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史世界史
限时训练一
1.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2.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5.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6、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7.“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提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A.20世纪50年代初期 B.20世纪60年代初期C.20世纪70年代初期 D.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9.“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0.下列言论中,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①(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②(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③(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④(1972年中共中央转发的毛泽东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一位美国总统说)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下列与美国希望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的是
A.美国出现经济萧条 B.美国已陷入越南战争泥潭难以自拔
C.尼克松竞选丑闻败露 D.美国在与苏联争霸过程中处于被动
1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限时训练二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以下不是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的是
A.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摄伏谩以取容
2.解读下列表格,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80
3755
1059
1985
3855
3840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②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③中国经济总体上还很落后④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5.“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中回国的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6.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这则材料最主要说明( )
A.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国策B.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C.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
7.二战后,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迅猛。请看下表:
年代
国家
成就
1957年
苏联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
苏联
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年
美国
“阿波罗”飞船成功登月
1970年
中国
成功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
1971年
苏联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
表格中的成就说明( )A.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唯一中心B.航天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
C.中国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处于前沿水平D.掌握宇宙航天技术的国家只有美苏中三国
8.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
A.十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3月18日革命 D.二月革命
9.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10.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11.“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2.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限时训练三
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2.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3.“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5.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6.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7.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8.从1867至1947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1930~1936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造成1930~1936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长期战争的影响 B.国共对峙的影响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9.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10.1937 年5 月24 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11.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12.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GNP:国民生产总值)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出售部分国有企业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限时训练四
1.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年 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2.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3.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C.可以缩小贫富差距D.富人乐于输纳
4.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带来的影响有
①经济持续增长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高水平④进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表是1966~1985年苏联经济的增长率(%)
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实际收入
1966~1970
7.8
8.5
3.9
5,9
1971~1975
5.7
7.4
2.5
4.4
1976~1980
4.3
4.4
1.7
3.4
1981~1985
3.6
3.5
1.0
2.1
影响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运动 B.美苏争霸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7.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8.阅读欧洲一体化进程表,从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时间
事件
1952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7年
欧洲共同体建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2004年
欧盟第五次扩大、马耳他、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
A.欧洲一体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B.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
C.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D.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9.2004年5月1日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说:“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1个新成员国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促进欧盟扩大化最有利的条件是
A.共同的文化遗产 B.共同的心理认同C.美国势力的减弱 D.两极格局的结束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11.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B.动荡局势的加剧
C.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D.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12.2011年9月13日《浙江日报》撰文指出:目前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除了美元之外,一种或几种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将会崛起,欧元和人民币是主要的候选对象。这反映的实质是
A.政治格局多极化 B.经济格局多极化C.科学技术多极化 D.思想文化多元化
限时训练五
1.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
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4.“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句话的针对的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B 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C 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 D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罗马法( )
A.主张无证据不定罪 B.主张重罪轻罚 C.还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D.维护贵族利益
6.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美国1787年宪法》D.《拿破仑法典》
7.在谈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恩格斯说道:“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在这里罗马世界就陷入了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民的劳动却在道德上受鄙视。前者是已经不能再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只有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摆脱这种绝境。”这里“彻底革命”的含义是 A.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B.波澜壮阔的奴隶和平民起义
C.外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击 D.罗马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8.“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材料要表达的是( )
①法律是自然的客观体现②好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③好的法律必须排除民族性 ④对法律要秉持信仰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10.《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材料反映了( )
A. 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11.史学家韦尔斯指出:“这种先把市民权扩展到一些易于控制的城市,继而又扩展到全国的做法,是罗马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特别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总是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情况,作为征服者的罗马人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这表明( )
A.罗马法的实质是市民权 B.罗马法的拓展捍卫了罗马文明的延续
C.万民法是市民权的扩展 D.罗马的武力征服属于法律征服
12.某中学进行《公元前四世纪古罗马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正确的是( )
A.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B.场景二:原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被告,罗马公民。案由:人身伤害
C.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平民;被告,罗马贵族。案由:贵族不允许他女儿嫁给平民
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罗马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A版)专题七2021-05-138页
- 2011山东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巩固提升2021-05-136页
- (浙江专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21-05-136页
- 安徽高考理综试题及详细答案解析2021-05-1331页
- 2020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Unit 2 T2021-05-135页
- 备考2020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第3章2021-05-136页
- 2019高考英语专题辅导冠词与名词12021-05-134页
- 2018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卡模板9542021-05-132页
- 高考数学文科平面解析几何考题2021-05-135页
- 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5词汇解读Modul2021-05-1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