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86 KB
  • 2021-05-13 发布

2019北京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材料阅读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北京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材料阅读 ‎ ‎ ‎1.西城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 (1)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门类。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人群,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     (2)曲艺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深厚。中国从隋唐至今,曲艺的成熟发展至少绵延了1500年。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唐代有“转变”,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等。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    (3)中国曲艺品类虽然庞杂,特征却很鲜明。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即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    (4)但形式的简便,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简陋。曲艺也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语言(材质)、文学(脚本)音乐(唱腔、伴奏)、杂技(口技)、美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背景、音响)、舞蹈等等,都是不同曲种的基本构成要素。‎ ‎    (5)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较之其他的艺术样式,可以说尤为独特。这是由于曲艺在历史上不只是供人娱乐和精神审美的表演门类,即单一的“艺术之属”,同时还是“文化之舟”和“戏曲之母”。许多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在过去主要是依托曲艺化的口述表演来完成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样式,也是直接“克隆”曲艺说书的产物;大部分戏曲剧种的形成,更是各式曲艺孕育脱胎的结果。这使曲艺在其“本体价值”之外,还有着十分特殊的“载体价值”和“母体价值 ‎    ‎ ‎(6)曲艺的历史曾经非常辉煌,曲艺的文化价值十分厚重多样。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遇到空前挑战,曲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包括语言“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比如人数较少的赫晢族,保护其濒危曲艺,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也是对该民族已经基本退出日常生活的特有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曲艺类非遗的保护,其作用超出了本身,意义尤其重大。‎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线语句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色身份:指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不必非要化妆。‎ B.口头语言:指表演使用的是方言土语或民族的语言。‎ C.说唱叙述:指在舞台上演员“说着唱”或“唱着说”。‎ D.表演艺术:指演员运用表情、动作、身姿、意态表演。‎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荷马是曲艺艺人。‎ B.中国曲艺品类众多,常见的有京韵大鼓、评书、越剧和京剧。‎ C.中国曲艺演员的表演是以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 D.章回体长篇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是对“曲艺说书”的克隆。‎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3分)‎ A.“词话”“弹词”是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地方曲种。‎ B.比较其他艺术样式,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是独特的。‎ C.濒临失传的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 D.曲艺的历史很辉煌,但当下面临生存困境,急需大力保护。‎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请说出理由。(4分)‎ 材料二 ‎  (1)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由于赫晢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成为赫哲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唯一形式,其价值不言而喻。‎ ‎    (2)近年来,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推救、保护和传承的规    划,组织专家、研究员开展对伊玛堪数字化采集工作,采访了赫哲族老人、民间艺人共12人,采集视频总容量达130C、图片1500余张、文字2万余字。2017年创作的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赫哲族伊玛堪,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 ‎    (3)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来说,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还是与时俱进向前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对于曲艺来讲,传承的应该是宝贵的技艺而不是刻板的模式,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接地气,恰恰是其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结果。”曲艺理论家魏真柏的话,道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一曲艺传承要与时俱进。‎ ‎    (4)京东大鼓名家崔继昌曾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演出场所表演京东大鼓,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崔继昌说,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但至少意味着传统曲艺有可能通过开拓题材来求新求变、获得认可。‎ ‎    (5)与时俱进既指作品,也指表演。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宋爱华认为,对当今观众来说,部分传统唱腔甩腔过多、过门儿太长,进行“短平快”的艺术处理后则更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 ‎    (6)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呼吁,非遗曲艺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护传承人,应当建立稳定的全方位、常态化机制,从曲本创作、导演、表演到服装、音乐、舞美等,从人才培养保障到演出场地维护等,实施覆盖各个工种与环节的总体保护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曲艺生存发展的完整生态,催生出适宜曲艺保护传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5.根据材料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伊玛堪是用赫哲族语言表演的无伴奏说唱艺术。‎ B.伊玛堪是赫哲族传承民族历史与宗教信仰的唯一形式。‎ C.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伊玛堪成功地进行了数字化采集。‎ D.《拉哈苏苏》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赫哲族曲艺节目。‎ ‎6.根据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曲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 B.崔继昌认为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是个创新。‎ C.魏真柏认为曲艺的模式不是刻板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 D.宋爱华认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经过“短平快”处理的唱腔。‎ ‎7.请根据材料材料二,说说对曲艺的保护为什么应当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机制”。(4分)‎ ‎1.(3分)【答案】B ‎ ‎  2.(3分)【答案】B    ‎ ‎3.(3分)【答案】A     ‎ ‎4.(4分)【答案示例】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各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取缔方言,而曲艺是扎根在方言环境中的;普通话的推广势必会对地方曲艺的受众产生影响(无论是制约还是促进),但因为二者的作用不同,故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 ‎【评分标准】分析一点2分,合计4分。‎ ‎5. (3分)【答案】D        ‎ ‎6. (3分)【答案】D  ‎ ‎7.(4分)【答案示例】①曲艺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所以要建立全方位机制);②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曲艺带来挑战(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③曲艺发展的完整生态和适宜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未健全起来(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 ‎【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①、②条各1分 ,第③条2分。‎ ‎2.东城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摊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 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 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 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3.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 ‎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公里,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取材于赵磊、王彩娜、李苑溪等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控规”为蓝图,坚持“副中心质量”,将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5. 根据材料二,下列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3分)‎ A. 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 B.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 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 与北三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3分)‎ A.次级商务中心区        B.次级城市中心 ‎7.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5分)‎ ‎ ‎ ‎1.(3分)C        2.(3分)D        3.(3分)C       4.(3分)D ‎5.(3分)A        6.(3分)B ‎7.(5分)答案要点:‎ ‎①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 ‎②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 ‎③区位优势明显,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二传”作用。‎ ‎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定位为卫星城之一。‎ ‎⑤可以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 ‎(每个要点1分)‎ ‎3.海淀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 ‎。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 A.异军突起 B.厚积薄发 C.与众不同 D.翻天覆地 ‎2.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2分)‎ ‎ A.土壤 B.沃土 C.广阔的天地 D.时代的春风 ‎3.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4.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材料二 ‎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向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5.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 B.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 C.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 D.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6.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______________,材料二侧重写,_________________。(4分)‎ ‎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6分)‎ ‎1.(2分)B ‎2.(2分)C ‎3.(3分)C ‎4.(3分)A ‎5.(3分)D ‎6.(4分)‎ 材料一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发展与现实发展(科技发展)的关系。(2分)‎ 材料二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叙事特点(中国科幻作品叙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 ‎7.(6分)评分要点:(1)角度明确(如:关注影片反映的科技发展状况,关注影片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关注影片的叙事艺术特点),3分;(2)解说合理,3分(意思对即可)。‎ ‎4.朝阳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春节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因为原著作者是刘慈欣,因为主演是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科幻。《流浪地球》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前沿的科技“无缝对接”,并用高密度的细节把这两大板块铆牢,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的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这个梦想已经很久了。”刘慈欣曾说,“我最想做的莫过于把我写的小说拍成电影,哪怕就一部。”作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小说拉向世界顶尖水平的作家,他面对中国电影工业时却曾经无力。原因很简单,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作为一种类型片,科幻电影还原并视觉化科幻理念,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而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流浪地球》弥补了此前中国原创科幻电影因欠缺科学逻辑而导致的硬度不足的最大短板。‎ ‎《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电影,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它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影片故事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无论是原著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海外电影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科学设定,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将地球带走,“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大片。‎ 对故土的眷恋,在影片中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在灾难面前的选择体现出来。吴孟达扮演的姥爷看上去谨慎得有些懦弱,却为了外孙、孙女牺牲了自己。吴京扮演的航天员父亲为了任务十多年没有见到儿子,倔强的他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最终两代人合力完成了保住地球家园的使命。在飞出太阳系的科幻背景下,传达的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刻骨铭心的主题——回家。‎ 观众会发现,在这些平时含蓄而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对家国责任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 对于科幻类型片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硬科幻为根本,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科幻的既有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细节比海外大片表现更严谨。‎ B.体现制作者对科学的理解深入了。‎ C.提升了中国原创科幻电影的硬度。‎ D.讲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故事。‎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慈欣的作品代表了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 B.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准往往能通过科幻电影反映出来。‎ C.科幻电影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塑造形象来传达科幻理念。‎ D.突破好莱坞式的审美,就能创造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天地。‎ ‎3.影片《流浪地球》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感情。下列诗词中,没有表现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3分)‎ A.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始见春色不奈喜,黄昏招饮夜还家。(宋·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D.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周邦彦《苏幕遮》)‎ 材料二 科幻文学一般分为软硬两类。如果把软科幻放在坐标系的左侧,最左端的,应该是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星球大战》之类的作品也是典型的软科幻,尽管有了太空与科技的元素,但仅仅是作为背景而已。科学技术深度参与到情节发展中,故事发展受科学规律制约的作品,则属于硬科幻。刘慈欣的《三体》等小说,在科幻的坐标系中,已经接近最硬、最技术化的一端了。‎ 人们对硬科幻有两种误解:一种是只要不符合现有技术,就是伪科学。另一种误解是只要是科幻,随便怎么“幻”,都是可以的。把科幻的“科”,等同于现有技术,这会压抑科幻的空间。而把科幻的“幻”当作了奇幻的幻,又会降低硬科幻的质量与魅力。“科”与“幻”应有边界,遵循一定的范式,从而达到逻辑上的合理与自洽。幻想的对象可以是新发现、新技术、新规律。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之外,也可以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幻想。幻想不必符合现有科学原理,但却要整体自洽,符合文学作品的整体世界观。硬科幻,不但有作为“幻”的构想的新技术,还有作为“科”的技术推理过程,后者是硬科幻文学独具的审美魅力所在。科学上要合理,不等于一定不脱离现有技术,但如果技术过程是已知原理主导的,则要求过程有科学上的合理性。比如,在《三体》中,用核弹推动光帆飞船,虽然人类的技术现在达不到,但对于其中光压、冲量等科学原理的阐释是合理的。‎ 当然,科幻文学毕竟不是论文,自洽与合理都可以有例外。“科”范畴的推理过程,可以退而求其次,达到“接近合理”即可。所谓接近合理,即需要查资料、动笔推算,才能发现瑕疵,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望即知的低级错误,硬科幻文学应该尽量避免。“科”范畴的技术设定作为基础框架,可以免于审视。比如,时间穿越这个技术设定,作为科幻文学作品的初始逻辑基础,应该免于审视,否则,多数作品都无法成立。影片《流浪地球》最主要的框架是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这也存在地球地质结构经受不住、发动机推力不足等问题,但这属于小说的基础框架、逻辑起点,应该免于审视。作为背景的经济、社会设定是可以忽略的。如《流浪地球》的超级工程是否会引发经济的崩溃,抽签是否符合道德等议题,就可以免于审视。‎ 刘慈欣说:“所谓科幻的思维方式,是指要把整个世界构建在一定的科技层次之上,这个世界是自洽的,是有一套自我逻辑的。”他的小说对硬科幻的原则遵循得非常好,既恢弘瑰丽,又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技术细节,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这些作品改编成电影,在“幻”的自洽性与“科”的合理性上,都会有值得期待的表现。‎ ‎(取材于《新京报》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马行空:形容境界高远。‎ B.铆牢:“铆”读作“mǎo”。‎ C.自洽:自相一致,自圆其说。‎ D.恢弘:“弘”也可以写作“宏”。‎ ‎5.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硬科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硬科幻需要科学技术深度参与到情节的发展之中。‎ B.硬科幻文学的审美魅力只在科学技术的推理过程。‎ C.硬科幻文学在科学上要合理就不能脱离现有技术。‎ D.硬科幻成立的逻辑基础是时间穿越这个技术设定。‎ ‎6.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把硬科幻放在坐标系右侧,《三体》应该在最右端。‎ B.科幻文学中的“幻”多于“科”会降低作品的质量与魅力。‎ C.“接近合理”是指“科”范畴的推理过程不重要,可以忽略。‎ D.科幻的思维方式是要在科技层次上构建一个自洽的世界。‎ ‎7.中国要拍出更多优秀的硬科幻电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1. (3分)A2. (3分)D3. (3分)C4. (2分)A ‎5. (3分)A6. (3分)D ‎7. (6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要有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科学上有合理性,幻想上整体自洽;体现本土文化,体现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要有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 ‎【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合理即可。‎ ‎5.丰台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 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曾经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 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内向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 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 ‎(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 B.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 C.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 D.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 ‎2.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 B.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 C.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 ‎ D.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 材料二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 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 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 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 B.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 C.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 D.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B.《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 C.“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 D.《流浪地球》中家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多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尽管东方和西方关注的议题不同,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取材于新华社的文章)‎ ‎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gèn,延续不断。‎ B.繁衍生息:指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息,滋息、生长的意思。‎ C.投石问路:原指用投石子的方式来探测情况,后比喻进行试探。‎ D.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堪,能的意思。可改为“显赫一时”。‎ ‎6.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激励人类探索未知就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 B.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 C.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类在可能发生的严峻挑战面前如何选择的话题。‎ D.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7.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影片《流浪地球》的创作意义。(6分)‎ ‎1.(3分)B【仅有微小部分被地球吸收】。‎ ‎2.(3分)C【此项中的正反比颠倒了】。‎ ‎3.(3分)D【此项是“硬核科幻”的原因】。‎ ‎4.(3分)D【A项错在“因此”, B项错在“成功逃离了太阳系”,C项错在“根本之处”】。 ‎ ‎5.(3分)D【不能改为“显赫一时”】。‎ ‎6.(3分)C【A项错在“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它不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B项错在“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这部小说没有激发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D项错在“都有”】。‎ ‎7.(6分)答案示例:‎ 引发人们对太阳、地球及人类命运的关注;‎ 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范本: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表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 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6.顺义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材料一 近年来,网络信息井喷式爆发,同质化、泡沫化内容泛滥成灾,而这些内容,难以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人们更愿意去寻求营养化、高质量的内容,即使付费,也心甘情愿。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有63.6%的受访者支持为知识付费,73.9%的受访者会为了获得某一问题的答案而付费。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知识付费经济报告》指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 而“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紧随其后。换言之,由更具权威的机构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功利性”或“投资性”知识往往更受大多数人的青睐。‎ 知识付费,用交换的方式把人们的认知盈余和认知渴求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解决实际需求。但作为消费的对象,知识并不仅仅是文化和价值传承的载体。当内容从介质升级为一种服务就变身为一件可以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知识商品,这种定制化需求背后的知识看起来是知识,但其实隐藏的是种服务。‎ 虽为服务,但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或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知识交易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个性化程度非常高,人们在满足高阶需求的同时,也有部分娱乐化需求。以“分答”为例,人们对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就百般好奇:“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你选择投资的标准是什么?”“出国留学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王思聪总计回答了32个问题,累计语音长度20分钟,总收入23.8万元。‎ 从认知盈余分享的供给到人们对专业化和垂直化等优质内容的认知渴求,能够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个体提供知识分享的平台已更加完善,知识付费的潜在用户市场也将得到无限拓展。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有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3倍,达到近5000万人。截至2017年3月,知识付费(不包括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100亿至150亿元。2017年,随着用户需求提升、市场下沉及产业链拓展,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元。‎ 传统教育自有弊端也迫使人们主动去发现获取新知识的路径。传统教育获取知识的时间漫长、路径单一,知识更新缓慢。取得硕士学历要读7年的时间,这7年中,很多知识可能已经被新的东西选代了。传统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都是结构化的、确凿的具有经典性的知识,新生的知识和信息基本不讲,需要人们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些经典知识在人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时并不具备指导作用。比如,如何选择一个稳赚的基金、毕业后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些都是应用层面的知识。而“知乎”“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的现实需求。‎ ‎(取材于嘉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付费知识”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养化、高质量、服务性。‎ B.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 C.具有专业化、垂直化内容。‎ D.结构化的、确凿的经典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质化、泡沫化知识对人们的生活缺少指导性。‎ B.人们多偏向为“功利性”或“投资性”知识付费。‎ C.个性化的知识付费,都具有高频和刚需的性质。‎ D.选择稳赚基金、规划职业生涯都带有“功利性”‎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认知盈余和认知渴求是知识付费的重要条件。‎ B.对王思聪的百般好奇反映了人们的高阶需求。‎ C.知识付费的实现,有赖于更完善的分享平台。‎ D.传统教育的弊端促生了“知识付费”的出现。‎ 材料二 知识付费其实是人们想要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而去购买信息和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知识消费需求的满足感。而知识付费就是这种需求的一种体现,付费更是对知识价值的尊重和认可。‎ 随着喜马拉雅FM、得到、知乎、分答、淘淘课等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的用户群也相继扩大,随之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知识付费市场的形成迅速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知识付费走红有两个成热的基本条件:其一是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移动手机端阅读不断增长,“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时间。其二,微信、支付宝平台普及的同时,移动支付也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更成为年轻人的支付习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成为了一种趋势。于是乎,大量的知识付费平台在PC端、移动端、AP、微信等上线了。平台背后的老板们也举杯欢庆:网络付费时代来临了。‎ 知识付费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但就目前而言,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幼苗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尽管有了成熟的互联网环境和80后、90后的网络消费习惯的支持,但是知识付费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 目前一些知识平台大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平台之间的内容同质化日益严重;‎ ‎2.内容浅显,大而化之,营养价值低,人们学不到深层次的知识;‎ ‎3.缺少互动机制,平台与用户的粘合性比较差;‎ ‎4.内容琐碎,没有系统和结构,用户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付费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内容的专业化和与信息时代的匹配性。而用户会越来越倾向于在移动当中学习,移动式的、碎片化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趋势。80后、90后是知识付费的主流人群,他们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也因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结构与社会有较大的时代落差,所以对社会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的需求度很高。但是这部分的人文化和受教育程度很高,对于一些信息内容会有意识的甄别选择。‎ 在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中,如何付费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付费。首先,你的平台基站建设一定要完善:对知识生产者有一套筛选和评价的标准;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专栏细分与优质推荐;保持用户即时、高烦的互动;还要完善对知识产品的定价标准等。其次,要求知识生产者进行定制化、精英化、专业化的内容创作,对现有的明星P、知识网红、区域性教育机构和咨询服务业等资源进行整合。‎ 知识付费是一种“网红”经济体,我们需要用户对此建立信任感,并且我们所提供的知识产品也需要更具有价值和内涵,人们只有认可这些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知识付费才能可持续的发展;当人们对优质的知识内容感到满足和认可时,付费是必然性的趋势和观念。‎ ‎(取材于郑昌浩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心甘情愿:完全出于自感,一点也不勉强,表示心里很乐意。‎ B.青睐:用正眼相看,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读lài,看。‎ C.雨后春笋:雨后的春笋生长快,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涌现。‎ D.甄别:鉴别、区别事物的真伪。甄,读zhēn,意与“真”同。‎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付费体现着对知识价值的尊重与认可。‎ B.知识付费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新築道新方式。‎ C.生活“碎片化”是知识付费的最重要条件。‎ D.知识物有所值是知识付费行业的核心问题。‎ ‎6根据材料二,与知识付费经济未来发展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解决平台内容的同质化倾向 B.涌现出大量的知识付费平台。‎ C.原次、系化的知识 D.强化平台用户之间的互动 ‎7对知识付费平台,你最关注的是什么?请结合上面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你的关注 点并说明理由。(5分)‎ ‎1.(3分)D(结构化、可确凿是经典知识的特点)‎ ‎2.(3分)C(文中明确说“知识付费不同于出行或外卖行业“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 ‎3.(3分)B(对王思聪的好奇,属于娱乐化需求)‎ ‎4.(3分)D(甄,意为鉴别)‎ ‎5.(3分)C(“最重要”是强加的,文中无此意)‎ ‎6.(3分)B(付费平台已经大量涌现)‎ ‎7.(5分)答案:略。(有自己的关注点,1分;能联系材料,2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2分。理由充分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7.房山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到今天,由1G到4G,再到即将来临的5G,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976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到900兆赫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正式开启了移动通信新纪元。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1G。1G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安全性和抗干扰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手机无法真正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价格更是非常昂贵,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和财富的象征。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还记得,风衣、墨镜、大哥大这样的打扮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可是非常有派头。‎ 即将迈入21世纪时,通信技术进入了2G时代。和1G不同,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这极大的提高了通信传输的保密性。2G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TDMA规格所发展出来的,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CDMA规格,复用Multiplexing形式。随着2G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流行,虽然价格仍然较贵,但不再是奢侈品。诺基亚3110、摩托罗拉8200C等经典机型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应运而生。3G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 3G的传输速度可以达到几百KB每秒,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 ‎2008年3月,国际电信联盟指定了4G标准。要求峰值速度在高速移动的通信(如在火车和汽车上使用)达到100Mbit/s,固定或低速移动的通信(如行人和定点上网的用户)达到1Gbit/s。‎ ‎1G时我们用手机打电话,2G时我们能互发短信、看文字信息,3G时上网看图片,而4G时我们看视频和直播。从1G到4G,不仅信号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上网也越来越快了。那么即将到来的5G会比4G有哪些突破呢?根据国际通信标准组织的定义,5G将具有三大特点:‎ 大带宽:下载速率理论值将达到每秒10GB,将是当前4G上网速率的10倍。‎ 低延时:5G的理论延时是1毫秒,是4G延时的几十分之一,基本达到了准实时的水平。‎ 广联接:5G单通信小区可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数量理论值将达到百万级别,是4G的十倍以上。‎ ‎5G的三个特点分别“催化”出未来三类应用场景:‎ 第一,“快”——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有了5G,VR/AR技术与全息通信的速率提高了,360°的画面清晰而稳定的呈现,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远隔万里却身临其境”的神奇。‎ 第二,“稳”——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延时和高可靠性,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5G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比“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更精准。‎ ‎5G技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它还推动了无人驾驶汽车。例如,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4秒,而在5G场景下无人车的反应速度有望不到1‎ 毫秒,这无疑是无人驾驶可能最终获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础之一。无人驾驶这块巨大的蛋糕正吸引全球众多企业关注。‎ ‎“密”——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 ‎1.根据材料内容,关于1G的相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1G通信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历时二十余年。‎ B.第一代移动电话使用的频段是800到900兆赫。‎ C.1G是基于频分复用技术和模拟调制技术建立的。‎ D.大哥大采用模拟信号,因为其安全性得到追捧。‎ ‎2.根据材料内容,关于2G至4G通讯技术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 手机走入寻常百姓家。‎ B.2G的技术是TDMA 规格和CDMA规格的融合。‎ C.3G采用的是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D.从2G到4G,信号越来越好,安全性越来越高。‎ ‎3.根据5G的特点,下列应用场景的描述错误的是( )(3分)‎ A.5G的大宽带,让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深圳分会场实现了网络直播。‎ B.5G 速度快,通过VR眼镜在丽江古城可以看到昆明海埂大坝海鸥飞翔。‎ C.5G的低延时,使孟超医院完成了50公里外远程实验动物肝小叶切除手术。‎ D.5G背景下,无人车的刹车速度比普通人快许多,不会再出现交通事故。‎ 材料二华为在5G发展中的基站和手机技术 无线电频谱的特点是频率越高,允许分配的带宽范围越大,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数据量就越大。通信频谱从1G的900兆赫兹提升到4G的1800兆赫兹以上,而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定义的5G的主流频段是3000-6000兆赫之间。然而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衰减非常厉害,传递的距离就短,也容易被阻挡,用户体验上就会不达标。‎ 如果说高频谱的有效应用能让更多人传递更多的信息,那么决定信号覆盖的基站则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更好的传递信息。通常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是一个以基站为圆心的一个圆,在这个圆之内的手机都可以被这个基站的信号所覆盖。离基站近的地方信号就会好,上网速度就会很快,打电话也更清楚。‎ ‎5G为了信号稳定,运营商可以多建基站,而这样一来工程量巨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多出的成本也会分摊到消费者头上。而华为通过分析现有站点存在的情况,开发出了三种新基站技术,即包括“1+1站点”、“全刀片站点”和“0站址站点”,全面解决了5G基站的推广成本问题。‎ 这其中,“1+1站点”主要通过电源叠加,将现有模块简化,解决30%的站点的电源系统不足问题。“全刀片站点”则是将模块标准化,有效解决了传统的站点占地大,费用高,安装维护复杂的问题。“0站址站点”则不需要额外增加基站或者模块,通过“三层立体组网”的理念,将传统的基站增加杆站层组网,真正实现了现在资源共享。如果三种技术全面实施,基站的建设成本将至少节约50%。‎ ‎5G小基站,全世界只有华为才能做到。正是如此,华为虽然受到美国等国阻扰,还是获得了32份订单,华为5G基站发货量超过4万个。‎ 从5G基站到5G智能手机,华为无一不是领先世界的领跑者。当地时间2019年2月24日,华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发布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 8GB+512GB组合,售价2299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75万元,国内售价减少4000元,预计于2019年6月份发售。据了解,HUAWEI Mate X搭载业界首款7nm 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 5000,理论峰值下载速率可达业界最快的4.6Gbps,能带来5G疾速通信联接体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要3秒的时间。这款产品还采用全新升级的4500mAh大容量高密度电池、全球最快的55W超级快充,最大限度满足5G时代的全新续航需求。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一整张高强度柔性OLED显示屏,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通过华为自研的革命性铰链技术,将手机+平板两种形态合而为一,实现一体化的折叠形态,兼具手机和平板两种形态, 闭合后是便携舒适的6.6英寸大屏手机,展开后仅5.4‎ 毫米轻薄厚度,变身为轻盈灵巧的8英寸平板。在展开状态下,它是一款移动办公与娱乐神器,在浏览网页、查看邮件同时,还能在游戏中给人沉浸式大屏体验。不仅如此,它展开后大屏幕可一分为二,编辑邮件时可以直接从图库中拖拽需要的图片,高效便捷。‎ 从上游的芯片、基站,到5G手机、VR/AR设备,高清电视等5G产品,再到自动驾驶、智慧工厂、智能家居等未来的应用场景,未来5G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 ‎4.关于5G基站建设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越长,带宽越大,速度越快,传递距离越长。‎ B.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定义的5G的主流频率和4G频率相比,大幅提高。‎ C.可以通过多建基站来缓解高频率信号的衰减,但是通讯成本会提高。‎ D.手机在接收信号过程中,离基站越远,信号强度和速度会逐渐递减。‎ ‎5.关于华为5G小基站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为采用“1+1站点”,实现模块简化,解决了站点30%的电源系统不足问题。‎ B.华为采取“全刀片站点”,将模块标准化,解决了之前占地大,费用高问题。‎ C.华为的“0站址站点”,增加杆站层组网,实现资源共享,基站建设成本节约50%。‎ D.华为目前世界第一,凭借基站技术优势,打破美国阻挠,建成4万座基站。‎ ‎6.关于折叠手机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为的首款5G折叠屏手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发售。‎ B.巴龙 5000芯片峰值下载速率最快达到4.6Gbps。‎ C.折叠手机电池具有大容量、高密度,充电快的特点。‎ D.华为手机折叠状态屏幕达到6.6英寸,厚度仅5.4毫米。‎ ‎7.结合材料一、二,根据5G的要求、特点,华为在基站建设和折叠手机领域有哪些技术创新?(6分)‎ ‎1.D(3分) 2.B(3分) 3.D(3分)‎ ‎4.A(3分) 5.B(3分) 6.C(3分)‎ ‎7.(6分)首先,5G的大带宽带来速度快;低延时带来信号稳;广联接带来联网密(共3点,答对1点1分)。华为在小基站建设上通过三种新基站技术,(即包括“1+1站点”、“全刀片站点”和“0站址站点”)全面解决了5G基站的推广成本问题(1点1分)。还有华为折叠手机采用独有的巴龙 5000芯片,通过独有的铰链技术实现手机和平板功能合二为一,并且使用新升级的大容量高密度电池完成全球最快充电,最大限度满足续航(共3点3分)。总分5分,答对5点即可,基站项必答。‎ ‎8.门头沟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4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绝对畅通,还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沉管法建造海底隧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港珠澳大桥背后有哪些科技智慧?‎ 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需要浮运安装。所谓浮运安装,是用拖船将预制沉管拖运到桥位附近,再用绞锚方式进行横、纵移沉管至安装基槽并进行沉放安装。实验发现,在浅水海域,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下沉,并容易触碰到海底,极其不安全。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位于海泥环境中的钢管桩如何确保120年不损坏?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设计团队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度距离,对桥梁钢是一个巨大考验。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少25%以上,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通过优化的“成分设计+控制轧制+轧后超快冷却”组合拳,满足了桥梁的抗震和抗应变设计。‎ 最后,伶仃洋上多台风,怎么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并准时交工?港珠澳大桥像“搭积木”一样被拼装出来。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大钢箱梁运到现场安装,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1公分以内,每个焊缝不能超过2公分。伶仃洋上多台风,为了赶在台风来临前完成施工期,国内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技术,完成世界首次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施工。‎ ‎2018年强台风“山竹”登陆时它稳固屹立。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使用寿命长达120年的港珠澳大桥,获得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将从以前的3个小时缩减到30分钟。这项伶仃洋上的超级工程,将改写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取材于叶青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底隧道可以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问题。‎ B.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巨型沉管组成。‎ C.沉管法是将若干沉管预制段分别浮运到海面现场,再沉放安装在已疏浚好的基槽内。‎ D.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浮运与沉放施工都需要设计团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繁忙的伶仃洋主航道和香港机场是影响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自然环境因素。‎ B.预制沉管在指定海域中沉放,被水流和海浪影响会导致沉管横倾与下沉,增加不安全因素。‎ C.大桥设计要体现耐久性、抗震性特点,检验标准体现高要求,安装误差甚至精确到公分。‎ D.控轧控冷的传统工艺,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港珠澳大桥在强台风“山竹”登陆时稳固屹立,有力地证明了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 B.全新的建设理念,高质量的施工标准造就了港珠澳大桥——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C.港珠澳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整体设计和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D.大桥把港澳和珠海纳入一小时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材料二 海底隧道的开凿除了沉管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钻爆法,是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掘进机法是用特制的大型切削设备,将岩石剪切挤压破碎,再通过配套的运输设备将碎石运出;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这些钻隧方法往往也用于公路、巷道、城市地铁的开凿。‎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不仅需要在松软地基上建成当今世上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还要在水深10余米且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深海中建造两个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人工岛一边连着海底隧道,一边连着大桥,“稳”是最基本要求。如果有一点沉降或是移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隧道漏水或把桥梁拉坏。‎ 大桥设计者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直径22.5米,最高达50.5米、重达500吨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20层高的住宅楼。仅用半年时间,两个人工岛“拔海而起”,与传统工艺相比,减少淤泥开挖量近千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两年多,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来到这里,人们会看到号称“海上熊猫”的白海豚,它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浮到海面换气。  ‎ 这两个岛是一个集多项实用功能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多个行政部门的办公需求、监控、隧道救援养护等。海关、边检、海豚监控中心、海事、交警等部门都会在岛上进行办公。东人工岛未来将对市民开放旅游观光项目。站在东人工岛向大桥望去,四个青铜大鼎伫立在港珠澳大桥桥头。每个青铜鼎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故事——蛟龙出海、梦缘伶仃、筑岛奇迹、海底绣花。鼎的浮雕、纹理样式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因为这座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设计师们希望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取材于王晓蕾等人的文章)‎ ‎4.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控轧:“轧”字的读音为“zhá”;巷道,“巷”字的读音为“xiàng”。‎ B.大鼎:“鼎”字是象形字,本意是煮食物的器具。常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 C. 伶仃: 即“零丁”,形容孤苦。“零丁孤苦”与“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零丁”均为此意。‎ D.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5.京沈高铁要穿过朝阳区,此区段绝大部分民房属浅基础或无基础民房,损坏房占75%,房屋抗变形能力差,区段内常住人口近40000人。根据上面两则材料,要实现“不拆迁、零扰动”的安全穿越要求,最合适的钻隧方法是( )(3分)‎ A.钻爆法B.掘进机法C.盾构法D.沉管法 ‎6.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工岛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海中桥隧转换衔接需要稳定,如果人工岛出现沉降或移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B. 人工岛用120个填满土的巨型缸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再插入海底,形成人工岛。‎ C.大直径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将工期缩短,创造了人工岛建设的奇迹。‎ D.人工岛传统元素的融入,彰显了我们在中华文化上的认同感。‎ ‎7. 设计港珠澳大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依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1.B (3分) 2.C(3分) 3.D(3分) 4.A(3分) 5.C (3分) 6.B(3分)‎ ‎7.港珠澳大桥设计考虑: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工期因素、生态环保因素、实用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共5分,答对一个给一分)‎ ‎9.石景山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除了上文提到的“      ”、“      ”之外,“疏密有致”“动静皆宜”“虚实相生”等也作为传统山水画基本的绘画原则被古代造园家以各种形式广泛运用于造园实践中。(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画作不属于界画的一项是( )(3分) ‎ ‎2.根据文章内容,为材料一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4分)‎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界画”脱胎于建筑设计图,最终发展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B.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C.“三维的中国画”指山水画具有意境深远、生动逼真的艺术特色。‎ D.《关山行旅图》的绘画原则对苏州拙政园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4.下列四个词语,在材料一、材料二中不可以用其后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分)‎ A.千丝万缕(藕断丝连)       B.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C.和盘托出(一览无余)       D.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6.下列有关《红楼梦》大观园景观的描写,意境与材料二画线句最贴近的一项是( )(3分)‎ 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B.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C.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 D.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7.“篱苑书屋”被誉为“全球最美图书馆”之一,其设计构思与两则材料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条概括书屋设计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6分)‎ ‎【链接材料】‎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1.D    2.主次分明   藏露互补   ‎ ‎3.B    4.A   5.B   6.A(选B得2分,选C得1分)‎ ‎7.答案要点: ‎ ‎①屋前水面、石路、书屋与屋后群山映衬:形成自然(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②外墙钢化玻璃与柴禾秆的组合: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营造建筑意境与空间。就地取材,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 ‎③外墙设计带来的室内自然采光:巧用光影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 ‎④浓缩的入口空间与主体大空间组合:藏露互补,具有含蓄意趣。 ‎ ‎ (答出任意三个设计亮点及相应设计理念即可得满分。)‎ ‎10.通州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自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约四分之三废旧塑料已被抛弃。仅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就多达800万吨,塑料碎片和微粒数量高达5万亿。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90%‎ 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它们一部分来自未收集的垃圾,其余来自被收集起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最终被非法倾倒在靠近海岸或河流的地方。垃圾处理专家奇斯曼指出:“这主要是缺少适当的垃圾收集系统。”他认为,在一些富裕国家,塑料问题始于许多人的漠不关心。一份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天都有70万个塑料瓶被当作垃圾扔掉。‎ 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的PET被收集起来用于回收利用,但其中只有7%被制成了新瓶子。PET是塑料材料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低温下融化,可在不损害其聚合物链的情况下被重新利用。但在世界上所有的废弃塑料中,只有14%被收集起来,而实际用于再加工的则更少,其余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填埋的塑料垃圾将在地下持续存在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最终降解。‎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因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例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押金制度,将用后即扔的一次性塑料瓶变成可回收品。‎ 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例如,一只进入“闭合循环”的PET瓶子在为你消除口渴之后,经过回收工厂的处理重新变成PET原料,然后再被制成一只新的瓶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不仅可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遏制气候变暖。生产1吨再生塑料比用石油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吨至3吨。‎ 这类设想得到了一些政府、慈善机构、科学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支持。如依云矿泉水制造商承诺,要将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100%。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问题不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塑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是否适当。‎ 但塑料瓶的回收利用过程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油价,回收成本高昂且复杂。还是以PET瓶子为例,许多塑料瓶被包裹在另一种塑料的套层里,让用于进行垃圾分类的红外探测器无法区分。‎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塑料垃圾的方案,但是这些高科技的解决方案都是关于PET的,不适合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回收利用能力。人们的另一个担忧是,这些解决方案主要是着眼于改善现有状况,但也许是以忽视未来长期解决方案为代价的,如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等。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事实上,就在我们越来越擅长于将旧瓶子变成新瓶子的时候,越来越多新的塑料瓶子还在继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产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的塑料垃圾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成为了地球的一场灾难。‎ B.那些污染海洋的废弃塑料,90%来自未收集和被收集起来的垃圾。‎ C.使用过的透明塑料饮料瓶可回收利用,重新被制成新的饮料瓶子。‎ D.生产和购买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省成本,因为塑料垃圾毫无价值。‎ ‎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助于塑料生产摆脱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困境。‎ B.激励塑料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 C.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以待处理。‎ D.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依云矿泉水制造商100%回收塑料瓶,成为其他公司的榜样。‎ B.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和利用能力就可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C.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塑料垃圾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D.—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材料二 现有的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案或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它们本身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技术,向塑料污染“宣战”。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废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事实上,这就是生物降解塑料给予我们的承诺。‎ 塑料垃圾之所以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主要是它们不会自行降解,因而长期存在于地球环境之中。而具备生物降解功能的塑料,可以自己“吃掉”自己。都柏林大学的奥康纳说这至少是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一个可行方案。”‎ 最有名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聚乳酸,简称PLA。它由玉米淀粉或甘蔗制成,用途广泛,从医用植入物到包装材料,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最流行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Mater—Bi”——由意大利新山生物塑料公司生产的一种热塑性塑料。它用糖、植物油甚至是蓟草制成,木屑和其他生物质废弃物也可有望用作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现有的生物降解塑料通常需要通过工业处理来进行分解,例如,在57℃条件下,可降解塑料可以被分解为食物残渣,但回收公司并不喜欢这么做,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污染。此外,搞不清楚什么是生物降解塑料的人有可能将非生物降解塑料垃圾放入食品垃圾回收箱中,致使生产出来的肥料毫无价值。另外,并不是所有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都可以生物降解。例如,可口可乐“植物瓶”的原料中约有30%来自于植物,虽然部分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但它在化学结构上与传统的PET完全相同,如不妥善处理的话,流入海洋后会存在很长时间。‎ 有时候,简单地焚烧塑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其缺点是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目前,全球约有14%的塑料包装是用焚烧来进行处理的,焚烧时产生的热量可转化成蒸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发电,余热可用来为当地家庭、学校或办公室供暖。‎ 还有比焚烧更胜一筹的技术——高温分解。目前,世界各地分布有大约90个高温分解热解塑料处理厂,将无价值的废旧塑料加热到几百摄氏度高温,通过气化技术将其分解成富含能量的气体,如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可以产生电能或转化为柴油、乙醇等化学燃料。‎ 在荷兰的运河上,机器人像鲸鲨一样把水面上的可乐瓶子吸进它张开的大嘴里。美国巴尔的摩的这类垃圾清理设备在河道中已清理了640万个塑料瓶。在英国、芬兰和西班牙的港口,都有“海上垃圾箱”在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的工作。荷兰一位企业家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哈伊尔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太平洋垃圾带中开始一个清理海洋垃圾的大项目,计划于五年内清理掉这片海区一半的塑料垃圾。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垃圾过于分散且支离破碎,清理工作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 另一个可行计划是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它们将被散布到有大量海洋垃圾的海域,将塑料分解成足够小的微粒,剩下的工作就由海洋藻类来完成,但这有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将部分有毒化学物质释放到海水中。‎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B.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原地打转,没有进步。‎ C.更胜一筹:比较之下,较为优秀、出色的。‎ D.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一种可以让废旧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的简单方法。‎ B.植物和其他生物质的废弃物都是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C.误将生物降解塑料垃圾回收利用会影响再生产品的质量。‎ D.利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也会有不能进行生物降解的。‎ ‎6.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清理海洋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理海洋垃圾的“海上垃圾箱”是一种在水面上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工作的机器人。‎ B.荷兰一位企业家计划在五年之内清理掉美国的一处太平洋垃圾带上一半的塑料垃圾。‎ C.即使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毫无意义。‎ D.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是清理海洋垃圾的可行计划,但也可能产生新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法有哪些。(5分)‎ ‎1.C[A项“成为了”错,应为“将是”;B项原文是“大约90%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D项因果关系错。]‎ ‎2.A[应为“塑料生产和使用”。]‎ ‎3.C[A项原文是“承诺”;B项原文还有“另一个担忧”;D项说法太绝对,应为“可能”。]‎ ‎4.B[意思是“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 ‎5.D[A项说法不符合原文,生物降解塑料即可做到;B项“都是”错,原文是“也可有望用作”;C项“生物降解塑料”错,应为“非生物降解塑料”。]‎ ‎6.C[应为“清理工作在经济上毫无意义”。]‎ ‎7.答案提示:‎ 思想认识:提高人们对塑料垃圾问题的关心程度。‎ 政策:①建立适当的垃圾收集系统。②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比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③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生产者要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 技术:①生产使用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塑料。②高温分解热解塑料。③利用“海上垃圾箱”等工具收集水面塑料垃圾。‎ ‎【共5分。思想认识占1分;政策和技术各占2分,每条1分,各答对2条给满分。】‎ ‎11.大兴区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 ‎ (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1.下列不属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缓慢原因的一项是( )(3分) ‎ ‎ A、作者数量少 B、读者数量少 ‎ C、发表阵地少 D、杂志定价低 ‎ ‎2.下列不能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的一项是( )(3分) ‎ ‎ A、作家获国际大奖 B、中国召开科幻大会 ‎ C、出版体量剧增 D、科幻发表平台更多 ‎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取材于《<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改动)‎ ‎3.下列对《流浪地球》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乡土情怀 B、与天抗争 C、英雄崇拜 D、世界大同 ‎4.下列与《流浪地球》体现的精神不同的一项是( )(3分) ‎ A、愚公移山 B、卧薪尝胆 C、女蜗补天 D、精卫填海 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是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很小。‎ 饶骏认为《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流浪地球》的"硬",更多的在于特效、背景和道具所呈现的科技感与工业感上。《流浪地球》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和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即不远的将来,发生了"氦闪"的太阳急剧衰老和膨胀,地球面临着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看来,太阳发生"氦闪"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不会突然衰老和膨胀。大概数十亿年之后,太阳才会退出"主序恒星"的行列,衰老和演化为"红巨星"。‎ 电影中,面对毁天灭地的灾难,暂居于地下城的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即于各个大陆板块布设行星发动机、停止地球的自转,而"领航员号"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以防"流浪地球计划"失败。相关领域的专家表示,从现有的科学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未来数百年里人类可能实现的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来看,建设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领航员号"级别的空间站等等,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性和工程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只有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家科技实力足够强大,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观众信任;中国电影人要让更多的资本方看到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更多资金的进入,会有更多的中国导演有机会尝试拍科幻片,为科幻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与机遇。‎ ‎(取材于《中国硬科幻曙光已现,但还需再等一等》,有改动》‎ ‎5.下列对"硬科幻"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电影整体的科技含量高 B、故事背景符合科学原理 ‎ C、道具也要遵循物理法则 D、技术配套展示易出bug ‎ ‎6.《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特效等科技感工业感过多 B、故事发生的背景几乎不存在 ‎ C、局部情节的科学性有争议 D、技术工程不符合发展趋势 ‎7.对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回答。(5分)‎ ‎1. D 2.B 3.C 4.B 5.D 6.A ‎ ‎7. ①中国科幻文学作家能为科幻电影提供优秀的剧本,②中国科幻电影要注重表达中国元素,③中国电影人对科幻电影有不懈的追求与突破,④中国航天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科幻电影提供科学支持,⑤资本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