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答题格式综合精编版

  • 8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满分公式 ‎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答题步骤:‎ ‎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春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 南柯子王炎 ‎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 ‎ ‎ 现代文阅读,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 【二】:选择题的解答 ‎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重点与难点:‎ ‎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 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 (一)答题基本知识:‎ ‎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 (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 ‎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 第五类:描写手法:‎ ‎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 情感的变化。‎ ‎12种修辞的作用 名称 说明 ‎★主要作用 比 喻 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暗喻 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借喻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 比 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 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夸 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特征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 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排 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 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 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感情更强烈。‎ 对 偶 ‎(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反 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 复 ‎(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强调突出思想,加强与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 对 比 ‎(对照)‎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对照比较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 借 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 词曲小知识 ‎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 引号的作用:‎ ‎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 4、表强调。‎ ‎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 2、推动情节发展;‎ ‎ 3、渲染气氛;‎ ‎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 5、突出、深化主题。‎ ‎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 1、用第一人称;‎ ‎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 1、必须用第一人称;‎ ‎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 提炼中心、主题:‎ ‎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 主要有两种题型:‎ ‎ A、“××”词好在哪里?‎ ‎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B、“××”词能不能删掉?‎ ‎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 2、一般是往前找;‎ ‎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 知识积累与运用 ‎ 一、书写题:‎ ‎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 五、语言运用:‎ ‎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 阅读题技巧 ‎ (一)、记叙文阅读 ‎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 二、文章概括:‎ ‎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 七、评价感悟类 ‎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 十、人称作用:‎ ‎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 1、材料作文的特点:‎ ‎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 2、材料作文的形式:‎ ‎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一、 描绘类 ‎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 结构类 ‎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 修辞类 ‎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题模式: ‎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 艺术类 ‎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 人称类 ‎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 说明文阅读 ‎ 一.说明方法 ‎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 二.说明语言 ‎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 记叙文阅读 ‎ 一.修辞方法 ‎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 二.表达方式 ‎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 小说阅读 ‎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 议论文阅读 ‎ 论证方法 ‎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二、 第一部分 ‎ ‎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 ‎2.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 ‎3.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 ‎4.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 ‎5.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 ‎6.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 ‎8.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第二部分 ‎ ‎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 ‎1.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 ‎2.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 ‎3.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 ‎4.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 ‎5.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 ‎6.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 ‎7.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 ‎8.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 ‎9.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 ‎10.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 ‎11.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12.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13.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 ‎14.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 第三部分 ‎ ‎1.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 ‎2.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 ‎3.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第四部分 ‎ ‎1.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 ‎2.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抒情、议论。 ‎ ‎3.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 ‎4.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 第五部分 ‎ ‎1.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3.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 ‎4.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 ‎5.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 第六部分 ‎ ‎2.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 第七部分 ‎ ‎1.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 ‎2.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 ‎3.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 例:《白杨礼赞》 ‎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 例:《白杨礼赞》 ‎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 例:《海燕》 ‎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 例:《白杨礼赞》 ‎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 例:《白杨礼赞》 ‎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 得体。 ‎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 散文。 ‎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感叹句。 ‎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 高潮、 结局。 ‎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 插叙、 补叙。 ‎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 抒情、 议论。 ‎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 作比较、列数字、 分类别、下定义。 ‎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 一、记叙文阅读 ‎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议论文阅读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呢? ‎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 ‎ ‎ 语文答题技巧 ‎ 荀子中学语文教师 武桂有 ‎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 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 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 (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 ? ? ? ? ? ? ? ? ?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 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 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 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 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 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 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 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 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 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 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特点) ?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 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 点 ‎ 诗歌鉴赏(上)‎ ‎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 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 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 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 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 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 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 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 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 细体味、辨析。‎ ‎ 诗歌鉴赏(下)‎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 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 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 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 ?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 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 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 易混术语区分 ‎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 明。 ?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 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 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 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景”关系区别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 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 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 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 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 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 景语皆情语。‎ ‎ (三)描写的角度 ?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 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 是触觉角度。‎ ‎ 议论文阅读 ‎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 ‎ ‎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呢? ‎ ‎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 ‎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 ‎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 ‎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 ‎ 道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 ‎ ‎ ‎ ‎ ‎ ‎ 古 诗 欣 赏 从多角度鉴赏诗歌: 一、诗歌内容: 1.写景抒情          2.边塞征战          3.怀古咏史          4.即事感怀          5.羁旅行役 二、诗歌情感: 1. 惜别之情          2.思乡之情          3.怀古之情          4.讽喻之情          5.报国之情 6.黍离之情(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惋惜的悲痛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同情、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三、诗歌语言: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明快简洁、雄浑豪放、旷达俊朗、婉约沉郁 四、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乐观的形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 ‎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4.爱惜人才的形象               5.儿女情长的形象 五、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 2.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反衬、用典、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3.修辞: 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 六、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但各人又有各人的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此外,词有婉约、豪放之分。‎ 最实用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钟150分。因人而异,宏观把握。‎ 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相信自己,决不轻易留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原则。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      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四、时间安排策略 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35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40分钟;11—‎ ‎20题5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保证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用时35-40分钟)      (一)基础知识(1—4题,12分)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3)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4)审清题干,用排除法较好。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是重点,生僻子一般不会错。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答题技巧:(1)语素分析: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在原句中划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3)善用排除: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4)语感判断: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年百微吨度年个      4.成语辨析题      答题技巧:(1)根据成语意思判断,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3)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5)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5.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 ‎     (3)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4)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5)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7语言连贯题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入手,再从语句内容考究。‎ 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5-7题)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说明性文字抓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的解释文字,议论性文字抓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的阐述文字。读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能复述每段内容)      2、再读3道选择题题干和选项支。      3、再读一遍原文,读的时候要将选择题中的选择枝内容在原文中划出来。      4、解题。正常思路是:定位——核对——判断。解题时要将选择枝与原文作比较进行判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在题目中划出要求你回答的对象;(2)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所以要特别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故意夸大缩小,混淆先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8-10题)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文章内容。      2、再读原文,带着“什么人”“几个人”“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这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默读、圈画两遍进行理解。阅读过程中见到加点字时要到题目中进行理解。      3、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4、解题。题目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A、词语理解题      (1)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近)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注意古今异义词。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 ‎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先翻译每组中高中学过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意义。‎ B、信息筛选题(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看清楚“谁”的“什么性格”,防张冠李戴、问牛答马这种错误。    C、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判断时要明确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时间是否准确等。中心、主旨理解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 总之:古文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几个人履历,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需要胆大心细。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先读下文,也许自会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不懂就不懂,没有什么,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通假或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同学们一定要再填涂机读卡时注重规范。第一卷答题用时约40分钟。‎ ‎ ‎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Ⅱ卷(共120分,用时50+60分钟)      (四)文言翻译、诗词鉴赏、名句文学常识填空(23分)      11.文句翻译题(10分):      答题技巧:(1)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2)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3)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的解释是得分点。(4)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5)开始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并能体现句式特点。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6)一定牢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忠实原文。个别字实在无法讲通,考虑通假、活用或意译。      12.诗歌鉴赏题(8分)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 ‎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5)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看题目,看注解,看作者等有效信息。(1)认真研读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是概括了诗的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诗歌提供了感情基调。(2)赏析诗句要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运用的效果。(3)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及象征意味。(4)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5)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的常用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6)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李煜、李清照等)‎ OR.文学常识填空(2分)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13.名句名篇题(5分)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任选两题之一填空的话,就选择最有把握的一题来填。      ‎ ‎(五)现代文阅读(22分)(14-17题)      1、先通读全文,用铅笔标好段落序号,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如果有道多项选择题,先做该题,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第一遍速读全文,并用铅笔划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过渡连接作用的词句。(划错无关紧要,主要目的在于对文章有整体认识)(注意:如使用铅笔一定要轻轻的)      3、 再读14—17题题目,带着问题重读文章,并划出相应的词语、句子。      4、 根据划出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能在原文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至少有一题可这样,往往是第一题,要一分不丢。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的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3)对应题旨与分数,分多个要点阐述。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高考不会给出超过2分的点。一道试题有两个问的,原则上依问顺序作答。‎ ‎(4)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5)千万不要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摘录运用关键词而非整句。‎ ‎(6)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六)文字表达(15分)(18-20题)‎ 首先把近段时间所做的第六大题温习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读题,总能有收获。审题要仔细,条件要符合,形式要限制,内容要创新,前后要协调。      (1)语段压缩题     ‎ ‎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再对应题干要求进行整理使之有条理。      (2)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3)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修辞一致,内容一致,句子结构一致。      (4)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变短要先提炼出主干句,将之作为第一句,再将其它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某句为主干句,再将其它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      (5)对联      答题技巧: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内容一致,末字仄起平落。      (6)公益广告      答题技巧:字数一般10—3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7)手机短信      答题技巧:字数一般20—5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七)作文(60分,60分钟)(21题):      1、审题(至少花5分钟,但原则上不能超过10 分钟)      (1)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注意观点中一定要出现话题。      (2)分析话题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修饰关系、并列关系、无限制关系。      (3)根据话题中词语关系重新确定观点。若是修饰关系则要突出修饰语,若是并列关系则要突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若是无限制关系则要缩小范围。‎ ‎(4)若遇上新材料作文或漫画作文,要按考前辅导,将其转化成话题,然后作文。‎ ‎(5)若是命题作文,一定不要自拟题目。      2、确定选材范围      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腐败、做人、人文等。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展开联想,打开思路;善用教材,注意正反;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分析材料,紧扣话题和论点。      3、确定文体      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哲理散文、杂文、议论文、记叙文、寓意小说等,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弱智文体。我们最有把握的是议论文的“五段三分四环节”‎ 模型,请用好用活。自始至终,文体要鲜明。      4、 确定分论点      在草稿纸上列出总论点和三个以上分论点,分论点一定紧扣总论点,以体现思维严谨而有深度。      5、 拟写标题      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拟题:运用修辞拟题,引用俗语拟题,化用古语拟题,借用成语拟题,套用流行语拟题等。      6、 写好开头。      作文开头要吸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7、主体段落有层次      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      8、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9、话题出现频率。话题在正文中要经常出现,以免有套题、偏题、脱题的嫌疑。      10、要展示文采。多使用成语,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引用古诗词名句,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多用短句避免长句。遣词造句要用情感。      11、内容要有时代感      切忌使用老掉牙的材料。应活用近几年发生的带时代感的材料,如奥运精神、印度洋海啸、十大感动中国、中日关系、连宋来访、创建和谐社会、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学生减负、中美贸易纠纷等。      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不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 ‎12、结尾。结尾要展示自己的文采,有韵味,有力量(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发人深省)。让改卷老师刮目相看。      13、字数      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30—80字才好。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更不能不写足字数。 ‎ ‎     13、书写      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虽好看,不易辨认也并不好。要写楷体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切忌字作多情显书法。      14、错别字      高考作文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错别字不计数。‎ ‎      五、检查策略      在做完考题后,一定要注意检查答卷,减少不合理失分。首先检查是否答完全卷,像前面所说的可能有暂时搁置的考题。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空白,空白就一分也不能得到,实在不能解答的题目最后应猜答,猜答也是解答。其次应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此外还要克服某些心理性原因造成的失分,如临交卷时凭一时感觉,轻易更改答案或圈去部分解题等。‎ 常用的语文解题方法 有人认为,语文靠的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语文当然少不了记,但是也要有方法的记。语文更重要的是思考。只要你在学语文时,一边思考一边有方法的记,就可以把语文学得颇有成绩。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即可。  ‎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  段意的归纳  ‎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 ‎【第五步】  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XX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XX景物组成了XX一幅画卷(或通过XX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XX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XX表现手法,起到了XX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XX(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XX特点,表现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阅读题中主观题是主流,这类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谈阅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自己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按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而通常会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满分。‎ ‎3、“解释寓意”类。答题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仅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比较简单,重点在于读懂上下文,从中寻找。‎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由表及里,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探究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 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在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 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 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 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 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 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空间狭小。‎ ‎②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 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 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 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 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 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 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11、“概括大意”类。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浓缩段意或句意。‎ ‎12、“仿写”类。其题型有仿词、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发散仿几种,所以答这类题时,首先应看清楚题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点,然后根据例子的特点来仿写。‎ ‎13、“联想”类。这类题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联想,有的则要求反面联想。其答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相似点,然后以相似点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寻找正确答案。‎ ‎14、想象写作题。这类应先找到想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奋笔抒写。‎ ‎15、“对联”题。应了解对联常识,注意对仗。‎ ‎16、文章修改题。常见类型有:‎ ‎① 用词不当或不准。② 重复啰唆、语言不简洁。③ 句式杂糅,不通顺。④ 中心句与支撑句不合。⑤ 句式不当,表意不准确。⑥ 句序不当,不合逻辑。⑦ 各部分缺乏衔接。⑧ 首尾缺乏呼应。⑨ 扣题不严或不扣题。  ⑩ 标点用法错误。‎ 了解了上述常见错误后,拿到修改类的题目,就可从以上方面去考虑修改,先找到错误,然后作些修改。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诗歌类别:山水田园、边塞、咏史怀古、咏物、咏怀(包括羁旅、思乡、登临和闺怨)等 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 语文答题技巧 一、 要点概括类 ‎      1.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 感想启迪类 ‎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 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创新、发展 五、 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仿写也就不难。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 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可分四步:‎ ‎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了)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 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 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其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3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使事物人格化。‎ 作用:倾注作者情感,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 作用:起强调、突出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能…....(作用),论述了… …(内容)。‎ 九、说明方法作用类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相区别。‎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4.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或,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十、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一、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要求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胡编乱造。‎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二、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地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地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地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地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三、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回答时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B.表现人物……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四、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的作用。‎ 十五、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往前找;找到后,将其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答疑解惑 ‎1.做阅读题应该怎样把握时间?   阅读科技类文章,应抓住它的要点,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读得特别透彻,关键是抓住题目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的信息。把握住这一信息,就可以比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如此,这道题目就可以很快解决。具体时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对于一般能力的同学来讲,大概十分钟左右能够解决。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包括新鲜信息的容量相对较少,要考查鉴赏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对这类题要有相应的答题技巧,时间,大概有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就能解决。 2.怎样做文学鉴赏题?   应该把握几个要点:一、用什么手法;二、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三、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题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3.作文的主题直接写出来好,还是含蓄一点好?     对考场作文来说,直接写出主题更好。考场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获得较高的分数,且读者就是两三个阅卷老师。与其让他们琢磨半天(其实也没有时间去琢磨),为何不明白地摆在他们面前呢?如果能很含蓄,同时又能很清楚地让捕捉到,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涩,非常隐蔽、隐晦,老师读半天读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场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个方面,整个文章的文风也应该是明朗一些,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和拖沓。  ‎ ‎4.作文题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上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总有些同学把题目忘了。忘掉题目的损失绝不是仅仅没有拟上题目扣掉的一分、两分,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阅卷者看到的作文没有题目,没有眼睛,肯定不会有好印象。而且,作文的题目是引导阅卷者 抓住这篇作文的要旨、线索和核心问题的,没有题目,就失去了线索,就不容易把握,所以损失不仅仅是没写题目这一点。第二个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话题误认为是题目,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认为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个利用这个文题展示文章线索的机会。好的作文题目,头一个应该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线索的,或者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当然应该是精炼的,应该是带有文学意义的,这样的题目比较好。‎ ‎5.怎样备考文学鉴赏题?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在:①“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初步赏析文章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单独命题,也可能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命题。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是用什么手法,第二是这个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个就是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意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现的中心之间要搭一个桥梁,这样就能够在现代文阅读的文学鉴赏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 本文由上选校网啦贡献 ‎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 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 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 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 问: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 “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父亲 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 问:文中的“告诫” “教训” “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 ,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 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 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 2002 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 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 2: (2004 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 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 ,多喝则无 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 (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 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 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 2: (2004 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 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 3: (2004 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 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 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 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 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 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 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节选自 2003 全国卷《乡土情结》 )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 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 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 2: (2004 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 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这种写 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 3: (2004 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 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 ,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 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 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 2000 年全国卷《长城》 )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 ,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 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 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 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 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 (2004 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 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 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 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 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 “安静古雅” “珍惜的记忆” ,最后整合答案。 答: (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 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 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 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 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 ,扭身 ‎ 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 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 “傻瓜蛋” 等)‎ ‎1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J& o5 N9 u7 I新课标论坛  中学生学习论坛  高考动向与志愿填报  学习疑问解答 学习论坛  教育论坛  教育社区  互动  教学  在线答疑  心理辅导  资源共享  灌水 学习方法  高考志愿  读书心得  考试  高考  中考  中学生论坛  2010上海  二模考试 语文二模   数学二模  英语二模  化学二模  二模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物理二模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 B4 [- K. S2 _+ M7 Q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 d, _9 f% L  ?% y3 x: Z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G0 F7 z% p3 G6 u. i' 5 R' j3 G6 ?www.xinkb.org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o. d- X* H2 A0 K: F" l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i8 C+ X4 Y# r6 V( q  [& s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E2 J8 S+ p  Ywww.xinkb.org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G: k9 l( ^" ?: E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s! G# E4 N. Y" C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www.xinkb.org$ u  w7 F. i1 Y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 T- g/‎ ‎ i/ b7 D1 j; b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u4 a2 A8 o' s7 j5 L【新课标论坛】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 j+ Y2 F8 G8 ?9 [6 s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4 H/ y- W5 T* ?, |( F9 U- I" K* `% L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L6 ~2 K" |- n, ^1 P9 {二十四、其他: 2 y2 z4 |  ], d% I5 a2 ]【新课标论坛】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C4 e/ a7 u# J7 t8 N+ O( cwww.xinkb.org(六)段意的归纳(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1 A* h( ^1 b/ k4 Z3 hwww.xinkb.org(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它本身的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 【新课标论坛】( I/ P% O' `/ j2 W9 y0 c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新课标论坛  中学生学习论坛  高考动向与志愿填报  学习疑问解答 学习论坛  教育论坛  教育社区  互动  教学  在线答疑  心理辅导  资源共享  灌水 学习方法  高考志愿  读书心得  考试  高考  中考  中学生论坛  2010上海  二模考试 语文二模   数学二模  英语二模  化学二模  二模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物理二模% n1 e; }! e2 D/ W! j& w" i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 O1 ^) Z: [" x3 k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 O# `$ q, [* I( s0 L% F【新课标论坛】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9 C, y5 I9 r, _新课标论坛  中学生学习论坛  高考动向与志愿填报  学习疑问解答 学习论坛  教育论坛  教育社区  互动  教学  在线答疑  心理辅导  资源共享  灌水 学习方法  高考志愿  读书心得  考试  高考  中考  中学生论坛  2010上海  二模考试 语文二模   数学二模  英语二模  化学二模  二模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物理二模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1 [0 Y7 Q) f/ }( O/ o$ I+ b, V9 Ewww.xinkb.org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新课标论坛  中学生学习论坛  高考动向与志愿填报  学习疑问解答 学习论坛  教育论坛  教育社区  互动  教学  在线答疑  心理辅导  资源共享  灌水 学习方法  高考志愿  读书心得  考试  高考  中考  中学生论坛  2010上海  二模考试 语文二模   数学二模  英语二模  化学二模  二模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物理二模) S. l2 X6 k& R: ~(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www.xinkb.org: n" x0 y! i  R# o$ h 4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G; q- y" T$ z8 ]【新课标论坛】5 、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 1 Z# q" ~, ]+ [8 D3 m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 a; V. W2 F. ~- S( J$ I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V0 E# f, Z9 F' t1 _. W5 z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www.xinkb.org, l* ^: c' u+ d: W6 {% N! z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 6 r% q8 j8 J* t' F6 k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 E( v8 G( N& y1 H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0 k: ^5 d; e5 ?" t/ h8 nwww.xinkb.org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 U4 @/ R( }+ T%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0 [. _0 V9 ^& Z% i 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新课标论坛】& n7 Z/ Y4 e% C, Q: Y&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 ‎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表达方式类 ‎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 叙述方式 ‎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语文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第二部分 答题公式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二)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 ‎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要抓卷面上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 ‎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段”的区分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手段: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十五、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二十六、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 ‎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 二十七、古诗阅读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