开;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断开。对话性动词更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另外还可采用语感断句法、结构断句法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太子”‎ 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知识拓展】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A项,与原文“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不能用”相对应。B项与原文“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相符。C项,与原文“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不符,是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D项与原文“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谥曰忠定”相对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寻找句中的文言知识点,落实得分点,重点词语“帝”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苟”表假设,“死”是为动用法,运用六字口诀中的“对”“换”“调”。‎ ‎(2)寻找句中的文言知识点,落实得分点,重点词语“面”为名词作状语,固定结构“庶或”,宾语前置句“金人虽不吾索”,运用六字口诀中的“对”“换”“调”。‎ 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分标准】(1)“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不吾索”“面责”“庶或”各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迅速做出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不听。(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来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准备船只,骚扰百姓,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国家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论调相同,上奏降贬他到蕲州任职。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依据自己的职责议论政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当天,金兵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我们)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二、(2015·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来护儿,字 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理解句意,注意标志性词语,抓住名词、动词分析。“淮南”“白土村”“疆场”“军旅”“志”“开皇初”“广陵”“役”后应断开。应为平定淮南,而不是“定淮南所”,排除A、B两项,应为“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而不是“数见军旅护儿”,排除C项,可见D项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文言文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大意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C项错误在强加因果,“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也错,炀帝也已被抓。A.从原文“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可知该项正确。B.从原文“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可知该项正确。D.从原文最后“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可见该项正确。‎ ‎【易混易错提醒】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抓住关键词“军旅”“‎ 咨怨”“游幸”。“军旅”译为“战事”,“咨怨”可翻译为“叹息怨恨”,“游幸”译为“巡游”。(2)句抓住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凶逆”可译为“凶恶悖逆之人”,“王室”译为“朝廷”,“泉壤”可译为“九泉、泉下”,宾语前置“何言”应为“言何”,译为“说什么”。‎ 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规律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附【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对他关怀教育,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训诲。来护儿年纪虽小,但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遇上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帛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即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致多日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了。”大业六年,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于是赏赐给来护儿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令他去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几天没让来护儿晋见。后来,炀帝怒气缓解,才令人领来护儿晋见,说:“你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去上朝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都说:“这难道也是异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 三、(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 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翻译为“士兵都驻扎好了,将领才能就寝”。“次”应为“军队驻扎”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见其虚则进 B.是故智者为之谋 ‎ 置杯焉则胶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 蚓无爪牙之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都是副词,“就、那么”。B项,介词,替,给;介词,被,表被动。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副词,才;副词,于是。‎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句话意思是“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其中“乃”一般用于句首,“之”此处应为动词,和后面的“钻”“卜”都是动词,以动宾短语构成排比句,据此可以断句。‎ ‎【规律方法】断句时遵循一定的方法,抓住一些关键点,就会比较容易。总结口诀如下:‎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选B。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及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 ‎“并表明战胜敌人……英勇战斗”错,此内容为君王给予将军充分信任之后的结果,并非将军表明的内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译文:   ‎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译文:   ‎ ‎【规律方法】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解答翻译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字字落实,也就是说原句中的每个词都尽量翻译出来;二是注意关键点,即高考的采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 ‎【解析】(1)句中,“社稷”,国家;“一”,全部;“愿”,希望。“应之”,征伐它。(2)句中,“好”“乐”意动用法,认为……好,认为……乐;“为”,因为;“审”“明”,清楚,了解。‎ 答案:(1)国家的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征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评分标准】(1)“社稷”“一”“愿”“应之”翻译正确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好”“乐”是意动用法,翻译正确各1分;“为”“审”“明”翻译正确各1分。‎ 附【译文】‎ ‎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 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征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意志坚定地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我想要命令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制胜之道。”武王问:“请说说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扇扇子,下雨不搭帐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亲自遵守军队的礼,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时,要走过泥泞道路,将领必须要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亲自出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好了,将领才能就寝;饭菜都做好了,将领才能吃饭;士兵不点灯,将领也不可点灯,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攻打高城深池时,乱箭和石头纷纷落下,但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锋利的兵器一交战,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四、(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 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顺义 驻扎 ‎【解析】选C。督:统率,指挥。‎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解析】选B。根据前文,嗣昌、起潜是主张议和的,而卢象昇“决策议战”‎ ‎,在对清的问题上针锋相对,所以,“决策议战”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所以①处填“为”。“为”意为“被”,与“挠”组合。杨陆凯担心敌众之徒毁坏卢象昇的尸体与趴在卢象昇的尸体上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因此②处填“而”。③句紧承②句而来,陈述事实结果,就是“死”,身中二十四支箭是“死”的原因,“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用法,但是这句强调表因果,杨陆凯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选A。通过句子中的实虚词、语法特点来断句。如“世”“才”为名词,其后应断开。“矣”为句末虚词,“用矣”独立成句,其后应断开,排除C、D。“若是者”指代上一句,“者”表停顿,应断句;“要之”一般总结上文,其前断句,排除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解析】选D。“在驿站受到围攻”错误,原文为“以扰驿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此项属于“曲解文意”。‎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 译文:   ‎ ‎【解析】译重点实词:麾,指挥带领;迄,到;未,指未时;穷,尽。‎ 答案: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 ‎【评分标准】麾、迄、未、穷,各1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译文:   ‎ ‎【解析】重点词语:由是,因为这个缘故,因此;惜,为……遗憾;多,赞赏。‎ 答案: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 ‎【评分标准】由是、惜、多,各1分。‎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的能力。文章第2、3段介绍了本次战争的始末,可依此确定答题区域,然后再来归纳兵败原因。第2段介绍清军兵临城下,皇上让卢象昇统率天下援兵,但嗣昌、起潜主张议和,从中阻挠,卢实际统兵不足两万;第3段介绍战争过程,起潜不去接应,卢率残兵与敌作战,弹尽兵绝。分析原因一般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入手。‎ 答案:外因:①清兵人数众多,而且兵分三路,难以集中兵力与之对抗(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卢象昇实际统领的兵不足两万,而此时所带士兵已是残兵,实力式微(提残卒)。③高起潜恶意不救援(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内因:卢象昇方作战武器罄尽(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评分标准】外因答对2点即得2分,内因1分。‎ 附【译文】‎ 卢象昇,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他擅长射箭,熟习用兵谋略。(崇祯)六年,贼子侵犯到京城附近的地区,占据着西山,卢象昇攻打他们,使他们退出占领区。贼子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策划埋伏狠狠地重创了贼人。卢象昇每次上阵地(参加战斗),作战时都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和贼人搏斗,贼人的刀砍到马鞍都不在意,没有了马就徒步作战。把贼人追逼到高峻的悬崖边(的时候),一个贼子从山顶射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却提着战刀作战更加迅猛。贼人惊骇逃走,互相警告说:“卢廉使(官职名,指象昇)这个人谁遇到谁就会被杀死,不可以进攻他。”‎ ‎(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这个地方。皇帝召见宣、大、山西三位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入营地护卫。皇帝赏赐卢象昇尚方宝剑,监督指挥天下增援的部队。卢象昇穿着麻布衣服和草鞋,出征前在城郊向战士宣布作战意义,表明决心。在那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清兵停战、讲和。卢象昇听说这件事之后,用脚跺地感叹说:“我蒙受国恩,(不知如何报答,)遗憾不能死得其所,如果万一发生不幸,我宁愿断头死去,以身殉国。”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配兵力,于是议定宣、大、山西三位总兵归卢象昇指挥,关、宁诸路则归属高起潜。卢象昇表面上监督指挥天下军队,但实际上可以指挥的不到两万人。卢象昇的军队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从三路进军……卢象昇率领着战败剩余的军队,住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高起潜掌握关、宁的军队在鸡泽这个地方,鸡泽距离贾庄有五十里路程,卢象昇派遣杨廷麟前往高起潜处请求支援,高起潜没有答应请求。卢象昇的军队到达蒿水桥,遭遇清军。卢象昇带领中军,虎大威带领左军,杨国柱带领右军,于是(与清兵)进行战斗。第二天,清军数万骑兵包围了卢象昇军队三圈。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卢象昇奋力投身作战,后面随从的骑兵都和他一起上前作战,卢象昇用手搏杀了几十个敌人,身中四箭三刀,才倒地(死去)。杨陆凯担心敌人毁坏卢象昇的尸体而趴在上面(掩护),背上被射了二十四支箭而死。卢象昇整个军队全都覆灭了。‎ 侯弘文,是一个德行和才智出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分发,招募滇军追随卢象昇讨伐贼人。侯弘文率领着招募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将侯弘文以侵扰驿站的罪名上报给皇帝。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但没有成功,侯弘文最后被放逐戍守。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 ‎(笔者)评价说:危险动乱的时代,不是没有贤能人士,只是经常无法让他们发挥才能。他们被任用了,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们做事,甚至一定要逼死他们。如此,人如果实在要做这样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总之,这都是天意。‎ 五、(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 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重点考查对语境中实词的准确理解。C项“申”的解释望文生义,“申其意”是说明他的意图,应解释为“(反复)申述,(反复)说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精准概括、提炼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宪来求铭”,就是说,是他儿子而不是苏轼来求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  ‎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注意“号”“以”“从之”,“治”“苟”“后人”等的含义。‎ 答案:‎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评分标准】(1)“号”,人称;“以”,用;“从之”,跟从他;翻译正确各1分,满分4分。(2)“治”,担任;“苟”,苟且,草率;“后人”,后来的人;翻译正确各1分,满分4分。‎ ‎【知识拓展】‎ 翻译六字诀 高考中,翻译句子是丢分严重的区域,这就需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留、换、补、删、调、贯”六字诀。‎ 一是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皆保留不动。‎ 二是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三是补,即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 四是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五是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六是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总之,在翻译文言文时,一是要懂得翻译的要求:信、达、雅;二是要理解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是要记住翻译的方法:留、换、补、删、调、贯。‎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概括能力。解题时,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答案的相应语句并简要概括。有关治学的叙述在第一、二段中,第一点“刻苦于学”;第二点“益学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第三点“必刮剖根本见终始”;第四点“论次使族分部列”;再据下文解决皇曾孙服制事件进行概括。‎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评分标准】每点得1分,答出4条即可得满分。‎ 附【译文】‎ 欧阳氏,名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大儿子。为人纯朴诚实,表里如一。性格淡泊名利,没有什么爱好,但意志坚定,知晓礼仪,刻苦学习。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欧阳文忠已经官位显赫,欧阳伯和也已十五岁,跟从胡瑗学习,他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又能够尽得所学成为日后传授古乐钟律学问的大家。‎ 等他长大了,更加专注学问,但不钻研那些应对科举的文词,偏偏喜欢探究各种文章的源头,自有文字记录以来至今,君王大臣家族世谱,各种法律制度文章物体(来源),直到天文地理,没有一样不学习的。他的学习特点不只是学习当前的情况,而一定要追根究底,寻找本源,并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研究必有所得,所得一定能用。唉!他的志向也很大啊。但是,他不迎合别人,议论事情一定分出对错,遇到有权势的人不肯屈从,重要的事情一定反复说明他的想法,因此,他轻易不向别人表白他的学问知识,别人也很少有人了解他。他死了,四川眉山的苏子瞻(苏东坡)为他哭泣,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家学,(文章)又像汉朝蔡邕(字伯喈)、晋朝张华(字茂先)的后生。‎ 欧阳伯和担任殿中丞的时候,曹太后去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到快要哭吊时,召见伯和君询问皇曾孙服制的事,伯和君不慌不忙地给他说了,陈公随即上奏就被采纳了。当时,司天监正讨论古代占卜书籍手法是否相同,想选择一些编写成天文书籍,很长时间没有结果。而陈襄正负责这事,就推荐伯和君主持修订。伯和考证书中正误,按一定原则取舍,很快,书就编好了,皇帝下诏太史局收藏。‎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没有写成的还有十多篇。‎ 他夫人吴氏,是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被册封为寿安县君。他们有一个男孩,叫宪,是滑洲韦城县主簿。他们有七个女孩。元四年十一月甲子,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墓地安葬伯和君,他儿子宪来请求我(我就)写了这篇墓志铭。‎ 六、(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 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  【注】①内典:佛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语境“‎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可知,先生的著作应该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矩度”应解释为“规矩法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皙次其别号也 B.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 吾其还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D. 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 为武置酒设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他/副词,还是;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C项,介词,替、给;D项,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为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没有“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的信息。‎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4分)‎ 译文:  ‎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3分)‎ 译文:  ‎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3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出”解释为“出任”,“于”解释为“向”,“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2)“诸”解释为“众多”,“负”解释为“凭恃”。(3)“忧”解释为“祸患”,“故”解释为“所以”。‎ 答案:(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评分标准】(1)“出”“于”翻译正确各1分,“不以一钱自污”句式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2)“诸”“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通顺1分。(3)“忧”“故”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易混易错提醒】‎ 准确揣摩考点是文言翻译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常见的考点主要包括重点实词的意义(包括古今异义词汇、词类活用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尤其是较特殊的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等,有时还在句子大意理解方面赋分1~2分。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 附【译文】‎ 先生姓梁,避讳熙,字曰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在世族中出生,年幼时不喜欢富家子弟的习性,读书方面喜欢古文,视名利如篾一样轻薄。在诗歌方面喜爱陶渊明,年少时觅得佳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感到诧异。十三岁后补诸生第一,文章名声都很大。‎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中举,十年中了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爱民如子,在三辅中治理最好。在咸宁做官半年,进入云南担任道监察御史。‎ 这个时候,世祖章皇帝正广开言路,台省官都逞强好胜,凶狠地争斗,力求名声高大。先生独自淡泊宁静,在宫中当值结束就焚香扫地,静坐整天,就像退院僧。闲暇之余与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等人到丰台、草桥等胜地游历,有时在浮屠、老子之宫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先生静默地坐着,有时微笑一语不发。偶尔说一句,而人人内心若有所失,觉得自己的言语烦琐。先生本就喜欢佛经,对于三藏十二部的经书没有不研究的,而对于《楞严》尤其了解初因证果的主旨。每次经过他的官邸,除了绳床药灶之外,只有经书论著数卷罢了。‎ 先生到秦地巡视茶马,不占有一分钱。有的人把这作为话柄,先生就笑着说:“我的计划已经成熟。当官谋求利益,为子孙打算。子孙不才一向憨厚老实,三蠹将要到来,是盗贼,是赌徒,是倡优。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在京师,每天心有归隐田园的志向,嘱咐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来表现自己的心志,我们这些人都为他赋诗。不久,借有病来推辞回家。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是记录真实情况。归隐田园后,‎ 尤其耿直大方、自我克制,不与权要接触。同年王中丞巡视河南,馈赠屡次送达,一件也没收下。回信说:“我有癖好特性,特别喜爱古帖,有古人玩味龙团、饮廷珪墨的心意。听说宋仲温在松江府亭书写《兰亭十三跋》,赵子昂在鹤沙报恩忏院书写《铁佛嶴钟铭》,倘若各馈赠一通,承蒙你的恩赐。”他的节操就是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不多作,如果有作品,一定合乎古人的规矩法度,而他对于佛教的文字尤其擅长。‎ 先生在明启壬戌年出生,在康熙壬申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七、(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解题指南】做好本题,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知故事:读懂故事是解读文言实虚词的关键。如本题B项,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会合”,以及前文“乖隔异地”,进而推测方苞想和朋友见面,可是日期不可约定。‎ ‎(2)巧代入: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词语的意思代入语境,分析语意、词性等是否符合。‎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语境中是说接到王昆绳的书信,对他书信内容的评价,“笃”应为“深厚”‎ 的意思。B项,根据前文“乖隔异地”,进而推测“期”为“约定”的意思。C项,根据文中的信息“乃终岁仆仆”“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可知方苞生活的窘迫,“索”应为“求取”的意思。D项,根据文中的信息“吾兄得举”,众人应为之庆贺,可知“鲜”为“少”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从题目的要求上看,“全部”“表达”“方苞愿望”三个关键词点明题目的要求和范围,“愿望”点明筛选的内容;从内容上看,①是说方苞出都门远游的情形;④是说方苞窘迫的处境;⑤是说方苞落榜后对自己未来的担忧。②③⑥都是方苞心中渴望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解析】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 巧提要素:此类题一般考查故事的叙述要素,做好本题首先要明确选项中的叙事要素。‎ ‎②细读语境: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 ‎③认真比对:认真比对两者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属强加联系。根据原文信息,在第三段方苞看到“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就想到了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第四段担忧自己到四五十之后无所得而夜不能寐,而这些心事仆夫童奴又不了解。‎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译文:   ‎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注意句中的“岩居”“川观”“系”。(2)注意句中的“虽”“逆旅”“自废”。‎ 答案:(1)(他们)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评分标准】关键字词每翻译出一处得一分,句意不通顺减一分。‎ 附【译文】‎ 方苞叩首:从书斋中分手,不能再见面。接到你的亲笔书信,含意深厚而文辞质朴。即使是古代的为交的人,难道有错吗!我从事朋党交往,间近十年,心事气味相同,知道我的内心深处的,有如我兄弟的吗!‎ 走出都门,行船南游,离开风沙尘埃的痛苦,耳目开朗。可又违背在父母膝下尽孝的心很久了,能回家探望,很能忘记自身的贫贱。只是想念和几个朋友隔离两地,会合的日子不可以约定。梦中时时看见哥哥和褐甫欢快谈论,新老朋友尽情玩乐欢笑,醒来却悲伤,更增加离群索居的遗憾。‎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便被饥饿驱使到了宣城和歙县,进入泾河。沿途看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凉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修竹茂盛盘曲而有生气。村落居民看起来很闲暇。因此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的人,他们纵恣脱略,放荡不羁,(他们)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灌在他们的胸中,而形成了卓然不群的奇特风格,所以他们的文章都像从这里写出的。假使让我在这里有一个一亩大小的房屋,几顷田地用来耕作和养活自己,穷究经书并且著书,心胸豁然开朗,不受外物侵扰,那么我的成就,未必落后于古人。可是现在我一年到头向人索取衣食,有时在山行水边过夜,颠踣困顿,被生活利诱和驱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世俗尘世所束缚,没有一天宽闲的身心。有德行的人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我不害怕自己辛苦憔悴,但的确害怕神智混乱,学业荒废,胸怀无穷的志向最终却一事无成。‎ 我今年二十六岁了,使光阴虚度,昏沉度日,常常如以往那样,那么从现在到四十、五十,岂不是非常难吗!在身前无所获得,在身后也无所获得,这将和一般人一样藐小啊。每想到这事,就像重病在身,半夜起身,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感到奇怪,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我的心事又能告诉谁呢!哥哥你认为我方苞该怎么安排呢!‎ 哥哥你科考高中,同辈朋友很少不来庆贺的,而我私下里为你担忧这件事。韩退之有言:“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希望你时时警觉啊。我最近想穷究四书五经,想打破旧说的藩篱,而探求它真正的意义和原委。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时间过得飞快,只有各自勉励自己,来告慰自己索然寡居。方苞叩首。‎ 八、(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19分)‎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 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坎而置之”中“坎”与“置”并列,应为动词,联系上文谈藏书,“坎”应为“挖洞”的意思。B项,“当涂兵之冲”一句中“当涂”为地名,那么这个句子是个判断句,“冲”前有定语,说明“冲”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故B项错,联系成语“首当其冲”可知“冲”是“通行的大道,要道”的意思。C项,结合成语“下车伊始”可以判断出来。D项,结合词语“丰赡”是丰富、充足的意思,可以推断D项正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臣子之恭也 ‎ 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 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也”‎ ‎,前者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后者为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B项,“则”,前者为连词,连接前边的水灾,表承接关系;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之”,前者为助词,无实际意义;后者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B项“客”并没有认为只有王秬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由原文“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这一句可看出历任长官都认识到了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只是只有王秬排除万难,把它做成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标志词断句。如根据主语不同句子不同的原则,“郡”“材”“侯”前都要断开;“凡学之所宜有”与“无一”是并列复指主语,中间应断开,“凡学”之前应断开。‎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评分标准】每断对两处得1分。‎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 译文:   ‎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注意句中“内外”指州的里外;“略”大致。“孰……者”还有什么……的。(2)注意句中的“始”指当初;“以……为”译为把……看作;“已”是随后的意思;“忧”是忧患。‎ 答案:(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评分标准】关键字词每翻译出一处得一分,句意不通顺减一分。‎ 附【译文】‎ ‎(建立)学校,(教化百姓),是古来就必须遵守的事情。在学校设立供奉之所以祭祀孔子,是后世的制度;在学校建立楼阁来收藏皇帝赐的书籍,是古今通例,臣子必须奉行的。太平州是江淮地区的名郡,建有学校,却没有专门诵读讲授的地方;建有太庙,却没有祭祀孔子的地方;藏有天子之书,却放置在挖洞的墙壁之中。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的职务,在这个时候,水灾正在发生,完全摧毁堤防,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国家又有战事,太平州是部队的要冲,朝廷内外动荡不安。王秬初到任,就有条不紊地实施了救灾和防御敌人的策略。饥饿的人吃饱了,修缮了被毁坏的堤坝。紧急情报星夜传来,而王秬却镇静如一地进行处理。第二年春天,朝廷与外地形成和议,国家以乾道为年号,王秬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祀仪式。王秬对教书先生沈瀛说:“学问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就让州中的文书蒋晖、吕滨中对学校进行翻新。先前,郡里的官员打算兴建楼宇,建材都备置好了,王秬命令建立楼阁,与其他的楼阁之门形成区别,彰显其对学校的重视,凡是学习应有的东西,全都具备。‎ 有拜访的客人感叹说:“贤能之无止境就是这样的吧!现在的太平州,就是以前的太平州,担任太守之职的人,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呢,而那些忘记修葺学校的人,难道是真忘了吗?能力不足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除却百姓的忧患,将太平州变为乐土,用他的余力大力地兴办学校,也不向百姓征收徭役,指示下属兴办学校。贤能之无止境就是这样的吧!”‎ 于是,客人又赞叹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流传到今天,天地独立地运转,日月仍然明耀于天地之间,江河仍然奔流入海,世上没有破旧的东西。天下时而太平,时而动乱,时而强盛,时而羸弱,哪有其他的原因?人事罢了!财物供给不上,甲兵不够强大,人才屈指可数,难道真的不能有所作为吗?《诗经》中说:‘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你若不相信,请你看看太平州兴办的学校。”‎ 夏,四月十六日,历阳张孝祥写。‎ 九、(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 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语境“古人常有是训矣”,可知“训”是名词,应理解为“明训,教导,教训”之意。‎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一小题共考了6个文言虚词“之、与、而、所、其、者”。“者”与前面的“非”一起组成固定用法“非……者”。“与”作介词,译为“同、跟”,后面省略了“之”,是“与之言”。“其”作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理解为“应该,一定”。文中最后实际上是作者对为官之人的一种期望,所以应选“其”来修饰谓语“审择”。‎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选A。本题以断句的形式来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何预”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常常放在句首,前面应该断开。“何预我事”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预(与)我何事”。“自”做主语,前面应该停顿,“为”是句末疑问词,译为“呢”,后面要停顿。“此念”做主语,前面应该停顿,“则”为连词,相当于“就”“那么”,前面要停顿,所以A项断句正确。‎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两则忠告只显示了张养浩淡泊的为官态度,并未显示其勤奋的一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译文:   ‎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译文:   ‎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译文:   ‎ ‎【解析】(1)此句应抓住“洁”“疏”“补”,三个字都是使动用法,“堙”是“堵塞”的意思。(2)此句应抓住判断句“……者,……也”以及重要实词“居官”“率”以及“喜奢好侈”进行翻译。(3)此句应抓住“使”“则”、两个“为”以及“我救”的倒装。“使”译为“假如,如果”,“则”译为“那么”,两个“为”,前一个译为“为了”,后一个译为“做”。‎ 答案:(1)肮脏的就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评分标准】(1)句中的“洁”“堙”“疏”各1分;(2)句中的“居官”“……者,……也”“率”“喜奢好侈”各1分;(3)句中的“使”“为”各1分,“我救”是“救我”的倒装,1分。‎ ‎【规律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易混易错提醒】‎ 高考文言文翻译不再采用客观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主观题,从学生的备考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失误。‎ ‎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2.以今释古。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5.没有译出通假字。6.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7.省略成分没有译出。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9.遗漏了个别内容。10.修辞手法没有翻译出来。11.倒装句没有调整过来。‎ 附【译文】‎ 治官如治家 治理官务如同治理家政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明训。一家的事情,不论缓急巨细,都应当了解。如果不了解,就不能治理好。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要做的事多得很,像学校、驿站、粮库、监狱、农田水利、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要掌管的事很多。要善于观察时机,估算力量,破旧的就修补它,肮脏的就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就要规划生产它。如果认为,他们自己不去做,与我有什么相干,于是就马上离开,自找苦吃干什么呢?这样的念头一产生,那么一切政务都会被毁。所以,前辈讲:对公家的事务一点不尽心,就是无功受禄,而得罪上天。‎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家里既然不够供给,他势必会向别人索取,有时为了获取利益而冒犯百姓,有时会借诉讼而接受贿赂,有时会以借贷为名义,有时会借托联姻,相互邀请宴饮,全家人毫无禁制,以至于动不动就受到牵连,威严无处施展。自家虽然一天天地昌盛起来,老百姓却一天天地困苦不堪,自家人虽然天天高兴快乐,老百姓却天天怨言不止。因这个缘故受牵连的人就有一大串。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救不了我,何不在自己职位上廉洁勤勉,自己做好才是更好的呀!自己这样,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子孙安康荣耀;人虽然(一时)欢喜快乐,但是祸患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如上两种情况,不是真正明白深刻领悟的人,不会轻易跟他说的。做官的君子,应该审察选择。‎ 十、(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火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般”。‎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悼”‎ 的意思是“悲伤”。原文是说,墨子听说宋国将要被攻打,感到悲伤,而不是去哀悼。‎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A.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项,转折连词,但是;表修饰。C项,替、给。D项,介词,在。‎ ‎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②‎ 介绍的是两人演练的过程与结果,不是谈其技艺;③《论衡·儒增》中引用雕刻的鸢飞了三天不掉下来,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传说之误;⑤是《论衡·儒增》一书中对传说的否定。‎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般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般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般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般,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鲁般模拟完败与“人心向背”没有任何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译文:   ‎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译文:   ‎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中“必”(一定、果真)、“为”(做)、“义”(符合道义的事情)、“曷”(为什么)等是重点。(2)中“机关”(机件、枢纽)、“备”(完全、全部)、“等”(相同)、“集”‎ ‎(本义是群鸟栖止于树上,这里可以翻译为“落下来”)等是重点。(3)中“断”(砍断)、“大雨”(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雨)等是重点。‎ 答案:(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的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评分标准】(1)“必”“义”“曷”翻译正确各得1分。(2)“机关”“备”“集”翻译正确各得1分。(3)“大雨”翻译正确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附【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悲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走了十天十夜,脚上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但是却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了脚(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装备。(公输般)连续九次攻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命令士兵停止,中止了对宋的进攻。‎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鸢(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 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了。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于是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以致丢失他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鲁般,是肃州(甘肃省酒泉市)敦煌人,具体的生卒年代不清楚,他的手艺巧夺天工。曾经在凉州(甘肃省武威市)修造佛寺,制作了木鹰,只要敲击三下(木鹰上面的)木楔子,(木鹰就飞起来了)鲁般就坐上它飞回家。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就怀孕了,(鲁般的)父母就盘问媳妇(是怎么回事),妻子就原原本本地诉说了原因。这之后,(鲁般的)父亲乘机拿到了木鹰,敲击了楔子十几下,就坐着木鹰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当地的人以为是妖怪,就(把鲁般的父亲)杀掉了。鲁般又制作了一只木鹰乘坐(飞到了吴国都城),于是找到父亲的尸体。(他)怨恨吴国人杀了自己的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头仙人,(这个木头仙人)手指着东南方向,(于是)吴国大旱三年。算卦的人说:“(这大旱)是鲁般造成的。”(吴国人)就拿了几千礼物去向鲁般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的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唐朝初年,当地人还在向那个木仙人祈祷。‎ 十一、(2015·北京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一项是(2分) (  )‎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解析】①选B。此句是对舜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而让位给禹这一行为的评价,因此“至公也”是评价尧舜大公无私,应当是“极其公正”的意思,故选B。几个选项都是“至”的常用义,可能会混淆,需要注意。②选C。文中的“所私”指钜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其谁可而为之 ‎ 君知其难也 B. 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 C. 而遂杀之 ‎ 后遂无问津者 ‎ D. 伤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解析】选A。A项,第一个“其”表疑问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C项,“遂”都是“于是、就”。D项,“者”都表示“……的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解析】选B。B项解释有误,“君问可”联系上下文可知,是在说南阳令的人选,因此是“您问我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的意思,“可”指的是“可以胜任”,并不是在评价晋平公的发问,因此选B。‎ ‎4.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译文:   ‎ ‎【解析】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联系文意,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私”,解释为“偏爱、偏私”;“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解释为“照亮”;“行”解释为“运转”;“长”解释为“发展、生长”。在翻译时注意语序,使得句子通顺。‎ 答案: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评分标准】私、烛、行、长翻译正确各1分。‎ ‎5.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答:   ‎ ‎【解析】文中晋平公在祁黄羊进谏之后任用官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个明君,因此需要用善于纳谏这方面的词语来形容他。祁黄羊和腹两人都是正直无私的形象,可以用近似的成语来解释。其中的腹更偏向于不徇私枉法,祁黄羊更偏向于公正不阿,可分别用形容不偏私、公正的词语来展现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案:①晋平公:从善如流(纳谏如流)、择善而从 ‎②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③腹:大义灭亲、不徇私情(铁面无私)‎ ‎6.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3分)‎ ‎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答:    ‎ ‎【解析】“善”字在三句话中都是赞许之意,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评价的对象。第一句出现在祁黄羊的建议之后,因此是赞许建议。第二句前有“遂用之”,“之”指的是祁黄羊推荐的解狐,因此这一句应该是百姓对县令人选的评价。第三句是孔子评价祁黄羊,后有议论“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因此“善”的对象是祁黄羊公正的做法。‎ 答案:①此指平公同意祁黄羊的推荐,“善”指向的是祁黄羊的建议。②百姓对南阳令的人选很满意,“善”指向的是任用南阳令解狐。③此处孔子赞许祁黄羊的公正,因此“善”指向“祁黄羊之论”,指其行为不偏私、不避仇。‎ 附【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 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7题。(6分)‎ ‎7.《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解析】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 答案: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   ‎ ‎【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作答时可以赞同任意一种,并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种解读是孔子个人对三个弟子所言自问自答,做出评价;第二种解读则由曾皙向孔子发问,引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是一段对话。‎ 示例一:我赞成第二种划分,它加强了师徒二人的对话性,符合当时对话的情景,展现了孔子对三个弟子的不同评价,使得语句明晰、便于理解。这种划分通过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来突出冉有、公西华的谦逊,与子路的傲慢形成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示例二:我赞成第一种划分,因为它由孔子本人自问自答来对弟子进行评价,比起第二种划分的问答形式,显得更为连贯。都是孔子本人的思路,突显了孔子对子路傲慢言论的不满和对公西华、冉有谦逊行为的赞许。‎ ‎【评分标准】不同之处3分,看法及理由2分,共5分。‎ 十二、(一)(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根据下句“升山东副使以去”判断,“居”应为“任职、驻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 (  )‎ A. B. C. D.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前句是今之廉者变为贪者的表现,后句为“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C项都是“古之所谓廉者”的表现;D项,前句说郭侯之廉属于“古之所谓廉者”;后句是指现在郭侯的地位;与“古之所谓廉者”无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是“今之所谓廉者”的特点,在原文第一段。‎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译文:  ‎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译文:  ‎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实词“捐”和“锥刀”。“捐”可以翻译为“舍弃、放弃”,“锥刀”不是锥子和刀子,是夸张修辞,可以翻译成“锥刀尖般的微利”。(2)这个句子关键抓住“奉”“身”和“资”。“奉”可以翻译成“供养”,“身”可以翻译成“自身,自己”,“资”可以翻译成“依赖、依靠”。(3)这个句子关键要抓住“然则”“莫”“乌”,“然则”可以翻译成“既然这样,那么”,“莫”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谁”,“乌”相当于“何”,可以翻译成“怎么”。‎ 答案:(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评分标准】(1)“捐”“锥刀”翻译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奉”“身”“资”翻译正确各1分。(3)“然则”“莫”“乌”翻译正确各1分。‎ 附【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拿保全大节的名号称许他。(如果)有的人权力、地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让人渴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失意、没落(的人),不再自我振作,那么让人渴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使自己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贪婪残暴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显露了。如果舍弃利益足以成就美名,而得到利益足以构成罪行,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舍弃;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呢?古代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的。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虽然他全无所渴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泊,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以做到了。‎ 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二)(2015·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  王慎中为文,初 亦 高 谈 秦 汉 谓 东 京 以 下 无 可 取 已 而 悟 欧曾 作 文 之 法 乃 尽 焚 旧 作 一 意 师 仿 尤 得 力 于 曾 巩 唐 顺 之 初 ‎ 不 服 其 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短文表现的是王慎中文学观念的改变,关注名词如“秦汉”“旧作”“曾巩”“唐顺之”和虚词“已而”“乃”及其他一些动词“谓”“师仿”。“谓”之前应断开;“已而”表时间,应在前面断句;“乃”领起两个并列谓语句,应在“乃”和“一”前断句;“尤得力于曾巩”是说他学习的对象,前后应断开。‎ 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评分标准】每断对一处0.5分,错一处扣0.5分。‎ 附【译文】‎ 王慎中写文章,最初的时候也是极力推崇秦汉,认为自北宋以来没有值得学习的文章。不久领悟到欧阳修、曾巩创作文章的方法,就全部烧毁了以往的作品,全心学习效仿,尤其受益于曾巩。唐顺之开始的时候不顺从他的学说,时间长了就改变并且跟从了他。‎ 十三、(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6分,每小题3分)‎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 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扬、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渝:改变,引申为退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岂非化以成俗 ‎ 始以强壮出 B. 咸休息乎太和之中 ‎ 相与枕藉乎舟中 C. 甚于丹青 ‎ 善假于物也 D. 朋友钦而乐之 ‎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都为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A项,连词,用/介词,在;C项,介词,比/介词,于;D项,表承接,不翻译/表假设,如果。‎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译文:   ‎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1)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 ‎“学者”、实词“希”、判断句式“也”。(2)题重点考查虚词“然”、通假字“匪”、实词“济”。注意要对这些词语、句式一一落实,同时抓好大体句式的直译。‎ 答案:(1)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评分标准】学者(古今异义词)、希(关键实词)、也(判断句)各1分;大体句式1分。‎ ‎(2)然而积累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积累小土粒成为高山,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是不能够成功的。‎ ‎【评分标准】然(关键虚词)、匪(通假字)、济(关键实词)各1分;大体句式1分。‎ ‎4.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学习目标:通过“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概括出“立德、立业”。学习态度:“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概括出“立志”“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概括出“勤奋”;“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概括出“专心、执着”。学习方法:“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概括出“正心修行”;“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概括出“循序渐进”;“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概括出“积累”;“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概括出“贯通”。‎ 答案:学习目标:立业、立德。‎ 学习态度:立志、勤奋、执着、专心。‎ 学习方法:正心修行、循序渐进、积累、贯通。‎ 附【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亲虞,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郡中推举为孝廉,担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虞溥)升迁为公车司马令,担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代,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待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用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于是就具体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的人有七百多,虞溥于是制作文诰来勉励训诫他们,说:‎ 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情,是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无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学习满了一年以后,所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以前没有听到过的,天天看到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然后胸襟开阔,敬业乐群。忽然觉得教化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颜料,布和颜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也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如同白布,君子在内修行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接受学校的教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争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不也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好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的事情,探究的道理,使得扬雄、班固收起笔来,董仲舒张口结舌,仅仅是有才能者的所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积累小土粒成为高山,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是不能够成功的。你们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不能够实现。‎ 虞溥为政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鸟停在郡府的庭院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了《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二)(2015·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 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 不 省 察 遂 赴 汨 罗 死 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虚词“乃”“因”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离骚八篇”为定语后置,其后应断开。“离别愁思”“心”“罪”为宾语,其后应断开。“冀”为能愿动词,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卒”为副词,意思是“最后”,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遂”为虚词,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 答案: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附【译文】‎ 楚国有贤能的大臣屈原,遭受奸佞小人的谗言被流放,于是就写下《离骚》八篇,述说自己离开祖国的忧愁与思念之情,并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清楚明白自己没有过错,于是用《离骚》来讽谏君王,希望楚王能够觉醒明白,最终不被楚王理解,就投汨罗江而死。‎ 十四、(2015·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解析】选B。本题重点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容:名词,面容、容貌、表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 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文言文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文言文断句知识来解答。A项,“报”解释为“回报”,“信”解释为“相信”,“信而治”意思是“信任他,并让他医治”,故“不责其报信”讲不通。“无富贵贫贱”意思是“无论富贵还是贫贱”,B项“无富贵贫贱不责”和D项“贫贱不责其报”均断句错误。‎ ‎【规律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1)掌握大意,高屋建瓴。断句的基础是领会全段文意,而领会全段文意的基础是对文段中的关键词的理解。‎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掌握一些标志性的虚词、实词,如句首虚词:夫、盖、焉、惟、斯等。句尾虚词:也、矣、乎、哉、与(欤)、耶(邪)等。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等。对话标志动词:曰、道、云。文言文常运用顶真、对偶、对称、反复等修辞,利用这些修辞也可有助于断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大致内容,还要理解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求一良医而不可得”扩大了范围,原文为“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意思是说“有时找遍好几个郡县也找不到一位好医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抓住关键实词“殚”“竭”“效”“责”和虚词“卒”“且”“是”等,以及判断句式“……也”。“殚”与“竭”同义,均为“用尽”之义;“效”意思是“见效”或“见到效果”;“责”意思是“指责”。“卒”译为“最终”;“且”译为“将要”;“是”古今异义,译为“这”。‎ 答案: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评分标准】“殚”“竭”“效”“责”和“卒”“且”“是”等,以及判断句式“……也”,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分)‎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抓住关键词语“重币”“师”“乃”等,以及定语后置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重币”“师”为动词,翻译为“携重金”“拜……为师”;“乃”意思是“才”;“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注意语序。‎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评分标准】“重币”“师”“乃”以及定语后置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译错一处扣1分。‎ ‎【规律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易错提醒】‎ 文言翻译要特别注意其中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及词类活用等;其次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与定语后置句等。在不能更好地直译时,再进行意译。灵活运用“留、删、换、调、补、贯”等文言翻译的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训练自己对关键词的预判能力,不然的话,容易误译、错译。‎ 附【译文】‎ 楚地的风俗是相信巫术而不相信医术,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如果药才吃下去,不见效果,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使用十几次不见效果,却从不后悔,并且归咎于自己,痛心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也不会说一句归罪于巫术的话。所以治好病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巫术,治不好病的失败总是归罪于医术。管用不管用,巫师总是接受上等的赏赐,而医术接受的赏赐就差了。所以医生渐渐地想要急功近利、取信于人,就得一定借助鬼邪缠身的症候作为表象,即使高智商的人也很少感到迷惑。甚至于沅江湘江一带有人用人祭祀不应当祭祀的鬼,以求取利益,受到重刑严罚却不会怨恨,因而巫术造成的人祸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已经无法得到解决了。医术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即使有高明的医生还是不能施展自己的诊治才能,以成就良医美名,从而致使学习医术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找遍好几个郡县也找不到一位好医生。唉,难道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不够清楚吗?为什么巫术的灾祸严重到这种程度!人们得以终其自然的寿命,难道不是他们的幸运吗?‎ 我的街坊有一个叫徐若虚的先生,徐姓是郡中的大家族。徐若虚十五岁考中进士,就告辞回乡以行医为业。(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学问取得很大成就,编撰《易简归一》几十卷。辨析疑难,增补缺漏,广求学问,明晰观察,通晓细微,聪敏过人,都说是古代名医再生。他凭借诊脉治病,不借助症状,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不要求他们的回报,信任他,并让他医治,没有不见效的,那些自己无法治疗的病人,一定先要认清病情,只要用过巫术,就转身离开,从此我的街坊里的巫师,渐渐不再把治好病的功劳全部归于自己了。我行走江湖几千里所见的医生没有赶得上他的,偶尔遇见一位,又只是专攻一门专科,在某方面有特长罢了,没有各方面都擅长的。来到旴江,遇见汤伯高,他通晓医术,沉静深邃,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吹嘘自己的功劳,很像徐若虚。我正忧心巫术祸害百姓,医理不能让世人知晓,袖手旁观民众的生命夭折却不能救助,喜欢汤伯高的学问跟徐若虚的相近,并且用他的医术尝试给人治病就能见效,所以合写了巫术医术的有利有害以及徐若虚的事迹来赠送给他。唉,假使世间的医术都像徐若虚、汤伯高一样,相信他们的人又都是我们街坊的人,巫师怎么能长期占尽上风呢!‎ 伯高名叫尧,自己取号叫常静处士。徐若虚名叫棪。听说庐山有一个姓郭的,号叫南寄的人,也很有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