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5人民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九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九 人民版必修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4·杭州质检)下表为1盎司黄金与美元的兑换变化表 ‎1933年 ‎1934年 ‎1973年 ‎2009年 ‎28.35美元 ‎35美元 ‎42.22美元 ‎997.8美元 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B.美国操纵世界经济的能力完全丧失 C.美国黄金储备的持续减少 D.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丧失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结合黄金与美元兑换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B、C、D说法错误。‎ ‎2.(2014·长春十一中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组织和贸易组织的建立,美国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故选D。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全球性的经济组织;C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到现在也并未建成。故应选D。‎ ‎3.(2014·西安市长安一中质检)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是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答案】A ‎【解析】综合分析材料信息“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可确定A项符合题意,美国的清偿体制决定美国处于收支不平衡的状态当中,但是这种收支不平衡又冲击了其他国家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B项错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是使得该矛盾突出的原因;C项错误,美元特权是建立在其收支不平衡的基础上的;D项错误,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终结的。‎ ‎4.(2014·临沂市一模)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其他国家纷纷做出反应,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针对这一现象,二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方法,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还造成了国际局势的进一步紧张。为了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二战后建立了关贸总协定。‎ ‎5.(2014·江西师大附中调研)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不属于上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  )‎ A.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 B.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C.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 D.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上世纪后50年国际贸易迅速增长,A、B、C所述都符合史实,唯有D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所以选D。‎ ‎6.(2014·梅县东山调研)“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70-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可知关贸总协定虽然在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所以选择B项。‎ ‎7.(2014·泸州二模)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答案】A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这说明这些国家都在认可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故选A。B、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战后世界经济的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8.(2014·贵州六校联考)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可知,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B项符合题意;A、D两项表述错误,C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故选B。‎ ‎9.(2014·遵义四中统考)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说明了作者认为西欧兴起有偶然性,“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说明了作者认为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答案选C,A、B、D三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10.(2014·淄博质检)有人将法德的关系作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指(  )‎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 D.法德关系的和解 ‎【答案】C ‎【解析】根据法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二战之前,法德两国时战时合并以战为主。二战以后,法德两国在共同的利益的促使下寻求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所以题目的第二个“民主”指的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11.(2014·临沂市一模)二战前的几百年,西欧几乎是大战不出十年,小打年年有。但二战后西欧各国轻而易举地化干戈为玉帛。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睦相处,互利合作,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彼此国界形同虚设的地步了。这主要得益于(  )‎ A.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 D.美国称霸全球战略 ‎【答案】C ‎【解析】二战前,欧洲国家战争频繁发生,但是战后各国相安无事,主要原因在于实现了一体化建设,1967年,成立了欧共体,加强各自在货币、能源、科技和市场方面的合作,欧盟的成立更是加强了这一趋势。‎ ‎12.(2014·嘉兴摸底)有人认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以下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 A.30年代——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B.50年代——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70年代——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D.90年代——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 ‎【答案】C ‎【解析】这一题考查了美国在20世纪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可知A、B、D三项都符合史实,而7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和滞胀阶段,什么措施都没有摆脱滞涨,所以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但是没有效果,所以不符合题意。‎ ‎13.(2014·兰州市一模)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答案】B ‎【解析】从题干的表述中可以知道,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效果。虽然形式上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但在经济上已经“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如欧元的启用等,并且向政治一体化迈进。A、D明显错误,C与题意无关。故应选B。‎ ‎14.(2014·乐陵一中统考)有人在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时说: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既存在着美加之间的“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美、墨与加、墨之间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此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欧盟或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看起来有些“另类”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 A.三国的合作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B.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是指美国和加拿大同属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则是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故选C项。‎ ‎15.(2014·淮北一模)下图为2004年墨西哥主要进口贸易伙伴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是墨西哥最主要的双边贸易伙伴 B.美墨加强合作促使双边贸易大幅增长 C.巴西加入北美区域集团加强对墨贸易 D.墨西哥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迅速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美国才是墨西哥主要贸易国,所以A项错误,单凭2004年一年的数据不能得出C、D所说的变化来,所以选B。‎ ‎16.(2014·余江二模)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巳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答案】C ‎【解析】材料“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各地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加强,即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A、B、D都是表面现象,而没有指出全球化发展的实质。‎ ‎17.(2014·南昌二中调研)下表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表。下列选项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B.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的大趋势 C.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贸易中获得双赢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可以看出,1991~1993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分别为70%、30%,反映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B、C、D项材料无法体现。‎ ‎18.(2014·怀化市期末)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美国人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说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关,故B项错误。‎ ‎19.(2014·宝鸡质检)《纽约时报》中曾经评论道:这是一本令人欢欣鼓舞的关于全球化的著作,非常具有可读性……这里所说的是著作是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所撰写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这本书中一句名言为:“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全球化完成于21世纪初期 B.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C.面对世界变得平坦,我们应该修筑保护墙 D.全球化开始于柏林墙的倒塌,因为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 ‎【答案】B ‎【解析】根据史实,全球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进程,所以全球化完成于21世纪初期、全球化开始于柏林墙的倒塌均不符合史实,“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本质上说明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20.(2014·池州一中质检)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A ‎【解析】有材料“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可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所以A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C、D错误。‎ ‎21.(2014·长春十一中调研)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统一的“世界国家”中,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统一行动。这个“世界国家”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统一帝国”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往“统一帝国”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而“今天这个世界上,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只能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汤因比认为(  )‎ ‎①“世界国家”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 ‎②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 ‎③“世界国家”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 ‎④“世界国家”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别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史实,经济全球化下建立的“世界国家”并不等于民族主权国家,故排除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是主导,发展中国家暂时处于不利地位,故③错误。故选A项。‎ ‎22.(2014·开封一模)《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A ‎【解析】材料“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反映了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选A。‎ ‎23.(2014·吉林实验中学检测)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说明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发言权的,选项A的意思还是发达国家给予的,B则说了要“接受”,很明显A、B都不对,C直接讲到了发达国家,与题意无关。所以答案选D。‎ ‎24.(2014·西工大附中调研)2012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维护上合组织及其周边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完善上合组织应对威胁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事态的机制为主要议题,研究讨论执法安全合作长远规划和目标,进一步健全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加强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建设,扩大执法安全合作的参与范围等问题。这说明该组织(  )‎ A.正朝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B.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结盟 C.是新建立的区域经济组织 D.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答案】D ‎【解析】考查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识。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以维护区域和平与安全为目的。故A、B、C不合题意。故应选D。‎ ‎25.(2014·辽宁实验中学期中)李大钊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他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  )‎ A.社会生活是历史研究的全部内容 B.历史研究是以当代价值观对历史进行重构 C.现实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D.应该从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历史 ‎【答案】C ‎【解析】这句名言“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3分,28题14分,29题10分,共计50分)‎ ‎26.(2014·广州测试)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代金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主导着经济发展的变迁和格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7、1920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表1 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单位:亿元)‎ ‎——据燕红忠《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材料二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 出口 进口 ‎1929‎ ‎52.41‎ ‎43.99‎ ‎1930‎ ‎38.43‎ ‎30.61‎ ‎1931‎ ‎24.24‎ ‎20.91‎ ‎1932‎ ‎16.11‎ ‎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1)隋唐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2分)‎ ‎(2)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哪些特点?简述1936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2分)‎ ‎(4)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新秩序的建立有何影响?(5分)‎ ‎【答案】(1)柜坊、飞钱。‎ ‎(2)特点:近代金融机构出现并发展;新旧金融机构并存。‎ 条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等。‎ ‎(3)趋势:进出口贸易连续下降。‎ ‎(4)举措: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影响: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7.(2014·襄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三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分)‎ ‎【答案】(1)①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②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加剧。‎ ‎(2)特征: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③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 原因:①“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及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②《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③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3)评价:①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③‎ 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 ‎28.(2014·南京、盐城一模)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 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2分)‎ ‎【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任答3点)‎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任答3点)显著特点:资本扩张。‎ ‎(3)问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新殖民主义的出现;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任答2点)‎ 观点: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 ‎(4)基本认识: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既要主动融入,又要保持民族性;全球化利弊并存,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29.(2014·怀化调研)现代专利制度是以申请人对发明创造的公开换取法律给予的保护,是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议会中,从詹姆士一世开始,新兴资产阶级就尝试采用立法形式代替国王授权。到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终获通过。该法规第1条宣布此前以特许令等方式授予的所有垄断因为与本国法律冲突而无效,其中当然包括国王以“钦赐”形式颁布的特许垄断权。《垄断法规》第6条规定了一种新的垄断权,由此成为现代专利制度之滥觞:前述任何宣告不应扩展到今后授予的任何专利和特权,它们应就任何种类的新产品在本国的实施或制造授予其第一个真正发明人,为期14年或以下,在此期间他人不得使用。此权利的授予不得有违法律,也不得在国内通过抬高物价的方式危害国家,或破坏贸易,或带来普遍不便。‎ ‎——刘银良《知识产权法》‎ 材料二 1850年,全世界有10个国家建立了专利制度。‎ ‎1883年,世界第一个有关专利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签署;1884年正式生效。后又多次修订。1967年,51个国家共同签订《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70年正式生效。‎ ‎1985年4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专利法。1992年和2000年两次对专利法修改。迄今,中国已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几乎所有与专利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其中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货物、服务、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之一。‎ ‎2006年,全世界已有184年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专制制度。‎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的《专利制度发展概要》‎ 材料三 很久以来,专利制度被认为是富裕国家的食粮,贫穷国家的毒药。据统计,占世界人口97%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3%的专利,而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97%的专利,专利占有的不对称,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不但不会缩小,反而很可能将越拉越大。‎ ‎——霍剑《专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负面效应法律研究》‎ 请回答:‎ ‎(1)《垄断法规》后来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据材料一归纳其“现代意义”之所在。(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专利制度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答案】(1)现代意义:专利权授予告别王权走向法治(法律与制度授权);新技术与市场结合,激励技术创新。‎ ‎(2)基本特征:日益国际化;各国不同步、不均衡。‎ 成因:产业革命与工业化浪潮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垄断。(任答3点即可)‎