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生物 专题一 二 简答题抢分策略二轮复习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二、简答题抢分策略 抢分策略概述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题眼。它包含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否则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学会借用教材语言答题。‎ ‎3.能准确理解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即无偏差地领会题意。如是“细胞器”还是“细胞结构”、是让填“序号”还是“结构名称”、是“细胞”还是“生物体”、是让写“基因型”还是“表现型”、是“个数”还是“种类”等。‎ ‎4.提取信息要全面——要从文字、附图、附表、曲线甚至是几个小题之间的关系、答题的要求中获取信息。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词语或语句、图表的标题部分和小字注解部分等。‎ ‎5.巧借题目上下文之间的“提示”来解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就隐藏于题目信息中,审题时必须将这些信息挖掘出来。‎ 技能强化训练 ‎1.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____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3)对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组织液 水肿 (3)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 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体温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 方法模板 首先,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概念、原理、结论、模型等表述问题是答题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技巧和原则。‎ 其次,要注重表达形式与题干形式的一致性。如“能够与‘G’互补配对的碱基为____。”在解答此题时,由于题干中“G”是字母,故答案应为“C”(不要答成“胞嘧啶”),这样就保证了答案与题干表述的一致性。‎ 再次,要注重语言表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条理性。保证答案的科学性是答题准确性的前提。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保证答题的逻辑性、完整性和条理性,是获得高分的前提。‎ 最后,要细心、减少笔误。细心、减少笔误是保证答题准确性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获得高分的基本保障。如考生很容易将“液泡”写成“液胞”,将“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等等。为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时应予以重视。‎ 总之,对此类题的答题要求较严,最好做到“规范、达意、通顺”。“规范”即用教材原句答题,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绝不可妄加更改。“达意”即填入的内容必须符合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要能很好地表达命题者的意图及答题者的思路。同时这也是在“规范”达不到时的一种变通,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通顺”是指填入的语句要使得整个句子通顺,段落意思明了,并符合语法规则。‎ ‎2.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 年份 植物  ‎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1)样方法 S0 (2)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空间、食物等资源 (4)20 0‎ 解析 本题属于图表分析型题。解题的关键是信息转换:本题涉及的信息转换形式有“图→文”“表→文”“图→表”等多种。解题的方法就是根据不同信息载体的特点分析相关图形、表格信息,确定有用的解题信息,并逐一突破,如可以利用“识标、明点和析线”突破曲线图。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根据纵坐标是物种数,横坐标是样方面积及两者的关系就能确定S0是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最佳样方面积。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图3,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从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对于图2的分析要结合“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图中植物特征来获取信息,并结合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的多样性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棵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第(3)小题表格的分析,主要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横向、纵向等不同角度的比较、联系,从而得出相同或不同的生物知识的相关性,最后与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相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 方法模板 第一步:应注意“文→图表”“图→表”“表→图”“图→文”“表→文”等有关信息的查阅、提取和转换。‎ 第二步:应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图像题重在解决图示中的内涵和外延;坐标曲线题重在找出曲线的变量;表格题重在解决数据信息的转换问题;实验题重在解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只有明确了各种类型题的侧重点和相关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结合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利用恰当的生物学语言答题。‎ ‎3.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如图表示细胞通过“‎ 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的特点。图中自噬体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左右,而细胞质基质的pH在7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 (1)流动性 4 (2)二、三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主动运输 (4)核糖体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增强 解析 (1)由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利用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图中的自噬体是双层膜,因此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发生场所,因此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这两个阶段的进行;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故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可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3)溶酶体内的pH小于细胞质基质的pH,因此当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4)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被水解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细胞利用,有的则被排到细胞外,因此当细胞养分不足时,可以利用细胞“自噬作用”产生的这些物质补充养分,故此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 方法技巧 识图:考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要认真分析,并找出与教材知识及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或变形图)与细胞质中各细胞器功能的关系;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形与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的数量关系。‎ 译图:要能比较熟练地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或数据信息,或把数据、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注意挖掘图表中的隐含条件。考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隐含条件,从而造成了解题的失误。只有正确捕捉相关信息,才能处理信息,从而运用正确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4.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某种绿藻进行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多项研究。图1表示在两种CO2浓度条件下,绿藻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2表示将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 和温度的情况下,给予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表格中的数据是在不同温度下对绿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量的结果,请分析回答:‎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速率(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CO2速率(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在图1中的a点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由b点条件突然变为c点条件时,绿藻细胞中C3的含量将________。‎ ‎(2)据图2分析,该绿藻细胞的平均呼吸速率为________ μmol/min。在乙处光照一段时间后,溶解氧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____________。‎ ‎(3)据表中数据,若每天对绿藻进行10小时光照、14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5 ℃‎的条件下,绿藻能否正常生活?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一天中的光照与黑暗时间相同,则在________ ℃温度下,绿藻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答案 (1)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缺一不可) 减少 (2)2.5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e (3)能 绿藻在10小时光照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大于14小时黑暗条件下消耗的有机物的量 20‎ 解析 (1)图1中的a点处于一定的光照条件下,绿藻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两者都能产生ATP,其中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无氧呼吸产生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若由b点条件突然变为c点条件,说明CO2浓度降低,CO2固定速率变慢,而C3的还原速率不变,因此绿藻细胞中C3的含量将减少。(2)据图2分析,绿藻细胞在黑暗条件下,经过4分钟的细胞呼吸,溶液中的溶解氧由210 μmol下降到200 μmol,说明该绿藻细胞的平均呼吸速率为2.5 μmol/min;在乙处光照一段时间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因此溶解氧的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表明绿藻不能释放氧气,但仍需呼吸消耗溶解氧,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细胞呼吸速率保持不变,仍为2.5 μmol/min,故正确表示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是e。(3)在温度保持在‎25 ℃‎的条件下,绿藻细胞呼吸速率是2.25 mg/h,净光合速率为3.75 mg/h,若每天对绿藻进行10小时光照、14小时黑暗,则10小时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的量为3.75×10=37.5(mg),而14小时黑暗条件下消耗有机物的量为2.25×14=31.5(mg),由于10小时光照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大于14小时黑暗条件下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所以绿藻在此条件下能正常生活;若一天中的光照与黑暗时间相同,在‎20 ℃‎条件下,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差值最大,则说明在该条件下绿藻一天内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点评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明确以下两点:‎ ‎(1)明确坐标的横轴所表示的自变量、纵轴所表示的因变量的含义,以及曲线所表示的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规律。‎ ‎(2)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机理。‎ ‎5.糖尿病有多种病因,如图一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图二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所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②‎ 所示的自身免疫病,其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图中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为________(填数字),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检查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是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病症状,其发病机理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填数字)。‎ ‎(2)由图二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胰岛素与____________结合后,促进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另使___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也可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答案 (1)葡萄糖浓度上升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①② ③ (2)胰岛素受体 蛋白质、脂肪、糖原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细胞膜载体蛋白) (3)血糖浓度 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 解析 弄清血糖调节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或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脂肪、蛋白质等,从而使血糖的浓度降下来。(1)由图一可以看出,①指的是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②指的是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③指的是抗体(Y3)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对于情况①来说,葡萄糖受体受损后,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对于情况②来说,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量也会减少;对于情况③来说,胰岛素受体受损,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是靶细胞不能产生相应的降低血糖的生理反应,故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应属于这种情况。①②两种情况均会导致胰岛素含量降低,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结合图二可以看出,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酶磷酸化,进而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另一方面,促进合成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加快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运输。(3)血糖浓度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并引起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这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感受器,引起相应的神经调节,又由于靶细胞为胰岛B细胞,因此血糖平衡受神经和体液(激素)的共同调节。‎ 解题启示 解答有关作用机理图解的试题,必须弄清“→”在生物图解中所代表的含义;有些“→”代表的是化学变化过程,如图二中ATP→ADP+Pi中的“→”指的是ATP水解为ADP并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过程;有些“→”代表的是物质或结构移动的方向,如图二中的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运输到细胞内,储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有些“→”代表的是作用对象,如图一中三种抗体的作用对象分别是葡萄糖受体、胰岛B细胞及胰岛素受体。因此,分 析这类图形时,要认真分析“→”所代表的是移动方向,还是发生了化学变化,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