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7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3 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教案
"
热点一、中国梦
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史实链接
1.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 “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建立起来的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这样的沉痛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一面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绩,一面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格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随着道路的拓展、理论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又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典题示例1
(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之“天国”梦醒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广州。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
材料二 中国梦之强国梦碎
李鸿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1901年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白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材料三 中国梦之建国梦成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
材料四 中国梦之富国梦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梦醒”的表现。(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为救国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梦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4)结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认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除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外,还需要哪些条件?(10分)
答案 (1)注意了解西方的情况;积极备战;坚信民心可用;提醒清政府注意海防。
(每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
(2)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注意培养和选拔人才。(两个方面各占3分,如能答出“发展海军”,另加2分)。
(3)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军队的英勇奋战,正确的革命道路的选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
(4)政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军事:重视军事,特别是海防建设。
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
(答出其中一点可得2分,如答其它理由,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本问得分不超过10分)
热点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深情阐述中国梦,其中特别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这八个字迅速成为各界干部群众和媒体热议的焦点,引发全国上下共鸣和海内外关注。
史实链接
1.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士人间的思想学术辩论活动。
2. 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名士任情放达,不拘于礼法,高自标置,白眼世俗,纵酒酣畅,放荡形骸。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最终影响国体和国运,确实让魏晋从此沉沦下去。
3. 后人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总结。
4.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方视察,当时在一个谈话中,他说,“空谈误国,实干兴
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方讲话,如春雷一般打开了中国人的思路,推动了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成为推进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
典题示例2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答案 A
解析 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C、D两项则不是文学创作领域的。
热点三、加快城镇化建设
(1)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2)2013年2月27日新浪网转载《中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文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
史实链接
1.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2. 工业革命后,许多工业城市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劳动力的解放和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
5. 新时期沿海开放城市及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6.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建国以来,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典题示例3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
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造成城市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60年代和70年代是中国经济上犯“左”倾错误的时期,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社会动荡引起的。故选D。
热点四、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史实链接
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秦代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明代废除丞相和清代军机处。
2.雅典民主制的运作方式。
3.巴黎公社成立后的公社委员会。
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立的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
5.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德国君主立宪制。
6.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及《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组织原则。
7.《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构架。
典题示例4
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中央官制的演变,①为秦朝,②为元朝,③为明朝,④为唐宋,故选C。
热点五、亚太局势
(1)第22届东盟峰会2013年4月25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闭幕。在美国“重返亚太”、大国东南亚角逐加剧的背景下,东盟能否推进地区整合进程,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紧锣密鼓实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意图主导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时,为了维护自身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领导地位,东盟适时推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合作概念。
(2)有专家在2013年4月撰文指出:亚太地区的目前形势已经进入“高危期”或者“亚冲突”状态。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上剑拔弩张,千钧一发;在东海,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主权挑衅毫无收敛之意……。在南海方面,美国与菲律宾4月初的联合军演硝烟未落,菲方紧接着就在海上公然抓扣了12名中国渔民……。亚太地区局势“高危期”的形成,宏观来讲与这一地区长期的历史遗留因素和地缘政治纠结有关,具体而言则与美国近年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及影响难脱干系。
史实链接
1. 中美关系
近代时期
(1)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过程中主要是追随欧洲列强,充当配角,从中牟利。
(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侵华势力扩大。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先是培植蒋介石集团作为侵华工具,并取得在华利益的优势,在二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6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
现代时期
(1)1949~1971年中美关系的对抗。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而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冷战”政策,并对华继续采取“扶蒋反共”政策。
(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3)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美关系的反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以中国为其主要对手。两极格局结束后,为建立美国的单极格局,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
2. 中日关系
清末(1894~1911年):敌对中又相互勾结
(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闭关锁国,腐朽的封建社会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日本:与西方列强为伍,共同侵略中国
中国:丧失大国风范,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1911~1949年):敌对关系
(1)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2)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期间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
当代(1949~迄今):1972年前冷战对峙;1972年后矛盾中谋求共同发展
(1)23年的冷战对立(1949~1972年)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遏制共产主义。
(2)30多年的正常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3.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进入1947年以后,美苏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中国国内的人民解放战争顺利发展。面对这些,扶植日本,抵制苏共和中共成了美国的基本方针。
4.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5. 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典题示例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 ①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美国国防部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有三:传统的两洋战略;“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其实质是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③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而美国在本地区构建的“小北约”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④中美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热点六、金砖国家
(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演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10月发布的《国际经济展望》,按照市场汇率估算,“金砖四国”的GDP总量将从2008年占世界份额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届时四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同时四国的GDP增量也将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
(2)2013年3月26日晚,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在南非德班举行,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行领导人会晤。本次峰会主题为“金砖国家与非洲: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
(3)2013年6月1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普什科夫说,世界应该是多极的,应该靠利益平衡而非一个集团来保持稳定,比如美国及其盟国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其它国家。不容许单极世界秩序存在是金砖国家的共同信念。
史实链接
1.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美、加、墨三国外贸部长终于在1992年8月12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加、墨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式诞生。
3. 欧盟的成立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一体化进程更加接近欧洲联邦,同时欧洲共同体更名为欧洲联盟。
4.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5.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典题示例6
进入新世纪以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发动机。有组织预计,2011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达到70%,2040年四国经济规模可能会超过七国集团,四国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强大。上述事实表明 ( )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南北发展不平衡仍是全球最突出的问题
C.世界格局正逐步向多极化方向演进
D.金砖四国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经济多极化的理解。材料突出的是“金砖四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故选C。
热点七、神舟十号与太空授课
2013年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分别是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其中,“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全球第二位)“太空老师”。
本次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旨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中小学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对地外航天器可以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史实链接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年,“阿波罗—11”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
4.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
典题示例7
(20分)仔细阅读下面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嫦娥奔月”的传说 图二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
图三 杨利伟遨游太空
材料二 “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达人类对大地与月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三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四 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极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哪一方面的成就?(2分)
(2)材料二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8分)
(4)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答案 (1)人类离开地球飞向月球(或在航天事业方面)由梦想到现实。
(2)背景:社会经济发展;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自由;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欧洲建立。
(3)发展: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技术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想到现实。
原因: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巨大的进步。
(4)带动了民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尤其离不开太空产业;航天事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和科技实力,在政治角逐中也最具战略意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动高科技事业的发展。
热点八、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
2012年底,环保部公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重点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分别下降10%、5%。这份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PM2.5污染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权益。
2013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指出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科学施策,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防治工作早见成效。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央政府出台措施、打出重拳,彰显出对遏制大气污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存环境问题的决心。
史实链接
1.
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文明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机器工业的诞生,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大面积的森林被采伐,煤炭被开采。江河湖泊以及新兴工业区的环境受到了污染。因产业数量少,规模有限,对环境的污染基本局限于陆地。
2.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力工业的兴起使人类生产和活动能力俱增,内燃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汽车与飞机时代,化学工业的建立又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财富。但所有的成就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随着电站、化工厂的兴建和汽车、远洋货轮及飞机的问世,人类开始疯狂地开采和消耗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污染由陆地迅速扩及海洋和高空,地球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立体污染”的冲击。
3. 第三次高科技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扩大人脑力为基础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机的普及、核能的利用、卫星及宇宙飞船的升空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环境并没有因为高科技的发展而避免再遭重创。海洋污染、核污染、太空垃圾、电子垃圾等都成为新的环境问题。地球环境再次遭受“超立体污染”的冲击。
4. 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5.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6. “大跃进”时期,生态环境遭遇到建国以来第一次集中的污染与破坏,在工业领域,仅1958年下半年全国即动员了数千万农民大炼钢铁,大办“五小工业”,技术落后、污染密集的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使工业结构呈现出了污染密集的重工业化趋势。与此同时,已有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受到了批判和否定,在管理混乱、污染控制措施缺位的情况下,工业“三废”放任自流,环境污染迅速加剧。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迅速地凸显了。
典题示例8
(20分)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8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也可答为“地理大发现”)
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特点: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问题:贫富悬殊;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
(3)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与利用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热点九、2014年周年大事
1.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200周年)
题点 瓦特改良蒸气机的使用带来的深刻影响;铁路时代及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控制。
2.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
题点 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与局限性;近代主要政治派别的救国实践与结局。
3.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
题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近代两次日本侵华战争比较。
4.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
题点 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5. 1924年,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90周年)
题点 从与时俱进的视角考查其变化与国际国内局势之间的关系。
6.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80周年)
题点 弘扬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7.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在美国举行,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70周年)
题点 从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的确立进一步联系其政治、军事霸权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到迅速发展;从世行改革到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高等时政热点。
8.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0周年)
题点 中国的崛起;法制建设。
9.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赫鲁晓夫下台,其改革随之告终(50周年)
题点 结合神舟五号和神舟十号的发射、银河系列计算机及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等考查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战后苏联改革的启示。
10.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中央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0周年)
题点 由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到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和原则;海峡两岸的交流;联系十八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新要求考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1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0周年)
题点 与传统媒体结合看互联网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及问题。
专练3 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
一、选择题
1.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皇帝,故正确答案为B。
2.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作用
答案 D
解析 从“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等信息可以判断出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材料反映了内阁地位提高的特殊现象,但即使内阁地位有所提高,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故A、B、C三项说法不正确,答案为D项。
3.“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 )
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信息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从“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农民渴望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4. 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 B
解析 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5. 新三民主义指出,“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新三民主义将民生主义与照顾工农的政策相结合,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国民大革命。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A、D两项不是最主要的影响;C项拔高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6.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的高潮、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
答案 D
解析 共同纲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内容,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故选D项。
7.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答案 D
解析 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
8.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
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文革”时期的全面整顿并没有结束“文革”“左”倾错误,所以并没有摆正扭曲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可以说是第一次摆正了方向,而1992年的“南方谈话”则是又一次摆正方向。
9. 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答案 B
解析 结合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知当时俄国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获得“和平”与“面包”,《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一战,为赢得和平提供了条件,《土地法令》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了农民生存的需要,故选B项。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可知,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答案为B。A、D两项说法错误,C项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
11.1988年1月1日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 )
A.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B.继续追随美国
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C项符合题意。
12.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当今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加强国际合作,①②④符合题意;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不是区域集团,所以③错误。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历史性第一次“汪辜会谈”。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二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合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材料三 2008年12月17日报道 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强,包括台海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东方日报》
材料四 “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9分)
(2)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3)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3分)
答案 (1)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退据台湾。
因素:美国的介入;“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台独势力。
努力: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
(“由来”答对得2分;“因素”各点各1分;“努力”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2)转变:从武力威胁、干涉内政向欢迎两岸实现“大三通”。(答对得2分)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每答出一点得1分)
(3)必然: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答出其中三点可得3分,多答的正确要点不再重复计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在十七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被消灭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现代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四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城乡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12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推进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但是,建国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看是非常缓慢的。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3)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情况。材料四所显示的DE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EF阶段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举例简要说明英国和新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要不同特点。(6分)
答案 (1)变化:从15~18世纪,英国农村自耕农逐渐减少,最终消失;16~19世纪,农村居民增加缓慢,城市居民迅速增加。
主要原因:圈地运动使自耕农失去土地,消灭了自耕农;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影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变化:注明阶段,说明准确各阶段得2分,不能分阶段说明,层次不清的酌情扣1—2分。
原因:每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影响:每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
(2)主要因素:国内外贸易发展;现代工矿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枢纽形成)。(每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或答: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城市化进程。本要点答出得2分)
(3)DE段城镇人口增长缓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EF段城镇人口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两处原因答出各占2分)
(4)英国:受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如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等;中国: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如“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 (准确概括出特点各得1分;举例正确分别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