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回顾高中阶段读过的重要散文篇目
《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想北平》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老王》杨绛
《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三、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 ② 渲染气氛 ③ 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④ 铺垫情节 ⑤ 更好地表现
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四、真题体验 阅读张笑天《上善若水》,完成题目(学生用书P191页)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江苏高考散文文本阅读题特点:
1.选材范围
(1)选文多数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考查特点
(1)命题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题量保持在4个题,分值20分,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的考试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中理解语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命题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预习“如何读懂散文”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学步骤:
一、如何读懂散文
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使答题时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二、散文阅读模板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1)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2)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3)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4)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5)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显得自然,能引发读者共鸣。
阅读模板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
第二步,研标题、作者;
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明确所写景或物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张抗抗《窗前的树》,体会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需要抓住树的特征并分析由其特征所体现的情意。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请先标记各段落序号,给全文切分层次,并在后面表格空缺处概括层意。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请结合文中描写洋槐的句子,然后在后面表格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请结合文中隐含作者情感的语句,并概括其不同时期的情感。填入后面表格空缺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槐树的四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又自信潇洒。
步骤一:文章的思路 步骤二:洋槐的特征 步骤三:作者的情感
(一)总起
(①-④) 窗前的槐树 高大粗壮 满足幸福
(二)分写
(⑤-⑪) 四季的槐树 春季的槐树 灿烂壮丽 精神为之一振
夏季的槐树 郁郁葱葱 生出一种感动
秋季的槐树 金碧辉煌 不觉得感伤和悲凉
冬季的槐树 挺拔骄傲 活得自信、潇洒
(三)总结
(⑫-⑬) 窗前的槐树 衰而复荣
败而复兴 神秘默契
(二)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体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议论说理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这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因此,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哲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的哲理味道。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其与段落每段的“主旨句”。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所要说之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能够感受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趣”来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
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后两种尤其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思考材料,明确方法。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毕淑敏《造心》,体会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阅读关键是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义理观点,以及为表达这个义理观点而运用的材料。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1)请用横线标记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2)请用波浪线标出第③④段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参考答案:(第③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第④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3)用着重号标出作者对“造心”需要有严肃态度的语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请阅读全文,然后在下面横线或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1)
段落 层意
③ 造心需要材料
④ 造心要有手艺
⑤~⑨ 造心的类型 造心的规模(⑤~⑥)
造心的质地(⑦~⑨)
⑩~⑪ 造心需要好样板及其意义
(2)本文作者的感情倾向:要用自己的双手造好的心。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1)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2)“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理?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结尾运用“船”的比喻这一材料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复习巩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第 三 教 时
教学内容: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散文阅读模板
(三)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文化游记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其特点有:
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地,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鉴赏文化散文,就要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实质。
名山大川或因风景秀丽而著称,或因著名历史人物而扬名。描写历史遗迹类的文化游记散文,则要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时代背景,诸如产生由来、历代传承、兴衰更迭等。
凡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章,要结合人物成就、古今意义以及后世人的评价。历史事件类的文章,则要结合事件当时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多方面考虑。而文化现象类的散文,诸如酒文化、茶文化等,本身源远流长,阅读时要追根溯源,综合分析。俗话说,借古讽今,察古知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回忆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给现实人生指明道路。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则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文化散文因涉及对象充满历史文化意味,语言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一般来说,文化散文很少有李白般的浪漫情怀,而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无限哲思。多用修辞,注重对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以上三步,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文化游记类散文的主旨大意了,也就整体上读懂了文章,为解题作好了铺垫。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朱增泉《文赤壁》,体会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苏东坡的经历与作者抒情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1)请用横线标记出作者行踪的语句。
(2)请用波浪线标记出作者由写景到写人转换的语句。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1)概括苏东坡在赤壁的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苏东坡在赤壁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从而使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成为旅游胜地。
(2)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段?并写出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
参考答案:第⑧段。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某些位置上的关键句是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如“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这样的关键语句还有很多,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2)“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中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参考答案: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通过以上的三个步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此篇文章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倡导人要有像苏东坡那样面对命运捉弄时的豁达情怀。
(四)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些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但文章中却已经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这些基本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文章往往会写到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这就更需要读者耐心、静心寻找线索(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情等),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角度来完成共同的主旨,也就是看作者用一个什么“神”来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统摄在一起的,而这个“神”最后的落脚点是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
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
这类文章往往夹叙夹议,所以阅读中要注意分清文中哪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更需要思考写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技巧。注意不要把某段中的某一句抒情、议论的句子当作全文的主旨。
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或主旨。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牛汉《活着的伤疤》,体会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
本文的主人公是秃手伯,重点描写的是秃手伯伤疤现在的状况。
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1)请结合写“伤疤”的语句,说说文章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以“活着的伤疤”为题,揭示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显示了人物性格;以“活着的伤疤”为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它贯串全文;同时,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简洁凝练,表意丰富,用“活着的”这一形容词短语修饰“伤疤”这个名词中心语,搭配新奇,耐人寻味,有悬念感。
(2)阅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文章开头由“口外草地回来的人”的伤疤写起,再详细写秃手伯隐秘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不死”的内涵,最后结尾又写到“我”的身心上的伤疤,逐层递进,文意不断丰富深厚。
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
(1)具体描写秃手伯胸口伤疤的语句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秃手伯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2)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结尾一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简要议论“我”半个世纪以来对“有关伤疤的道理”的理解过程,以前,“我”对秃手伯的讲法不理解;而在“我”历经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折磨,留下许多很大很深的伤疤之后,才真正感悟到伤疤活着不死,时时提醒“我”重温曾经的苦痛的道理。这些议论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3)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与“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应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这是说从那些“看得见的伤疤”上,常常可以勾起人们对往昔伤痛的回忆,所以说“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是说那些刻意隐蔽和掩饰的肉体的伤疤以及那些精神上的伤疤,深深地植根于人的记忆深处,无法忘却,难以磨灭,所以说“有的也一直不死”。
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本文事件特征:“伤疤”活着→人物形象:命运的坎坷艰辛,性格之隐忍坚毅→议论点旨:由“秃手伯”的痛苦写到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的创伤,表达了铭记、承担历史苦痛的坦然,也潜藏着热爱生命的执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冀。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复习巩固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2、预习“第1讲分析结构思路类”
第 四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分析结构思路类
教学步骤:(结合晚自修学生先行阅读思考)
一、检查作业(晚自修阅读笔记)
二、分析结构思路类
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标题、开头、结尾。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区别: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过渡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
2.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
的关系;)段落之间(4.材料与材料之间
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常见设问方式
2012重庆卷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安徽卷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2011重庆卷 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描写×××的景色,却从另一面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好?请简析。
(2)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3)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4)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太阳梦》,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4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后阅读全文,找出写画家老刘的语段。
第二步,理清线索。文章采用“纵贯式”线索,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找梦”,中间写自己的梦,倒数第三、四段写老刘找到“梦”,最后老刘又寻“新梦”。
第三步,根据题干,分类合并写老刘的内容。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
第四步,采用分条或表次序的词语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每点2分)
解题方略 行文思路分析“六字诀”(学生用书200页)
题型二 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局部思路的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散文行文思路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江苏卷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013安徽卷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13四川卷 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
(4)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角度一 开头句段的作用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大河家》,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5页)
解题指导 开头句段的作用“五考虑”
1.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引起下文。开头句或段,除了点题作用外,还有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暗示下文解释,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角度二 中间句段的作用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大河家》,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5页)
解题指导
这句话的上一段中提到了“船客子”一词,这是大多数读者不理解的称呼,这里很有介绍的必要;同时对“金客”“麦客”等下文要出现的词语也一并作了解释。从文章行文上来看,这几个句子句式整齐,与其他语句相比变化明显,在全文中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评分细则:每点2分)
解题方略 中间句段的作用“两思考”
第一,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第二,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角度三 结尾句段的作用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梁衡《冬日香山》,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6页)
解题指导 题干已经明确了题型,考查结尾句的作用,也明确了寻找答案的范围是“全文”。可以这样思考:从内容方面,作者写这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与全文内容是怎样的关系;内容是在上文所写香山的基础上对香山的清爽骨气本质的一种赞美,也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从形式上看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至于对读者的感受方面,可答也可不答。
参考答案 这是作者领悟到香山性格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慨,赞美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点明主旨,总收全文、首尾呼应。
解题方略 结尾句段的作用“三思考”
第一,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第二,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第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三、课堂小结:结构思路题解题方法规律小结
1、阅读句段本身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这是做题的第一个环节。通过阅读,要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内容是什么,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另外,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2、抓住位置特点
要注意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3、审清题干要求,掌握答题模式
(1)审题要注意三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2)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
4、防止两种倾向。(1)答题不具体。(2)面面俱到。
四、作业:散文的开头句段、中间句段、结尾句段各有何作用?
第 五 教 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散文的开头句段、中间句段、结尾句段各有何作用?
二、句段作用题因乱贴标签而失分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黄裳《樱桃》,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298页)
满分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从结构手法等分析上下文内容的关联,这就需要弄清句段位置,构建结构方面的技巧知识网络;第⑥段处于文章的中间,画线语句又处于这一段的中间位置,按常规就是转入下文。
二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第一步,要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画线语句下文“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第二步,要抓关键性的语言,理解句段内容,进而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对主旨的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作用。该题要求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体会这句话的含意,理解作者引用诗句表达挽留春光这一意思,然后结合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在整个文段中,该语句前面是对樱桃在城市难得看见的理解,后面则是对樱桃寓意春光逝去的分析,再结合全文,即可得出其在文中的作用。而文中诗词的引用,则起到了彰显文章底蕴,增强文化气息的作用。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流程图
参考答案 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三、课堂作业:阅读《雨中的鸣鹤》答题(学生用书P203页)(独立于25分钟内完成)
1.(对应题型一)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请具体加以说明。(5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其次要逐一说出作者游经的具体地点。这就需要认真阅读文本,逐段理清作者的行踪。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有时一段写一个地点,如第②段写中街陡塘桥,第③段写深港;有时是一段写两个地点,如第⑦段写了四合院和金仙寺;有时是几段共写一个地点,如④、⑤两段都是写弄堂。
参考答案:作者的游踪。(2分)中街陡塘桥—深巷—弄堂—中街两边的建筑—四合院—上街的金仙寺。(3分)
2.(对应题型一)第④段写周庄的用意是什么?(3分)
解析:阅读文本可知,鸣鹤与周庄是显然不同的,据此可知写周庄是为了对比,再结合主题及相关内容,指出对比的作用,即突出鸣鹤的自然古朴,无商业气息。
参考答案:将鸣鹤与周庄对比,(1分)突出鸣鹤没有多少商业气息,(1分)较自然古朴的特点。(1分)
3.(对应题型二)第⑥段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6分)
解析:这句话写雨,据此要考虑其与标题的关系,应指出其照应了标题;这句话说到“缠绵”“柔情”,据此要考虑跟下文老房子、金仙寺的关系,指出其铺垫作用。从内容上考虑,主要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即可。
参考答案:结构上的作用:照应文题;(1分)为下文写老房子的古朴典雅、四合院的幽深而苍老、金仙寺的古老而有文化魅力作铺垫。(2分)
内容上的作用:渲染诗意朦胧的气氛;(1分)表现作者对雨中鸣鹤独有风姿的喜爱之情。(2分)
4.总观全文,概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内涵。(6分)
解析:作答本题,要统观全文,可从自然风貌、民风民情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概括答案。
参考答案:返璞归真的自然风貌;(2分)热情淳朴的民风民情;(2分)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2分)
四、作业:笔记整理 散文句段阅读题如何不失分?
第 六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内容要点概括类(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教学步骤:
一、散文句段阅读题如何不失分?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内容要点。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层次(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江苏卷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2013大纲卷 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
2013安徽卷 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3)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角度一 层意概括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洛夫《一朵午荷》,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1页)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提示,找出答题区间,画线段落在选文中是第十五段,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去植物园看荷时的心理,抓住“诚心”“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至于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抓住本段开头的“但”字,分析对上文的反接作用。而后面的句子,自然引领下文。抓住这两点,可以概括出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2分)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2分)
解题方略 层意概括“两步”“两注意”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包括分值)常常暗示了答题的区域和方向,要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仔细审读,找到对应的信息语段,确定答题的区域。
第二步,抓重点词语或句子,切分层次。
中心(词)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认真辨析作答,筛选出相关符合题意的语言材料。
注意一:答题区域如果是全篇,先分意义段,再概括各意义段的大意,概括段落大意要注意关键句,要抓住主要,舍弃次要,要特别注意主旨句。如果是几段的,通常是抓各段的大意。如果是一段的,通常先分层,分层时,要注意行文思路的转换,特别是关注一些标志性词句,然后再概括层意。
注意二:层意概括不但要注意写的对象,更要注意对象的特点。
角度二 原因概括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李清明《牛铃叮当》,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2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局部内容要点概括之原因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黑色幽默”一词本身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黑色幽默”。从语境看,牛犊的认领原本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却在当今社会引起纠纷,于是发生了“亲子鉴定”的事情。古老的传统与现实社会相冲突,传统将走向何方,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社会发展,传统无奈。本因为利益起冲突,却因“亲子鉴定”损失更大,这是一种“黑色幽默”。
参考答案 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题方略 原因概括类题目答题流程
第一,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原因概括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家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例二]题干中“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就是结果,需要在原文中找出“原因”。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例二]的显性答案要点就隐含在第⑩段中,而隐性答案要点需要结合第⑨段,并需思考“亲子鉴定”背后隐含的内容。
角度三 特点概括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老舍《何容何许人也》,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3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局部要点概括之特点概括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矛盾”一词,在文中筛选出能体现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的内容:文章第二段中的“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心思忽细忽粗”“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第四段中的“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等。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从交往、生活、心理三方面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每点1分,三点4分)
解题方略 特点概括“三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是什么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是怎样的特点,找到在原文筛选的方向。[例三]题干中的“矛盾”是解题的关键词语。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区域。
第三步,根据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不论哪种命题形式,在组织答案时,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直接摘录词句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要点:抓住关键词句,找准答案起止。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所在,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进行组合。
2.改写拼接法:就是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
要点: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解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3.综合句意(层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要点:(1)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
(2)研读意义(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部的意义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整理课堂笔记
第 七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内容要点概括类(整体内容概括—主旨概括)
教学步骤:
一、作业检查:散文如何划分层次?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
题型二 整体内容概括(主旨概括)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主旨概括和情感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广东卷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3大纲卷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3浙江卷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
(2)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
(3)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角度一 概括情感态度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师陀《过岭》,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4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概括情感的能力。考生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内心世界的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即可。文中第一段写“我”“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第二段写“我”担心在路险的情况下翻身落马,可见“我”当时内心忐忑,但山很神秘,对骑马上山又有些期待;第六段和第七段说“我”骑马走在山路上,“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又说“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可看出作者心中既紧张又惊喜;“来到山顶”后,“四山绝了飞鸟”“经年的枯草……荒凉”“马四蹄打颤……啮食枯草”,这些体现了作者当时惆怅的心境,同行者说还有十五里,又引发了作者对行程的担忧。
参考答案 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高路险,不免紧张,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扣住“丰富”,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题方略 概括情感态度“两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具体考向。
散文作品阅读中的“概括情感态度”类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考向:
①情感变化类。题干要求多有“情感变化”字眼,如2013年大纲卷第17题“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情感梳理类。如[例四]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③情感认定类。题干要求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字眼,如2011年福建卷“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又如[例四]中也含有情感认定,就是每一阶段的情感需要确定。
第二步,掌握各类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
①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文学作品中,自然要或明或暗地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感,而且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情感还会不断地变化。对于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红线上。串珠时,千万不要把珠子遗漏了,那样情感变化就有可能脱节,对于那些情感相近的词语,可以不串到线上,防止重复。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组织答案了。
②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因人因事因物往往不同。对于涉及“哪些”情感之类的题干指向,最好的办法是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③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尤其是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角度二 概括主旨类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李清明《牛铃叮当》,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5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旨、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迅速阅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并概括内容:第①~⑧段是写原来诗意的乡村,第⑨⑩段是如今的乡村,第⑪段是抒发自己的感慨。其次,仔细揣摩最后一段,特别是“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句,里面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综合以上来提炼文章的主旨。就本文内容谈感悟,则要立足文本内容,适当联系现实生活,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探究文本的现实意义等。
参考答案 (1)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2)考生感悟:(示例)①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但如今,故乡一点一点被毁容,被篡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渐渐消失,真是令人惆怅、叹惋。②虽然故乡的富裕、文明、美好的产生基本上是以故乡某些风物的消失为代价,但是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解题方略 概括主旨“三三”法
一、三遍阅读法
第一遍,速读 快速浏览文本,概括各层大概意思,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句、比喻句、连词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句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也就是说,要能参悟一些重要的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第三遍,速读 依文体,抓关键。散文就是要抓住叙述和描写中那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旨。如[例五]中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趋向及写作意图。
二、三种概括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
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的方法,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因文而异”法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叙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概括文章主旨,往往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另外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小注等一些细节。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堂笔记整理
第 八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作业检查:课堂笔记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内容要点概括题因缺乏整体观念导致遗漏要点而失分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黄裳《樱桃》((正文见第1讲),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6页)
解题指导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追本溯源”“抓因求果”,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在答题区间内找出相关信息,同时要考虑这些信息语句背后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情感等,也就是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情,析文入理,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句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的“意”,即虑其“形”,深入其中悟其“意”进行概括。如本题两个小题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分别概括②③两段和④⑤两段的相关信息,因此,在具体分析时,一定要先对这些段落进行分层次后再整体理解。通过分析,②③两段主要写的是桐庐城的建设进程,第②段侧重对城市建设整体情况的介绍,第③段则主要从文娱生活和旅游这两方面介绍。考生只要抓住这两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④⑤两段重点写的是桐君山的文化,介绍了其建筑的特点、抱柱对联和民间传说,考生对这几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流程图
参考答案 (1)①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②文娱生活更为丰富;③旅游业快速发展。(每个要点1分)
(2)①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②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③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每点1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王开岭《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完成题目(25分钟内独立完成)
1.(对应题型一)在作者看来,“故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故乡”是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分析“故乡”的特质,实则是诠释它所负载的深刻内涵。文中第2段、第5段对“故乡”集中作了诠释,将其中的关键语句筛选出来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
故乡应该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②故乡应该有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的文化任务。(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地点则用来生活。(2分)
(2)那些古村名镇只是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1)句主要说明“地址”与“地点”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为诠释“故乡”服务。理解这个句子的含意应当联系上下文来比较分析。第(2)句旨在说明中国乡村在沦陷,在修辞上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解释含意时应将其内在意思点透说清。
参考答案:(1)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的内容。(2分)
(2)古村名镇虽说保留有未被更新的容颜和结构,但曾经的乡村元素早已荡然无存,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也早已丧失殆尽。(2分)
3.(对应题型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因整容而毁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标题“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认为,地点在失守,故乡在沦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千篇一律且缺乏稳定性,毁弃了“故乡”应有的文化任务和精神特质。
参考答案:(1)当前的城市建设乃至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形同神似,使原本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信息荡然无存。(2分)(2)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建设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更新太快,丧失边界,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2分)
4.(对应题型二)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读全篇,不难看出,作者对当前的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持否定态度。在行文上,作者以“故乡”的被毁弃作为切入点,引入对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导致的“故乡”特质缺失问题的议论,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参考答案:作者对当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和乡村建设持否定态度。作者认为故乡是每一个人(游子)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宿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6分)
第 九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理解词义、句意类(理解词语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课堂作业评析
二、理解词义、句意类
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2010四川卷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辨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角度一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例一]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行了。 (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8页)
解题指导 先明确“吞咽”的本意,是“吞食”的意思,形容人在饿极了或是食物很可口的情况下对食物产生极度的渴望。“吞咽”搭配的对象本来是食物,动作程度很深。作者将“吞咽”一词移用到“春天”上,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作者急切的盼春心情,由此可以理解“吞咽”含有享受之意,隐含着作者盼春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吞咽”的含义是尽情地享受。这句话含有作者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每点2分)
解题方略
(1)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2)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从相关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角度二 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2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8页)
解题指导 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袅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
参考答案 “袅娜”“羞涩”二词,表明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1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1分)
2.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8页)
解题指导 句中的“贝多芬”“莫扎特”用了借代的修辞,依据“飘出”,可知是演奏,由“三月不知肉味”可知是高雅的,因此,“贝多芬”“莫扎特”代指的是: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声。
参考答案 用“贝多芬”“莫扎特”形容歌舞厅弹奏者的高超技术,(1分)他弹奏名曲如同出自原创者弹奏那样优雅动听。(1分)
解题方略
(1)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瞻前顾后思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手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角度三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例三]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节选自冰心《一日春光》)
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9页)
解题指导 从“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中我们可以读出“你”指的就是春天,“我”就是寻春的人,“把我冰在那里”说的就是春天让我苦苦地等待。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春天来得太晚,(1分)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1分)
解题方略
(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圈定特殊语境。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角度四 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例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节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文章题为“把栏杆拍遍”,文中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09页)
解题指导 根据词语反复出现的位置,寻找上下文对这个词语解释的地方,注意原文中“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的语句。
参考答案 “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辛弃疾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1分)另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1分)
解题方略
(1)根据词语出现的位置,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的对应位置,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
角度五 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例五] (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节选自《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0页)
解题指导 本题属于深层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解说庄子精神的关键的词语来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1分)不屈从权势的精神。(1分)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0页)
解题指导 “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势、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行为。
参考答案 “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1分)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1分)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1分)
解题方略
(1)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手法需要考虑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3)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解答词语的深层意义,并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最后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不论理解哪类词语,都需要“三联一依”的思维方式。
“三联”:
第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的“泻”字。
第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第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
“一依”:
依托修辞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词义、句义?
第 十 教 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理解句子含意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词义、句义?
二、理解词义、句意类
题型二 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蓄句:运用象征等手法,意思隐晦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或写人绘物的描写手法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文眼句:即人们常说的揭示文章中心、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放在句段作用题中考查。
4.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在句段作用题中已经讲述。
5.结构复杂句:这里的结构是指语句本身结构复杂,不是指在文中的作用。因为结构复杂,隐含信息多,故而语句内涵丰富。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2013天津卷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013江西卷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其他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3)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角度一 含蓄句
[例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1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含蓄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从两个层面考虑: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语境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第二个层面是这样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伤与忧虑。
[参考答案] 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2分)“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2分)
解题方略
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如[例六] 对“泥公鸡”象征义的理解。
2.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例六] “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3.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如[例六]中的“哀鸣”。
角度二 修辞句
[例七] (2013·浙江高考)阅读《牛铃叮当》一文(正文见第2讲[例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2)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描写对象,第(1)句是对水牛的描写,第(2)句是对“我们”的描写;其次要明确具体的描写手法是什么,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第三,要明确语句所写的具体内容以及达到的效果。这两处画线文字分别描写了水牛游泳和“我们”跟水牛学游泳的情景。形象地刻画了水牛的特性及“我们”的天性。
参考答案 (1)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1分)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1分)(2)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1分)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1分)
解题方略
理解赏析这类语句,需要:
第一步,要确定描写或陈述对象。
第二步,要明确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
第四步,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手法句还原成没使用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如使用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
角度三 文眼句
[例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节选自鲁迅《忆刘半农君》)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对此句而言,要读懂最后一段,把握文章主旨,同时抓住关键词——“憎恶”前的修饰语“朋友的”。“憎恶”本是一个感情色彩极为鲜明的词,这“憎恶”又是如何定位于“朋友”的呢?这就要从立场、态度和方法等角度来解读“朋友”。
参考答案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感情,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分)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1分)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1分)
解题方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首先要概括文章的主旨,然后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文章主旨,特别注意对感情、态度的把握。
角度四 结构句
[例九] (2010·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
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
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 。(2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该句是过渡句,须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了人”的含义。“为了人”在①⑥两段可推断出。
参考答案 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存已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题方略 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角度五 结构复杂句
[例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
本段写道:“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
解题指导 对于较长较复杂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先划分句子的内部层次关系。然后分层理解,合成答案。如本句,包含两层意思。前半句的关键词“生活的不便”,已看出作者对“陶渊明们”的否定,后半句的关键词“艳羡”,意思已很明显。
参考答案 通过“陶渊明们”与“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2分)赞扬了“同里老人”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 (2分)
解题方略
理解此类语句需要分点逐步阐释。句子结构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我们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仔细逐步解剖。一般来说,是从关键词出发,单句解析,复句找关系,然后再综合表述。解析时注意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把句子的核心意蕴揭示出来。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整理课堂笔记
第十一教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句子含义?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句子含意题因理解表层化、片面化而失分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4页)
满分指导 解答此类题可遵循以下答题流程
一看词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二看词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虑”就是考虑该词句与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第(1)句话,看“词句特征”,是修辞句,需要明确修辞手法。看“上下语句”——结合上文可知,沈从文曾说过“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而事实上,“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很喜欢其人其文;对第(2)句话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虑”,要结合沈从文说话时的特定背景,以及该句所在段落的中心意思来分析。上文中“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一句为文章后半部分的总领句,第(2)句举例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等方法,(1分)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1分)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1分)(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1分)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1分)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1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完成题目(25分钟内独立完成)
题目解析
1.(对应题型一)大块头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之士”和“避世之士”各指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孔子的内心独白“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谈何容易”,可得出“避人之士”指的是什么。联系大块头等人的行为和语言,可得出“避世之士”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避人之士”指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的人;“避世之士”指对社会不抱任何希望,远离俗世、政治,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的人。(4分)
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要写子路问路碰壁;其次,要考虑为什么要将两次碰壁的情形都写出来;第三,要考虑所写内容跟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两次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具体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写出了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突出了孔子的孤独和执着。(4分)
3.(对应题型二)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4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时首先要指出这是一处细节描写,然后明确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可先从弟子本身考虑,指出刻画了弟子们何种精神状态,继而考虑弟子的表现跟孔子的关系,再点明其与主题的关系。
参考答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弟子们迷惘的精神状态,与孔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孔子的自信和坚定,突出了孔子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4分)
4.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题中的“黑暗”的内涵。(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通读全文后可知,“黑暗”不仅指诸侯的昏庸无道,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也指孔子的“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甚至后来的新儒家们的不足之处。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最后还谈到“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的不足。
参考答案:当时时代黑暗,诸侯昏庸无道;当时人们精神迷惘;后世的理学家和新儒家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分离;当代人聪明机灵有余,古典的崇高不足。(6分)
第十二教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鉴赏形象、技巧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鉴赏形象、技巧类
题型一 鉴赏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记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2013浙江卷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2013广东卷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
2013天津卷 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角度一 鉴赏人物形象
阅读范例 学生阅读刘之蔚《胡杨人家》,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4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找出描写老代的内容进行概括:注意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情等的语句,如神情“憨憨地”;对老代的初次外貌描写能看出其淳朴;商量钱和包饺子的语言看出人物憨厚;从把他媳妇当作他女儿的情节可以看出其大度;作者的评论也有“豪爽和大度”的字眼。作答时,应先指出人物性格,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做到有归纳有分析。
参考答案 老代憨厚,没有生意人的精明,“我”问他饭钱,他不说具体数字,只说昨天有人给了60元;老代淳朴,“我”和他谈好饭钱60元,给他一张票子,他不要,“我”强行给了他。(每点2分)
解题方略
1.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
(1)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在阅读时就分析事件,理清情节,进而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2)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方面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
(4)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2.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果是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主题的揭示和对现实意义的启示两方面思考。
如果是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角度二 鉴赏物象
阅读师陀《过岭》一文(正文见第2讲[例四]),回答后面的问题。
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7页)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作者虽一开始就提到了马,但骑上马却是在第三段,到第九段作者写了山路上骑马的感受,这中间他增加了对马性的认识。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关键句,如“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摆了摆头,很斯文”,这些指马很温和。第六段写了马登山时的情况,体现了马在山路上行走时很谨慎,很聪明。第八段和第九段写即使人鞭打它,它也不理会,这是写马的倔强。抓住这些即可概括整合出答案。
参考答案 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理会。(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题方略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二是他(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如[例二]写“马摆了摆头,很斯文”的外在特征。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如[例二]写“马摆了摆头,很斯文”的外在特征,隐含的本质是马“温和”的特征。
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
题型二 鉴赏技巧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大纲卷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
2012浙江卷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2012山东卷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角度一 修辞手法
阅读范例 阅读木心《林肯中心的鼓声》,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8页)
解题指导 作品在第5、6段用了详尽的笔触从“我”这一听众角度来描写鼓声,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主要使用了排比、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回答本题,除了要答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外,还要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使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参考答案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答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题方略
1.结合语句内容和形式,辨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内容和形式,常用的修辞手法不同: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对偶、排比、对比、反复;表达类——反问和设问。
2.要清楚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作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拟
(拟人) 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3.分析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主旨),在形式上起什么作用(考虑是否对文章的结构有作用)。
角度二 表达方式
阅读范例 阅读徐志摩《想飞》,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9页)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等。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每点2分)
解题方略 解答此类题,需要“两步走”:
第一步,构建表达方式的知识网络。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类 作用
记叙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记叙详略 详写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 从侧面烘托中心。
记叙方法 顺序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作 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写 又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式 内涵 举例
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咏物言志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融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表达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其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如[例四]题干已经明确了“第二人称”,所以答出其常规好处外,还需要结合文本答出作者对“你”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整理课堂笔记
1、如何鉴赏人物形象?如何鉴赏物象?
2、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3、记叙如何分类?各有何作用?
4、描写如何分类?各有何作用?
5、抒情如何分类?各有何作用?
第十三教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鉴赏形象、技巧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见第十一教时“课堂笔记”)
二、鉴赏形象、技巧类:鉴赏技巧
角度三 表现手法(含结构技巧)
阅读范例 阅读罗琅《耳边杜鹃啼》,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1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引用“姑嫂鸟”的传说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也引发读者美好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传说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参考答案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每点2分)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1页)
解题指导 审读题干中的“谋篇布局”可知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谋篇布局”可从内部(线索、脉络)结构和外部(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如时间、空间、逻辑等;过渡和照应等)结构两方面思考。本题“杜鹃啼”是这篇散文的线索,回答要紧扣线索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点2分)
解题方略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考方向。
第二步,从诸多表现技巧中判断选择。这就需要构建相关知识网络。
手法 内 涵 一般作用
象征 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多运用在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中。
联想和想象 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抑扬结合 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抑扬一般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未扬先抑、扬中有抑、扬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以小见大 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铺垫 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 线索可以连缀散漫的材料,可以展现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借助某些形象阐发哲理。根据散文类型明确线索,明确了线索之后,分析线索的作用就比较简单了,只要将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清楚,看各层中写了哪些与线索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
第三步,结合文本,从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赏析其体现形式及作用或效果。
角度四 语言特色
阅读范例 阅读《平常的沈从文》一文(正文见第3讲[失分短板·修补完善]),回答后面的问题。
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解题指导 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应先根据语境判定语言特色类型,这就需要掌握语言特色的类型;然后结合特定语句所在的语境、其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人物情感进行具体分析。在遭遇了侮辱之后,沈从文没有愤愤不平,而是替那个人“难为情”,这轻松、幽默的语言在讽刺了侮辱他的人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据此,考生不难组织出答案。
参考答案 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5分)
解题方略 赏析语言特色题的四个思考方向
文章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刻画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在赏析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句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来看,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
(2)从语言特点方面。从语言的整体性上来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在这个方面,往往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性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3)要从词语的使用方面来看。主要是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4)如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样要点明。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堂笔记整理
1、各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何内涵和作用?
2、如何鉴赏语言特色题?
第十四教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见第十三教时“课堂笔记”)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鉴赏散文技巧题因表现技巧判断不准、答题术语模糊而失分
阅读范例 阅读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5页)
满分指导
第(1)题,题干要求是“简析”“抓药”细节,就是简要赏析“抓药”属于哪一细节类型,体现在何处,对表现人物或表达情感的作用。回答本题,要抓住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对动作的描写,同时要了解动作也体现了人物的品性与心理。
第(2)题,本段文字不仅罗列了中药的名称,而且把它们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富文化气息,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对中药的探索、理解。由“朱砂”联想到颜料,再联想到《万山红遍》诗意图,由“雄黄”联想到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这些在别人眼中的普通之物,在“我”的眼中是“曼妙”的,令“我”兴奋,表现出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而“我”对中药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情感,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需要掌握“联想”的常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情感或主旨来分析。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
参考答案
(1) 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2分)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1分)
(2) 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1分) 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1分)③丰富文章的内容。(1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李登建的《铁匠铺》,完成题目(20分钟内独立完成)
题目解析
1.(对应题型一)请根据第⑥段简要分析老铁匠这个人物形象。(6分)
解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文中叙写人物的事件有关,同样与作品的主题有关,通过他打铁时的行为描写,可知他非常专注于打铁过程;他对儿子说的话,表现了一定的哲理,说明他明白事理;尽管十分辛苦,但“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表现了他对现在生活的安分屈从。
参考答案:老铁匠对生活安分屈从;虽长年累月劳作,十分辛苦,但打铁时非常专注和投入,并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他还是一个明白事理和珍爱打铁手艺的人。(6分。生活、劳作、事理每层2分)
2.(对应题型二)第⑧段画线部分十分精彩地描写了打铁的情景,请简要说说其表现特色。(4分)
解析:从题干可知,画线语句运用的是描写,那么就从描写的方法来分析其表现特色,从“打铁的情景”又可知,是从动作的角度描写打铁的情况。分析表现手法时,还需要注意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连串富有变化的动作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渲染了氛围,逼真地描摹了精湛的打铁技艺;长短句结合,语言富有韵律美。(4分。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各1分)
3.“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一句中“最快活”三字的丰富含义是什么?(4分)
解析:要分析“最快活”的丰富含义,即分析这三个字有什么丰富的内涵,需要深入分析这三个字涉及的对象,探寻“最快活”的原因,“最快活”的内容。铁匠们为什么这时候“最快活”,可以由这时候他们做了些什么得知,“最快活”的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内容有关,由这两点去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展现打铁绝技,受到村人赞扬而快乐;收获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满足和陶醉。(4分)
4.本文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解析:要探讨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要明确本文从哪些方面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这些情感取向往往与作品的主题有关。文段中作者流露出的对铁匠们的情感可以引申到对这一类人的情感取向。另外,在探究作者情感取向时,还可以找出文中一些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取向的语句,再由这些语句去探究。
参考答案:①打铁的场面:赞美劳动是大美,把打铁过程写得如同艺术表演,出神入化,把劳动写得充满喜悦。②写铁匠们:讴歌劳动者吃苦耐劳、朴实淳厚的优秀品质和默默付出的生活态度。③以长年累月辛勤劳动的铁匠世家为题材: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生存状态,同情他们生活的繁重、无奈、艰辛、苦涩、苦难。④第④段写景和最后一段写孩子们的“节日”:紧贴土地和众生,热爱、留恋、回望那片美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第十五教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 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散文阅读 探究
2014年江苏卷《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二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种能力点指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题型一 探究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卑有序;等等。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爱国爱家,关心社会;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③勤奋朴实,勇敢谦和;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再说通俗简单些,那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其出题切入角度有:
1.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
2.故事情节(细节):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3.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4.语言表达: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5.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6.时代背景: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
常见设问方式
2013福建卷 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2013江苏卷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2012山东卷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
(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阅读范例 阅读王剑冰的《瓦》,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7页)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中语句的作用,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⑥段说明了共同的一点,这就是“瓦”的保护功能,而“娘是我们家的瓦”正是对第⑤段的总结。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强调瓦对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说明了人们对瓦很依赖;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收束上文,点明瓦具有保护功能。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题方略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探究,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掌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从不同角度
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本考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这一考点往往出现在阅读题目中的最后一题,以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呈现。
其次,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比如[例一]对“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涵义的探析,就可以先从作品的整体层面把握感情基调和总的倾向,然后再从句中的关键词“时光”“欢乐”“痛苦”来加以探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题型二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窄的限制,“创作背景”不好设置题型,近几年高考题中也没有出现对此项的考查,所以只探究“创作意图”。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因素。
“探讨创作意图”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有:
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在字里行间及注释中了解(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要求考生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北京卷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
2010全国卷Ⅱ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广东卷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其他设问方式:
(1)结合文意,探究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
(2)作者写×××的意图(目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体现了什么精神(思想、品质、风格)?
阅读范例 阅读《浙江的感兴》,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28页)
解题指导 题干已经明确了探讨的方向“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也就是探讨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属于“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之“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作答本题时,需要对情景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在文中找出写景的相关内容,根据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具体分析其是怎样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如通过分析浙江的性格与作者的情感的关系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 (示例)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艺术手法中“情景关系”中常常提到的术语,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因此情因景生,景中显情,景与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4分)如在本文的第八段,作者对杭州旧的市区中的一家咸肉店进行了描写,“洗得白白的木柜台”“摆着几十块干干净净的咸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等描写明显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8分)
解题方略 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两步走”
第一步,依本探源。
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例二]就需要抓住作者写景的关键语句“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与含有评论的语句“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来把握西湖清幽淡雅的特点,进而来探讨作者写这些的意图。
第二步,内引外联。
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解读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如[例二]题干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提示,这就需要考生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必要的知识储备,答题时就需要“内引”文本内容,“外联”相关情景关系的内容。
题型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这里的“有创意”指的是见解具有独创性,不抄袭他人的说法。见解的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出题切入角度有:
(启发);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出批判或质疑。(1.感悟和体验: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而获得启示
2.延伸和拓展: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就自己的认知作答。
常见设问方式
2013四川卷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2013天津卷 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12北京卷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其他设问方式:
(1)……说说某事对你的启示(启发)。
(2)你怎样看待……
(3)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何认识的”。
阅读范例 阅读王剑冰的《负重的河流》,完成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30页)
解题指导 审读题干,题干要求是“很多启示”,所以先要整体把握全文,把握文中描写塔里木河声音、形态等的语句,了解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其次,题干已经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方向,“河流与文化的关系”是探究方向,“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是探究内核。对此,考生便可对“河流与文化源头”“河流与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究,可谈河流的历史与其所带来的文明,可谈河流的现状与文化的萎缩,可谈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意义与保护文明的重要性等等,探究时需要“结合文章”进行探究,不断挖掘;同时,也需要举大江大河的例子,比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印度的恒河,南美的亚马逊河等,来充实说理的力度,力求言之成理,探究有新意。当然,在组织答案时需要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与事例分析。
参考答案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题方略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无原则解读,需要“五注意”: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如[例三]要对“塔里木河”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先有整体的了解。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如[例三]已经明确了角度,但在具体探究时还可以“以小见大”,如具体谈塔里木河的源头与文化的关系。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地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地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如[例三]要谈“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需要珍惜与保护”,就需紧扣文本,分析塔里木河冲不出沙漠,正在萎缩的现状,来谈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4.相互联系,力求有据。
在个性化解读时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当代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体验、知识储备等进行个性化解读。如[例三]若举其他河流的事例,就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具体答题可运用“三步骤”:
步骤一: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步骤三: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堂笔记整理
散文阅读探究题如何切入?
第十六教时
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见第十五教时“课堂笔记”)
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 探究题因思维不深、探究不透彻而失分
阅读范例《何容何许人也》一文(正文见第2讲[例三])回答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尝试 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31页)
满分指导
第一,紧扣文本,寻找角度。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地探究,而是立足文本来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把握文本主旨,多角度、多层面(“多角度、多层面”在前文已经讲述)地寻找解题角度。本题就可以从何容、作者、文本主旨等角度思考。
第二,透过现象,挖掘实质。要探究出文本的实质性内容,需要通过文本“材料”,多问“为什么”,向文本的“意义(主旨)”层面展开思维,进而思考运用材料的实质,解决思维不深不透现象。本题“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就需要结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比较认可何容的做法的,暗示了作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参考答案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2分)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2分)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2分)
三、课堂作业:阅读季季的《暗影生异彩》,完成题目(20分钟内独立完成)
题目解析
1.从全文看,作者的欲望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通读全文,根据第⑥段的“从小我就向往……”,第⑦段的“我的欲望如此多”便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⑥⑦两段。其次,应将这两段划分层次,第⑥段可分为两部分,于是便得到要点①②;筛选并整合第⑦段的内容,便得到要点③。
参考答案:①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1分)②渴望进入自己热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1分)③希望用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2分)
2.第③段写乡村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作用题。作答时,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思考。从内容的角度思考,就是要根据第③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主题思想进行规范化的表述,于是便得到答案要点①;从形式的角度,就是要考虑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作技巧,这样就不难得到答案要点②③。
参考答案:①表现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的艰辛与庄严;(1分)②为下文抒发痛苦磨炼促进心灵发育的感悟作铺垫;(2分)③用垃圾变泥土来类比下文的人生磨炼,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3.文中第④⑤两段写“我”的欲望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要分三步走,一是明确修辞手法,二是结合该段的句子进行分析,三是指出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②作者将欲望活化为“张牙舞爪”抖动着“触角”的生灵,与“我”争辩;将欲望比作“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等。③这样写使抽象的欲望变得形象可感,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欲望既苦恼又感激的心情。(4分)
4.结合文本,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6分)
(1)(对应题型一)有人认为本文无非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2)(对应题型三)作者将“暗中静坐”当成一种娱乐,这对你有何启迪?(2分)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探究题。第(1)问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谈看法是这一问的重点。要注意表述的条理性。第(2)问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个性”表明允许有差异,但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后,一定要能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1)不同意。首先,作者在第⑤段中对欲望表达了感激之情。其次,作者在第⑥⑦段中对欲望的描写采用了赞美的笔调。再次,作者在第⑦段中对欲望在静坐中复活表达了“喜乐”的感情。最后,作者在第⑧段中写出对欲望的认识。所以,本文的主旨不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而是呼唤人们回归心灵世界。(4分,每点1分,答“同意”原则上不得分)
(2)启迪:人的内心宝藏非常丰富,不能只知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而荒置自己的心灵,这样做的话就会错过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第十七、十八教时
教学内容:模拟高考练习(一)
教学步骤:
一、完成模拟高考练习(一)(学生用书P327页)
(时间40—45分钟)(自主思考20分钟,小组讨论答题)
二、教师指导评析订正(45分钟)
(一)(2014·苏锡常镇四市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1.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4分)
解析:考生先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在①②两段;再找出关键语句,第①段中作者指出“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第②段指出它们的特点“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最后根据上面内客整合出答案。
参考答案:内容多是宫女和骏马,(1分)生动逼真,(1分)体现了热烈、外向(或“开放”)、放恣而大胆(或“充满力量”)的唐代精神。(2分)
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解析:这些句子写了宫女的外貌、神态、动作,并重点介绍了为首的和第六个宫女,从手法上看,这是点面结合。再看句式,有长有短,有整有散,语言灵活;另外,文章运用了一些语气词,将作者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示例一)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示例二)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3.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对文段作用的分析,可结合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第③段,“我爱唐美人”这句话的前文是写唐壁画,而下文则着重描写唐美人,很明显是过渡;从内容看,作者对唐美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基础就建立在下文的描绘上。第⑤段,结构上,正是友人的议论才引发了“我”的伤感,它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内容上,由抒情转入议论,表达“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第③段由描绘唐壁画过渡到描绘唐美人,(1分)直抒胸臆,为下文对唐美人的描绘奠定了基调。(2分)第⑤段友人的惋惜引起了下文对美人老的悲喜两种情怀的议论,(2分)使文章由抒情转入议论沉思。(1分)
4.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6分)
解析: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考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第②段,作者说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并对其热烈称赞,同时用“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表达对这种精神失去的惋惜。第④段,作者热烈赞美唐美人,在第⑥段中对禁锢美的行为进行了鞭挞,强调美是永恒的。根据这些可整理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对热烈、外向、充满力量的盛唐精神的赞颂(“向往”“仰慕”“企慕”),对盛唐精神不再的叹惋;(2分)②对美的赞美和怜惜;(2分)③美是禁锢不了的,是永恒的。(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5.简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一般来说,文章首段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引出下文;⑤与下文形成对照。本段重在描写作者在风雪中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形,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六盘山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后面写六盘山以及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作者不畏风雪和路途艰难而急切地赶路的情状,表明了作者对六盘山的向往;(2分)②为下文作者登六盘山和议论、抒情张本(作铺垫)。(2分)
6.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①指出语句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②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等进行分析;③分析语段的语言特征,如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典雅庄重、含蓄深沉等;④分析语言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深化主旨、化无形为有形等。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点面结合的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悲壮”“沉甸甸”等,考生抓住其中的两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从“路”“枝条”“山岩”等写到整个山体,点面结合,较全面地描写了雪中的六盘山;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景,“悲壮”突出了六盘山的贫瘠,“沉甸甸”表现了“浓雾”的湿重;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山岩”比作“冰雪雕塑”,赋予“白雪”人的情态动作,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六盘山的雪景。(每点2分)(从其他方面作答,合理亦可)
7.如何理解第⑥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意?(4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不能脱离语段和文章,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注意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和阐述语句的含意。解答本题可抓住“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和“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来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匆匆赶路,短暂接触,对六盘山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所以说“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2分)②六盘山在作者成年的心里唤醒的坚忍善良的印象已不再会沉睡,心灵找到了寄托,所以“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2分)
8.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答题时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分析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时,要力求避免下面几个误区:①忽略文本材料,只就题解题,或只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②肤浅地了解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③没有个性化阅读和独特的认知,只是人云亦云。④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作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一味多元,没有界限,甚至是胡扯。
参考答案: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曾经沉睡的、承载了作者的一份青春和历史的可贵的印象;②六盘山让作者回顾了二十年的经历,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③六盘山的沉毅带作者穿越尘世的浮华,给予作者的心灵以踏实的宁静;④六盘山是性格坚忍的岷山农民与哲合忍耶回民的物化,是作者心中印象的本源,向作者昭示了一种坚忍、质朴、刚强的民族精神。(任答三点,每点2分)
第十九、二十教时
教学内容:模拟高考练习(二)(学生用书P329页)
教学步骤:
一、闭卷考查(45分钟)
二、题目解析
(一)(2014·南通调研)阅读王芸的《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完成1~4题(20分)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解析:文段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构上可考虑,第①段和标题的关系,和全文及之后段落的关系;内容上可考虑,第①段概括或领起了下文或全文怎样的内容。
参考答案:照应题目,(1分)总领全文内容;(1分)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2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色,首先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阐述表达效果时一要指明这些修辞手段的效果,即生动形象、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二要指明表达内容,即笛声抑扬顿挫。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抑扬顿挫的特点,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6分)
3.文章第⑤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想要准确的归纳内容,首先要有准确的划分。全段5句话,第1、2两句话“躺下来说话的老树”,说的是马头琴的外形特征和材质,第3句话为乐音特点,第4句话为音乐的内涵,第5句话为听者的感受。概括一要准确,二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①外形特征和材质;②乐音的特点;③音乐的内涵;④听者的感受。(每点1分)
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探究埙与树的关系。若认为“不离题”,则要指出埙与树的相似点,可从历史悠久、乐音质朴、归于泥土三个方面考虑作答。若认为“离题”,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答案:不离题。①埙历史悠久,正如大树一样有着无数的年轮;②埙的乐音纯净单调,质朴无华,体现了树的本质特征;③埙由陶土、兽骨制成,大树最终回归泥土,野兽生活离不开树木,埙蕴含着树的精魂。(每点2分;不表明观点,扣1分)
二、阅读[美]弗·拉塞尔的《最后的山》,完成5~8题。(20分)
5.请依据文章第②至⑧段,概括“我”的心理变化。(4分)
解析:第②至⑧段写了两个时段的情形,第②段写爬山之前,第③至⑧段写爬山的经过。作答时要根据具体内容来概括感情的变化。爬山前文章侧重写“我”对山的向往;爬山时的心理,根据所见景物的不同和“煞是迷人”“心里不禁悚然”,可概括出“惊奇”和“害怕”;最后登上山顶,根据“无可企及”“我身在其中”,可概括出“自豪”。
参考答案:向往——惊奇——害怕——自豪。(4分,每点1分)
6.请赏析文章第⑥段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解析:作答时一要指出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二要指出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分析第⑥段,可以得出具体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比拟和反衬,作用分别为突出小树林的神秘色彩、魔幻意味和死寂。
参考答案:①通过联想格林笔下的童话世界,凸显小树林的神秘色彩;②运用比拟手法,刻画白杨和蜻蜓的情态,增添了小树林的魔幻意味;③以动衬静,以黄鹂的鸣叫和蝉声反衬小树林的死寂。(6分,每点2分)
7.文中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作答时,首先明确画线句所写内容,再考虑跟上下文的关系。画线句内容上写的是远方有更具吸引力的山,作用上是与上文形成突转,为下文顿悟作铺垫。
参考答案:描写远方更有吸引力的一座山,与前文形成突转,为下文“我”的顿悟作铺垫。(4分)
8.请结合全文,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分)
解析:根据“我”一心想爬山,可得出要有梦想、勇于探索的观点;根据爬山过程的发现和体悟,可得出有奋斗才能有发现的观点;根据最后不再爬远方更有吸引力的山,可得出要适可而止的观点。
参考答案:人生要有梦想,要勇于追求探索;人生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才有收获和体悟;奋斗永无止境,但要适可而止。(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