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1 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考试大纲》对传记阅读的要求。 ‎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 二、教学重点 ‎ ‎ 依据近三年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吃透考纲,掌握阅读方法。 ‎ 三、教学难点 ‎ 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 四、预习要求 ‎ ‎ 课前做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传记阅读试题,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 五、学情及命题分析 ‎ ‎①在选材上,仍将以传记类文本阅读为主,能力要求及设问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 ‎②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将更注重综合,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 ‎④探究题将进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六、教学方法 ‎ ‎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 八、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研透全国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BE 解析:A项,“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过于绝对,文中表述的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C项,拔高了人物形象。D项,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 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 ‎1.知文体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明特点 ‎3.抓重点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要素、八问题,抓重点内容。‎ 二、传记的阅读技巧 阅读传记,可以采用“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就是在阅读传记文本时画出关于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这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筛“事”: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第三步:找“境”: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第四步:品“细”: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关注这些,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的同时,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第五步:想“旨”: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想一想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 二)‎ 是想一想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作者评论的传记一般称之为评传,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读懂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 三)是想一想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作用及相关链接内容的作用。‎ ‎(三)、[范文阅读示例] 例文 读文示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 第一步:画“线”‎ 请用横线标出陈忠实文学创作成长经历的时间性语句。‎ 第二步:筛“事”‎ 读赵树理、柳青作品,萌发文学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信任》获奖,确立文学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白鹿原》成为文学经典。‎ 第三步:找“境”‎ 请用着重号标示交代陈忠实的生活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对塑造传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品“细”‎ ‎1.脱下中山装意识到自己________→面对世界,他痛感________________→‎ 对各种新近读过的作品有困惑,又有启发,他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多年后回忆往事,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想“旨”‎ ‎1.陈忠实是从哪些地方剥离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文学巨著《白鹿原》。‎ 答案:第二步:在家乡,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文学生涯正式开始 加入中国作协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成为专业作家 将剥离的愿望写进《蓝袍先生》,出访泰国 第三步:陕西农村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陈忠实出生于陕西农村,这是他能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中获取文学滋养的原因之一,中山装换成西装,让他的思想有了转变,面对社会环境,这种剥离的愿望更强烈,要从思想上打开自己。‎ 第四步:‎ ‎1.答案:就是蓝袍先生 要从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有要剥离的愿望 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确立在文学上的地位 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 ‎2.答案:“陈忠实的句子”应指陈忠实的文学成就,而“永留人间”是指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步 ‎1.答案: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④从自身的文学成就中剥离。‎ ‎2.答案: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AD 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说法不准确,文中“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只是他个人的感觉。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到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题目的对应信息。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文中第3自然段中说“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信息。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蓝袍先生》,陈忠实在《蓝袍先生》中表达了要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愿望;1985年,他出访泰国,第4自然段中明确地说他“痛感自己需要……打开自己”。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回答此题,重点要理解这个句子。结合文章来看,“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应该是陈忠实的作品;“永留人间”指的是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永留人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考虑陈忠实作品的重要性。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对于陈忠实作品重要性的评价主要在相关链接①中。筛选其中的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回答第一问,应注重分析“剥离”和“寻找”在文中的意思和具体表现。如“剥离”指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寻找”指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然后可以发现“剥离”和“寻找”存在着辩证关系。第二问,从文中筛选出“剥离”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具体答案。‎ ‎(四)、方法总结:‎ 阅读传记,可以采用“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第二步:筛“事”。第三步:找“境”。第四步:品“细”。第五步:想“旨”。 ‎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p151-152‎ 九、板书设计:‎ ‎“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 第二步:筛“事”。‎ 第三步:找“境”。‎ 第四步:品“细”。‎ 第五步:想“旨”。‎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2 传记常见题型(一)——筛选整合信息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传记阅读方法,筛选整合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 二、教学重点: 研习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吃透考纲,掌握阅读方法。 ‎ 三、教学难点 ‎ 掌握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 四、预习要求: 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 五、学情分析 ‎ 筛选整合信息,是传记阅读最常考的考点,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因此筛选整合信息常常围绕“传主”来命题,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训练。‎ 六、教学方法 ‎ ‎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 八、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二)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该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题干中有“如何”“形成”“成为”“事迹”“人生经历”等字样;‎ ‎(2)在辨别时学会转换问法,如“如何形成”可以变换为“经历了哪些事件形成的”。‎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几件事?‎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介绍)×××的?‎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 ‎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着传主事迹的变化,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 ‎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 ‎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 ‎【答题模板】‎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 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 例1 [2017•河北省邯郸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①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名人一生的经历可谓充满传奇色彩,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②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的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③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一同前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他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④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的,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⑤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⑥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⑦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⑧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就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⑨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文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⑩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⑪“周老先生自己说过,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⑫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 ‎【相关链接】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百度百科)‎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说明。‎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限定了范围,“哪些突出贡献”实际就是包含突出事迹,由此可知此题为“事迹概括”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答题前指出时间词,画出地点词,标出职位词,再根据题干“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寻找相关区域。‎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④段 在工作经历中,周有光为人熟知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周有光做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段 周有光晚年做的事: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 相关链接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领域的成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他在语言文字学……专著30多部……广泛影响 ‎[尝试答题] ①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②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③著作等身,发表的30多部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又一个热点题型。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应该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题干中有“人”“性格”“形象”“特点”等字样。‎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广东省卷]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 ‎(3)从文中可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 ‎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第二步:思考细节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类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①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②《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③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④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治学有什么特点”,这一字眼已界定要回答顾炎武在治学方面的形象特点。‎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有关《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的叙述,集中在文本第②段。本题主要是对事件的梳理。第一句是评价总说,下文用事迹来阐述。‎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评价概括性词语 第②段第1句是作者对《日知录》的评价。评价的关键语句是_____________。‎ 重要事迹(梳理事件) “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体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成长经历(思考细节) “从小读书,‘每有所得……时复改定’。一旦发现……一律删去”体现出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书的命名(关注关系) 《日知录》取《论语》子夏之言,“供后人研讨”,可知他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的________的风格。‎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 积少成多,不断增改,求真务实 治学求真务实、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 实事求是,做事严谨 ‎[尝试答题]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四)题型3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原因的分析概括是指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因为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高考也常常在这方面设题。‎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题干中有“原因”“因为”“理由”“为什么”等字样;(2)题干中往往提到传主某一方面的突出特性或特殊事件。‎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吴文俊的教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从全文看,×××为什么会坚持×××?‎ ‎(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路?‎ ‎(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例3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传记《一代通儒顾炎武》(文本见本专题学案2[例2]),完成下面题目。‎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经学大师”“世人楷模”“为什么”,由此可知此题属于“分析传主成就的原因”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时代背景和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中“遍游华北……都有研究”可知他________,为人敬佩;“晚年治经侧重______,开清代朴学风气”,提倡“________”的实际学问,不愧为经学大师。‎ 传主和他人关系 在交友过程中,他被人称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心路历程) 他是经学大师源于他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______”“________”。可见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学问广博 考证 经世致用 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 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尝试答题]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五)归纳总结:‎ 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 ‎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着传主事迹的变化,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 ‎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 ‎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 ‎【答题模板】‎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 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 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 ‎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第二步:思考细节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类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题型3 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题设计三十二 九、板书设计:‎ 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 ‎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 ‎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 ‎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 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第二步:思考细节 第三步:关注关系 题型3 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3 传记常见题型(二)——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传记常见题型。 ‎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传记常见题型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 二、教学重点:了解传记常见题型。 ‎ 三、教学难点:了解传记常见题型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 四、预习要求 ‎ ‎ 了解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 五、学情分析 ‎ 建议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 六、教学方法 ‎ ‎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 八、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 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 ‎(二)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笫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的材料是为传主服务的,有关传主的材料要能体现传主的品格和性情,要真实和典型。‎ ‎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作者为传主作传,有其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旨,一个人物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之所以选这些材料,与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 ‎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不是流水账,需要讲求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因此作者常常采用对比、映衬、点面结合、详略结合等手法,这些手法在选材上都有体现。语言方面,可从语言风格、句式等角度分析。‎ 例1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了“文本有什么特点”,所以本题考查文章的文体特征。‎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根据题干中的“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可从内容(传主、主旨)、行文脉络、语言特色等角度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行文结构(表现主题角度)‎ ‎ 这篇自传共有11个段落,分为五个层次:第1~3自然段,介绍朱东润先生的家境、任职情况及献身传记文学的原因;第4~5自然段,讲述古代文学作品对近代传记文学的影响;第6自然段,讲述别传对传记文学的影响;第7~9自然段,讲述国外传记文学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第10~11自然段,讲述的是朱东润先生自己对传记文学的认识体会和给明代张居正写传的创作实践。所以文本偏重________,介绍了传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主角度(凸显人物角度) 文章前三段及相关链接,体现了传主的________,也使其生平经历和学术二者交融。‎ 表现手法及语言角度 行文中“掺沙子”“穿新鞋走老路”等口语,使文章读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学术经历 传记文学观及形成过程 家国情怀 通俗易懂,平易自然 ‎[尝试答题]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三)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传记,多用顺叙的手法。一般是按传主的成长经历去安排的,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来表现人物的魅力。背景材料通常会灵活穿插、巧妙安排在文中。‎ ‎ ‎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辽宁省卷]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题干中常有“某段”“某句”“作用”“用意”等字样。‎ ‎[2013•广东省卷]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13•辽宁省卷]本文第6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常见的设问方式:‎ ‎(1)×××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文中反复强调××这一××特点,请从结构安排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 ‎ ‎“内容+结构+手法”‎ 解答这类句段结构作用分析题要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角度去答。不过,必须要扣住传记的文体特征去答。如内容作用,则要指向表现传主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构作用,则要与传记的结构特征联系在一起。另外,术语使用不可混乱。不能使用如“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 之类的文学类文本术语,最好用一些通用术语,如引出下文、照应开头等,再适当地突出传记术语,如“传主”“真实性”等。‎ 例2 [2014•辽宁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串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 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明确“第①段有何作用”,可知此题属于“句段作用”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句段作用题可从内容(传主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构和文体特点等角度去回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内容 第①段写了:侯仁之放弃医学,投考历史专业,是要给社会治病,表现了传主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使人物形象________。‎ 结构 第③段写了:侯仁之在英国,逐渐接受历史地理学概念,并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对许多城市充满热爱,这都和他是为________分不开的,为下文的____________作铺垫。‎ 文体特点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也体现了传记的________。‎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关注国家命运 更丰满 社会治病 研究和成就 真实性 ‎[尝试答题]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湖北省卷]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价。 题干中一般有“细节”“小事”“写法”“手法”等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追述×××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 ‎(2)×××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请分析。‎ 细节描写作用及答题模板 思考角度 ‎ ‎1.传主角度: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特征。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 ‎2.读者角度: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3.艺术效果角度: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描写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答题模板 ‎ (1)写人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2)场面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爱梁宗岱 梅 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 他祖籍广东新会,聪颖早慧。有一次,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岱,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问:“你们找谁?”“找你爸爸梁宗岱。”“我就是梁宗岱。”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还是个中学生呢。‎ 梁宗岱1923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二十八岁。1941年至1944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梁宗岱的可爱,主要缘于他的好辩,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梁宗岱说:“这种问题(即诗)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吗?两年前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啰唆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曾对梁宗岱与人争辩的情景做过生动描述:“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1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 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讲到忘我处,经常捋起衣袖,露出上臂肌肉,“炫耀”自己的强壮,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所感染,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1944年秋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正赶上蒋介石物色“智囊团”人选,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要亲自接他去见蒋介石。徐是梁宗岱留欧时的同学,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梁宗岱不断饮酒,并装出一副醉态,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 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就这样,他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召见”。(有删改)‎ 有人认为,传记最后一段与主题无关,应该删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关键词“最后一段”“删去”,看似是考“句段作用”题型,细看是写了梁宗岱谢绝蒋介石“召见”的场景,实际是考结尾“细节描写作用”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尾段内容(细节内容) ________描写,即梁宗岱谢绝“蒋总裁”“召见”的场景。‎ 独特形象(传主角度) ________描写,“假装喝醉”“摇摇晃晃”表现了梁宗岱________的性情,折射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骨。‎ 表现主题+读者心理(读者角度) 让读者了解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书生本色形象。让人物真实可信(可答可不答)。画龙点睛,提升人物精神境界。‎ 结构上(从句段作用考虑) 和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场景 细节 机智幽默 不屈从权贵 不为功名折腰 放浪不羁 笑傲王侯 浪尖上的人物 ‎[尝试答题] 不能删。传记收束段主要描写梁宗岱第四次谢绝“蒋总裁”“召见”的场景,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凸显了梁宗岱放浪不羁、笑傲王侯的书生本色,展现其灵活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情,折射出梁宗岱不屈从权贵、不为功名折腰的风骨;二是与传记开头“浪尖上的人物”相呼应,既圆合首尾,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人物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7•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检]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题干中一般有“引用”“援引”“写法”“手法”等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一、明类型 引用类型 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 ‎ 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续表 引用类型 引用效果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文字以及传主的话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二、明角度:对传记的引用手法及作用,要注意从四个角度分析:‎ ‎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 ‎2.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文化底蕴。‎ ‎3.结构角度: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映衬,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彰显品格。‎ ‎4.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题模板】‎ 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 例4 [2017•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卓炯老师,卓炯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 当时经济凋敞、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做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应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华南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问题,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现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引用”已明确本题属于“引用”类题型,而且是引用传主的话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题干中已限定“在内容上”“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揭示了答题方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文本角度 第一处“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说明了________的原因。‎ 第二处“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传主角度 第一处报考社会学,表达了他希望________的理想。‎ 第二处放弃优厚的工作,要改变国家现状,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之情。‎ 读者角度 引用传主的话,能使读者多角度了解黄德鸿,使人物更_____,内容更有________。‎ 结构角度 两处引用都照应题目,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黄德鸿报考社会学 黄德鸿放弃到联合国工作 改造社会 爱国 真实说服力 ‎[尝试答题] 作用:第一处引用交代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理想与责任感。第二处引用交代了他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传记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传记中,常常用以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达到刻画传主的目的。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地衬托传主,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传主性格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也对传主具有侧面衬托作用。‎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福建省卷]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一位人物;(2)题干中还有“为什么”“作用”“效果”等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从两个方面分析侧面描写(映衬传主的人物)在传记中的作用 ‎1.内容方面 ‎(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等。‎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要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2.表达方面 ‎(1)结构表达:有的需要先明确手法对比(映衬),或者明确从结构上的作用,如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等。‎ ‎(2)其他效果表达: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 例5 [2011•福建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吗?”“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传主“朱启钤”,还提到了另一位人物“梁思成”,并且还有“作用”,已经明确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主要从对传主和文章结构表达两方面入手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③段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表第⑤段 内容: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________,这间接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 内容: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________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表明朱启钤不为人熟知 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朱启钤 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 照应题目 梁思成 朱启钤的贡献 以他人直接评价的方式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最令人信服 ‎[尝试答题] (作用)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四)课堂小结:‎ 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 ‎(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 ‎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 ‎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 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内容+结构+手法”‎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1.传主角度。2.读者角度。3.艺术效果角度。‎ 答题模板 ‎ (1)写人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 ‎(2)场面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一、明类型 二、明角度:对传记的引用手法及作用,要注意从四个角度分析:‎ ‎1.传主角度。2.文本角度。3.结构角度。4.读者角度。‎ ‎【答题模板】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从两个方面分析侧面描写(映衬传主的人物)在传记中的作用1.内容方面2.表达方面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三 九、板书设计:‎ 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 ‎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 ‎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 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4 传记常见题型(三)——传记文本探究两大考点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 二、教学重点: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 三、教学难点: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四、预习要求: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五、学情及命题分析 ‎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缺失的是这方面的具体方法。‎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 八、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二)题型 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题干中有“观点”“主张”等字样;‎ ‎(2)题干中还有“评价”“评论”“看法”等字样。‎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3•辽宁省卷]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 评价文本观点和倾向的答题四步骤 步骤 分析 ‎1、梳理成长历程 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从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2、捕捉主要材料 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的材料,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思的,是有失偏颇的。‎ ‎3、由浅入深解读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是浅层面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个性化理解,就深了一层;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和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意义。‎ ‎4、选择审视角度 对同一篇传记,我们完全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等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例1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①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②‎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⑥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从题干“哪些突出表现”“你的理解”等关键信息看,本题是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由题干“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可知,选文的主要观点是表现邓叔群在科学事业方面对国家的贡献,由此可选定答题区间。‎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从文本入手体现传主对科学事业的贡献 在真菌科学方面:‎ 第②段,回国后十年中,搜集第一手真菌资料,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真菌科学。‎ 由第②段可以看出,邓叔群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 在林业方面:‎ 第③段,抗战开始不久,为国计民生转向林业研究,绘制早期林型图为大后方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可知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 第⑤段,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完成建校任务。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 第⑥段,1960年,举办培训班,培养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为中国在学术领域争一席之地 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国计民生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尝试答题] 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三)题型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题干中经常有“认识”“见解”“看法”等字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1)对文中某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2)文中就某问题,有人这样评价,有人那样评价,谈谈你的认识。‎ ‎(3)文中某点内容或写作方法可能存在不足,提出你的见解。‎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步骤 分析 ‎1、研究探究对象 所探究的问题可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能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什么样的“疑”或有什么“难”‎ ‎,并明确问题的实质和范畴,也为下一步的探究作铺垫。‎ ‎2、寻求文本依据 整体阅读文本,了解问题在文本中的语境,并搜集相关线索,为明确个人观点打下基础。‎ ‎3、提出探究设想 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 ‎4、展示探究过程 组织答案时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探究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的排列顺序),在展示过程中要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要有一个简练的结语。‎ 掌握答题捷径 (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从题干中“是什么关系”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此题属于“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解答此题应先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及具体表现。‎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研究探究对象 看题目。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可知“寻找”指_________。第3自然段第一次出现“剥离”一词,指___________,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 提出探究设想 ‎ 研究探究对象发现,没有寻找的愿望就没有剥离,没有剥离最终也不能寻找到愿望,二者是________关系。‎ 寻找文本依据 第4自然段,面对世界,他痛感自己要剥离的不仅是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陈忠实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寻找到“_______”学说。‎ 第6自然段,陈忠实在功成名就后继续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________问世。‎ ‎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 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 辩证 在思想上,从而寻找面对世界的机会 文化心理结构 《白鹿原》‎ ‎[尝试答题]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四)课堂小结: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四步骤:1、梳理成长历程。2、捕捉主要材料。3、由浅入深解读。4、选择审视角度。‎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1、研究探究对象。2、寻求文本依据。3、提出探究设想。4、展示探究过程。‎ 掌握答题捷径 :(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2.引据论述。3.联系现实。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四 九、板书设计:‎ 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四步骤:1、梳理成长历程。2、捕捉主要材料。3、由浅入深解读。4、选择审视角度。‎ ‎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1、研究探究对象。2、寻求文本依据。3、提出探究设想。4、展示探究过程。‎ 课后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5 传记常见题型(四)——综合性选择题(“4选1”和“5选2”)‎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传记常见题型——综合性选择题。 ‎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 二、教学重点:培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学会在五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两个正确的选项。 ‎ 四、预习要求:课前做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传记阅读试题,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 五、学情分析: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考生容易产生判断正误。‎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 七、教学课时:1课时 ‎ 八、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 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的题目中有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怎样才能在五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两个正确的选项呢?本学案会助你一臂之力。‎ ‎(二)了解设题陷阱 设题陷阱 应对方法 ‎1、以偏概全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全部的、普遍的、整体的、所有的。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是非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 ‎3、夸大缩小 ①描述或陈述性语句,程度、情状与原文不符,故意加重或减轻;②‎ 条件、范围、分寸与原文不符,故意扩大或遗漏。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4、无中生有 ①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②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5、张冠李戴 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或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6、混淆时间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 当考生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7、偷换概念 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 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符,有无漏掉或交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8、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问题。‎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教你分析]选项细分 原文信息 比对分析 A.①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②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①对应第1自然段中的“‎ 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②则对应第3自然段中的“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分析对应的文本信息可以发现,选项将“剥离出来”换成了“必须突破的对象”,根据文意,不难发现文本中的“剥离”与选项中的“突破”是同义的,故而此选项应是正确的。但是,因“突破”前面有限制词“必须”,表述过于肯定,故而赋分2分。‎ B.①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②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2自然段。该项①与文中“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意思一致;而②说的是《信任》这一小说对陈忠实的影响,对应文中“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第②句和原文的说法不一致,从原文看重要转折应是小说集《乡村》的出版。说法和原文不完全相符,故而赋分1分。‎ C.①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②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4自然段。该项①中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与文本中“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对应。②中的“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与文本中“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打开自己”对应。 ①和原文说法一致,而②与原文不符。从文本来看,作者表达的是肯定陈忠实的“剥离”是一种觉悟、觉醒,故而“错误判断”的说法是错误的,该项赋分0分。‎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对应的答题区间是文后的“相关链接②”。 该项与文本材料吻合度最高,故而赋分3分。‎ E.①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②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2自然段和“相关链接②”。 ①与文本第2自然段中“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意思一致,“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与“相关链接②”意思一致,而②“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则与文本中“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等内容不符,故而该项中的“一帆风顺”表述错误,赋分0分。‎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AD ‎(三)课堂小结:‎ 设题陷阱1、以偏概全: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是非: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 ‎3、夸大缩小: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4、无中生有: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5、张冠李戴: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6、混淆时间:当考生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7、偷换概念: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符,有无漏掉或交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8、因果混乱: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四)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五 九、板书设计: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 ‎2、混淆是非 ‎3、夸大缩小 ‎4、无中生有 ‎5、张冠李戴 ‎6、混淆时间 ‎7、偷换概念 ‎8、因果混乱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