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4年版高考生物专题目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二轮真题目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 ‎(2013·高考天津卷)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 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 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 解析:选B。熟练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几种变式并能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假设控制大鼠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分析遗传图解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子二代表现型的比例为9灰色(AABB、AABb、AaBB、AaBb)∶3黄色或黑色(AAbb、Aabb)∶3黑色或黄色(aaBB、aaBb)∶1米色(aabb)。表现型黄色和黑色为不完全显性,A项错误。F1基因型为AaBb,与黄色亲本(AAbb或aaBB)杂交,后代有灰色(A_Bb)和黄色(或黑色)(A_bb)或灰色(AaB_)和黑色(或黄色)(aaB_)两种表现型,B项正确。F2中灰色个体(A_B_)既有纯合体又有杂合体,C项错误。F2黑色大鼠(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与米色大鼠(aabb)杂交,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是2/3×1/2=1/3,D项错误。‎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 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作答。‎ ‎(1)大量种植紫花品系,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说明不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该白花植株的出现有两种假设,既可能是由杂交产生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若为前者,大量种植该杂合紫花品系,后代应符合性状分离的比例,而不是偶然的1株,故该假设不成立;若为后者,由于突变的低频性,在纯合的紫花品系中偶然出现1株白色植株的假设是成立的。故可判断该紫花品系为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5个白花品系与紫花品系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同,故白花品系的基因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为隐性纯合基因。‎ ‎(2)若该白花植株是由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让该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应全部为紫花;若该白花植株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让该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有1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全为白花,其余4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全为紫花。‎ 答案:(1)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 (2)①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②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3.(2013·高考福建卷)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请回答:‎ ‎(1)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________。‎ ‎(3)甘蓝型油菜花色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________。‎ 解析:(1)基因型为AABBDD的白花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黄花个体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对它进行测交,即与aabbdd杂交,后代有两种基因型:AaBbDd和aaBbDd,比例为1∶1,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开乳白花,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开黄花。(2)黄花个体(aaBBDD)与金黄花个体杂交,即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和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是aaBbDd,让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B_D_、aaB_dd、aabbD_、aabbdd,比例为9∶3∶3∶1,据表可知aaB_D_、aaB_dd、aabbD_的个体均开黄花,aabbdd的个体开金黄花。aaBbDd自交,后代基因型有1×3×3=9种,1种开金黄花,所以黄花的基因型有8种,而每种里面aaBD、aaB_dd、aabbD_只有1份纯合,所以纯合个体占3/15,即1/5。(3)据表可知,要想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需要选择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白花的概率是1/4×1×1=1/4,后代表现乳白花的概率是1/2×1×1=1/2,后代表现金黄花的概率是1/4×1/4×1/4=1/64,后代表现黄花的概率是1/4×3/4×1+1/4×1×3/4-1/4×3/4×3/4=15/64,所以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 答案:(1)AaBBDD 乳白花∶黄花=1∶1 (2)8 1/5 (3)AaBbDd 乳白花 ‎4.(2013·高考浙江卷) 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两种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EMS诱变处理获得乙、丙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 ‎ ‎(1)由图可知,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技术。‎ ‎(2)由乙和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可推出乙个体的基因型为TtGG,F1个体的基因型为TtGg和ttGg,其中自交后代(F2)有抗性糯性个体出现的是TtGg,且F2中抗性糯性个体的比例是3/16。‎ ‎(3)上一小题F2中抗性糯性个体的基因型为TTgg或Ttgg,其中TTgg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而Ttgg个体自交后代会有非抗糯性个体出现,其遗传图解见答案。‎ ‎(4)若要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抗虫性,需要将抗虫基因导入该植物细胞,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通常用农杆菌转化法,故需将目的基因与农杆菌的Ti质粒连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此过程需要DNA连接酶),然后导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抗虫植株。‎ 答案:(1)单倍体 (2)抗性非糯性 3/16 (3)非抗糯性 非抗糯性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Ti质粒 DNA连接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