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2)“轻拢慢捻抹复挑,   。”出自白居易的《   》‎ ‎(3)杜甫在诗歌《登楼》中对当时的国家危局既表达愤怒,又流露信心的两句是“   ,‎ ‎   ”。‎ ‎2.(2分)朋友沏了壶好茶招待你,你以诗句抒发感慨,以下明显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 B.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 C.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 D.尊里看无色,杯中动有光 ‎3.(3分)选项填入下面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 ,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 A.非虚非实,非疏非密 B.虚实相生,疏密相用 ‎ C.半虚半实,半疏半密 D.虚实分明,疏密了然 二、现代文阅读 ‎4.(17分)阅读下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知多偏好,人莫圆该”。那么,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学识、视野,抑或眼光、方法……?窃以为,最关键的还是事实感﹣﹣艺术经验里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体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存于审美主体上,而是存在于过去与现在的沟通,以及“不断更新的被经验的实在性”上。由此可见,事实感是一种无形的“软能力”,是一种看起来极为普通而又十分难得的批评才能。但它无疑是批评的生命线,关系到批评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②缺乏事实感,批评就会“东面而视,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 托•斯•艾略特曾郑重地指出:“‎ 批评家必须具有非常高度发达的事实感。这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或常见的才能。它也不是一种容易赢得大众称赞的オ能。事实感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起来的东西。它的完美发展或许意味着文明的最高点。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事实领域需要去掌握,而我们已掌握最外面的事实领城、知识领域,以及我们所能控制的最外面的领域,将被更外面的领域用令人陶醉的幻想包围起来。”批评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理论和技巧,更倚重于文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价值尺度和事实理性。这种事实感的形成,漫长而艰难。它面对人类的文学传统和价值经验,立足于现实生活,在批评主体的审美经验、批评实践与自我反省的砥砺中不断调整磨合,最终形成稳健得当的差别意识和价值等级。‎ ‎③批评的事实感置身于人类的文学传统和价值经验之中,并在与现代审美经验的双向互动中“守故鼎新”,判断批评对象把握现实的宽广程度、深入本质的深刻程度,阐明它说出的能力以及“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进而重塑传统。在只能“看到脚画”的当下,我们更有必要在向传统与经典的返归中寻找经验支持和价值支援,从而获得抓住要害、指明关键的批评能力。这种“返归”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中持久而过硬的东西,什么是可以“确信”的;一部作品有什么样的意义,应该摆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④有事实感的批评,在向文学传统的不断返归中,探索传统发展的運辑与批评对象深隐的秘密;通过考察文本的整体性,以特殊的方式突出那些被忽略的、然而却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肯定那些逸出传统的戛戛独行的“创造”。以事实感为支撑的可靠价值区域,同批评者的感觉、经验、才识熔铸为敏锐的感受力、可靠的判断力和对真理性内涵的固执追求﹣﹣不被理论据囿,不被现实限制,不被现象迷惑,不被派别蒙蔽,能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剖析与清明的阐述,透视批评对象的真实意图:能够克服暂时性和相对性,同过去、现在与末来所构成的意义世界建立联系,确定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所属艺术门类的发展要求,并探寻新的端倪和趋向。‎ ‎⑤文学批评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联系并获得意义的真理性活动,事实感像航标一样起着决定性作用。事实感是一切批评活动可靠、有效的充要条件,是杰出批评家无不具备的突出才能。也是文学批评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唯一通途。‎ ‎(1)第①自然段引用伽达默尔的话,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一步阐述“真理性”所在:过去与现在的“实在性”的沟通。‎ B.使下文事实感所关系到的批评可信度和有效性结论更有说服力。‎ C.为了证明前文提到“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事实感”的观点。‎ D.含蓄表明了艺术的真理性往往不存在于审美主体和文学作品上。‎ ‎(2)赏析第③段中“看到脚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将a、b、c、d四个句子按照适当的顺序放入第②段横线处,正确的是   ‎ a、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眼光深邃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但这些并非充要条件,不能保证形成恰切得当的判断 c、批评活动的可靠与有效,除了基于这些要素形成的审美经验之外,决定性的因素是建立在事实感之上的判断力 d、批评是知识与思想、美感与经验、事实与判断力融合成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结构和能力 A.abcd B.acbd C.dabc D.dacb ‎(4)对第④段中加点词“固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词贬用,意在褒扬真正的批评者对真理性内涵的执着追求。‎ B.侧面表现了作品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方式是隐蔽、不易觉察的。‎ C.表现批评者去伪存真、突破创新呈现真理性内涵的难度之大。‎ D.表明真理性内潘的获得需要洞察剖析力、阐述力、建构力等。‎ ‎(5)根据第③段论述推断:如果缺乏“返归”,今天对陶潜《饮酒》的文学批评会是怎样的?‎ ‎(6)纵观全文,分条概括“事实感”对于文学批评的价值。‎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 (1)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 (2)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 ‎ ‎ (3)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沦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 (4)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 (5)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 (6)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昨晚被一个人独享的女人的体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 (7)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 ‎ ‎ (8)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 (9)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決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 (10)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 (11)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 (12)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 (13)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 ‎ (14)什么留住了我。‎ ‎ (15)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 (16)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 (17)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 (18)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镢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 (19)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 (20)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 (21)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 (22)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 (23)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第(1)段画线句新颖生动,就此进行赏析。‎ ‎(2)探究第(5)段写“我”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的用意。‎ ‎(3)第(17)(18)(19)段为什么要写“铃铛刺”?‎ ‎(4)有人认为作者是“自然之子”,有人认为其“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结文章,对此进行评析。‎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钱子入京 唐 李颀 夜梦还京北,乡心恨捣衣 朝逢入秦使,走马唤君归 驿路清霜下,关门黄叶稀 还家应信宿①,看子速如飞。‎ 注:①信宿:表示两夜。‎ ‎(1)诗中“   ”意象常常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京北”和他乡作比,表现诗人和钱子的漂零之苦。‎ B.颔联以动作描写突出了京城来使催促钱子返归的匆忙急迫。‎ C.颈联连用4个意象,融情于景,以想象之笔营造萧瑟意境。‎ D.全诗围绕“送”字,友人远去而驻足良久,情感凄婉哀伤。‎ ‎(3)本诗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 四、文言文阅读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陈音,字师召,莆田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三月,以灾异陈时政,言:“讲学莫先于好问。陛下虽间御经筵,然势分严绝,上有疑未尝问,下有见不敢陈。愿引儒臣赐坐便殿,从容咨论,仰发圣聪。异端者,正道之反,法王、佛子、真人,宜一切罢遣。”越数日,又奏:“‎ 国家养士百年,求其可用,不可多得。如致仕尚书李秉,在籍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新会举人陈献章皆当世人望,宜召还秉等,而置献章台谏。言官多缄默,愿召还判官王徽、评事章懋等,以开言路。”忤旨切责。‎ ‎②司礼太监黄赐母死,廷臣皆往吊,翰林不往。侍讲徐琼谋于众,音大怒曰:“天子侍从臣,相率拜内竖之室,若清议何!”京愧沮。秩满,进侍讲。江直党韦瑛夜帅逻卒入兵部郎中杨士伟家,缚士伟,考掠及其妻子。音与比邻,乘墉大呼曰:“尔擅辱朝臣,不畏国法耶!”其人曰:“尔何人,不畏西厂!”音厉声曰:“我翰林陈音也。”久之,迁南京太常少卿。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尝与守备中官争事,为所劾,事卒得直。弘治五年,吉罢,始进本寺卿。越二年卒。‎ ‎③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世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然不尽实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如致仕尚书李秉   ‎ ‎②考掠及其妻子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愿引儒臣赐坐便殿 A.拉,牵挽 B.延长,延续 C.退避 D.延请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为所効,事卒得直 A.公正 B.伸雪 C.面对 D.担任 ‎(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B.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C.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D.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5)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 ‎(6)分析第②段“琼愧沮”的原因。‎ ‎(7)当时人“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从①②两节看,除了规劝刘吉辞官守丧,陈音还有哪些“不慧”事?作者有什么理由判断世人所说“不尽实也”?‎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2)可填入第①段横线中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耳 D.也 ‎(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五、写作 ‎9.(70分)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螃蟹里面有人造鸡蛋!”“用手机扫100元人民币,就会有AR效果的“金凤凰”飞出,可以鉴别假币”“莫言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投资到善林金融,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 ‎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层出不穷的谣言,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扰,针对这些谣言,你怎么看?‎ ‎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2)“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么》 。”出自白居易的《 琵琶行并序 》‎ ‎(3)杜甫在诗歌《登楼》中对当时的国家危局既表达愤怒,又流露信心的两句是“ 北极朝廷终不改 ,‎ ‎ 西山寇盗莫相侵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重点字:潇)‎ ‎(2)初为《霓裳》后《六么》、琵琶行并序(重点字:霓)‎ ‎(3)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重点字:寇)‎ ‎【点评】《琵琶行》中的名句辑录:‎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2分)朋友沏了壶好茶招待你,你以诗句抒发感慨,以下明显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 B.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 C.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 D.尊里看无色,杯中动有光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解答】A.诗句强调喝茶的嗅觉和味觉,闻起来非常清新,尝起来觉得轻飘。‎ B.诗句中“瓯”是茶具,“泛绿”、“数片”、“含黄”是茶叶,这些都表明喝的是茶。‎ C.“断送睡魔”是说明有茶有醒睡的作用,“清气”表明茶有清香味。‎ D.“尊”是“樽”,是酒的容器,意思是杯子里看没有颜色,杯子一摇就可看到光。茶叶泡在水里有颜色,本句是写喝酒。‎ 故选:D。‎ ‎【点评】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贺辞热情洋溢。‎ ‎3.(3分)选项填入下面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 ,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 A.非虚非实,非疏非密 B.虚实相生,疏密相用 ‎ C.半虚半实,半疏半密 D.虚实分明,疏密了然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 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虚实处理。根据前面的“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可知虚实二者缺一不可,应该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所以后面选择“虚实相生”最为恰当。根据前面的“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可知疏密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后面选择“疏密相用”最为恰当。‎ 故选:B。‎ ‎【点评】语意连贯需要注意:‎ 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 事理的逻辑性:在行文中,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 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 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 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 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 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二、现代文阅读 ‎4.(17分)阅读下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知多偏好,人莫圆该”。那么,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学识、视野,抑或眼光、方法……?窃以为,最关键的还是事实感﹣﹣艺术经验里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体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存于审美主体上,而是存在于过去与现在的沟通,以及“不断更新的被经验的实在性”上。由此可见,事实感是一种无形的“软能力”,是一种看起来极为普通而又十分难得的批评才能。但它无疑是批评的生命线,关系到批评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②缺乏事实感,批评就会“东面而视,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 托•斯•艾略特曾郑重地指出:“‎ 批评家必须具有非常高度发达的事实感。这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或常见的才能。它也不是一种容易赢得大众称赞的オ能。事实感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起来的东西。它的完美发展或许意味着文明的最高点。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事实领域需要去掌握,而我们已掌握最外面的事实领城、知识领域,以及我们所能控制的最外面的领域,将被更外面的领域用令人陶醉的幻想包围起来。”批评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理论和技巧,更倚重于文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价值尺度和事实理性。这种事实感的形成,漫长而艰难。它面对人类的文学传统和价值经验,立足于现实生活,在批评主体的审美经验、批评实践与自我反省的砥砺中不断调整磨合,最终形成稳健得当的差别意识和价值等级。‎ ‎③批评的事实感置身于人类的文学传统和价值经验之中,并在与现代审美经验的双向互动中“守故鼎新”,判断批评对象把握现实的宽广程度、深入本质的深刻程度,阐明它说出的能力以及“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进而重塑传统。在只能“看到脚画”的当下,我们更有必要在向传统与经典的返归中寻找经验支持和价值支援,从而获得抓住要害、指明关键的批评能力。这种“返归”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中持久而过硬的东西,什么是可以“确信”的;一部作品有什么样的意义,应该摆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④有事实感的批评,在向文学传统的不断返归中,探索传统发展的運辑与批评对象深隐的秘密;通过考察文本的整体性,以特殊的方式突出那些被忽略的、然而却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肯定那些逸出传统的戛戛独行的“创造”。以事实感为支撑的可靠价值区域,同批评者的感觉、经验、才识熔铸为敏锐的感受力、可靠的判断力和对真理性内涵的固执追求﹣﹣不被理论据囿,不被现实限制,不被现象迷惑,不被派别蒙蔽,能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剖析与清明的阐述,透视批评对象的真实意图:能够克服暂时性和相对性,同过去、现在与末来所构成的意义世界建立联系,确定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所属艺术门类的发展要求,并探寻新的端倪和趋向。‎ ‎⑤文学批评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联系并获得意义的真理性活动,事实感像航标一样起着决定性作用。事实感是一切批评活动可靠、有效的充要条件,是杰出批评家无不具备的突出才能。也是文学批评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唯一通途。‎ ‎(1)第①自然段引用伽达默尔的话,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进一步阐述“真理性”所在:过去与现在的“实在性”的沟通。‎ B.使下文事实感所关系到的批评可信度和有效性结论更有说服力。‎ C.为了证明前文提到“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事实感”的观点。‎ D.含蓄表明了艺术的真理性往往不存在于审美主体和文学作品上。‎ ‎(2)赏析第③段中“看到脚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将a、b、c、d四个句子按照适当的顺序放入第②段横线处,正确的是 C ‎ a、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眼光深邃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但这些并非充要条件,不能保证形成恰切得当的判断 c、批评活动的可靠与有效,除了基于这些要素形成的审美经验之外,决定性的因素是建立在事实感之上的判断力 d、批评是知识与思想、美感与经验、事实与判断力融合成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结构和能力 A.abcd B.acbd C.dabc D.dacb ‎(4)对第④段中加点词“固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褒词贬用,意在褒扬真正的批评者对真理性内涵的执着追求。‎ B.侧面表现了作品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方式是隐蔽、不易觉察的。‎ C.表现批评者去伪存真、突破创新呈现真理性内涵的难度之大。‎ D.表明真理性内潘的获得需要洞察剖析力、阐述力、建构力等。‎ ‎(5)根据第③段论述推断:如果缺乏“返归”,今天对陶潜《饮酒》的文学批评会是怎样的?‎ ‎(6)纵观全文,分条概括“事实感”对于文学批评的价值。‎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关键词句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D.“不存在于审美主体和文学作品上”这一表述不符合伽达默尔的意图,伽达默尔强调的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具体联系,与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无关联。‎ ‎(2)第③段中“看到脚面”这一内容强调的是文学批评与时代的具体关联,此处的看到脚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鲜明地批评当代文学研究所注重的一些具体表象,将这种忽视传统经验和价值的一种肤浅认识进行一种批判。‎ ‎(3)结合“东面而视,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的内容以及托•斯•艾略特的具体话语,可知,这是强调的批评与人的具体认识的关系,基于此,d“批评是知识与思想、美感与经验、事实与判断力融合成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结构和能力”应该放在首位,排除AB,紧接着a“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眼光深邃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具体的联系,应该紧随其后,另外,b“但这些并非充要条件,不能保证形成恰切得当的判断”与前句形成转折,故可连用,排除D.故选C。‎ ‎(4)A.“固执”展现出的是作品的侧面方式,突出不被人查找的内涵,选项“褒扬真正的批评者对真理性内涵的执着追求”属于对其误解。故选A。‎ ‎(5)如果缺少这种真正的注重时代价值的东西,则不会抓住要害,指明具体的方向,更不会存在一种具体的自我批评能力,这种“返归”现象可以让我们通过发现古人在阅读作品中流传出来的一种经验,体会到一种令人确信的东西,让一部文学作品更具核心内涵以及突出其重要的意义。对于陶渊明的诗作饮酒而言,就不会有了那种诗一般的田园认识,不能增添其美感。考生可据此分析。‎ ‎(6)从“是一种看起来极为普通而又十分难得的批评才能。但它无疑是批评的生命线,关系到批评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以事实感为支撑的可靠价值区域,同批评者的感觉、经验、才识熔铸为敏锐的感受力、可靠的判断力和对真理性内涵的固执追求﹣﹣不被理论据囿”“不被现实限制,不被现象迷惑,不被派别蒙蔽,能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剖析与清明的阐述,透视批评对象的真实意图:能够克服暂时性和相对性”“不被现实限制,不被现象迷惑,不被派别蒙蔽,能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剖析与清明的阐述,透视批评对象的真实意图:能够克服暂时性和相对性,同过去、现在与末来所构成的意义世界建立联系,确定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所属艺术门类的发展要求,并探寻新的端倪和趋向”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D ‎(2)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指出当下文学批评仅关注“时代价值”与经验而忽视了传统经验和价值而显得肤浅短视。‎ ‎(3)C ‎(4)A ‎(5)可能只注重“时代价值”,无法抓住要害、指明关键的批评能力。“返归”可以让我们古今沟通中发现文学中永恒流传、让人确信的东西,能让我们思考定位一部作品的文学位置和意义。《饮酒》则会失去一种认识价值,不再具备田园的诗意与美好。‎ ‎(6)①事实感是批评的生命线,关系到批评的可信度和有效性;②事实感是一切批评活动可靠、有效的充要条件;③事实感能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剖析与清明的阐述,透视批评对象的真实意图,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构成的意义世界建立联系,确定作品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所属艺术门类的发展要求,并探寻新的端倪和趋向;④事实感是文学批评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唯一通途。‎ ‎【点评】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 (1)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 ‎ ‎ (2)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 (3)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沦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 (4)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 (5)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 (6)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昨晚被一个人独享的女人的体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 (7)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 (8)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 (9)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決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 (10)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 (11)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 (12)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 ‎ (13)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 ‎ (14)什么留住了我。‎ ‎ (15)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 (16)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 (17)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 (18)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镢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 (19)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 (20)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 (21)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 (22)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 (23)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第(1)段画线句新颖生动,就此进行赏析。‎ ‎(2)探究第(5)段写“我”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的用意。‎ ‎(3)第(17)(18)(19)段为什么要写“铃铛刺”?‎ ‎(4)有人认为作者是“自然之子”,有人认为其“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结文章,对此进行评析。‎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2)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文本主旨等角度来探究。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1)“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这一句描绘极为形象,别致生动,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赋予了草棚麦垛生命色彩,通过“绊”“扯”“缠”几个动作词汇表现出其生命的具体特征,传神别致,极具内涵。且这一句与前文“有腿、有头发的、穿着衣裳”对女人衣着的描绘进行具体照应,凸显出文本结构的严谨之美,内容上则是展现出风的狂躁,使得人难以阻挡。‎ ‎(2)这是一道探究题目,主要要求考生从结构上来进行具体分析,文本第五段写“我”‎ 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一片树叶的具体用意,主要是突出了一种荒诞性和现代文明性的一种具体选择,文本从这些内容展现出一片树叶刮回来的具体戏剧性,呈现出其核心内容,这一具体细节与上文中人被风刮走从而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事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出一种自我认同价值。生动详实地写出了外面的世界中存在的诸多不如意现象,表现出作者对外界世界矛盾的一种具体看法,既是一种好奇,又是一种畏惧,极为鲜明地展示出现代文明与原始村庄之间的具体关系,客观详实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村落的一种巨大冲击,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极其忧虑之怀。‎ ‎(3)“铃铛刺”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在不需要他的时候被我们嫌弃而要除掉,“铃铛刺”挂坏了人们的衣服,使得人们内心非常的沮丧,认为“铃铛刺”是不好的东西。但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在关键的时期“铃铛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刮风时遮住了我们赖以生存麦捆,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了根本性的一种转变,让我们得以继续存活下去,从而引出下文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的重要组成,极为鲜明的表达出人就是自然,自然与人息息相关,这是一种内心的感悟,更是“铃铛刺”所赋予其重要内涵的具体体现。‎ ‎(4)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探究题目,题目中有两个侧重点,一是“自然之子”,二是“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这是两个对立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不矛盾。自然之子是流量成本以下村庄事务的生命写照,从文本的开头的描写可以具体地进行体会,主要是突出了这些自然之子能够把自己当做一种平等的现象去对待生命,观察生命,特别是具有生命的一种温度和情怀,展现出对生命的一种拓宽,极其鲜明地延续着生命的另一种情怀。另一种角度,刘亮程笔下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好奇有着具体的体现,所以才有了迷惘和矛盾的灵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这两者并不矛盾,前者突出的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客观评价,后者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都是具有典型意义和准确的内涵的。‎ 答案:‎ ‎(1)运用比拟,新颖生动,赋予“荒野中的草棚麦垛”以生命力,“绊”“扯”“缠”等动作真切传神,与前文“有腿、有头发的、穿着衣裳”的女人相照应,表现风的狂躁难以阻挡。‎ ‎(2)作者借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刮回来的荒诞性来写游走于现代文明和原始村庄文明的人的选择。与上文中人被风刮走,改变了命运,渴望被风吹回的沉重形成对照,“从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 看出外面世界既有村庄里没有的风雨,也有村庄里没有的阳光。表现了作者对外面世界的矛盾态度:既好奇又畏惧。“极少回来的叶子”暗示了现代文明对于原始文明“村庄”的巨大冲击。‎ ‎(3)铃铛刺因挂烂衣服而被我们嫌弃并要除掉,但在关键时候却为我们挡住了赖以生存的麦捆,挽留了我们,引出文末我们周围的都已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即是自然,自然万物就是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感悟。‎ ‎(4)说其是“自然之子”是由于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开头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从而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与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截然相反。但另一方面,他的笔下还是淡淡表现出了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对于“村庄”的命运他也是迷茫的,“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两种说法,前者是对他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评价,而后者是针对在时代洪流中作者对“村庄”未来的思考评价,都是准确而精到的。‎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钱子入京 唐 李颀 夜梦还京北,乡心恨捣衣 朝逢入秦使,走马唤君归 驿路清霜下,关门黄叶稀 还家应信宿①,看子速如飞。‎ 注:①信宿:表示两夜。‎ ‎(1)诗中“ 捣衣 ”意象常常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以“京北”和他乡作比,表现诗人和钱子的漂零之苦。‎ B.颔联以动作描写突出了京城来使催促钱子返归的匆忙急迫。‎ C.颈联连用4个意象,融情于景,以想象之笔营造萧瑟意境。‎ D.全诗围绕“送”字,友人远去而驻足良久,情感凄婉哀伤。‎ ‎(3)本诗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 ‎【考点】56:送别诗.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常见意象的掌握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抒情方式及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捣衣”在古诗中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2)A.“表现诗人和钱子的漂零之苦”于诗无据。‎ ‎(3)“还家应信宿,看子速如飞”借助他人,反馈自己的生命灵魂,通过对朋友的归程和朋友坐马如飞的时间观念,突出朋友归心似箭。朋友的这些内心写照实际上是对自己家乡的一种怀念,通过朋友的特点来展现自己有家不能归的内心惆怅之悲,其实鲜明含蓄地展示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感,耐人寻味。‎ 答案:‎ ‎(1)捣衣 ‎(2)A ‎(3)尾联借人映己,写的是朋友的归程时间和朋友纵马如飞、归心似箭,实际上蕴含的是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能归家的惆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点评】‎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文言文阅读 ‎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陈音,字师召,莆田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三月,以灾异陈时政,言:“讲学莫先于好问。陛下虽间御经筵,然势分严绝,上有疑未尝问,下有见不敢陈。愿引儒臣赐坐便殿,从容咨论,仰发圣聪。异端者,正道之反,法王、佛子、真人,宜一切罢遣。”越数日,又奏:“国家养士百年,求其可用,不可多得。如致仕尚书李秉,在籍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新会举人陈献章皆当世人望,宜召还秉等,而置献章台谏。言官多缄默,愿召还判官王徽、评事章懋等,以开言路。”忤旨切责。‎ ‎②司礼太监黄赐母死,廷臣皆往吊,翰林不往。侍讲徐琼谋于众,音大怒曰:“天子侍从臣,相率拜内竖之室,若清议何!”京愧沮。秩满,进侍讲。江直党韦瑛夜帅逻卒入兵部郎中杨士伟家,缚士伟,考掠及其妻子。音与比邻,乘墉大呼曰:“尔擅辱朝臣,不畏国法耶!”其人曰:“尔何人,不畏西厂!”音厉声曰:“我翰林陈音也。”久之,迁南京太常少卿。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尝与守备中官争事,为所劾,事卒得直。弘治五年,吉罢,始进本寺卿。越二年卒。‎ ‎③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世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然不尽实也。‎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如致仕尚书李秉 官员退休 ‎ ‎②考掠及其妻子 同“拷”,拷打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D ‎ 愿引儒臣赐坐便殿 A.拉,牵挽 B.延长,延续 C.退避 D.延请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B ‎ 为所効,事卒得直 A.公正 B.伸雪 C.面对 D.担任 ‎(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B.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C.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D.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 ‎(5)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 ‎(6)分析第②段“琼愧沮”的原因。‎ ‎(7)当时人“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从①②两节看,除了规劝刘吉辞官守丧,陈音还有哪些“不慧”事?作者有什么理由判断世人所说“不尽实也”?‎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得出答案。‎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①“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这里解释为“官员退休”。句子翻译为:比如已经退休的官员尚书李秉;‎ ‎②“考”所涉及的语境是“考掠及其妻子”,这里“考”应是通假字,通“拷”‎ ‎,拷打。句子翻译为:拷打杨士伟的妻子儿女。‎ ‎(2)“引”所涉及的语境是“愿引儒臣赐坐便殿”,这里“引”的对象是“儒臣”,有学问的大臣,而且是较为恭敬的“赐坐便殿”,所以据推测可解释为“延请”。句子翻译为:愿意延请有学问的大臣,赐座于别殿。‎ ‎(3)“直”所涉及的语境是“为所劾,事卒得直”。大意是被守备中官弹劾,事情最终得以昭雪,所以应选B项。‎ ‎(4)根据句意断句。“音负经术”是“士多游其门者”的原因,“士”也是后句主语,与前面主语不一致,应在“术”后断句,排除BD;虚词“者”后断句;“然性健忘”句意完整,应在“忘”后断句,排除C,选A项。这段话翻译为:陈音拥有丰富的经学知识,有很多的士人来到他的门下跟从其学习。然而陈音天生健忘,人情世故以及琐屑之事都不通晓。‎ ‎(5)“起复”,被启用;“贻书”,写信;“固辞”,坚决推辞;“拟”,打算;“辄”,就;“以故”,因此。句子翻译为:刘吉在父丧期间被启用,陈音写信给他劝他坚决推辞,刘吉感到不悦。后来吏部打算任用陈音,刘吉就阻止说他是个“腐儒”,因此陈音十年得不到提拔。‎ ‎(6)据原文“音大怒曰:“'天子侍从臣,相率拜内竖之室,若清议何!'京愧沮”可知,陈音斥责徐琼是天子的侍臣,却商量一起去吊唁太监的母亲,怎么去面对众人的议论?即大家都会认为徐琼为了了讨好巴结宦官。陈音义责徐琼让其无地自容,凸显了他的趋炎附势,寡廉鲜耻,在大家缅甸感到惭愧。‎ ‎(7)据原文“陛下虽间御经筵,然势分严绝,上有疑未尝问,下有见不敢陈。”可知,他直言批评皇帝,认为皇帝高高在上,不虚心好问;据原文“异端者,正道之反,法王、佛子、真人,宜一切罢遣”可知,他认为皇帝宠信异端不对,应该罢遣异端者;据原文“如致仕尚书李秉,在籍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新会举人陈献章皆当世人望,宜召还秉等,而置献章台谏”可知,他擅自举荐官员,干涉朝廷用人;据原文“天子侍从臣,相率拜内竖之室,若清议何”可知,众人都去吊唁太监的母亲,他不随大流,不去吊唁太监的母亲;据原文“尔擅辱朝臣,不畏国法耶”可知,西厂人抓兵部郎中杨士伟,他当众呵斥。由此种种可见其不通人情世故,“世故琐屑事皆不解”。不懂得官场生存法则,性子太直,得罪权贵,遭人排挤那是必然。“世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然不尽实也”,作者认为大家因其不慧事对其嘲笑,因其正直而笑话他又难免太过了。这里表现了作者不随大流,对其为人为官的敬重。‎ 答案:‎ ‎(1)①官员退体;②同“拷”,拷打 ‎(2)D ‎(3)B ‎(4)A ‎(5)刘吉在父丧期间被启用,陈音写信给他劝他坚决推辞,刘吉感到不悦。后来吏部打算任用陈音,刘吉就阻止说他是个“腐儒”,因此陈音十年得不到提拔。‎ ‎(6)陈音的义正辞严、刚正不阿凸显了徐琼趋炎附势、不知廉耻,在众人面前使他感到惭愧沮丧。‎ ‎(7)批评皇帝,认为皇帝高高在上:不能虚心好问,宠信异端;擅自举荐官员,干涉朝廷用人;对抗众臣,不随大流吊唁太监母亲;不顾个人安危,当场呵止西厂抓人等等,陈音不谙人情世故和官场规则,遭人排挤冷落是常态,世人对他的笑话难免夸大其词。表现了史家的严谨和对陈音的尊重。‎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A ‎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2)可填入第①段横线中的虚词是 B ‎ A.矣 B.乎 C.耳 D.也 ‎(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D ‎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得出答案。‎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分析语句作用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在这里,孔子阐释了自己在做学问上的态度,认为做学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要诚实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所感叹的就是现在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的丧失,所以A项正确。‎ ‎(2)“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是一个疑问句,句末虚词中这里四个虚词只有“乎”用在句末可表疑问语气,应选B项。大意是更何况是对于世间有得失影响的呢?‎ ‎(3)D.“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分析有误,据原文“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可知,“先君”拿凫绎先生的诗文给作者看,是因先生的诗文皆有为而作,切中时弊,关注现实,是难得的好文章而并非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 ‎(4)句子“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从外在形式上看,是两句结构相似的句子,是整句,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这里将凫绎先生的诗文比喻为可以用来解除饥饿的五谷,可以治病救人的药石。较为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凫绎先生的诗文于现实的重大意义,切中时弊,关注现实,不是那些仅靠堆砌华丽辞藻的文章可比的,借其文可观社会风气。‎ ‎(5)据原文“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可知,当时社会上为文者都是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鄙视汉唐以来那种具有强劲之气的文风。像先生那样写出关注社会现实、直言不讳的文章的,作者认为没有比这更加珍贵的。苏轼“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有感于古风之不存,有感于凫绎先生文章的难得,所以“录而藏之”,以对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扭转当时社会奢靡浮华文风具有积极作用。‎ 答案:‎ ‎(1)A ‎(2)B ‎(3)D ‎(4)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把凫绛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 ‎(5)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写作 ‎9.(70分)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螃蟹里面有人造鸡蛋!”“用手机扫100元人民币,就会有AR效果的“金凤凰”飞出,可以鉴别假币”“莫言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投资到善林金融,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 ‎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层出不穷的谣言,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扰,针对这些谣言,你怎么看?‎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材料说的是互联网以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信息便捷,一方面突出的是网络谣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材料列举了“螃蟹里面有人造鸡蛋!”“用手机QQ扫100元人民币,就会有AR效果的“金凤凰”飞出,可以鉴别假币”“莫言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投资到善林金融,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 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这些典型的事例,同时给出了解答的提示语“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层出不穷的谣言,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扰,针对这些谣言,你怎么看”,很明显,要求学生阐释自己的看法,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能够随时和朋友家人保持联系,方便我们的交流;让我们能够更便捷的买到全国各地的商品,丰富我们的生活。然而,伴随而来的网络谣言也让我们极度困扰,需要更精准的解决和辟谣。网络谣言的出现,一方面会给群众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大家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害国家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会污染网络环境,引发民众对互联网的不满,影响互联网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考生可基于这些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1、谣言止于智者;‎ ‎2、净化网络,科学表达;‎ ‎3、借互联网优势让信息更准确。‎ ‎【解答】‎ 让谣言止于真相,让群众掌握真理 ‎ 近年来,从“抢盐”风潮到香蕉致癌等风波,因不实消息传播造成的荒诞事件时有出现,无不对正常经济社会秩序造成干扰,给相关利益群体带来损失。事实证明,谣言面前没有赢家,增加社会运行成本,也会对普通公众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不仅如此,一些谣言还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 社会生活需要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必须直面谣言的干扰。人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真相最有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谣言也可能遮蔽真相,谣言有时候比真相更吸引眼球。‎ ‎ 在网络环境下,悄然间,信息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权威信息来源的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媒体,如何学会适应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如何让真相不被谣言遮蔽、真理不被谬说损伤,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让公众掌握真理,考验着传播链条上每一个环节。‎ ‎ ‎ ‎ 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政府等权威部门要有作为。新的传播环境下,要求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了质疑及时回应,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发现谣言苗头,及时、理直气壮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实,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的空间,让谣言“见光死”。要遵循新的舆论环境下的现代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发布、沟通办法,注重传播实效,与群众诚恳交流,表达更加人性化,赢得更多受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带头遵纪守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公信力。‎ ‎ 公民不仅可以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缘优势、专业优势,主动参与阻击谣言,消除谣言。“谣言粉碎机”“真相挖掘机”等民间组织对谣言的反制就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这也是民间力量自发承担传播责任的体现。‎ ‎ 要减少谣言的产生、传播,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还要让真理战胜谬误。要有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依然可能对真相视而不见,依然可能对谣言坚信不疑。所以,公共机构和媒体,还承担着传播真理、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理直气壮地宣扬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相、真理要大声讲,要用理性态度、科学观点消解偏激的情绪、固执的偏见,让错误的价值观、不实的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 ‎ 总之,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下,要让真相总是跑赢谣言,让群众充分掌握真理,要求公共机构和每一个公民,都要做负责任的传播者,形成有责、有序的传播新秩序,使社会变得更加健康、成熟起来。‎ ‎【点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6:37:18;用户:qgjyuser10033;邮箱:qgjyuser10033.21957750;学号:2198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