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1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九  诗歌鉴赏 ‎《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 考点设置 考查方式 命题重点 考查方向 主观简答题 古典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 ‎1.形象 ‎2.语言 ‎3. ‎4.思想内容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 分类 概念 说明 示 例 表达方式 记叙 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议论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大漠风尘日色昏,‎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红旗半卷出辕门。‎ 正面描写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和事与想象的景和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色彩渲染 景物描写时,色彩杂陈可以传达愉快或伤感的情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角度变化 远近上下,俯视仰视,视觉形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小见大 小:细小、具体的事物、景物、动作等。大:事物的背景显示的境界,典型意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表现手法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衬托 从侧面描写以突出主体,分正衬反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描写,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比对照 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抑扬 同时说出贬抑方面褒扬方面,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照应 对前面所写作必要的回答。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修辞手法 比喻 化抽象为形象:含蓄生动形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借代 使语言精炼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夸张 有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拟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对象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排比 语气连贯,加强语势。‎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设问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世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常见古诗的思想内容表解 ‎(一)忧国忧民 分类 示例 ‎1.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5.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广大劳动者或正人直士呼声,反映现实生活。‎ 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带有思乡之情。‎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思念亲人。‎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柳中庸《征人怨》‎ ‎6.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情怀。‎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思乡念亲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5.漂泊哀伤之情。‎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行》‎ ‎(六)儿女情长 分类 示例 ‎1.对恋人的挚爱。‎ ‎《诗经·静女》‎ ‎2.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韦庄《思帝乡》‎ ‎3.对负心者的不满。‎ ‎《氓》‎ ‎4.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 ‎《孔雀东南飞》‎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孙思顺 杨 载 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①玉屑:喻美好文辞。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登黄鹤楼》)‎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解析:“芳草漫随愁共长”所传达的情感是与友人离别的愁情,有相随而不忍离去的意思。选项A,“芳草萋萋鹦鹉洲”之景中有蕴含着思乡之愁情。选项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蕴含着思乡之愁情。选项C,“芳草”喻指“墙内”荡秋千的女子(或深层上喻指怀德之人),明显与其他诗句不同。选项D,“芳草碧连天”中蕴含着离别的愁情。‎ 答案:D ‎(2)在此首赠送友人的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与友人相逢、相知的愉悦;②与友人分别(或: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伤感;③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悲慨;④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期盼;⑤对友人文学才华的推崇。‎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①‎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④差喜:幸好。⑤衰亲:老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语意与情感的突转,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解析: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 答案:C ‎(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 ‎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④。‎ 注: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④嚬,通“颦”,皱眉。‎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解析:D项,白词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答案:D ‎(2)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解析:D项,“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诗无据。‎ 答案:D ‎(2)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 ‎5.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②接舆:春秋时期曾经“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在这里代指裴迪。‎ ‎(1)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水日潺湲:时值寒秋,山间泉水日复一日地缓缓流淌,潺潺作响。着一“日”字,令人感觉到它始终如一的永恒。‎ B.倚杖柴门外:刻画的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是典型的田园风物,表现了隐居生活。‎ C.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通过运用“接舆”和“五柳”两例典故,主要表达了作者不事权贵的思想。‎ D.首联和颈联写景,颔联和尾联写人。全诗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解析:C项,表明了诗人对好友裴迪由衷的好感和欢迎。‎ 答案:C ‎(2)苏轼曾盛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你从颈联中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到了一幅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原野暮色图。‎ ‎6.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错,基调悲凉萧索。‎ 答案:A ‎(2)结合全诗,分条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7.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①‎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②,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③!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④。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此词是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与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②芙蕖,荷花的别名。③遣谁听,意思是令人不忍卒听。④湘灵,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头三句交代了此游的天气特点与时间,写出了西湖雨后风清水净、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 B.上片后三句对飞来的白鹭进行了拟人化描写,表现了白鹭情意绵绵、双双飞舞的娉婷姿态。‎ C.下片先写筝曲哀伤动人,令人不忍卒听;继而想象,仿佛是乘云驾雾下凡的湘水女神在弹奏。‎ D.全词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优美,‎ 含蓄隽永。‎ 解析:B项,不是拟人,“如”字表明,这几句只是作者的猜想。“有意”应是有爱慕荷花娉婷美丽之意。“娉婷”是“慕”的对象,不是写白鹭的。‎ 答案:B ‎(2)本词作者在聆听弹奏后想见弹奏者,却是“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结尾的妙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听罢抬头,弹筝女已不见踪影,只有苍翠默立的群峰。A、因为不见,更见弹筝女之神秘美好。B、侧面写出作者听曲的入迷,回过神来,人已不见,可见曲中“哀苦”对作者的触动。C、含蓄隽永,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西湖的秀丽风光中加入几分神秘,更加丰富迷人。‎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明月”二字,不仅点出题目中的“夜”字,还交代了演奏音乐的环境,朦胧的月色与悠扬的乐声相映成趣,更加动人。‎ B.“紫袖红弦”,不仅暗示了弹筝者的艺人身份,还用鲜艳的色彩写其修饰的美好;“暗低容”又似有琵琶女“低眉”“敛容”的神韵。‎ C.第二句从侧面写出了弹筝者全身心倾注于音乐中的状态,这一句中竟连用两个“自”,在用字上略显重复。‎ D.这首诗题为“夜筝”,但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描写乐声,而是通过写演奏者衣着、动作、神态以及奏乐的背景等,来表现音乐的魅力。‎ 解析:C项,“侧面描写”“略显重复”,错误。‎ 答案:C ‎(2)有评论说,“弦凝指咽声停处”是《夜筝》中全力贯注的一笔,请对这一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弦凝”意为弦凝结不动;“指咽”,意为手指停歇了。此句写的是奏乐结束之后的无声,但不同于真的无声:一来无声中饱含情感,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 可使人联想到弹者哽咽之声、伤心之状,让人感受“别有深情一万重”。二来又是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效果,似乎余音袅袅,使人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体会到演奏者技艺的精湛。‎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①树似吾乡。‎ 注:①原:原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C.尾联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解析:D项,“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看到“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情感变化,借此突出其思乡之情。‎ 答案:D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写景名句,请针对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对该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万壑”“晚籁”“山峰”“斜阳”等景物的状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②上联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或答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③下联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美与多情,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④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多角度状写。“万壑有声含晚籁”调动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调动视觉,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地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达。‎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解析:C项,“虚实相生”错误,“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都是虚写。‎ 答案:C ‎(2)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到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